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汉族民歌(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3.65 KB
- 文档页数:3
欣赏课《汉族民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族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培养学生对汉族民歌的欣赏能力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3. 通过学习汉族民歌,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汉族民歌的基本概念:民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
2. 汉族民歌的特点:地域性、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等。
3. 汉族民歌的分类:东北民歌、华北民歌、华东民歌、华中民歌、华南民歌等。
4. 欣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如《茉莉花》、《小放牛》、《康定情歌》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汉族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对汉族民歌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对汉族民歌地域性、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等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族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欣赏法:播放汉族民歌,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音乐的美。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汉族民歌的认识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汉族民歌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汉族民歌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汉族民歌的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
3. 欣赏:播放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民族音乐的美。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汉族民歌的认识和感受,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汉族民歌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教案设计完毕,仅供参考。
如有需要,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听课、讨论、分享等,评价学生对汉族民歌的兴趣和热情。
2. 欣赏能力:通过学生对汉族民歌的欣赏和感受,评价学生对音乐美的鉴赏能力。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汉族民歌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汉族民歌资料,如音频、视频、图片等。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通过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和分类。
三、能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讨论归纳三种民歌的音乐特点并能通过这些特点判断各个不同作品体裁。
教学内容1、运用比较、分析、教师范唱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2、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
教学重点1.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异同2.了解掌握汉族民歌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教学难点1.各种不同民歌体裁的分类,能利用特点分辨各体裁。
2.两地《茉莉花》的异曲同唱,能比较整齐和谐地演唱。
学生活动1、与教师合作表演号子,体验节奏和情感,熟悉号子特点。
2、学唱江苏民歌和中国民歌《茉莉花》,尝试同时演唱两种曲调不同的《茉莉花》。
3、探讨、研究三种民歌体裁的具体特点。
4、反馈练习,听赏不同民歌片段,分辨民歌体裁教学过程: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1.教师播放课前音乐宋祖英的《望月》。
2.对比欣赏《神农溪纤夫号子》提问:这首作品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其中有哪些演唱形式,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与我们课前播放的音乐有什么差别?回答:劳作场面,源于生活;领唱、齐唱,表现劳动者齐心协力的劳动场面;前者有音乐伴奏而后者是清唱,原汁原味。
3..小结:教师总结刚才的问题导入课题汉族民歌。
a,民歌的定义b,同学们喜欢吗?美在哪?(教师简单介绍民歌的艺术特征)学生听赏两首音乐作品,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播放一首抒情委婉的歌曲,意在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
通过一首号子激情引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出表现了本课内容。
新课——民歌体裁(一)、号子1.导入:直接介绍我国汉族民歌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早期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如何协调步伐,提高劳动效率的呢?”通过描述提示学生思考由来——劳动。
高中优秀教案汉族民歌教案标题:高中优秀教案汉族民歌教案目标:1. 了解汉族民歌的特点和传统文化背景;2. 学习并演唱一首汉族民歌;3. 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汉族民歌的录音或视频资源;2. 民歌歌词的复印件;3. 音乐教室或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介绍汉族民歌的概念和特点,解释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性;2. 播放一段汉族民歌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
探究:1. 分发民歌歌词的复印件给学生,让他们阅读歌词,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3.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音乐元素,如节奏、旋律、音色等。
实践: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汉族民歌,准备演唱;2. 指导学生在演唱中注重情感的表达,合理运用音乐元素;3. 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互相演唱,互相欣赏。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汉族民歌的特点和学习收获;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3. 提供更多汉族民歌资源,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
