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剖面形态和土壤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4.23 MB
- 文档页数:44
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土壤剖面是指在地表以下,从表层到深层的土壤堆积体的纵向结构和特征。
具体来说,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壤层次:土壤剖面通常由多个层次组成,每个层次称为土壤层或土层。
土壤层次的数量和厚度取决于土壤形成过程和地貌条件。
常见的土壤层次包括表土层(也称为A层)、渗透层(B层)和母质层(C层)。
色泽:土壤剖面中的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颜色。
这是由于土壤成分、有机质的含量和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所导致的。
常见的土壤颜色包括黑色、褐色、红色、黄色等。
土壤颜色可以提供关于土壤成分、含水量、通气性和气候条件的信息。
质地:土壤剖面中的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质地。
质地是描述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的属性。
常见的土壤质地包括沙壤土、壤土、粉壤土和黏壤土等。
质地对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通气性和渗透性等性质有重要影响。
结构:土壤剖面中的不同层次可能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土壤结构包括块状结构、砂粒结构、团粒结构等。
土壤结构对土壤的渗透性、通气性和根系生长空间等产生影响。
根孔和生物通道:部分土壤剖面中可能存在根孔和生物通道。
根孔是植物根系经过后遗留下来的空隙,对水分渗透和土壤通气起到重要作用。
生物通道则是由土壤动物或其他生物活动造成的空隙。
特殊结构和物质:在某些特殊的土壤剖面中,可能存在特殊的结构和物质,如硬质土壤层、石块、腐殖质或岩屑的聚集等。
这些特殊结构和物质对土壤的根系生长、水分渗透和养分循环等都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土壤层次、色泽、质地、结构、根孔和生物通道,以及特殊的结构和物质。
这些特征反映了土壤的形成过程、物质组成和力学性质,对土壤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发展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黄土─土壤结构剖面构型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
黄土是中国特殊的土壤类型,由于其在形成过程中凝集了大量细微颗粒,所以其剖面构型特征独特饱满,非常重要。
黄土天然形成,其剖面结构层次分明,从上到下依次为上土层、中土层和底土层,分别由多种不同类型的颗粒组成。
上土层以粗颗粒为主,主要有砂砾、卵石,以及斑砾、片状等,这些粗颗粒有利于提高地面稳定性,防止侵蚀。
中土层以夹层状构造为主,由粒度中等的小卵石、斑砾还有腐殖细㪣组成,这也是黄土的典型结构。
底土层以细颗粒给支持,主要是微粒状的黏土、砂砾及腐殖颗粒等,它们有利于土壤的多孔性,更敏感地响应地下水的变化及充分收集降雨过程中的水分。
黄土的剖面构型,一方面可以改善水文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吸收和保存水分,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碳氮等,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水源污染,防止沉积物形成,展现更为出色的水质保护效果。
更重要的是,黄土剖面构型可以缓解气候变化及其破坏的影响,有效减少降雨蒸发和土壤侵蚀,促进坡面植被的生长,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使得土壤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
总之,黄土剖面构型对人类生存环境至关重要,其形成及维护不仅影响土壤质量,而且还可以缓解气候变化及其破坏,带来更好的环境效益。
1 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地位及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和相互作用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境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P6~P7土壤与人的关系: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即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
2 解说土壤剖面中的新生体和侵入体,并说明研究它们的意义。
新生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称为新生体。
新生体是判断土壤性质,土壤组成和发生过程等非常重要的特征。
侵入体:位于土体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生的物体。
一般常见耕作土壤,是判断人为经营活动对土壤层次影响所达到的深度,以及土层的来源等的重要依据。
3 土壤形态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土壤形态的意义是什么?、土壤形态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上,包括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
4 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5 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组成。
土壤的三类基本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封肥力的物质基础。
