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9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运用人工湿地技术是指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的技术。
人工湿地技术既可以改善水质,也可以提高水体的景观效益,使得水质净化和园林美化两者合二为一,逐渐被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本文将从人工湿地技术的原理、运用以及优缺点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人工湿地技术的原理人工湿地技术是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等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一种技术。
人工湿地分为水生湿地和陆生湿地两种类型,其中水生湿地指植物生长在稳定的水中,陆生湿地指植物在浸渍状态下生长。
水生湿地和陆生湿地的工作原理可分别概括为水文、植物生理、微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过程。
1. 水文过程:水文过程主要包括水体对污染物的吸附、沉淀、稀释和扩散等物理化学过程。
水生湿地通过水体的水动力和地形结构,以及多孔的植物和根系对污水进行过滤和吸附,从而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负荷。
陆生湿地则通过土壤的渗透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和微生物进行分解和降解。
2. 植物生理过程:植物在人工湿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吸取和吸附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使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质得到降解和稀释。
在水生湿地中,植物的根系和多孔茎叶等结构本身具有过滤和吸附的功能,能够去除水体中的悬浮颗粒和生物膜等污染物。
在陆生湿地中,植物的根系和地下茎等结构则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从而实现污水的降解和净化。
3. 微生物和土壤过程:微生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们通过降解和分解有机物质,使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得到降解和稀释。
土壤则为微生物提供了生长和代谢的场所,同时也具有吸附和沉淀污染物质的作用,从而净化水体。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可以分为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污水处理两类。
在城市污水处理中,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后处理系统或者进行雨水径流的净化处理。
在工业污水处理中,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应用于一些小型工业企业的废水处理或者一些特殊行业的废水处理。
人工湿地法污水处理技术资料2009年1月10日目录一:人工湿地技术简介 (2)1.1人工湿地的概念 (2)1.2 人工湿地的类型 (3)1.3 人工湿地的构造 (5)二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机理 (7)2.1 有机物的去除 (7)2.2 氮的去除 (7)2.3 磷的去除 (8)2.4 悬浮物的去除 (8)三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优缺点 (9)一:人工湿地技术简介1.1人工湿地的概念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CW-Constructed Wetland)一种人工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种有水生植物的土地上,按不同方式控制有效停留时间并使其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在物理、化学、生物共同作用下,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来实现水质净化的生物处理技术。
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净化污水始于1953年德国的Max Planck研究所,该研究所的Seidel博士在研究中发现芦苇能去除大量有机物和无机物。
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出水水质稳定、氮、磷去除能力强、运转维护管理方便、工程基建和运转费用低、对负荷变化适应能力强、适于处理间歇排放的污水等主要特点。
同时,人工湿地对保护野生动物和提高局部地区景观的美学价值也有益处。
因此,大力开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对我国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1.2 人工湿地的类型人工湿地的基本类型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FWS):和自然湿地相类似,水面位于湿地基质层以上,其水深一般为0.3—0.5m,采用最多的水流形式为地表径流,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中,污水从进口以一定深度缓慢流过湿地表面,部分污水蒸发或渗入湿地,出水经溢流堰流出。
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
潜流型人工湿地系统(SFS):污水在湿地床的表面下流动,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植物根系及表层土和填料的截留作用净化污水。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运用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来处理污水的方法。
它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质、氮、磷等进行生物降解和吸附,使其转化为对生物较为友好的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一种环保、高效、经济的水处理手段。
人工湿地技术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质、氮、磷等进行生物降解和吸附,从而实现净化水质的效果。
在人工湿地中,湿地植物的根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物附着面,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能有效吸附和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质。
湿地植物也能通过自身的生长代谢作用,吸收部分水质中的氮、磷等养分。
通过这些生物和植物的作用,使得水质得到有效的净化。
1. 城镇污水处理:在城市污水处理中,人工湿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雨水处理、水体修复等方面。
