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脊椎动物学课程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3.53 MB
- 文档页数:45
《脊椎动物》讲义一、什么是脊椎动物在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中,脊椎动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群体。
脊椎动物,顾名思义,就是具有脊椎骨的动物。
脊椎骨就像是身体内部的一根坚固“大梁”,为身体提供了支撑和保护。
脊椎动物的种类繁多,包括我们熟悉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从广阔的海洋到陆地,从天空到地下洞穴,脊椎动物几乎占据了地球上各种生态环境。
二、脊椎动物的特征1、脊椎骨脊椎骨是脊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这一骨骼结构不仅赋予了身体基本的形态和支撑,还为神经的传导提供了通道,使得神经信号能够快速、准确地在身体各部位传递。
2、内骨骼与无脊椎动物的外骨骼不同,脊椎动物具有内骨骼。
内骨骼更加坚固且灵活,能够随着动物的生长而生长。
3、头部明显脊椎动物通常具有明显分化的头部,头部集中了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这有助于它们更好地感知周围环境,及时发现食物、危险和潜在的配偶。
4、复杂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相对更为复杂,拥有大脑和脊髓,能够进行更高级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三、鱼类——脊椎动物的先驱鱼类是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它们在水中生活。
1、外形和结构鱼类通常具有流线型的身体,这有助于它们在水中减少阻力,快速游动。
鱼鳍则帮助它们保持平衡、改变方向和游动。
鱼类通过鳃呼吸,从水中摄取氧气。
2、种类繁多从小小的金鱼到巨大的鲸鲨,鱼类的种类极其丰富。
有的鱼类生活在淡水环境,如河流、湖泊;有的则生活在海洋中。
3、特殊的适应性为了在水中生存,鱼类发展出了许多特殊的适应性特征。
比如,一些深海鱼类能够发光,有的鱼类具有电感应器官,帮助它们在黑暗或浑浊的水中感知周围环境。
四、两栖类——从水到陆的过渡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类。
1、幼体与成体的差异两栖动物的幼体通常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后,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但皮肤也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2、生活环境它们既能在水中活动,也能在陆地上栖息,但通常需要靠近水源,因为它们的生殖过程仍然离不开水。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学习要点】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其结构最复杂、功能完善、分布环境多样。
本章要求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分类概况,并掌握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的特征以及脊索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
(一)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次要特征: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腹面、闭管式循环(尾索动物除外)、肛后尾、内骨骼等。
脊索动物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的特征:后口、三胚层、真体腔、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等。
(二)脊索动物分类概述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三)尾索动物亚门1. 外形及生活方式:身体呈袋装或桶状,包括单体和群体两种类型。
终生生活在海水中,多数营固着生活,少数营漂浮式的自由游泳生活。
2. 内部构造体壁:为包裹内部器官的外套膜,能分泌被囊素形成形成被囊。
消化和呼吸:咽部扩大,约占身体的3/4,在咽部的背、腹侧中央有内柱和背板的结构,二者在咽的前端以围咽沟相连,咽部扩大、内柱、背板等均与尾索动物的被动取食有关。
当水流由咽经过鳃裂进入围鳃腔,与鳃裂间隔里分布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作用,水经出水孔排出。
循环和排泄:心脏位于近胃部的围心腔中,两端与鳃血管和肠血管相连,无动脉、静脉之分,循环方式为开管式。
无专门的排泄器官,在肠附近有具排泄机能的细胞,称小肾囊。
神经、感官:均退化,中枢神经系统为位于入水孔和出水孔之间外套膜壁内的神经节,发出分支到身体各部。
无专门的感觉器官,在入水孔、出水孔、外套膜上有少量的感觉细胞。
生殖:雌雄同体。
异体受精。
3. 幼体及变态:海鞘的幼体营自由游泳生活,均有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尾内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及消化道前端的咽部有少量成对的鳃裂。
变态为逆行变态。
4. 分类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无被囊,终生保持幼体状态,代表动物为住囊虫(Oikopleura)海鞘纲(Ascidiacea):成体营固着生活,有单体和群体两种类型,种类繁多。
脊椎动物学
脊椎动物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具有脊椎
骨骼的动物。
它主要涵盖了脊椎动物的分类、解剖、生理、生态、分
布和进化等方面的内容。
脊椎动物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的动物类群之一,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它们身上具有明显的脊柱,脊柱由一系列相连的脊椎骨组成,为身体提供了支撑和保护作用。
在脊椎动物学的研究中,分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按照目前的系
