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土壤生物
- 格式:ppt
- 大小:4.47 MB
- 文档页数:66
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一、土壤生物有:(动物)(植物)(微生物)。
土壤中的非生物有(空气、水分、腐殖质、矿物质颗粒等)。
土壤中的有机物会(燃烧,土壤变黑)。
土壤中的有机物的来源(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形成(腐殖质)。
土壤中的物质有(固体,气体,液体)三类,固体包括(矿物质颗粒<95%>、腐殖质),液体是(水),气体是(空气),是植物(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来源。
二、土壤是(岩石)在(物理)(化学)(生物)的共同作用下(风化)形成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土壤中有(砂料、粉砂粒、黏料),按它们的比例不同可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
通气性最好的是(砂土类土壤),通气性最差的是(黏土类土壤)透水性最好的是(砂土类土壤)保水性、保肥性最差的是(砂土类土壤)保水性、保肥性最好的是(黏土类土壤)。
最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壤土类土壤)。
四、根系是植物(所有根)的总称)。
植物的根系分为(直根系、须根系),直根系由(主根,侧根)组成。
根的作用:(固定、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根)的(根尖)的(根毛区)。
植物的根尖可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1.(根冠)作用:(保护);2.(分生区)具有强烈的(分裂能力);3.(伸长区)能较快的(生长);4.(根毛区)。
根毛是(根毛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的。
五、根毛细胞是吸水,还是放水,取决于(细胞液浓度与外界<土壤>溶液浓度的大小)。
想一想?如果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六、植物所需要的三种无机盐(氮、磷、钾)。
如果植株矮小,叶色发黄,说明缺(氮),植株暗绿带红,说明缺(磷),如果长得矮小,有褐斑,说明缺(钾)。
七、韧皮部由(韧皮纤维和筛管)组成。
筛管把(有机物)(从上往下)运输。
木质部由(木质纤维和导管)组成。
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从下往上)运输。
(2017)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第一节:土壤的成分1.土壤的组成①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菌、真菌)② 非生命物质: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2.腐殖质:土壤中的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可以为土壤生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3.土壤的成分和作用① 固体: 矿物质颗粒(占固体95%):为植物生长提供无机盐 腐殖质(有机物):为土壤生物提供食物,为植物提供养分② 液体: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③ 气体: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4.土壤的形成: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岩石从大变小),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有机物积累)才形成了土壤。
(土壤的形成非常缓慢,但毁灭土壤却是瞬间的)5.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①物理因素:风力、流水、温度剧变、海浪等②化学因素: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③生物因素:植物的根、地衣和蕨类分泌的物质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1.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2.土壤的类型和性状:第三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1.植物的根系①直根系:有主根、侧根之分(常见植物:大多数的双子叶植物)②须根系:没有主侧根,只有不定根(常见植物:大多数的单子叶植物)2.影响植物根在土壤中分布的因素: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3.根的功能:①固定②吸收水分和无机盐4.根吸水失水的部位:根尖——根毛区——根毛细胞5.根尖结构的细胞特点和作用6.根毛细胞吸水条件: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根毛细胞失水条件: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7.水分进入根部的途径:水分→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导管→植物体各结构8.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无机盐溶解在水中被吸收)①构建植物体:N、Mg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N、S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②调节植物生命活动:K能使茎秆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P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9.三大营养素作用及缺乏时症状第四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1.茎的分类①按形态分: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缠绕茎②按组成分:木质茎、草质茎2.茎的结构注:单子叶植物茎中一般没有形成层结构,茎长成后一般不会加粗。
生物圈的概念:在地球上存在着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叫做生物圈。
正是在这个有着大量生物生存的薄层里,生物有机体以及它们的集群参与了各种地理过程的进行和不同地理景观的形成,成为地理景观最突出的特征。
地球上的生物界共分成四部分1原核生物界:细菌是分布最广、繁殖最快、个体数量最多的一类单细胞。
按营养方式可分为异养的、光自养的和化能自养的三类。
多数细菌是异养的。
蓝藻是一种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藻体多呈蓝绿色。
2植物界:是一种细胞中具有明显细胞核的真核生物,包括除蓝藻之外的全部藻类植物和所有高等植物。
3真菌界:也属于真核生物,在二界分类系统中划归植物界。
4动物界:属于体内不含光合色素的真核异养生物。
都具有迁移运动的习性;其营养方式除部分低等动物为寄生、腐生者外,大都以摄食为生。
动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两大类关于生物与环境的一些基本概念;球上的生命界可以划分成不同的层次或组织水平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因素:在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作用的那些环境要素,如气、日光、热、水、风、矿物盐类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与生物(光的性质(光谱)、强度和日照长短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
