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呼吸内科分级护理制度呼吸内科是医学领域中专门研究呼吸系统疾病的科室,其疾病类型众多且复杂,涉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护理质量,呼吸内科引入了分级护理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呼吸内科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什么是呼吸内科分级护理制度呼吸内科分级护理制度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将患者分为不同的护理级别,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患者能够得到最适合的医疗和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呼吸内科分级护理制度的级别划分呼吸内科分级护理制度通常将患者分为三个护理级别:重症患者、中症患者和轻症患者。
具体的划分标准如下:1. 重症患者:- 呼吸频率≥30次/分钟,或≤8次/分钟;- 血氧饱和度≤90%;- 有明显呼吸窘迫,说话困难;- 需要持续吸氧治疗或机械通气;- 病情危重或恶化。
2. 中症患者:- 呼吸频率15-30次/分钟;- 血氧饱和度91-94%;- 有轻至中度呼吸窘迫;- 需要间断吸氧治疗。
3. 轻症患者:- 呼吸频率<15次/分钟;- 血氧饱和度≥95%;- 呼吸无窘迫;- 不需要吸氧治疗。
三、呼吸内科分级护理制度的重要性呼吸内科分级护理制度在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个性化护理:不同级别的患者具有不同的护理需求,通过分级护理制度可以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2. 优化资源利用:重症患者需要更多的医疗和护理资源,而轻症患者则需要较少的资源。
通过分级护理制度,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分配有限的资源,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3. 提高工作效率:分级护理制度将护理人员的工作重心放在重症患者身上,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护理资源分配,有助于提高整个科室的运转效率。
4.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通过及时发现和干预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处理,降低病死率。
五、总结呼吸内科分级护理制度是一种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护理级别划分的系统,旨在提高护理质量和满足患者需求。
呼吸内科护士岗位职责呼吸内科是一个关乎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科室,而呼吸内科护士作为医疗团队中的一员,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和耐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以下是呼吸内科护士的主要岗位职责:一、患者护理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状态、面色、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向医生报告,协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2、治疗护理(1)按照医嘱为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注射、输液、口服药物等,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协助医生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操作,如胸腔穿刺、支气管镜检查等,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
3、呼吸道护理(1)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帮助患者排出呼吸道分泌物。
对于无力咳痰的患者,给予吸痰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2)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氧气吸入治疗,调节合适的氧流量,观察患者的吸氧效果。
4、生活护理(1)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的住院环境,定期更换床单、被罩。
(2)协助患者进行个人卫生护理,如洗漱、梳头、更换衣物等。
(3)对于病情较重、活动受限的患者,给予翻身、拍背、按摩等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二、护理记录1、准确、及时地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措施和护理过程,包括生命体征、症状、用药情况、护理操作等。
2、书写护理记录时,要做到字迹清晰、语言规范、内容真实、完整,不得涂改和伪造。
三、健康教育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呼吸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等,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2、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深呼吸、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帮助患者改善呼吸功能。
3、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如低盐、低脂、高蛋白饮食等。
4、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避免劳累、预防感染等。
四、心理护理1、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患者的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呼吸内科护理个人总结呼吸内科护理个人总结范文(精选6篇)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
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呼吸内科护理个人总结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呼吸内科护理个人总结1我在内科工作了2个多月,从临床表现上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我发现,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都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哮鸣、发热、气急等表现,这些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它们有可能是感冒、支气管炎等轻症的表现,也可能是重症肺炎、肺癌等致命疾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如果不进一步检查确诊,很可能就会导致延误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对待呼吸系统的疾病,不能仅凭病人的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而想当然地作出临床诊断,而应进一步地进行必要的检查,取得确实可靠的临床资料,通过严谨正确的临床思维,慎重地作出诊断。
事实上,呼吸系统疾病病种繁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感染、肿瘤、肿囊等。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掌握各临床病的起因,但是缺少实际操作,能够知道基本的病理过程,但是缺少更多的学习。
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成为一名合格的zzz(自己填了),为社会、为人民服务!这个月以来,认真遵守科内的各项规章制度。
上班不迟到,下班不早退,不旷工。
认真及时地完成老师给我的任务认真完成各项操作。
工作中耐心细致的对待病人,及时向带教反应病人的需要,认真吸取各项操作的经验。
每次接到任务时心里都特高兴,但是有时候遇到一些病人时心里还是会紧张。
每当这时候我的带教老师都用鼓励的话语、信任的眼神给了我信心,让我找到自信!今天我要这样说,是因为我在呼吸科得到了老师们的爱,这种感情是我实习过程中从未有过的。
这里从护士长到每一位老师都给了我感动。
第一天开始,我就喜欢上了这里,所以无论干什么我都是发自内心的去接受,愿意去做。
因为老师们爱着我们,同时也被我们深深的爱着。
