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2 框架柱抗剪箍筋计算
- 格式:xls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3
2.框架柱的配筋计算。
在该框架结构设计中,偏心受压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使用对称配筋的方式,钢筋采用HRB335级, = f 'y =300N/2mm ,采用C30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c=14.3N/2mm ,轴心抗压强度 =1.43 N/,2mm .箍筋一律采用HPB235级钢筋,偏心受压的框架柱正截面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取成0.80。
按规范规定当e0/h0>0.55时,计算时应考虑裂缝验算,对于本设计的框架结构,经过计算可知无须做裂缝验算,可以将验算过程忽略。
(1) 首先进行框架柱柱子轴压比的验算,为方便起见将其制作成表格如下: 各框架柱轴压比的验算表(2) 接下来验算框架柱的剪跨比λ,为简便起见将其整理成表格形式如下:(附加说明,在工程上应尽可能避免短柱的出现,即,保证λ 2.0)框架柱剪跨比验算表(3)框架柱的正截面配筋设计将计算过程及结果整理成下面的表格。
(附加说明:经过计算知本设计的各层框架柱的受压情况都是大偏心受压。
框架柱在大偏心受压情况下的计算过程:10c Nf bh ξα=()()2100'''00.5c s s ysNe f bh h A A fhaαξξ--==-如果经过计算得到'02x h a ξ=<,须取'2x a =,然后再按下面的公式设计和计算框架柱的纵向受力钢筋:''''0()s s y Ne A A f h a ==- 。
) 首层1柱的正截面配筋设计、计算表(附注:上表中一般层框架柱的计算长度L=1.25H,底层柱的计算长度1.0H。
e0:截面重心偏心矩,ea:附加偏心距,初始偏心矩:ei=e0+ea。
曲率修正系数ζ1=0.5fcA/N或1.0,长细比影响系数ζ2=1.15-0.01L/h或1.0。
η=1+212)/(/14001ξξ⨯⨯⨯hlhei:界限受压区高度,:实际受压区高度,当为大偏心受压构件,否则为小偏心受压构件。
柱节点域抗剪箍筋面积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柱节点是经常使用的结构形式。
在柱节点中,柱的抗剪承载力通常由箍筋提供。
柱节点的设计是关键的,因为它决定了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柱节点设计中,抗剪箍筋的面积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柱节点域抗剪箍筋面积”的概念及其在柱节点设计中的应用。
柱节点域抗剪箍筋面积的定义柱节点域抗剪箍筋面积是指在柱节点附近,箍筋提供的抗剪承载能力所需的面积。
该面积通常以每米长度为单位进行计算。
在计算抗剪箍筋面积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1. 柱的纵向受力柱的纵向受力将直接影响抗剪箍筋的数量和间距。
当柱的纵向受力增大时,箍筋的数量将增加,长度和间距将缩短,以提高抗剪承载能力。
2. 柱横截面积柱的横截面积越大,其抗剪能力就越大。
因此,在计算抗剪箍筋面积时,需要考虑柱的横截面积大小。
3. 死载和活载死载和活载将对柱的受力状态产生影响。
在计算抗剪箍筋面积时,需要考虑死载和活载的大小和分布情况。
4. 计算公式通常使用如下公式来计算柱节点域抗剪箍筋面积:Asw = V/[(0.8fc+fy)/s + Av]其中,Asw是抗剪箍筋所需的面积;V是柱的抗剪力;fc是混凝土抗压强度;fy是箍筋屈服强度;s是箍筋间距;Av是柱截面积。
柱节点域抗剪箍筋面积的应用抗剪箍筋的使用通常是为了增加柱节点的抗剪承载能力,防止柱节点出现剪切破坏。
柱节点域抗剪箍筋面积是设计柱节点抗剪箍筋的重要参数。
在柱节点设计时,通常需要先验算柱节点的最小截面尺寸,然后设置抗剪箍筋并计算其面积。
在设计抗剪箍筋时,需要考虑抗剪箍筋的数量、间距、强度等因素,以确保柱节点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当柱节点处于高应力状态时,抗剪箍筋的数量和强度应该增加。
对于大型柱节点,应该采用螺旋箍筋来增加抗剪承载能力。
在柱节点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加载方式和荷载类型的影响。
总结柱节点域抗剪箍筋面积是柱节点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通过计算抗剪箍筋面积,可以保证柱节点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箍筋计算说明及公式对于箍筋长度的计算,许多造价及施工人员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现在流行的钢筋算量软件,计算方法也是五花八门,给工作、交流造成了很大不便。
本人也是一名造价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对箍筋的计算进行了一些总结,现在对箍筋的计算方法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更希望大家对本文提出宝贵意见,以期共同提高。
一、规范规定,图集要求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第5.3.1条、第5.3.2条分别规定:第5.3.1受力钢筋的弯钩和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HPB235级钢筋未端应作180°弯钩,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第5.3.2除焊接封闭式箍筋外,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除应满足本规范第5.3.1条的规定外,尚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2)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对一般结构,不应小于90°;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应为135°;(3)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对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略》03G101-1规定(1)对箍筋弯钩的要求(03G101-1第35页)(见图一):从图中可以看出,对有抗震要求的构件,如果箍筋直径d≤6.5时,10d≤65mm,箍筋135度弯钩的平直段要取75mm,这是推导公式中的一个特例.。
