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种树郭橐驼传》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故事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人们生活困苦,物质匮乏。
郭橐驼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
在极度缺乏水资源的地方,郭橐驼却有一颗奇特的心思,他决心要在这片土地上种树。
他带着几棵树苗,几乎顶着烈日风沙来到山上,开始了艰苦的种树之旅。
郭橐驼种树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起初,他自己挖坑,埋树苗,浇水,施肥,一切都亲力亲为。
他的儿子严肃批评他,认为这是一种可笑的行为。
但郭橐驼没有听从,他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信念。
在艰苦中,郭橐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的树苗一棵棵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最终,他的小山村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
树木不仅为农田保持了湿度,改善了气候,还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
郭橐驼因此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英雄。
读完《种树郭橐驼传》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劳动精神的赞美。
郭橐驼不屈不挠的品质,敬业的态度以及对工作的热情,让人深受感动。
他忘我的劳作,不仅让自己和家人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条件,还带动了整个村庄的发展。
这种精神力量无论在任何时代都值得我们敬仰和传承。
同时,郭橐驼的坚持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一件事时,遇到困难就容易放弃,觉得任务艰巨,心灰意冷。
但是,郭橐驼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只要不怕艰苦付出,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正如故事中的郭橐驼一样,他孤立无援,没有任何支持,但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此外,《种树郭橐驼传》还通过郭橐驼和他的儿子之间的对话,揭示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
郭橐驼的儿子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表示不理解郭橐驼的种树行为。
但是,通过对话的激烈碰撞,我们看到了农民与城市之间的生活差异和观念冲突。
农村的艰辛和城市的幸福成了两个世界的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种树郭橐驼传》通过一个农民的种树故事,展现了劳动与奉献的伟大精神。
通过郭橐驼的坚持不懈,我们看到了劳动的力量,看到了劳动者的智慧和奉献。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劳动的理解和看法。
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关于种树者郭橐驼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平凡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以及对环境保护的热爱,成功地种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为后代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家园。
读完《种树郭橐驼传》,我不禁被主人公郭橐驼的坚持所感动。
他在一片贫瘠的荒地上,面对困难和挑战,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种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奇迹。
在整个过程中,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也没有等待他人的援助,而是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毅力,一步一步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也让我认识到了种树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树木。
树木不仅能够提供给我们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环境,还能够保护水源、减缓气候变暖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对树木的种植和保护不够重视。
《种树郭橐驼传》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环境,去种树。
只有每个人都付出一点心思去行动,才能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这个故事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无论面对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有勇气、有信心,并且持之以恒地去做,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郭橐驼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他的坚持和付出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努力去追求,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总的来说,《种树郭橐驼传》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籍。
通过读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所感动,也对环境保护有了
更深的认识。
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从现在做起,为保护环境和种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一定能够共同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地理方面相关期刊投稿要求整理地理方面相关期刊投稿要求整理一、地理学报本刊严格遵守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准则,公正处理稿件。
采用双盲制和三审制审稿原则。
即,审稿人与作者不在一个单位、不在同一课题、没有师生关系;编辑不向作者和审稿人透露对方的姓名和单位;交叉学科稿件分送不同学科的专家审稿;二审后由相关专业责任主编审定后发表。
审稿周期一般在3个月以内,从投稿到发稿周期一般6个月左右。