通过搭建人工湿地系统,可以有效处理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质、氮、磷等污染物质,净化城市水体,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2. 农村污水处理: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规范的污水处理设施,导致农村污水排放对周围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人工湿地技术可以在农村地区进行简单、有效的污水处理,将农村污水中的有机物质、氮、磷等污染物质降解和吸附,净化农村水体,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2. 经济高效:人工湿地技术的建设成本相对地下管道、化学处理等传统处理方法来说要低很多。
而且,在运行维护过程中,也不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和化学药剂,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
3. 投资回报快:由于人工湿地技术的建设成本低、运行成本低,因此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就能够收回投资,并且还能够为相关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发展趋势目前,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提高生物降解效率、增加湿地植被的吸附能力等。
未来,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技术水平:未来人工湿地技术将更加注重技术的创新和提高,以提高处理效率和净化水质的效果。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运用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功能进行污水净化的处理技术。
它模拟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吸附、降解等生理作用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营养物质、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去除,实现污水的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运用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工湿地技术可以高效地去除有机物污染物。
湿地植物通过吸附、吸收和降解的方式去除了污水中的有机物,使污水中的COD、BOD等指标明显降低。
野生芦苇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化反应能力,可以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无机物质,使水质得到显著改善。
人工湿地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悬浮物污染物。
湿地植物的根系和湿地填料可以起到滤网的作用,能够截留和降解污水中的悬浮物,使水体澄清。
湿地植物的根系还能够吸附和吸收微粒状颗粒物,进一步提高悬浮物的去除效果。
人工湿地技术对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显著。
湿地植物通过吸附、吸收和降解的方式去除了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如总磷、氨氮等。
湿地植物的根系和湿地填料通过异化和吸收作用,能够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植物生物量,实现了对营养物质的资源化利用。
人工湿地技术还具有节能、低成本、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比于传统的化学处理方法,人工湿地技术无需投入大量能源和化学药剂,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同时维护和管理成本较低,适合中小型农村和城市的污水处理需求。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运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技术。
随着对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视,人工湿地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污水处理中的人工湿地技术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污水处理成为重要的环保问题。
人工湿地技术作为一种生物处理方法,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污水处理中的人工湿地技术应用进行探讨。
一、人工湿地技术概述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利用湿地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组合体的作用,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作用共同处理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的技术。
它以湿地植物为载体,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和生物膜的作用,将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分解、吸收、降解,最终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二、人工湿地技术的优点1. 生态环保: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生态系统工程,它模仿自然湿地的生态过程,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2. 经济效益:相较于传统的污水处理设备,人工湿地的建设和运维成本较低,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3. 水资源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可将废水中的水分循环利用,在达到净化效果的同时,实现了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领域1. 城市污水处理:人工湿地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作为传统污水处理设备的补充,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
2. 工业废水处理:人工湿地技术也适用于一些工业废水的处理,如化工厂废水、冶金厂废水等,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3. 农田灌溉:人工湿地技术可将河道中的水源通过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既减少了污水对自然水体的污染,又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人工湿地技术应用案例1. 某市污水处理厂引入人工湿地技术,通过建设湿地植物区、沉淀池和过滤层等设施,成功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降解处理,使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可用于循环利用或者河流排放。
