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汉砖瓦字文书法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汉篆——砖文和瓦当
汉代瓦当文是古代篆书的一束奇葩。
以圆形瓦当为常见,一般中央有一乳突,周围用线等分为四。
瓦当文记录建筑物的名称或是祈颂吉祥的语句,虽然简短,但由于其形制特异,篆法也极具异彩。
最为突出的是它的善于随形布字,文字围绕圆心进行安排。
因而常常省改变形,将文字简化或夸张,充分发挥篆书圆曲笔划易于伸展、
收缩的特点,创造了既有很强的装饰性又不失篆书本性的新风格。
汉代砖刻在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出土的为最多。
它与瓦当相似,但砖面近方,无需作太多的变形处理,因而文字往往于典型小篆近似,只是更为大胆雄放,有时采用印鉴上常用的篆法,形简而意远。
(文:叶培贵等图:来自于网络)。
华夏文化的璀璨明珠秦汉书法秦汉书法是中国秦汉时代的书法,当时汉字的变迁最为剧烈,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书法家也随之大量产生。
文字的变化和书法的成就,给以后书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秦汉书法留存今天的墨迹有帛书、简牍书,还有壁画、陶瓶上的题字;其他实物资料有金属器铭文、石刻、砖瓦、漆器等遗文,这些都是研究秦汉书法的重要资料。
东汉石门颂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序》说秦代有八种书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仔细研究,其中五种是指书体的应用场合。
如刻符用于古代调兵遣将,虫书用于幡信,摹印用于印章,殳书用于兵器,署书用于门榜或封简,都是指应用于不同场合的书体,在书体上并无太大的差别。
秦代实际只存在大篆、小篆、隶书三大类书体,秦统一全国后,实行书同文,统一整理六国篆书为小篆,作为官方公布的规范书体,秦代刻石是最标准的小篆书体。
另外在秦代日常书写的书体,并不是像秦刻石那样标准的小篆书,而是一种比较草率的体方笔直的篆书,已接近于隶书,这在秦代的权量诏版上的铭文和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都可以见到,现在称它为秦隶,是民间日常使用的书体,也是小吏公文上奏所使用的书体。
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为丞相,进行了统一全国文字的工作,变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异形”的状况。
秦代书法小篆是秦代的官方文字。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书同文字”。
小篆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笔势瘦劲俊逸,体态典雅宽舒,主要用于官方文书、刻石、刻符等流传至今的秦代小篆作品,石刻有《泰山刻石》、《琅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相传均为丞相李斯所书。
相传,李斯手书了秦代金石刻文,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郎琊山、之罘、碣石、会稽六处刻石。
诏版为自由体,主要是为了实用,写法草率,笔划方正,行款错落,秦诏版文文笔划方折是因为刀刻所致。
汉代瓦当的文字之美‖“大乐”瓦当
盛极两汉的文字瓦当内容丰富,词藻华丽,给人一种极强的艺术享受。
其书法艺术也向来为人们所珍视,瓦当文字在特定的空间内,布局、结构上都巧妙安排,独具匠心。
其字体亦丰富多彩,篆书最多,隶书较为少见。
篆法变化丰富,在刚柔、曲直、方圆、疏密、欹正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和谐,或方峭,或流美,浑然天成。
这些精美的文字瓦当文辞高古,书法隽美,既展示了高超的书法艺术,又体现出形式美和装饰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近期博物馆持续为大家推送馆藏汉代珍品文字瓦当,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汉代瓦当的文字之美。
汉·“大乐”瓦当
“大乐”,汉代吉语类瓦当,直径17.5厘米,上边轮残缺。
当面上下排列篆书“大乐”二字,文字结体宽博,粗犷厚重。
不同于常见瓦当分区排列文字的方式,此瓦当文字做了图案化处理:“大”字随圆就势,完全与边轮界格相适应;“乐”字呼应上方,整体如半圆状,增加了瓦文的趣味性。
瓦当铭文表达了汉代先民“安乐无忧”的美好生活愿望。
此瓦当面背后有旋涡纹路,应为西汉中期制品,发现于河南洛阳。
场馆信息参观指南
1、场馆简介: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馆藏西周至明清各个时期的瓦当及古砖3600个版别总计4600余件,画像精美,图案瑰丽,文字隽秀,极具艺术欣
赏和文化研究价值,是目前国内馆藏瓦当数量和品类最多的古代砖瓦类专题博物馆。
2、场馆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雁翔路南端大汉上林苑(杜陵)景区
3、开放时间:9:00—17:00。
表2 不同载体的隶书对比篆隶杂糅隶书“华仓”瓦当拓片“富贵昌”24字铭文砖拓片《居延汉简》瓦当砖竹简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美,有较强的装饰性,有时会使用鸟虫篆、缪篆以获得装饰效果,有强烈的美术化倾向;像“宗正官当”此类官署、宫殿、官窑瓦当多形制庄重,使用传统篆书字法,边角进行趋圆化处理;而“酒张”等私用瓦当,多形制自由,形式多变,有些参照官用瓦当形式进行设计,亦有大量其他形制。
有时还存在字形讹变现象,如表3图中“酒张”瓦当虽为篆书字体,“酒”字却变常规三点水写法为三横形式,类似后世隶书写法。
