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3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1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2022模板教学过程设计主要包括导入环节、新授环节、巩固环节和总结环节。
在导入环节,主要撰写如何引入课堂主题。
那么应该怎么写好教案呢?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2021模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2021模板1一、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部编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情为主题,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
学习本单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为叙事性散文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他、照顾他的事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学情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他们乐于发言,课堂上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同学积极合作、共同学习。
但是也存在情绪不稳、浮躁等问题。
鉴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所限,对于特殊境遇下如何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会有所困难。
可能会遇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问题。
这都需要教师从不同层面给予合适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及存在的问题,我确定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学案重点掌握。
第一部分:教案重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掌握表达观点和描述事件的语言表达方式,并且能够初步掌握综合性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辨析事实和观点的方法。
2、学会通过例子来阐述观点。
3、学会用事实和证据来支撑观点。
4、初步了解综合性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5、加强阅读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6、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语言精确、结构完整的短文。
7、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难点分析:1、区分事实和观点,需要学生们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例子阐述观点需要学生们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和总结。
3、运用事实和证据支撑观点需要考虑到不同情况下的语言表达方式。
4、综合性阅读需要学生们全面了解文章内容,并且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5、写出语言精确、结构完整的短文需要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第二部分:学案重点1、如何辨析事实与观点?在学习过程中,事实是指一个事物的真实情况,它是可以通过实验、观察以及计算等方式来证明的,并且是不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观点是指一个人对于某个事情的理解和看法,它是可以受到个人经验、知识以及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
学生们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比较与分析,来辨别事实和观点。
2、如何用例子来阐述观点?在学习过程中,用例子来阐述观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列举事例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我们的观点。
在使用例子的时候,要注意选用恰当的事例,让例子和观点相搭配,用具体的例子解释抽象的观点。
3、如何用事实和证据支持观点?在学习过程中,用事实和证据支持观点是一种说服别人的重要方式。
使用时要注意事实的准确性和证据的可靠性,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统计数据以及权威专家等来支撑观点。
4、如何进行综合性阅读?在进行综合性阅读时,需要学生们全面了解文章的内容并能够熟练掌握一些阅读技巧。
如: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和句子,注意阅读速度和阅读顺序等等。
只有在全面掌握这些阅读技巧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任务。
教师备课参考: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第三单元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掌握第三单元的重要知识点,如古诗词、汉字、诗歌等。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琢磨古人情感的能力。
2)提升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古诗词的欣赏和写作技巧。
2)加强对诗句、句型、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2)学生对汉字和诗句的书写能力。
四、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欣赏,分析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2.教师以字词、句型教学为主线,引导学生记忆、演练、分析和应用。
3.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如朗读、诗歌创作、阅读策略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古诗词欣赏1.教师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画,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
2.教师分析诗句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比喻手法等。
3.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鲁迅《墓碑文》的意义和主旨。
4.教师讲解古诗词的时空背景,如唐诗宋词等。
第二课时:汉字教学1.教师将汉字进行分类,从形、音、义等多个方面进行讲解。
2.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做题和互改。
3.教师讲解汉字的命名和演变,及其历史和文化的背景知识。
4.学生进行汉字书写训练,注重结合意义和用法。
第三课时:诗歌创作1.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如五绝、七绝、唐诗、宋词等。
2.学生进行创作,可采用出题人提示、指定写作主题等方式进行。
3.学生交换作品,进行评价和分享。
4.教师总结和点评学生诗歌的优缺点,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和方案。
六、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
2.学生书面作业表现。
3.学生期末考试成绩。
4.教学效果评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教学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复习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识记文中的重点语句和重要的文学常识。
2.感知文意,概括要点。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4.品味散文及诗歌优美的语言。
5.掌握律诗特点,背诵古诗词名句。
【基础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应和.(hè ) 酝酿.(niàng ) 济.南( ) 看.护妇(kān ) 薄.雪(báo )水藻.(zǎo ) 发髻.(jǐ) 贮.蓄(zhù ) 澄.清( chéng ) 青鳊.鱼(biān )满载.(zài ) 乌桕.叶(jiù ) 归泊.(bó ) 蜷.曲(quán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朗rùn( 润) wǎn( 婉)转liáo( 嘹)亮hōng( 烘)托肥shuò( 硕) qī( 栖)息liáo( 寥)廓枯hé( 涸) shū( 倏)忽梦mèi( 寐) 3.补全下面的四字词语。
花枝( 招)( 展)繁花( 嫩)( 叶) 呼朋( 引)( 伴) 寒来( 暑)( 往) 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朗润(明朗润泽)不足(不够) 黄晕(昏黄不明亮) 客路(旅途)B.卖弄(炫耀) 清冽(水清澈) 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星汉(银河)C.烘托(衬托) 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寥廓(高远空旷) 暖树(温暖的树) D.舒活(舒展,活动) 竦峙(高高地挺立) 梦寐(睡梦) 响晴(天空中晴朗无云) [解析] C项“暖树”是指向阳的树。
