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传统文化和地理环境

2020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传统文化和地理环境

2020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传统文化和地理环境
2020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传统文化和地理环境

2020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练: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一颗印”亦称“一口印”,是中国民间的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如图所示,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布局。据此完成1~2题。

1. 图形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A. 川

B. 黑

C. 新

D. 滇

2. 这种建筑形式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A. 土壤肥沃,降水集中

B. 山河相间,风力强劲

C. 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 平坦开阔,降水丰沛

【答案】1. D 2. B

【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 四川成都平原地形平坦,“一颗印”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地区,A错误;黑龙江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不适合“一颗印”布局,B错误;新疆人口稀少,不需要分布紧凑的“一颗印”,C错误;从题目中看出,“一颗印”房屋建筑分布区平坦地形较少,风力强劲故窗户小,门窗无明显朝向,说明光照条件较好,故主要分布于云南,D正确。故选D。

2. 结合材料信息,“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可以有效防风,故形成自然条件有风力强劲;“一颗印”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占地少,推断该地土地紧张,房屋依山而建,故当地可能山河相间。故选B。

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加盖了廊屋的特殊桥梁。闽浙山区迄今留存不少木质古廊桥。当地采伐后的木材,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干才能用作建桥木料。清乾隆年间建于图中甲处的古廊桥,建成不久即毁于山洪。数年后,在图中乙处重建并保留至今。下图为闽浙山区某地地形图及廊桥景观图。据此回答3~4题。

3. 当地采伐与晾干木材的季节分别是

A. 夏季、春季

B. 冬季、春季

C. 夏季、秋季

D. 冬季、秋季

4. 与甲处相比,在乙处重建廊桥并能够保留至今最可能的原因是

A. 流域内植被增多,洪涝灾害减弱

B. 地处山脊地带,地势较平缓开阔

C. 河道平直且较宽阔,河流流速不快

D. 所选木材质地坚硬,耐侵蚀冲击

【答案】3. C 4. C

【解析】试题考查流水侵蚀作用和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山区交通不便,夏季降水丰富,河水水位高,流速快,便于采伐区的木料顺河流流至桥址;秋季降水较少,天气干燥,利于木料晾干,C正确。

4. 图中甲处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导致河流流速加快,水位暴涨,对桥体冲击大;乙河道平直且较宽阔,河流流速较平稳,冲击较小,C正确。

被称为“泥巴艺术”的喀什土陶,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喀什的土陶器中,尤以仿古土陶最为著名,它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具备了观赏和实用双重价值。制作土陶要用河泥做原料,加水反复用力揉捏。河泥土质地细腻、黏性强,是制作土陶器的绝好材料。土陶制作需要经过选料、过筛、和泥拌揉、坯体成形、彩绘、琢雕刻花、上釉、入窑烧制等数十道纯手工工序。下图示意喀什地理位置。读图,完成5~6题。

5. 喀什土陶被称为“泥巴艺术”主要得益于

①优质的原料②适宜的气候③精湛的技艺④平坦的地形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6. 喀什土陶制作的最佳时期是

A. 4~5月

B. 7~8月

C. 9~10月

D. 11~12月

【答案】5. C 6. B

【解析】

5. 根据材料可知,喀什土陶要用河泥做原料,加水反复用力揉捏。该地的河泥土质好,是制作土陶器的绝好材料,说明该地的土陶原料优质。土陶制作需要经过选料、过筛、上釉等数十道纯手工工序,因此制作过程要求有高超的技艺。据此分析① 314;是喀什土陶的优势,根据材料,气候、地形与该工艺的关联度不高,据此分析选C。

6. 喀什土陶制作需要使用河泥,且制作过程需要经过选料、过筛、和泥拌揉等。河水较为丰沛时,河泥充足,且制作用水也叫为充沛。喀什位于西北地区,降水少,河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冰雪融水,需要较高的气温才能达到融水的最大值,故该地融水最多时是盛夏时期,结合选项选B。

四川古称“蜀国”和“蚕丛之国”,蜀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丝织工艺锦缎。丝绸之路上不断出土的蜀锦是其行销海外的历史见证,但是蜀地极少出土宋代以前的完整蜀锦,然而新疆和田地区却出土了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的汉代蜀锦(见下图)。“五星出东方”指太阳系中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同现于东方天空的现象。据此完成7~9题。

