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体污染监测
- 格式:ppt
- 大小:492.50 KB
- 文档页数:66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学习目标] 1.联系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结合实际,理解天然水体的自净能力。
2.理解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1.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①消纳、②同化能力,这就是环境的自净能力。
2.天然水体净化作用机理:主要包括③物理净化、④化学净化、⑤生物净化等。
3.不同类型水体自净能力的强弱:⑥河流水>⑦湖泊水>⑧地下水。
4.掌握不同水体自净规律的意义:掌握不同水体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⑨自净能力,就能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5.水污染的定义: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⑩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⑪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⑫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1.为什么河流的自净能力比湖泊强?答案河流水流动性强,更新速度快,污染物进入河流后稀释快。
流动的河水中含有的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快。
相比河流,湖泊水流动性弱,更新速度慢,污染物稀释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截至2015年3月底,山东省控河流断面中,还有15个水质劣于五类,占总数的14.0%,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个;劣五类断面主要集中在小清河、海河、半岛流域的东营、滨州、青岛等市。
从水质状况看,今年第一季度,省控重点河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29.4mg/L和1.73mg/L,同比分别上升19.3%和18.3%。
(1)水污染是怎样产生的?(2)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有哪些?(3)水体的自净能力与水污染有什么样的关系?(4)为什么废水特别是工业废水对海洋的污染程度要远远轻于对河流和湖泊的污染程度?答案(1)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排入天然水体的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水体污染现象。
(2)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小一是取决于水量;二是取决于水的流速或水体的更新速度。
同样数量的污染物排入水体后,水体的水量越大、流动性越强,水体的自净能力越强。
水体污染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第一章:引言水是人类生命的基本需求之一,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水体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水体污染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水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而且还会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对水体污染问题进行风险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水体污染的类型水体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工业污染:工业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含有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后会造成污染。
2. 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等物质通过农业生产活动进入水体,会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生活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废水、垃圾、污泥等,如果未得到妥善处理,会导致水体污染。
4. 自然污染:自然因素产生的污染,如火山爆发、地质灾害等。
第三章:水体污染的风险分析方法1. 水质监测:通过对水体进行监测,确定水质状况,判断污染程度。
2. 水生态监测:通过对水生态系统的监测,分析生态指标变化,推断水体污染的可能来源。
3. 经济分析:通过评估污染对当地产业和经济的影响,预测可能的经济损失。
4. 风险评估:综合考虑水质、生态和经济等因素,分析水体污染的危害性和潜在的风险。
第四章:水体污染应对策略1. 减少污染源:加强工业、农业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降低污染源排放。
2. 生态修复:通过植被恢复、生态补偿等手段来恢复受损水生态系统。
3. 罚款制度:严格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罚款和处罚,以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
4. 改善管理体制:建立水体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和管理。
5. 加强科研:通过科学研究,了解水体污染的成因、传播规律和治理方案,提高污染治理的效率。
第五章:结论水体污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来加以处理。
通过风险分析,能够更好地评估水体污染对生态、经济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应对策略来降低污染风险和损失。
我们相信,在多方合作的努力下,水体污染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水体污染和监测水体污染与监测本节重要内容:概括介绍我国和世界水资源现状,水体和水体污染的基本概念,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质监测项目及确定的依据、优先监测物、必测项目与选测项目,介绍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一、水质污染水质污染分为三类:化学型污染:指随废水及其他废弃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造成的水体污染;物理型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固体、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生物型污染:指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多而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如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二、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质监测可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江、河、湖、库、海水)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及各种废水。
监测目的:(1)环境水体:对江、河、水库、湖泊、海洋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因子进行常常性的监测,以把握水质现状及期变化趋势;(2)水污染源:对生产、生活等废(污)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污)水进行监视性监测;(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定事故原因、危害及订立对策供给依据;(4)为国家政府部门订立水环境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供给有关数据和资料;(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和推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讨论供给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
三、水质污染监测项目监测项目的确定原则:选择国家和地方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要求掌控的监测项目;选择对人和生物危害大、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选择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要求掌控的监测项目;所选监测项目有“标准分析方法”“国内统一监测分析方法”。
