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转病移》思想产生情绪,情绪影响思维方式
- 格式:docx
- 大小:409.80 KB
- 文档页数:9
《心转病移》思想产生情绪,情绪影响思维方式思想产生情绪,情绪影响思维方式,两者的关系就像是鸡生蛋、蛋孵鸡一样,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同样的境遇,有的人会往好处想,带着感恩、包容、理解来面对发生的事情;有的人就往坏处想,都是别人对自己不好,内心充满愤怒、委屈、难受。
不同的思想就会形成不同的行为,而行为导致结果,不同结果造就人生不同的命运。
思想产生情绪,情绪导引能量,形成了身体气血的定向和定位变化,造成了身体细胞和器官的反应与变化,进而形成疾病。
我曾经接待过一位来自大连的朋友。
他患有心脏病,希望我陪他到治疗心脏首屈一指的北京阜外医院治疗。
当我在车站见到他时,真的吓了一大跳:原来开朗、健谈、常运动健身的他,如今却像是一位老者,手捂着胸,一副无力的样子,说话声音微弱,还不时叹气。
他的妻子告诉我,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在四十多岁时因心脏病离世。
他今年四十二了,上周出差时,半夜里突然感到心脏很痛,后来救护车把他送到了医院,医生依据他对病情的表述,诊断他患上了心脏病。
从那天开始,他就陷入了恐惧和焦虑之中,每天茶饭不思,总是说些与死有关的话,一家人也因他的病而失去了往日的欢乐。
第二天,我陪他在北京阜外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医生的结论是:他没有心脏病,只是胃有一些问题。
但他怎么也不相信这个结果,于是,我又带他到人民医院做了同样的检查,结果也是一样的——是胃病而不是心脏病。
他看着两份检查报告,精神一下子就好了起来,说话声音大了,手不再捂在胸上,脸上的阴云一扫而光,脸色一下子恢复了往日的红光。
听到这个结果,连日来奔波担忧的妻子喜极而泣,心中的委屈一泄而出,用拳头狠狠地捶打起他来。
当外在事物出现时,不同的思想会产生不同情绪的需要和反映,就会从心灵中调用出与过往相似的存储信息,并忠实地执行思想的需求,于是就会形成身体气血相应的运行,恐则气下,怒则气上,喜伤心……从而破坏了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人就会出现疾病或加重原有病情。
医学著作《改变,从心开始》读后感450字左右范文赏析《改变从心开始》是医学家罗伊马丁纳的心理学专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变,从心开始》读后感450字,希望你会喜欢!《改变,从心开始》读后感450字:学会化解“病由心生,境随心转”,每种情绪会对心情造成不同的影响,还会对对应的心、肝、脾、肺等器官造成直接的影响。
而情绪平衡,就是通过一种情绪平衡技巧(腹式深呼吸疗法+中医经络穴道敲击或按压+自我肯定陈述等)来释放各种不好的情绪,诸如仇恨、憎恶、痛苦、罪恶感与羞耻感等具有毁灭性的情绪;还有恐惧、愤怒、创伤、担忧、哀伤、压力、过度兴奋等程度较轻的情绪,从而预防由这些情绪造成的不适,或治疗由这些情绪造成的生理上的疾病。
保持身、心、灵的健康,追求内心的爱、喜悦、和平。
这种情绪平衡技巧可以靠自己来进行,不需要别人的协助。
你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运用它。
使用它,你将发现自己在哪里受了伤以及该如何治疗自己。
你不需要心理分析,你的潜意识心知道如何治愈你的创伤(不用担心秘密会泄露)。
本书无意取代专业治疗,只是教你一种方法,学习化解痛苦。
《改变,从心开始》读后感450字:接受解决书的主要意图在于教人们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
这样一本书,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自己来说是相当有用的。
情绪的诱因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不愉快的反映是来自潜意识的线索和信号,提醒我们尚有未解决的情绪问题。
如果,我们忽略它,或许会失去解决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宝贵机会,对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身边人的生活都有重大影响。
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排拒和自我接纳来管理内心的乱流…平衡情绪的重点就是要认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来自于内在,这是通往内心和谐的第一个线索。
同样我们也需要接纳自己,接纳生命是艰苦的,接纳人生中将会有重大的阻碍,接纳我们将会犯下许多错误,以及接纳许多人会认为我们就是他们苦难的源泉。
