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概念、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345.00 KB
- 文档页数:17
测量的知识点总结一、测量基本概念1.测量的定义测量是对待测对象某一属性的大小、形状、位置等进行判读和评价的过程。
它是通过对对象所具有的一定属性进行观测、记录和分析来获取有关信息的科学方法。
2.测量的目的测量的最终目的是获取对待测对象的准确描述,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对象所具有的属性。
测量的目的主要有: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资源调查等。
3.测量的要素测量包含了测量对象、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
测量对象是指需要进行测量的实体,测量方法是对测量对象进行观测和记录的步骤和程序,测量仪器是用来实现测量对象属性的获取的工具。
4.测量的分类根据测量的目的和方法,测量可以分为精密测量和工程测量两类。
精密测量以强调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为目的,工程测量则更注重测量操作的方便和实用性。
5.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准确性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度是指测量结果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是评价测量结果优劣的重要指标。
二、测量仪器1.测量仪器的分类根据测量目的的不同,测量仪器可以分为长度测量仪器、角度测量仪器、高程测量仪器、坐标测量仪器、电磁测量仪器等多种类型。
2.长度测量仪器长度测量仪器主要包括测径仪、测微器、游标卡尺、千分尺、光栅尺、激光测距仪等。
它们用于测量对象的线性大小。
3.角度测量仪器角度测量仪器主要有经纬仪、经纬仪、全站仪、测向仪等。
它们用于测量对象的方向、角度大小。
4.高程测量仪器高程测量仪器主要有水准仪、水准仪、高程仪等。
它们用于测量对象的垂直高程。
5.坐标测量仪器坐标测量仪器主要有全站仪、测量剖面仪、三维扫描仪等。
它们用于测量对象的空间位置。
6.电磁测量仪器电磁测量仪器主要有电磁波测距仪、雷达测距仪、GPS卫星定位仪等。
它们用于测量对象的位置和移动。
7.测量仪器的选用原则在选择测量仪器时,需要考虑测量目的、测量精度、测量环境、使用条件等因素,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一节测量学的概念及分类
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空间信息的科学。
具体地讲是一门研究如何确定地球形状和大小及测定地面、地下和空间各种物体的几何形态和数据等信息的科学。
其任务为:
一是精确地测定地面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并确定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是对地球面和外层空间的各种自然和人造物体的几何、物理和人文信息数据及其时间变化进行采集、量测、存储、分析、显示、分发和利用;
三是进行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所需要的测绘工作,以推动生产及科技的发展。
测量学又是测绘科学技术的总称,它所涉及的技术领域,按照研究范围及测量手段的不同,分为许多分支科学。
1 大地测量学2地形测量学3摄影测量学4工程测量学5矿山测量学
6 制图学7海洋测量学
第二节测量学的基本知识
由于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约占71%,陆地面积占29 %,因此可把海洋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看做地球的形状。
也就是设想有一个静止的平均海水面,向陆地延伸而形成一个封闭的曲面。
由于海水有潮汐,时高时低,所以区平均海水面作为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标准。
相对密度相同的静止的海水面成为水准面,水准面是一个重力场得等位面,于水准面相切的平面称为水平面,水准面有无数多个,其中与平均海水面吻合并向大陆、岛屿内延伸而形成的闭合曲面,称为大地水准面,我国以黄海的水平面为标准来计算。
测量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地面上的物体大多具有空间形状,如丘陵、山地、河谷、洼地等。
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千锤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简称高程或海拔。
公差测量是制造业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零件尺寸偏差的测量和控制,可以保障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本文将从公差测量的概念、分类、方法、工具、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公差测量的概念公差是指零件在制造过程中存在的尺寸偏差,其大小通常由设计图纸中规定的公差范围来确定。
公差测量是指通过测量零件尺寸偏差来判断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一种检验方法。
二、公差的分类1.形位公差:包括位置公差、圆度公差、平面度公差、垂直度公差、同轴度公差等。
2.尺寸公差:包括公差总距、公差带宽、公差等级等。
3.表面质量公差:包括粗糙度公差、毛刺公差、凸起度公差等。
三、公差测量的方法1.测量法:通过测量零件的实际尺寸来计算其尺寸偏差,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卡尺测量法、游标卡尺测量法、内径千分尺测量法、外径千分尺测量法等。
2.比较法:通过将待测零件与已知尺寸的基准零件进行比较,来判断其尺寸偏差。
常用的比较方法包括滑动卡尺比较法、针式卡尺比较法、光学比较法等。
3.投影法:通过在零件表面制作出相应的投影线或投影面来测量其形位偏差,常用的投影方法包括测量平面度、垂直度、同轴度等。
四、公差测量的工具1.卡尺:用于测量零件的长度、宽度、高度等尺寸。
2.千分尺:用于测量零件的内径、外径、深度等尺寸。
3.游标卡尺:用于精密测量零件的长度、宽度、高度等尺寸。
4.光学投影仪:用于测量零件的形位公差,尤其适用于曲面零件的测量。
5.三坐标测量机:用于对复杂零件的尺寸和形位的全面测量和检测。
五、公差测量的注意事项1.测量前应认真检查测量工具的状态,确保其准确度和稳定性。
2.在测量时应尽可能避免测量误差,如遮光、消除振动等。
3.对于不同形式和大小的公差应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4.在进行公差测量时,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中规定的公差范围进行测量和判断。
综上所述,公差测量是制造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通过采用适当的公差测量方法和工具,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测量知识点归纳总结导言测量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产生的一项重要活动,测量是指在认识物体或者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和方法将所要认识的量和价值转变为数字或者其他符号的过程。