各地区可依据本地区污染源的特征和水环境保护功能的划分,酌情加添某些选测项目;依据本地区经济进展、监测条件的改善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可酌情加添某些污染源和地表水监测项目。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简要说明监测各类水体水质的主要目的和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
各类水体:地表水(江、河、湖、库、海水),地下水,废水和污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1)对地表水体的污染物质及渗透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发展规律。
(2)对排放的各类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依据。
(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对策提供依据。
(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规划,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监测项目:指影响水环境污染因子的监测。
原则:水体被污染情况;水体功能;废(污)水中所含污染物;受各国重视的优先监测污染物;经济条件等。
2、怎样制定地面水体水质的监测方案?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流过或汇集在地球表面上的水,如海洋、河流、湖泊、水库、沟渠中的水,统称为地表水。
制定过程:明确监测目的——调查研究——确定监测项目——布设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选择采样方法和分析技术——制定质量控制和保障措施——制定实施计划。
对于河流设置三个监测断面:a对照断面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上游100—500m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口或回流处。
只设一个。
控制断面设在排污口下游较充分混合的断面下游,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
可设多个。
削减断面设在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处。
只设一个。
④采样点位的确定河流上——选取采样断面;采样断面上——选取采样垂线(根据河宽分别设一个、二个、三个垂线)采样垂线上——选取采样点(根据水深分别设一个、二个、三个点)对照断面、b控制断面、c削减断面。
3、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怎样布设采样点和确定采样类型?工业废水水污染源一般经管道或渠、沟排放,截面积比较小,不需设置断面,而直接确定采样点位。
第一章环境监测1.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的区别?(1)环境分析:在环境受到污染后,为寻求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以基本化学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为基础,对污染物质的性质、来源、含量水平及其分布状态的研究。
环境监测:在一段时间内,间断或者连续地测量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能量,污染的强度,跟踪其变化情况及其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过程(对环境质量的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的监视、测定的过程)。
(2)环境分析从基本化学物质而定性,定量分析为基础,分析结果所反映的只能是某一阶段,某一具体的污染特征值,不能全面地确切描述污染源和环境污染状况。
环境监测是对环境质量的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的监测过程。
环境化学分析是环监的基础,环监包括的范围更广泛、更深刻。
无截然界线。
2.环境监测的任务?⑴评价环境质量,预测环境质量发展趋势⑵为制定环境法规、标准、环境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并监测全面管理的效果⑶积累环境本底值资料,为确切掌握环境容量提供依据⑷揭示新的污染问题,探明污染原因确定新的污染原因,研究新的监测分析方法,为环境科研提供方向。
(环保工作的耳目、定量管理的尺子)3.环境监测分为哪几类?⑴按目的性质分为研究性监测,监测性监测、特种目的监测。
⑵按污染物存在介质分为水质大气土壤生物监测⑶以监测部门可分为基线、卫生、例行、资源监测。
4.选择监测对象应按照的原则是什么?⑴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污染物的性质选择那些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大的那些污染物⑵选择的污染物必须有可靠地测试手段和有效的分析方法,从而保证能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数据⑶对监测数据能做出正确的解释和判断。
5.为什么要优先监测?其原则是什么?需要监测的项目往往很多,但不可能同时进行,必须坚持优先监测的原则。
对影响范围大的污染物要优先监测。
原则:①对影响范围大的污染物要优先监测(水质监测中农田灌溉和渔业用水优先监测毒物)②对于那些具有潜在危险,并且污染趋势有可能上升的项目,应列入优先监测的项目。
水体监测与治理教案设计第一章:水体监测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水体监测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水体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理解水体监测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2 教学内容水体监测的定义和意义水体监测的方法和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水体监测的应用案例,如水质评价、污染源识别和治理效果评估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水体监测的必要性讲解演示:水体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水体监测实验,如水质采样、水质分析等1.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学生展示水体监测实验结果和分析知识测试:教师提供相关题目,学生进行测试,以评估学习效果第二章:水体污染与治理2.1 教学目标了解水体污染的来源和危害掌握水体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技术理解水体治理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2.2 教学内容水体污染的来源和类型,如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水体治理的原则和目标,包括去除污染物、恢复水体生态等水体治理的技术和方法,如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水体污染的影响和治理的必要性讲解演示:水体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技术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水体治理实验,如污染物去除实验、水体生态恢复实验等2.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学生展示水体治理实验结果和分析知识测试:教师提供相关题目,学生进行测试,以评估学习效果第三章:水体监测与治理仪器设备3.1 教学目标了解水体监测与治理仪器设备的作用和重要性掌握常见水体监测与治理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术参数理解仪器设备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3.2 教学内容水体监测与治理仪器设备的作用和种类,如水质分析仪、流量计、采样器等常见水体监测与治理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术参数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方法3.