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98.50 KB
  • 文档页数:4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

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驿路梨花

彭荆风

①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②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③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④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⑤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⑥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⑦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⑧“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⑨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⑩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表达了老人对小姑娘诚挚的感激之情。

B.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闪出”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C.“她姐姐很受感动”,“很受感动”表明梨花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她后来照料小茅屋的感情因素。

D.选段插叙了解放军建小茅屋和梨花照料小茅屋两件事,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和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2)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按照事件发生顺序组织材料,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展开情节,时间跨度从十年前到现在。

B.文章采用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直接描写的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C.梨花姑娘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虽然没出场,但通过其他人物的介绍,她的形象光彩

照人,作者正是通过对梨花姑娘以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示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从而歌颂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D.文中多次提到梨花,开头变写,中间虚实映衬,结尾人花并提,并引用诗句,升华主题。

(3)文章的标题是“驿路梨花”,字面的意义是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它还指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含义?

【答案】(1)A

(2)A

(3)“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①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②梨花是全文的线索。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解析】【分析】(1)A错在“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这句话应该是动作描写。BCD理解正确。

(2)A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BCD分析正确。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和老余在深山里正担心夜晚无处住宿时,发现了一片梨花林,找到了这件小茅屋。听瑶族老人讲,这件小茅屋是解放军为了方便过路人而建的,解放军走好,一个叫做梨花的哈尼小姑娘一直照料,梨花出嫁后,梨花的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这样梨花既指驿路上的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梨花贯穿全文始终,是全文的线索。据此可知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既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而且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故答案为:⑴ A;⑵ A;

⑶“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①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②梨花是全文的线索。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内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据此分析关键句的作用和内涵,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插叙的作用。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总体把握能力,考查阅读散文多方面的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三是要分析文章语言特定,四是要分析小说的写作顺序及表现手法。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⑶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与含义的能力,还考查分析文章结尾作用的能力。文章的标题作用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线索展);作者情发点;具象征意义;语带双关;全文文眼(提示文章);吸引读者兴趣。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怀念插图

铁凝

①在我童年和少年的阅读记忆里,连环画和带插图的小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比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看贺友直先生绘制的连环画《山乡巨变》,其中一幅是一个名叫亭面糊的中间人物与人喝酒。画面上,两人围着一张破方桌,桌中央一碟下酒菜。那碟中的莱不过是贺友直先生随意画出的一些不规则的块状东西,却叫我觉得特别香,引起我格外强烈的食欲。

②又比如少年时读苏联很多带插图的惊险小说,觉得正是那些画得很“帅”的插图帮了我和小说的忙,使我能够身临其境,对特务和好人有了如看电影般的直观认识,也使小说变得更加生动而有光彩。

③我第一次读孙犁先生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是在20岁以前。当时除了被孙犁先生的叙述打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画家张德育为《铁木前传》所作的几幅插图。其中那幅小满儿坐在炕上一手托碗喝水的插图,尤其让我难忘。

④小满儿是《铁木前传》中的一个重要女性,我一直觉得她是孙犁先生笔下最富人性光彩的女性形象。单用艳丽风骚不能概括她;单用狡黠、虚荣不能概括她;单用热烈、纯真更不能概括。她,因为她似乎是上述这种种形容词的混合体,而作家在表现她时也是用了十分复杂的感情。

⑤画中的小满儿,在深夜来到住在她家的干部屋里,倚坐在炕上,毫不扭捏地让干部给她倒一碗水。深夜男女单独相处,村人对她的种种传闻,使干部对她心生警惕。然而她落落大方地与干部闲聊,探讨怎样才能了解人的内心。这时她的目光甚至是纯净的,没有挑逗的意味,虽然在这个晚上她美艳无比,头上那方印着牡丹花的手巾,那朵恰巧对着前额的牡丹花,一给她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又孤傲的色彩,这使人想到,在轻佻和随便的背后,这女人情感深处也有着诸多的艰难和痛苦。

⑥在这插图的下方,有一行小说中的文字:“了解一个人是困难的,至少现在,他就不能完全猜出这个女人的心情。”

⑦张德育先生頗具深意地选择并刻画出孙犁先生赋予小满儿的一言难尽的深意,他这幅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插图的艺术价值并不亚于孙犁先生这部小说本身。

⑧我一向觉得,用水粉画这样的形式和材料去作具有如此细膩内心世界的单幅肖像画,实在难以驾驭。但张德育先生的插图,用看似轻便的笑墨,却准确、传神地表现出一个文学人物的血肉和其洋溢着别样能力的复杂性格,实在让人敬佩。

⑨前不久,我终和久未联系的张德方先生通了电话。提起这些往事,他有些黯然,当我把话题引向当年创作这些插图的情景时,他才又兴奋起来。那是20世纪50年代末,他刚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被分配到百花文艺出版社,一次读到《铁木前传》,立刻被打动,向领导提出要为这部小说作插图,并专门到冀中乡村体验生活。虽然他也是出身乡村,在他心中,也存有小满儿这样的女孩子的形象,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到了有别于他山东老家的冀中平原。他还讲到,作品完成之后他去孙犁家听意见,孙犁兴奋地招呼老伴出来,然后他们两人一块儿问张德育:“你是不是见过小满儿?”

⑩张德育没有见过小满儿,怛孙犁夫妇的惊讶已经把他的成功告诉了他。我很少听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