统分类学体系,脊椎动物被划分为七个类群:圆口纲、鳃裂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和灭绝类群。
每个类群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和生物学特性。
解剖学也是脊椎动物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解剖学的研究,
可以了解脊椎动物体内各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比如,人类的解剖学
研究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人体各个器官的位置和功能,为医学诊断和治
疗提供依据。
生态学是研究脊椎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相互关系和适应性的学科。
脊椎动物栖息地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等因素都会对其生存和繁衍产生影响,因此生态学的研究对于保护物种和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脊椎动物学还涉及到脊椎动物的进化历史和演化机制的研究。
通
过比较不同脊椎动物类群的形态和遗传信息,可以揭示它们的演化关
系和进化历程。
总的来说,脊椎动物学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学科,对于了解和研
究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和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脊椎动物的
研究,可以获得对生命起源和发展的更深入的理解。
脊椎动物实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脊椎动物的基本分类特征,了解各类脊椎动物的代表性物种。
2. 学生能够描述脊椎动物的骨骼和肌肉系统,并理解其与运动功能的关系。
3. 学生能够解释脊椎动物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相互协调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和特征识别。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脊椎动物的运动现象,并对其进行解释。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脊椎动物相关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增强对生物学的兴趣。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树立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意识。
3. 学生能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勇于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验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掌握脊椎动物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初中学生,他们对生物学有一定的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脊椎动物的分类与特征- 概述脊椎动物的定义及五类脊椎动物的代表性物种。
- 教材章节:第一章 脊椎动物概述2. 骨骼与肌肉系统- 骨骼的组成、功能及不同脊椎动物骨骼的特点。
- 肌肉的组成、收缩原理及其与骨骼的关系。
- 教材章节:第二章 骨骼与肌肉3. 器官系统与功能-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基本功能及相互协调作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器官系统与功能4. 实验教学- 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脊椎动物的运动现象,如肌肉收缩实验、骨骼模型观察等。
- 教材章节:实验部分5. 问题探讨与解决-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名词解释逆行变态:个体发育由复杂到简单的变态过程双重呼吸:呼吸一次,在肺上进行两次气体的交换综荐骨:又叫愈合荐骨。
鸟类特有结构,由最后一个胸椎全部腰椎全部荐椎和一部分尾椎组成,并与宽大的骨盆相愈合,使鸟类飞行着陆时获得支撑体重的坚实支架胎盘:受精卵进入母体子宫后,植入子宫壁中,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内膜相结合,形成胎盘(产卵的单孔类外),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氧气和养料并排出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洄游:某些鱼类在生命周期的一定时期,进行的有规律的集群性、定向性、周期性、长距离的迁徙行动,以满足重要生命活动中生殖、索饵越冬等需要的特殊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
这种现象叫做洄游。
封闭式骨盆:髂骨和荐椎的横突相连接,左右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联合所构成的骨盆尾综骨:由数块尾椎愈合形成的骨脊索:脊索动物身体背部起支撑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管背面,背神经管腹面。
无头类:脊椎动物门中头索动物和尾索动物的总称,羊膜卵:具纤维或骨质外壳,在胚胎发育中产生羊膜,卵囊,绒毛膜,使胚胎能够脱离水域,可在陆上发育恒温动物: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因为体温调节机制比较完善,在温度变化的条件下也能保持体温恒定开放式骨盆:鸟类特有的结构,指腰带(坐骨,髂骨和耻骨)的左右坐骨和耻骨没有在腹中线愈合,而是左右分开并向侧后方伸展,这样的骨盆成为开放式骨盆迁徙:鸟类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的迁居的现象,迁徙是积极适应环境条件的一种本能,迁徙的特点是定期,定向,定点,集群,鸟类的迁徙大多发生在南北半球之间,少数在东西方向之间无颌类:一类无上下颌和成对附肢的脊椎动物,如圆口类动物是较为低等的种类胎生:胎儿借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而成为幼儿时产出反刍:瘤胃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使植物纤维发酵分解,粗糙食物上浮,刺激瘤胃前庭和食道沟,引起逆呕反射,食物返回口中重新咀嚼,这个现象叫做反刍。
