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在美国更便宜
- 格式:ppt
- 大小:2.98 MB
- 文档页数:22
中国人民国外旅游疯狂购物的原因及对中国政府的启示中国游客出境消费日益增长,以平均购物花费987美元居全球之最。
在我国内需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出境旅游却扩大了其他国家的内需。
数据显示中国人国外旅游消费相当惊人。
2021年中国出境游客境外购物额平均每月2.35亿美元,中国游客境外旅游的平均购物花费以987美元居全球之最。
数字显示,每年我国有3000万人出境游,按每人平均消费1万元人民币计算,一年就是3000多亿元。
中国人热衷海外购买的品牌商品,其实在中国国内许多城市也都有营销网点,而且,中国人海外购买的商品,比如耐克,比如Coach等等还都打着“中国制造”的标签。
到国外买国货,中国人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一种商品为消费者所热衷,大致有三方面原因:价格、质量和售后服务。
从质量方面讲,中国国内一些商品面临信任危机,这从国人仍普遍更相信外国奶粉就可见一斑。
从售后服务看,中国商家的服务意识和观念也有不小的差距。
在美国等许多国家,顾客退掉不想要的商品是天经地义,不需要任何借口。
在中国退货,除非真的质量出现了问题。
其实上述两个还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是价格因素。
同样的商品,分别摆在中国和美国,标价却大不同。
同一款Coach的拎包,在北京西单可能要价2000元人民币;在美国的Outle可能不到100美元,按汇率计算,国外价格不及国内的一半。
价格悬殊的原因在哪里?国内媒体和官员欲言又止的,不过是税收和利润的问题,或者说,重税和暴利。
商品在中国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利润率究竟哪个高,答案不言自明。
从税收来看,进口商品增值税17%,高档消费品还有约20%的特别税,这样的税率高于美国等许多国家。
对海外商品进行一些必要的税收调节是正常的,也有助于保护民族产业。
但关键是税收是否合理,是否真有助于促进内需和经济发展,而不是导致购买力流向国外。
3000亿元人民币的海外消费,也造成国内税收大量流失。
然而中国游客热衷于国外消费的原因不止如此。
分析之下又有很多细节上的缘由。
读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商品正在占领世界的市场,美国主妇萨拉•邦焦尔尼试图在自己的一年当抵制中国商品。
从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的角度讲述了中国商品给美国带去的巨大影响。
热爱消费的美国人如今消费的已经不在是美国的商品,他们惊呼——中国的商品简直就跟不要钱似的,中国的商品充斥着美国的市场,美国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和低产阶级都没有办法离开廉价的中国商品去购买昂贵的美国商品了。
更加可笑的是,整个美国都找不出便宜有全是百分之百美国造的儿童球鞋,台灯,芭比娃娃等。
也许你会认为中国只能生产廉价劣质的商品,但是事实不是这样。
萨拉•邦焦尔尼去了美国的名牌女士服装店,发现那些法国意大利的名牌其实也大多是在中国生产的,她试图找出一些针脚上的瑕疵,但是那些衣服堪称完美。
一件名牌的衣服卖175美元,萨拉•邦焦尔尼想的是:中国远在万里之外造就这完美衣服的人,也许她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175美元。
萨拉•邦焦尔尼是美国人,这么想一下也就过去了。
但是我们是中国人,是我们制造那些便宜得简直就像是白送的商品,那个在流水线上辛苦工作,造就的了无数件175美元衣服,自己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一件衣服的价格的服装工人也许就是我们的亲人。
美国人惊呼,中国的工人夺取了美国人欧洲人甚至是非洲人的工作,无数手脚麻利而且薪资低廉的中国工人是那些美国工人的敌人。
可是中国人也是饱受苦难的,中国工人越勤劳能干,越是给他们的外国老板赚钱。
因为他们买的这些产品不过是把生产线搬移到了中国,生产技术是美国的,生产线是美国的,生产管理是美国的,生产资金是美国,美国的大企业家显然懂得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尽可能的节约自己的成本。
中国工人和美国工人都成了他们经济利益下的牺牲品。
提起中国制造,最常涌现出来的概念是:在最低成本下包括最恶劣生产环境下生产出的"物美价廉"产品。