同样在篆刻中,官印多形制庄重,字法严谨;而私印则形式灵活多变,不再局限于传统形制,产生朱白文相间、字法讹变甚至文字配由此可见,书写载体、方式与用途的差异会对书法面貌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故在进行书法学习之时,应当明确创作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运用适当的书写方式进行创作。
而在书法临习时更应当先了解所临习作品的创作背景,弄清楚其应当使用怎样的与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书体和艺术面貌。
在形制上,古砖分为铭文方砖与铭文条砖:方砖铭文多为篆书,形制方正且字数较多,可以用于整篇幅创作;条砖铭文多为隶书,“是这一时期砖铭的主流书体”[8],可以应用于竖式长条创作。
因古砖依然为长、方形制载体,且字数较多,故其形式与部分字形可以直接应用于书法创作。
但由于受用途与镌刻水平影响,书写水平良莠不一,同时部分古砖亦存在民间粗率风气与文字讹变现象,因此在对古砖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取其风貌与形式进行参考,不宜全部照搬。
四、结语秦砖汉瓦书法艺术的特色集中表现为其上文字由于受载体限制因形而化、源自装饰需求而呈现美术化倾向、因用途不同而产生多元化审美取向。
我们也可以借此认识到文字载体与书写方式等对书法风貌的影响。
而其文字因形而化的大胆创造精神与多元化的审美包容精神在今天的书法实践中亦显得尤为重要。
默默谈文房-----秦汉瓦当浅析秦汉瓦当即瓦挡,是中国古代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
秦汉瓦当纹饰多样,其图案或文字随时代而变化,特别是瓦当上的文字,对当时的地名、宫殿、官署、仓廪、陵墓、祠庙、苑囿等的考订,是很重要的依据。
因此,秦汉瓦当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
北宋中期初见著录,清乾隆初年已有专著问世。
秦汉瓦当一般为泥质,烧制温度较高,质地坚硬,呈青灰色,有半圆(简称“半瓦当”)和圆形的两种。
半瓦当最早为西周遗存,圆瓦当是从半瓦当发展而来的。
圆瓦当始见于战国早期遗址,秦汉瓦当绝大多数为圆瓦当。
但在秦和西汉前期仍有半瓦当;西汉中期以后,半瓦当显著减少,东汉时近于绝迹。
瓦当的制作方法不一,从只有当心而无边轮的“与天无极”圆瓦当陶范看,可能是先模制当心,后加边轮而构成完整的瓦当;“千秋万岁”范则为带有边轮的完整瓦当形式,说明当坯是一次成型的。
早期半瓦当为素面或饰绳纹, 至战国时期,各国半瓦当图案各具特色,其中云纹一类,为秦统一后所沿用。
秦汉瓦当的纹饰又有新的发展,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图案和文字(包括文字和图案结合者)两大类。
瓦当图案有动、植物图案,云纹、葵纹以及动、植物变形图案等。
汉代动物纹瓦当,以西汉晚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造型最为完美(主要用于礼制建筑);其余如麟、凤、兔、天禄、辟邪、饕餮等,虽然出土数量有限,但品种繁多。
植物纹瓦当,以秦咸阳宫1号遗址出土的八瓣“莲花”纹最为典型, 其他多为变形或零星花瓣、茎叶与云纹、葵纹相组合。
云纹瓦当始见于战国中期,盛行于秦汉。
秦和西汉初的云纹变化多端,计有对称外卷、对称内卷、S形反卷及左旋或右旋排列的单卷云纹;瓦当中心或呈泡状或作各式图案,如方格、菱形格、井字曲尺以及葵变涡纹、瓣叶之类。
秦代还有整体作左旋或右旋的“葵纹”图案。
至西汉中期,带中心圆泡的四象限的云纹构图成为通用的模式。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
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
秦汉的文字瓦当李英豪2021-04-02 04:25:18大公报.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秦砖(画像砖)汉瓦(瓦当)名闻遐迩,是珍贵的文物瑰宝。
秦代已有不少以画像纹饰为主的瓦当(筒瓦头顶),题材广泛,以鸟、鹿、鱼和虫草等为主,多与大自然动植物有关。
汉代瓦当,不少是云纹和“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像,偶有“四雁抱月”画和双蟹形。
汉代尤注重文字瓦当,甚至远超画像者。
秦代则很少文字瓦当;使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时图文并茂的《飞鸿延年》瓦当,乃採用中轴对称形式,把鸿雁图形与“延年”二字巧妙地组合成整体,构思独特,简练概括,传神而富韵律感。
另一深深留在我脑海的,是秦十二字瓦当:“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安宁。
”那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不久后製成,採用李斯的小篆式字体;四字一句,诏诰文体,言简意赅,一如那时的诏板(诏书写在板上)篆体字。
记忆中的秦文字瓦当,尚有《羽阳千岁》和《羽阳千秋》等。
至於秦始皇陵夔纹半瓦、夔文篆书,芹草如画,不但是后世大写意画的先河,更可说是行草书法始祖。
秦代瓦当上的文字,能够根据瓦当独特的圆形範畴,布置自然,具有另一种艺术情趣;但皆属秦篆,字体较大篆简单瘦硬,结体长方,上束下疏,线条圆劲,工整秀丽,充分突出书法效果,故为历代书法家所喜爱。
秦篆字形趋於方,显得整齐。
从古文字瓦当可见,汉篆是根据小篆作了简化,但仍属小篆的系统;其结体多为方正,笔画虽多横平竖直,但生动自然;方圆渗合,体瘦劲却刚折,线断而意连;笔势较秦篆舒展,显得粗拙淳樸。
元代李好文《长安志图》,指出“汉瓦形制古妙,工极精緻”,“质地坚实、工整”,其篆书“盘屈隐起,以为华藻”。
瓦当文字着实精美无比,例如“长乐未央”、“长生无极”、“汉并天下”(见附图)和“万寿无疆”等,製作一丝不苟;虽仅一瓦,亦结合了书法艺术、陶艺和建筑工艺於一炉。
曾见西安汉城遗址出土的“长生未央”瓦当,单是篆法,竟然就约有一百二十种。