6 结合我国土壤粒径分级系统,简述进行土壤粒径分级的意义和作用?中国土壤料径分级系统为<0.001mm为黏粒 0.001mm~0.005mm为粗黏粒0.005~0.01为细粉粒 0.01~0.05为粗粉粒0.05~0.25为细砂粒 0.25~1.0为粗砂粒1.0~3.0为细砾 3.0~10.0为粗砾>10.0为石块。
土壤剖面构型标准种类一、土壤层次土壤层次是土壤剖面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反映了土壤形成的过程和时间。
根据土壤形成因素和时间顺序,可以将土壤层次分为A、B、C三个层。
A层是新近沉积的或未完全固结的表层,B层是已经固结但仍在进行成土过程的下层,C层则是基岩层。
不同的土壤层次对植物的生长和水分保持有不同的影响。
二、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砂粒、粉粒和粘粒的比例。
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可以将土壤分为砂质土、壤质土和粘质土。
砂质土的颗粒较大,具有良好的通气性和排水性,但保水能力较差;粘质土的颗粒较小,保水能力强,但通气性和排水性较差;壤质土则介于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三、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矿物质组成和氧化还原状况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健康的土壤颜色应为棕色或暗棕色,这表明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活性。
如果土壤颜色过浅或过于灰白,则可能表明土壤质量较差。
四、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和空隙大小。
良好的土壤结构能够提高土壤的通气性、排水性和保水能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常见的土壤结构有团粒结构、片状结构和柱状结构等。
团粒结构的土壤最为理想,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片状结构和柱状结构的土壤则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和干旱等问题。
五、土壤紧实度土壤紧实度是指土壤颗粒间的压缩程度。
土壤紧实度过高会导致通气性和排水性变差,不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而紧实度过低则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风蚀等问题。
因此,适中的土壤紧实度是保持土壤健康的重要条件。
六、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产物等。
土壤有机质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土壤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健康的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应占土壤总质量的2%-5%。
七、土壤pH值土壤pH值是指土壤酸碱度的指标,它对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植物对土壤pH值的适应性不同,因此了解并调节土壤pH值是实现科学合理种植的重要措施。
土壤地理学绪论/第一章1.土壤剖面:自地表直至母质的土壤纵切面2.单个土体:它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是土壤类型基层单元的最小体积单位。
3.聚合土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所组成的群体。
4.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5.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
(是土壤的基本属性)6.土壤生产力土壤在一定的管理系统下能生长某种植物或植物系列的能力。
原生矿物是指土壤中各种岩石只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均未改变的矿物。
次生矿物定义: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包括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次生矿物的分类:1)简单盐类:碳酸盐、重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等。
2)次生氧化物(类型及其特性)氧化硅类:土壤新生体(蛋白石-玉髓)。
氧化锰类:土壤新生体,使土壤具有金属光泽。
氧化铁类(包括氢氧化铁):种类较多,使土壤染色:红色、砖红色、棕色、黄色氧化铝类(包括氢氧化铝):调节土壤的酸碱平衡,起到“两性胶体”的作用。
2)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包括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等。
它们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
结构:晶体是由硅氧四面体片和铝氧八面体片是由四个氧原子围绕一个硅原子,形成具有四面构造而得名。
一系列的硅氧四面体通过共同氧原子联结成平面,形成一个片状的四面体层,或称硅氧片。
两种基本晶片连接而成的薄片层状结晶体。
根据晶层结构分类为:1∶1型非胀塑性矿物典型代表是高岭石和埃洛石。
2∶1型膨胀性矿物典型代表是蒙脱石和蛭石。
2∶2型膨胀性矿物典型代表是伊利石、蛭石。
土壤有机质定义:是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分类:普通土壤有机质:糖类、蛋白质、脂肪类等。
土壤腐殖质: 胡敏酸、富里酸等,60-70土壤有机质的来源1.植物的枯枝落叶、根系;2.施入的有机肥;3.动物残体、微生物残体土壤有机质的组成成腐殖物质(特殊有机质)(60-70%)非腐殖物质(普通有机质)(30-40%左右)1)普通有机质(矿质化作用后形成简单化合物):①碳水化合物:糖类,生物的能源物质。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1.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外部的特征。
