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两汉—明朝中期,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政策;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一、秦汉时期(古代史P40—41)

1、与朝鲜的关系:秦汉之际两汉时期贸易往来

2、与日本、越南的交往:汉武帝时光武帝时经济文化联系

3、丝绸之路

(1)开通条件:

①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

(3)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4、海上丝绸之路

(1)时间:汉武帝以后

(2)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3)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5、与安息(西亚大国)的交往

(1)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

(2)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

6、与大秦(古罗马)的交往

(1)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

(2)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的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

(3)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

★特点: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开辟。范围广:同朝鲜、日本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直接往来。形式多:既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地位高: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欧洲的联系。秦汉的强盛与文明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统治者开明的外交政策。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家分裂,战乱频繁)

三、隋唐时期(古代史P79—81)

1、隋唐的对外交通

(1)陆路:

①长安向东到达朝鲜

②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今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

(2)海路:

①登州、扬州出发到达今韩国、日本

②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

(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

评价:水路并举,对外贸易频繁,远超以往各代(原因: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

2、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1)政治交往: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往来。

(2)文化交流:留学生;新罗立国国学;茶种、雕版印刷术、制瓷、制铜;唐诗;姓氏、服饰、节令、风俗。

(3)贸易往来:新罗坊新罗馆

3、与日本的友好交往

(1)政治往来:

(2)贸易往来:

(3)杰出人物:

4、与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5、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特点:范围更加广泛,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更加密切,是亚洲的文化中心,和非洲也有往来。形式更为多样,使节往来、派遣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政策更开放,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做官。地位更高,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成因:唐朝政权强大,政治环境的稳定。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的对外交通发达。唐朝的对外政策开放。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四、宋元时期(古代史P105、106)

评价:比较重视对外贸易,两宋时期主要以海路为主,元朝时期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都很繁荣

1、北宋时期,在广州设“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雷同于海关)

2、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泉州是当时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

3、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马克·波罗访华

五、明清时期(古代史P119—120)

1、郑和下西洋(1405年开始)

(1)条件:

①明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②指南针的使用,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

③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寻找建文帝(3)到达范围: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4)评价:

①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空前。比欧洲的远航早半外多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②局限:其目的不是发展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结束(发展朝贡贸易)

2、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人去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人去南洋定居,带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南洋的开发作出的贡献(南洋:指东南亚地区)

3、戚继光抗倭:台州抗倭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

(私人的海外贸易受到严格的限制;明中期,政治国防中心北移,海防薄弱)

4、葡萄牙殖民者1553年以欺骗手段占领澳门,后长期租占澳门

5、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意义:维护了祖国完整,促进了台湾的开发,符合中华民族利益

6、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进行雅克萨自卫战,俄军损失惨重,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领土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自守。侵略与反侵略成为此时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出现西学东渐。成因:明朝国力强盛和统治者开明是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清朝未肃清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防止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而实行闭关政策。欧洲殖民者为加强资本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