测量知识点是物理学、数学、工程学、地理学、统计学等诸多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测量.一、测量的基本概念1.测量的定义测量是指为了确定一个事物或者现象的某一性质而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2.测量的要素测量的要素包括被测量的对象,测量的目的,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过程。
3.测量的分类按照测量的属性和方法,可以将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精密测量和粗糙测量、动态测量和静态测量。
二、测量的基本原理1.测量的比较原理测量的比较原理是指通过与已知标准进行比较,确定被测量对象的性质或者数量。
2.测量的传感原理测量的传感原理是指通过传感器将被测对象的物理量转化为信号的过程。
3.测量的数据处理原理测量的数据处理原理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测量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和结论。
三、测量的仪器和设备1.测量的基本仪器测量的基本仪器包括尺子、量角器、卷尺、游标卡尺、千分尺、块规、测量台等。
2.测量的传感器测量的传感器包括光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声音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
3.测量的数据处理设备测量的数据处理设备包括数据采集卡、控制器、处理器、存储器、显示器、打印机等。
四、测量的误差和精度1.测量误差的类型测量误差包括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人为误差、仪器误差等。
2.测量精度的表达测量精度是指所测量的数据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标准偏差、置信区间等指标来表达。
3.测量误差的控制测量误差的控制是通过校正、调零、温补、校准等方法来减小误差,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度。
五、测量的单位和标准1.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是世界上通用的单位制度,包括基本单位、衍生单位和辅助单位。
2.计量标准计量标准是依据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对物理量进行测量和判断的标准。
测量员资格考试理论知识点重点一、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在测量员资格考试中,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是非常重要的。
测量是指利用相关仪器、设备和方法,对地球表面及其相关空间对象进行测定和记录的过程。
测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地面测量、高程测量、平面测量、工程测量和控制测量。
地面测量是对地表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常用于绘制地图、规划城市和农田的设计。
高程测量是指对地表高度的测定,通过测量地面上不同点的高度差,可以确定地形和地貌的特征。
平面测量是指对地表上的水平位置进行测定,用于绘制地图、规划道路和建筑物。
工程测量是为了实施特定工程项目进行的测量,如建筑施工、道路修建等。
控制测量是为其他测量工作提供参考和基准的测量,常用于建立地理坐标系、确定地理位置等。
二、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测量员需要熟悉常用的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常见的测量仪器包括经纬仪、水平仪、GPS导航仪等。
经纬仪是一种用来测量方位角和俯仰角的仪器,通常用于确定地理位置和绘制地图。
在使用经纬仪时,需要先调整仪器的平衡和水平度,再利用经纬仪的指南针和刻度进行测量。
水平仪是一种用来确定水平方向的仪器,常用于建筑施工和道路测量。
使用水平仪时,需要先确定基准点,然后把水平仪放置在基准点上进行测量。
GPS导航仪是一种利用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定位和测量的仪器,常用于车辆导航和航海导航。
在使用GPS导航仪时,要先找到足够的卫星信号,然后输入目标位置进行测量。
三、误差分析和测量精度评定测量误差是无法避免的,测量员需要具备误差分析和测量精度评定的能力。
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
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本身的固有缺陷或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常常出现在测量结果上的偏差。
测量员需要通过定期校准和检验仪器,减小系统误差的影响。
随机误差是由于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造成的误差,通常以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来评估。
测量员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测量的概念:(1)测量(复旦96、97<名〉;人大96<名>):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
具体地说,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将数字或符号分派与研究对象的特征(即研究变量)之上,从而使社会现象数量化或类型化。
(2)研究变量:是通过对概念的界定和具体化而转化来的,在研究中,它是分析单位所具有的特征或属性。
在一具体研究中,每个变量都有特定的测量指标。
(3)数字(符号):测量时得到的一定数值可作为某一现象或事件特征的代表符号。
(4)分派规则:确定分派数字的规贝焜测量中最基本、最困难的工作。
测量是将各个分析单位与它们的特征或属性用数字分派规则联系起来。
所谓规则是指操作的方法或索引,它指导研究人员如何实施测量。
(5)有效的测量规则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复旦98<名>:测量三要素):<1>准确性:指所分派的数字或符号能真实、可靠、有效地反映调查对象在属性和特征上的差异,用数学概念表述,如果真是状态与符号系统在结构上具有一致的关系,那么两者就具有同构性,同构性越高,所观测的资料就越准确有效;<2>完备性:是指分派规则必须能包括研究变量的各种状态或变异;<3>互斥性:指每一个观测对象(或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都能以一个而且只能以一个数字或符号来表示。
(6)测量的作用:在于作岀准确的分类,以便比较研究对象的各种差异,这些差异有些是以等级区分的,有些是以数量区分的。
研究对象的差异都是由一定原因造成的。
因此通过对差异的比较和分析就能找岀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测量尺度(北大92<简>:举例说明四种测量尺度的特点及区别;北大2001<简>:是举例说明4种测量尺度及其数学性质;复旦98<简> :简述变相的测量层次及其划分意义):(1)定类尺度或名义尺度:测量定类变量的尺度,它是测量尺度中最低的一种,大多数定性测量都适用定类尺度。
其严格的区分可分为:<1>标记:可作为一个识别的记号,当数字被用作标记时,它并不表示数量的多少,也不能对它做数量运算;<2 >类别:可作为对变量的不同状态的度量,类别区分可说明观测对象的某些本质特征•类别也可用数字表示,这种数字仅用于区分而不能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