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 格式:pdf
- 大小:102.26 KB
- 文档页数:2
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的对策和建议第一篇: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的对策和建议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的对策和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将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写进了法律,并出台了一系列耕地保护措施,其中“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一项重要的耕地保护措施。
《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实施对于遏制耕地锐减的势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实施,有效地增加了耕地面积,缓解了因建设占用及退耕造成的耕地压力,推动了土地开发整理事业的蓬勃发展。
但由于该制度建立时间不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够完善之处,最主要的是“占优补劣”现象突出。
一、存在“占优补劣”现象的原因分析1、耕地保护考核体系还不够完善。
虽然《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补充的耕地应与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国土资源部也相应出台了耕地质量评价标准,但各省对耕地质量评价尚未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对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
2、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土地开发整理事务的都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无经费来源,办公经费、人员工资、福利、养老保险等经费无保障,不利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开展。
3、缺少一批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队伍,影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和实施的质量。
4、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一般建设所占耕地都是经营多年、土壤肥沃、自然条件较好的土地,而开发补充的土地大部分是未利用土地,自然条件不好,土层薄且土质贫瘠。
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问题。
按现行的政策,耕地开垦费必须全额上缴后,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形式拨付用于补充耕地。
现实中,存在拨付资金不足的现象,上缴的开垦费水田一般是10000元/亩左右,旱土是6000元/亩左右。
而拨付的资金仅是2000元/亩左右,并且所拨付资金还有部分用于必须的办公经费、交通工具、人员工资、福利、保险等开支,致使投入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严重不足。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准确研判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坚持积极主动服务和严格规范管理并举,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展声势浩大的“保增长保红线行动”,赢得各方面的普遍肯定。
在农村“双保行动”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地方国土资源部门积极服务、提前介入、强化监管,对防止大规模违法用地的发生发挥积极作用,取得好的效果和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党委政府对扩内需保增长也要依法用地、严格管理土地的认识普遍增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一揽子土地调控政策受到各地普遍欢迎,取得明显成效,政策的积聚效应正在显现。
但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推进,城镇化扩张,工业集中区推进,引发深层次矛盾,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
一、当前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认识上的偏差依然存在强调保增长、保发展的多,保耕地、保红线的意识弱,强调客观因素的多,检查主管因素的少,把扩大内需当成一个筐,什么项目都往里装。
一些地方出现重“增长”轻“红线”的倾向,行政违法有所抬头。
(二)农民种地矛盾日趋突出一是耕地撂荒。
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农民纷纷走南闯北,涌入都市“淘金”寻求致富路。
外出务工致使承包经营土地无人耕种,在种田效益低下、土地效益徘徊不前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农田被撂荒。
另一方面,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呈如火如荼之势,许多乡镇城镇化面貌日新月异,千百年来农民习惯于的“乡土社会”正转型为“城镇社会”,农村“空心村”存在,农民建房弃旧建新,造成村庄渐渐向外扩张,侵占农田。
私营企业异军突起,要想建设发展,无疑要占用土地,往往征而不用,造成大量土地闲置浪费。
二是没地可种。
如今,国家对农业反哺的许多优惠政策出台,譬如减免农业税费、发放粮食直补等,粮价上涨,让农民喜上眉梢。
农村土地承包改革后,土地承包政策是30年不变,村组人均耕地不均衡,加上前几年农村计划生育管理落后,超生人口在地改时未分到田。
我国土地整治存在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土地整治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一直备受关注。
我国土地整治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一些地方存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低效率、低产出的情况。
大量农村生产用地被非农业建设所占用,导致农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2. 土地资源流失严重。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大量农地被非农业用地所替代,土地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土地利用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2%以上。
3. 土地污染问题突出。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土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在一些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土地资源已经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土地资源严重污染。
4. 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不合理。
在一些地方,由于土地规划管理不够科学合理,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碎化,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的整治和保护工作。
5. 土地整治政策不够精准。
一些地方对于土地整治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政策执行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二、应对措施1. 加强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
完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资源利用,严格保护耕地,防止非农业用地侵占。
健全土地使用、流转、承包等制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2. 推行土地资源保护与修复。
加大对于土地资源保护与修复力度,加快修复受污染的土地资源,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土壤修复技术的评估标准和监测体系。
3. 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加大土地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对于跨区域、跨地域的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的监管,保障农村耕地资源的保护。
4.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的落实力度。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对策探讨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逐渐取代原有的集体土地制度,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但是,在土地流转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 完善法律制度。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明确土地流转主体的权利,在土地流转中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并加大对非法吸收农村土地的打击力度。
同时,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防止产生贫富差距过大、农民收入不稳定等问题。
2. 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化。
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的市场信用体系和评价机制,提高土地交易的透明度和规范性,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推动农民增收。
3. 健全土地流转经营机制。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经营机制和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土地流转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土地流转服务质量,降低流转风险。
同时,还要加强农民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土地流转的深度融合。
4. 促进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土地与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匹配,通过土地流转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
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
综上所述,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土地流转市场化,健全经营机制和服务体系,促进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对策探讨1. 引言1.1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背景和意义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指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被经营者以一定条件和限期租赁、承包、合作经营等形式流转出去,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民收益最大化的一种制度安排。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背景在于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分散、农民规模小、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现状下,要求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为主要生产要素,通过流转的方式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有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三是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四是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的问题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的推进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信任缺失的问题。