使人奇怪的是汉文字瓦当几乎全是篆书,仅发现一瓦为汉代盛行的隶书;主要原因是汉篆的结体具有图形的美感,更富装饰建筑的价值,其重要性可说不亚於汉碑残阙。
西汉书法——瓦当文秦汉时期,好大喜功的统治阶级大肆兴建宫殿苑囿,以树立政治上的威严。
瓦当是覆盖在建筑物屋顶椽头上的筒瓦头,但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建筑装饰构件。
瓦当上的文字和图案,分明有着镇宅、镇天下的作用,是泥土做的一张张道符,祈佑平安、长乐、万岁,做成瓦当的形式,安放在建筑上,不会被风吹走,既挡住屋瓦,又可以被人看到,设计得非常巧妙,反映了我国建筑“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瓦当的装饰面为圆形或半圆形,是用模具压印成的。
其装饰手法是在凸出的边轮之内,以适合的方式构成纹样。
纹样主要有三种内容:动物、云纹和文字。
动物战国时期有兽面纹瓦当,秦代出土的动物瓦当有禽、鸟、鱼、龟等动物,汉代有鹿、豹、马、雁等,尤以象征着守卫四方之神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最为著名。
▲四神瓦当四神瓦当的设计充实而灵动,动物昂首、张口,健壮的身躯绕中心圆孔折转,足部有力地蹬踏在圆轮边上,还巧妙地用动物向上蟠举卷曲的尾、翼填充空间,既增加了飞动感,又使圆形图案更显饱满和平衡。
云纹秦汉时期云纹在瓦当中大量使用,瓦当饰云纹,表现了统治阶级追求“升仙”的强烈愿望。
▲四神瓦当文字秦代的文字瓦当有:“维天降灵”“天下康宁”“永受嘉福”等;汉代文字瓦当有:“千秋万岁”“永奉无疆”“长毋相忘”“延年长久”等。
“长乐未央”和“上林”等是汉代宫室、官署专用,“汉并天下”“单于和亲”“单于天降”是一统天下的。
秦汉瓦当是以玺印戳压瓦文为制作形式,瓦当上的文字就是秦汉篆印的放大。
▲“千秋万岁”文字瓦当瓦当,一个文化的屋檐。
瓦当的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从瓦当文字看秦汉习俗及演变尽管自北宋开始,历代都有不少关于秦汉瓦当的著述,但直到近代以前,有关秦汉瓦当的著录都仅限于对瓦当图像之摹拓及文字之记录,至多也只不过把它当作一种古拙的艺术品加以玩赏而已,至于学术研究则似乎无从谈起。
当今学术界虽然已经认识到了秦汉瓦当的重要学术价值,并在利用瓦当文字考证秦汉宫室、官署、仓廪、祠庙、陵墓、苑囿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
然而,对于瓦当文字尤其是吉语类瓦当文字在反映秦汉习俗观念及其演变方面的意义则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与重视。
号称“弄瓦翁”的已故著名学者陈直先生在其《摹庐丛著·秦汉瓦当概述》中,对秦汉瓦当进行了集大成的研究。
尽管陈先生的研究重点是以瓦当文字考订秦汉宫殿、苑囿等的名称和位置,但他对瓦当文字尤其是吉语类瓦当文字所作的归纳分类以及把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却为我们利用吉语类瓦当文字考察秦汉观念及演变给与了极大的启迪和方便。
对于秦汉瓦当文字,陈先生在《秦汉瓦当概述》中将其划分为宫殿、官署、祠庙、吉语、杂类共五类并分别加以考证,最后加以终论。
在这五类瓦当文字中,吉语类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陈先生又特别将其细分为以下四个系统:千秋万岁系统这类瓦文主要有:“千秋”“千秋万岁”“千秋利君”“千秋万岁乐无极”“千秋万岁与天毋极”“千秋万岁与地毋极”“千秋利君常延年”“千秋万岁为大年”“千秋万岁常乐未央”等。
延年益寿系统这类瓦文主要有:“延年”“飞鸿延年”“延年益寿”“延寿万岁”“延寿长相思”“年益寿昌”“延年益寿常与天长久”等。
长生未央、长乐未央系统这类瓦文主要有:“长生吉利”“长生乐哉”“长乐无极”“长乐康哉”“长乐万岁”“长乐无极常安居”“长乐未央延年永寿昌”等。
陈先生在其文章的前言还指出,这类系统的瓦文,并“不拘定施于未央、长乐两宫”,而是“取其吉语通用”。
富贵系统这类瓦文主要有:“大富”“贵富”“始造富贵”“长乐富贵”“贵富毋央”“富贵万岁”“元大富贵”“大吉富贵”“大吉祥富贵昌宜侯王”“日利千金”“宜侯王富贵饮酒”等。
汉砖中的书法艺术“与天为徒,与古为徒,皆学书者所有事也。
天,当观于其事;古,当观于其变”。
汉砖中的书法艺术于此有极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制作工艺要求严苛据有关资料显示,汉砖的制作工艺要求相当严苛:首先,取泥要掘地几尺深,择取无沙粘土为之,还需辨别土色。
以粘而不散,粉而不砂为上。
随之,晒干碾碎,汲水滋土,人逐牛,错趾踏成稠泥,然后填木框之中,制备泥料。
最后,用木模坯斗制坯,自然干燥,用方窑、吊窑、马蹄窑等烧制成砖。
一般有有长条形和方形;胎质有红胎质、灰胎质两种;四边多见网纹、菱纹、圆圈纹、方格纹、米字纹等。
制作多用于墓室汉砖是宫殿、庙宇祠堂的建筑所用,还有很多是墓室用砖。
有图、字、纹等标记,称之为画像砖。
画像砖绘有车骑仪仗、阙楼桥梁、人物故事、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等,内容珍奇,匠心独运,画技古朴。
包括上层社会的求仙、祭祀、宴乐、狩猎、出游、建筑,以及辟鬼、禳灾、庖厨的活动;到下层普通百姓采桑、纺织、耕种、收获、百戏的劳动生活场景等,堪称汉代大百科全书。
无论是彩绘或是浮雕图像都生动活泼,线条灵活;其中表现的故事都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砖文书体十分全面 这些砖文所包括的书体,也十分全面,有大篆、小篆、缪篆、虫书、八分、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
同时每一种书体的规范化与草率化两种倾向,在砖文中时有反映。
它反映了汉代下层社会的信息和民间书法的真实状态,与汉代碑刻、简牍、玺印、铜铭、瓦当、陶器等同时期不同载体上面的文字共同构成了整个汉代书法史,是研究汉字形体演变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同时也是研究两汉思想史、书法史、文化史的重要文字依据。
