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611.00 KB
- 文档页数:9
高中生物学实验结论总结生物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和探究生物界的奥秘,并从中得出一些结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几个高中生物学实验的结论,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1. 光合作用实验结论光合作用是植物中一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它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
通过光合作用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a. 光合作用需要光合色素的参与。
在没有光合色素的情况下,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b. 光合作用的速率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
光照强度越大,光合作用速率越快。
c. 光合作用的速率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当温度过高时,光合作用速率会下降。
2. 细胞分裂实验结论细胞分裂是生物体正常发育和生长的基础。
通过观察细胞分裂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a. 细胞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方式。
有丝分裂常见于体细胞,减数分裂常见于生殖细胞。
b. 细胞分裂经历有丝分裂的各个阶段: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特征和功能。
c. 细胞分裂的过程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主要是DNA的复制和有丝分裂操纵复杂的蛋白质机制。
3. 遗传实验结论遗传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通过遗传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有关基因遗传和变异的结论:a. 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通过基因的携带和传递,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b. 基因的表现型受到基因型和环境的影响。
当同一基因具有不同表现型时,我们称之为基因突变。
c. 遗传实验中可以利用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进行分析和预测。
4. 免疫实验结论免疫是生物体对于病原体侵袭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通过免疫实验,我们得到以下结论:a. 免疫反应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方式。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抗各种病原体的普遍反应,而特异性免疫是对具体病原体的特异性应答。
b. 免疫反应主要是利用抗体和白细胞两大组成部分进行的。
抗体可以识别和结合病原体,白细胞则可以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一、实验原理: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盐酸的作用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②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4、0.9%的NaCl溶液作用: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的形态二、目的要求: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三、材料用具: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也可用其他动物或植物细胞代替,如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大烧杯、小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取A 液20mL,B液80mL配成染色剂,使用时现配。
A液:取吡罗红甲基绿粉1g,加入100mL蒸馏水中溶解,放入棕色瓶中备用。
B液:取乙酸钠16.4g,用蒸馏水溶解至1000mL。
取乙酸12mL,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
取稀释的乙酸钠溶液30mL和乙酸20mL,加蒸馏水50mL,配成pH为4.8的溶液),蒸馏水五、方法步骤:1、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①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②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上述载玻片上的液滴中涂抹几下。
点燃酒精灯,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烘干。
(固定细胞)2、水解①在小烧杯中加入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小烧杯中。
②在大烧杯中加入30℃温水。
③将盛有盐酸和载玻片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中保温5min。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总结6篇篇1一、引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和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本文将对我校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实验教学现状1. 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我校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内容涵盖了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
通过丰富的实验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2.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
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科学合理我校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能力,从而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三、存在的问题1. 实验设备更新缓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实验设备和方法不断涌现。
然而,我校的部分实验设备仍然较为陈旧,缺乏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和方法。
这导致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难以接触到最新的科技知识和技能。
2.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实验操作而忽视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导致学生缺乏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无法将实验与理论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3. 学生实验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水平。
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实验技能较差而无法独立完成实验任务。
四、改进措施1. 加强设备更新与维护学校应加大对生物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及时更新和补充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方法。
同时,加强对现有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2. 强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教师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相互衔接和补充。
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相关的实验现象和问题。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汇报5篇2021高中生物实验总结汇报1本学期在学校各级领导及科学教师的关心、配合下,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这一块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某些方面可以说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实验的管理员个人来说,也在从思想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些方面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努力做到了使管理和教学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了学生诸多方面的素质。
现将本学期实验室工作总结如下:首先,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有了一定的提高。
其次,本人努力工作,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管好实验室。