5.下列与课文的句子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B.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C.原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D.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学案【复习目标与重点】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所学课文。
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3、体会散文修辞手法的运用4、理解散文主旨。
5、背会《春》。
6、会背古诗,并掌握名句。
【超前复习,知识回顾】一、整体把握我也行!1、《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是朱自清,字佩弦,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
在《春》中,作者按照盼春、绘春和赞春的思路来结构全文。
在绘春部分,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最后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征。
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
《济南的冬天》一文,开篇就以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济南无风、无雾(响晴),无毒日(温晴)的宝地特点,然后,从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不结冰的水三个方面写了济南的冬天。
表达了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3、《古代诗歌四首》第一首《观沧海》由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所作,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表现了诗人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第二首《次北固山下》由唐代诗人王湾所作,作者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钱塘湖春行》由唐代大诗人,晚年又叫香山居士的白居易所作。
这首诗通过抓住环境和季节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描绘了钱塘湖的早春风光,抒发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第四首《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所作。
天净沙是曲牌名。
这支“曲”通过九个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互不相干的事物(前三句所写景物)。
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通过相互映衬达到情景妙合无痕的效果,真切地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基础巩固我掌握!1、给加点的字注音。
朗润(lǎng)酝酿(yùn)抖擞(sǒu)镶嵌(xiāngqiàn)贮蓄(zhù)黛色(dài)澹澹(dàndàn)芊芊细草(qiān)肥硕(shuò)寥阔(liáo)枯涸(hã)梦寐(m âi)丁丁(zhēngzhēng)碣石(jiã)竦峙(sǒng)2、根据原文填空。
第11课《春》主备:郭全义课时:2一、文学常识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
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朱自清一生爱国,追求光明。
抗战时,随校内迁,任教于西南联大。
抗战胜利后,回北京仍任清华大学教授。
解放前夕,积极支持和参加反对美蒋的爱国民主运动。
1948年8月12日,他因贫病在北平逝世。
死前嘱告家人,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面粉。
二、字词朗.(lǎng)润抚摸.(fǔ)酝.酿.(yùn niàng)抖擞.(sǒu)应.(yìng)和.(hâ)卖弄(nòng)宛转(wǎn)黄晕(yùn)薄烟(bó)水涨(zhǎng)起来散(sǎn)在草丛鸟巢(cháo)撑(chēng)伞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嘹(liáo)亮赶趟(tàng)儿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郎润:明亮润泽。
朗,明亮,明朗,光线充足。
酝酿:原指造酒的发酵过程,课文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卖弄:故意显示、炫耀,常带贬义。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起伏,十分动听。
应和:(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嘹亮:声音响亮。
烘托:衬托,陪衬。
静默: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
舒活:舒展活动。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季安排好,意思是做事宜早不宜迟。
三、课文理解(一)课文结构:《春》是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来描写春天的。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写人们盼望春天的热切心情,也为全文奠定了清新活泼的基调和主旋律。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第一层(第2段),总写春天来临,万物苏醒的情态,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勾勒出春山朗朗、春水泱泱、春日融融的轮廓。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3按教材定制 / 内容可编辑 / 提高备课效率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3第三单元复习教案第三单元美文美读,美意美景1.春2.济南的冬天3.山中访友4.秋天5.古代诗歌五首兴趣情境导引师: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五彩缤纷,美不胜收,都会在同学们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请同学们说出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名句。
生1: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酒旗风。
生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生4: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生5:……师:说得真好,老师还想问问大家,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夏、秋、冬了,能否用饱含情感的话说说你在每个季节里的深刻感受?生1:当我看鲜花遍地盛开的时候,心中就会涌起一种喜悦,快乐的情怀。
生2:到了夏季,我会感觉它的热情,到了秋季我会品尝收获的滋味,到了冬季我会学腊梅笑傲风霜雪雨。
师:这说明美好的大自然往往会触发我们心中美好的情感。
下面我们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
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
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难点互动探索难点问题1 美文美读生:老师,我初步看了本单元的课文后,就想问您一个问题,就是对于我们初一学生来说,学好本单元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师:老师以为,学好本单元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要做到美文美读。
生:您能不能和我们说说什么是“美文美读”呀?师:好,大家看了本单元《春》、《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秋天》及《古代诗歌五首》这几篇课文,都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呀?生:这些古今诗文写得都很美。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学习默读,侧重保持感知的完整性。
3.养成不出声,不分心,不停顿,一气呵成读课文的习惯。
4.练习猜读法和跳读法。
5.学会把握基本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抓要素,抓关键。
【核心素养】学习默读,侧重保持感知的完整性。
【重难点】1.学习默读,侧重保持感知的完整性。
2.揣摩和品味作品语言,感悟亲情、友情。
【评价任务】学会把握基本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抓要素,抓关键。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学生浏览问题,再次回顾本单元重点内容:(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读课文。
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描写了一个充满无限乐趣的"百草园"也叙述了在"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留恋之情。
学习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动静结合,详略得当。
(2)《再塑生命的人》,自读课文。
文章写了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指引下,摆脱黑暗与迷茫,走向光明和希望的故事。