只有接受,才能谈到去解决它。
《改变,从心开始》读后感450字:平衡情绪因为本书的副标题“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而读的这本书,我想了解情绪,也就是自己的感受。
11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
释⽂:到了四⼗九岁左右,任脉空虚,冲脉的⽓⾎衰弱,天癸竭尽,经闭不⾏,机体衰⽼,便没有⽣育能⼒了。
12⼗⼆经脉,三百六⼗五络,其⾎⽓皆上于⾯⽽⾛空窍。
其精阳⽓上⾛于⽬⽽为睛。
其别⽓⾛于⽿⽽为听。
别⽓者,⼼主之⽓也。
释⽂:周⾝的⼗⼆经脉以及与之相通的三百六⼗五络脉,其所有的⾎⽓都是上达于头⾯部⽽分别⼊于各个孔窍之中的。
其阳⽓的精微上注于眼⽬,⽽使眼能够看见东西;其旁⾏的经⽓从两侧上注于⽿,⽽使⽿能够听。
13夫邪之⽣也,或⽣于阴,或⽣于阳。
其⽣于阳者,得之风⾬寒暑;其⽣于阴者,得之饮⾷居处,阴阳喜怒。
释⽂:邪⽓侵犯⼈体⽽产⽣病变,有的先发⽣在阴经⽽后才影响到阳经,有的则先发⽣在阳经⽽后才影响到阴经。
先发⽣在阳经的病变,多数是由于遭受了风⾬寒暑等外邪的侵袭⽽引起的;先发⽣于阴经的病变,则多数是由于饮⾷失调,⽣活起居没有规律,*过度以及情绪波动剧烈等内因所导致的。
14是以圣⼈为⽆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之守,故寿命⽆穷,与天地终,此圣⼈之治⾝也。
释⽂:所以明达事理的⼈,懂得调和阴阳的重要性,不做对养⽣不利的事,⽽能顺乎⾃然,以安闲清静为最⼤快乐,使⾃⼰的精神意志始终保持⽆忧⽆虑的境界,因⽽可以长寿。
这就是聪明⼈的养⽣⽅法。
15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不⽌。
悲哀动中者,竭绝⽽失⽣;喜乐者,神惮散⽽不藏;愁忧者,⽓闭塞⽽不⾏;盛怒者,迷惑⽽不治;恐惧者,神荡⽽不收。
释⽂:所以怵惧、惊惕、思考、焦虑太过,就会损伤神⽓。
神⽓被伤,就会经常出现恐惧的情绪,并使五脏的精⽓流散不⽌。
因悲哀过度⽽伤及内脏的,就会使⼈神⽓衰竭消亡⽽丧失⽣命;喜乐过度的,神所就会消耗涣散⽽不得藏蓄。
忧愁过度的,就会使上焦的⽓机闭塞⽽不得畅⾏;⼤怒的,就会使神⽓迷乱惶惑⽽不能正常运⾏;恐惧过度的,就会使神⽓流荡耗散⽽不能收敛。
16⼤怒则形⽓绝,⽽⾎菀于上,使⼈薄厥。
中医心理疗法移精变气中医心理疗法——移精变气“移精变气”也称“移情易性”,是运用各种方法转移和分散病人精神意念活动的指向,即通过排遣情思,改变心志,以缓解或消除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
“移精变气”一语出自于《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唯其移精变气.”唐代王冰认为:“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
”明代吴崑撰《素问注》注曰:“移易精神,变化脏气。
”即转移病人精神,改变病人脏气紊乱的状况。
由此可见古代医家是以移易、变更其精神意念活动的方式,促使患者精神康复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清代高士宗则从“导引谓之移,振作谓之变”的角度,说明了可采用情志导引、振奋精神等方法改易心志,排遣情思.【治疗原理】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医生可以调动患者的有意注意,也可以利用突然的、意外的刺激使患者产生无意注意,以此改变患者原来的注意中心。
这一方法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因过分注意而产生的病态行为;或因患者过分注意躯体某些部位,而产生的强化了的病态条件反射;以及由于患者过分关注自己的病痛,以致对疾病的治疗、康复产生障碍者。
移精变气疗法强调采取积极的调摄方法去解脱各种恶劣情绪、消极情感的困扰,改变和转移其意念活动的指向,克服个性中不适应社会环境的心理倾向,而并不是要求人们去压抑自己的情绪或情感活动,也并非改变其独立的个性。
“移精变气”作为中医心理治疗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中医“形神合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治神以动其形"而产生积极的心理治疗效应。
因此,凡能移情易性的各种方法都可根据病情和心理变化而灵活运用。
【治疗方法】古代医家十分重视“移精变气"的治疗方法。
《续名医类案》曰:“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
”“虑投其所好以移之,病则自愈。
”《北史·崔光传》曰:“取乐琴书,颐养神性。
