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01 KB
- 文档页数:2
一. 教学内容:必修一第二单元〔上〕二、学习目标:1、了解传记的有关常识,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学会赏析传记文学。
2、通过学习《“布衣总统〞孙某某》解读孙某某先生的精神,学习他关心国事、甘于淡泊的品质。
3、通过学习《华罗庚》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4、通过学习《罗曼·罗兰》了解罗曼·罗兰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在高师阶段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变化;体会罗曼·罗兰的精神,从中吸取人生教益;激发对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学习要点:一、文体知识:人物传记定义: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简称为“传〞表达人称:可用第一人称〔自传〕也可用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
切入角度:可写传主一生,也可从某一阶段或某一侧面写。
表达方式:可单纯记叙,也可夹叙夹议〔评传〕。
二、学习《“布衣总统〞孙某某》1、简介孙某某孙某某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
中国某某主义革命先行者,中国同盟会主要创始人。
1866年11月12日诞生在某某香山县。
〔三某某义介绍:1905年在《民报》发刊词中,孙某某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某某义〞。
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反对民族压迫;主义即“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
〕2、解题对“布衣总统〞的理解有二:其一,指总统出身于布衣,源于“布衣〞;其二,指具有总统的身份同时具备“布衣〞的品德。
3、文章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4〕写“布衣总统〞称谓的来历。
文中青年孙某某的有趣故事——与两广总督X之洞的交往故事:平凡为一介布衣却怀有“傲王侯〞的大志——“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举例:又如十年动乱间有一不知何人所书的顶真联: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厘清文章结构为何退秦师,选谁退秦师,如何退秦师,结果如何。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人物的精神世界,深度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3.紧扣文本对话,再现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4.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明确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品味言语,品出情思意韵,品出历史文化,品出人物性格。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烽火硝烟的战场,演绎了无数英雄豪杰的故事;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再现了谋臣辩士的机智与胆识。
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走进尘封的历史,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二、新课讲授(一)解释标题从内容上看,交代了人物、事件,暗示了冲突双方的力量对比。
一方是烛之武一人之力,一方是秦师虎狼之师,对比悬殊,惊心动魄。
从结构上来看,“退”字引人深思,耐人寻味,“退”提纲挈领,关联全篇。
(1)为什么要“退”秦师?秦晋围郑(2)选谁“退”?临危受命(3)烛之武凭借一己之力如何“退”秦?智退秦师(4)最后结果如何?晋师撤离(二)探究人物形象1.佚之狐(1)请找出和“佚之狐”有关的句子,试读出其心情。
(2)分析“佚之狐”的人物形象。
思考:为什么是见秦君?为什么举荐烛之武?为什么佚之狐不毛遂自荐?(3)从佚之狐身上可学习到什么?善于发现人才、举荐人才小结佚之狐形象:慧眼识才、知人善任、识见深远、足智多谋、成竹在胸、沉稳干练、深谋远虑、洞达事态、敢于进谏、受君王信任的伯乐形象。
2.郑文公(1)请找出和“郑伯”有关的句子,在读中感悟人物形象。
(2)分析“郑伯”的人物形象。
着重体会文本中的三个“子”第一次用“子”,表达后悔、自责的意味,自己没有及时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为此耽误其发展,实属后悔、无奈。
第二次用“子”表达不安、无奈的困境,自己紧急之时需求助时才念及此人,对人尊重不够,请求谅解。
同时,也是无可奈何,还需理解。
第三次用“子”表达一种冷静的劝喻和警戒,您与郑国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生死同存,荣辱与共。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核心价值: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2、学科素养:通过分析文章中烛之武的论辩,赏析、品鉴烛之武形象。
3、关键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4、必备知识:学习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如何说服秦军退兵教学难点:烛之武说服秦军退兵的语言艺术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方法:教师点拨法、小组讨论法课前预习设计: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上次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本文的文意,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本文的标题:《烛之武退秦师》,重点落在“退”字上,那么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是“怎么退”的?结果又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
学生:勾画原文。
教师:具体阐释。
原文: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具体事件:一是晋文公当年流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632 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一)思考探究学生小组讨论:如果你是烛之武,要劝退秦师,你会说些什么呢?教师:巡查点拨。
(二)烛之武层层深入,劝退秦师1、摆明立场,为秦着想。
原文: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越晋难治,亡郑利晋,存郑利秦。
原文: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晋人无信,晋人无厌。
原文:①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夫晋,何厌之有?继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四、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秦国不仅撤军,还派军守卫郑国。
五、板书设计:烛原因摆明立场,为秦着想。
之武过程越晋难治,亡郑利晋,存郑利秦。
退秦晋人无信,晋人无厌师结果。
《第二单元劳动光荣》名师教学设计学习任务群知能对标学习任务群活动设计【活动目标】1.还原劳动现场:选择其中一首古诗,阅读《诗经》或宋诗中与劳动相关的其他作品,以及西周或南宋时期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结合诗歌内容尽量还原劳作场景,形成资料摘要。
2.报道或评论:根据所记录的材料特点,选择写一篇通讯或评论,表达自己对这位劳动者或这份职业的认识和思考。
3.综合测评: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评选”榜单上不乏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等各行业的精英,但因为多位演艺人员入选,引起大众一片质疑讨论,最终的结果是一众演艺人员纷纷落选。
针对此现象:(1)提出观点,并作150字左右的文字阐述。
(2)选择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证明你的观点,200字左右。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1.各课堂环节所需的资料文档和PPT课件。
2.策划课堂活动环节,编写活动方案。
学生准备:1.预习2.分组【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任务群活动实践一、教学导入出示一组劳动画面,学生描述画面:教学策略:由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梳理本单元文章的写作信息。
