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政治九年级全册集体备课:7.2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52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九年级 3.7.2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能力目标:使学生更加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教学重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难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具:有关图片和资料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现阶段我国的公有制经济都包括那些新式?非公有制经济又包括哪些新式?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讲授新课]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板书)1、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此相适应,我们还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按劳分配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
这和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一致的。
那么,其它分配方式有哪些呢?如: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入股分红、银行利息等。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板书)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地区差异较大的国家,要想实现同步富裕、同时富裕是不可能的。
也正是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发挥地区的优势,才使我们创造出很多奇迹。
如;上海的蒲东。
今天的蒲东,名列“神州第一” 的地方不胜枚举,有些还是“亚洲第一” ,“世界第一”这些第一成为蒲东奇迹最突出的代表。
1、亚洲第一塔上海东方电视塔。
2、中国第一个金融贸易区------蒲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3、中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
4、中国最高的摩天大厦——金融大厦。
中国最大的中美合资企业------上海通用汽车公司。
A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是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其他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原则,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共同富裕的含义: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繁荣。
2. 共同富裕的必要性: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 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及挑战: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等问题。
4. 国家采取的措施推进共同富裕: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5. 青少年如何为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努力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关注社会问题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共同富裕的含义、必要性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2. 难点:如何理解共同富裕在我国实现过程中的挑战及国家采取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感受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现状及国家采取的措施。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共同富裕的概念,引发学生思考。
2. 讲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及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3. 分析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及挑战,让学生了解现实问题。
4. 讲解国家采取的措施推进共同富裕,如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5. 结合案例,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
6.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7.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青少年如何为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
8. 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为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差距及社会问题。
第四课第二框题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识记: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
2)活动:以某项正在建设的重点工程为例,对国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等问题,进行综合探讨和交流。
2、能力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通过对有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达到相应水平。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逐步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一般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尝试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及辩证的观点、开放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逐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体会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人翁责任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使学生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课程标准教学内容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和目标。
2、我国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和步骤。
基本要求识记: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情感,为祖国的建设和富强作出贡献。
(2)、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3)、知识目标:掌握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共同富裕的含义教学重点: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四个尊重”【设计理由:结合中学生实际,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分配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共同富裕是先富带后富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设计理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方法:资料搜集、材料交流、联系实际、重点讲授【设计理由: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学习方法:听、说、读、议、练【设计理由:符合中学生自身认知特点】教学过程:知识回顾(提问):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导入新课:利用邓小平的话“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有两个,一个是公有制,一个是共同富裕”,直接引入课题。
新课讲授:首先,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阅读后,由学生总结、概括知识点。
不足之处由教师补充。
教师由上节课学过的“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制度”引出第一个问题:我国的分配制度。
教师启发学生:什么是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有哪些!结束后,教师再提出:是否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分配多的是否是无限制的多?引出第二个问题:分配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解释说明。
接下来教师出示吴仁宝和华西村的材料,提问:这个人物是谁?这个“天下第一村”是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对华西村进行简短的拓展、说明。
由吴仁宝的话引出第三个问题:共同富裕是否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进而指出共同富裕的含义。
需要特殊强调的是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的过程。
然后,出示“国家主席胡锦涛为王忠诚、徐光宪颁奖”这一材料,教师先对“王忠诚、徐光宪”两位院士做以简单的介绍,并提出问题:观看此图片后有何感受呢?得出结论:过渡到第四个问题:“四个尊重”,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
第七课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三)2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识记:当前国民经济进展打算和远景目标。
2)活动:以某项正在建设的重点工程为例,对国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可连续进展的意义等咨询题,进行综合探讨和交流。
2、能力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通过对有关知识的识记、明白得,使学生把握知识的能力达到相应水平。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逐步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一样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尝试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及辩证的观点、开放的思维方式分析咨询题,逐步把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体会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人翁责任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使学生坚决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课程标准教学内容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和目标。
2、我国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和步骤。
差不多要求识记:当前国民经济进展打算和远景目标。
教学重点1、分配制度和分配原那么2、如何明白得共同富裕教学难点1、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2、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教法设计能够采纳正反方辩论的方法,由教师依照目前社会上较为普遍的观点来确定论题,通过辩论,达到强化教学目标,把握知识要点的目的。