呼吸内科分级护理制度呼吸内科专科分级护理制度医护人员根据住院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对患者进行分级别护理。
原则上,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4个级别,并有明确标识。
根据患者的护理分级和医师制订的诊疗计划,安排具备相应能力的护士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一、分级依据及护理要点1.一级护理分级依据:符合以下情况之一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如:重症肺炎、哮喘急性发作、慢阻肺急性发作、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脏病、大量气胸、大量胸腔积液等患者;(2)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3)肺栓塞或者大咯血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4)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
护理要点:1.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注意呼吸、咳嗽咳痰、咯血情况及伴随症状、心理状况等;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根据医嘱,记录24小时尿量或出入量;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观察用药反应;4.根据患者病情及生活自理能力程度,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管路护理、排便护理及胸腔穿刺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5.针对疾病进行健康教育,如疾病、用药、饮食、活动宣教等;6.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7.实施床旁交接班。
2.二级护理分级依据:符合以下情况之一1)病情趋于稳定或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2)病情不乱,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如:慢阻肺、肺芥蒂代偿期、哮喘、胸腔积液、气胸等患者;3)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
护理要点:1.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观察用药反应。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如:保证患者气道通畅、做好活动指导;5.根据疾病特点做好针对性健康指导。
3.三级护理分级依据:符合以下情况之一1)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或无需依赖的患者,如:呼吸道感染、肺炎、肺部肿瘤需化疗患者等。
呼吸内科护理学习计划呼吸内科护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由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呼吸内科护理工作对护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开展呼吸内科护理工作,我计划开展以下学习和提高的工作。
二、学习目标1.深入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2.掌握呼吸内科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患者的病情评估、护理措施等。
3.提高对呼吸系统相关医疗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能力。
4.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5.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提高在呼吸内科护理实践中的能力和水平。
三、学习内容1.系统学习呼吸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知识,了解呼吸系统各种常见病理生理变化。
2.掌握呼吸内科疾病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炎等。
3.学习呼吸内科护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患者的病情评估、护理记录、危重患者护理等。
4.了解呼吸系统相关医疗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知识,包括呼吸机、氧疗设备等。
5.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包括与医生、护士、患者家属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
6.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呼吸内科护理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提高。
四、学习方法1.阅读相关文献、教材,学习呼吸系统相关的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
2.参加相关培训课程和学术会议,了解呼吸内科护理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3.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获取最新的医学信息。
4.参与临床实习和技能培训,加强对呼吸内科护理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提高。
5.与老师、同事交流学习心得,及时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五、学习计划1.学习背景和目标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将重点学习呼吸系统相关的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了解呼吸内科护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这个阶段将持续1个月。
2.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将系统学习呼吸内科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加强对呼吸系统相关医疗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能力。
呼吸内科分级护理细化标准特级护理服务标准指征: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重症监护患者;其他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例如: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使用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等。
护理要求: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设特护记录单,准确记录出入量、病情变化及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医嘱正确执行各项治疗及用药,备齐抢救用物,如电动吸引器、氧气等,配合医生实施各项急救措施。
3、做好专科护理,如气道护理、压疮护理及各种并发症的预防。
(尤其是使用呼吸机患者,每日定时进行口腔护理、更换气管插管胶布或进行气切处换药,每两小时给患者翻身、拍背、吸痰,保证呼吸道通畅)。
4、关注患者安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如加床档、使用约束带等。
5、根据患者病情,完成基础护理(六洁到位:口腔、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床单位);协助非禁食患者进食/水或注入鼻饲饮食;协助卧床患者翻身、叩背促进有效咳嗽,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及皮肤的完整性,保持患者功能体位及卧位舒适。
6、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心理指导及健康指导。
7、严格执行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共同查看患者管路、静脉通路、皮肤等情况。
8、履行告知义务,尊重患者知情权。
9、定时通风,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及环境整洁。
限制探视,积极预防感染。