制作者多为下层工匠与那些碑刻、简牍书写者——受过良好教育的“主文书”的官吏不同,砖文的制作和书写者多为下层工匠,文化艺术水平不高,没有受太多的规矩范式的制约,书写较为自由,对书体的设计也与个人的审美及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
所书刻的文字没有官方文吏那种达到极致的规范,也没有他们程式化的审美,但恰恰是这种原生态的文字,可以更让我们看到更多汉代书法的真实面目。
汉代文字瓦当之书法神韵汉代文字瓦当之书法神韵瓦当是融书法绘画,工艺和雕刻于一身的实用主义美学”的产物,其至晚在北宋时就见于着录.北宋以来.收藏家与致志研究的专家学者不乏其人.研究成果也蔚为壮观.本文从中国书法角度探讨汉代文字瓦当的美学精神.汉代瓦当是在秦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画像纹样被发展得形神皆备.而且文字瓦当迅速风行并在数量上占据了主要地位.文字瓦当的大量出现.不仅完善了瓦当艺术同时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和研究范围口文/杨莉萍可以更加鲜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状态.汉代建筑较秦代更加普及,不仅皇室贵族的宫寝日趋豪华.一般士庶平民的居室也逐渐普遍地变得舒适美观起来.又因厚葬风俗,当时的人们事死如事生.墓室的建造规模也越来越大,出现了针对具体建筑进行专门纹样的设计并设窑烧制,使这一时期建筑装饰工艺和墓室装饰工艺在艺术上取得空前的成就.于是作为装饰建筑物的瓦当充分调动和开掘了艺术家的才智——以相应变形圈200Z@汉瓦当的文字去吻合碗口般大小的空间创造了既实用又寓书寓画的独特艺术品类.从西汉京师仓出土采集的瓦当来看,其大都刻铸有可识性文字.瓦当的铭文内容.涉及面很广可分为很多类.有用于纪事的如汉并天下.有用于宫殿的如”蕲年宫当有用于官署的如”都司空瓦有用于仓庾的如京师仓当”;有用于私宅的如吴尹舍当”有用于冢墓的如长久乐哉冢”:也有用于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如长乐未央.此外还有专用于关隘,祠堂和反映汉赋等方面的作品.汉瓦当以品类多样,文字内容丰富,书法精美在书法艺苑中独树一帜,为书法艺术研究留下了珍贵汉文字瓦当的资料.汉代之所以出现大量的文字瓦当,也是与书法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汉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自觉期书法逐步摆脱了实用的意义而走向纯美的艺术境界,从而铸就了书法大盛的时代同时也是书体大备的时代.汉代把主要精力放在恢复生产与发展经济文化上在文字的使用上一反常态一改用笔繁琐,拘谨,速度慢的篆书通用文字而吸纳秦诏版那种自由风格.变用笔裹锋前行”为”逆八平出”将圆转勾连的曲线改变为平直方正的笔画变圆为方,结体由长趋扁形成了”汉隶…以趣约易”的独特法则.汉人在古隶的笔画中又加入了富有律动的”波磔”的修饰成分意味着”人的生命过程与运动过程都在书法作品里开始找到了线条的对应……而且是一种规律与自由之间的吻合”遂产生了分书.分书较古隶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更为散逸奇纵.据史料记载汉代不少帝王将相都擅长书法所谓上有所好下必趋之当时社会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文字热.所以将文字刻于砖,瓦当,器物等是汉代文字审美向书法作品作为纯粹的欣赏品递进的重要前奏.遗憾的是.为汉代文字瓦当书写稿本的作者.都不涉物勒工名之风无一留有名款,使我们如今已无法了解他们的姓名和在当时的社会身份.但是根据他们谙熟地运用已不再流行的篆书和具有高超的书盯__两_重冒多宝阁法技艺这两点分析我们足以得出他们绝非是当时一般以出苦力为生的工匠而应该是当时的一批书法高手的结论.汉代文字瓦当分纯文字与图文兼并两类.文字书体大致有小篆,隶书,乌虫篆, 缪篆,龟蛇体,但以篆隶为主且多阳文.阴文很少.其字有通假者,谐音者,省文者,上下左右互位者往往一字多变达数十种且字的排列也不拘一格.无论在书体的迥异, 次序的不同,字数的多寡等方面,汉瓦当文字均在当面规范内圆转勾连随意屈曲布局千姿百态既寓意又传伸体现出了书法美学的精神.“l弓肇J:h然”瓦当文字中的乌虫篆书似鸟虫形象生动活泼别具一格.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图案化,装饰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出现了与绘画相似的字体有的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有的故作波折有的在应有的字画之外附加上鸟行用以装饰,这便是后来乌篆,虫篆的起源了.其特点是用鸟形的特征构成基本笔画而成字极富装饰性.如永受嘉福”(图一).千秋万岁”中千与字于瓦心皆作飞乌状离奇,诡异且有致.这种似字似画的风格反映了中国的文字起源于象形.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I河流,动植飞走其动态与静态之物都是文字取法的对象,故文字之形体与自然物真实的形体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最古老的文字中多半是象形字,就是以线条模拟世间万物的外形特征.摹拟自然现象的例如o(日)(月】△△△(山),(水),(雨),(云).模拟动物,植物的.如半(C-)竽(羊),召(鸟)(鹿),个个(竹),(木).模拟物体的.例如(刀),月(门),(舟),篮(壶).许慎《说文解字》揭示了中国书法的象形意义.这种相形意义首先来自于对文字起源的理解.古者庖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像于天,俯则法于地视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许慎借用了《易传》的说法.强调了中国文字的本源在于象形.”