栖息地(生境):生态学概念,是动物实际居住的场所,是能维持其生存所需要的全部条件的具体地区,如海洋,河流,森林,草原和荒漠等生态因子:生态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叫做生态因子,包括生物因子,化学因子和气候因子动物区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地理隔离和分布区的一致而形成的动物整体,也就是有关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在现今生态环境条件下所生存的动物群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种群: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一群同种个体的自然组合称为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一种自我调节系统,借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吞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方式,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声,将造成空气吸入和呼出肺的动力来完成呼吸这种方式称为吞咽式呼吸胸腹式呼吸:(两栖动物)通过外肋间肌的收缩,提起肋骨,扩展胸腔,吸入空气进肺,当内肋间肌收缩时可牵引肋骨后降,胸腔缩小,空气从空气从肺内呼出口咽式呼吸:鼻孔打开,喉门关闭,口底上下运动,空气进出咽腔,在口咽腔黏膜上完成气体交换二、简答题1、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①脊索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飞跃,②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站统治地位的一个类群。
第三章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概述第一节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门中最高级的一个亚门,与低等脊索动物(尾索动物、头索动物)相比较,在生活方式上和动物体的机能结构上都有显著的不同。
低等脊索动物营少活动的或固着的生活方式,整个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机能都处于较低级的水平;而脊椎动物却相反,是沿着积极主动的生活方式进化的,发展出来更为高级的机能结构(图3-1,图3-2)。
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可归纳如下:1.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具有复杂结构的脑。
同时头部出现了集中的感觉器官。
脊椎动物的脑进一步分化为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等五部分。
愈益发达和集中的神经中枢是脊椎动物重要的特点,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它们是“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
脊椎动物出现了嗅、视、听等集中的感觉器官。
有了脑和感官,再加上保护它们的头骨,就构成了明显的头部。
因此,本亚门又称有头类(Craniata)。
2.脊柱(vertebral column)代替了脊索,成为新的支持身体的中轴。
脊柱是由一个个的脊椎骨(vertebra)所组成的。
脊椎动物(vertebrate)就是因为具有脊椎骨而得名。
在低等脊椎动物中,脊索仍起着主要的支持作用,终生保留;而在较高级的脊椎动物中,则只在胚胎时期有脊索,以后就被新的支持结构脊柱所代替,脊索本身仅留残余或完全退化。
脊柱进化的趋势,一方面是增加坚固性,另一方面是增加灵活性;由分化少到分化为颈、胸、腰、荐、尾等五部分。
脊索是脊柱的前驱,脊柱是脊索的承替,在胚胎发生过程中是如此,在脊索动物的系统进化历史上也是如此。
3.咽囊与鳃裂。
脊椎动物在胚胎的早期,咽部的内胚层向两侧各突出6个咽囊(pharyn -geal pouches),与此相对,表面的外胚层也向内凹,最后与咽囊打通形成鳃裂(gill slits)(图3-3)。
水栖脊椎动物鳃裂终生存在,各鳃裂之间的咽壁上形成鳃的结构,作为呼吸器官;陆栖脊椎动物发展了肺呼吸,胚胎时期也都形成咽囊,但只有少数咽囊暂时性地打通形成鳃裂,以后又复关闭,各对咽囊以后转变为其他结构。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脊椎动物》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脊椎动物》是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介绍了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还涉及了脊椎动物的分类、结构与功能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脊椎动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其他生物类群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描述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
2.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脊椎动物类群,并了解它们的分类。
3.学生能够理解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等活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2.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和生物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脊椎动物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2.脊椎动物的分类和主要类群。