2. 某化工厂废水处理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在人工湿地内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并通过湿地植物的根系和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降解去除,达到了排放标准。
五、人工湿地技术面临的挑战1. 技术问题:人工湿地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硬质有机物和微污染物的处理上,仍存在一定困难。
《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废水排放量不断增加,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自然的污水处理技术,因其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生态友好等优点,在废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就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展望进行详细阐述。
二、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一)基本原理及类型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通过湿地中的植物、基质和微生物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对废水进行过滤、吸附、沉降和生物降解等过程,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其类型主要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型人工湿地两种。
(二)应用领域目前,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等领域的处理。
其中,生活污水处理是人工湿地应用最广泛的领域。
此外,该技术在重金属废水、含氮、含磷等富营养化废水的处理方面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三)技术发展近年来,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湿地设计,提高处理效率;二是通过引入新型基质和植物种类,增强湿地的净化能力;三是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为人工湿地的设计和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四是与其他污水处理技术进行联用,以提高整体的处理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虽然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是对于复杂污染物的处理效果不够理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二是湿地的长期运行和维护管理问题,如植物的生长周期、基质的堵塞等问题;三是人工湿地的设计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计。
四、未来展望(一)技术创新与研发未来,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与研发。
一是深入研究湿地的生态过程和净化机制,为优化设计和运行提供理论支持;二是开发新型基质和植物种类,提高湿地的净化能力和适应性;三是研究与其他污水处理技术的联用,提高整体的处理效果和效率。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人工湿地是指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共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净化的一种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利用植物的吸附、吸收和生物降解作用,通过土壤的过滤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得到有效去除,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近年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一种受到重视的环保治理技术。
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优势1. 生态环境友好。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不需要依赖化学药剂,减少了化学药剂对环境的污染。
人工湿地在进行水质净化的过程中可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构建。
2. 投资成本较低。
相比于传统的化学法、生物法等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基建成本相对较低,维护管理成本也较低,减少了运行维护过程中的能耗和耗材成本,对工程建设投资和运行维护成本的节约具有明显的优势。
3. 处理效果稳定。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对水质的净化效果较为稳定,同时具有较强的抗冲击性能,可以适应不同水量和水质的处理要求。
4. 适用范围广泛。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可以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污水处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模的设计和建设,适用范围广泛。
5. 兼顾废弃物资源化。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中的植物和土壤等资源可以有效回收利用,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的目的。
1. 工程设计。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科学选择适宜的处理方式和布置形式。
还要合理确定处理规模和处理能力,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治理效果。
2. 植物选择。
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中应合理选择耐污耐盐、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的植物种类,以充分发挥植物在水质净化中的作用。
3. 运行管理。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对其处理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四、发展趋势和展望1. 技术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也在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以提高处理效率,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进步应用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污水处理成为一项重要的环保任务。