)B.温度与生物C. 水与生物D. 空气与生物F. 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六种形式。
1.互助(互惠共生3共栖4竞争5.捕食6.寄生G. 人类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的适应性和指示现A.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与其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互相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
B. 生物的指示现象;根据生物种或它们的群体、或生物的某些特征来确定地理环境中其他成分的现象,叫生物的指示现象。
种群的基本概念:占据着一定环境空间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集群叫做种群。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图一、土壤的成分1、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1)土壤中的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2)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分别放入体积相同的正方体铁块和土壤,慢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正好把它们浸没为止,注水量的差值即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3)土壤中的有机物:先称取一定量的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棉网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很细的结晶物注:①(1)图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爆裂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溶于水;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3、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土壤的组成固体土壤非生物液体空气矿物质颗粒(无机盐):占固体体积的95%腐殖质(有机物)4、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二、各种各样的土壤5、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有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6、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分类:砂粒(最粗)、粉砂粒、黏粒(最细)7、土壤颗粒性状:砂粒空隙大,通气、透水性能强,但保水性能差黏粒空隙小,透气透水性能差,保水性能好注:(1)土壤的渗水性(即透水性)与保水性成反比关系,渗水性与通气性成正比关系。
(2)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的能力主要与土壤中矿物质颗粒大小有关8三、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9、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 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如:水稻、小麦、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10、根具有固定和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第四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主要内容1、土壤形成发育过程2、土壤分布规律3、我国主要土壤类型RCBA 2A1A A 00漂灰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灰漠土—灰钙土—棕钙土—栗钙土—灰褐土—黑土土壤中石灰充分淋溶,呈酸性反应,有明显的粘粒淀积。
在云南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2700m的中山区。
复习题一、填空题1、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分为:和。
2、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共设个诊断表层,个诊断表下层,2个其它诊断层。
3、农业土壤中的发生学层次包括:、、、。
4、影响成土的五大影响因素:、、、、。
5、在现行的我国土壤分类级别上,大都用、、、亚类主要供小比例尺土壤图确定制图单元用;基层分类级别:土族和土系。
B6、土壤的质地主要是由决定的。
7、以为基础,以为依据,根据不同发生层进行的分类称为发生学分类。
8、熟化过程可分为过程与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1、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于大小循环的强弱对比,这种对比关系决定于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其中()起主导作用。
A、母质B、气候C、生物D、地形2、通常所说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程度或发育阶段,即指()A、相对年龄B、土壤发育的年数C、绝对年龄3、白浆化过程的实质是()过程A、潴育淋溶过程B、潜育化过程C、熟化过程哦4、诊断表层包括()A、有机质层B、漂白层C、盐积层5、红壤中()A、土层厚而耕层浅B、土层浅而耕层厚C、土层、耕层均浅6、我国的土壤分类中一共设立了有机土壤物质,岩性特征,石质接触面等()个诊断特征A、25B、24C、26三、名词解释1、地质大循环2、土壤剖面3、腐殖化过程4、水平地带性5、风化作用6、绝对年龄7、相对年龄8、生物小循环。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文鸿教育教育成就未来!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图一、土壤的成分: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1、土壤生物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物)土壤中的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1两个相同的烧杯内空气的体积分数:)(2测定土壤中分别放入体积相同的直到正慢慢向烧杯内注水,正方体铁块和土壤,好把它们浸没为止,注水量的差值即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然后用:先称取一定量的土壤,有机物(3)土壤中的酒精灯加热(放石,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棉网上)过后,再称量土壤,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2教育成就未来!文鸿教育亡的生物体再在蒸发皿: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土壤中的中加热蒸发,可见很细的结晶物,防止水倒流使略向下倾斜1)图实验试管口注:①(试管爆裂无机盐能溶于但不能溶于水;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燃烧水,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3、真菌土壤的组成固体土壤非生物液体空气(无机矿物质颗粒95%:占固体体积的盐)腐殖质(有机物)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土壤的形成4、:累两个部分。