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水体监测与治理仪器设备的重要性讲解演示:常见水体监测与治理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术参数实验室实践:学生操作和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水体监测与治理实验3.4 教学评估实验室报告:学生展示仪器设备操作和使用结果知识测试:教师提供相关题目,学生进行测试,以评估学习效果第四章:水体监测与治理法律法规4.1 教学目标了解水体监测与治理法律法规的背景和重要性掌握水体监测与治理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解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4.2 教学内容水体监测与治理法律法规的背景和意义水体监测与治理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如水污染防治法、水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案例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水体监测与治理法律法规的必要性讲解演示:水体监测与治理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案例分析:学生分析法律法规在实际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案例4.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学生展示法律法规应用案例的分析结果知识测试:教师提供相关题目,学生进行测试,以评估学习效果第五章:水体监测与治理实践案例分析5.1 教学目标了解水体监测与治理实践案例的重要性掌握水体监测与治理实践案例的分析方法和技巧理解实践案例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5.2 教学内容水体监测与治理实践案例的选择和分析方法常见水体监测与治理实践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法实践案例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案例5.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水体监测与治理实践案例的价值讲解演示:水体监测与治理实践案例的分析方法和技巧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水体监测与治理实践案例分析5.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学生展示实践案例分析结果和建议知识第六章:水体监测与治理数据处理与分析6.1 教学目标了解水体监测与治理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重要性掌握水体监测与治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理解数据处理与分析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6.2 教学内容水体监测与治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如采样、记录和归档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的应用,如Excel、SPSS和ArcGIS等6.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水体监测与治理中的作用讲解演示:水体监测与治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实验室实践:学生使用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进行水体监测与治理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6.4 教学评估实验室报告:学生展示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结果和分析知识测试:教师提供相关题目,学生进行测试,以评估学习效果7.1 教学目标掌握水体监测与治理报告的结构和内容7.2 教学内容水体监测与治理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包括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7.3 教学活动讲解演示:水体监测与治理报告的结构和内容7.4 教学评估知识测试:教师提供相关题目,学生进行测试,以评估学习效果第八章:水体监测与治理案例研究8.1 教学目标了解水体监测与治理案例研究的重要性掌握水体监测与治理案例研究的方法和技巧理解案例研究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8.2 教学内容水体监测与治理案例研究的选择和分析方法案例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数据收集、访谈和观察等案例研究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案例8.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水体监测与治理案例研究的价值讲解演示:水体监测与治理案例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水体监测与治理案例研究实践8.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学生展示案例研究实践的结果和分析知识测试:教师提供相关题目,学生进行测试,以评估学习效果第九章:水体监测与治理项目管理与实施9.1 教学目标了解水体监测与治理项目管理与实施的重要性掌握水体监测与治理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理解项目管理与实施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9.2 教学内容水体监测与治理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项目目标、计划和执行等项目管理与实施的工具和技术,如Gantt图、里程碑和风险管理等项目管理与实施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案例9.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水体监测与治理项目管理的作用讲解演示:水体监测与治理项目管理与实施的方法和技巧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水体监测与治理项目管理实践9.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学生展示项目管理实践的结果和分析知识测试:教师提供相关题目,学生进行测试,以评估学习效果第十章:水体监测与治理的可持续发展10.1 教学目标了解水体监测与治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水体监测与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法理解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0.2 教学内容水体监测与治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如公平性、可行性和持续性等水体监测与治理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技巧,如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社会参与等水体监测与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案例,如水体修复、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项目等10.3 教学活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水体监测与治理教案设计”,包括十个章节。
水在线监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水质监测工作,提高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和环境水质安全,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水在线监测管理制度适用于对水体进行在线监测的监测点,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水等类型水体。
第三条在线监测指采用现代化仪器设备和通信技术,实现对水体各项指标的自动、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
第四条水在线监测管理制度的宗旨是加强水质监测力度,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制定水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条水在线监测管理制度的原则是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可追溯性和公开透明性。
第六条各级水利部门及监测单位应当依据本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在线监测管理制度,并加强对水在线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
第二章水在线监测监测点的选取和设置第七条水质监测机构应当根据地方水质状况和水体污染状况,确定水在线监测监测点的设置计划,并报水利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水在线监测监测点的设置应当满足以下要求:(一)代表性强:监测点应当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水体位置,能够反映该地区水体水质状况。