其优势当然是便宜,其劣势是缺少人文内涵。
这种缺少使那些有"人道主义"的国家在消费中国制造时,不免有心理不适的感觉。
最近,由iPad的千元入境税又引出一个新的话题,那就是为什么在中国加工完成的iPad,在中国的售价却要比在美国贵那么多呢。
同时,许多关于“中国制造”的中美价格比较也频频见诸于报端。
让人们发现Nike、阿玛尼、索尼等品牌在中国代工生产的东西,最后都在美国卖得比中国便宜。
如此一来,当然就有很多人要探究原因,到底“中国制造”是不是在中国比国外要贵呢?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原因?中国造洋品牌中外价格差异大主要集中在中高档产品以上这个表格里的商品是许多媒体在谈及“中国制造”在中国比美国价码高时广泛举的例子,但是从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端倪,那就是这个表格中所涉及到的都是国外的品牌,并且他们在多数国人的眼里都属于中高档的品牌。
这类商品的生产销售流程有许多的国际大牌都在中国找工厂进行代工,甚至可能这些工厂仅仅提供加工就可以,原材料从国外进口,加工完就直接出口,在总部进行检测后,一部分货物又可能发回中国。
这类商品在国内的走向:国外品牌跟代工工厂签订合同→代工工厂购买或者委托品牌向其提供原料,进行生产→代工工厂将货品交付给国外品牌→出口到国外进行检测→进口回中国国内销售。
中国造洋品牌在中国境内外销售“过场”不同以下是一件中国产洋品牌在国内外的不同流转模式:中国流通成本太高是价格差的主因从上图可以看到,在运输、税收、流通费用等环节,“中国制造”的费用成本都在层层叠加:1、在国外转一圈的运输和关税成本。
相比直接出口到国外销售的产品,再进口回中国,多了一次运输成本,还要缴纳进口关税。
2.国内物流成本很高。
曾经有一个比喻,大概是说从广州运货到北京比在广州把货物运到美国还要贵得多。
有人算了一笔账,假如从广州开辆货车到北京的话,光是过路费就有1400元之多。
还有人做过一个统计,1公斤货物从上海运到纽约只需花费1.5 元人民币,而从上海到贵州却需要花费6—8元人民币。
据统计,在中国,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的21.3%左右,而发达国家则是10%左右。
为什么“中国制造”在美国更便宜?聂辉华一、一样的产品,不一样的价格最近几年,中美两国之间物价的差异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其中一个热门问题是:同样是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为什么在美国卖得比在中国还便宜?例如,我自己在波士顿市中心的梅西商场买了一件哥伦比亚(Columbia)牌子的羽绒服,上面明确标示“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售价是69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470元。
但是,一模一样的衣服在中国北京的王府井商场通常要卖1000元,比美国的两倍还高。
同样是中国制造的苹果手机iPhone 3,在美国卖600美元(约4000元),在中国则高达6、7千元。
最近流行的苹果3G版平板电脑iPad,我在哈佛大学电脑专卖店里花670美元(含税,大约4500元)买了一个,而这款产品在中国市场已经炒到了6000元以上。
最广为人知的案例应该是著名的Coach(寇驰)皮包了。
在美国郊区的品牌直销店(outlet),一个普通的Coach包大概100美元,但是在中国则售价高达1500元左右,翻了一番。
类似的产品还有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中国制造的服装和运动鞋品牌,它们在美国的售价往往不到中国的一半。
巨大的价格差必然导致大量的套利者。
在美国outlet,中国人采购队伍往往蔚为壮观,出手阔绰,横扫各大品牌,简直是如狼似虎。
我就亲眼目睹一堆中国人从一个华人旅游大巴里出来,然后直接杀向Coach店,以至于Coach店门口立刻排起了长队,而队伍中有一半都是中国人。
店里的售货小姐忙得不亦乐乎,此刻恨不得会说中文。
因为Coach包价差太大,又非常畅销,所以往往一个中国人非得两手都拎满了包才出来。
据说,一些地方的Coach店不得不规定,每个人最多只能买10个!那一刻,我甚至怀疑中国还是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们知道,产品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