拓展: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学习更多汉族民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2.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成果;3. 邀请专业音乐人士或民歌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指导,提高学生对汉族民歌的认识和理解。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评价学生对汉族民歌的理解和演唱能力;3.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案撰写的关键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教案中的评估环节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汉族民歌(2)说明:“汉族民歌”安排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重点了解民歌体裁中的“号子”“山歌”;第二课时重点了解“小调”,并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对三类民歌的特点以及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加以归纳总结。
本教案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音乐鉴赏》2)年级:高一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文艺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5)学时数:45分钟教学目标:一、继续听赏汉族民歌、进一步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重点体验小调的音乐特点和韵味。
二、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号子、山歌、小调的不同风格特点,并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三、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教学难点:分辨不同体裁民歌的风格特点以及相同体裁不同地域的民歌的风格特点,领略中国民歌的神韵和风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课前:多媒体播放《小河淌水》片段,营造欣赏民歌的氛围,帮助学生回顾聆听过的曲目。
2、导入提问:⑴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是哪个地区的民歌?旋律有什么特点?(引出民歌的体裁)。
⑵还记得“号子”和“山歌”是怎样产生的吗?这两类民歌的音乐各有什么特点?谁能举例唱几句?(多媒体演示“号子”和“山歌”的基本概念及其音乐特点。
)3、欣赏与体验:聆听两首民歌,比较其不同的音乐特点。
⑴多媒体演示:a.视频:宋祖英在金色大厅与维也纳歌唱演员合作演唱《龙船调》的实况。
在欣赏这首湖北民歌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中国民歌深受外国听众喜爱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民族音乐的感情。
b.音频:《无锡景》,同时播放一组表现无锡历史、自然风光的图片。
⑵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两首歌不同的风格特点。
《龙船调》:曲调明亮而高亢、自由而直畅。
这种山歌风的曲调,造成一种远距离打招呼的感觉,曲中的对白幽默风趣,更增加了浓厚的生活情趣。
《无锡景》:曲调优美细腻,流畅婉转,节奏规整。
歌唱了无锡的历史与自然风光。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感悟汉族民歌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热爱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情感。
2、认知目标:感受不同体裁、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及发展概况。
3、能力目标: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对汉族民歌体裁的音乐特点进行探究、归纳和总结。
能与老师同学合作《过滩号子》体验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教学重点:了解民歌的体裁,感受民歌的地方色彩。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归纳总结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方法:欣赏、讨论、探究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演唱——《沂蒙山小调》2、引出汉族民歌及汉族民歌的三种体裁民歌: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汉族民歌从体裁主要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二、听赏与体验1、劳动号子(1)播放《巴东石工号子》劳动号子的旋律、节奏有哪些特点?什么演唱形式?①律动感强,节奏比较固定②歌词多呼号性语言,旋律粗犷有力。
③歌唱形式多样,“一领众和”是最基本的。
什么是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即兴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
号子种类:①搬运工程号子,在装卸、扛抬、打夯、伐木等劳动中歌唱。
②农事号子,在打麦、舂米、车水、薅草等农业劳动中歌唱。
③船渔号子,伴随水运、打渔、船务等劳动。
(2)播放《澧水船夫号子》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
《三幺台》《平板》:节奏平稳《数板》《高腔》:节奏明快总结:劳动号子的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的特点。
(3)配合学生表演《过滩号子》,加深学生对号子的体验;并让学生总结号子有什么作用?号子的作用:指挥劳动、协调动作、消除疲劳、鼓舞劳动热情2、山歌(1)播放《赶牲灵》感受山歌的旋律、节奏、歌词有什么特点?山歌特点:旋律高亢嘹亮,质朴风趣,起伏较大;节奏自由。
歌词多衬词直白。
(2)《赶牲灵》是流行于我国陕北地区“信天游”中的一个曲目。
我国各地山歌名称:(3)播放《小河淌水》,对比南北山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最新高中音乐鉴赏《汉族民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民歌风》,具体内容为第四章《汉族民歌》。
详细内容包括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
重点介绍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汉族民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汉族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汉族民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分类。
重点: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汉族民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钢琴。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民间艺人演唱的汉族民歌,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模仿民间艺人的演唱,体验汉族民歌的风格。
4. 例题讲解:分析《茉莉花》这首山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山歌的艺术魅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类型的汉族民歌,如小调、号子。
7. 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其他民族的民歌,了解其特色和魅力。
六、板书设计1. 《汉族民歌》2. 内容: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分类:山歌、小调、号子代表作品:《茉莉花》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汉族民歌,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阐述。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其他民族的民歌,了解其艺术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民族音乐活动,如民歌比赛、音乐会等,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展示;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2024年最新高中音乐鉴赏《汉族民歌》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四单元《汉族民歌》。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汉族民歌概述》,讲解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及分类;第二章《山歌》,分析山歌的旋律、节奏及歌词特点,并以《茉莉花》为例进行详细解读;第三章《小调》,探讨小调的音乐风格、表现手法,以《康定情歌》为例进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及分类,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山歌、小调等汉族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特点的认识,提升音乐素养。
