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209.88 KB
- 文档页数:7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 文综历史试题 第Ⅰ卷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文字的频繁使用 B .书写材料的不同 C .各国变法的实施 D .“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 A 【分析】 本题通过设计图文结合的情境,考查考生整理和理解图文材料,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解读的能力。
图中“车”“马”二字由繁到简,表面上反映的是字形的变化,实质上是由于文字使用频繁,人们只好将字体简化,以利于平时的书写与交流。
正确答案是A 。
从西周到战国,文字的书写材料,虽然从甲骨、青铜变为陶器、竹木简牍、缯帛、印玺、货币等,但这不是影响文字繁与简的主要因素,故B 项错误。
各国变法对文字的繁简影响也不大,且有影响也在文字写法的多样性方面,故C 项不选。
D 项发生在秦统一以后,时代不对,可直接排除。
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 C 【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历史材料,提取历史信息,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
本题材料展现了西汉前期出现大量富庶的工商业者的现象,通过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通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逐步恢复与发展的社会现实,故正确项为C 项。
A 项描述的现象与汉初的实际情况不符,故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重农抑商,工商业者社会地位较低,故B 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工商业者势力很大,并非控制郡县,故D 项错误。
26)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 A 【分析】 本题通过给定唐代某一地区的土地规模占有比例表,旨在考查考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并进行完整、正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3·文综历史(试题解析·实战模拟·复习指导·课案附件)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必修3、1(考点所属教材范围,下同)图4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解题:(做题过程模拟与思路引领,下同)A.文字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演进,由繁到简。
与该选项的关联性强,但是,又觉得有点过于表象化,把握不是很大,那就保留下来,继续看后面的选项。
B.书写材料跟文字的简化与否,没有必然的关联性。
可考虑排除。
C.据教材中提及的战国时期几次改革看,都没有文字改革方面的内容。
错误的可能性极大,多半排除。
D.“书同文”即统一文字,始自秦朝。
有违事实,果断排除。
最后,对比下来,还是A没有明显错误,可以确定了。
备注:正确项的描述比较表象化,需要在细心、周密的思考后,能果断排除其它项。
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必修2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题:A.“义利观”中,“义”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利”是物质利益。
一般情况下,对利益的追求,是人们努力的重要动力。
可见,至少利益观是不会有根本改变的。
错误,排除。
B.首先题中无此意;再者,所列行业,还包括农牧业和采矿业。
错误多,排除。
C.该项描述与背景知识倒是吻合,没有知识上的错误;题意看,各行业都有努力致富者,这确实跟当时经济的整体形势是有关联的。
不敢确定,但也不能轻易排除,还需要看清楚最后一项来确定。
D.题中“倾郡”、“倾县”之类的,是指富裕程度,指财力,而非权力。
2017年新课标高考全国Ⅲ卷历史试题评析宜宾县第二中学校樊平2017年高考,全国23个省份回归全国卷,其中,广西、贵州、云南、四川4省使用文综全国卷三。
全国卷三是考试中心2016年调研川渝高考,为实现回归全国卷平稳过渡的产物。
通过这两年是卷三试题分析有如下一些体会。
一、宏观整体感知试题稳定性强,延续了全国卷命题风格,重视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考查,关注时代脉搏,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立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以服务选拔为导向,以提高试题质量为要求。
试题学科特点突出,既注重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注重了图文并茂,有图片、表格、绘画,多角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难度适中与2016年基本持平,学生普遍感受较好。
二、试题分布、布局表一:2016年与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Ⅲ(丙卷)必修部分各模块所占比重(专题角度)从表一可以看出,全国卷三,选12个选择题嫣然延续了中国古代史4个题,中国近现代史4各题,世界历史4各题的布局。
从模块角度看,近两年政治史、经济史比重均超过70%,政治史、经济史比重大,思想史史比重有所下降。
表二:2016年与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Ⅲ(丙卷)必修部分各模块所占比重(通史角度)从表二,从通史角度看,必修部分中国古代史(28分、26分)、中国近现代史(分别为33分、28分),世界古代史(4分)世近现代史(24分、28分),试题三个部分中古市、中近现代市、世界史比重基本持平,充分体现了全国卷“厚古薄今,重中国、轻世界”的命题特点。
因此在复习教学中,必修把握全国卷试题结构特点,全面复习基础上,有重点,有层次、有目标的有序推进复习。
表三: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Ⅲ(丙卷)考点、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考查统计三、微观看试题1.选择题部分:依然延续全国卷表格,图片,绘画等多样表现形式,如24题的汉子图片,26题的唐代土地制度表格,30题,婆媳上冬学。
但今年在27题增加了史学方法考查,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这与新课标考纲的调整密切相关,2017年新课标考纲考纲在,描述与阐释能力上做了修订,把“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修订为“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修订为问“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2.(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3.(4分)表: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 1.4%小计139100%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4.(4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5.(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6.(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卷一、单选题1.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2.