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350.00 KB
- 文档页数:5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导语:烛之武说了亡郑对秦无益对晋有利之后,还说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欢迎阅读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师:先找同学读一下课文。
一生读课文.师:这位同学读得非常流畅,但有一点小小的瑕疵,大家发现没有有几个字的读音不准确?生: “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是通假字,应该读四声.师:对,课文中有注释,通“智”,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读错?生: “共其乏困”中“共”也是通假字,通“供”,应该读一声.生:”若不阙秦”中的“阙”应该读一声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夫”应该读二声.师:对,在这里是个助词,做助词的读音应该是二声.师:刚才出错的大部分是通假字, 预习的时候大家要先看注释,尤其是通假字一定要读准字音.还有要注意断句,比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在这里是动词,驻扎的意思.下面大家一起读一下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句读.同学们齐读课文。
师:通过大家的朗读,我又听出了一些问题.”邻之厚,君之薄也”中“薄”,应该读bó, “薄弱”的“薄”.还有文中秦国的大将的名字杞(qí)子逢(páng)孙,一定要读准,大家再来读一遍.生齐读课文.师:这一遍读得非常好,通过早晨的预习和刚才的朗读,我们应该了解了这个故事.请一个同学按照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来复述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生:本文先是交代晋文公在流亡的时候,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因此秦国和晋国联军来攻打郑国.在危急时刻,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国退兵.烛之武以秦军和晋军的利弊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而打动了秦伯,秦国退兵.晋国的子犯一看秦国退兵,就想趁机攻打秦国.晋侯就以不仁、不知、不武三种理由拒绝了子犯的提议,也跟着退兵,郑国的危机解除了.师:非常好,叙述的非常详细,说明大家对文章的理解非常好了.师:烛之武为什么仅凭几句话就能说动秦伯?这些话体现了那些说话的技巧? 包含怎样的说话艺术?大家先找到烛之武见秦伯说的那些话,我们先来看看这段话包含了哪些内容?生:先说攻下郑国后对秦国没有什么益处,反而会削弱自己的实力,而且还会使晋国的实力增强。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师:进入高中阶段的我们,特别需要提升史传文阅读的素养。
这堂课我们就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来学习阅读史传文的路径和方法。
对任何一种文类的文章的阅读,我们一般都要依循“写了什么一怎么写的一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路来读懂、读好文章,对应史传文就是要从叙事内容、叙事艺术、叙事意图三个方面着手学习。
一、叙事内容1.叙事特点。
师:《左传》叙事以历史事件为中心内容。
课前我们按自己的理解,将文本叙述的事件用曲线画在预学单上,大家都用高点与低点画出了文章叙事的四个“张弛起伏”的节点。
投影:师:请大家再回顾一下后面三个点的叙事内容。
生:点2,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
商议应对之策;点3,烛之武孤身入秦国军营,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退了秦师;点4,秦晋撤军,郑国化险为夷。
师:细看文章,事件的发生发展,其实还可以画得更细致一点。
生:在2和4两个点上,还可出画微小的波浪线,因为烛之武并不是满口答应,而是“辞”;晋军也不是立马撤军,而有“子犯请击之”的小波澜。
师(总结):我们可以归纳为文本叙事内容起伏曲折、张弛有度,这是《左传》叙事的典型特点之一。
(板书“叙事曲折”。
)2.写人特色。
(1)片言写三人。
师:我们再来看如何写人。
大家说说下面人物对话中填一个什么样的体现人物情态或心理的词能恰当地表达人物彼时的心境,展示人物的性格。
(烛之武) 1 辞日:“臣之壮也⋯⋯无能为也已。
”(郑文)公 2 乱日:“吾不能早用子⋯⋯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 3 鱼许之。
(展示学生填词,略。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同学们在①处填写的词语有“蹙眉”“不满”“色难”“躬身”“委婉”。
生:我觉得“蹙眉”“色难”特别吻合语境,写出了烛之武长时间以来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无奈。
生:“躬身”也好,突出了君臣的身份,虽有满腔不平之气,但君臣之礼仍在。
生:“不满”也对,但没有转换成文言表达。
师:转换成文言可以用哪个词?生:“愤”。
师:烛之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愤”的词义重,感情可能太过强烈,可以试着换个词语比较看看。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刚刚开始上文言文,第一课要了解一下学生在初中的文言文基础。
教法上还是要沿袭初中的为妙。
一、朗读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贰er(贰er这个字学生很容易写错)顺便让学生写出“12345678910”的大写字,检查结果,能完整写出的很少。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阙,jue 动词。
名词读que(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二、指导朗读。
检查朗读情况,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
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
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又要稍长些。
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关于重音。
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
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关于语气、语调。