”吴师机《理瀹骈文》也指出:“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移情与心理困扰情感转移对心理困扰的影响移情与心理困扰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关系,而情感转移作为心理的一种机制,对于解决心理困扰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移情与心理困扰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转移对心理困扰的影响。
一、移情与心理困扰的关系1.1 移情的定义和作用移情是指个体将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将其它对象作为代替来满足个体的情感需求的心理过程。
在心理学中,移情被认为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能够帮助个体调节情绪和应对心理困扰。
1.2 心理困扰的定义和影响心理困扰是指个体在面对一些问题或挑战时,产生的烦恼、焦虑和困惑等负面情绪和反应。
心理困扰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抑郁和焦虑症状等。
1.3 移情与心理困扰的关联移情与心理困扰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关系。
当个体面对心理困扰时,往往会通过移情的方式将注意力从困扰的问题上转移,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暂时缓解自身的痛苦。
二、情感转移对心理困扰的影响2.1 情感转移作为应对机制情感转移作为心理的一种机制,可以帮助个体转移自身情感,从而缓解心理困扰。
通过将情感投射到其他对象身上,个体可以暂时远离原先困扰自己的问题,为自己创造一种短暂的解脱。
2.2 移情对情感调节的影响情感转移还可以帮助个体调节情感体验。
在面对负面情绪和困扰时,通过将情感转移至他人,个体可以减少对困扰的关注,从而减轻或改变自身的情绪状态,实现对情感的调节。
2.3 移情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然而,情感转移并不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虽然通过移情可以暂时缓解心理困扰,但它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源。
当个体再次面临类似的困扰时,情感转移只能提供短暂的安慰,无法帮助个体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
三、如何应对心理困扰3.1 意识困扰的存在首先,个体需要意识到自己存在心理困扰,并正视这种困扰,不掩饰或回避。
3.2 接受自己的情绪个体需要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不要对自己进行过度评判或指责,以减少自身的抑郁和焦虑。
走出情绪困扰,唤醒自愈潜能---“心转病移”第十期课程总结生活中少有突如其来的意外,一切都有其因,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提示。
疾病就是生活给予我们最直观的提示,分毫不差地反映着我们内心的状态。
重新认识疾病,正确解读疾病,我们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健康,更是一份觉悟后的生活,一种人生境界的跃升。
2018年5月10-13日,在广州机场铂尔曼酒店举办“心转病移”第十期课程。
包丰源老师通过理论解读与个案分析,让大家懂得思想创造情绪,情绪导引身体能量定向性与定位性反应,造成淤堵形成病理反应与加剧病情。
课程中一位来自惠州64岁的张玉玲,她的父亲在不久前因病去世,由于她的心脏已经放了两个支架,所以家里亲属包括丈夫、女儿怕她身体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都没有将她父亲病逝的消息告诉她。
她是家里父亲最疼爱、关心与惦记的孩子,也是对父亲最为孝顺与父亲感情最好的孩子。
所以,当知道父亲的去世,就一直对丈夫与孩子没有告诉自己,自己没能从惠州赶回东北老家看望父亲最后一眼,感到思念与内疚。
这样离别的心疼,也造成一提到“爸爸”这个词就会后背痛,心如刀割,眼泪汪汪。
原来放的心脏病支架又堵了,心慌,全身无力,生活质量很低,只能散步,不能承受基本的家务。
孩子看到母亲这样的状况,将父母送到“心转病移”课程中,希望能够得到学习与身体调理。
课程中在包老师的引导下,释放了对父亲思念与对自己内疚的情绪,放下了心结,也接纳了父亲离世的事实,对亲属没有告知自己的怨怒,缓解了后背痛。
从来到课堂,一提到“爸爸”就泪如雨下,难过与悔恨交加,到情绪释放后,再次提到“爸爸”充满了感恩与美好的回忆,不再是灰暗与忧伤,而是脸色红润,幸福满满!从香港来的廖银云,40岁,在香港检查出有心律失常的病理反应。
为了确定病情5月9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做检查,结果,心律失常:偶发室性早搏。
