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一、银行卡的产生与发展(一)银行卡的发展沿革银行卡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货币信用发展的一种表现。
追踪银行卡发展的轨迹,可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初――40年代末),商业信用阶段。
银行卡最早起源于美国。
1915年美国的一些商店、饮食业为了扩大销售、招揽生意、方便顾客,创用了一种“信用筹码”,其雏形类似一种金属徽章,后来演变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物消费的凭证,持卡人可以先赊销货物或消费,事后付款,这可以说是信用卡的萌芽;1920年,美国各大电气、石油公司推出了签账卡,供顾客用电和加油使用,其实质相当于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卡;1946年,美国的狄纳斯俱乐部和运输公司发行了用于旅游、娱乐的信用卡;1949年,美国大来公司推出了在餐馆使用的签账卡;1950年,美国狄纳斯俱乐部在全美组织信用卡联合经营,凡是参加联营饭店、餐馆所发行的信用卡均可以通用,大大扩展了信用卡的使用范围。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80年代)银行信用阶段。
1952年,美国加州富兰克林国民银行首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这是银行信用卡的先河。
到1959年,美国有60多家银行开始发行信用卡。
银行发行信用卡是对持卡人的一种消费信贷,它将仅限于买卖双方的商业性质的信用卡发展为涉及持卡人、特约商户和银行三方关系的银行性质的信用卡。
银行信用卡信用程度更高、使用范围更广、功能更多,它使商业性质的信用卡发生了质的升华。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现在)综合信用阶段。
在这一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银行卡应用领域的扩大,银行卡实现了国际化,银行卡的发行主体出现了多样化,银行卡的信用融合了银行信用、商业信用、个人信用甚至国家信用的综合特征。
(二)中国银行卡历程如果按发展的成熟度划分,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培育阶段。
1985年3月,第一张“中银卡”(BOC卡)在中国银行珠海分行问世;1986年,中国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信用卡――人民币长城信用卡;1987年,中国银行加入了万事达和VISA国际组织,并在全国开始发行“长城万事达卡”,1989年发行了“长城VISA卡”;1987年,工商银行发行了红棉卡,1989年发行牡丹卡;1989年底,工商银行加入了万事达国际组织,1990年加入了VISA国际组织;1990年,农业银行加入万事达国际组织,1991年发行金穗卡;1989年,建设银行加入万事达国际组织,1990年加入VISA国际组织;1990年5月,建设银行发行建设银行万事达卡,1991年又推出建设银行VISA卡。
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为其代办"东美VISA信用卡"协议,代办东美卡取现业务。
从此,信用卡在中国出现。
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标志着信用卡在我国诞生。
1987年2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在国内首家推出ATM服务,打破了国内存取款必须到银行的传统做法。
1987年3月,中国银行加入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成为国内该组织的第一家会员。
国际支付组织开始进入中国卡市场。
1988年6月,中国银行发行外汇长城万事达卡(国际卡),该卡可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商户使用,中国信用卡开始真正走向世界。
1993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实施以银行卡联合发展为目标的"金卡工程",以改善用卡环境,实现设备共享、资源共享和市场共享。
1997年10月30日,由人民银行组织和发起,由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邮政储汇局共同参与的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1998年12月24日,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系统正式投产运行。
1999年3月26日,由人民银行牵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共同参与的CFCA(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工程正式启动。
1999年7月,首家具有中介性质的个人征信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
2000年7月1日起,上海正式启动"个人联合征信"制度。
2000年6月29日,CFCA正式运行。
2002年1月10日,首批银联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五大城市推出。
2002年3月26日,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浦东正式成立。
2002年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消费金融发展历程
消费金融是指向消费者提供信贷服务,帮助他们满足消费需求的金融业务。
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消费金融在中国开始崭露头角。
当时,信用卡是消费金融的主要形式,主要由银行和国外金融机构提供。
这一阶段,消费金融服务主要针对高收入人群。
2. 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代中期至2010年,中国消费金融开始快速发展。
此时各大银行相继推出了个人消费贷款、分期付款等金融产品,向中低收入人群普及。
同时,第三方消费金融公司也逐渐崛起。
3. 监管收紧阶段:2011年至2015年,随着消费金融市场的迅速扩大,监管越来越严格,开始加强对消费金融公司的监管。
一些不良消费金融公司开始受到处罚和清退。
4. 走向规范化阶段:2015年以后,消费金融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消费金融市场的监管。
消费金融公司开始不断完善自己的内部管理体系,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
总之,消费金融服务在中国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快速发展、监管收紧再到规范化发展的历程。
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消费金融的形式和服务方式也将不断创新和完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福利。
- 1 -。
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为其代办"东美VISA信用卡"协议,代办东美卡取现业务。
从此,信用卡在中国出现。
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标志着信用卡在我国诞生。
1987年2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在国内首家推出A TM服务,打破了国内存取款必须到银行的传统做法。
1987年3月,中国银行加入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成为国内该组织的第一家会员。
国际支付组织开始进入中国卡市场。
1988年6月,中国银行发行外汇长城万事达卡(国际卡),该卡可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商户使用,中国信用卡开始真正走向世界。
1993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实施以银行卡联合发展为目标的"金卡工程",以改善用卡环境,实现设备共享、资源共享和市场共享。
1997年10月30日,由人民银行组织和发起,由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邮政储汇局共同参与的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1998年12月24日,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系统正式投产运行。
1999年3月26日,由人民银行牵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共同参与的CFCA(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工程正式启动。
1999年7月,首家具有中介性质的个人征信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
2000年7月1日起,上海正式启动"个人联合征信"制度。
2000年6月29日,CFCA正式运行。
2002年1月10日,首批银联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五大城市推出。
2002年3月26日,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浦东正式成立。
2002年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2002年6月25日,银联公司正式成为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会员。
2002年11月,银联同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合作建成外卡信息交换接口。
该接口的建立,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银联商户能够接受万事达卡外卡消费。
2002年12月,银行卡联网通用"314"目标已全部实现,且绝大多数发卡商业银行系统内异地交易成功率都达到了80%以上,超额完成了任务;在100 个城市中同城平均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75%以上;在推广普及"银联"标识卡城市中,各商业银行均全部完成了标准化改造和异地跨行业务开放工作,实现了"银联"标识卡在这些城市内和城市间的跨行通用。
2003年6月底,中国已有发卡金融机构91家,在近6亿张的发卡总量中,借记卡5.44亿张、信用卡2499万张;银行卡账户人民币存款余额已达9941亿元;可以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约商户约20万户;各金融机构装备的自动柜员机总计5.3万台,销售点终端机31万台;全国受理银行卡的电子化业务网点发展到14万个。
2003年上半年,通过银行卡的交易总额达7.57万亿元,其中购物消费金额为1321亿元,转账交易金额为1.7万亿元,存取现金5.74万亿元。
2003年12月31日,花旗、汇丰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在内地发行双币信用卡。
外资银行迈出进入中国银行卡市场第一步。
2004年1月18日和9月8日,银联卡分别在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实现受理。
2005年1月10日,中国银联正式开通银联卡在泰国、韩国及新加坡的自动取款机(A TM)和商户POS受理业务,此举意味着银联卡继在香港、澳门地区实现受理后,首次在真正意义上走出国门。
2006年10月10日,中国银联宣布银联卡在意大利的A TM受理业务正式开通。
至此,已有23个国家和地区可受理银联卡。
2006年1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公布,外资银行可发行人民币信用卡,《条例》将自2006年12月1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