(2)混凝土保护层(03G101-1第33页)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环境类别板、墙、壳梁柱≤C20 C25-C45 ≥C50 ≤C20 C25-C45 ≥C50 ≤C20 C25-C45 ≥C50一20 15 15 30 25 25 30 30 30 二a - 20 20 - 30 30 - 30 30b - 25 20 - 35 30 - 35 30 三- 30 25 - 40 35 - 40 35 注: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在以前的教材和参考书中,通常将钢筋的保护层设定为25mm,由上表中可知,针对不同构件、不同部位,钢筋的保护层并不相同。
框柱箍筋加密区的计算方法
框架柱箍筋加密区是建筑结构中一种重要的设计要求,用于增加柱子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计算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方法是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计算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设计参数:首先需要确定柱子的截面形状、尺寸、钢筋型号和混凝土的强度等参数。
这些参数与结构设计有关,在进行计算前需要明确。
2. 计算箍筋间距: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计算箍筋的间距。
箍筋的间距应根据柱子的尺寸、荷载和设计要求来确定,以确保在地震等极限状态下,箍筋能够有效地约束混凝土。
3. 确定箍筋的截面积:根据规范的要求,计算箍筋的截面积。
箍筋的截面积应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以保证柱子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4. 计算箍筋的长度:根据柱子的高度和箍筋间距,计算箍筋的长度。
箍筋的长度应能够覆盖整个框架柱加密区,以确保混凝土在地震作用下的充分约束。
5. 确定箍筋的布置方式: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确定箍筋的布置方式。
在柱子的不同区域,箍筋的布置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以适应不同的荷载和约束需求。
在进行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计算时,需要遵循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如国家建筑设计规范、地震设计规范等。
这些规范提供了具体的计算公式和要求,以保证柱子在地震等特殊情况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总之,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计算方法是建筑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步骤,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计算箍筋的间距、截面积、长度和布置方式,以保证柱子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1、例如柱截面为600*600,与之相连的梁均为300*700,柱节点域抗剪箍筋面积 Asvj=1.6 ,如何配筋?答:在梁高范围内的柱子上配8@100(4)解释:柱节点域抗剪箍筋面积是柱子在梁柱节点范围内的箍筋面积,是实现“强节点弱构件”的一种方式,11版规范实施以来,对节点区大为增强,所以很多三级框架也会出现节点域抗剪箍筋面积不为构造的情况,此时在梁高范围内的柱子中给配够就可以了。
具体表示方法可以在柱表中新加一项来表示,柱子箍筋加密区按结构配筋,在梁高范围内按柱节点域抗剪箍筋面积配就可以了。
例题:柱节点域抗剪箍筋是设置在梁柱节点范围内,别如说你柱子一边梁是500,一边是600,你可以取600梁高范围内设置柱节点域抗剪箍筋,此时如果结构标高是2.900,柱节点域抗剪箍筋是从2.300设到2.900。
2、SATWE中梁箍筋间距计算用100,计算值G0.8-0.7。
其中G表示箍筋,数值表示在100长的梁段内所需箍筋面积,前一个0.8表示加密区的箍筋面积,后一个0.7表示非加密区的箍筋面积。
配筋时由于输入的箍筋间距为加密区间距,因此对加密区箍筋计算结果0.8可直接参考使用,如果配双肢箍0.8/2=40,可以选用圆八的钢筋,即加密区配φ8@100(注意还要满足构造配筋的要求见抗规6.3.3)。
对非加密区箍筋计算结果0.7需要进行换算,如果配双肢箍间距200的话,0.7/100*200/2=0.7,应该选用圆10的钢筋,即非加密区配φ10@200。
3、SATWE中墙配筋H0.8是指Swh范围内的水平分布筋面积,Swh范围指的就是Satwe参数中的墙水平分布筋间距,是指的双侧的,那么单侧就是0.8/2=0.4cm^2,而一根8为0.503,已远大于0.4,所以Φ8@200足够,不必加大。
竖向:计算过程是:1000X200X0.3%=600mm^2,但同样是指双侧,除以2就是300mm^2.Φ10@200(面积393mm^2)足够,而不需要Φ12@180(面积为628)。