《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地主控制了郡县3.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4.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5.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6.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C.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7.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8.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9.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Ⅲ卷)一、选择题(共12题;共24分)1.(2017·新课标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文字的频繁使用B. 书写材料的不同C. 各国变法的实施D. “书同文”的推行2.(2017·新课标Ⅲ)《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3.(2017·新课标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4.(2017·新课标Ⅲ)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5.(2017·新课标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6.(2017·新课标Ⅲ)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图4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答案】A【解析】从西周到战国,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文字被更频繁地使用,繁琐的文字不便书写,于是汉字由“图画+繁杂”逐渐向“抽象+简化”演变。
答案A。
在纸张(汉代)未发明前,书写材料基本上都是以竹简和丝帛,排除B。
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以富国强兵为主,不涉及文字演变,排除C。
书同文系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材料显示的是“从西周到战国”,排除D。
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 17.3%20~130 103 74.1%131~300 10 7.2%300以上 2 1.4%小计139 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B【解析】历史事实除历史叙述外,还可以通过实物呈现,排除A。
不能从斧声烛影一事记载不同,就得出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无限接近真相恰是有史德的历史人的不懈追求),排除C。
如果历史叙述不真实,综合再多种历史叙述也不一定确认历史事实,排除D。
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2017高考全国III卷历史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26.表1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28.198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近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办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Ⅲ)文综历史试题解析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图4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答案】A【考点】中国古代文化·先秦·汉字演变【解析】题干图片中的两字变化反映出篆书由繁到简、从象形意味到符号化、从不规则不工整到规则工整的发展趋势。
书写材料从青铜到竹木缯帛,书写由难到易,不能成为从繁到简、从象形意味到符号化的原因,故排除答案B;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没有涉及文字方面的内容,故排除答案C;“书同文、车同轨”系秦统一后,为消除区域差异而采取的措施,所以答案D不正确;先秦时期,文化、学术不断下移,下层民众文化水平低、文字使用的功利性实用性要求强烈,必然要求其趋简求易,因此,汉字的使用对象不断扩大、使用次数日益频繁是导致汉字字形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故答案A符合要求。
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秦汉·汉初经济政策【解析】从题干材料信息可知,汉初从事农工商的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的很多。
战国材料只能反映经济现象,不能反映社会价值观,且汉初儒、法、道三派价值观并存,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排除答案A;重农抑商自商鞅变法始便成为中国古代统治者的基本政策,因此排除答案B;材料反映不出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所以排除答案D;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促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而从事农牧工商的人致富恰恰是其具体表现,故答案C符合题目要求。
26. 表1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標全國Ⅲ卷)文綜曆史試題24.圖4是西周與戰國兩個時期相同文字の不同寫法,反映出字形發生了變化,促成這一變化の主要因素是圖4A.文字の頻繁使用B.書寫材料の不同C.各國變法の實施D.“書同文”の推行25.《史記》記載,西漢時期,從事農牧業、采礦業、手工業和商業の人,通過自己の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裏者,不可勝數”。
這反映了當時A.義利觀發生根本改變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業者地位C.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D.地方豪強勢力控制了郡縣26.表1表1為唐代後期敦煌基地土地占有情況統計表。
據此可知,當時該地A.自耕農經濟盛行B.土地集中現象突出C.均田制破壞嚴重D.農業生產效率提高27.關於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時為晉王)の活動,北宋時期有不同記載。
《續湘山野錄》記載,宋太宗當晚曾與其兄宋太祖在宮中飲酒,並宿於宮中;《涑水記聞》則稱,那晚宋太宗並未進宮。
這反映出A.曆史事實都是通過曆史敘述呈現B.同一曆史事實會有不同曆史記載C.曆史敘述不能客觀准確再現曆史事實D.綜合多種曆史敘述即可確認曆史事實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國創行西法已數十年,皆屬皮毛,空言無補。
至今兩年來,忽大為變動,如行政、銀行、鐵路,直見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輪,風氣之開,人力誠難阻隔也。
”產生上述變化の主要原因是A.維新變法運動迅速興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辦企業C.列強對華資本輸出減少D.政府放寬了興辦實業の限制29.20世紀30年代,上海市政府組織舉辦集體婚禮。
儀式上,喜字紗燈引導,樂隊演奏鋼琴曲,新郎著藍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頭披白紗,手持鮮花,婚禮場面整齊宏大。