投稿具体要求如下:(1)总体要求:撰稿人应在写稿前广泛查阅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引用的文献,以保证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文章要主题明确,论据充分,层次分明,语言精练。
观测、实验、统计数据应包括新近的。
(2)稿件要求:全文篇幅(包括图、表、参考文献及中英文摘要等)一般不超过15000字,对于优秀的稿件篇幅可适当放宽。
电子文稿用Word文件,稿件格式请参照本刊最新的刊文格式。
为保证审稿的公正性,本刊采取国际惯用的盲审制,为使审稿过程客观公正,在线投稿过程中文稿请勿包含姓名、单位、地址、邮编及作者简介、资助项目等个人信息,如果含有个人信息,会导致初审直接退稿的可能。
(3)中英摘要:论文摘要300-500字为宜,包括采集使用的数据、分析研究的方法、所得主要的结论等。
关键词3~7个,包括研究区域、研究时段、研究方法、研究学科等。
英文摘要篇幅1页(1000字)为宜,其中应有简要的研究方法,关键的观测、实验、统计数据和基本观点,使英文摘要具有可引用性。
(4)文章正文:应以描述文章重要性的简短引言开始。
专业术语应有定义,符号、简略语或首字母缩略词在第一次出现时应写出全称,使用非标准缩写词应定义说明。
论文的1、2、3、4 级标题分别按1,1.1,1.1.1,(1)编号,各级标题一律左起顶格书写。
同一段文字中的标题用数字加圆圈编号(①...)。
(5)基金项目:凡属国家、省部级以上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攻关课题项目的研究论文请在首页脚注中注明基金的中英文名称和编号。
有关种树郭橐驼传育人道理的作文示例文章篇一:《从〈种树郭橐驼传〉看育人之道》我呀,最近读了一篇特别有趣的文章叫《种树郭橐驼传》。
这文章里讲的事儿啊,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很多关于育人的道理呢。
郭橐驼种树可有一套啦。
他种的树啊,那是长得又高又壮,枝繁叶茂的。
为啥呢?他说呀,他种树就是顺着树的天性来的。
他不会过分地去折腾那些树,该浇水的时候浇水,该让树自己扎根的时候就不去乱晃它。
这就好比我们养小宠物,要是你养只小兔子,你不能今天把它关在小笼子里不让它动,明天又突然把它扔到一个特别大、特别陌生的地方,那小兔子肯定受不了啊。
树也是这个理儿,你得顺着它的性子来。
在育人上呢,这就太有借鉴意义啦。
我就想到我的老师,我们班有个同学叫小明,他特别聪明,但是他就像一棵有自己生长节奏的树。
有的老师呢,就想让他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去学习,每天布置好多好多作业,让他必须按照老师的方法解题。
这就像那些不会种树的人,不按照树的天性来,非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摆弄树。
小明就变得很不开心,成绩也没见得提高多少。
可是我们的班主任就不一样啦,班主任发现小明喜欢自己探索知识,就给他一些适合他的学习资料,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习。
就像郭橐驼给树合适的生长环境一样。
结果呀,小明就像被放在了合适土壤里的树,茁壮成长起来了,还在数学竞赛里得了奖呢。
郭橐驼还说啊,那些种不好树的人呢,老是担心树长不好,早上看看,晚上摸摸,还把树根的土给翻来翻去的。
这树能长好才怪呢。
这就像有些家长对待孩子啊。
我有个邻居,他的爸爸妈妈对他可紧张了。
每天都问他在学校里做了什么,和谁说话了,老师有没有批评他。
甚至在他写作业的时候,一会儿进去给他送个水果,一会儿又进去看看他写得对不对。
这孩子就跟那被折腾的树一样,注意力都被分散了。
我就想啊,这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他需要自己的空间去成长。
家长要是像那些不会种树的人一样,过度地关注和干涉,那孩子能健康成长吗?肯定不能啊。
再说说我们自己吧。
有关种树郭橐驼传育人道理的作文篇一:《从〈种树郭橐驼传〉学到的育人道理》我呀,最近读了一篇特别有趣的文章,叫《种树郭橐驼传》。
这文章可不得了,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育人道理新的认识大门。
郭橐驼种树可有一套啦。
他种的树,那长得是又高又壮,枝繁叶茂的,就像一个个小巨人似的站在那里。
别人就很奇怪啊,都跑去向他请教。
郭橐驼就说,我种树呢,就是顺应树木的天性。
我把树种下去的时候,就像把一个小婴儿轻轻地放在摇篮里一样,让它的根舒舒服服地伸展开来,然后就给它适量的水和土,也不多去打扰它。
这树啊,就自己茁壮成长起来了。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呢。
我们就像那些小树苗,老师和家长就像是种树的人。
有些家长和老师啊,就像那些不会种树的人。
他们总是对我们管得太多啦。
比如说,有的家长给孩子报了一大堆的课外班,孩子就像一个被塞得满满的小包裹,都没有自己的时间去玩,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了。
这就好比种树的时候,拼命地给树浇水施肥,根本不管树能不能吸收,最后树可能就被淹死或者被肥料“烧”死了。
我就有个同学,叫小明。
他可惨了。
他爸妈给他报了什么数学提高班、英语强化班、作文写作班,还有书法班、绘画班。
他每天放学就得像个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从这个班赶到那个班。
有一次我就问他:“小明,你累不累呀?”他苦着脸说:“我都快累死了,我根本就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就想啊,他的爸妈这不是在培养他,这简直是在折磨他呀。
这就像郭橐驼说的那些不懂种树的人,“爱之太恩,忧之太勤”,反而害了孩子呢。
那郭橐驼种树还有一点也特别重要,就是他种完树之后,就很少再去摆弄树了。
他不会今天觉得这个树枝长得不好看,就把它剪掉;明天又觉得树长得不够直,就把它绑起来。
他就让树按照自己的样子去生长。
这在育人上也很有道理啊。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像每棵树都长得不一样。
有的孩子可能数学好,有的孩子可能画画好,有的孩子擅长唱歌跳舞。
老师和家长应该像郭橐驼一样,发现我们的优点,然后让我们顺着自己的优势去发展,而不是总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去改变我们。
种树郭橐驼传作文启示读了柳宗元的,我感触颇深。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叫郭橐驼的种树高手,他种树的诀窍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郭橐驼种树,能让树木活得长久且枝繁叶茂。
别人问他秘诀,他说不过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说白了,就是顺应树木的天性,不瞎折腾。
该培土的时候培土,该浇水的时候浇水,不多也不少,刚刚好。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种凤仙花的经历。
那时候,我特别羡慕别人家院子里开得娇艳欲滴的凤仙花,于是下定决心自己也要种出一片花海来。
我从邻居家要来一些种子,满心欢喜地在自家院子的角落里找了块空地,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我的种花大业。
我先是用小铲子使劲地把土翻松,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种子撒下去,再轻轻地盖上一层薄土,仿佛在给它们盖上一层轻柔的被子。
接下来的日子,我可就忙坏了。
每天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看我的凤仙花有没有发芽。