传统的污水处理方式存在着高能耗、高成本、设备复杂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运而生,成为一种环保、经济、可行的选择。
本文将重点探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原理、分类、进步及其应用。
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原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作用,通过吸附、沉淀、过滤和生物降解等过程,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标。
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分类依据湿地的自然状况和处理方式的不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主要分为自然湿地模拟与改造湿地模拟两类。
1. 自然湿地模拟自然湿地模拟是将自然湿地中的特定植物和生态系统模拟到人工湿地环境中,通过植物的吸附、沉淀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来处理污水。
这种方法具有机理简易、效果稳定的优点,主要用于污水中低浓度有机物的处理。
2. 改造湿地模拟改造湿地模拟是在自然湿地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优化,使其更适合污水处理需求。
改造湿地可以分为人工湿地、人工填埋湿地和人工流淌床湿地等几个种类。
这些改造湿地能够充分利用湿度、温度和土壤条件等因素,提高污水处理效果,适用于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污水处理。
四、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进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进步经历了几个阶段。
1. 初期阶段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最早出现于上世纪70时期,初期主要应用于农田排水和城市污水处理。
该阶段的人工湿地模拟主要使用自然湿地的植物和土壤,效果有限。
2. 技术改进阶段上世纪80时期,湿地科学探究的进展和湿地工程实践的积累,推动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进一步进步。
探究人员开始将人工湿地与生态学、水文学及微生物学等学科结合起来,提出了更加系统的工程设计和运营管理方法。
3. 高效处理阶段近年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高效处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摘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是一种环保、经济、有效的污水处理方法。
本文将介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技术规范,包括设计原则、施工要求、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实施提供参考。
1. 引言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是一种利用湿地植被和微生物进行污水处理的技术。
相比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人工湿地具有低投资、低运营成本、对环境友好等优势。
为了保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高效运行,制定技术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2. 设计原则2.1 湿地选址:应选择地势较低、水源充沛、土壤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作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选址。
同时,应避免污染源临近,以确保湿地的水质。
2.2 设计参数:设计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能力、湿地面积、水深、流速等参数应根据当地的污水产生量、水资源情况和环境条件来确定。
设计时还应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并预留足够的扩建空间。
2.3 植被选择: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植被种类,以提高湿地对污水中有机物和营养物的去除效果。
同时,要注意选择具有较强抗逆性的植被,以适应湿地的变化环境。
3. 施工要求3.1 地质勘察:在施工前进行地质勘察,了解地下水位、土壤结构等情况,以便进行合理的施工设计。
3.2 土壤准备:湿地的土壤应先进行基础处理,如翻耕、松土、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等。
对于不合适的土壤条件,应进行修复或更换。
3.3 建设过程:人工湿地的建设过程包括挖掘湿地池、铺设防渗膜、铺设填料和种植植被等。
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各个工序的质量和进度符合规范要求。
3.4 建设材料:人工湿地的建设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防渗性能和适应性,如防渗膜、填料等。
4. 运营管理4.1 运营维护: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包括对植被进行修剪、清除杂草、清理潜水泵等。
同时,要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和水质,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4.2 废水排放:人工湿地处理后的废水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废水排放标准,确保污水处理达到环境保护要求。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一、人工湿地技术的比选优势人工湿地技术的优势在于:1)可实现无动力、无新投物料运行,运行过程中人为介入较少,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运行成本和技术复杂性,适用于农村地区对成本和技术的考量;2)人工湿地可充分利用农村的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建设,也可利用农村已有的水塘、涝池等实施改造,简单易行,同时自身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3)体现了生态治水理念,采用人工湿地治理源头(生活点源和农业面源)、支流、主流湿地回归的系统工程,可共同构建农村水污染防治综合体系,最终还河流于自然。
二、人工湿地分类在工程实践中,通常按水流方式将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型人工湿地、水平潜流型人工湿地和垂直流型人工湿地。
三种类型人工湿地的对比分析见表1。
(1)表面流型人工湿地:污水在湿地内呈推流式前进,出水由溢流堰流出,水面始终位于湿地填料表面以上,水深为0.3~0.5m。
(2)水平潜流型人工湿地:水流进入湿地后,在根系层中沿水平方向缓慢流动,出口处穿孔管集水后溢流出水。
(3)垂直流型人工湿地: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上部进水,单向下行流,湿地底部出水;另一种是通过中部隔断装置,实现上部进水,强制水流先下后上,上部出水。