10日来参加“心转病移”课程,通过老师的解读,早搏所对应的情绪是: 盼望着得到好结果,并提前急着将准备工作做好,急着做完。
第一章 相由心生,病从心起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
——《寿世青编》 一、当今医学发展的两个困惑自古以来,健康与长寿就就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村夫,无不对其心驰神往。
一统江山的秦始皇,曾“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寻仙人求不死仙丹”;三国猛将张飞之威武健壮岂就是常人可比,却被诸葛亮写在手心的一个小小“病”字,吓得掩面而泣;《红楼梦》中的贾敬,宁国公贵胄之后,又就是丙辰科进士,为了长寿求仙,甘愿抛弃尘世间一切荣华富贵,在都外玄真观修道炼丹,孤灯独影数十年……虽然人都有追求健康与长寿之心,但在生产技术落后、科学知识贫乏、医疗手段不足的古代社会,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面对生老病死,大多数时候只能就是徒呼奈何!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医学的持续进步,人类对疾病的预防与治愈能力已大大增强,寿命也有所延长。
在许多闻名于世的长寿村与地区中,不少老者的年龄已经超过100岁甚至达到120岁。
但就是,就在医疗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很多旧症新病却依然在毫不留情地夺人钱财、索人性命,很多疾病依然就是人类难以攻克的难关,随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
如此智慧的人类,面对疾病束手无策的同时,内心充满了无奈与困惑!《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发布:2016年度中医健康指数60、9分。
健康状况居民比例为51%,中间状况比例为31、7%,疾病状况比例为17、2%。
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第一位的就就是情志:经常感到焦虑情绪的人群中,41、4%处于疾病状况;没有焦虑情绪的人,只有4、1%处于疾病状况。
焦虑情绪最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使肝脏功能失调。
其中,高收入、高学历的双高人群、一二线城市的女性、居民精神压力更大。
2016年,中央电视台曾报道:我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在全球癌症大爆发中,中国发病率第一;2015年新增429万癌症患者,死亡281万人;预测全球癌症疾病将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到2035年或将达到2400万人。
《心转病移》——情绪与腰部疾病的对应关系生命是唯一的,有健康才会有一切。
但是,中国人的健康水平却不容乐观!为什么现代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疾病却越来越频繁的影响我们的生活?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包丰源老师的畅销书《心转病移》中“情绪与腰部疾病的对应关系”,也为大家解读这其中奥秘。
很多人,特别是老年人经常会感到腰酸背痛,甚至会长期被这样的病痛所困扰。
如果从西医的观点来看,这应该是由长期保持不当的姿势,或是外伤、老化、长骨刺、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等原因引起的脊椎性病变。
腰背部对人体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所以当人面临的压力过大时,人的内在就会产生对抗、逃离、不愿承担、不能接受等情绪。
特别是当人有扛不住的感觉时,内在的情绪压力就会启动身体的程序导致脊椎、腰椎的气血发生变化,让人产生腰酸背痛的感觉,进而导致腰背部的病变。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参加考试或者某项比赛后被通知获得好成绩时,你会发现自己身上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但是如果生活或工作上遇到大问题,就会感觉身上像背上了一座大山一样的负重感。
这些现象显示,外在压力所产生的情绪,会使我们的腰背部产生沉重的负担。
人的腰背部除了在背负实质性的重物时会承担负荷外,还承担着外在压力所产生的情绪负担。
有时候,适当的背负实质性的重物对身体反而能起到锻炼的作用,但是腰背部所承载的情绪负荷(在承受外在事件的无形的压力时所产生的愤怒、无望、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清除和化解,就会累积在我们的身体里。
