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惟说唯
- 格式:docx
- 大小:16.01 KB
- 文档页数:1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提供专业的word版文档,优质的服务,希望对您有帮助/双击去除含文的成语78个,带解释例句百代文宗bǎidàiwénzōng成语解释:宗:被人所效法的人物。
在久远的年代里堪为文人楷模的人物。
成语出处:《晋书·陆机传》:“制曰:‘故足远超枚(枚乘)马(司马相如),……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表面文章biǎomiànwénzhāng成语解释:比喻浮夸或不切实际,敷衍塞责的做法。
主文谲谏zhǔwénjuéjiàn成语解释: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
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成语出处:《毛诗序》:“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博文约礼bówényuèlǐ成语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成语出处:《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例句:博文约礼,讵穷于钻仰也。
(清·王闿运《八代文粹序》)文君新寡wénjūnxīnguǎ成语解释:指妇女死去丈夫不久。
成语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繁文缛节fánwénrùjié成语解释:文:规定、仪式;缛:繁多;节:礼节。
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
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
成语出处:宋·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例句: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缛节以及唠叨的碎话。
(鲁迅《坟·看镜有感》)一文不名yīwénbùmíng成语解释:一个钱都没有。
唯的文言文意思1. 文言文中的"唯是"是什么意思“唯……是……”没有具体的含义,只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宾语前置格式。
如:唯你是问,”是“把宾语”你“前置了,意思是”只问你“、”只追问你的责任“、”只问责于你“。
又如《左传·襄公十四年》:”唯余马首是瞻!“(意思:只看我马头所向而行动。
瞻:看)再如《孙子·地形篇》:”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
“(意思:因此,作将帅的带兵前进不追求名利,后退不逃避罪责,只为了保护老百姓。
)扩展资料:副词“唯”,限制动作行为的范围,助词“是”标志宾语前置。
可译为“只……”。
唯,读wéi,是形声字。
本义为恭敬的应答声,表示应允,如“唯唯诺诺”。
唯,假借为范围副词,读wéi,用来限定事物或动作的范围,相当于“只”“只有”。
.如“唯独”、“唯恐”、“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命是听”、“唯我独尊”、“唯一”、“唯有”等。
唯,又假借为语气助词,表示肯定、强调,也可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如“唯其”、“人心唯危”,也写作“惟其”、“人心惟危”。
惟妙惟肖,最初写作“维妙维肖”。
“维妙维肖”的“维”,是语气助词,用法与“唯其”的“唯”近同。
2. 唯字在文言文古诗解释(1) (形声。
字从口,从隹(zhuī),隹亦声。
"隹"指"(鸟头)尖锐"。
"口"指应答声。
"口"与"隹"联合起来表示"声调高八度的应答声"。
本义:高声应答)同本义【yes】唯,诺也。
从口,隹声。
--《说文》唯者,应之速而无疑也。
--《助字辨略》朱注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论语·里仁》(1)只有,只是【only;alone】唯圣人为能和。
唯北狄野心。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2)又如:唯心(佛教语,谓一切诸法(指万事万物),唯有内心。
道德经1~30【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3【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4【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5【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7【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8【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9【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国学学术论文欣赏:“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疏注及新解廖名春【英文标题】The Comments and New Interpretation of "It's Difficult to Raise Woman and the Villain"【作者简介】廖名春,清华大学历史系【内容提要】现代人攻击孔子,斥其轻视妇女,证据当属《论语·阳货》篇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本文在对历代此篇有关“女子”的注疏的意蕴梳理之上,结合其中具有启示意义的宋人“女子”为特称说和今人对“与”字的解释,从古代汉语的后置定语语法使用现象入手,对“女子”的指称提出“象小人一样的女子”合乎孔子思想逻辑的新解,以证“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真意。
