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论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中的哲学观点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体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雷默是国际著名的音乐教育理论家,他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阐述了许多关于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点,这些观点对于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在中国,音乐教育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即《音乐课程标准》,这些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也融合了雷默的哲学观点。
本文将以《音乐教育的哲学》中的哲学观点为基础,探讨《音乐课程标准》中这些观点的体现。
雷默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感。
他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认为音乐是培养整个人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即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感。
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应当关注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和音乐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从音乐中感知美、表达美、欣赏美的能力。
可以看出,《音乐课程标准》中体现了雷默对于音乐教育目的的哲学观点。
雷默强调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表现性。
他认为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应该通过创造性活动来表现自己,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学习一些乐理知识。
《音乐课程标准》中也体现了这一观点,标准明确要求音乐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性。
标准中规定,学生应当通过参与音乐创作、演奏、表演等活动来培养自己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性。
《音乐课程标准》中也体现了雷默对于音乐教育中创造性和表现性的哲学观点。
雷默还强调音乐教育应该贯彻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他认为音乐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音乐课程标准》中也体现了这一观点,标准明确规定音乐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可以看出,《音乐课程标准》中也体现了雷默对于音乐教育中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哲学观点。
第二篇示例:《音乐教育的哲学》是英国教育家雷默(Keith Swanwick)所著的一部音乐教育理论著作,他在书中探讨了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点以及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
音乐教育哲学理论是一种利用音乐来表达人们对抽象思想的追求,其本质要求结合文化背景、传统特性和审美价值观,从而实现健全的音乐教育理念。
近年来,以创造性的音乐说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出现了,它要求在音乐教育中充分考虑创造性音乐教学的质量,也就是将学习者通过创造性音乐学习体验实现全面发展,有针对性地实现个性特色,从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新型综合文化素养和音乐语言能力的文化人才。
实施创造性音乐教育要建立在参与感和质量关注之上。
向学习者提供参与,使他们能够在音乐中获得真正的体验,建立起创造性的信心,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创造。
其次,要及时追踪分析学习者的表现,及时调整和补充学习计划,使其具有质量保障,从而大大提高音乐教育的积极性和质量。
另外,要以发现学习者的内在潜力为目标。
要在音乐活动中教会学习者思考,开启他们的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促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思维者。
此外,应尊重学习者自身的意愿,倾听学习者的声音,让他们参与到音乐教育过程中,让他们在自身经历中激发本质的创造力。
总之,以创造性的音乐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会带给音乐教育活动的多样性的活跃,鼓励学习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实践创造,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文化人才。
只有唤醒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理解他们参与意愿,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将其内在潜力完全释放出来,才能真正将音乐教育推向高端。
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最新精选范文公文分享-----欢迎观看-----------------------------------------------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一、音乐教育哲学观背景音乐在艺术之中,具有很大的创造性。
而所谓的以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就是从哲学的思想上来对音乐进行定义,并且将创造性的因素融入其中,使音乐更符合时代的发展,这在音乐的领域来看是一门新的学科,还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其进行研究。
古今中外,无数的音乐学家都对音乐的哲学观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例如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社会/功能音乐教育哲学观”等,这些观点对于音乐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观点不再适合现今的音乐特点,所以必须在这些观点中加入创新的意识。
二、音乐创造教育哲学观思想哲学内涵对于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创新是其哲学思想的中心内容所在。
在我国,明确提出了创新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促进音乐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是其动力所在,必须对其进--------------------------------------------最新精选范文分享--------------谢谢观看------------------------------------------------------------------------最新精选范文公文分享-----欢迎观看-----------------------------------------------行足够的重视。
音乐的魅力,正是因为其不断地创造,将个性化的特点融入到音乐之中表现出来的。
在音乐的课堂之上,生动活泼的音乐能够激起学生们的积极性,从而热情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展现自己的才华与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能力。
音乐教育的哲学一、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哲学是对音乐教育本质和价值的研究,是对一切音乐教育和教学现象的高度概括。
它反映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对各类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音乐哲学是教育哲学的一个分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音乐教育哲学观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和社会生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产背景就会有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这些哲学观对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有不同的理解,对实践中的音乐教育目标有不同的指向。