3. 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山歌、小调的旋律、节奏及歌词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汉族民歌的分类、特点及其在音乐鉴赏中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教案、PPT课件。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茉莉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汉族民歌的魅力,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10分钟):介绍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及分类,分析山歌、小调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汉族民歌,并简单介绍其特点。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茉莉花》为例,详细解读山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特点。
5. 随堂练习(10分钟):播放《康定情歌》,让学生分析其音乐风格、表现手法,并与山歌进行对比。
7. 课堂互动(5分钟):邀请学生上台演唱自己喜欢的汉族民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汉族民歌》2. 内容:(1)汉族民歌概述(2)山歌:茉莉花(3)小调:康定情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汉族民歌,写出其旋律、节奏、歌词特点。
2. 答案示例:以《小城故事》为例,分析其旋律优美、节奏舒缓、歌词描绘生活场景等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汉族民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族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汉族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汉族民歌的基本概念:民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
2. 汉族民歌的特点:地域性、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等。
3. 汉族民歌的分类:东北民歌、华北民歌、华东民歌、华中民歌、华南民歌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汉族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欣赏和学唱汉族民歌,体会其独特的韵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或播放优秀汉族民歌,让学生感受其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分组学唱、讨论、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汉族民歌教材或音像资料。
2. 教学设备:音响、投影仪、白板等。
3. 辅助材料:图片、歌词、乐谱等。
六、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汉族民歌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与示范:详细讲解汉族民歌的分类,教师示范演唱代表作品。
3. 学唱练习:选取一首简单易懂的汉族民歌,指导学生学唱,注意纠正发音和节奏。
4. 欣赏与分析:播放一首具有地域特色的汉族民歌,引导学生分析其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5.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汉族民歌,并介绍其背景和文化内涵。
6. 总结与拓展: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推荐学生further learning resources。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其参与程度。
2. 学唱效果:检查学生对所学汉族民歌的掌握程度,包括发音、节奏和情感表达。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合作和沟通能力。
八、课后作业:2. 学习一首新的汉族民歌,下周课堂上展示。
高中音乐《汉族民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汉族民歌》教案一、教学理念“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是普通高中课程《音乐鉴赏》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课通过对《黄河船工号子》、《赶牲灵》、《无锡景》等几首汉族民歌的听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让学生主动探究汉族民歌的体裁形式、风格特点、表现手段等方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今后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推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体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l.能认真听赏所选教学内容,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2.能与老师和同学合作演唱《对山歌》片断,体验山歌的风格特点和参与课堂互动的感受和气氛。
3.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探讨,与同学一起共同归纳、总结。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重难点师生合作演唱《对山歌》这一环节的引导、把握和组织。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2009 年,在山东省召开的第11 届全运会上,当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运动会开幕后,随着热烈的掌声和绚烂的烟花,一起飘扬在运动场上空的还有一段十分优美的旋律,其中包含着一首民歌的主旋律,是哪首歌的呢?下面:我来回放一下当时的视频片段,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后我要提问。
2/42 5 | 323 | 53 21 | 2 — | 2 5 | 32 3 | 56 56 | 1 —|12 3 | 23 5 | 65 3 1 | 2 —| 32 16 | 1 ·12 | 3 2 |6 5 | 5 — | 5 —‖师:这段音乐中有哪首歌曲的主旋律呢?是什么地方的民歌?生:是我们山东的《沂蒙山小调》师:同学们说的没错,这是我们山东的民歌《沂蒙山小调》,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唱一下《沂蒙山小调》的第一段好吗?(师生同唱《沂蒙山小调》第一段)师:在山东承办的这样一次盛会上,这一段音乐的出现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山东的文化精神,成为我们山东形象的另一种体现。
音乐欣赏课教案一、教学课题:中国民歌——汉族民歌二、教学对象:高一年级三、课时:45分钟四、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对汉族民歌的学习和欣赏,了解我国有着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感情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汉族民歌的产生和发展。