当情绪累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造成人体腰背部的各种病变。
通过大量个案处理,发现很多使我们的腰背部发生病变的原因并不是背负重物,更不是因为脊椎的老化与退化,而是我们那一天比一天沉重的心情。
事实上,情绪完全来自个人内在的主观感受。
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所产生的压力也会不同——因为他们内在的认知和情绪种子不同,所以他们的感受与情绪反应也会截然不同。
可见,是我们内在的思想与情绪决定了我们的感受,决定了我们身体的健康。
一、情绪的根本函义情绪是多因素的组合,所有的心理问题最终都是通过不良的情绪所表达出来的。
人的情绪是一种心理表现,伴随着情绪活动有一系列的表情动作和生理变化,如紧张、激昂、烦躁、消沉、懒散、忧郁等等。
情感反常、喜怒无常,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从而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和新陈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
因此,只有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优化自己的情绪,才能够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到来,人们都在争取跻身社会成员中最优的位置,都在力争实现自己最高的期望值,都具有很强烈的开展自己的愿望。
在这种高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行动,以期实现自我。
行动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于是,相应地就会产生积极或消极情绪。
人们能否有效地管理自我情绪,营造良好的情绪气氛,要看其是否具备了较高的“情商〃。
情商是衡量情感智力的参照指数。
情感智力包括五方面内容:了解自己情感的能力;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控制他人情感的能力;自我鼓励的能力。
情感智力的上下将关系到一个人在今后的个体自我成长中的成功与否。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技能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例如,有两个学生,一个功课好,一个功课虽不如前者,但毕业进入社会后,开展得却比前者好。
这里就包含一个后者在人际交往方面具备较强的情感智力的因素。
而反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几年前在美国发生的“卢刚事件〃。
卢刚由于处理不好嫉妒情绪,即不能正确看待自我,导致伤人也害己的惨痛悲剧。
在商品经济时代,人的生存质量更加决定于个人实力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情绪控制、正确看待失败与成功的自我认知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比方说,一个公司招聘10个人,但报名竞争的就有1000个,那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都是失败者。
如果应聘者不能正确对待这次失败,他下次还能坦然地面对再一次的招聘时机吗?如果处理不当,这个人的人生前景也许就很灰暗。
因此,对于当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来说,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较高的情感智商,是社会开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自我建设的当务之急。
中医教您如何调情志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
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生活中,谁都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情绪,但是我们应当善于控制和调节它,能够及时地加以消释和排除,从而使我们免受或少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
(1)以情制情法。
又叫情志制约法,创自于《黄帝内经》。
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以情制情法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