教学活动设计较多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尽量自主活动,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课前导入可依据学情做具体的调整,在尽量简单的沟通当中,争取让学生提升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培育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精讲(一)品读警句——探究劳动意义老师出示下面一组名言,学生阅读思考,然后完成题目。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马克思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高尔基劳动却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
——拉·乔乃尼奥里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
——爱迪生人,不管是什么,应当从事劳动,汗流满面地工作,他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他的幸福、他的欢乐就在于此。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的: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4.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本文内容。
2、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丈《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人教版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分析本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延续了去年的优质课评选活动的整体要求,采取“团队赛”形式,每个地市抽调选手组成一个团队,一个团队负责一整个单元的教学,旨在集中省市的优势教学力量探索新教材、新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力争能够为新课程教学改革作出课堂示范,从而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全方位落实。
另外,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的教学一定要真实的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
经过高一整个学年的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均有所进步。
但是,面对先秦诸子散文时,学生仍需要进行基本的文言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在理解先贤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比较,锻炼思辨思维。
面对多重学习任务,在教学设计时应立足学生的认知现实,情境设置亦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
二、单元基本信息本单元分为 3 课,第一课是《<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二课是《<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第三课是单篇课文《兼爱》。
单元选文聚焦于先秦诸子的思想阐发,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各家哲思义理并思考经典对当下的指导意义,这是对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任务的落实。
同时儒家、道家和墨家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还体现出深刻的思辨性,指导学生在比较中辩证思考、理性分析,则是“思辨性阅读”任务的要求。
三、单元学习任务1.学情分析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隶属于两个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辨性阅读”,既体现了传统文化、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对弘扬中华文明的自觉追求。
同时,选择性必修还承载着编写者的期许:面对国家的复兴道路,需要青年学生认识、理解、认同、热爱、传承并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高二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了孔孟的一些文章,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还学习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1 / 5文之事》和《庖丁解牛》。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儒道思想有了初步了解,但由于本单元选择的篇目和内容都比较陌生,思想艰深,思辨性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可忽视这个单元教学的难度系数,要落实文言学习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追问文章的思想意义和价值。
必修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组:李慧琴石峰张宇红骆铁路杨海燕王颖韩文佳曹扬一、了解本单元的编写意图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鸿门宴》(司马迁)。
三篇均属于历史散文,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
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等。
它们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选文意在使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积累相关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并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体会作品中蕴涵的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崇感。
本单元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相同或形似的地方。
三篇文章都通过叙事来刻画人物形象:叙事都能做到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所描写的人物都有才华,有个性,有中国传统道德的“义”为思想核心;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且能以语言、行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个性,展现人物特征,而作者绝不出来下一按语。
而这些正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突出特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但三篇又各具特色:《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在完整地叙述晋秦从围郑到退兵的全过程同时,重点写烛之武的言辞,表现他的机智,文章刻画的是一个“辩士”形象,所以“品味人物语言”是该课的重点;《荆轲刺秦王》记叙了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的全过程,再现了荆轲向秦王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荆轲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侠士”形象,所以“欣赏人物心理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是该文的突破口;《鸿门宴》记叙项羽和刘邦斗争中的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宴会,突出了矛盾斗争的尖锐和激烈,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丰满的“将帅”形象,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形象,将故事发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是本文写人叙事的突出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授课方案一、单元任务解析1.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述散文,有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化,有记优异人物的嘉言懿行,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悟祖先的才华和道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技巧及叙事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思虑、领悟,以便为后续学习应用性文章打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本单元在整套教材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从整本教材来看,教材的编排重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而本单元学习的这些文言基础知识与能力都是阅读鉴赏古文必不可以少的装备,是学生学习整套高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知识的基础部分,更是学生全面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重点学习任务。