按常识,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当地出售,其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肯定比在美国的成本要低,那么价格自然是中国的更便宜。
为什么“中国制造”在美国更便宜?聂辉华一、一样的产品,不一样的价格最近几年,中美两国之间物价的差异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其中一个热门问题是:同样是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为什么在美国卖得比在中国还便宜?例如,我自己在波士顿市中心的梅西商场买了一件哥伦比亚(Columbia)牌子的羽绒服,上面明确标示“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售价是69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470元。
但是,一模一样的衣服在中国北京的王府井商场通常要卖1000元,比美国的两倍还高。
同样是中国制造的苹果手机iPhone 3,在美国卖600美元(约4000元),在中国则高达6、7千元。
最近流行的苹果3G版平板电脑iPad,我在哈佛大学电脑专卖店里花670美元(含税,大约4500元)买了一个,而这款产品在中国市场已经炒到了6000元以上。
最广为人知的案例应该是著名的Coach(寇驰)皮包了。
在美国郊区的品牌直销店(outlet),一个普通的Coach包大概100美元,但是在中国则售价高达1500元左右,翻了一番。
类似的产品还有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中国制造的服装和运动鞋品牌,它们在美国的售价往往不到中国的一半。
巨大的价格差必然导致大量的套利者。
在美国outlet,中国人采购队伍往往蔚为壮观,出手阔绰,横扫各大品牌,简直是如狼似虎。
我就亲眼目睹一堆中国人从一个华人旅游大巴里出来,然后直接杀向Coach店,以至于Coach店门口立刻排起了长队,而队伍中有一半都是中国人。
店里的售货小姐忙得不亦乐乎,此刻恨不得会说中文。
因为Coach包价差太大,又非常畅销,所以往往一个中国人非得两手都拎满了包才出来。
据说,一些地方的Coach店不得不规定,每个人最多只能买10个!那一刻,我甚至怀疑中国还是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们知道,产品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
按常识,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当地出售,其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肯定比在美国的成本要低,那么价格自然是中国的更便宜。
为什么一些国内生产的产品在国外的定价反而比国内便宜?
1 没有关税或关税很低。
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受关税影响小。
自然在国外也没有比国内贵的道理。
2 市场竞争情况。
可能这种产品在国内是几家企业垄断的,可以定价较高。
而在国外市场,因为竞争的品牌多,只能和其他同质量品牌在相同价格区间。
3 物流运输费用。
看似在国内,但高速公路、铁路等费用较高,而国外集装箱大规模出口费用低,公路铁路运输费用低,比如中国高速公路收费,美国大部分高速公路不收费,这样就会使得在国外价格低。
4 付款条件。
国内企业间普遍存在拖欠账款、压账期;而出口国外,国外买家可能直接就付现金或者账期很短,相比之下很多企业都愿意价格低一点卖给国外客户。
5 企业战略与定价策略问题。
比如联想为了在美国市场有更大市场份额,维持其跨国企业地位,会在美国售价更低一点。
有时企业刚走出国门,希望尽快打开海外市场,也会用低价在国外销售。
6 所在国消费税与增值税的问题。
比如汽车,我国在中间环节政府税收较高,即使汽车生产成本较低,在4S店购买也会价格较高,因为售价包含了国家的税收在里面。
而在国外某种产品消费税可能很低,
消费者购买时价格自然就低了。
政商界:一位浙江老板对比了中美制造业的真实成本,有点可怕2016-01-25 09:49:35据波士顿咨询公司2013年的研究报告,当时在美国制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国高5%。
2015年,在美国低成本地区生产已经变得和在中国生产一样经济划算。
更令人震惊的是,到2018年,美国制造的成本将比中国便宜2-3%。
中国的制造业成本为何变得这么高?以下是一位熟悉中美制造业的浙江老板给出的成本对比分析。