三、人工湿地技术设计人工湿地的设计应在分析污水特征、环境现状、出水水质要求的基础上,先确定人工湿地类型,后进行人工湿地工程设计。
3.1 进水水质污水水质需通过现场调查得到,但考虑到人工湿地处理能力和保障处理效果,进水水质建议参照执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2010)的有关规定,系统进水水质应满足表2要求,不满足表2要求的污水需考虑在人工湿地前增设预处理设施。
3.2 面积设计湿地面积计算是设计工作的重要环节,设计工作中常采用两种方法,具体如下:方法一:依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2010)确定的设计参数(见表3),用BOD5有机负荷推算湿地面积,再用水力负荷、水力停留时间参数校核,最终确定湿地面积。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引言人工湿地是指通过模仿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利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等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对污水进行净化的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因其低成本、高效率和环境友好等优势,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原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原理和自然湿地净化污水的原理类似。
通过植物的吸收和根系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以及土壤的过滤和吸附作用,对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进行去除。
具体而言,人工湿地主要通过以下几个过程实现污水的净化:1.植物根系吸收:湿地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其中包括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2.土壤过滤:污水经过湿地中的土壤层时,可以通过土壤颗粒的过滤和吸附作用,去除其中的悬浮颗粒和一些有机物。
3.微生物降解:湿地土壤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降解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4.氮磷去除:湿地内的特定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可以通过吸收和转化等过程,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防止它们进入水体,造成水质污染。
人工湿地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处理方式和结构形式,人工湿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表面流人工湿地:污水通过人工湿地的地表流动,植物根系和土壤层对其进行净化。
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适用于处理较小规模的污水,并且能够提供较好的景观效果。
2.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以垂直流动的方式通过人工湿地,其中包括垂直流床和垂直流滤池。
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具有较高的容积负荷和较大的处理效率。
3.人工湿地-水体界面湿地:将人工湿地与水体结合起来,通过水体的循环流动,实现污水的净化。
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适用于水质改善和生态景观的构建。
4.陆地人工湿地:将人工湿地建在陆地上,通过植物根系和土壤层对污水进行净化。
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适用于处理较大规模的污水,并且能够节约土地资源。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概述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CWs)是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具有针对性的仿照或模拟天然湿地的功能和构造的体系。
一般来说,人工湿地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在一定长宽比及地面坡度的洼地上用土壤、沙、石等级配构建而成填料床,并且在床体上种植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期长、美观且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芦苇、香蒲、美人蕉等),同时填料表面上生存着动物、微生物等,其污染物降解能力甚至高于天然湿地。
人工湿地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且促进污水中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良性循环,达到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具有投资低、运行费用低、管理要求低、产泥量少等优点。
人工湿地可根据植物、用途以及水体流动等多种方式来分类。
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形式可分为浮水植物系统、沉水植物系统以及挺水植物系统。
浮水植物主要用于氮、磷的去除和提高传统稳定塘效率,该种植物种类繁多,习性各异,大小不一。
沉水植物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的组织全部潜在水中,应用较少。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挺水植物系统,通常情况下所说的人工湿地系统都是指挺水植物系统。
按照用途来分类,人工湿地主要可分为以下类型:①人工抗洪湿地,用于控制洪水或者泄洪;②人工生态湿地,协助天然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③人工处理湿地,用于污染治理。
在工程实例中,大多数小规模人工湿地以污染治理为目的,即为人工处理湿地。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污染水体的水质净化与恢复、面源污染控制、雨水处理与利用、污水处理等领域,具有投资及维护费用低、出水水质好、二次污染小等优点,是削减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氮、磷污染物的有效工艺之一。
它不仅可满足二级出水脱氮除磷的水质要求,而且可大幅削减进入受纳水体的污染负荷,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受纳水体的水质需求,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1 人工湿地的构成人工湿地主要由填料床、水生高等植物和微生物组成。
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一、污水处理厂尾水的处理技术污水处理厂尾水常用的处理技术有活性炭吸附技术、膜分离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等。
活性炭吸附技术是利用多孔性的活性炭,使水中一种或多种物质被吸附在活性炭表面而去除的方法,去除对象包括溶解性的有机物质、合成洗涤剂、微生物、病毒和一定量的重金属,并能够脱色、除臭。