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岩石的风化 :3教育成就未来!文鸿教育和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二、各种各样的土壤、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有 5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最重要气的影响因素是矿物质颗粒的等;其中多少和排列方式、粉砂粒、、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分类:砂粒(最粗)6黏粒(最细)砂粒空隙大,通气、透水性能强,:、土壤颗粒性状7但保水性能差保透气透水性能差,黏粒空隙小,水性能好 4教育成就未来!文鸿教育注:(1)土壤的渗水性(即透水性)与保水性成反比关系,渗水性与通气性成正比关系。
(2)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的能力主要与土壤中矿物质颗粒大小有关5教育成就未来!文鸿教育8三、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9、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如:水稻、 6文鸿教育教育成就未来!小麦、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的功能。
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1、土壤圈:处于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
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还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土壤的物质的能力。
主要元素O、Si、Al、Fe、C、Ca、K、Na、Mg、Ti、N、S、P等。
2、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
其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土壤固相包括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和化学风化的产物,由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构成。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是土壤形成的标志,土壤肥力的表现。
土壤水分:来自大气降水和灌溉土壤中的空气:成分与大气相似,不连续,二氧化碳比氧气多。
3、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度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它可以保持土壤反应的相对稳定,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4、土壤中存在着由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和细菌组成的生物群体。
5、典型土壤随深度呈现不同层次,分别为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6、土壤的显著特点是具有:隐蔽性、潜在性和不可逆性。
7、岩石化学风化分为氧化、水解和酸性水解三个过程。
8、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根据土壤中H+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两大类。
(1)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经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
根据测定潜性酸度的提取液不同,可分为代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代换性酸度:用过量的中性盐(KCl、NaCl等) 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Al3+离子交换。
用强碱弱酸盐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可将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离子代换出来,同时生成弱酸,此时测定该弱酸的酸度称水解性酸度。
第1节土壤中有什么教学目标一、明白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二、明白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水分、空气、矿物质和有机物。
3、明白“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式,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熟悉活动是能够慢慢深化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土壤的要紧组成。
作业布置:作业本教学进程:【引入】土壤,在咱们的周围到处可见。
那么,土壤粒究竟有些什么呢?让咱们一路来探讨吧?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咱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实验】观看土壤的纵剖面(具体操作:可率领学生去学校的百草园挖土)⑴第一能够看到许多植物的根--吸收土壤中的各类营养;⑵小动物,如蚯蚓等。
⑶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㈠土壤中有空气【实验一】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要求:选择干燥的土壤--干燥的土壤含较多的空气,实验成效明显。
而潮湿的土壤中有许多空间已经被水分占据,空气含量会变少。
实验步骤:一、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土壤(土壤的体积为V),缓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数浸没为止。
记录在烧杯中所加的水的体积。
记做V1.2、用与土壤体积相等的铁块替代土壤,重复上述实验。
记录所加水的体积。
记做V2。
3、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V1-V2)/V【讨论】测量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其它方式:第1种方式:用金属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块土壤,然后用量筒向金属容器中加水,这时的注水量相当于空气的体积大小,然后洗净金属容器,再向容器中注水,测出容器的体积,它相当于土壤体积,如此可求得体积分数。
第2种方式:用金属容器挖取一块土壤,放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这时液面上升的量确实是土壤中非空气部份的体积,在通过测量金属容器的容积,就能够够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了。
㈡土壤中有水【实验二】取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看试管壁上是不是有水。
现象:试管壁上有水。
结论:土壤中有水。
【试探】测量土壤中水分体积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
思路:先选取一规那么几何体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土壤样本,用刻度尺测出其相关数据,算出土壤体积数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