浙江省慈溪市江南化纤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同行中最早开拓海外市场的企业,一直位居国内同行出口的前二位。
目前,公司占地7.9万平方米,500名员工,5条自动化生产线,年产10万吨。
去年,“江南化纤”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投资办厂,成为首家在美国建立再生聚酯短纤维制造工厂的中国企业,一期计划投资2500万美元,二期计划投资2000万美元。
“江南化纤”反映,去美国投资办厂,主要原因是国内综合成本连年攀升,颇感吃力。
“江南化纤”测算比较了创办相同规模企业的中美成本,并提供了部分成本构成对比表。
1土地成本:中国是美国的9倍国内地价是美国地价的9倍,并且美国是永久性产权,我们是50年产权。
例如,2000年浙江省慈溪市工业用地价格是18万元/亩,目前美国地价仅为2万美元/英亩,相当于2万元人民币/亩,如果按照现在许多县城工业用地100万元/亩算,是美国的50倍。
2物流成本:中国是美国的2倍国内物流成本是美国物流成本的2倍。
以油价为例,中国的油价是美国的2倍,油价高,物流成本也就高。
何况中国还有全世界少有的过路费、过桥费,物流成本能不高么?而美国的物流成本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库存费用,二是运输费用,三是管理费用。
比较近20年来的变化可以看出,运输成本在GDP中比例大体保持不变,而导致美国物流总成本比例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库存费用的降低。
3银行借款成本:中国是美国的2.4倍最便宜的国内借款成本年利率6%,是美国成本年利率2.5%的2.4倍。
从1945年以后,世界金融体系已经逐渐地演变成一个依赖美元的体系。
而“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亨利.基辛格揭秘为何中国商品在美国反而价低文/陈思进最近一则消息震撼了中国百姓!在中国,500毫升茅台酒涨价了,升至1200元;而在美国纽约的唐人街,1000毫升装、相同度数的茅台酒,价格却在220至230美元之间,相当于670元人民币500毫升,几乎比中国便宜一半。
就因为中国出口美国的茅台质量有保障,价格还便宜,美国华人竞相购买回国送人。
其实这些年来中国制造的各种商品,小到牛仔裤、刀具、玻璃器皿,大到电视、电脑、汽车,在美国购买都比中国便宜,这种现象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比如北美人常穿的雪鞋,一模一样的一双雪鞋,在美国的沃尔玛标价为60美元,打折时最多40 美元,而在中国却要人民币500 元;再比如Levi's的505牛仔裤,生产基地在广东东莞,在中国一条价值899元人民币,而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一条裤子只需24.42美元,合人民币166元,价格相差5.4倍!俗话说“人离土贱,物离土贵”,中国商品出口在外,价格反而低于本土,这就匪夷所思了。
事实上,这一不合理的现象也并非只发生在中国,几乎所有国家的商品在美国,都比原产地要来得便宜。
比如纽约曼哈顿的第五大道,全球的名牌产品全都聚集在那儿,售价比原产地还便宜。
欧洲人到纽约旅游的一大目的,就是在第五大道上购买“自产”的皮包、手表、香水……简直太便宜了。
这一现象同样也发生在加拿大。
比如美国的Costco (好市多)连锁超市,是我和太太最喜欢的购物商场,店里的各种商品都价廉物美,同样的商品,价格至少比其他零售店低20%。
因此,两年前回到加拿大,我们依然办理了Costco 的会员卡,每个礼拜去一次,顿时感到多伦多Costco 的价格比美国高,不过因为那时加币比美元弱,心里倒也释然。
最近去Costco 购物,太太看着购物清单,发现货架子上的咖啡、咖啡伴侣、葡萄干、核桃仁等美国品牌商品,价格依然比美国贵了30%左右;欧洲的商品如意大利橄榄油、酿造醋,比利时、瑞士的巧克力,价格也都比美国贵。
“中国制造”对全球经济布局的影响一、中国制造业对日本、韩国、香港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影响中国近年凭借廉价和丰富的劳动力市场,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在地理位置上相邻的日本、韩国、香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中国制造”行销日本日本在中国的竞争面前正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它所扮演的亚洲经济火车头的角色可能会成问题;由于中国的抬头,日本主导的亚洲雁阵型发展模式已经崩溃。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因其物美价廉,日益受到日本消费者的欢迎。
