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哲学
- 格式:ppt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112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哲学的基本问题知识梳理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2)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方法技巧1图示哲学基本问题方法技巧2思维与存在的不同提法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方法技巧图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温馨提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前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后者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回答。
1.以“哲学的基本问题”为议题,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科学精神)2.寻找生活中蕴含哲理的故事、俗语、成语等,感悟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精神)[素养水平等级][经典例题剖析](科学精神)(2013·天津卷,7)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
2013年3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存在就是被感知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D.哲学源于世界的惊异思维流程发现、观测到→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试题拾遗。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在高考中占比较大,道选择分、一道答题8分,共1分,2022年山东卷3道选择9分、一道答题8分,共17分。
重点考查必备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难度不大,题型法论,再结合材料进行阐述,阐述时要根据知识逻辑层层分析,尽量不要遗漏,高度凝练语言,最后有总结提升(演绎推理)除小切口考查外,平时模拟题常见:大切口和不限范围(让选择恰当哲学原理进行分析说明)。
大切口例如: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把握世界的规律的角度,首先明确范围里有哪些原理、知识,不要答错范围,不要遗漏,大切口一般可能会考查23个原理。
不限定范围的题目,不要慌,认真阅读材料,找出关键信息,感悟对接针对性的原理,最切题的原理,进行说明分析,阐明观点。
这需要平时对于原理掌握熟练并理解透彻《哲学与文化》常考选项【第一课】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并非是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不能说成哲学就是世界观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不能说成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科学之科学、科学之母、百科全书。
但可以说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
4、哲学提供一般的指导,具体科学提供具体方法。
不能说哲学提供具体解决办法。
5、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影响、决定)世界观6、所有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7、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不能说哲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8、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于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9、区分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两个方面(1)如果材料涉及世界的本原问题,如“气者,理之依也”或者“理生万物”,体现的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2)如果材料涉及人类的某项新科学发现体现的是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案------事物发展的原因江苏省滨海中学一.考点1.内因和外因2.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二.知识梳理1、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内因是指事物的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3)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事物的发展是和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但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
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③外因通过起作用。
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起作用。
[点拨](1)要明确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原因,而内因是根本动力和根本原因。
(2)外因的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
2、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相结合的观点。
(1)对内因要给以充分的重视。
因为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2)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地分析。
因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3)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点拨]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三.重难点解读1.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区别。
(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包括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矛盾,即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2)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内部矛盾,即事物发展主要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如果将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成是源泉,就会混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2.全面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地位和作用。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即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原因,是发展的基础、源泉。
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条件是指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影响、制约作用的各种外部因素。
2022高考一轮复习《哲学生活》主要原理及答题模板板块三:唯物辩证法注意:1.唯物辩证法=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2.唯物辩证法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3.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矛盾观4.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否定观+辩证法革命批评精神+创新社会作用5.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反对】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精华版: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识别的关键词:影响、意义/制约/关系到/引起/相结合/合作/协作/协调/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一体化、系统化/有利于/会促进/会带来/后果。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高三一轮复习——哲学常识知识梳理之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一、基础知识归纳1、事物发展原因——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1)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原因。
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
(2)关系: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基于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必须做到:既要重视内因,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第一,要懂得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坚持对外开放。
反对闭关自守和崇洋媚外的错误倾向。
2、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含义:在哲学上,把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而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2)关系: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事物质的变化。
提示:这里要注意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特别是第二种性形)——一是数量的增减引起的质变,二是事物构成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不同而引起的质变。
(3)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变化、发展的。
(4)方法论意义:第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第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第三、要重视量的积累,还要注意优化结构。
3、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