【教学难点】:1.脊椎动物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
2.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生物学知识,但对脊椎动物的深入理解还不够。
他们可能对复杂的分类系统和生物结构功能关系感到困惑。
因此,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标本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脊椎动物。
2.讲授法:讲解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各类脊椎动物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各种脊椎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不同脊椎动物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脊椎动物学][知识点归纳]各纲特征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骨骼全身的骨骼为软骨,脊索终生保留脊柱,头骨(脑颅和咽颅) ,附肢骨骼:分为奇鳍(背、臀鳍和尾鳍)和偶鳍(胸、腹鳍)头骨(组成:脑颅、咽颅和舌弓。
幼体有鳃弓)2、脊柱:两栖类的脊柱比鱼类有较大的分化,由颈椎(1个)、躯干椎(7个)、荐椎(1头骨(爬行动物头骨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颞窝)脊柱脊椎:特点:首先出现了胸廓,用来保护心脏,又加强了肺呼吸;脊椎牢固性加强,又有很大为了适应飞翔生活的需要,鸟类骨骼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轻而坚固、骨骼内充满气体的空隙,头骨、脊柱及骨盆的骨块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变形。
1、头骨:特点:1)全部骨化;2)骨块数量减少。
3)脑颅大;4)颧弓出现:5)次生颚完整等。
2、脊柱:分5部分,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3、带骨及肢骨个)和尾椎组成。
胸骨:从两栖类开始出现了胸骨,陆生四足类所特有(上胸骨1块、肩胸骨1块、中胸骨1块、剑胸骨1块)附肢骨(肩带,腰带,上肢骨,下肢的灵活性;多数骨骼坚强,多数为硬骨。
肋骨,胸骨,带骨及附肢骨,肩带,腰带,附肢骨1、头骨:1)具单一枕髁;2)头骨薄、轻、坚固,颅骨愈为一个整体;3)上下颌极度延伸,构成鸟喙,不着生牙齿4)颅腔大;5)眼窝大,眶间隔发达。
2、脊柱及胸骨、肋骨1)、脊椎分颈椎、1)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组成。
2)腰带:髂骨、坐骨、耻骨。
3)前肢骨(典型的五趾型附肢)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
4)后肢骨:股骨(大腿骨)、胫骨) 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椎体呈马鞍型。
2)头转动灵活。
3)胸椎愈合,与肋骨和胸骨构成牢固的胸廓。
4)尾骨愈合为尾综骨5)胸骨发达,隆起的龙骨突。
3、附肢骨:1)肩带:肩胛骨、骨、腓骨(小腿骨)、跗骨、跖骨、趾骨。
乌喙骨、锁骨。
2)腰带:支持后肢及身体。
肌肉圆口类的肌肉相当原始,基本上与文昌鱼相似,由一系列原始的肌节组成,呈∑形。
脊椎动物教案第一篇:脊椎动物教案《脊椎动物》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能熟练区分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游戏活动和检索表的学习,领悟逐级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猜想、推理、交流和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和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根据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这五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1、复习有关于无脊椎动物的内容,提问;2、讲解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
由动物进化的趋势引出本节课的内容;3、鱼:体型特征,靠什么游泳,用鳃呼吸,鳃中密布毛细血管,可以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
怎样进行气体交换?(学生讲解)4、两栖动物:青蛙为例,幼体生活在水中,靠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靠肺呼吸。
虽然青蛙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但不能离水源太远,因为青蛙的肺结构简单不发达,无法满足对氧气的需求,需要借助于湿润的皮肤来辅助呼吸。
5、爬行动物:以蜥蜴为例,它的一生都生活在陆地上,是真正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
那蜥蜴有哪些适于陆地上生活的原因?(学生讲解)正是因为蜥蜴具有这些特点,才使其生殖和发育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水,能终身生活在陆地上。
课本上还列举了哪些爬行动物?变色龙、恐龙等都是爬行动物。
6、鸟类:鸟的种类很多,而且绝大多数鸟类善于飞行,那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有哪些?(学生讲解)重点讲解:鸟具有与肺相通的气囊,气囊能辅助呼吸,使鸟类进行双重强吸。
但是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鸟的结构完善,能保持高而恒定的体温,属于恒温动物有;动物维持恒定体温的意义(学生讲解)变温动物包括哪些?7、乳哺动物的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千差万别,举例:猕猴、大象、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