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3课时)_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1
1.1 赤壁赋教案第三课时(鲁人版必修二)【教学目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印发导学案【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和积累第4、5段有关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温故知新1、背诵课文一、二、三段2、抽查字词句二、展示学习目标三、研习4、5段(一)找学生朗读课文第四、五段(二)研习4、5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结合课下注释识记加点字的含义或用法未尝:未曾盈虚:满缺卒:最终盖:发语词,表示假设语气曾:竟然且:而且夫:发语词,这虽:即使是:这藏:宝藏适:享有,享用2、给下列加粗词注音并解释。
(1)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jí)凌乱(2)相与枕藉乎舟中藉(jiè)垫着3、选出译文有误的一项(B )A.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又圆又缺地犹如那月亮,可是终究是不消不长啊。
B.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译文:只要不归我所有,那就丝毫也拿不到手。
C.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译文:获取它没有人制止,享用它不会倾竭。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4、“逝者如斯”一句,化用了《论语•子罕》中的句子。
【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
2、结合文本,理解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及其对人生的看法,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
难点:理解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及其对人生的看法,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导入:师:苏轼泛舟,夜游赤壁,面对那里优美的景色,苏轼感到心情舒畅,但是箫声和歌声引发了他心中的悲意。
那悲什么呢?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有英雄不在之悲,人生苦短之悲,有壮志难酬之悲。
事实上,这里的“客”就是作者自己,只不过是他消极的一面而已。
在这里面,我们看,如果他一直这样意志消沉下去,这样悲伤郁闷下去,那还是不是苏轼?(不是)苏轼的长人之处就是他总是旷达的。
那么他怎么样来排遣掉心中的这份郁闷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四段语文快餐:CA.壬(rãn)戌窈窕(tiǎo)桂棹(zhào)冯(fãnɡ)虚御风(píng)B.嫠(lí)妇愀(qiǎo)然舳(yóu)舻(zhú)山川相缪(liáo)C.酾(shāi)酒横槊(shuò)江渚(zhǔ)正襟(jīn)危坐D.匏(páo)樽枕藉(jí)(jiâ) 蜉(fú)蝣一叶扁(piān)舟第四自然段字词此,指水连词,表转折,却指圆缺指月亮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连词,表转折,却句首副词,表推测,假若副词,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
简直,竟然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眨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句式:判断句)而又何羡乎?(句式:宾语前置)且夫天地之间,物假如结构助词,的连词,表顺承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代词大自然指享受遇之而成色。
《赤壁赋》(第3课时)_模板《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广州三中李链滔设计思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是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但积累文言知识不同于积累现代汉语知识,一方面,汉语变迁造成了语言障碍,另一方面,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我们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依*背诵,让学生熟读大量的课文来打好基础,以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的。
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
再者,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设想《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必修②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本文句式骈散夹杂,参差错落之中见整齐之美、声韵之美,适于美读。
全赋4段,537字,背诵有一定的难度,死记硬背之后往往容易忘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背诵指导。
在抓重点的基础上,化整为零,将较长的文章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进行记忆,将内容一点点“吃”下。
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难点:研讨苏轼的人生感悟,感受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媒体准备背景音乐、ppt.课件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学生课前预习:1、阅读《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字词句。
(二)情景设置:配乐,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三)字词句积累复习板块课前将学生分成组,布置复习任务,要求学生将本课中的文言实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找出来,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
(说明:用竞赛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其掌握字词句的知识。
)(四)诵读背诵指导板块1、导入:《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著名作家巴金)2、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副优美的秋江月夜图景。
(1)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四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此时此地此景。
请一个学生描述。
(3)展示一幅风水月的画面。
学生通过画面尝试背诵写景句子。
(出尘绝俗之美)(4)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心理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子法和想象画面法背诵第一段。
3、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主乐客悲。
)(1)找出表现苏子快乐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客之悲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洞箫声。
)展示客吹洞箫的画面。
(3)作者是如何描绘洞箫声的?朗读并背诵。
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女生背诵“苏子乐”的内容,之后哀怨伤感的洞箫声响起,男生背诵“客悲”的内容。
4、在哀怨、忧伤的音乐中全班齐声诵读第三段。
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归纳:①生命平庸。
②人生短暂。
5、在优美的音乐中全班齐声诵读第四段。
(1)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潇洒神奇之理)归纳:①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
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
②从“物各有主”来提出要顺其自然。
(说明: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不难,难点是归纳概括主客各自的观点。
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
)(2)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3)①全班分成两组,各读一段,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默读。
②分男女生读,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
(五)延伸拓展板块1、主客这一场辩论中,你认为对你人生启迪最大的是哪些句子?请朗读出来,说说为什么?(小组讨论,组内交流,代表发言)(说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做些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2、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把延伸拓展板块中的“人生启迪”整理写成读书笔记。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狼.教案示例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诵文言课文。
2.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重点:目标3 5教学难点:目标4预习指导: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2.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
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
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
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一词多义:止同“只” 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2.讲解词性活用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
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1.虚词的用法:(1)之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以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3)“其”的含义①恐前后受其敌。
(指狼)②场主积薪其中。
(指打麦场)③屠乃奔倚其下。
(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
(拾柴草堆)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③屠自后断其股。
(指狼)八、作业[说课精要]本节的内容主要是疏通文意,进一步的理解留到下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1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二、导入老师讲述另一则狼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过度:这则故事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狼具有相似处,狼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本性,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详细分析三、分析课文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l)开端:遇狼。
(2)发展:俱狼、御狼。
(3)高潮和结局:杀狼。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提问后归纳:(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交流后归纳:(l)心理描写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
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
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
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
由被动转为主动。
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
“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
“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自由发言: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
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