這反映了當時上海A.民眾實現了婚姻自主B.中西習俗融合成為時尚C.門當戶對觀念已顛覆D.政府主導社會習俗演變30.1949年,渡江戰役即將發起時,英國軍艦擅自闖入長江人民解放軍防線。
人民解放軍奮起反擊,斃傷英軍百餘人,並要求英、美、法等國の武裝力量“迅速撤離中國の領水、領海、領土、領空”。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解析:从图片材料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演变特点是由繁到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交流不断加强,为了方便交流,出现了汉字这一变化,故选A。
战国时期,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但B不是主要因素。
C与材料无直接关系。
D是秦统一后推行的。
答案:A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A项与史实不符。
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且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
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各行业的人通过努力和智慧而致富,体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
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答案:C26.10374.1%A.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均田制条件下一般的自耕农授田是20亩,一家有几个男丁露田与桑田加在一起应当超过20 亩,20-130亩占的比重较大,这部分应该是自耕农,故答案选A项。
通过对材料数据的分析可知大土地所占的比例比较小,所以BC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
D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答案:A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解析:A、C、D三项说法过于绝对。
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B项正确。
答案:B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解析:由材料时间“1897年”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所以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
答案:D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解析:材料反映了婚礼仪式上中西合,故B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婚姻自主、门当户对,故排除A、C。
D项中“政府主导”不符合题意。
答案:B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解析: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军舰就在中国内河横冲直撞,肆无忌惮,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材料反映的是“紫石英号”事件,自1840年以来舰炮政策终于在这一事件之后宣告结束,还有西方国家的军舰也结束了随意进入中国内河的历史。
答案:B31.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解析:由材料时间“1954年”可知,此时正是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时期,扫盲工作在农村是工作内容之一。
该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故选C。
答案:C32.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宣誓旨在A.限制权力滥用B.防止官员腐败C.培育权利观念D.增强责任意识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官员就职、陪审员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成人前,都必须宣誓,这有利于增强这些人的责任意识。
所以D项正确。
答案:D33.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
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三权分立B.君主立宪C.人民主权D.法律至上解析:分析材料可知,1793年法国国民公会即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即是法庭又是被告,这体现了国民公会的人民主权理念,故C项正确。
答案:C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解析:由材料中的“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这种做法使集体农庄农民的生活得到相应的保障,旨在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
答案:A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解析:由材料中的“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并结合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分析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通过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来缓解经济停滞或下降,故A项正确。
答案:A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
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
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
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15分)解析:注意材料时间是在新航路开辟后,荷兰是当时主要的殖民国家,其他的国家也在不断的进行殖民扩张,同时也要分析殖民国家间的竞争问题,再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来分析即可。
答案: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10分)解析:依据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措施进行归纳即可,可以从领土完整性、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
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个国,在遭受侵略后奋起反抗,争取到了最后的胜利。
学生可以依据近代中国人求解放、求现代化的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进行史论结合来整理答案。
回答时要注意事件的典型性与重大性,不要乱用知识点。
答案: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东西方的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地探索救国之路,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
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
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佘条。
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