3、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五、教学重难点:1、欣赏不同体裁的汉族民歌。
2、学会区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学设想:播放一首民族歌曲《龙船调》,让学生了解民歌的风格,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了解、记忆,导入新课)2、老师提问:同学们这是一首什么歌曲呢?民族歌曲还是通俗歌曲?3、学生回答:民歌、山歌(不错,同学们回答得好好,这是一首民歌,由我国著名音乐家宋祖英演唱的一首湖北地区的爱情民歌。
她从中国唱到维也纳大厅、悉尼歌剧院,使中国的民歌走向全世界。
那接下来,我们这节课将要和同学们学习的是:中国汉族民歌。
)(二)引导学生理解:1、播放课件:中国民歌的概述2、老师提问:什么是民歌?民歌按照体裁可以分为哪几类?(学生回答:民歌是人民创作的,由人民口头传授所形成的,它反映着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民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
民歌按照体裁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好,同学们回答得太好了,接下来我们将要欣赏到几首民歌,请大家说出其属于哪种体裁并说出其特点。
(三)乐曲欣赏:在欣赏歌曲之前先介绍歌曲的简介等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去听。
1、播放《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提问: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民歌?具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劳动号子,其特点:铿锵有力、一人领唱众人应和)2、播放《石榴青》,提问: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民歌?具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山歌,其特点:高亢嘹亮)3、播放《茉莉花》、《小河淌水》,提问: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民歌?具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小调,其特点:抒情细腻)七、小结:1、把所学主要内容做成可鉴形式投影出来结束语: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好,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壱、教学目标:
1、能在学唱、欣赏丰富多彩、优美动听的汉族民歌的过程中培养对民歌的热爱,
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
2、能在独立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讨论,通过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
寻找民族音乐鉴赏的元素。
3、感受不同体裁,不同地域的民歌音乐魅力,归纳和总结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弐、新课(P75 页)
自主学习: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有文字和乐谱之前,汉族人民已创造了民歌。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民的口头歌曲以诗歌的形式保存了古代民歌的精华。
汉族民歌,分布地域辽阔,又因自然环境与方言的差异,而形成风
格上的多姿多彩,与类别上大体定型的现状。
从音乐特点上区分,可概括为号子,山歌与小调三种类别。
欣赏与体验:
1、劳动号子
在北方,劳动号子常称“吆号子”;在南方,则称为“喊号子”。
劳动号子根据不同的劳动方式可分为搬运号子:江苏北部《挑担不怕扁担弯》四川《板车号子》工程号子:四川《打夯歌》湖南《打硪歌》农事号子:浙江海宁《车水号子》涪陵《圆场号》作坊号子:四川自贡《人工号子》渔船号子:陕北《黄河船夫曲》四川《川江船夫号子》《黄河船工号子》是一首北方“吆号子”,歌曲曲调粗犷急促,节奏紧张有力,具有鲜明的劳动号子的特点。
《澧水船夫号子》以船夫摇橹时唱的四个号子为基础改编而成。
活动与探究 1
1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的歌曲。
2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节奏:
曲调:
演唱形式:
2、小调
由于各地文化历史传统与生活习俗不同,因此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时调”“俗曲”“小令”。
从音乐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小调的发展更多的是与城镇人民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种类: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地方性小调、歌舞性小调 1.
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剪靛花调、2.地方性小调。
3.歌舞性小调(花鼓调、灯调、花灯调、采茶调、秧歌调、等)
《铜钱歌》是一首湖南益阳的民间小调。
《无锡景》这首单乐段反复的分节歌,每段四句,落音分别为
1、5、3、1.旋法曲折,大多有下行趋势。
每句顿逗处都有“呀”
“么”等衬字,表现出江浙一带亲切温柔的语调,曲调在我国流传甚广,有多种变体,所唱题材内容也十分广泛。
活动与探究 2
1小调又称小曲,泛指流行于()的一种民间歌曲。
它主要产生于()和()。
故被称为
“里巷之曲”。
2小调的音乐特点:
节奏:
曲调:
演唱形式:
《沂蒙山小调》:是带有山歌风格的小调。
词曲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
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做了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
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歌终于定型。
《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
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山区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
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3 、山歌
我国的山歌非常丰富,各地山歌的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的“花儿”、四川的“晨曲”等。
山歌按不同的歌唱方法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
《赶牲灵》是一首具有浓郁陕北风味的民歌(属于高腔山歌)是陕北“信天游”的典型传统曲调,流传于陕北、山西河套等广大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小河淌水》是一首云南弥渡山歌(当地称调子,属于平腔山歌),它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具有云南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悠远意境。
活动与探究 3
1山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牧场劳动、休息时()的歌曲,是劳动人民表达()的抒情小曲。
2山歌的音乐特点:
节奏:
曲调:
演唱形式:
知识拓展:胶州民歌《赶集》,来源于胶州秧歌小戏《闹学堂》又
名《闹馆》,曲调选用胶州秧歌的传统曲牌—“扣腔”。
《赶集》
曾获山东省歌曲创作银质奖(二等奖),收录《山东民间歌曲
选》。
1991 年黄允箴执笔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音乐大系.歌舞音乐卷》中收录了《赶集》这首民歌,2013 年5 月,山东省政府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省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扩展名录,胶州市的胶州民歌《赶集》,入选省级非遗扩展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