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1、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
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要读出伤感的基调。
而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3、第三自然段: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
(领读,齐读第三段)4、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
“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三、分析点评题目:烛之武退秦师。
“师”作何解释?凭一人之力能退秦师?难道烛之武武功盖世?或者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生答:略师曰:凭三寸不烂之舌。
青岛教研室周宏锐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左传》中的一篇 --《烛之武退秦师》。
(板书课题)一提起《左传》来,你会想起初中学过的哪篇?生:(齐)《曹刿论战》师:那篇里面有一句话非常著名,“夫战……”生:(齐接背诵)“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师:背诵得很流利。
那谁能给大家来介绍一下《左传》?生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叙事为主的编年体著作,记叙了春秋时期24 年间的史实,包括政治、外交等方面。
作者是春秋的鲁国史官左丘明。
师:“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好,请坐!师:请同学们记下这些重要的文学常识。
《左传》当中记载了很多战争事件和外交事件。
和平时期杰出的外交可以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战争时期出色的外交辞令能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奇效。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烛之武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师:我们先来一起看题目。
烛之武是谁呀?生(齐):郑国的大夫。
师:看来同学们是注意到了注解中对人物身份的介绍。
我们再来看“秦师”中的“师”是什么意思?生(齐):军队师:好!谁来给大家解一下题目?生2: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撤退师:解释得很准确。
那么一个人怎么能使强大的军队撤退呢?我们现在就来读课文。
二、初读文本,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师: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有什么好办法呀?生(多数学生):多读。
师:多读,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现在我们放声地来读课文。
在读书时,拿起笔来,把你认为读得不准的或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字圈出来,把要注意断句的句子划下来。
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一说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生3:“秦军氾南”的“氾”,还有“佚之狐”的“佚”,“夜缒而出”的“缒”,还有“越国以鄙远”的“鄙”,“焉用亡郑以陪邻”的“陪”,“君之薄也”的“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舍”,“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朝”,“杞子、逄孙”的“逄”,“微夫人之力”的“夫”,“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4篇)【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1、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观看一段的视频;当被西方媒体傲慢无端的指责我们中国政府不保护人权时;看看我们的外交部长王毅先生是怎样回应的..学生观看视频2、切入:自古以来;对外交往对于一个国家十分重要;当一个国家的形象遭到诋毁;威严遭到侵犯;甚至安全遭到威胁时;一个好的外交家就应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不惜殒命也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来进一步认识这一位机智善变的外交家——烛之武..3、解题看到文章的题目;我们要思考几个问题:1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3烛之武退秦师结果如何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齐读课文..4、提问(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凤珠学生回答晋侯秦伯围郑教师追问:晋侯秦伯要围郑的理由是什么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并翻译..教师补充背景..追问:那么秦国为什么也来围攻郑国呢学生回答思考;一、秦国和晋国在当时国力较强;都有争夺霸权的需要;对外扩张的野心..第二;秦国和晋国是军事同盟;关系很好..老师补充秦晋之好的典故;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文中的晋文公..出师终于有了名号;晋候和秦伯就率领着他们所谓的正义之师;一个驻扎在郑国北边的函陵;一个驻扎在泛水的南面展示地图;面对大军来犯;郑国上下岌岌可危;就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佚之狐向郑国的国君郑伯推荐了烛之武;这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2)烛之武是如何退秦师的a.认真思考;分小组用五分钟讨论该问题..万里学生回答先坦言知亡;以退为进;避其锋芒再晓以利害;灭郑对晋有利;于秦有害;唯有存郑;才于秦有利接着援引历史;指出晋侯乃是忘恩负义之人;不可轻信;更不可结交..最后预测未来;假如晋国灭郑;下一步必然侵害秦国;贻害无穷..B.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烛之武的游说艺术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讲究语言艺术善于分析利弊善于揣摩心理善于利用矛盾展现出一的位机智善辩的外交家光辉形象(3)烛之武的游说结果如何学生回答:秦伯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效果不仅如此;晋国也不敢轻取妄动;只能乖乖撤兵..