学习本课,要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品味摩文章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分析莎莉文老师的形象,体会她博大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3)《<论语>十二章》,教读课文,是文言文。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回顾朗读文言文方法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蔬通文意,体会修身与为学之道,熟读成诵。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过程与方法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写法,学会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学习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感知课文,体会文章的主题。
朗读法、品评法。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2课时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任意栽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撒一年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
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地留在心中。
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对童年的记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的影响,于1902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学创作,企望以此来改变国民的精神。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鲁迅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1.题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2.《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1926年9月,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1. 理解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能够准确朗读课文内容,并理解课文主题;
3. 通过练,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2.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3. PPT或教案印刷件;
4. 分组活动所需的道具。
教学过程
导入
- 利用图片或短视频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预
- 让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引导他们思考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
朗读
- 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同时解释课文中的生
字词。
分析课文
-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探究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主题等。
阅读理解
- 出示相关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课外扩展
- 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古诗或相关诗歌,培养他们的语感和
表达能力。
小结与作业布置
- 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 布置课后作业,如练册上的题或写一篇课堂感悟。
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小组活动和互动讨论,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还能培养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同时,课后的作业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提供反馈和进一步指导。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第一课时目标提示1.欣赏作品展现的美好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2.学习确定小说的线索。
3.理解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各个击破1.重点词语注音、释义归省:回家探望父母。
撺掇(cuān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凫(fú)水:游水。
潺潺(chánchán):拟声词,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吁(xū)气:叹气。
老旦:戏曲中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
向(xiàng)午:临近中午。
向,临近。
棹(zhào):划船。
伶俐:灵活。
朱红:比较鲜艳的红色。
朱,大红色。
泅(qiú)水:游水,游泳。
2.容易读错、写错的字“省”有两个读音:xǐng,如归省,省亲;shěng,如江苏省。
“漂渺”现在通常写作“缥缈”。
“喝采”通常写作“喝彩”。
“撮”读平舌音“cuō”。
“渔父”的“父”读作第三声“fǔ”。
“峒”读“dòng”不读“tóng”。
“擂”作动词读第二声“lãi”,如“擂鼓”;作名词读第四声“lâi”如“擂台”。
“戍”读“shù”,书写时容易与“戊(wù)”“戌(xū)”混淆。
3.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他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影响深远。
他一生著作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文集》等。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
小说《边城》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4.课文内容的背诵、默写《社戏》一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尤其是去看戏途中描写,勾画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其中不仅采用了生动传神的比喻,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同时作者还从不同角度(视觉、嗅觉、触觉、听觉)来着力表现水乡夜景的美丽动人。
背诵默写应抓住这些关键的地方,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背诵,准确默写。
5.阅读理解要点(1)《社戏》①课文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作者就是围绕“社戏”来构思全文的,“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思路清晰,因此“社戏”就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
如何确定一篇文章的线索。
首先要搞清楚线索的分类。
常见的线索分类有:以时间为线索的;以空间变化(或人物的行踪、活动)为线索的;以具体的某一事物为线索的;以人物的情感(或情感变化)为线索的;以中心事件(或事件的发展过程)为线索的。
其次我们要把握好一个原则,即就是线索它是串起文章各部分材料的,因此我们要抓住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加以揣摩体会,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辨别确定文章线索的正确率。
②本文景物描写精彩。
出航途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细致逼真地勾描出江南农村的美丽画卷;归途中又用比喻传神地写出了行船的情景。
成功的景物描写往往能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做到情与景的交融,课文中几处景物描写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比如,第11节的景物描写就烘托了人物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③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较多,然而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课文主要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
双喜的言行表现了他的聪明、能干、办事果断而且富有同情心,是孩子们的领袖。
对六一公公的描写笔墨不多,但却准确勾勒出他宽厚淳朴、热情好客的性格品质。
(2)《端午日》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先写11点左右出城看赛船,再写赛船过后看追赶鸭子,最后交代竞赛结束的时间,这样安排,渐次展开,文路清晰。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场面描写,场面描写的一般模式是“地点、环境+人物+事情”课文第1段写了河边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三个场面。
渲染了节日喜庆的气氛,突出民乐。
强化训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xùdāo cuānduo juàn jiù nà归省()()()家()()树()喊qiú()水蘸酒()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然而又自失起来,。
(2)《社戏》在去看社戏的途中,从嗅觉和触觉角度描绘江南农村迷人夜景的句子,;采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船行之快以及“我”急切心情的句子是,,,。