活性炭、磺化煤、沸石、焦炭等都是水处理常用的吸附剂,活性炭经过活化后碳晶格形成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发达细孔,大大增加比表面积,提高吸附能力。
活性炭的细孔有效半径一般为1~10 000 nm。
按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定义,微孔半径在2 nm以下,过渡孔半径一般为2~50 nm,大孔半径为50 nm以上。
小孔容积一般为0.15~0.90 mL/g,过渡孔容积一般为0.02~0.10 mL/g,大孔容积一般为0.20~0.50 mL/g。
其优点是操作过程容易控制,适应性很强,对分子量在500~3 000 Da的有机物去除明显。
其基建和运行费用较高,并且容易产生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对突发性污染适应性差。
膜分离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一定的压力下,当原液流过膜表面时,膜表面密布的许多细小的微孔只允许水及小分子物质通过而成为透过液,而原液中体积大于膜表面微孔径的物质则被截留在膜的进液侧,成为浓缩液,因而实现对原液的分离和浓缩的目的。
膜分离法的主要特点是无相变、能耗低,装置规模根据处理量的要求可大可小,而且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启动快、运行可靠性高、不污染环境、投资少、用途广等优点。
但其强度低、寿命短、抗污染能力差,并且还需要清洗及更新。
高级氧化技术又称做深度氧化技术,以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羟基自由基(·OH)为特点,在高温高压、电、声、光辐照、催化剂等反应条件下,使大分子难降解有机物氧化成低毒或无毒的小分子物质。
但是其处理效率有待提高。
由于尾水水量大,一般污水处理厂的规模都是每天几万立方米,对于以上这些处理方法来说,根本不可能实现。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导则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污水的日益重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人工湿地技术是污水处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介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定义、原理和应用,并且介绍一些处理技术及其优势。
一、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定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生物处理技术,它将室内或室外的人工湿地系统与传统的化学和物理处理系统相结合,用于减少污水中的有害物质。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重要特征是:它不需要大量的能量和化学药剂,也不会产生大量的废物;它具有自我净化能力,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原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原理是利用一些生物和化学过程,如微生物代谢、生物降解、化学氧化、生物吸附、化学反应、水质变化等,从而减少污水中的有害物质。
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1、生物过滤:生物过滤是将水流入一个容器,然后通过一定的结构和系统将水中的有害物质过滤出来。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生物过滤材料,如碳酸钙、铝酸盐、石灰、藻类和砂子,可以有效减少水中的有害物质。
2、生物吸附:生物吸附是利用一定材料(如树脂、泥土或藻类)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然后将这些有害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3、生物降解:生物降解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将有害物质分解成无害的产物。
这一过程通常不会产生新的化学反应,而是利用微生物对有害物质的吸收、分解和代谢。
4、化学氧化:化学氧化是利用化学反应将有害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例如,利用氧化剂可以将有机物氧化成无机物,从而使其不再具有有害性。
四、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优势1、低能耗: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只需要很少的能量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而传统的化学和物理处理方法却需要大量能量。
2、低成本:人工湿地处理方法不需要大量昂贵的设备和化学药剂,因此在成本上大大减少。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人工湿地是一种利用湿地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处理和净化污水的环保技术。
它采用自然界的湿地生态系统原理,将原始或者经过初步处理的污水通过程控设备按流程优化进入人工湿地区域,通过湿地植物的吸附生物膜和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质转化成无害物质,实现了对污水的净化和资源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
一、预处理预处理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第一步,主要目的是将原始污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沉淀物和泥沙等固体物质去除。
预处理设施通常设置有格栅、沉淀池、砂滩等结构,格栅用于拦截大颗粒的固体物质,沉淀池用于沉淀较重的悬浮物质,砂滩则可以去除细小的颗粒物。
二、生物处理生物处理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核心环节,通过湿地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质、氮、磷等转化为无害物质。
湿地植物具有吸附、降解和营养摄取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质。
土壤微生物则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和氮磷转化作用,进一步降解和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
三、沉淀过滤沉淀过滤是将处理后的污水通过沙滩、砂滤器等过滤介质进一步去除悬浮物质和微生物。
沉淀过滤可以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细小悬浮颗粒和微生物,提高出水的水质。
四、消毒消毒是为了去除处理后的污水中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防止疾病传播。
消毒常用的方法有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和氯消毒等。
其中,紫外线消毒是一种无化学药剂的消毒方法,可以高效地杀灭微生物,并且对水质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五、尾水处理尾水处理是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最后的处理和净化,确保污水达到排放标准。