烛之武一番言论禁不住让人赞叹;真可谓是“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除了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辩士;他还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同桌之间讨论三分钟;然后抢答a.追问:烛之武先辞后许;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学生回答烛之武;是晋国三朝的老臣;不得升官;被召见时已经年逾七十;须发皆白;步履蹒跚..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不避艰险;临危受命;尽显出一位以国家利益晨媛b.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的形象..b.追问:“夜缒而出”;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学生回答勇入秦营;知难而上..烛之武还是无所畏惧、知难而上的勇士..6、课堂小结;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并且分析了烛之武的形象;请同学们学以致用;用话剧的表现形式;将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吧..。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分析课文。
俗话说得好,一句话可以说得人笑,也可以说得人跳,是笑是跳,关键在你说得妙不妙。
口才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更是这样:“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
那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春秋时最杰出的外交家,此人是生:烛之武。
师:姓烛名之武?生:(有人小声)是烛武!师:看来名字也有学问,这个“之”是为了合乎音韵美而加上去的,比如还有介之推。
师:哪位同学来翻译下课文标题?生:烛之武说退秦国军队。
师:正确吗?为师告诉你,这里的师是使动用法,使……退去。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同学们对《左传》了解多少呢?生:略师:左丘失明……生:(少数人)厥有国语。
师:相传《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它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课文注释一没有指明是第一部,请大家加上。
凡是第一的我们一定要重视,包括倒数第一。
生:(笑)师:《左传》描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况。
还因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使它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生:记录“描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况。
还因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使它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师: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介绍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让学生对郑伯有个基本的了解)虽然我们已经走进了新时代,然而战争依然不可避免。
解决战争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生:外交师:看来大家都同意解决战争比较好的手段是谈判,下面请同学来谈谈你心目中烛之武的形象和性格。
生: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
师:以事实为依据,有证据吗?生:今老矣。
师:不错。
确实年龄比较大了。
不管是七十也好五十也好,总之已经步入老年。
那么性格特点呢,谁来说说。
生:能干,老练。
会说话。
师:从何得知?生:在最危急的时刻佚之狐举荐了他。
说明他有才干。
下面的话语也表明了他是个能干的人。
师:你能读一下吗?生读师:既然烛之武很能干,那么为什么在举荐之后要推辞呢?生:因为他谦虚。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中国古代故事。
请大家仔细听讲,同时用心感受故事中蕴含的深意。
教师开始讲述故事:教师:在秦朝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烛之武的将军。
他曾经在战场上立下了不少战功,被赞誉为威震敌国的猛将。
然而,他并不快乐。
在他内心深处,有一个深埋已久的梦想,一个他一直期待着实现的愿望。
教师:一天,烛之武向秦始皇提出了请求,希望能够退休,去追寻他内心深处的那个梦想。
这个梦想就是,到巴蜀之地修建一条连接长江和咸阳的运河,以便更好地发展交通运输。
然而,秦始皇并不同意,他认为烛之武是他手下最得力的将军,不愿意让他离开。
学生1:老师,为什么秦始皇不同意烛之武的请求呢?教师:很好的问题。
秦始皇当时认为,烛之武在战场上的表现出色,他离开可能会影响秦朝的稳定。
此外,秦始皇还觉得修建运河不是烛之武应该去做的事情。
教师:然而,烛之武对他的梦想充满了执着和坚持。
不管秦始皇如何劝阻,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决心。
最终,秦始皇答应了他的请求,并给予了他足够的财力和劳力支持他修建运河。
学生2:老师,为什么秦始皇最终同意了烛之武的请求呢?教师:好问题!其实,在烛之武坚持不懈的坚持下,秦始皇逐渐认识到了烛之武的梦想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他明白烛之武有着非凡的眼光和远见,他可以通过修建运河来提升国家的经济和交通运输水平。
因此,秦始皇最终决定支持他的梦想。
教师:烛之武动员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经八年辛勤努力,终于修建完成了这条连接长江和咸阳的运河。
这条运河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教师: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