课时安排1课时关键词分配、共同富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咨询:生产关系包括哪三个方面内容?现时期我国的公有制经济都包括哪些形式?非公有制经济又包括哪些形式?分不起什么作用?分配制度?讲解新课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板书)1、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板书)1)分配制度(板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材料一:高级治理人员个人最高年薪排行前3名是ST科龙、福耀玻璃和用友软件,年薪分不为700余万元、127万元和123万元。
材料二:董事长持股市值排行前三名为东方集团的张宏伟、宁波韵升的竺韵德和浙江广厦的楼忠福,持股市值分不是2186万元、2162万元和1397万元;材料三:总经理持股市值排行前三名为东方集团的安英、深科技的谭文金志和浙江东方的吴建华,持股市值分不为1326万元、838万元和402万元;材料四:董事会秘书持股市值排行前三名为东方电子的高峰、爱建股份的周浩奎和辽宁成大的罗启库,持股市值分不达到142万元、136万元和105万元。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以上海、深圳的经济发展为例说明共同富裕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西部大开发、全国扶贫状元故事为例说明共同富裕是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共同富裕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感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最后对如何认识中国先阶段的贫富差距进行讨论,以巩固新课。
这种举例比较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
教学重点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教学难点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教学方法比较探究式、体验与感悟法教学媒体多媒体及通用环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与结构【课前准备】请教师课前部署学生了解自己家里多样化的收入来源,思考与之相关的分配问题,为创设教学情景做铺垫。
【导入新课】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那么,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问题。
【讲授新课】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板书)(一)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板书)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
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
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邓小平:《中央要有权威》(1988年9月12日)请学生根据邓小平的这段话思考:共同富裕是否等于同步富裕?(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平均富裕,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过程中,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后富者共同富裕的过程。
【举例1:上海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999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34.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5.7倍,平均每年增长9.5%。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挑战。
3. 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分析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2. 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挑战3. 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4. 青少年如何为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身边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挑战。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4. 实践法: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讲解:讲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挑战。
3. 分析:分析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为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
5. 总结: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青少年的使命和责任。
五、作业布置1. 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为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写一篇心得体会。
2. 调查身边的社会现象,分析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成就和问题,制作一份PPT。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评估学生的心得体会和PPT制作质量,了解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或农村,让他们亲身感受共同富裕的实践成果和挑战。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和途径。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二、教学重点:1. 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和途径。
三、教学难点:1. 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和手段。
2. 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和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和手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内容:1. 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1.1 讲解共同富裕的概念1.2 阐述共同富裕的意义2. 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2.1 讲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方针2.2 分析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政策3. 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和手段3.1 讲解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3.2 分析共同富裕的实现手段4. 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4.1 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财富观4.2 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 激发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5.1 讲解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5.2 引导学生树立奋斗的目标和信念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共同富裕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共同富裕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概念,并阐述其重要性和意义。
3. 分析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让学生了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方针和具体政策。
4. 讨论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和手段: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种实现方式和手段,并分享给全班。
5.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
6. 总结和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展望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
2. 引导学生理解共同富裕与平均主义的区别,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4.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建设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2. 共同富裕与平均主义的区别3. 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成就与问题4. 青少年如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与平均主义的区别。
2. 难点:理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成就和问题,以及青少年如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成就和问题。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共同富裕的意义和青少年如何参与实现共同富裕。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共同富裕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3. 分析共同富裕与平均主义的区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案例展示:介绍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成就和问题,让学生了解实际情况。
5.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青少年如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贡献。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贫困地区、企业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实,感受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2. 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为实现共同富裕所做的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 开展共同富裕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共同富裕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目标。