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正因为中国文字有模仿自然物象的特点所以它从一开始起便具有造型艺术的某些特征和审美的价值.这种主张开启了后来”书画同源”的理论.乌虫篆书的瓦当文字正是对自然物的描摹,更加彰显书法艺术变幻莫测的态势, 无疑是基于文字与自然景物相通的观念.但这种描摹并不排斥主观意愿在构成文字中的作用,而以抽象的点画来表现物象并加以组合既”师法自然”又融入了创造者的思想感情即~l’Pff;造化中得心源.瓦当文字的创造者以智慧之眼观察,捕捉,体味自然和人事中一切符合客观规律性可以令人愉悦的生动形象.在当面上自觉地创造性的运用和谐对称,均衡,变化,统一,古拙,淡雅,秀逸雄奇等技I展现文字瓦当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阴虚实”虚实观念是中国道家学说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老子》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中国古人的意识里”虚实…阴阳…刚柔”相互转换”为天下式”.《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自然不停的运动规律.阴和阳是构成这种规律的两个基本要求阴阳互相对抗.互相渗透.便产生了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瓦当文字的创造同样也受到了这一观念的影响.正是因为受着阴阳虚实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瓦当文字才富有了中国书法的民族精神.同一文字的瓦当当面变化多端,有的千秋万岁”,瓦当边框粗犷浑厚.文字却空朗轻灵.对比强烈刚柔结合,还有的”万岁千秋”.”千”字因笔画少, 作双勾”处理.与其他文字虚实结合,相得益彰,独具匠心或者”秋字大胆删减,干净利落似有非有.若隐若现.回味无穷.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老子有无相生的观念并对后世书法艺术影响深远.阴阳虚实观念的根深蒂固使文字瓦当艺术的创作体现了时代的思想和艺术审美风尚,开始了书法创作追求”意境”的艰苦探索.不仅讲究当面文字灵变,夸张,错落的造型及空间的布局留白还将瓦当放置于建筑物整体及周围的自然环境来追求整体的和谐的”意境”美.瓦当布于屋檐从早到晚都可见到阳光,由于光照的强弱,角度的反差,色彩的明暗,再加上瓦文阴阳凹凸的衬托,给人以变幻莫测的美感.文字美的基础在于功力,气势,而文字瓦当作为建筑物的装饰部分与庄严宏伟的高大建筑相陪衬相感染,就更显得肃穆.融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于一体,呈现出独特的个性美.正如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说”书法具有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表现个性的美”.而且不同的建筑物不同的地域.文字瓦当具有不同的风格.这样不论是书法还是建筑物本身都会更加显示出具有个性的美.“自由创造”中国书法常与诗,画配合在一起文字瓦当也常用来书写富有情趣,祝愿,祈祷等含义的吉祥用语.或与图画结合相得益彰.书法便借着文字或绘画的内涵创造出更深更美的意境.瓦当往往在文字之余配以图案及乳钉等物,字为画添趣画为字增色.例如”冢上(图二),雀纹宫”等虽字少却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无单调呆板之感:年宫”当曲折方正的文字和三个单线云文相映成趣,极富装饰风味:”长乐富贵”.文字与图画布局合理.搭配得当毫无杂乱之态.瓦当圆圈的形状因记载文字字数的多寡.而将其圆形分割为半圆扇形或错落有致不拘一格.极大地发挥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力,以万变应不变.获得了出神入化神采飞扬的文字变形.突破了普通,普及意义上的结构架制.字入半圆.或扁或长或半弧圆半方长.或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字入扇形,或右长左短,或右短左长, 或间圆而方或间方而圆在变化中追求本质的和谐.瓦当文字的奇特形体正是被固有的空间形式”挤”出来的大束缚造就大自由.这是充满全新意趣和生命力的创作2007..,9困RRT多宝也是空前绝后的自由创作.可见.瓦当文字的排列组合千变万化.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1四界分区式:区内一字或二字有心与无心两种字椭圆形亦有方正者.5对角十字式:字在区内有横竖两种写法.2辐轮式:有心多界.字在区内,上宽下窄.6.无心外圆里方式:字在区内呈方正空隙缀以花纹.//,T\U_J9.有心四字无界式:字有10.以乳代界式.椭形与方正两种.\=o/3十字宽界窄区式:有心字在界内.区间装饰花纹.7.无心界区不等式:按字数不等,段界划区.⑤4无心十字式:区内一字或二字,单线界边.(f三i)==8无心双界式:字在中间区,外缀花纹.①11.无界多字错落式:字有椭12无界多字式.形与竖写两种.⑧形式.14.无心二字式.15.正中一字式.oo④汉代文字瓦当品类丰富,书法精美,字体多样,千变万化,淋漓尽致地阐释了中国书法的美学精神.”书肇于自然…’阴阳虚实“自由创造”等理念的恰当运用使文字瓦当充满天真烂漫,意趣盎然的审美风尚.成为书法艺苑中不可多得的独特的艺术品类,令世人叹为观止.团责任编辑:羽翔圈2007.9(上接63页)缚.且缺乏专业的艺术考古素养.从而使得他们的研究进程一直处于零散浅显的认识阶段终未形成科学,系统的学科门纵深分析考察团拓本资料的收集,研究方式.它从真正意义上拓展了金石研究的范围.凝练,提升了传统金石学的艺术价值.这种形式与范围上的创新,正是考察团艺术理念自觉融入下的产物.而这~独特的艺术理念则有机地催生了中国艺术文物本土研究的兴起,奠定了中国美术考古学衍生,发展的根基.这种艺术与考古的完美融合.既是对拓本这一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又是考察团应用西方美术考古理念和方法与实践的一次全面,系统的尝试.