此谓祖国医学独特的心理治疗与康复方法。
这一心理治疗的原则到金元时代,以著名医学家张子和的《儒门事亲》为代表,达到了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水平。
张子和指出:“悲可以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奇之。
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
”在使用以情制情法时,要在患者有所预感时,再进行正式的情志治疗,不要在病人毫无思想准备之时,突然地进行,并且还要掌握病人对情志刺激的敏感程度,以便选择适当方法,避免太过或不及。
喜伤心者,以恐胜之。
以恐胜之,又叫惊恐疗法,适用于神情兴奋、狂躁的病症。
《儒门事亲》里载:有一位庄医师“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
”于是病人便渐渐由怀疑不安而产生恐惧,又由恐惧产生悲哀,认为医生不再来是因自己患了重病。
“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慰之。
”这个病例说明了庄医生采取按脉失声与取药数日不至而取效,此即“恐胜喜”也。
《洄溪医书》里亦记载一例喜病恐胜之例:某人新考上状元,告假返乡,途中突然病倒,请来一位医生诊视。
《心转病移》思想产生情绪,情绪影响思维方式思想产生情绪,情绪影响思维方式,两者的关系就像是鸡生蛋、蛋孵鸡一样,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同样的境遇,有的人会往好处想,带着感恩、包容、理解来面对发生的事情;有的人就往坏处想,都是别人对自己不好,内心充满愤怒、委屈、难受。
不同的思想就会形成不同的行为,而行为导致结果,不同结果造就人生不同的命运。
思想产生情绪,情绪导引能量,形成了身体气血的定向和定位变化,造成了身体细胞和器官的反应与变化,进而形成疾病。
我曾经接待过一位来自大连的朋友。
他患有心脏病,希望我陪他到治疗心脏首屈一指的北京阜外医院治疗。
当我在车站见到他时,真的吓了一大跳:原来开朗、健谈、常运动健身的他,如今却像是一位老者,手捂着胸,一副无力的样子,说话声音微弱,还不时叹气。
他的妻子告诉我,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在四十多岁时因心脏病离世。
他今年四十二了,上周出差时,半夜里突然感到心脏很痛,后来救护车把他送到了医院,医生依据他对病情的表述,诊断他患上了心脏病。
从那天开始,他就陷入了恐惧和焦虑之中,每天茶饭不思,总是说些与死有关的话,一家人也因他的病而失去了往日的欢乐。
第二天,我陪他在北京阜外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医生的结论是:他没有心脏病,只是胃有一些问题。
但他怎么也不相信这个结果,于是,我又带他到人民医院做了同样的检查,结果也是一样的——是胃病而不是心脏病。
他看着两份检查报告,精神一下子就好了起来,说话声音大了,手不再捂在胸上,脸上的阴云一扫而光,脸色一下子恢复了往日的红光。
听到这个结果,连日来奔波担忧的妻子喜极而泣,心中的委屈一泄而出,用拳头狠狠地捶打起他来。
当外在事物出现时,不同的思想会产生不同情绪的需要和反映,就会从心灵中调用出与过往相似的存储信息,并忠实地执行思想的需求,于是就会形成身体气血相应的运行,恐则气下,怒则气上,喜伤心……从而破坏了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人就会出现疾病或加重原有病情。
情绪是人的身体根据内在思想所做出的一种反应。
很多时候,当某些思想还没有被我们意识到的时候就会被我们的身体“探测”到,于是身体就会立刻做出反应。
这些深层的、惯性的、无意识的思想源自于我们自身所存储的“程序”。
我们经常会身不由己地深陷于自己所创建的心智结构中不能自已,这些思想左右着我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人的行为来自思想,而思想由过往经历所形成。
当一个人在经历中产生情绪,就会同时形成细胞记忆。
去年、上个月、上个星期或者几天前的中午和谁吃的饭、吃什么都已经忘却,但小时候被父母打过的经历或者父母的争执,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回忆起来,甚至有着历久弥新、久久不能忘怀的“烙印”,即使过去几十年,却依然对现在的生活产生影响。
这就是情绪对于思想产生影响的效力。
不要认为那只是一场经历、一种情绪,人的心智运作机制会使人在日后的生活中,当遇到相同感觉的事情发生时,就会依据上一次经历所形成的认知引导身体产生结果。
英国曾经有一位著名的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有一次牙疼,身边的人多次劝她去看牙医,但她都拒绝了。
但是后来她实在是疼得受不了了,只好去看牙医。
牙医诊所为她准备了全套的救护药品和器械,甚至包括氧气和急救措施。