(二)主要受污染源影响:监测点应当选取受主要污染源影响的位置,以便及时发现水体污染。
(三)适宜监测:监测点选取应当考虑仪器设备的布设、网络通信条件等因素,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
(四)数量充分:监测点数量应当足够,能够覆盖监测区域的主要水体,并能够反映水体的整体水质情况。
第九条水在线监测监测点的设置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和实用的原则,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条水在线监测监测点应当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仪器设备运行正常,数据传输畅通,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第三章水在线监测监测设备和仪器的选用和维护第十一条水在线监测设备和仪器应当满足国家监测标准和要求,具备在线监测水体各项指标的功能和性能。
第十二条水在线监测设备和仪器的选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准确性:选用具有高准确性和稳定性的仪器设备,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水体污染监测技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而且很多地方的水质却逐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保护水资源和环境,水体污染监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而水体污染监测技术则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
水体污染监测技术是指通过对水体中污染物的检测和分析,判断水体是否受到污染,并对污染程度和类型进行判定。
目前,水体污染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法、生物监测法、物理测量法等多种方法。
化学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水体污染监测技术。
它主要是通过对水样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来检测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
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等,这些方法可以精确地进行污染物的检测,但是它们的操作复杂、费时、费力,并且需要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型化学分析技术,如电化学传感器、光电化学传感器和针对特定污染物的分子印迹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分析污染物,检测速度更快,且可以用于现场快速监测。
生物监测技术是通过对水中的生物来进行污染监测的一种技术。
在水质的监测中,利用鱼类、水生动物等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反应来判断水体污染情况已成为一种主要手段。
其中,在生物监测中常用的参数有指示种、指示器和生态指数等。
生物监测技术的主要优点是监测过程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具有可重复、环保、多样性和实时性等优点。
但同时,由于影响因素比较复杂,且受到季节、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监测技术仅作为其他技术的补充,其结果需要与其他监测技术结果相结合。
物理测量技术是通过测量水体的物理参数来进行污染监测的技术。
这些参数包括溶解氧、pH值、电导率、温度、浊度和色度等。
这些物理指标主要反映了水体的水质特征和污染程度。
利用物理测量技术对水质指标进行监测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实时性高、数据反映直观,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现场快速监测中。
总之,水体污染监测技术涵盖多方面的技术方法,并且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无论是化学分析法、生物监测技术还是物理测量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适用范围,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监测技术,才能有效保护水资源和环境,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一、选择题1.水污染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监测。
[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A.地表水B.地下水C.水污染源D.自来水【答案】C【解析】水体是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中包含的底质、水中生物等的总称。
水污染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江、河、湖、库、渠、海水)、地下水包括饮用水,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2.悬浮固体物质排入水体造成的污染属于()。
[广西大学2012年研]A.化学型污染B.物理型污染C.生物型污染D.物理化学型污染【答案】B【解析】水体污染一般分为:①化学型污染,是指随废(污)水及其他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②物理型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③生物型污染,是指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3.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污染、物理型污染和()型污染。
[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A.生物B.生态C.不可逆D.破坏性【答案】A【解析】水体污染一般分为:①化学型污染,是指随废(污)水及其他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②物理型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③生物型污染,是指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4.当为几条废水河、渠建立综合处理厂时,以()取得的水质参数作为设计的依据更为合理。
[广西大学2012年研]A.瞬时水样B.混合水样C.综合水样D.平均水样【答案】C【解析】采集水样的类型可分为三种:①瞬时水样。
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单一水样。
②混合水样,分为等时混合水样和等比例混合水样,前者是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按等时间间隔所采集的等体积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后者是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所采水样量随时间或流量成比例变化的混合水样,即在不同时间依照流量大小按比例采集的混合水样。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一、选择题1、在测定水中COD时,加入AgSO4的作用是( A )A、催化作用B、氧化作用C、还原作用D消除Cl-的干扰2、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氨氮时,氨离子与纳氏实际在何种条件下反应生成配合物( B )A、酸性B、碱性C、中性D、弱酸性3、某城市要建一污水处理厂,应取( C )水样作为设计的依据更为合理。
A、瞬时水样B、混合水样C、综合水样D、平均水样4、欲测污水中的汞,必须在( C )排放口采样。
A、车间B、车间处理设施C、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D、排污单位5、测定BOD5时,稀释水中的溶解氧要求接近饱和,正确的操作是:( B )A、应加入浓硫酸,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B、应加入无机营养盐和缓冲物质,以保证微生物的生长C、应加入1mol/L氢氧化纳溶液D、不需加入任何试剂6、配置钠氏试剂时,在搅拌下将氯化汞溶液分次少量地加入碘化钾溶液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A、加到产生大量朱红色沉淀为止B、加到溶液变黄为止C、加到微量朱红色沉淀不再溶解为止D、加到将配好的氯化汞溶液加完为止7、以下关于石油类监测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油采样瓶应做一标记,塑料瓶、玻璃瓶都可以采样油类B、油类物质要单独采样,不允许在实验室内分样C、测定油类的样品,可选用任何材质的容器D、按一般通用洗涤方法洗涤后,还要用萃取剂(如石油醚等)彻底荡洗2-3次后方可采样8、在水样中加入( D )是为防止金属沉淀。