一天、两天、三天……一直没有动静,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看到了几株嫩绿的小芽从土里探出了头,那小小的芽儿,嫩绿嫩绿的,带着点晶莹的水珠,仿佛是刚刚睡醒的小娃娃,正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
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心里想着:这下可得好好照顾它们,让它们快快长大。
于是,我每天都会给它们浇水,心想多浇水它们就能长得快。
结果没过几天,那些刚刚冒出来的小芽儿竟然开始发黄、枯萎。
我急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时候,爸爸走过来,看到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笑着问我:“怎么啦?我的小花匠。
”我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爸爸。
爸爸蹲下身子,仔细看了看那几株枯萎的小芽,然后对我说:“你呀,太心急了。
这花就像孩子一样,不能过度照顾。
你每天浇这么多水,把它们的根都泡坏了。
”我听了爸爸的话,心里懊悔极了。
但是我并没有放弃,我重新整理了土地,又撒下了一些种子。
这一次,我不再那么频繁地浇水,而是按照爸爸说的,隔几天浇一次,每次浇适量的水。
慢慢地,小芽儿又长出来了,而且一天比一天茁壮。
看着它们一点点长大,我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800《种树郭橐驼传》是一部以种树为主题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种树郭橐驼的一生,通过他的奋斗和坚持,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
这部作品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被描绘成一个具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
他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不放弃对生活的追求,不断地种树、照顾树木,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另外,郭橐驼对生命的热爱也让我深受感动。
在他的眼中,每一棵树都是生命的延续,都是对土地的贡献,都是对未来的希望。
他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种树,更是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这种对生命的热爱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用心去对待身边的一切,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通过阅读《种树郭橐驼传》,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种树的重要性。
树木是地球的肺,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由于过度的砍伐和环境污染,树木的数量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郭橐驼一样,关注环保,积极参与植树造林,为地球的绿色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的来说,《种树郭橐驼传》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种树的重要性,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郭橐驼的故事,我学会了坚持不懈,热爱生命,关注环保,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积极践行的品质。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作品,从中汲取力量,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更多的热情,也为地球的绿色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800《种树郭橐驼传》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郭橐驼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种树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顽强的生命力。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郭橐驼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生活在一个贫瘠的山区,面临着干旱和贫困的困境。
然而,郭橐驼并没有向命运低头,相反,他选择了种树来改变自己和家乡的命运。
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不畏艰难,不怕困难,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一棵一棵地种下树苗,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改变了整个山区的生态环境,也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深地被郭橐驼的坚持和毅力所感动。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的道理。
在他的努力下,原本贫瘠的山区变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当地的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正是因为有了郭橐驼这样的人,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
这部小说还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生活中的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放弃,而是要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命运。
正如郭橐驼一样,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收获成功。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通过《种树郭橐驼传》,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
我们的地球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那么我们的后代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问题。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郭橐驼一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地球,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和宜居。