抗战中的文化责任》~文曾高度评价到”他们(考察团)作为中国艺术文物学界的鼻祖及其先声,在中国艺术史和中国美术考古史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他们在考察形式与范围上的创新对于中国考古学考察思路与方法的拓展与更新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透过拓本层面总揽西北之行.与其把它定义为一次对古代遗存收集,整理的考古之行.不如将其视作一次展示祖国悠远文化的艺术之行,一次激起民众爰国热情的救亡之行.艺术家用艺术的思维,图像的形式.履行了时代赋予他ff的艺术文物考察与保护的神圣使命,承担起刻意唤起民众爱国热情的由衷责任.流年光影.逝者如斯.尽管岁月长河已将这段历史冲蚀,然而西北文物考察之行留下的却是后世对这份宝责遗产及其创新精神的品评与借鉴.固文习编辑:张天⑧一⑧3。
古⽼⽽灿烂的艺术——汉代⽡当⽂书法刍议 ⽡当艺术,是我国古代流⾏的⼀种建筑装饰形式,它兴起于战国初,⾄秦汉时极盛。
⽡当图案种类繁多,变化⽆穷,⼤致分为花纹、⽂字、⽂字兼花纹三种形式。
⽽⽂字⽡当则流⾏于汉代,较诸花纹⽡当更具时代特⾊,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独具风姿。
⽡当⽂字作为汉代书法遗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家所重。
可与同时代的镜铭、砖⽂、封泥、印玺、钱币相媲美,甚⾄有过之⽽⽆不及。
汉代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的426年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书法的⼤变⾰时期。
书法艺术的审美本质及其艺术规律被⼈们充分认识,创作技法也逐渐成熟,各种书体具备,为⼈们提供了较充分的创作条件。
从汉字形体发展看,汉代初期的书法仍沿袭秦代书法的传统。
传世的诸品⽡当中,书体仍以篆为主。
西汉时代的⽡当⽂字绝⼤多数为缪篆,也有⼀些⼩篆。
西汉晚期⼀些民⽤建筑的⽡⽂已出现了⾪书。
东汉时代⽡当⽂字⼀般为⾪书。
汉代⽡当⽂字使⽤⼩篆和缪篆,这是因为⽡当不只是⼀种建筑材料,它在建筑上所处的地位还要求它有较⾼的艺术性,篆书的圆转笔势较⾪书的⽅折笔势更适合圆形⽡当的布局,充分体现出汉⼈的审美情趣和装饰风格。
汉代⽡⽂内容,反映了⼈们的思想意识,有其特定的时代特点。
按其⽤途⼤致可分为吉语类,如“长⽣⽆极”;宫殿类,如“⽢泉”;官署类,如“都司空”;祠庙类,如“泰灵嘉神”;记事类,如“单于和亲”等,其⽂字多为阳⽂,字数⼀⾄⼗余字不等。
其中以吉语⽡当数量和种类为最多。
汉代⽡⽂字体丰润美妙,变化⽆穷,以篆书为多,⾪书次之,并兼有英芝体、龟蛇体、⾍书体等多种,随势屈曲为之,章法精绝。
当⾯分区划界,⽂字布局亦有⼀定模式。
⼀字⽡⽂多居中⼼,⼆字⽡⽂上下直读或左右并列。
四字⽡⽂最多,以四分区形式为主,对读或环读,⼗分对称和谐。
五字者格式不拘。
七字以上者,或作辐射状,环读;或竖⾏直读,⽂字随体异形,突破⼀般模式,⾃成⼀格。
⼀字之变,多⾄数⼗,同⽂之⽡⽽字体⼜有所不同,可见不是出⾃⼀⼈之⼿。
秦汉书法特点
秦汉书法是中国书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特点在于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变化。
在形式方面,秦汉书法注重笔画的规范和整齐,对于字形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要求较高。
其特点是线条流畅,笔画硬朗,结构简洁,构图严谨,给人以刚劲有力的美感。
此外,秦汉书法中还注重了用笔的厚薄和深浅,以及笔画的长短和宽窄等因素,使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内容方面,秦汉书法主要表现为一种崇尚实用的书写风格。
其作品多为铭文、碑刻、墓志等官方文献,注重文字的简明明了和实用性,往往与政治、宗教、礼
仪等有关。
秦汉书法作品中的文字通常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和特点,是研究秦汉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总的来说,秦汉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特点在于形式和内容方面的独特性和实用性。
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
62(下)2018.07在我国汉字中“吉祥”二字出现较早。
古文中有很多“吉”或“吉祥”字样。
“吉者,善也。
”我国古代先民们多用“吉”或者“吉祥”表达对生存的美好祝愿。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人们多用虔诚之心祈祷上苍给予其安居乐业,如《诗·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战国策·秦三》则云:“天下继其统,守其业,……岂非道之符,而圣人所谓吉祥善事与?”《周易·系辞下》:“吉事有祥”。
《庄子》也有“虚实生白,吉祥止止”的说法。
可见古人们已经把吉祥视为国家与民族安定、繁荣的一个象征。
至今保存完整的砖刻文字如:“加气始降”“千秋万岁”“富贵昌,宜宫堂。
意气扬,乐未央。
长相思,毋相忘,爵禄尊,寿万年”。
这些砖刻文字不仅具有很好的寓意,而且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水平。
本文以汉代砖瓦“吉语”文字为载体,着重研究砖刻文字的产生、特点以及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影响。
一、吉语砖瓦文字的产生汉代初期的统治阶级,在治国方面,政治上采取“无为而治”,经济上提倡“休养生息”的措施,在这样的治国理念下国家逐渐富强起来。