2.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
3.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它是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
4.土层:由非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土壤层次。
5.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6.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又称土壤个体或土壤实体等。
7.土壤界面线类型:(1)平整状(2)波状(3)袋状(4)舌状(5)指状、水流状(6)参差状、冲蚀状(7)锯齿状(8)栅栏状8.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即土壤剖面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其表现的土壤性状,是土壤形成过程的产物。
9.土壤颜色:主要决定于土壤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
影响因素:有机质、矿物质、水分、质地和生物活动。
10.色调:指占优势的光谱色。
共有10个色调:R、Y、G、B、P;YR、GY、BG、PB、RP;11.亮度:指土壤颜色的相对亮度,绝对黑为0、绝对白为10。
12.彩度:指光谱色的相对纯度或强度,也就是一般理解的浓淡程度。
13.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粗细的情况。
14.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胶结的状况。
15.土壤结持性:是土壤对机械应力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包括粘着必和可塑性。
16.土壤孔隙状况:指土壤孔隙的大小、孔隙的多少。
17.土壤干湿度:土壤干湿的程度不同,反映土壤含水量的多少。
18.土壤新生体:不是成土母质中的原有物质,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
19.土壤侵入体:侵入体不是由于成土过程形成,是有外界进入的特殊物质。
包括岩石状态、冰冻形态、人为形态及生物形态等四种类型。
20.矿物分解的阶段性:①碎屑阶段②钙淀积阶段③酸性硅铝阶段④富铝化阶段21.矿物风化程度的量度指标:①硅铝率(Sa):Sa=SiO2/Al2O3②硅铁铝率(Saf):Saf=SiO2/(Al2O3+Fe2O3)③铁的游离度:指土壤中游离氧化铁(未被铝硅酸盐禁锢)的铁占土壤全铁量的百分数。
实验一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3课时)一、选择土壤剖面点选择原则:1、要有比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即具备有利于该土壤主要特征发育的环境,通常要求小地形平坦和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剖面具有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附近、粪坑附近等受人为扰动很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土壤剖面一般是在野外选择典型地段挖掘,剖面大小自然土壤要求长2米、宽1米、深2米(或达到地下水层),土层薄的土壤要求挖到基岩,一般耕种土壤长1.5米,宽0.8米,深1米。
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下列几点:(1)剖面的观察面要垂直并向阳,便于观察。
(2)挖掘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在土坑的两侧,不允许混乱,以便看完土壤以后分层填回,不致打乱土层影响肥力,特别是农田更要注意。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走动,以免破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的研究。
(4)在垄作田要使剖面垂直垄作方向,使剖面能同时看到垄背和垄沟部位表层的变化。
(5)春耕季节在稻田挖填土坑一定要把土坑下层土踏实,以免拖拉机下陷和折断牛脚。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土壤剖面由不同的发生学土层组成,称土体构型,土体构型的排列入其厚度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划分土层时首先用剖面刀挑出自然结构面,然后根据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系等形态特征划分层次,并用尺量出每个土层的厚度,分别连续记载各层的形态特征。
一般土壤类型根据发育程度,可分为A、B、C三个基本发生学层次,有时还可见母岩层(D),当剖面挖好以后,首先根据形态特征,分出A、B、C层,然后在各层中分别进一步细分和描述。
土层细分时,要根据土层的过渡情况确定和命名过渡层:(1)根据土层过渡的明显程度,可分为明显过度和逐渐过度。
(2)过渡层的命名,A层B层的逐渐过程可根据主次划分为AB 或BA层。
(3)土层颜色不匀,呈舌状过渡,看不出主次,可用AB表示。
(4)反映淀积物质,如腐殖质淀积Bh ,粘粒淀积Bt,铁质淀积Bir等。
土壤剖面特征和土壤一般外部特征
土壤剖面特征是指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的层次结构和性质变化,包括土壤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基岩层等。
不同层次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这些性质的变化反映了土壤形成和演化的过程。
土壤一般外部特征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紧实度、湿度、气味等。
这些特征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和手感等方式进行判断。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直观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反映土壤的肥力、水分状况和土壤质地等信息。