就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我们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内心深处的梦想是什么?这个梦想对你们和社会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怎样去努力实现它呢?学生1:老师,我希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为人民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今天上午我们听了同课异构,讲《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
这两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就听课的感受和想法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是选自《左传》,《古文观止》里也选了这一篇。
我拿到篇目后仔细看了看,读了之后深有感触。
经典就是经典,无论过多长的岁月,只要我们重新拿起书来再读上一遍,内心仍然充满感动与温暖,对我国语言文字的温情,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只要读上几句都会油然而生。
就这篇文章,我先谈一谈理解问题。
这篇文章,我们一般把它作为说话的艺术来看待,从文章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从大局入手,因为它是“传”——《春秋左氏传》,要讲讲“经”与“传”的关系。
高一的学生对文言文已经积累了不少知识,但对中国的古代典籍,也是高中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熟悉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特别是“四书五经”。
就这篇文章而言,下面我从“纪”“传”的关系入手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么讲呢?目的是为了揭示出左丘明文学功底的深厚和他的文学想象力的丰富。
在《春秋》里,对“烛之武退秦师”只有六个字——“晋人秦人围郑”。
左丘明根据当时的史料以及他了解的故事演绎成了这样一篇文字,当然,我们文章选的这一部分前后也有删节。
实际上,这篇文章就是对“晋人秦人围郑”这六个字的诠释,这也是《春秋左氏传》的最大特点。
《春秋》有三传,《春秋左氏传》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用故事,善于用人物原型来演绎历史,所以《左传》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讲这一点,是为了让学生将来再读到《左传》时对它有起码的认知,对它的写作风格有了解,便于理解文本。
这是从一个大的角度看“经”与“传”的关系。
就这篇文章,是中国古代强调论辩艺术,说话艺术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易经》里说过“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是什么让一个世界生动运转起来,充满矛盾斗争,生机勃勃的发展?是语言的推动。
在春秋战国时代,谋士、外交家主要是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诸侯,推动历史的发展。
9 烛之武退秦师从容说课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鉴赏人物形象、借鉴叙事手法和训练提要钩玄技能”,而本课正是积累与鉴赏的很好的范本。
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撤围。
文章的重点是烛之武的说辞。
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分条陈述,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在记叙事件的方法处理上做到详略得当,详说劝说过程,而略说战争的场面、行军布阵等,突出重点,并且文章中多次运用伏笔和呼应,使本文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再有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法、合作学习法、启发教学法、朗读法等教学方法。
因为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要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又由于本文的字词并不难,在教师示范之后,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进行积累与归纳。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
文言文由于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多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且本文要求背诵,故采用朗读的教学方法。
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想:简介作者,朗读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内容,归纳课文字词,理清写作思路。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知课文内容,分析劝谏艺术,把握人物形象,鉴赏本文跌宕多姿的叙事艺术,体会构思的巧妙。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掌握概括要点的基本方法并初步掌握其基本技能,学习跌宕多姿的叙事方法和详略得当的叙事结构,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1、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观看一段的视频,当被西方媒体傲慢无端的指责我们中国政府不保护人权时,看看我们的外交部长王毅先生是怎样回应的。
【学生观看视频】2、切入:自古以来,对外交往对于一个国家十分重要,当一个国家的形象遭到诋毁,威严遭到侵犯,甚至安全遭到威胁时,一个好的外交家就应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不惜殒命也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来进一步认识这一位机智善变的外交家——烛之武。
3、解题看到文章的题目,我们要思考几个问题:(1)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3)烛之武退秦师结果如何?(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齐读课文。
)4、提问(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凤珠)【学生回答】晋侯秦伯围郑教师追问:晋侯秦伯要围郑的理由是什么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并翻译。
教师补充背景。
追问:那么秦国为什么也来围攻郑国呢?【学生回答】思考,一、秦国和晋国在当时国力较强,都有争夺霸权的需要,对外扩张的野心。