7.蜀锦起源于四川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原料充足B.官府扶持C.技术精湛D.水运便利

8.蜀地极少出土宋代以前完整蜀锦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稀少,市场狭小B.气候潮湿,不易保存

C.地形崎岖,交通闭塞D.战事频发,损毁严重

9.“五星出东方”这一天文现象的成因有

①地球自转,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五星公转速度各不相同

③五星自转方向皆为自西向东④五星公转方向皆为自西向东

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

【答案】7. A 8. B 9. A

【解析】

7. 蜀锦制作以蚕丝为原料。四川盆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优势,自古以来便是我国重要的桑蚕基地,为蜀锦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故A项正确;官府的扶持有助于蜀锦的发展,但并不是蜀锦起源的主导因素,排除B项;蜀锦精美是因为技术精湛,起源和技术精湛无关,排除C项;当时的水运交通并不便利,排除D项。

8. 四川盆地气候潮湿,水分热量难以散失,丝质品极易腐烂变质,不易保存,导致蜀地极少出土宋代以前完整蜀锦,故B项正确。

9. “五星出东方”这一天文现象是在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自转,①正确;行星在自转的同时围绕恒星公转,五星共同绕日公转,并且速度不同,所以才能出现“五星出东方”的天文现象,②正确;五星中,金星与其他行星自转方向不同,为自东向西,③错误;五星均自西向东公转,不是“五星出东方”现象的原因,④错误。故选A项。

灯茏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品,是喜庆的象征。古代竹编灯笼是用天然竹子、油纸、粘胶经过工匠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的。福建省莆田市的船渡村,是一个有着百余年制作竹编灯笼历史的“灯笼村”。过去,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做灯笼,编制的灯笼在当地十分吃香。如今,大部分村民放弃了这一传统手工艺,全村仅剩七八家灯茏作坊,编制灯笼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境地。据此完成10~12题。

10.福建莆田历史上制作灯笼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气候温暖湿润B.水陆交通便利C.竹林资源丰富D.消费市场广阔11.历史上莆田灯笼用油纸糊裱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透光性B.防风防雨C.防止烫伤手D.增加美观度

12.与古代竹编灯笼相比,现代铁丝灯笼的主要优势是

A.材料成本较低B.剪断裁弯容易

C.不可回收再利用D.使用寿命较长

【答案】10.C 11.B 12.D

【解析】

10.题目要求选取的是自然条件,交通和市场均属于社会经济条件,排除BD。根据材料得知,福建莆田的古代灯笼主要采用竹子手工编织。福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古代天然竹林茂盛,竹编灯笼原料充足,C 正确。竹编灯笼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小,A不符。故选C。

11.灯笼四周用油纸糊裱会减少透光性,故A错误。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季风区,降水丰富,风力大,油纸本身防水,灯笼用油纸糊裱后还能防风,故B正确。油纸糊裱的主要目的不是防止烫手或增加美感,CD不选。故选B。

12.相比传统竹编灯笼,铁丝灯笼制作的原料需要更高的成本,A错误。另外,竹子剪断裁弯等比铁丝容易,所以铁丝灯笼不具备这优势,B错误。铁丝灯笼使用后铁丝等可回收利用,但竹编灯笼材料易老化无法回收,

C错误。相比竹编灯笼的易变形易老化,铁丝灯笼的更方便存放和使用,所以使用寿命更长,D正确。

岭南地区的香云纱有“丝织品中的黄金”之称,其胚料采用蚕丝,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三蒸九煮十八晒”,其中染色是一道关键工艺,染色采用生长于西江流域的薯莨(灌木)和西江河泥,薯莨中所含的单宁与河泥中富含的铁离子发生反应,在绸缎表面形成一层黑色油亮的纯天然涂层。下图示意历史时期香云纱生产分布区域,目前广东顺德为仅存的传统香云纱主产区。据此完成13~15题。

13. 香云纱被称为“丝织品中的黄金”,主要是由于

①生产工艺复杂②劳动力投人大③原料品质要求高④生产周期短

A. ①②

B.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4. 历史时期,香云纱产地集聚珠三角的主要因素是

A. 地租

B.原料

C. 资金

D. 市场

15. 除顺德外,目前其他传统香云纱主产区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 从业人员大量流失