但她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非常紧张,以至无法安坐在椅子上。
后来医生用尽了所有办法才让她稍稍放松下来,坐在了牙科专用的椅子上。
然后医生开始按照正常的程序给她打麻药,刚刚打完麻药却发现她死了。
这件事情一下子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深受大家喜爱的一位明星,就这样毫无征兆地死在了牙科的椅子上。
经过检查认定:医生除了给她打麻药之外什么也没干,药品和器具都没有任何问题,整个过程完全符合治疗程序,但她就是这样说不清道不明地死去了。
后来人们调查这位明星的死因,发现了背后的原因。
在她六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因患有糖尿病,在一次拔完牙后,血流不止,最后死在牙科的椅子上。
她当时就在母亲身边,目睹了母亲去世的全过程,这一幕场景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子里,所以她一直不敢拔牙。
当她不得不去牙科医院的时候,这一幕场景又在她的脑海中浮现,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
当她坐上治疗椅,关于母亲的死亡记忆再一次被唤醒,她的思想又回到了母亲去世时候的场景。
她的内心认定自己也会和母亲一样,死在牙科椅子上。
这个心念笼罩着她,以至于强大到杀死了她。
这种过往经历对于人的影响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次出现。
在电影《爱德华大夫》中,爱德华大夫英俊不凡,与精神病院专心学术的心理大夫康斯坦丝·彼特森一见钟情。
但是不久之后,康斯坦丝便发现爱德华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和健忘症——原来“爱德华大夫”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约翰·贝兰特冒名顶替的。
这位假冒的爱德华医生只要看到餐桌上有人拿着叉子在桌布上划过就会全身哆嗦不能自已。
每次滑雪的时候看到有人在雪道上行走也会全身哆嗦。
当时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年纪还小,不能够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
后来我才明白这位假冒的爱德华医生是在不断重复自己过往的记忆。
他小时候有一次在玩耍的时候,他向坐在楼梯上的弟弟踢了一脚,结果弟弟向前倾倒,最终失去了生命。
后来在一次滑雪中,真正的爱德华大夫从他身边滑下山坡时,他以为是自己把他推下去而害死了爱德华大夫。
这些经历始终萦绕在他的内心里,他只要再次看到类似的场景就会感到恐惧,甚至自己都无法控制自己。
而实际上真正的爱德华大夫是中弹而亡的,与他根本没有关系。
对于这位假冒的爱德华医生来说,过往经历所形成的思想一直在左右着他的生活,让他没有办法过上正常人的日子。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没有他这么恐怖的过往经历,但道理是一样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过往经历在生活,过往经历的一切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思想,里面既有我们不断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也有阻碍我们获得更大进步和更多愉悦的情绪记忆。
如果没有找到并走出这些障碍,想象一下,我们的思想会经历怎样的过程?我们会一直在这些错误里面轮回,每当遇到类似的状况就会引发相同的情绪,导致一样的结果发生。
因为,自己的心智没有改变,内在的“种子”还在,没有发生变化,那么以前犯过的错误很容易在以后不断轮回而重蹈覆辙。
当人的经历轮回在相同的过程或者结果之中时,就表示他有着造成这个轮回的根源,也就是说在他的思想中有着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或追求新的生命契机的障碍。
我们所有经历的时间都是有成本的,我们不断地重复这些过程,实际上是对自己生命能量的一种巨大消耗。
所以,我们需要尽快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们才可以减少为这些经历所形成的情绪记忆而付出的代价,让我们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实现更多的愿望,拥有更多生命能量来实现美好的梦想。
我们所有的经历、疾病、环境、关系,其实都是在展示我们的思想,外在的一切都是思想的显现。
看到自己到底是怎样的存在,才能快速还原自己生命的本真状态,我们才可以继续更好地向前走。
只有看到了自己思想中存在的那些障碍,我们才能够觉察到自己是在经历着什么的人生。
人的烦恼与痛苦来自于对生命的有限认知和由于执着、分别等所产生的负面情绪。