一级护理服务标准指征: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如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
2、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如胸腔镜手术后48小时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且病情相对稳定患者。
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及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如急性肺栓塞持续肝素抗凝的患者、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患者。
呼吸内科护理疑难病例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些呼吸内科的疑难病例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这
些病例包括呼吸困难、持续咳嗽和脱氧酸中毒等。
引言
呼吸内科是关注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日常工作中,护士可能会面临一些疑难的病例,需要特殊的护理方法。
呼吸困难病例与护理措施
* 病例描述:一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出现严重
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增快,氧饱和度下降。
* 护理措施: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高流量氧疗,监测患者呼
吸频率、心率和呼吸音。
持续咳嗽病例与护理措施
* 病例描述:一名患有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出现持续咳嗽,咳痰
稀薄。
* 护理措施:观察咳嗽频率和性质,给予充足的补液,让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和排痰训练。
脱氧酸中毒病例与护理措施
* 病例描述:一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出现脱氧酸中毒,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 护理措施:持续监测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和酸碱平衡,引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鼓励性通气治疗。
结论
针对呼吸内科的疑难病例,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时与医生沟通并进行持续监测。
通过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呼吸内科护理方法目的:本文旨在分享呼吸内科护理方法,帮助护士、医生、患者更好地了解呼吸系统疾病及其护理方法。
一、呼吸内科护理方法的概述:呼吸内科护理涵盖了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呼吸内科护理方法。
二、呼吸内科护理方法的具体措施:1. 氧疗:氧疗是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护士应熟悉氧疗方法、使用氧瓶装置,按病情调节吸氧浓度。
2. 支持性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伴有吸氧困难、咳嗽等症状,护士应给予支持性护理,如体位调整、呼吸道护理等。
3. 药物治疗: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等均是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药物。
护士应掌握各种药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正确给药。
4. 疾病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与环境污染、病毒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
护士应加强疾病预防宣传,提高患者对防护措施的认识,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
5. 情绪疏导: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护士应给予关爱和支持,进行情绪疏导。
三、呼吸内科护理常见问题解决方法:1. 无法耐受氧疗:一些患者在进行氧疗时可能会产生不适,如头痛、恶心等。
护士应及时调整氧浓度、呼吸方式等,帮助患者适应氧疗。
2. 咳嗽频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伴有咳嗽,影响睡眠和休息。
护士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咳嗽,如吸痰、给予镇咳药物等。
3. 支气管扩张剂使用不当:支气管扩张剂是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但不当使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
护士应了解各种支气管扩张剂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四、呼吸内科护理中的注意事项:1. 氧气是易燃易爆物质,使用时应注意火源,如吸烟、使用明火等均需禁止。
2. 护士应掌握呼吸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避免在护理中出现差错。
3. 护士应做好交接班工作,及时沟通护理信息和病情变化。
结论:呼吸内科护理方法是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关键步骤之一。
呼吸内科护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女,61岁,诊断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护士按计划进行呼吸训练,下列哪项训练方式适合此病人
A、有效呼吸
B、腹式呼吸
C、拱嘴呼吸
D、胸式呼吸
E、放松训练
2、一男性患者63岁,行纤维支气管镜检,三日后咳黄色粘痰,体温385-39℃,血常规:白细胞增高,应首先考虑
A、上呼吸道感染
B、化脓性扁桃体炎
C、咽炎
D、肺结核
E、肺部感染
3、造成肺部感染的因素与下列哪项无关
A、寄生于呼吸道的细菌
B、误吸入口、咽分泌物
C、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D、空气中的细菌
E、黏附于纤维支气管镜上的细菌
4、肺心病呼吸衰竭最确切的诊断根据是
A、发绀、呼吸困难
B、精神、神经症状
C、二氧化碳结合力明显升高
D、PaCO2>50mmHg,PaO2<60mmHg
E、肺通气功能明显减退
5、促进长期卧床病人排痰的简单有效措施是
A、负压吸引
B、体液引流
C、提高机体免疫力
D、药物祛痰
E、翻身、叩背
6、静脉采血以下哪几项符合要求
A、一人一针一管
B、一人一针一管一巾
C、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
D、一人一针一带
7、上感时炎症向邻近器官蔓延
A、败血症
B、风湿热
C、支气管肺炎
D、咽后壁脓肿
E、胃肠炎
8、上感时炎症向下蔓延【C】
A、败血症
B、风湿热
C、支气管肺炎
D、咽后壁脓肿
E、胃肠炎
9、感染通过血行蔓延
A、败血症
B、风湿热
C、支气管肺炎
D、咽后壁脓肿
E、胃肠炎
10、张力性气胸首选的治疗方法是
A胸腔闭式引流 B吸氧 C呼吸机
D呼吸兴奋剂 E气管切开
二、简答题:
1、试述肺结核的临床分型。
2、重症病人进行机械吸引痰液时,应注意哪些?
三、综合题:
1、男性,25岁,两天前与同事酗酒后出现高热,体温高达39.5度,并伴有寒战,1天前出现咳嗽,咳少量铁锈色痰。
查体:急性病容,呼吸急促,右上肺叩浊音,呼吸音减弱,胸片显示右上肺大片、均匀一致的密度增高影。
血常规:WBC12×109/L,中性粒细胞占92%。
问(1)该患者可能的医疗诊断是什么?
(2)主要的护理诊断,其护理目标是什么?
答案:CEDDE CDCAA
1、分为Ⅴ型,有:
Ⅰ型原发性肺结核
Ⅱ型血行播散型肿结核
Ⅲ型浸润型肺结核
Ⅳ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Ⅴ型结核性胸膜炎
2、.①吸痰前对病人或其家属讲解吸痰的意义及过程(1分)
②无菌操作(1分)
③吸痰管大小合适,抽吸压力要适当(1分)
④插管前吸痰管前端用生理盐水湿润,插入深度要适当(1分);
⑤抽吸时异管要左右180度旋转吸痰(1分),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0—15
秒(0.5分),两次抽吸最好间隔3分种(0.5分);
⑥吸痰时观察痰液性质和病人反应(1分);
⑦机械吸痰工作应由医护人员进行(1分)。
3、(1)该患者可能的诊断:肺炎球菌肺炎。
(2)主要的护理诊断:体温增高:其护理目标是:病人的体温能恢复至正常范围。
气体交换受损:护理目标:病人能维持呼吸道通畅,表现出有效咳嗽,排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