《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随着国家的富强,文化艺术也随之繁荣起来。
建筑、雕塑、工艺、绘画、书法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汉代很重视儒家学说,汉武帝在政治上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汉代的统治思想。
当时以“儒”治国的社会理念,“举孝廉”的选官制度以及厚葬之风,直接或间接地刺激了砖瓦文的产生。
室墓是汉代墓葬结构的主流。
巫鸿曾在《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一书中提到“一旦室墓被发明,它就受到各个社会阶层的欢迎,并很快成为最主导的墓葬类型。
砖的广泛使用也为建造各种形态、带有劵顶或穹顶的房形室墓提供了更为经济和有效的手段。
中国古代砖文书法的艺术特色打开文本图片集一、砖文的书体风格砖文主要有篆书、篆隶过度书体、隶书、隶楷过度书体、楷书、草书、行书等几类。
篆书砖文,可分为大篆、小篆和缪篆三类。
大篆砖文多为秦以前的戳记砖文。
小篆砖文可分为秦小篆类和李阳冰篆书类,如《千秋万世》戳记砖,《长相思勿相忘》砖,《家安人兴,千子万孙》砖等即为秦小篆类;《有宋绍圣甲戌为建安郡高平范府君之墓尚千万年其永固》篆书砖应属李阳冰篆书类。
缪篆本身屈曲盘绕的线条具备天然的装饰美,所以缪篆在汉魏砖文中广泛使用。
如《万岁不败》砖,《富贵》砖,《龙首山大吉祥》砖,《富贵昌宜侯王》砖,《宜平里胡主事》砖,《君宜官,寿万年》砖,《宜子孙》砖等。
隶楷过度书体,由篆书向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
隶变简单说来是通过两条途径来完成的,一是草率化途径,如在简牍系统里篆书通过草率化进行省减处理,逐渐隶化;二是规整化途径,如在铭刻系统里变小篆的圆转为方折,演变为缪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进而演变成隶书。
隶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就出现了大量篆隶杂糅的文字,即隶楷过度书体,被广泛使用,汉砖也不例外,如《子孙炽盛,祭祀相传》砖,《大兴四年》砖,《大富贵》砖,《永元十五年》砖,《元康五年》砖,《大吉富贵》砖等,《延寿富贵宜子孙》砖中“富”“贵”“宜”等字,隶书砖文,也可分为三类,一是汉隶类,这类砖文较多汉代最为典型,如《亭长》图文砖,《大夫》图文砖等;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类风格也有延续,如《永康元年》砖,《晋元康八年》砖,《建武元年》砖等。
第二类是简牍风格类,如《熹平三年五月王□》砖,《晋咸宁二年四月九日郭公连信》砖,《甘露二年丹杨徐使君》砖,《阳嘉元年王伯造作吉舍》砖,这几块砖文书写意味较浓,与金农隶书笔意相仿佛;《阳遂富贵,寿万年,宜子孙,乐未央》砖则极具汉简韵致。
第三类是唐隶风格,如《有宋绍圣甲戌为建安郡高平范府君之墓尚千万年其永固》砖。
隶楷过度书体,多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最风雅丨秦汉瓦当瓦当作为古代建筑的附属构件,兼有实用性和装饰性。
有文字的瓦当最早出现在西汉。
自北宋起,学者们开始关注汉瓦当上的文字艺术,撰文考述;至清乾嘉以降,越来越多的学者、书法家对瓦当投入了更多的兴趣,并从汉瓦当文字中汲取了营养和借鉴。
近年来,汉瓦当的书法艺术引起了更多人的喜爱,一些专题性的文博机构和民间藏家都收藏了不少瓦当实物,其中不乏艺术性、文献性、文物性很高的珍品、孤品。
西汉长乐未央瓦当及拓片居延堂藏中国古代瓦当艺术概述(节选)/熊双平瓦当是特定历史时期从实用到艺术的产物。
作为艺术在建筑上的一种表现形式,自周代始,直到秦汉,瓦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对瓦当最早进行科学研究的当是从新中国成立后的陈直先生开始的。
此后才开启了当代瓦当考古、发掘、研究、注释、收藏、传拓、题跋等一系列研究工作的蓬勃发展。
西汉汉并天下瓦当拾华堂藏西汉与天无极瓦当拾华堂藏瓦当的出现中国古代文明首先出现在黄河流域。
建筑居住模式的发展是当时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人类智慧的结晶。
考古发掘在陕西扶风发现的西周建筑,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四合院建筑,土木结构、青石铺道,最为重要的是瓦的使用,将屋顶的草叶发展到瓦,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革命,而且这种建筑结构是中国所独有的模式,这种模式延续了几千年。
中国古代的瓦分板瓦和筒瓦两种。
房屋顶部上瓦时,先以相对宽大的板瓦顺次仰置屋顶,然后再以相对弧度较大、宽度较窄的筒瓦覆扣在板瓦与板瓦纵向相接的接缝上。
在最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头部,有一下垂的半圆或圆形的部分,这部分对筒形成了封堵,起到挡的作用,这部分称为“瓦当”。
瓦当又称“瓦头”,是建筑上滴水的部分,是陶制筒瓦部分的“当”部分。
瓦当首先是以素面的形式出现,主要是以防止雨水倒灌的实用功能为主,对椽子还没有起到完全的保护作用。
随着对建筑外形的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各种建筑材料尤其是建筑外露部分有了一定的审美需求,而且建筑结构中的椽子固定形式也发生了改变,对瓦当部分的“当”提出了新的要求。
浅析汉代文字瓦当的艺术特色本文阐述了文字瓦当的含义及由来,探析了汉代文字瓦当的艺术特色。
体现为:装饰美,布局的韵律美,书法美,词意美。
标签:汉代;文字瓦当;艺术特色瓦当,俗称筒瓦头,也就是筒瓦前端下垂的部分,它不仅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材料,也是一种珍贵的装饰艺术品。
我国古代的房屋多为木结构,为了使椽头免受风雨侵蚀,人们就用筒瓦前端下垂的部分庇护住椽头,从而延长建筑物的寿命。