学校音乐教师了解音乐教育哲学观,有助于建立自身对音乐教育的价值认识和信仰,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音乐教育哲学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实用主义是音乐教育哲学的基础,但这时候的主要倡导者还不是音乐教育工,而是一些思想家或社会领袖,也并没有形成系统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审美论作为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占据了统治地位;20世纪80年代,为了响应社会的需求,实用主义哲学在音乐教育领域重新抬头,出现了音乐教育功能主义哲学;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音乐教育哲学的“实践范式”,针对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范式提出批判j目前对我国音乐教育影响较大且争议较多的,主要集中于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和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
二、几种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一)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20世纪50年代末,贝内特·雷默等美国音乐教育理论家提出音乐教育的审美哲学观念,其中以贝内特·雷默及其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为代表。
其主要观点:1.音乐教育的本质。
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认为音乐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在一切与艺术交互作用的教学中,都应当谋求审美意义”。
贝内特·雷默认为:“尽管音乐有很多重要的非音乐性或者非艺术性功能,但对全人类来说,它的音乐的或艺术的本质才是它独特而珍贵的禀赋。
音乐教育的作用,首先是要开发每一个人对音乐的艺术力量与生俱有的反应能力。
论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中的哲学观点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体现《音乐教育的哲学》是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Bennett Reimer)的经典之作,他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的观点和理论。
而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雷默的影响,特别是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到雷默哲学观点的体现。
本文将从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中的哲学观点出发,探讨其在中国《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提出了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身心灵的全面发展。
他强调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社交和身体的健康发展。
这一观点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情感表达和音乐情感体验能力。
音乐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全面地发展身心灵。
雷默认为音乐教育的过程应该是积极参与的、探究性的。
他提出音乐教育不应该是一种被动的灌输式教育,而应该是一种积极参与、探究性的学习过程。
在音乐学习中,学生应该具有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这一观点也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应该是一种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音乐鉴赏、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多种方式来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和音乐技能。
雷默强调音乐教育应该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
他认为音乐教育不应该是一种与生活脱节的学科,而应该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
《音乐课程标准》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摘要:本文从实践性音乐教育的定义出发,探讨了实践性音乐教育哲学原理,分析了实践性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旨在为我国音乐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实践性音乐教育的定义实践性音乐教育是指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实践性音乐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以实现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实践性音乐教育哲学原理1. 理论基础(1)实践哲学实践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在音乐教育中,实践性音乐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音乐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音乐素养。
(2)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兴趣等方面的培养。
实践性音乐教育遵循这一思想,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音乐学习途径。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他人互动、与他人合作、与自身经验相结合,主动建构知识。
实践性音乐教育依据这一理论,强调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2. 教育目标(1)提高音乐素养实践性音乐教育旨在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音乐理论知识、技能、审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性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音乐创作、表演等方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勇于尝试新事物。
(3)增强审美能力实践性音乐教育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教育方法(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有情感色彩、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在实践性音乐教育中,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共同完成音乐学习任务。
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定位,关乎音乐课程价值、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标准、课程实施等几乎是音乐课程的所有方面,可谓举足轻重。
近百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秉承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乐教”传统,尊崇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思想,将“涵养美感,陶冶德性”(摘自1912年11月民国政府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第十条“唱歌要旨”)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
百年间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体制更迭有所变化而打上时代烙印,但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为课程价值基本取向的核心目标从未动摇。