每个人在成长、受教育与社会化的进程中都会留下因经历所产生的情绪而形成的记忆。
这些情绪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阻碍和影响着人的内心,从而导致人在生活中追求事业、健康、婚姻和财富时受到限制。
情绪会造成人心智的匮乏,影响着人的行为和结果,同时也导致了身体的很多疾病,阻碍了美好生活的实现,限制了内在本我的发展,让人失去了许多人生本应享有的幸福与快乐。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带着这些早期残缺的自我形象,并且一直认同和相信那是真实的自己时,就会被恐惧、担忧所驱策,如同进入了漩涡,既无力自拔也无从选择。
那些存储在心智中的负面情绪如得不到有效的清除与化解,它将因缘相续并且生生不息,使人一直沉浸在烦恼与痛苦之中。
十多年的研究、授课、个案处理中,我清楚地看到所有产生过情绪的经历都会留下记忆,并且日后一直在产生作用,影响着人的生活与命运。
情绪不是无缘无故生发的,我们所有人生经历中都会留下“痕迹”,只是有的如过眼云烟,有的刻骨铭心。
人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早年经历中的情绪,由于情绪使然,人的思想会被禁锢在当时产生情绪的状态中,进而产生执着,并直接影响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健康、事业、财富、婚姻、亲子教育等。
由思想所产生的情绪会不断地破坏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比如:自卑的情绪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值得被人爱,所以常常会产生不被爱的感觉;对钱的恐惧会让我们感觉赚钱艰辛;对身体自愈力的怀疑会让人身体疾病难以治愈……随着这些负面情绪的产生,我们的身体会分泌出有害的化学物质,而最可怕的是,我们的身体会对这种有害物质上瘾。
结果就会“心随境转”——如果有自己不值得被爱的情绪,即使生活中有很多的爱,还是会不自觉(无意识)地在生活当中创造一些情境让自己觉得不被爱。
有形的身体背后是无形的思想,它在潜移默化地对身体施加影响。
思想中情绪的记忆会影响我们的身体,这种影响会时时出现,直到我们的身体再也承受不了,最终以疾病的形式来提醒我们。
身体是我们最忠诚、最真实的朋友,是帮助我们觉察自我的最好的伙伴!它就像是我们心灵的显示器,展示出我们内在的问题,以提醒我们通过了解它、明白它而去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如果我们不能够正视疾病背后的提示,也就错过了一次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提升的机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名誉副理事长、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程书钧曾谈道:“从科学视角讲,好情绪是可以打败肿瘤的。
”他说,“近年来,医学家正在研究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肿瘤防治方法——快乐。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
如果你生气,就给了癌细胞高兴的机会。
他指出,人体宿主因素的变化不仅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更会对肿瘤病人的治疗有重大影响。
癌细胞原本是体内的“好公民”,但由于种种原因诱发基因突变,不听从“组织”安排,肆意生长、掠夺资源、排挤正常细胞,进而演变为人体小社会里的一颗“毒瘤”。
人体是癌细胞的宿主,情绪变化是宿主因素的重要部分。
科研人员提示了一条神奇的“抗癌通路”:情绪会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从而改变肿瘤发生发展的进程。
临床研究发现,一旦获知自己患有肿瘤,约有 55% 的患者会进入抑郁状态,而一般人群的抑郁比例约为 17%;约半数肿瘤病人会进入焦虑状态,这一比例是正常人群的 3 倍。
另一项研究表明,抑郁状态的肿瘤病人,死亡率比心情舒畅的患者高 22%。
国外还有研究者对肿瘤病人进行了心理干预,受干预组病人的存活时间为 36 个月,没有得到心理干预者仅为 18 个月。
可见,人的精神状态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看到,同样是查出了肿瘤,有的人被吓倒了,天天在家里胡思乱想;有的人想得开,每天去公园锻炼,四处旅游。
后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往往远大于前者。
程书钧表示,肿瘤细胞发展一般需要二三十年,这段时间被称为癌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