【关键词】唯女人与小人为难养也/皇侃/邢昺/陈大齐/杨伯峻/定语后置《论语》一书中,孔子最为现代人所攻击的恐怕当属《阳货》篇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
人们一讲到孔子,就指斥其“轻视妇女”。
证据就是此章有云:“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①不过,从宋代以来,权威的注释却完全看不出孔子有“轻视妇女”的思想。
了解《论语》此章的真相,澄清这些不同诠释的是非曲直,关乎孔子思想与儒学的大本,非常值得探讨。
一、“女子”为全称说注疏意蕴汉代以前的古注没有涉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句,但东汉人对此章的明引暗引却多有之。
如安帝时司徒杨震(59-124)上疏:《书》诫牝鸡牡鸣,《诗》刺哲妇丧国。
昔郑严公从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几至危国,然后加讨,《春秋》贬之,以为失教。
夫女子小人,近之喜,远之怨,实为难养。
《易》曰:“无攸遂,在中馈。
”言妇人不得与于政事也。
宜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断绝伯荣,莫使往来,令恩德两隆,上下俱美。
②汉灵帝时大鸿胪爰延(168-188年间卒)上封事:昔宋闵公与强臣共博,列妇人于侧,积此无礼,以致大灾。
武帝与幸臣李延年、韩嫣同卧起,尊爵重赐,情欲无厌,遂生骄淫之心,行不义之事,卒延年被戮,嫣伏其辜。
归有光《赠张别驾序》原文及翻译译文1、归有光《赠张别驾序》原文及翻译译文归有光《赠张别驾序》原文及翻译归有光原文:张侯自尚书秋官郎,出判苏州。
会其属县昆山之令阙,来署其事。
未逾月,新令且至,吾党之士,为会于玉山之阳,邀侯为一日之欢,盖莫不戚然于侯之去者。
噫!人之相与,历岁月之久未必相爱也。
岂徒不能相爱,有厌其岁月之久,而去之唯恐其不亟也。
若侯之不鄙夷吾人,与吾人之所以爱侯者,可谓有情矣。
吏之来,皆四海九州之人,无亲知之素。
一旦以天子之命,卒然而相临如是者,岂法度威力之所能为哉?夫亦恃其有情以相爱而已。
今或自谓其能制百里之死生,法度威力之可以为,视其人漠然,而独行其恣睢之意,则今世之俗吏类如此也。
侯为人慈爱恺悌,可以望而知其情。
故不逾月,而县之士民,无不爱且慕焉。
嗟夫!吾县之人,力耕以供赋贡。
曲事天子之命吏,盖亦无所不至。
虽骈死敲扑之下,未尝敢有疾怨之心,独于是非之实有不能昧者,而见于里巷之歌谣也。
盖孔子之删《诗》三百篇,美一而刺九焉,所以导民之情,使之言。
若《十月之交》、《雨无正》,虽幽厉之虐,不能绝也。
今大吏或相与比于上,不曰吏之无良,然且诟詈吾人,以为风俗之薄恶。
夫二百年仁孝忠厚之俗,奚至于今而独恶耶?方侯之视事,即有倭寇之警。
贼自滨海深入百里,络绎城下,侯以安静镇之。
虽在倥偬之际,不肯因循旧弊,以扰于民。
自前年贼至,而县常先时塞门,又严缒城之禁。
小民斗米束菜,悉为吏卒所苛取。
近郊之人,扶老携幼,望门而呼,城上莫有应者,独坐视其宛转于锋刃之下。
且日钩取疑似之人,以为贼谍而屠刳之。
盖冤苦无诉之民,有不独死于贼手者矣。
如前之为,今岁皆无之。
则贤人君子之所至,岂必其岁月之久!如时雨之沾溉于物,岂有涯哉?夫然后知侯之所以非今之俗吏。
而期月之间,吾人爱慕之深如此,则夫知吾县风俗之不薄者,亦莫如侯。
余故乐为道之云。
侯名牧,辛丑进士,山阴人。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一,有删改)译文:张侯,由尚书秋官郎,改任苏州判。
《南齐书》列传·卷五十四高逸○褚伯玉明僧绍顾欢臧荣绪何求刘虬庾易宗测杜京产沈飗士吴苞徐伯珍《易》有君子之道四焉,语默之谓也。
故有入庙堂而不出,徇江湖而永归,隐避纷纭,情迹万品。
若道义内足,希微两亡,藏景穷岩,蔽名愚谷,解桎梏于仁义,示形神于天壤,则名教之外,别有风猷。
故尧封有非圣之人,孔门谬鸡黍之客。
次则揭独往之高节,重去就之虚名,激竞违贪,与世为异。
或虑全后悔,事归知殆;或道有不申,行吟山泽。
咸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戒。
求志达道,未或非然;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然,与樵者之在山何殊别哉?故樊英就征,不称李固之望;冯恢下节,见陋张华之语。
期之尘外,庶以弘多。
若今十余子者,仕不求闻,退不讥俗,全身幽履,服道儒门,斯逸民之轨操,故缀为《高逸篇》云尔。
褚伯玉,字元璩,吴郡钱唐人也。
高祖含,始平太守。
父襜,征虏参军。
伯玉少有隐操,寡嗜欲。
年十八,父为之婚,妇入前门,伯玉从后门出。
遂往剡,居瀑布山。
性耐寒暑,时人比之王仲都。
在山三十余年,隔绝人物。
王僧达为吴郡,苦礼致之,伯玉不得已,停郡信宿,裁交数言而退。
宁朔将军丘珍孙与僧达书曰:“闻褚先生出居贵馆,此子灭景云栖,不事王侯,抗高木食,有年载矣。
自非折节好贤,何以致之?昔文举栖冶城,安道入昌门,于兹而三焉。
夫却粒之士,餐霞之人,乃可暂致,不宜久羁。
君当思遂其高步,成其羽化。
望其还策之日,暂纡清尘,亦愿助为譬说。
”僧达答曰:“褚先生从白云游旧矣。
古之逸民,或留虑儿女,或使华阴成市。
而此子索然,唯朋松石,介于孤峰绝岭者积数十载。
近故要其来此,冀慰日夜。
比谈讨芝桂,借访荔萝,若已窥烟液,临沧洲矣。
知君欲见之,辄当申譬。
”宋孝建二年,散骑常侍乐询行风俗,表荐伯玉,加征聘本州议曹从事,不就。
太祖即位,手诏吴、会二郡,以礼迎遣,又辞疾。
上不欲违其志,敕于剡白石山立太平馆居之。
建元元年卒,年八十六。
常居一楼上,仍葬楼所。
孔稚圭从其受道法,为于馆侧立碑。
明僧绍,字承烈,平原鬲人也。
2021全国新高考II卷诗歌陆游《示儿子》详细解析翻译【原题呈现】全国新高考II卷诗歌陆游《示儿子》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16.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诗歌解析】一、诗题及作者:示儿子(陆游)示:指教导。
《礼记·檀弓下》:“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
”桓宽《盐铁论·本议》:“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