这一核心目标的本质,是中华民族朴素的“美育”思想。
近20年来,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的频繁和便捷,20世纪后期及21世纪初期国外一些新的音乐教育理论、观点和发展潮流,经由不同渠道传入我国。
一时间,有关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课程核心目标和基本理念,呈现出众说纷纭,学派林立的景象。
就音乐教育哲学基础而言,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学说主要有:审美育人说创造力开发说音乐文化说多元文化认知说多样化的人类实践说全球视野说其中,审美育人说曾在较长时期均为中西方音乐教育所认同,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其他多种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的兴起,审美育人说在一些西方国家逐渐被边缘化,大有被音乐文化哲学取代的趋势。
在这种理论思潮的背景下,“实验稿”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受到质疑和公开批评。
批评的意见认为,这一理念的哲学基础(“审美说”)已经“过时”,“其认识论基础是反历史的”,提出应“将‘音乐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取代“音乐审美哲学”,以“适应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详见《中国音乐》2005年第四期第6-16页)。
于是,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标准”应如何进行音乐课程定位?还要不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这些问题,需在“标准”修订中给予正面回应。
对于这一有争议的重大学术问题,“标准”修订组于2007年6月在青岛大学召开“音乐教育哲学基础”专题研讨会,邀集有关学者出席,深入探讨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哲学基础。
摘要摘要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体系仍稳建于西方现代教育与音乐文化基础之上。
然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之潮势不可挡,并渐成当代音乐教育发展主流;因而也引发了相应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哲学问题的反思。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出能够理解多元文化音乐的具有完满人性的人。
人类何以能生存得更好?这是所有人类问题的根本旨归,我国当代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哲学也不例外。
由此,笔者将从生存论视域,进行相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哲学基础问题的观想求解及省思。
论文首先从相关乐之释义论证出发,问乐于中国儒道释先哲,求解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哲学无可回避的音乐本源问题:乐者“乐”也;其次运用现象学、解释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海德格尔生存艺术哲学观与中国禅宗思想奥义,求解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哲学无可回避的生存艺术问题:本然之“乐”;复次乐“乐”相融,求解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哲学无可回避的多元文化音乐的理解问题:“彼岸”观乐;最后于结语部分则强调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方法论与实践论的统一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基础;多元文化音乐;生存论;音乐的理解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China's current music education system remained firmly with built in modern western music culture education basis. Yet the world multicultural music education tide is unstoppable, and is gradually into the mainstream of contemporary music education. Hence also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hilosophy support needs of Multicultural music education.Multicultural music education aims to cultivate people with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Multicultural music and full humanity. How can human live better? This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all human activities, and is also the ultimate goal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Multicultural music education.By use of phenomenology, hermeneutics research methods, combined with Heidegger's survival art philosophy of life and traditional art philosophy of Chinese Zen concept, Tracing the sourc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contemporary world multicultural music education philosophy is first of all an unavoidable problem of the origin of music, release music through the relevant argument, reiterated that music is as authentic survival happiness —the philosophy of Cultural music education’s unavoidable problem of the survival of arts; subsequently, combine both music and the authentic survival happiness, and put forward philosophy about based on "the other shore"view of contemporary Multicultural music, to solve the question about Understanding about contemporary Multicultural music . I finally put forward that the philosophy of contemporary world Multicultural music education is the unity of the methodology and the Praxis.Keywords:Music education;The foundation of philosophy;Multicultural Music;Ontology;Understanding about music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
2013年第1期总第261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1 2013Sum No.261试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邓晴南1,2(1.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收稿日期]2012-10-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SH033)。