B. 生产区的无序竞争

C. 产品品牌效应降低

D. 纺织技术快速发展

【答案】13. C 14. B 15. D

【解析】

13. 根据材料可知,香云纱制作工艺需经过“三蒸九煮十八晒”,说明生产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产品产量低,产品品质好,所以被称为“丝织品中的黄金”,①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劳动力投人大,表明生产成本高,不能说明香云纱品质高,价格昂贵,②不符合题意;香云纱制作采用蚕丝制胚,染色原料为生长在西江流域的薯莨与河泥,原料品质要求高,导致香云纱品质高,价格昂贵,所以被称为“丝织品中的黄金”,③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4. 材料信息表明,香云纱制作采用蚕丝制胚,染色原料为生长在西江流域的薯莨与河泥,原料品质要求高,因此生产香云纱的原料和染料有特殊的要求,只有珠三角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才能达到制作香云纱的要求,所以历史时期香云纱产地集聚珠三角的主要因素是原料,B符合题意;与周边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在历史时期地租不具有优势,排除A;资金与市场对香云纱生产分布有一定作用,但不是香云纱产地历史时期集聚珠三角的主要因素,排除C、D。故选B。

15. 随着现代纺织技术快速发展,现代丝织品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现代丝织品价格较低,产品种类丰富,受到现代纺织技术发展的冲击,以传统手工生产的香云纱作坊,成本高,品种单一,销售市场萎缩,大量被市场淘汰,除顺德外,目前其他传统香云纱主产区消失,D符合题意;从业人员大量流失,生产区的无序竞争,产品品牌效应降低,也对传统香云纱主产区消失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故选D。潮阳剪纸是潮阳民间传统艺术,潮阳剪纸的主要特点就是花中套花,用传统的剪刀方法剪出来的,是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的非遗项目。过去,潮阳剪纸主受用于婚丧嫁娶和供品装饰,如今已褪去祭祀的外衣,正走进校园、走进家庭,装饰千家万户。据此完成16~17题。

16. 相对现代的装饰工业产品,潮阳剪纸的主要优势是

A.文化遗产,品牌价值极高B.手工制作,传统文化浓郁

C.师徒相授,制作经验丰富D.立体感强,反映生活现实

17.过去几十年,潮阳剪纸效益较低最主要的原因是

A.生产成本提高B.制作工艺繁杂

C.市场需求有限D.传统工艺失传

【答案】16. B 17. C

【解析】

16. “潮阳剪纸的主要特点就是花中套花,用传统的剪刀方法剪出来的,是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的非遗项目”说明相对现代的装饰工业产品,潮阳剪纸的主要优势是手工制作,传统文化浓郁,故B 正确。

17. “过去,潮阳剪纸主受用于婚丧嫁娶和供品装饰”说明过去几十年,潮阳剪纸效益较低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场需求有限,故C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属简单题目。

狼毒草是一种在西藏分布极为广泛的毒性较大的草本植物,以其根为原料制作的狼毒纸是西藏地区印刷高品质经书的首选用纸。狼毒纸是随文成公主入藏的造纸工匠经过9年探索实践,对以竹子、稻草和破渔网为原料的造纸工艺改良而成,一般要经过采料、泡洗、锤捣等11道工序,每道工序均手工完成,其制作技艺(藏族造纸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完成18~20题。

18. 造纸工匠对原有造纸术进行改良的主要原因是

A.原料差异

B.需求扩大

C.工艺落后

D.交通不便

19. 狼毒纸成为印刷高品质经书的首选用纸,主要依赖于

A.产量大

B.价格低

C.质量优

D.款式新

20. 将狼毒纸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狼毒纸的生产规模

B.保护和传承造纸技艺

C.拓展狼毒纸的销售渠道

D.提高狼毒纸的知名度

【答案】18. A 19. C 20. B

【解析】

18. 据材料分析可知,西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缺乏竹子、稻草和破渔网等造纸原料,因此造纸工匠需要寻找替代原料,对原有造纸术进行改良。需求扩大、交通不便对原有造纸术进行改良的影响小;工艺落后不利于改良。故选A。

19. 据材料分析可知,狼毒草的毒性较大,其制成的狼毒纸也有较大的毒性,用狼毒纸印刷的经书不易被虫蛀、鼠咬,耐潮耐腐,可以长期保存。故选C。

20. 狼毒草有毒,制造狼毒纸的多道工序均需手工完成,受原料和工艺的限制,狼赤纸的产量较低,狼毒纸手工艺人较少,为了保护和传承该造纸技艺,将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故选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