这一学年,我们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了实验室的相关工作安排计划,以积极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为学校的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尽责尽力。
本学期实验室共完成学生实验23个,开展的学生实验效果好,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收获颇多;本学期学生实验开出率为100%,教师演示实验开出率为95%,我们实验室管理人员出色地完成了学校领导交给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
第三、规范实验室管理工作,做到帐册完备,手续齐全。
在实验室的工作中,我们实验室的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
目前,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到已经到位,帐册资料也已经全部登记造册,为广大师生的实验开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为了更加严格规范,在开展各种实验活动中,做到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小组实验,必须做到先实验通知单,再安排相关的实验活动。
每一次的实验后都要的实验记录,有实验信息反馈和意见。
对于承购的实验用品,做到先打购物申请和计划,再进行采购,并按照财务制度进行,新物品进入实验室后,马上进行验收,并登记造册,入室入柜,进行入专项管理程序。
对于破损物品,有记录、赔偿登记,有当事人的鉴字和证明,报损后及时记入相关台帐,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
第五、开源节流,用事实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同时,我们积极改进实验装置,设计方案,减少环境污染。
对于这方面的工作,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最为突出。
实验室里进行改进的相关实验装置有十几种,这不仅提高了实验安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建立更多的环境保护意识。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生物实验总结生物实验总结篇(一):高中生物实验知识总结实验一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1、实验原理①叶绿体呈绿色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②线粒体呈无色棒状、圆球状等,用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步骤①观察叶绿体: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T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叶绿体②观察线粒体: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健那绿染液染色)T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观察线粒体3、注意问题①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②要漱净口腔,防止杂质对观察物像的干扰。
③用菠菜叶带叶肉的下表皮的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为海绵组织,叶绿体大而排列疏松,便于观察;带叶肉是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④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椭球形的正面朝向光源,便于接受较多的光照;在强光下则以侧面朝向光源以避免被灼伤。
实验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5、注意事项:(1)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2)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实验三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C6H12O6f2C2H5OH+2CO2+少量能量2、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高中生物实验是学习生物知识和培养科学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常见的高中生物实验,并总结实验方法、结果和意义,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生物学知识。
实验一:种子萌发实验实验目的:观察种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萌发情况,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实验材料:花盆、土壤、各种种子(如大豆、小麦等)。
实验步骤:1. 准备花盆和土壤,一种种子一个花盆。
2. 按照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分别种植不同种子。
3. 每天观察并记录种子的生长情况,包括发芽时间、生长速度等。
实验结果:根据观察数据,不同种子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可能会有所差异。
实验意义: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进一步明白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能力。
实验二:DNA提取实验实验目的:了解DNA的提取过程,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实验材料:动植物组织样本、盐溶液、洗涤液、酒精等。
实验步骤:1. 取动植物组织样本,将其放入离心管中。
2. 加入盐溶液,研磨组织样本,使细胞破裂,释放DNA。
3. 加入洗涤液,混合离心管,使DNA与洗涤液中的DNA结合,形成DNA沉淀。
4. 加入酒精,沉淀DNA。
5. 用棉签或牙签挑取DNA沉淀,放置在干净的物品上,观察DNA的形状和结构。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操作,我们能够从组织样本中成功提取到DNA,并观察到DNA的形态。
实验意义:DNA提取实验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还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
实验三:光合作用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光合作用对植物的重要性,了解其机制。
实验材料:水生植物、水槽、水、盐溶液、漏斗等。
实验步骤:1. 准备水生植物,放置在水槽中。
2. 向水中加入盐溶液,制造植物生长受限的条件。
3. 在其中一部分植物上覆盖黑色物质,使其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总结(3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总结(3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总结篇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49-52班生物课,作为毕业班的教师,我继续努力钻研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深入研究教法,根据学情不断调整教学思路。
现对本学年教学工作作出以下总结:一、研究高考信息,看准复习方向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首先是明确“考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复习内容和方向。
理科综合的高考命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以知识为载体,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
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抓住主干知识,找出基本知识点和考点,构建知识网络,合理分散难点,强化知识重点,重视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
2、研究高考生物试题。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
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更好的指导教学。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能力的培养1.切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前后相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
如将选修本中细胞工程一章内容整合到细胞专题中;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合并为细胞增殖专题。
可以使得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往年高考经典试题做为例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地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例题的分析应以指导思维方法为主,使学生学会同类型的题目的解题方法、突破点,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高考试卷中要求用科学的语言表达的占很大一部分,且失分主要也在这方面。
所以,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用语一定要反复琢磨,还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通过反复训练使他们学会用书本上的基本概念或标准的生物学术语来精确表达;课后习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夯实基础,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20xx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十分重视对中学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考查,包括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及基本的实验设计思路。