瓦当的分类,就纹饰来区分,可以分成三大类,其一是图案瓦当,其二是文字瓦当,其三是素面瓦当;而按照形状来分,则有半圆形瓦当、大半圆形瓦当和圆形瓦当几种;从制作它们的材质区分的话,又有泥质灰陶瓦当、金属瓦当以及琉璃瓦当。
泥质灰陶瓦当来历最早,也是最为平凡的,从最初的发明到后来的延续发展,它一直都是瓦当中最为多见且最为主要的品种。
它们古拙质朴,简而不俗,夸而不饰。
汉代,瓦当的使用达到了高峰期,素面瓦当减少,直至消失,多为图案瓦当,半瓦当和大半圆瓦当也逐渐减少。
这个时期,瓦当的使用量相当庞大,制作技术也是突飞猛进,并且品种类别丰富多彩,制作精巧,图案纹饰多种多样。
特别是到了西汉的中后期,工匠们将文字应用到瓦当之上,不仅美观而且寓意深刻,在当时,它成了使用数量最多的瓦当。
它的出现和大规模制造,也把汉代瓦当带上了一个鼎盛时期,成为我国古代瓦当中独树一帜的品种。
一、何为文字瓦当文字瓦当,顾名思义,当面上以文字为主要装饰图案的瓦当,当面字数一字到十二字不等,其中以四字最为多见。
文字瓦当大多数是阳文,字体是篆书,版面布局非常讲究,显示出了汉朝古拙质朴的艺术风格。
文辞大部分是一些吉祥用语,它的艺术欣赏性可与精美的传统印章相提并论。
文字瓦当是汉代瓦当的主流品种,最具汉瓦时代特色。
从瓦当文字内容来分,有建筑物标名类的瓦当,如“上林”、“京师仓当”、“卫”、“冢”,等等。
有表示纪念性的,如:“汉并天下”,就是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
浅谈秦汉砖瓦字文书法的特点
郑州商标注册
【摘要】秦汉时代,国力富强,砖瓦的艺术在这个时期极为盛行,后世有“秦砖汉瓦”之称。
常见的秦汉砖瓦上的纹饰分为图案与字文两种,秦砖瓦的图案纹饰较多,字文少;汉砖瓦的图案纹饰少,字文多。
受历史背景的影响,秦砖汉瓦上的字文书法呈现出很多特点。
【关键词】秦汉;砖瓦;图案纹饰;书法
秦汉时代,国力富强,始皇图以享受,极度奢侈,大兴土木,所建宫观不可胜计。
秦汉建筑虽然是木质结构,但是很讲究砖瓦的花饰,砖瓦的艺术在这个时期极为盛行,所以后世有“秦砖汉瓦”之称。
砖瓦的艺术成为了我国古代流行的一种建筑装饰形式。
所谓“秦砖汉瓦”之称,不是说秦有砖,汉有瓦,而是指秦汉时代的砖瓦具有纹饰之美。
两个时代的砖瓦艺术,均是传世的瑰丽之宝。
常见的秦汉砖瓦上的纹饰分为图案与字文两种,秦砖瓦的图案纹饰较多字文较少。
纹饰以莲纹、葵纹、云纹最多,还有米格纹、太阳小方格纹以及宴游的画面图案;因为国力富强,所以秦代的建筑是相当可观的,例如阿房宫,雕梁画栋,饰物充满了各个角落。
秦砖瓦的字文少,十分少见的字文多瘦劲古朴,多为小篆字体,行款也比较固定。
秦汉砖瓦的文字内容,主要是吉祥语、颂词和建筑物上的专用语,所写文字数多为双数,字数多至十二个字,瓦当上的用语是最为丰富的。
秦砖瓦上字文的布局和排列,大体上有三种,一种是竖着写,一种是横着写,还有一种是旋转着写。
大部分书写体为小篆和隶意,
也有小部分瓦当的书写体是杂体,如“鸟虫篆”。
汉砖瓦的图案纹饰少,字文多。
但汉代的瓦当纹饰很是精美,出现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如:王莽时期的四神瓦当(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形神兼备、气度超凡。
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
了许多动植物纹饰,如:鹤纹、龟纹、花叶纹等。
汉砖瓦的字文类型的砖瓦较多,也就出现了比较明确的特点,形制上分区划界,安排一个固定模式,使字文在其模式内上下左右变化,字文数目不变,其中心是乳丁和联珠。
由于受历史背景的影响,秦汉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秦砖汉瓦上的字文书法就是很好的证明。
秦砖汉瓦上的字文书法,有着很多特点:
第一:字形美观――秦砖汉瓦的字文,是随着所附物体的形状和所在附属物的位置来巧妙处理的,所以致使变化多样,很是丰富。
字文的形体结构经过适当变形,成三角形或半圆形,显得十分好看。
这也是我国古代书法家们苦心经营的艺术结晶。
第二:笔画遒劲――字文的笔画很是匀细,但其笔画的变化雄放且自由,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刚柔相济,婉转曲卷的笔势走向,产生了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
第三:谦让得法――瓦当上的字文,极度注重布局的匀称关系,在处理字体的笔画结构时,需要疏密得当、虚实相生,以达到纹饰饱满华丽的艺术效果,这就从一个方面为其增加了稳定感和浓厚的装饰意趣。
第四:古朴大方――砖瓦上的字文,虽然是范印的,但是它的书法意识很是浓厚,造就了字体简洁大方、稚拙且又耐人寻味的风格,成为了我国古代陶质字文艺术中一部分难能可贵的财富。
第五:突出内容――秦汉砖瓦上的字文,均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不仅表达了既定的意涵,又因为自身的纹饰,显得非常醒目。
常见的秦砖瓦上的范印语如:“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千秋万岁,与天无极”、“永受嘉福”、“羽阳千秋”、“飞鸿延年”等字文;汉瓦当上的字文,如范印的吉祥语和颂祷辞:“汉并天下”、“长乐未央”、“长生无
极”……秦砖字文少见,汉砖字文内容多与瓦当有很多相似,但是这些字文都可以很好地说明秦汉字文书法的艺术特点。
另外,秦汉时代除砖瓦字文艺术之外,还有不少的字文陶片,虽然陶片上的字文形式是阴文,但字形与字体的变化,与砖瓦字文艺术有着同样的价值。
中国秦汉时代,汉字的变迁极为剧烈,各种书法形式萌芽发展,随之出现了大量书法家,为以后书法的发展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砖瓦等实物遗文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为后辈研究秦汉书法字文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a href=";>郑州商标注册</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