例如,黑色的土壤通常富含有机质,而红色的土壤则通常较为贫瘠。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形状和分布情况。
不同的土壤质地会影响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肥力等。
例如,砂土的通气性好,但保水性差,而粘土的保水性好,但通气性差。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聚集状态和空间排列方式。
良好的土壤结构可以提高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肥力等。
例如,团粒结构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土壤紧实度是指土壤的紧实程度,它会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根系生长。
过紧的土壤会限制根系的生长和吸收养分的能力。
土壤湿度是指土壤中水分的含量,它会影响土壤的通气性、肥力和植物生长。
过湿或过干的土壤都会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土壤气味也是土壤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可以反映土壤的肥力和是否受到污染等信息。
综上所述,了解土壤剖面特征和土壤一般外部特征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1节土壤剖面形态描述两节小课内容,你可以只抄写大的标题,14周周2、7-302一、土壤剖面发生层次的划分可用大写字母H、O、A、E、B、C和R指示主要的土壤发生层或和假定的母质已发生了偏离的主要性质。
(一)主要土壤发生层即H、O、A、E、B、C和R 等字母表示(二)过渡土层其集合了两个主要发生层的性质,它用两个大写字母联合,如AE,EB,BC等,第一个字母标志着过渡层和这个主要层次更相似一些。
(三)混合土层是由混杂在一起的土层成分组成的,但可证明其每一部分是与哪一主要发生土层是相同的。
其表示如E/B,B/C;第一字母表示组成部分占主要的土壤发生层。
混合土层不再用数字词尾修饰。
二、形态描述(一)土壤颜色单个土层的土壤基质颜色首先用标准色名称描述,然后用孟赛尔色卡中给的色调(hue),明度(value)和彩度(chroma)表示。
(二)锈纹锈斑(color mottling)1、锈纹锈斑的多少(1)几乎没有锈纹锈斑点占据暴露面小于是2%。
(2)一般锈纹锈斑占据暴露面2%~20%。
(3)许多锈纹锈斑占据暴露面大于20%。
2、锈纹锈斑的大小(单个锈纹锈斑的大致直径)(1)细的锈纹锈斑的最大边长小于 5 mm。
(2)中等的锈纹锈斑的最大边长5~15 mm。
(3)粗的锈纹锈斑的最大边长大于15 mm。
3、锈纹锈斑的清晰度(1)模糊的锈纹锈斑仅在仔细地靠近检查时,才能辨别出来,土壤基质和锈纹锈斑的色调和彩度十分相近。
(2)清楚的虽然不是十分明显,但锈纹锈斑容易被看见。
土壤基质的色调、明度、彩度容易与锈纹锈斑的色调、明度、彩度分开。
(3)显眼的锈纹锈斑是明显的,锈纹锈斑和土壤基质的彩度可能差几个单位。
(三)质地土壤质地:三类(砂土类、壤土类和粘土类)十二级(粗砂土、细砂土、面砂土;砂粉土、粉土砂壤土、壤土、砂粘土;粉粘土、壤粘土、粘土、重粘土)(四)土壤结构以团聚体的团聚程度、级别和类型来定义。
(五)结持性没被胶结的土壤物质的结持性分为湿时和湿润时。
第一章土壤剖析掌握内容:1、土壤组成(原生矿物、次生矿物);2、土壤胶体性质;3、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土层、剖面、土体构型、质地、新生体)。
理解内容:1.土壤微形态特征;2.土壤形态学特征。
重点及难点:1.土壤矿物质类型及特点;土壤特殊有机质的特征;2.土壤矿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及特征;3.土壤溶液和土壤水。
第一节土壤形态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外部、通过观察者的感觉来认识的一系列外表性状。
土壤的形态是土壤形成过程的结果,也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外部表现,鉴别不同土壤类型的一种根据。
其中颜色、质地、结构、紧实度、干湿度可以用人的肉眼、触觉进行观察、鉴别,称为土壤的宏观形态特征;其他如孔隙、胶膜、结核等需要借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称为土壤的微形态特征。
一、土壤的剖面及构造特征1、土壤剖面(soil profile):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
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应挖到土壤下部的原始岩石风化层或岩石层,或挖到植物根系和土壤动物所及的深度。
单个土体: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单个土体的横切面形态近似六边形,面积为1—10平方米,在此范围内任何土层在性态上是一致的,而该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
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又称土壤个体或土壤实体等。
2、土壤发生层(soil horigon)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它是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简称土层。
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土壤层次。
3.土体构型(土壤剖面构造或土壤构造)(soil constitution)我们把土壤发生层的数目、厚度及其排列组合型式叫做土体构型。
1)自然土壤发生层的划分和命名: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最早把土壤剖面分为三个发生层,即:腐殖质聚积表层(A)、过渡层(B)和母质层(C)-道库恰耶夫的ABC传统命名法。
1967年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和母岩(R)等六个主要发生层以来,经过一个时期应用,我国近年来在土壤调查和研究中也趋向于采用O、A、E、B、C、R土层命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