[作者简介]邓晴南(1983-),女,贵州贵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摘 要]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哲学问题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着手,在此认识基础上提出传统音乐教育是以“体用如一”的思维定势为其哲学基础,“文以载道”为其音乐教育目的,兼以“礼乐并重”的音乐教育价值取向,“知行相即”的教育过程,“口传心授”的教育形式,同时强调音乐的“和谐”、“意象”之审美,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哲学范畴。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哲学;基础[中图分类号]J60-0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3)01-0137-04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最广义的教育过程,而教育同时又使文化得以延续而成为历史,并成为每一代人进行新的文化创造的基点。
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它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渊源归根结底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传统文化的滋养使得传统音乐能延绵几千年而不绝。
在讨论传统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问题时,我们有必要对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作一个时间段上的划分,以近代西方音乐文化传入,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为界,将传统音乐教育分为古代音乐教育时期和近现代音乐教育时期,本文所作的探讨主要围绕古代音乐教育来展开[1]。
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势必要搞清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哲学基础。
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
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定位,关乎音乐课程价值、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标准、课程实施等几乎是音乐课程的所有方面,可谓举足轻重。
近百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秉承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乐教”传统,尊崇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思想,将“涵养美感,陶冶德性”(摘自1912年11月民国政府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第十条“唱歌要旨”)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
百年间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体制更迭有所变化而打上时代烙印,但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为课程价值基本取向的核心目标从未动摇。
这一核心目标的本质,是中华民族朴素的“美育”思想。
近20年来,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的频繁和便捷,20世纪后期及21世纪初期国外一些新的音乐教育理论、观点和发展潮流,经由不同渠道传入我国。
一时间,有关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课程核心目标和基本理念,呈现出众说纷纭,学派林立的景象。
就音乐教育哲学基础而言,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学说主要有:审美育人说创造力开发说音乐文化说
多元文化认知说多样化的人类实践说全球视野说其中,审美育人说曾在较长时期均为中西方音乐教育所认同,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其他多种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的兴起,审美育人说在一些西方国家逐渐被边缘化,大有被音乐文化哲学取代的趋势。
在这种理论思潮的背景下,“实验稿”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受到质疑和公开批评。
批评的意见认为,这一理念的哲学基础(“审美说”)已经“过时”,“其认识论基础是反历史的”,提出应“将‘音乐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取代“音乐审美哲学”,以“适应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详见《中国音乐》2005年第四期第6-16页)。
于是,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标准”应如何进行音乐课程定位?还要不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这些问题,需在“标准”修订中给予正面回应。
对于这一有争议的重大学术问题,“标准”修订组于2007年6月在青岛大学召开“音乐教育哲学基础”专题研讨会,邀集有关学者出席,深入探讨音乐“课
程基本理念”的哲学基础。
通过问题研讨和对中外古今音乐教育思想的梳理、比较、透析,与会者和“标准”修订组成员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以下共识:
1.对中国基础教育中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讨论,应在中国教育国情和音乐的社会功能及艺术价值的双重论域加以观照。
2.对“音乐审美”内涵的理解不能过于狭窄,不宜将教育行为中的“音乐审美”,局限于审美主体(学校中的音乐学习者)对审美对象(音乐作品或音乐事象)的单向体验,而应包括从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出发对审美对象人文内涵的认知。
3.“音乐作为文化”是音乐艺术人文本性与生俱来所固有的,亦是音乐教育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不是音乐艺术社会功能和价值的全部,也不是中小学音乐课程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并可以被称之为音乐课程教育价值的核心功能。
4.具有国家教育法规文件性质的“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必然应该是自身教育-文化传统,以及本学科学术理论精华的历史积淀与当今社会意识形态及主流文化思想相融合的产物。
音乐教育“文化哲学”理论,主要源自美国音乐教育家戴维·埃里奥特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德国哲学家迦达默尔20世纪60年代的著作。
部分中国学者在引用这些著述时,未能对其观点本身的学术局限性及教育-文化适应性有客观认识,故不可能将这类国外学者的一家之说,搬作国家基础教育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思想。
在从理论上辨析音乐教育哲学基础并取得共识的同时,“标准”修订组对“实验稿”的相关内容进行审视,认为原稿对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要理念的论述还不够充分,也不够全面,未能完整而准确地表达这一哲学命题应有的内涵及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为此,“标准”一方面继续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另一方面深度发掘“音乐审美”内涵,赋予其时代性和包容性的品格。
“标准”对这一理念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改写,作为对这一有争议的重大问题的回应:
“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
这一理念立足于我国数千年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对应,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
这段正面阐述“音乐审美”内涵的文字,立足于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和我国
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以美育人”的教育功能,将中小学音乐课程纳入国家教育方针的“美育”轨道,体现了国家现行教育方针中的“美育”思想。
同时吸纳了21世纪国际音乐教育所倡导的、基于民族音乐学(或称音乐人类学)理论的不同文化语境认知的教育理念。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可归纳为:音乐艺术美感、体验、感悟、沟通、交流、认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以美育人。
透过这组关键词可以发现,“标准”坚持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其哲学基础是以“审美育人说”为根基,对“音乐文化哲学”的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