常见的尾水处理设施包括深度沉淀池、过滤器、中草药池等,通过进一步去除悬浮物质、微生物和溶解污染物,使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标准。
六、回用回用是指处理后的污水再利用于灌溉、工业用水等领域,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
回用可以减轻对地下水和自然水源的压力,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
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所针对的污染物(环境影响主力因子)主要为氮、磷、悬浮物(SS)、有机物(BOD、COD)、重金属等。
悬浮物的去除:悬浮物(SS)的去除主要通过基质的过滤、污泥沉淀及根
系附着来完成。
为防止在进水口附近发生堵塞,进水前应设置预处理以降
低总固体浓度,一般设置沉淀池即可。
有机物的去除:微生物在具有巨大比表面积的土壤颗粒表面形成一层生物
膜,当污水流经土壤颗粒表面时,不溶性的有机物通过基质
的沉淀、过滤和吸附作用被截留,然后被微小生物利用;可
溶性有机物则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微生物的
代谢过程而被分解去除。
氮、磷的去除:污水中的氮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
无机氮包括氨氮、亚硝
酸盐和硝酸盐;有机氮包括尿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
其
去除途径包括基质的吸附、过滤、沉淀、挥发、植物的吸收
和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
污水中的磷包括有机磷和无机磷。
其去除途径主要包括微生
物同化、基质吸附、植物吸收及污泥沉淀。
工程实际及理论
研究均表明,污水中磷的去除是以基质吸附及污泥沉淀为
主。
重金属的去除:金属离子去除机理主要有:植物的吸收和富集作用、土壤胶体颗粒的吸附、悬浮颗粒的过滤和沉淀,人工湿地对污水中
重金属去除是通过植物、微生物、土壤基质等组成成分共同
起作用的。
流程:
1、当工程接纳城镇生活污水及与生活污水性质相近的其它污水时,基本工艺流程为:
2、当工程接纳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时,基本工艺流程为:
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最终被异养微生物转化为微生物体、CO2、甲烷和水、无机氮、无机磷。
负荷计算:人工湿地的表面积设计应考虑最大污染负荷和水力负荷,可按COD cr表面负荷、水力负荷、TN表面负荷、NH4+-N表面负荷、TP表面负荷进行计算,应取设计计算结果中的最大值,并校核水力停留时间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进水水质:宜控制COD≤200mg/L,SS≤80mg/L。
工艺形式:自由表面流、水平潜流、垂直潜流。
其中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由于占地面积较大及存在一定的环境卫生问题,在实际污水处理工程中应用较少。
1、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目前国际上采用较多的是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水面在人工湿地填料表面以下,水流从池体进水端沿填料孔隙水平流向出水端的人工湿地。
为地下水流湿地。
废水通过布水管道以水平渗透或垂直渗透形式通过填料,在水床最低位运行,床体表面种植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的水生植物(芦苇),净化后的水体经集水管道收集排放。
床底铺防渗膜,可防止污染地下水。
BOD、COD等有机物和重金属的去除率高,受气候影响小,夏季无臭味、无蚊虫滋生,在寒冷地区也可以正常运行。
图1、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结构简图(a)平面图(b)剖面图
2、垂直流人工湿地
污水从人工湿地表面垂直流过填料层的人工湿地,分单向垂直流型人工湿地和复合垂直流型人工湿地两种。
单向垂直流型人工湿地一般采用间歇进水运行方式,复合垂直流型人工湿地一般采用连续进水运行方式。
污水从湿地表面纵向流向填料床底部,床体处于不饱和状态。
O2可通过大气扩散和植物传输进入湿地系统。
该系统硝化能力较高,可用于处理氨氮含量较高的污水,但其处理有机物能力欠佳,控制复杂,夏季易滋生蚊蝇,建造要求高,故使用较少。
图2、垂直流人工湿地结构简图(a)平面图(b)剖面图
3、表面流人工湿地
为自由水面湿地。
废水在湿地中形成一层地表流,以较慢的流速水平流动,与自然湿地极为相似。
污水直接暴露在大气中,易导致污水中的细菌等污染物散播到大气中而造成二次污染,同时负荷小,处理效果差,运行受气候影响较大,在寒冷地区污水易结冰而影响处理效果,故一般不采用。
用于污水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时主要设计参数如下表:
人工湿地二级处理主要设计参数
设计参数单位垂直流水平潜流COD表面负荷 N COD g/m2·d ≤20≤16水力负荷 N q L/m2·d ≤80≤40
TN表面负荷N TN g/m2·d 2.5-7 2.5-8
NH4+-N表面负荷
g/m2·d 2.5-8 2-5
N NH
TP表面负荷N TP g/m2·d 0.3-0.5 0.3-0.5 停留时间 T d ≥2≥3
池底坡度 i % ≥0.5≥0.5
填料深度 h mm 800~1400 700-1000
人工湿地深度处理主要设计参数
设计参数单位垂直流水平潜流
防渗:人工湿地建设时,应在底部和侧面进行防渗处理。
当原有土层渗透系数大于10-8m/s时,应构建防渗层,一般采取下列措施:
1、水泥砂浆或混凝土防渗:砖砌或毛石砌后底面和侧壁用防水水泥砂浆防渗处理,或采用混凝土底面和侧壁,按相应的建筑工程施工要求进行建造。
2、塑料薄膜防渗:薄膜厚度宜大于1.0mm,两边衬垫土工布,以降低植物根系和紫外线对薄膜的影响。
宜优选PE膜,敷设要求应满足《聚乙烯(PE)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等专业规范要求。
3、黏土防渗:采用黏土防渗时,黏土厚度应不小于60cm,并进行分层压实。
亦可采取将黏土与膨润土相混合制成混合材料,敷设不小于60cm的防渗层,以改善原有土层的防渗能力。
对于渗透系数小于10-8m/s,且有厚度大于60cm的土壤或致密岩层时,可不需采取其他防渗措施。
工程建设中,应对湿地底部和侧壁60cm厚度范围进行渗透性测定。
人工湿地填料:应能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并具有良好的透水性。
填料安装后湿地孔隙率不宜低于0.3。
常用填料有石灰石、矿渣、蛭石、沸石、砂石、高炉渣、页岩等。
人工湿地植物选配:常用的植物有芦苇、香蒲、菖蒲、旱伞草、美人蕉、
水葱、灯心草、水芹、茭白、黑麦草等。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宜符合下列要求:
1 根系发达,输氧能力强;
2 适合当地气候环境,优先选择本土植物;
3 耐污能力强、去污效果好;
4 具有抗冻、抗病害能力;
5 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6 容易管理;
7 有一定的景观效应。
应用场合:目前人工湿地主要用于生活污水或类似性质的污水的处理,或用于经过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后的尾水进行深度处理。
采用人工湿地技术,重点需要解决底部防渗、植物选配、需要验证水力负荷和污染物负荷以、填料层级配及防止堵塞的措施和不同季节的处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