2.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认识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2. 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3.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措施4. 青少年如何为共同富裕作贡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及实现途径。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应对贫富差距,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共同富裕的意义和现状。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让学生分析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共同富裕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共同富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图片:我国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现象。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2. 讲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2.1 讲解共同富裕的概念。
2.2 阐述共同富裕的意义: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繁荣。
3. 分析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3.1 展示数据:我国城乡、区域、收入等方面的差距。
3.2 分析原因:政策、制度、市场等多方面因素。
4. 讲解实现共同富裕的措施4.1 政策层面: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税收体系。
4.2 社会层面: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5. 青少年如何为共同富裕作贡献5.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2 关注社会民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5.3 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我国发展贡献力量。
初中思想品德人教版九年级第三单元第七课《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能力目标: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认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2学情分析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经济发展和创业致富是他们感兴趣又需要引导的问题,同时,由于初中生对抽象理论的感悟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使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探索学习的引路人,努力营造生本课堂,创设“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使师生双方在教学互动中交流、沟通、启发和探究,让学生的思想矛盾、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得以展开,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用学生感兴趣的时政热点作为导入,能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情绪。
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材料一:2007年12月23日,十届全国人大党委会第31次会议首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拟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现行的每月1600元提高至2000元。
2008年3月1日起实施。
材料二:新华网快讯: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6月30日下午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今年9月1日起实施。
设疑:从2008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到2011年再次调整,短短3年时间的2次调整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设计意图:用学生感兴趣的时政热点作为导入,能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情绪。
2021年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七课第2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资源分析】(一)学情分析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是许多学生还不能完全明白:为什么还存在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一问题是本课的内容之一。
本设计方案主要针对的是大多数基础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教材分析本课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主要讲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四个尊重”等内容;由两目构成,第一目“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内容与上一目的内容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上一目主要讲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目主要讲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
第二目“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引导学生理解“四个尊重”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培养进取精神,大胆创业。
【教学重点】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教学难点】允许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情感激励法。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收入结构,收集这方面的材料。
(二)、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本P93-95页《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材内容,完成以下问题的分析研究:第一,家庭成员中有哪几个人有收入?第二,他们的收入方式有什么特点,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第三,先富帮后富对促进共同富裕有什么作用?第四,教材中小严的创业之路对你有什么启示?【课型】新授课【教学时间】1课时【板书设计】第七课关注经济的发展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一)先富帮后富共奔富裕路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3、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二)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1、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劳动、技术、管理、知识……2、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3、作为个人:发挥自身才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教学过程】mNIB38830 97AE 鞮37852 93DC 鏜33303 8217 舗32856 8058 聘@cz31601 7B71 筱019992 4E18 丘。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知道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认识到解决贫富差距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了解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认识到解决贫富差距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扶贫工作的视频,引出本课的主题——走向共同富裕。
2. 新课导入:讲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让学生明白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让学生认识到解决贫富差距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感态度。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共同富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贡献。
六、教学内容1. 解析共同富裕的内涵:深入探讨共同富裕的概念,明确它不仅仅是财富的分配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目标。
2. 共同富裕的现状与挑战:分析我国当前共同富裕的现状,包括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3. 政策与措施:介绍我国政府为了推动共同富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如扶贫开发、税收调整、教育公平等。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共同富裕的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表、数据等,直观展示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政策效果。
3. 开展角色扮演或模拟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责任和作用。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导学目标1、引导同学们知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理解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
2、引导同学们利用创业机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教学难点理解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课型讲授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情景导入提出问题:你们现在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免除杂费和学费了,你知道这一政策是怎样逐步实施的?研习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2、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P95-963、在我国共同富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内容。
举例说明P964、从社会、个人角度知道如何使一切社会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P96最后一段【百鸟争鸣】先看教材P93第一自然段,讨论问题。
【鹤立鸡群】自学教材P93—P94两个自然段,独立思考问题。
【凤凰涅盤】看教材P94下面的两幅图及下面的一小段文字,完成问题。
1、引导学生先看教材P93第一自然段,找到我国分配制度。
精讲: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及原因。
2、引导学生认识分配过程中要注意坚持的原则。
点拨:认识为了避免贫富分化我国采取的措施。
3、引导学生自学教材P93—P94两个自然段,认识什么是共同富裕。
点拨: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不可能达到同步或同时富裕。
4、引导学生从社会、个人角度知道如何使一切社会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1、明确学习目标、找到我国分配制度,并明确原因。
2、阅读教材P93第一自然段,找出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为分配制度提出好的建议。
3、自学教材P93—P94两个自然段,理解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不可能达到同步或同时富裕。
4、从社会、个人角度分别总结出如何使一切社会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问题1:学生对我国的分配制度理解不够深刻。
对策:教师在点拨的基础上进行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