A、H2SO4B、NaOHC、CHCl3D、HNO39、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时,水体中含有还原性物质,可产生( B )。
A、正干扰B、负干扰C、不干扰D、说不定10、测定溶解氧的水样应在现场加入( D )作保存剂。
A、磷酸B、硝酸C、氯化汞D、MnS04和碱性碘化钾11、铬的毒性与其存在的状态有极大的关系,( C )铬具有强烈的毒性。
A、二价B、三价C、六价D、零价12、关于水样的采样时间和频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水资源环境监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资源与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2.了解目前我国水资源与环境的现状,认识到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了解目前水资源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4.学习水资源环境监测的具体方法和过程,了解常用监测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5.掌握常用水体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和标准,能够根据监测数据判断水体污染程度。
6.了解水资源与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教学重点1.水资源与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2.常用监测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3.常用水体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和标准。
4.掌握水资源与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三、教学难点1.常用监测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2.常水体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和标准。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水资源与环境监测概述1.概念和定义2.国内外水资源与环境监测现状3.水资源与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第二章水资源与环境监测技术1.水质监测技术2.水量监测技术3.水文监测技术4.水资源调查技术5.水文预测技术6.现场监测仪器的使用第三章水质监测方法1.水质检测的基本要求2.常见水质污染物3.水体污染物的监测方法第四章数据处理与评价1.水质监测工作中的数据处理2.水体污染程度评价第五章水资源与环境监测应用案例分析1.湖泊水体监测2.河流水体监测3.水库水体监测4.地下水监测第六章水资源与环境监测的未来发展1.水资源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2.水资源与环境监测未来的发展方向。
水体达标方案编制技术指南第一章:总论一、背景及意义水是生命之源,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严重,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保障水质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必须制定有效的水体达标方案,并加强水体污染治理工作。
水体达标方案编制技术指南是为了指导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水体污染治理规划和措施时的技术指导手册,旨在提高水质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水体质量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保护水资源和人类健康。
二、指南的内容和范围本技术指南主要包括水体达标方案的编制原则、方法和步骤,涵盖了水体污染的识别、监测、评估和治理等方面的技术和措施。
同时,还包括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解读和应用,为水质管理人员提供了一揽子的技术指导。
第二章:水体污染的识别与监测一、水体污染的来源和类型水体污染主要有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等来源。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和来源,可分为有机污染、无机污染、微生物污染和营养盐污染等类型。
二、水体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水体污染的监测是水质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采样、分析和数据处理等环节。
常见的水质监测方法包括定点监测、巡查监测、移动监测和遥感监测等。
各种监测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水体评估与标准制定一、水体评估的目的和方法水体评估是通过对水质数据的分析和比对,评定水体质量的优劣以及达标程度。
水体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目标水质评估、综合水质评价和趋势预测等。
通过水体评估,可以及时了解水质状况,为制定达标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二、水质标准的制定原则和内容水质标准是指导水质管理和控制的基本依据,是水体达标方案的核心内容。
水质标准的制定应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同时结合具体的水体特征和污染源情况,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章:水体治理与保护一、水体治理的策略和方法水体治理是通过控制污染源、改善环境和强化监管等手段,实现水质达标的关键环节。
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条例规定小编希望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条例规定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空气、环境、水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是使得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国家为了制止这种污染现象,对各种污染都作出了法律规定。
水可以说是大家的生命之源,如果水污染了我们也将生存不久,那么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条例规定的内容是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水污染防治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章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二条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第十条规定编制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水体的环境功能要求;(二)分阶段达到的水质目标及时限;(三)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控制区域和重点污染源,以及具体实施措施;(四)流域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在确定大、中型水库坝下最小泄流量时,应当维护下游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并征求同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
第四条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提交《排污申报登记表》。
企业事业单位超过国家规定的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在提交《排污申报登记表》时,还应当写明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因及限期治理措施。
第五条企业事业单位需要拆除或者闲置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必须事先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申报,并写明理由。
环境保护部门应当自收到申报之日起1个月内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决定,并予以批复;逾期不批复的,视为同意。
第六条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流域的总量控制计划,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商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