”示儿子:指教导儿子,告诫儿子。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童学书程(明·丰坊)(六则)童学书程(明·丰坊)论用笔学书必先审于执笔,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先笔后,此口诀也。
用笔必以正锋为主,又不必太拘,隐锋以藏气脉,露锋以耀精神,乃千古之秘旨。
论次第学书之序,必先楷法,楷法必先大字。
自八岁入小学,便学大字,以颜为法;十余岁乃习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钟、王为法。
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
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
凡行书必先小而后大,欲其专法二王,不可遽放也。
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
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
论名言古人论书者,孙过庭、姜尧章最得其要,今录其尤精者于左:孙过庭《书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常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于曲直。
”姜尧章《书谱》:“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
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
”“一字之体,率多有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
王右军书'羲之’字、'当’字、'得’字、'深’字、'慰’字最多,多至数十字,无有同者,而未尝不同也,可谓不逾矩矣。
”论法帖学书,必多学古人法帖,一点一画皆记其来历,然后下笔无俗字。
看帖贵博,尤不可不知。
所择如《淳化阁帖》本,乃法帖之祖,其间剩有伪迹混杂,足误来学,况其他乎!《淳化》之后,如《星凤楼》、《二王府》、《宝晋斋》、《雪溪堂》、《绛州》、《潭州》等刻皆好,亦必得宋拓为佳。
他若《武陵》、《汝州》、《东书堂》、《宝贤堂》等,俗恶可恶,当一切痛绝,不可滥及。
论墨迹学古人书,若徒见刻本,终无所得,盖下笔轻重,用墨浅深,勒者皆不能形容于石,徒存梗概而已,故必见古人真迹为妙。
归有光《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原文及翻译译文《归有光《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归有光《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原文及翻译译文归有光《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原文及翻译归有光原文: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
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
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日先生焉。
先生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
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
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
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②,独喜为人言之。
人无贤愚,见者倾倒。
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
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
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
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
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
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
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
故与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
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
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
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
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
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
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
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③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④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
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
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
夫趋俗之士师师⑤,持正之士谔谔。
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
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
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