第二,秦国和晋国是军事同盟,关系很好。
【老师】补充秦晋之好的典故,(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
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
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
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
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文中的晋文公。
)出师终于有了名号,晋候和秦伯就率领着他们所谓的正义之师,一个驻扎在郑国北边的函陵,一个驻扎在氾水的南面(展示地图),面对大军来犯,郑国上下岌岌可危,就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佚之狐向郑国的国君郑伯推荐了烛之武,这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
(2)烛之武是如何退秦师的?a.认真思考,分小组用五分钟讨论该问题。
(万里)【学生回答】先坦言知亡,以退为进,避其锋芒再晓以利害,灭郑对晋有利,于秦有害,唯有存郑,才于秦有利接着援引历史,指出晋侯乃是忘恩负义之人,不可轻信,更不可结交。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刚刚开始上文言文,第一课要了解一下学生在初中的文言文基础。
教法上还是要沿袭初中的为妙。
一、朗读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贰er(贰er这个字学生很容易写错)顺便让学生写出“12345678910”的大写字,检查结果,能完整写出的很少。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阙,jue 动词。
名词读que(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二、指导朗读。
检查朗读情况,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
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
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又要稍长些。
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关于重音。
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
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关于语气、语调。
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1、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
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要读出伤感的基调。
而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3、第三自然段: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
(领读,齐读第三段)4、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
“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三、分析点评题目:烛之武退秦师。
“师”作何解释?凭一人之力能退秦师?难道烛之武武功盖世?或者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生答:略师曰:凭三寸不烂之舌。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烛之武退秦师师生问好。
师:大家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吗?生:《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师:很好。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则情形,不知大家还记得否?如血残阳下,有一位衣着灰褐色战袍、胯下一匹膘壮大马、手持丈八蛇矛的武将立于长板坡当阳桥头,但见他髭须倒竖,怒目圆睁,厉声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来与我决一死站?”再看对面,满山遍野,旗帜遮天,阵前一面书有斗大的“曹”字的战旗正迎风招展。
原来是曹操的军队列阵在此。
但见那些戏风正炽的战旗被武将的断喝乱了分寸,出现了一片慌乱。
武将又大喝:“张翼德在此,谁与我决一死战?”对面曹军的后阵竟出现了混乱。
武将见此,又大喊:“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又如何?”话音未落,只见曹军中有一战将(夏侯杰)坠于马下,百万曹军如退潮的海水般“哗”地退后十几里。
请问这个军官是谁?(生齐声:张飞!桃园三结义之一的张飞。
)师:对,就是张飞,他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武夫的形象,喝退百万雄师,不足为奇,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温言细语中退却百万雄师,使自己的国家免于覆亡的厄运的.(板书课题: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本篇文章选自对于左传,大家都不陌生,初中学过其中的文章,(生: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回忆一下有关的内容,请同学回答: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生A:读课下注释一(略)师:读者得很流利,但不符合答题要求.生B: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前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大的文学的价值.师:很好!两位同学概括地说了一下的内容,包括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既然是第一步叙事详细的史书,就还有许多不详细的,如《春秋》。
《左传》除了叙事详细外,是否还有其他特点?学生没有反应。
师:联系《曹刿论战》和本文课题。
你能看出《左传》有什么样的特点吗?生七嘴八舌地说:与战争有关;描写人物形象。
课堂实录课名:烛之武退秦师师:《孙子兵法》这样说过:百战百胜,非善之战也;不战而屈人兵,善之战也,那么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主人公,他就凭借他的三寸巧舌说退百万雄师,那么他是谁呢?生:烛之武。