第1篇一、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1. 实验目的:了解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形态结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实验原理: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切片,了解其形态结构。
3. 实验步骤:(1)制片:将洋葱鳞片叶或口腔黏膜细胞制成切片。
(2)染色:用碘液染色,使细胞核和细胞质着色。
(3)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形态结构。
4. 实验结果: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二、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1. 实验目的:了解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掌握有丝分裂各阶段的特点。
2. 实验原理:通过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了解有丝分裂各阶段的特点。
3. 实验步骤:(1)制片:将洋葱根尖制成切片。
(2)染色:用醋酸洋红或碱性品红染色。
(3)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观察有丝分裂各阶段的特点。
4. 实验结果:有丝分裂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三、实验三:观察减数分裂1. 实验目的: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掌握减数分裂的特点。
2. 实验原理:通过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或果蝇细胞的减数分裂,了解减数分裂的特点。
3. 实验步骤:(1)制片:将洋葱根尖或果蝇细胞制成切片。
(2)染色:用醋酸洋红或碱性品红染色。
(3)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观察减数分裂各阶段的特点。
4. 实验结果:减数分裂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四、实验四: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1. 实验目的:了解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结构,掌握观察方法。
2. 实验原理:通过观察洋葱细胞或叶绿体,了解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结构。
3. 实验步骤:(1)制片:将洋葱细胞或叶绿体制成切片。
(2)染色:用健那绿或亚甲基蓝染色。
(3)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结构。
4. 实验结果:线粒体呈线状或粒状,叶绿体呈扁平囊状。
五、实验五: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 实验目的:了解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掌握观察方法。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高中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生物知识的应用,提高对生物学原理的理解。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希望能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一、酵母呼吸作用实验这个实验旨在研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水溶液和酵母悬浮液,测量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数量。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酵母菌的活跃度与二氧化碳生成的速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生物呼吸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昆虫的光反应实验这个实验让学生研究昆虫如何利用光反应来确定方向。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纸,制作成一个光源图片,然后将瓢虫或其他昆虫置于实验设备中。
通过观察昆虫移动的方向及其与纸的距离,学生可以了解昆虫如何利用光反应来判断光源的方向。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昆虫行为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细胞分裂实验这个实验旨在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在不同阶段的分裂过程。
学生可以选择洋葱的根尖组织作为实验材料,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分裂的各个阶段。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加深对细胞分裂的理解,同时掌握观察技巧和数据记录的方法。
四、果蝇遗传实验这个实验可用来了解果蝇的遗传规律。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果蝇品种,通过交配实验来观察某种特征(如眼色或翅脉形状)的遗传规律。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加深对遗传学原理的理解,并培养科学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光合作用实验这个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学生可以使用水蕨或其他植物,将其置于不同光照条件下,观察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能够了解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并学习到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总结而言,高中生物实验是一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上提到的几个实验只是众多实验中的一小部分,希望能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促进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实验的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学原理,并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教材实验总结1、生物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为: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2、实验操作步骤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符合实验的原理和程序;(2)可重复性原则——使其他人能按照该步骤完成实验并能不断重复而得到相同的结果;(3)简便性原则——能以最简单的步骤、材料(经济易得)完成实验;(4)单一变量原则——排除干扰、控制变量(强调变量的惟一性)。
3、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1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
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
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
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2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
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
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3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4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
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
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
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原理、步骤、结论2、实验注意事项(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防止颜色干扰。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①0.9%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②8%盐酸:a.改变细胞膜等的通透性;b.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
③蒸馏水:a.配制染色剂;b.冲洗载玻片。
④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混合使用且现配现用。
(4)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分布,只是量的多少不同。
故结论中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1、实验原理及步骤2、实验注意事项(1)还原糖鉴定实验材料要求①浅色: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血液等材料,防止颜色的干扰。