.钢筋部位及其名计算公式附图称箍筋组合形式常有的箍筋组合型式有:非切合箍筋和切合箍筋101-1P463×3箍筋长度外箍筋长度=(B-2*保护层+H-2*保护层)*2+8d+2*Lw内箍筋长度=H-2*保护层+2*Lw+2d(横向、纵向各设置一道)外箍筋长度=(B-2*保护层+H-2*保护层)*2+8d+2*Lw4×3箍筋长度内矩形箍长度=((B-2*保护层-d)/3*1+d+(H-2*保护层))*2+8d+2*Lw 横向一字型箍筋长度:H-2*保护层+2d+2*Lw外箍筋长度=(B-2*保护层+H-2*保护层)*2+8d+2*Lw4×4箍筋长度内箍筋长度=((B-2*保护层-d)/3*1+d+(H-2*保护层-d)/3*1+d))*2+8d+2*Lw(横向、纵向各一道)5×4箍筋长度5×5箍筋长度6×6箍筋长度外箍筋长度=(B-2*保护层+H-2*保护层)*2+8d+2*Lw内横向箍筋长度=((B-2*保护层-d)/3*1+d+(H-2*保护层))*2+8d+2*Lw内纵向矩形箍筋长度=((B-2*保护层-d)/4*1+d+(H-2*保护层))*2+8d+2*Lw内纵向一字型箍筋长度=H-2*保护层+2d+2*Lw外箍筋长度:(B-2*保护层+H-2*保护层)*2+8d+2*Lw内横向矩形箍筋长度:((B-2*保护层)+(H-2*保护层-d)/4*1+d))*2+8d+2*Lw内横向一字型箍筋长度:B-2*保护层+2d+2*Lw内纵向矩形箍筋长度:((B-2*保护层-d)/4*1+d+(H-2*bh))*2+8d+2*Lw内纵向一字型箍筋长度:H-2*保护层+2d+2*Lw外箍筋长度:(B-2*保护层+H-2*保护层)*2+8d+2*Lw内横向箍筋长度:((B-2*保护层)+(H-2*保护层-d)/5*1+d))*2+8d+2*Lw(设置两道)内纵向箍筋长度:((B-2*保护层-d)/5*1+d+(H-2*保护层))*2+8d+2*Lw(设置两道)101-1P35,的根源GB50204-2002弯钩计算、条当箍筋、拉筋端部弯钩为135度时:图10图11箍筋弯钩长度Lw抗震(I、II、III、IV级):Lw=max(11.9*d,75+1.9*d);一般箍筋:Lw=;当箍筋、拉筋端部弯钩为180度时:抗震:Lw=;一般箍筋:Lw=;当箍筋、拉筋端部弯钩为90度时:抗震:Lw=;一般箍筋:Lw=。
柱子箍筋的计算公式三种
柱子箍筋的计算公式有三种,分别为:
1. 适用于框架柱的箍筋计算公式:(1) 箍筋长度=(梁高 - 保护层)/2 + 弯钩长度;(2) 箍筋根数=(梁宽 - 保护层)/箍筋间距 + 1。
2. 适用于抗震柱的箍筋计算公式:(1) 箍筋长度=2 * (梁高 - 保护层) + 弯钩长度;(2) 箍筋根数=梁宽 - 保护层/箍筋间距 + 1。
3. 适用于异形柱的箍筋计算公式:(1) 箍筋长度=柱宽 - 保护
层 + 弯钩长度;(2) 箍筋根数=柱高 - 保护层/箍筋间距 + 1。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公式仅供参考,实际计算中还需要考虑柱的混凝土强度、箍筋的直径和间距等因素,以及根据建筑的设计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箍筋长度计算公式
1、抗震结构,135°弯钩矩形箍筋长度(见图1) l=2(b-2d0+2d)+2(h-2d0+2d)-1。
75d×3
+11.87d×2=2(b+h)-8d0+26d 2、一般结构(非抗震区),135°弯钩矩形箍筋长度(见图
1)l=2(b-2d0+2d)+2(h-2d0+2d)-1.75d×3+6.87d×2=2(b+h)-8d0+16d 3、
一般结构,90°弯钩矩形箍筋长度(见图2)l=2(b-2d0+2d)+2(h-2d0+2d)-1.75d×3+5。
5d×2 =2(b+h)-8d0+14d 4、圈梁异形箍筋(带缺口),是安置在山墙圈梁中的一种箍筋,在砖混结构中多用于屋盖圈梁。
(见图3) 计算公式为: l=2(b+h-4d0+4d)+(0。
12-2d0+2d) +(h-0.13-2d0+2d)+12。
5d-1.75d×5 =2(b+1.5h)-12d0+16d 5、矩形四肢箍筋,是用两个单箍在中间相互错开,安置在梁的同一截面处,其作用主要是为了增加梁的刚度和抗扭。
(见图4)四肢箍筋长l=2。
67(b+1。
5h)- 13d0+50d 6、圆环形箍筋,即安置在圆形构件中的箍筋,如钢筋混凝土圆柱、圆形水池及水塔中的横向配筋.(见图5)圆环形箍筋长度: l=π(D-2d0)+29d 式中:b——构件截面宽;h——构件截面高;d——箍筋直径; d0 ——主筋保护层厚;D——圆形构件直径。
框架梁、柱钢筋计算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 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 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 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 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 支座宽≥Lae 且≥0.5Hc+5d,为直锚,取 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 或≤0.5Hc+5d,为弯锚,取 Max{Lae,支座 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15d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长度=(梁宽-2× 保护层)+2× 拉筋根数: 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 (箍筋根数/2)× (构造筋根数/2) ;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 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11.9d+8d 箍筋长度=(梁宽-2× 保护层+梁高-2× 保护层)+2× 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 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 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 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 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 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