师:非常好!烛之武。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来领略一下烛之武那高超的辩词,在这之前,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你们的预习情况。
好,我这里呈现五个要翻译的句子,请小组同学你互相讨论着完成这五个句子的翻译,每一个小组你派一个成员上去写好不好?好,下面做这个工作。
请把这五个句子在你的文章上画下来,好不好。
画下来标上一个序号。
(老师投影展示要学生翻译的5个句子)师:我们小组可以派5个同学上来,你选一个你想去翻译地,先画下来。
(学生在书中画下要翻译的句子)师:好,你们商量一下派谁上来翻译。
(学生小组讨论翻译)师:哪一组?快。
你们选一个句子。
(学生代表到黑板翻译)师:她选的其他同学就不要再选了。
等一下,其他同学先等一下。
写上你的序号。
接下来同学你们做什么呢?你们小组讨论这句话它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互相讨论一下,把这5个句子完成它的翻译。
(下面的同学小组讨论完成翻译,老师巡视和同学交流。
)(5位同学翻译结束)师:安静一下,大多数小组都已经讨论完了,这5位同学也写完了。
那我请刚才上黑板写翻译的同学请你再次上来,好不好。
第一句哪位同学写得?再次上来,你给大家讲一讲,对于这个句子,你的重难点是如何考虑的?好不好?哪位同学写得这句?上来,很好。
给你一支粉笔,你向大家讲解一下这句话你的重难点怎么考虑的?给大家讲一下。
生1:(再次上黑板)看到“以”,“以”是因为的意思,然后看到“于”,考虑状语后置。
师:其他组的同学有没有给她补充,关于这句话重点还在哪里?哪个组再给她补充一下?来,你来补充一下。
你觉得第一句话还有哪些重点她没有讲出来?生2:“以其无礼于晋和贰于楚也”两个都是介词结构和状语后置。
师:恩,还有吗?生2:这个“其”是代词,代指“郑国”的。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1、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观看一段的视频,当被西方媒体傲慢无端的指责我们中国政府不保护人权时,看看我们的外交部长王毅先生是怎样回应的。
【学生观看视频】
2、切入:
自古以来,对外交往对于一个国家十分重要,当一个国家的形象遭到诋毁,威严遭到侵犯,甚至安全遭到威胁时,一个好的外交家就应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不惜殒命也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来进一步认识这一位机智善变的外交家——烛之武。
3、解题
看到文章的题目,我们要思考几个问题:
(1)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
(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3)烛之武退秦师结果如何?
(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齐读课文。
)
4、提问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凤珠)
【学生回答】晋侯秦伯围郑
教师追问:晋侯秦伯要围郑的理由是什么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并翻译。
教师补充背景。
追问:那么秦国为什么也来围攻郑国呢?
【学生回答】思考,一、秦国和晋国在当时国力较强,都有争夺霸权的需要,对外扩张的野心。
第二,秦国和晋国是军事同盟,关系很好。
【老师】补充秦晋之好的典故,(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
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
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
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
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文中的晋文公。
)
出师终于有了名号,晋候和秦伯就率领着他们所谓的正义之师,一个驻扎在郑国北边的函陵,一个驻扎在泛水的南面(展示地图),面对大军来犯,郑国上下岌岌可危,就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佚之狐向郑国的国君郑伯推荐了烛之武,这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
(2)烛之武是如何退秦师的?
a.认真思考,分小组用五分钟讨论该问题。
(万里)
【学生回答】
先坦言知亡,以退为进,避其锋芒
再晓以利害,灭郑对晋有利,于秦有害,唯有存郑,才于秦有利
接着援引历史,指出晋侯乃是忘恩负义之人,不可轻信,更不可结交。
最后预测未来,假如晋国灭郑,下一步必然侵害秦国,贻害无穷。
B.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以“利”巧攻心理
以“害”巧析形势
以“史”巧施离间
讲究语言艺术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利用矛盾
展现出一的位机智善辩的外交家光辉形象
(3)烛之武的游说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秦伯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效果不仅如此,晋国也不敢轻取妄动,只能乖乖撤兵。
烛之武一番言论禁不住让人赞叹,真可谓是“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
(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除了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辩士,他还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桌之间讨论三分钟,然后抢答!
a.追问:烛之武先辞后许,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
【学生回答】烛之武,是晋国三朝的老臣,不得升官,被召见时已经年逾七十,须发皆白,步履蹒跚。
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不避艰险,临危受命,尽显出一位以国家利益(晨媛)b.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b.追问:“夜缒而出”,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
【学生回答】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烛之武还是无所畏惧、知难而上的勇士。
6、课堂小结,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并且分析了烛之武的形象,请同学们学以致用,用话剧的表现形式,将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