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96 KB
- 文档页数:3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读鉴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3.走进诗人,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读鉴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设想】1、多媒体辅助教学2、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品读鉴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3. 走进诗人,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反复吟诵,感知内容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四、结合注释,品味赏析1.结合注释背景,从重点字词、内容、修辞、情感、写法等角度2.例:“八月”交代了诗人望洞庭湖正值秋季,湖水上涨,“平”字看出湖水与岸齐平,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无边。
(重点字词)颔联使用夸张的手法写了洞庭湖水汪洋浩荡、波涛汹涌的气势(修辞)五、发挥想象,巧绘诗境发挥想象,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联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绘画等方式表达。
六、走进诗人,体会思想1.赏读《田园作》2.体会诗人思想七、情感朗读,畅谈收获1.配乐情感朗读2.总结收获八、作业布置1、搜集孟浩然的其他作品,尝试赏析。
2、以《我眼中的孟浩然》或《孟浩然,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350左右的片段。
【板书设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写景壮阔活力身在田园心系朝堂抒情出仕引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2. 能够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分析本文的主题思想。
3.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学会珍惜自然美景。
二、教学重点
1. 能够熟练朗读课文。
2. 能够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分析本文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
1. 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 能够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并能够灵活运用文学常识加以解释。
四、教学过程
1. 热身:教师出示一张洞庭湖的照片,引导学生进行话题讨论,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对洞庭湖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备好学习本文的心理状态。
2. 教师首先简单介绍本文的背景,然后播放有关洞庭湖的影片,让学生们感受洞庭湖的美景,使学生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并且更加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3. 教师按照精读、泛读的方式,对课文进行精讲,让学生们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能够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4. 对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们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5.教师分组讨论,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让学生们灵活运用文
学常识加以解释,并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本节课堂的学习,已掌握文章。
课堂达到了预期效果。
语文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杨万里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现代汉语词汇“洞庭湖”的来历和文化背景。
4.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文学素养欣赏杨万里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语言运用和文化背景知识。
3.运用文学素养欣赏杨万里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杨万里诗歌中的意象和文学构思。
2.运用文学素养进行诗歌欣赏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解读诗歌文字、韵律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杨万里的诗歌。
2.引导法:通过提问、讨论和演绎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欣赏法:通过听、说、读、写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文化的认知。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谈论“洞庭湖”的来历和文化背景。
2.谈论杨万里及其代表作品。
3.教师出示课程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期望。
第二步:讲解与理解(20分钟)1.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写作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2.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讲解诗歌的韵律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鉴别和表达能力。
第三步:分组讨论(20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针对诗歌中的内容、表达、艺术手法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2.强调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
第四步:总结与展示(20分钟)1.分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总结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2.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展示个人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3.教师点评和评价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在语言和文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步:课后拓展(10分钟)1.给学生推荐相应的阅读材料和诗歌作品,拓展个人的阅读空间。
2.引导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文章或诗歌,展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杨万里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歌。
2.学生能够掌握文化和语言知识,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歌中的意象和文化背景。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
(2)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把握能力。
4. 学生对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5. 学生对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2. 学生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3.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的全文、作者简介、洞庭湖图片等。
4. 网络资源:关于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家园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预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提问:你们对洞庭湖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精华。
7. 作业布置(1)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及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七、评价与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诗歌朗诵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有一首诗,前人是这样评价的:此诗,人知其雄大,不知其温厚。
前半何等气势,后半何其卑弱!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二、文学常识1.关于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唐代诗人。
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
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与王维合称为“王孟”。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代表作品有《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
2.写作背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求取,谋取,希望得以引荐或重用。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1.欣赏情境课文,读准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读懂诗歌重点词解释:涵虚:指水映天空。
虚:天空。
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
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圣明:太平盛世济:渡。
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
水天含混迷茫,水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这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第1篇目标:一、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二、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一、安排一个教时。