由于流转双方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合同风险和履约风险,使得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土地流转价格机制不规范,导致土地流转价格的确定存在争议。
在流转过程中,由于部分地区缺乏统一的价格指导,导致土地流转价格无法有效约束,使得土地价值难以准确评估。
土地流转合同的完善程度不高,存在着合同权益保护不到位的问题。
部分农民在签订土地流转合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合同保障,容易陷入不公平的合同交易中。
土地流转监管机制相对薄弱,监管不力导致一些违规行为层出不穷。
在一些地方,由于监管不到位,一些不法分子借机进行非法土地流转活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完善和解决,以推动土地流转制度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的推进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的推进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完善的重要方面之一。
通过规模化经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谢正秀摘要:我国的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土地规划管理机构在农业和农民收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土地规划和管理方面,每个人都有非常重要的责任。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的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是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严重障碍,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我国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发挥良好作用。
关键词:农村土地规划;管理;问题;对策为了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有必要有效优化和创新土地规划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社会包容性发展问题,鼓励全面实施土地规划管理。
由于土地规划工作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解决土地规划问题,以确保科学规范的土地管理目标,为农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当前,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有效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农村地方政府必须积极鼓励农村社区发挥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有效解决土地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原则(一)确保农村土地质量和数量的原则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确保耕地质量和数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第二大经济体系”,但我国的农民人数占人口比例的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需要确保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能够满足生活条件,并使农民和我们国家的土地收益最大化。
规划和管理土地时要遵循的原则是确保土地安全、土地使用的质量和数量,使农产品的收益稳定,维持社会稳定。
(二)节约土地原则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将大大提高,人们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房屋变大、建筑面积自然增加。
在我国,土地面积虽然很大,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面积相对较少,如果房屋面积过多,耕地面积就会减少。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的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围绕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问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问题首当其冲。
长期以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导致土地流转难、流转价格低、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应加强土地产权保护,确权登记是重要的一步。
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为农民提供确凿的土地产权证明,保障其合法权益。
同时,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农村土地的市场化程度,实现土地流转的便利化与规范化。
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问题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作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基础,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承包经营权分散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民收益不稳定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通过鼓励农民组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的农业经济,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此外,应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的统筹规划,避免过度承包和闲置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农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农民的土地权益保障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一些地方存在强制拆迁、侵占农民土地等情况,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为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应建立健全土地征收与补偿机制。
政府要加强对土地征收行为的监督,确保土地征收符合程序和法律规定。
同时,要落实土地征收补偿的责任,确保农民能够合理获得土地补偿金和后续发展的帮扶政策。
四、农村土地利用规划问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农村土地的利用规划问题也十分重要。
目前,一些地方存在农地的乱占滥用、随意变更土地用途等问题,造成土地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土地利用的规划与管理。
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明确土地的用途、保护区域和开发区域,并加大对违规占用土地的处罚力度。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摘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30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明晰土地所有权,加快实行地权登记,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把启动农村宅基地流转作为促进农村土地生产要素功能提高的突破口;循序渐进地推进农业用地流转,使农业用地生产要素功能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而不断提高等六项建议。
关键词:土地制度改革生产要素功能一、引言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缓慢,农民增收缓慢存在着制度性因素的制约。
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才能使土地的生产要素功能有效发挥,使之真正成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切实增加农民的各项收入。
土地是农民谋生的主要手段,也是农民进行投资、积累财富以及在代际间转移财富的主要途径。
可以这样说,民以食为天,农以地为本,没有土地也就没有农民。
选择、设计和安排一种什么样的土地制度,不仅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而且关系到及土地价值、地租相关的农民经济利益,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加。
我国的土地承包制只赋予农民对土地的排他的使用权和收益的独享权,而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的观点,一个产权的基本内容包括行动团体对资源的使用权及享用权,以及自由的转让权。
它的权能是否完整,主要可以从所有者对它所具有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来衡量。
由于我国农民所获得的土地资源产权是残缺的,导致利用该资源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一方面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影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
也就是说,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只有在其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行为者才会产生对它的需求,并通过各种方式的参及,将信息传递到政府的决策过程之中。
因此, 2000年后随着土地法律政策的调整,有关改革土地制度以增加农民收入的研究受到重视。
我国土地整治存在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土地整治的重要性土地整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我国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土地整治可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土地整治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被过度开发和污染,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通过土地整治,可以恢复和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土地整治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是土地整治的重点领域,通过合理利用和开发农村土地资源,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整治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强土地整治工作,推动土地整治向着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2 存在的问题我国土地整治存在问题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土地利用方式单一、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利用规划不够科学、土地整治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土地管理监管力度不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市场化程度不高、土地整治成本高昂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土地整治的效果和效率,也阻碍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土地整治工作,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土地整治的现状目前我国土地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我国仍有大量的农田和荒地存在着质量低下、利用率低等问题。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大量荒地被占用或者弃置。
土地整治过程中,存在着政府管理不到位、监督不力等问题,导致整治效果不够明显。
土地整治中技术手段不够先进,无法很好地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也是土地整治面临的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