②还原糖含量高:不能用马铃薯(含淀粉)、甘蔗、甜菜(含蔗糖)。
(2)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鉴定,且必需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3)非还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的颜色]。
2(4)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鉴定,实验用50%酒精的作用——洗掉浮色。
(5)记准混合后加入——斐林试剂,且现配现用;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后加B液,且B液不能过量)。
两者成分相同,但CuSO4的浓度不同,所以不能混用。
(6)若用大豆做材料,必须提前浸泡;若用蛋清作材料,必须稀释,防止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涮洗;且该实验应预留部分组织样液做对比。
(7)易写错别字提示:“斐”不可错写成“非”;“脲”不可写成“尿”。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1、显微镜的使用2、显微镜使用的一般程序:①、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轻拿轻放,并略偏左;装好目镜和物镜。
②、对光:扭动转换器,使镜头(低倍镜)、镜筒和通光孔成一直线;根据光线强弱,调节反光镜和遮光器(光圈)③、放置标本:玻片标本放置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用压片夹固定④、调焦观察: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应当看到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象为止,在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清晰;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⑤、善后整理: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物镜偏到旁边,下调镜筒至最低,送回镜箱。
3、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先低后:先低倍镜后高倍镜;先放低镜筒,再向上调节(换高倍镜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成像规律:上下、左右颠倒(如何移动玻片)变化规律:图像变大、数量减少、视野变暗放大倍数:物×目指的是长度上的放大倍数高放大倍数的表现:目镜越短,物镜越长,物镜距离玻片越近(目短物长距离近)污点位置判断:分别转动镜头、移动装片,看污点是否随之而动实验四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1、实验原理:①叶绿体呈绿色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②线粒体呈无色棒状、圆球状等,用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步骤:①观察叶绿体: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叶绿体②观察线粒体:制作临时装片(健那绿染液)→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线粒体3、注意问题①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②要漱净口腔,防止杂质对观察物像的干扰。
③用菠菜叶带叶肉的下表皮的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为海绵组织,叶绿体大而排列疏松,便于观察;带叶肉是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④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椭球形的正面朝向光源,便于接受较多的光照;在强光下则以侧面朝向光源以避免被灼伤。
实验五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1.渗透系统的组成(如图)及条件(1)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如细胞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如玻璃纸。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浓度差实质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数的差,即物质的量浓度之差,即摩尔浓度而不是质量浓度。
2、注意事项①若溶质能通过半透膜,则先是浓度高的一侧液面升高,后另一侧液面上升,最后平衡。
②上图中,在达到渗透平衡后,只要存在液面差Δh,则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溶液的浓度。
③若S1为10%蔗糖溶液,S2为10%葡萄糖溶液(葡萄糖不能透过半透膜),则水分子由漏斗进烧杯使漏斗液面下降。
④水分子的移动方向:双向移动,但最终结果是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多(低浓度)溶液流向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少(高浓度)溶液。
实验六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1、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
2、流程3、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4、特别提醒(1)实验成功关键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必须选择有大液泡并有颜色的植物细胞,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2)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中水分子移动是双向的,结果是双向水分子运动的差别所导致的现象。
(3)质壁分离后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充满的是浓度降低的外界溶液,因细胞壁是全透性且有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渗出来。
(4)若用50%蔗糖溶液做实验,能发生质壁分离但不能复原,因为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5)若用尿素、乙二醇、KNO3、NaCl做实验会出现自动复原现象,因外界物质会转移到细胞内而引起细胞液浓度升高。
实验七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1、酶的高效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1)实验过程分析(2)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时必须用新鲜的、刚从活的动物体中取出的肝脏作实验材料。
肝脏如果不新鲜,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等有机物就会在腐生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使组织中酶分子的数量减少且活性降低。
2、酶的专一性3、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1)实验过程分析(2)实验注意事项①因为过氧化氢酶的反应底物过氧化氢受热会分解,所以用其做温度探究的实验,会对实验结果带来干扰。
②因为斐林试剂在使用时需要加热,这对温度探究带来干扰,而使用碘液无需加热,对实验无干扰。
4、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思考:为什么不能用淀粉酶做探究pH的实验?答: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这对于判断淀粉酶能否使得淀粉水解出现干扰。
故不能使用。
实验八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5、注意事项:(1)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2)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C 6H12O6+ 6O2+ 6H2O 酶 6CO2+ 12H2O +能量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C 6H12O6酶2C2H5OH + 2CO2+少量能量2、检测:(1)检测CO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十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2、步骤:(1)洋葱根尖的培养(2)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观察(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1) 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答: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答: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答: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答: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答: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答: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答: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答: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答: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