据日本方面统计,在2000年日本进口的部分产品中,中国的产品所占的比例已经相当高,如香菇达100%、鳗鱼73%、海菜76.3%、裙子67.5%、男衬衫81.4%、女衬衫75.3%、餐具79.9%、陶瓷器81.3%。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也拉动日本经济的增长。
日本的企业正不断地把大量的企业移到中国大陆,这样可以更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同时日本向我国出口技术、以及高附加值的产品,赚取利润。
“中国制造”对韩国和香港等周边国家的影响也较大由于“中国制造”具有比较优势——廉价的劳动力,使得制造品尤其是低技术含量的制造品的价格大跌,给韩国和香港(人力资本价值较高)的制造业带来挑战。
二、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从2002年五月开始,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已经连续超过了日本。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主要向美国出口纺织品、玩具等低端产品。
现在,中国开始向美国消费者出售更先进的产品,如DVD、计算机。
2004年6月,中国向美国出口的电子产品达到了12亿美元,比5月增长了12.3%。
中国对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其它产品的增长速度,2002年前七个月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7%。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影响了很多产业。
从1998到2001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电视和音响设备每年递增13%,2001年达到了60亿美元;五金工具每年递增23%,2001年达到了15亿美元;体育用品每年递增16%,2001年达到了20亿美元。
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写作专项强化真题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中国大陆500毫升茅台价格升至1200元,纽约华人聚居区华盛顿,1000毫升装的同度数茅台价格为220至230美元,500毫升约合670元人民币。
因海外茅台价格便宜,质量有保证,华人竞相购买或送人。
这些年,中国游客在海外抢购“MADE IN CHINA”商品的消息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服装、百货、日用品,中国造的东西,去了美国反而更便宜。
有媒体报道,Levi’s505牛仔裤,广东东莞生产,在中国商场的价格是899元人民币,在美国的亚马逊网站的价格是24.42美元,合人民币166元,价格相差5.47倍。
(摘自《茅台酒为何美国更便宜?》,《新京报》2011年1月7日)正确答案:正确引导,让“中国品牌”抢占国际市场中国制造的商品在海外卖价远低于国内,导致国人争相去海外购买“中国制造”商品。
损失惨重的当然是中国企业。
那么怎样才能少交学费,稳扎稳打地进入国际市场呢?我认为,重要的是加强正确的市场引导,让我们的企业抢占国际市场。
首先.正确引导要有充分全面的市场调研。
产品出国前,要做好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不要搞一锤子买卖。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国酒茅台在国内是大老爷,到了国际市场却水土不服,在人家不认可的前提下,屡屡放下身段,最终成了“小媳妇”。
在这个问题上,国酒既不知彼,又忘了自己是谁。
其实,洋酒成功闯进中国市场的例子屡见不鲜。
比如法国干红的营销口号就是“有益健康”,它的受众是中高端人群。
这既不影响中国老百姓喝长城、张裕,也不影响它在中国的销量。
可以说,正是充分了解中国市场使它取得了成功。
其次,正确引导要有健康的品牌观。
企业的标志就是品牌,不能以“出口创汇”作为唯一的目的,而是应当让效益最大化。
宁可小步快走,也不走回头路。
中国企业以低价竞销抢占海外市场,结果呢?“中国制造”成了“中国廉价”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