所以以本单元为打破口,锻炼学生纲要钩玄的能力,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今后学习各样文章确定文学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涵养和语文能力。
3.学生情况解析 :对于初中到高中的过分问题我们必然要掌握好,怎样引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突出重点、打破难点、达到授课目的。
这需要老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学生的本质情况是授课的出发点和起点。
想方法把抽象繁琐的知识详尽简单化,让学生多读、多思虑、多总结。
二、授课目的1.三维目标(整体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左转》《战国策》《史记》等的文学知识;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比方: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别句式等。
(2)能力目标:掌握纲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领悟古代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3)感情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客观谈论人物性格特点。
2.详尽推行(分目标):《烛之武退秦师》:认识《左转》有关的文学知识;重视学习本篇文章中优异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爽朗的情节。
让学生可以理清思路,简单概括故事情节。
《荆轲刺秦王》:认识《战国策》有关的文学知识;重视解析荆轲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第二单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教案
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5 荆轲刺秦王教案
6 鸿门宴教案
四、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左传》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赏析入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5、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贰、军、辞、鄙、陪、敢、肆、济、阙、与”等十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学习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2、问答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磁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任务分析
1.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有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有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技巧及叙事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思考、领悟,以便为后续学习应用性文章打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整本教材来看,教材的编排侧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而本单元学习的这些文言基础知识与能力都是阅读鉴赏古文必不可少的装备,是学生学习整套高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知识的基础部分,更是学生全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点学习任务。
所以以本单元为突破口,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以后学习各类文章奠定文学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3.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初中到高中的过度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怎样引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这需要老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
想办法把抽象繁琐的知识具体简单化,让学生多读、多思考、多总结。
二、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总体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转》《战国策》《史记》等的文学常识;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比如: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2)能力目标: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领会古代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3)情感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客观评价人物性格特点。
2.具体实施(分目标):
《烛之武退秦师》:了解《左转》有关的文学常识;侧重学习本篇文章中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让学生能够理清思路,简单概括故事情节。
《荆轲刺秦王》:了解《战国策》有关的文学常识;侧重分析荆轲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
让学生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鸿门宴》:了解《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要求学生在对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人物性格特点把握的基础上,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及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三、重难点
重点:教会学生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即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与公正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方法
《烛之武退秦师》: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诵读法(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精彩的人物语言。
《荆轲刺秦王》: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诵读法(分角色朗读),让学生领会荆轲的英雄精神。
《鸿门宴》: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讨论法,朗读法,让学生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
六、课时安排
《烛之武退秦师》:2课时。
《荆轲刺秦王》:2课时。
《鸿门宴》: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