(十三分钟)二、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
三、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
四、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
朗读要求语音准确,语调合适,读出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
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
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五言律诗。
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学生回答。
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第2篇一、《送别》引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将古道送别唱得悠扬婉转,催人泪下,那离别之伤已然铭刻在心间。
(此曲有学生会唱,一定强调只可轻声跟唱,重在用心体会送别之情)二、由曲到诗说道唐人的送别诗,我们首先要说的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齐读此诗。
2.解读此诗。
诗的第一句:写送别地点诗的第二句:写朋友将要去的蜀州就在那风烟迷茫之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掌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与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欣赏唐诗的艺术魅力,探究唐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3.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写诗体验”,促进学生锻炼自己的情感表达与文字组织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艺术评价和诗歌主旨,出能够合理解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掌握读诗的技巧和方法,发掘唐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反思一下,你们对诗的看法是什么?你们喜欢诗吗?为什么?2.讲授请同学们听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并请学生先自读再集体朗读。
然后,老师给学生讲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及主题,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诗中的洞庭湖,建安城和丞相张说;(3)诗中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4)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典故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和情感。
3.学生阅读请学生们根据自己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理解,将其分成以下4个部分,分别为“洞庭湖的景色”,“建安城的遗址”,“丞相的史事”和“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并在各自的阅读笔记中进行记录。
4.学生互动请学生们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共同探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境和情感,交换意见和体验,并给出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5.口头表达练习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以“望洞庭湖”的体验为基础,试着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出一个自己的小诗歌,或者是一个小故事(150-250字)。
6.课堂讨论请同学们就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交流分享自己的诗歌或故事,以及创作的过程中的感悟和所获得的启示。
四、作业请同学参考教材或其他课外读物,找出另外两首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相似或相反的唐诗,并结合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内容,写一篇比较文章,说明其异同、端倪和特点通过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了解了古人对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与表达方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兴趣,尝试用“唱诗”新方法进行诗歌背诵。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方法,学会收集诗歌有关资料。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才华”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方法。
2.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才华”教育。
3.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朗诵导入
1.师:同学们,“诗言志,歌咏情”,诗歌以凝练的笔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以美的熏陶。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谈起祖国的诗歌,总会有一种止不住的豪情涌上心头。
今天呀,老师邀请同学们去遨游我国古代诗歌的海洋。
首先请大家欣赏、回顾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
2.多媒体播放古诗《寻隐者不遇》配乐朗诵。
3.师:请你们谈一谈什么是“隐者”?
4.生自由谈对“隐者”认识。
5.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赏析一位古代隐者诗歌。
6.请欣赏: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配乐朗诵和歌唱。
二、出示目标
1.尝试用“唱诗”新方法背诵诗歌。
2.学会用赏析写景抒情诗歌基本方法自主学习诗歌。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而委婉地自我推荐”精神。
三、丰富积累
1.师:生活如诗,诗的行行段段赋予我们激情和联想,我们爱诗没商量,我们怕诗也没商量,因为我们最怕背那些拗口的诗句,现在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种简单易学,又有创新的背诗方法——唱诗。
方法就是给诗歌配上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旋律唱出来。
2.学生活动,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3.自由练习唱、背诗歌。
4.检查背诵。
活动:小组接力背诵——全班齐背。
四、自主学习
1.学法指导:(学生齐读)赏析写景抒情诗歌基本方法:
朗读(初步感知诗情)——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
2.帮你充电:(学习收集诗歌有关资料)
(1)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代表作《过故人庄》,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诗人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
(2)关于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赏识和录用。
(3)根据方法学生赏析诗歌
第一步,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知诗情)。
第二步,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诗歌前言介绍,对照课文注释疏通诗意,将捕捉的重点信息和不懂的地方分别作好记号。
第三步,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小组进行交流,解决疑问,感受小集体的力量。
五、理解诗歌
1.请你品味诗歌语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笔力千钧、千古传诵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它描写对象是洞庭湖。
写出景物水气蒸腾、广阔浩大、波涛汹涌……的特点。
诗人婉转地向张丞相表白心愿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的心愿是:渴望能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说一说:你对诗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为欣赏,为什么?
朗诵——背诵——默写名句。
2.请你想象和联想
听“唱诗”,闭目想象诗中之境,体会诗人的情怀。
讨论:望着滚滚洞庭湖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明确:洞庭湖波澜起伏、动荡广阔,激发了诗人信心和豪情,诗人会想:我自己空有满腹经纶,空有满腔抱负,而进身无路,求官无门,多么希望张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给我一个机会,好让我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六、拓展延伸
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才华”的教育。
1.讨论:孟浩然是不是真正的“隐者”?
2.师:东莞市提出了“三现代”奋斗目标,第一个就是做现代人。
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今天,老师还兼有一个神秘的重任——要在我们班物色一位学生会干部。
选谁呢?看着你们,觉得谁都这么可爱、能干、聪明。
老师实在是很为难,为了体现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我提议,现在进行口头竞选。
请大家以“我选我,我能行……”作为开头,勇敢地亮出你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你自己的才华,夸一夸自己,哪怕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
3.学生活动,教师相机鼓励
七、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请你留住年轻岁月声音
(1)配上背景音乐,朗诵孟浩然其他诗作,并录音。
(2)配上熟悉旋律,唱一唱孟浩然其他诗作,并录音。
2.请你收集资料
(1)收集孟浩然其他诗作。
(2)收集描写洞庭湖的作品。
八、进行小结
1.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配乐朗诵和歌唱。
2.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意境美、语言美,还要把古人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已不再那么合适。
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精神。
同学们,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华,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