总之,《种树郭橐驼传》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顽强的生命力。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生活中的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关注环保问题,希望能够为我们的地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小说,从中汲取力量,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优秀7篇)种树郭橐驼传作文篇一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高一上学期的一篇文言文。
文章主要写了郭橐驼的种树之道,并由此引申到“做官养人”之道,这两者有一些共性,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来警示做官人要正确的“养人”。
初看文章题目,让人觉得这是一篇写人的传记,而通读全文后,你会发现,文章的深意不在写郭橐驼种树本领如何的高明,而是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可见文章的真正的目的是:接借事说事,要说的其实是为官的“养人之道”。
文中先说种树的“他值者”“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再写官人的:“长人者好饭烦其令”。
其实要说的就是官人就如他植者一样“勤虑害树”。
同时郭橐驼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又与作者理想的“顺民之性以养民”相呼应,体现出作者对官吏“繁政扰民”的批判。
文章先以种树的当与不当作对比,再用养民的当与不当做类比,为了就是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从中可以看出了作者“委婉含蓄”的写作手法,与《捕蛇者说》有许多类似之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与官吏相类似之处。
比如:有很多父母一味地逼迫自己的孩子,无时无刻都紧盯着孩子,让孩子在自己铺好的道路上走,尽量让他不遇到一点挫折,其实这就和他植者的逆木之本性,勤虑害树一样。
我们应当正确对待事物的发展规律,一些父母心意上虽然是为了孩子好,可有时也要放开双手,让孩子去创造自己的一片蓝天。
我觉得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所阐述的道理现在乃至将来都对育人治民有启示意义。
种树郭橐驼传作文篇二郭橐驼虽然是一个种树之人,但是却在勤耕细作之中发现了万事的发展规律,这和他细致的观察和良好的心态是分不开的。
郭橐驼这个人,他虽然患有驼背的毛病,脊背弓起,弯腰而行,就好像骆驼一样,乡人们都嘲笑他,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个而放弃自己,看不起自己,反而愉快地接受了外号。
尽管上天给了他那样的外貌,他也没有去埋怨,只是顺从地接受了现状,并且调整了心态,也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郭橐驼种树传读后感读了柳宗元的《郭橐驼种树传》,我感触颇深,仿佛看到了那个驼背却深谙种树之道的郭橐驼,正站在自己繁茂的树林前,向我娓娓道来他的心得。
郭橐驼种树,“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看似简单的几条原则,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他不像其他人,“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结果把树给折腾得不成样子。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里种的那几棵桃树。
那时候,我们家住在农村,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院子。
父亲不知从哪儿弄来了几棵桃树苗,兴致勃勃地说要在院子里种上桃树,等到来年就能吃上自家种的桃子。
刚开始,父亲对这几棵桃树那叫一个上心。
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桃树有没有发芽;晚上下班回来,不管多累,也要给桃树浇浇水、松松土。
他还专门去买了各种肥料,隔三岔五就给桃树施肥。
我那时候还小,就觉得父亲太过紧张了,不就是几棵桃树嘛,至于这么小心翼翼的吗?可是没过多久,问题就来了。
那些桃树的叶子开始发黄,有的树枝甚至出现了干枯的迹象。
父亲着急了,到处请教有经验的人,又是喷药又是修剪,可桃树的情况还是越来越糟。
就在我们都觉得这些桃树没救了的时候,隔壁的王大爷来串门。
他看了看我们家的桃树,笑着对父亲说:“你啊,就是太心急,对这桃树照顾得太过了。
种树就跟养孩子一样,得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它们自然生长。
”父亲听了,半信半疑,但也决定按照王大爷说的试试。
从那以后,父亲不再每天围着桃树转,只是偶尔浇浇水、除除草。
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那些桃树竟然慢慢地恢复了生机,长出了新的叶子和花苞。
到了春天,桃树开花了,粉粉白白的一片,漂亮极了。
到了夏天,桃子也结出来了,虽然个头不大,但吃起来特别甜。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有时候过度的关心和干预,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
就像郭橐驼说的:“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反而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成长的机会;老师对学生过度关注,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压力和逆反心理。
读《种树郭橐驼传》有感
高二一班张令帛
育人如种树。
正如柳宗元所说,若对其过分关心,就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了。
观现代教育体制,一方面是五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难以割舍,一方面又有国外崇尚自由的教育效果显著。
使得徘徊在坚守与改革之间的教育显得矛盾重重而又不伦不类。
柳宗元有云,种树一方面要为其仔细打好根基,使“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另一方面应让他自由成长,使其“天者全而性得矣”,才是善树者所为。
但转观我们的教育情况,却出现了一个奇妙的循环:幼儿园的学小学课程,小学的学中学课程,中学的学大学课程。
看似步步“领先世界标准”,但结果却是大学生学幼儿园的课程,真是莫大的讽刺。
应该打好的根基迟迟不见踪影,出现的只是一个个连衣服都不会洗的“高材生”;全其天性的时候却发现身处牢笼,全力挣扎只落得个“叛逆”的称号。
这样的一个个“教育从娃娃抓起”的产物,又如何能承担起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
缺乏根基,不见风霜的温室花朵,终究无法做到凌霜傲雪。
畸形的体制下只能造就悲剧。
新闻上有“毕业十四年闲居在家,被人发现饿死家中”的大学生,我们在惊骇之余也该反思:象牙塔中走出的是绵羊,还是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