论《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中的“惟”作者:郑春淀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8期内容摘要:粤教版语文必修1节选了名篇《离骚》编进教材之中。
本人通过对比发现,2004年版本此课原文中的“惟”字到了2010年的版本中均换为“唯”字。
针对这种变换,本文笔者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离骚》“惟” “唯”粤教版语文必修1节选了名篇《离骚》编进教材之中。
本人通过对比发现,2004年版本此课原文中的“惟”字到了2010年的版本中均换为“唯”字。
具体情况是:1.“惟庚寅吾以降”改为“唯庚寅吾以降”。
2.“惟草木之零落兮”改为“唯草木之零落兮”。
3.“惟夫党人之偷乐兮”改为“唯夫党人之偷乐兮”。
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可知,两个版本的选文皆来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的《楚辞集注》。
由此可以推断,把“惟”改为“唯”的是教材的编写人员,跟课文选文的出处没有关系。
本人认为,上面三个句子中的1、3句可以更换,但第2句应该保留原样。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惟”、“唯”、“维”三字异同的情况。
根据《古代汉语》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惟”、“唯”、“维”三字的本义分别是:惟:动词“想、思考”。
如:《诗经·生民》:“载谋载惟。
”《汉书·张良传》:“吾惟之,坚子固不足遣。
”唯:表示应答声(作此义时应念“wěi”)。
如:《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今有成语“唯唯诺诺”。
维:名词,指系物的绳索。
如:《淮南子·天文训》:“天柱折,地维绝。
”《说文解字》对这三个字的解释是:“惟,凡思也;从心佳声,以追切。
”“唯,诺也;从口佳声,以水切。
”“维,车盖维也;从系佳声,以追切。
”可见许慎已经认为这三个字是形声字,并得出了它们的本义。
在本义上,王力的《古代汉语》认为“三字不相通”,《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认为:“在本义上三字不相通,但是在‘思’的意义上,‘惟’和‘维’通用。
”后者的意见之所以与前者有出入,可能是后者考虑到“思惟”现在一般写成“思维”。
谈“惟”说“唯”
‚惟”和‚唯‛历来纠缠不清,凡是用‚惟”的地方大抵可以换作‚唯‛而不改其义,反之亦然。
由此产生出一批同义异形词,如‚惟一‛和‚唯一‛,‚惟独‛和‚唯独‛,‚惟命是从‛和‚唯命是从‛等等。
谁为正统,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这两个字虽然长相颇为相似,但其‚源‛却相去甚远。
本来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只是在后来的‚流‛中纠缠到了一起。
先来看‚惟”。
其本义与头脑的思维活动有关, 《说文解字》云‚惟,凡思也。
从
心隹声。
‛。
在汉语里,大凡与思维活动的字,多从‚心‛(或‚竖心‛。
如此则‚思
维‛应作‚思惟‛。
这是题外话,按下不表)。
盖因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心是用来思考的,‚心之官则思‛嘛。
即便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思考的器官是大脑,但中国人还是宁愿劳烦‚心‛来‚思考‛。
最明显的例子是‚心理学‛、‚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等等。
明明是‚脑理学‛,明明是‚眉头一皱,计上脑来‛,但中国人偏要把功劳归结于‚心‛。
——没有办法,你若硬要说成‚脑理学‛、‚眉头一皱,计上脑来‛,别人一定会觉得怪怪的,你自己也会觉得怪怪的。
‚惟,凡思也‛,所以惟从‚心‛。
后来随着语言的流变,其语义不断扩展,引申义不断丰富。
如表示听从、随从:‚大国苟不以为然也,则亦惟命耳。
‛(刘献廷《广阳杂记》);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现代汉语‚只有‛、‚只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陋室铭》);表示让步,相当于现代汉语‚即使‛、‚虽然‛:‚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
‛(《史记〃淮阴候列传》)等等等等。
再来看‚唯‛。
其本义是急速肯定回答。
《说文解字》云‚唯,诺也。
从口隹声”。
朱注《助字辨略》云‚唯者,应之速而无疑也。
‛回答要用嘴,所以从‚口‛。
如《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这里的‚唯‛就是用的本义。
同样由于语言的流变,其语义亦不断扩展,引申义不断丰富。
渐渐有了‚只有‛、‚只是‛、‚唯独‛等等含义。
如此一来,‚惟”、‚唯‛的含义就有了交集,变得就纠缠不清了。
那么对于‚惟”、‚唯‛,今天我们应该取谁为主流呢?一般语文实践偏向于‚唯‛。
翻开各种书籍、报刊,凡‚惟”、‚唯‛可以互换的词语,‚唯‛虽然尚未一统天下,但占据了明显的统治地位。
不过我倾向于‚惟‛。
理由吗?还真没有,就是喜欢这个‚惟‛字。
如果硬要列举点理由,穿凿起来说,一是‚惟‛字看起来比较典雅,而‚唯‛字则感觉比较俗气。
二是‚惟‛字从心,本义是思考,既是思考,就要过心,显得比较厚重;而‚唯‛字从口,本义是急速肯定回答,既是急速,就很难过心,显得比较轻浮。
这些纯属个人感觉和偏好。
但明确二者的分工,不要让它们再一味纠缠下去了,则是必须的。
既如此,则怎样分工为妥呢?余以为凡‚惟”、‚唯‛可以互换的词语,通通用‚惟”,包括‚惟物主义‛、‚惟心主义‛等哲学词汇。
——哲学乃高级思维活动,此类哲学名词用不过心而只是动动嘴的‚唯‛,显得太过浮浅。
这是题外话了,存此立照——。
而涉及‚惟”、‚唯‛本义时,则各用本字。
比如‚唯唯喏喏‛,若写成‚惟惟喏喏‛就有点不仑不类的滑稽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