3.阅读《社戏》一文,回答问题(1)在去看社戏途中和归航途中,课文都对江南水乡美丽的夜景作了细致逼真的描写,但这两处景物描写在烘托人物心情上却又有着细微的差别,请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说说有何差异?(2)双喜是文中最突出的人物,请结合课文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对其进行刻画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品质?(3)从前文看,戏看得“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可课文结尾却写“我”对社戏的怀念,“我”为什么怀念呢?这样写有何作用?4.阅读《端午日》第1段,回答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开头连用三个“莫不……”有何作用?(3)这段文字中运用了倒叙、插叙,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你能说说“龙船竞赛”这一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吗?5.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八月的阳光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
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
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
小夏一封,小秋一封。
两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
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
”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
”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出来。
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
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
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
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钱?”母亲只叹了口气。
八月,棉花还没有到上市的季节。
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回家,所筹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
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那天,他们去了学校。
校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
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捧着由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躺在地上,昏了过去。
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
上学的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用的,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
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
附言栏里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赠。
”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嚅动着,发不出声音。
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
三个人的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
父亲忽然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都懂事了,自己决定吧。
要不,抓阄也行。
”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
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
”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
”当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
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粉碎。
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
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去南方打工。
父母欠下了许多债,小秋在学校还要许多开支。
八月的阳光下,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1)小说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主要有哪些作用?(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它是以什么为线索来串起故事情节的?(3)“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他们惊什么?愣什么?联系全文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文章的题目是“八月的阳光”,但从内容看却并非写景,你对文章的题目是如何理解的?(5)生活中,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境遇,你是愿意做“小夏”还是愿意做“小秋”?亦或你有第三种选择?写出你的理由。
第二课时目标提示1.感受传统节日,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体会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乡土语言。
3.在比较中学会赏析诗词的一些方法。
各个击破1.重点词语注音、释义红火:形容旺盛、热闹。
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
鬏(jiū):头发盘成的结。
阖(hã)家:全家。
中庭:庭院中。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把酒:端起酒杯。
把,持、握。
绮(qǐ)户:雕花的窗户。
婵娟:这里指月亮。
2.容易读错、写错的字“糁”读作翘舌音“shēn”。
“中彩”的“中”是多音字,这里读“zhòng”。
“疙瘩”后一个字应读轻声“gēda”。
“秫秸”这个词的读音比较特殊应读作“shújiē”。
“鬼祟”的“祟”容易与“崇”混淆,书写要注意。
阙”这个字读第四声“quâ”。
3.文学常识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
著有《刘绍棠文集》。
王建,唐代诗人,著有《王司马集》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后期的作品,文学价值较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他的作品收在《艾青全集》里。
4. 诗词的背诵、默写《十五夜望月》与《水调歌头》这两首古诗词要求在弄清意思,理解意境,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除此以外,还要收集三五首自己喜欢的“咏月”题材的诗词,加以背诵、积累。
5. 阅读理解要点(1)《本命年的回想》①课文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
这特别表现在第4节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从腊月初一到除夕之夜,从炒年货写到拜新年,思路清晰,结构紧凑,井井有条。
②本文语言很有表现力,作者勾勒生活情景生动传神,可以说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一幅体现民风民俗的图画,乡土气息浓而不腻。
(可结合课文中的具体的句子加以体会)(2)《中秋咏月诗词三首》①《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意境很美,“树栖鸦”烘托了月夜的宁静,“冷露无声湿桂花”是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更显悠远,耐人寻思。
前两句写景却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
然而诗人怅然于家人的离散,由月宫的清冷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故而结尾的咏叹就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尤为委婉动人。
②《水调歌头》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作者虽因仕途失意,产生过消极“遁世”的念头:“欲乘风归去”,但积极的生活态度终于占了上风。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结尾的良好祝愿更是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③《我的思念是圆的》这是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亲情在他心中变得浓郁起来。
诗人由眼前之物“中秋的月亮”“西瓜”“苹果”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想到了远方的朋友,骨肉亲人,心头渗入更沉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然而由于诗人心境、性情从容达观,写了这首诗来表达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