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 格式:docx
- 大小:21.80 KB
- 文档页数:4
《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是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的。
在书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
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
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
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
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
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
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人物篇毛泽东人物特征:质朴纯真,说话平易,生活简朴,身体素质佳,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一丝不苟,不知疲倦,果决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同时他又是一个爱军爱民的共产党人领导。
相关章节/情节:《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①他的财物只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
②谈及已死的同志和饥荒的死人事件,他眼睛湿润。
③将自己的上衣脱给战士穿,长征中和普通战士一样步行。
④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的熟悉,提出的世界政局时事问题连斯诺都无法回答。
⑤为了专心读哲学新书,要求斯诺改期再谈。
⑥在与斯诺谈话时松下裤带捜虱子。
⑦与斯诺谈论共产党的政策及抗日战争可以看出他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周恩来人物特征:平易近人,温和文雅,他细心热情。
同时他理智冷静,善于分析。
知行合一,生活朴素,充满生命的活力。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及知识点归纳一、名著导读1.纪实作品: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
2.阅读方法:(1)利用序言、目录,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草。
(2)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3)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
(4)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3.《红星照耀中国》中主要写了两方面事实:(1)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
(2)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
此外,还要通过对作品中事实的把握,读懂作者在作品中的观点,进而从中获得一定的启迪,以便指导今后的学习和思考。
4.纪实作品的重要特点:时效性,真实性,导向性。
二、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及主要内容归纳:1.《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纪实文学,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于1938年2月首次出版中文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新闻记者,“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代表作有《红星照耀中国》《远东前线》等。
2.主要内容:《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红星照耀中国》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核心内容是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即《毛泽东自传》)和第五篇《长征》。
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点总结基本文学常识《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记者、作家。
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1936年访问陕北根据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苏区的西方新闻记者。
1937年7月底,他完成《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
主要作品有《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远东前线》、《大河彼岸》等。
【主要内容】《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
《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作品意义】1、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2、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
【人物形象】周恩来(第二篇)人物印象: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性格特点【相关情节】①头脑冷静、学识丰富【他先在南开中学,后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他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进行学习】②吃苦耐劳、不屈不挠【他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用步枪、机枪、铁锹对付轰炸机、坦克、装甲车,甚至没有盐吃,不得不用人的铁的意志来代替;后来他又身患重病,九死一生,终于长征到了西北的红色新根据地】③敢于反抗、忠于信仰【他从学生时期就开始参加运动且从未停止,在法国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又领导上海工人运动、八一起义】④自信热情【他欢迎任何一个新闻记者来苏区访问,并愿意提供一切帮助;他替作者起草一个旅程,开列着为时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贺龙(第二篇)人物印象: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性格急躁但很谦虚。
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一)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
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他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他在弥留之际所说的一句话便是“我热爱中国”。
(二)作品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一部报告文学,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是世界上第一本忠实描绘红色中国的著作,使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中国共产党,该书让西方世界明白了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一个全新的中国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西行漫记》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三)主要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纪实性作品。
本书描写的时间段是1927~1937年,恰值土地革命时期。
作者以忠实的原则记述了中国革命的历程,全面地展现了中国革命者的风采,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
全书共12篇,分为四个部分——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以及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四)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五)艺术特色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
(六)人物——典型情节
1,毛泽东:态度亲切友善、和蔼可亲,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远大超前的战略眼光和无私为国的赤子之心。
他是一个生活简朴;刻苦努力,精明博学;勇于反抗,勇敢无畏;质朴纯真,真诚老实,平易近人;自尊心极强的人。
情节:亲切友善,与普通的红军战士同吃同住,一点架子都没有。
毛主席将自己的诗当场赠与埃德加·斯诺,盛情邀请他一同吃饭,还对他的理想高度肯定,这些和蔼可亲的举动自然而真实,让埃德加,斯诺倍感惊讶。
随着采访进行,毛主席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充分展现了出来:他毫无保留地深入解读了红军战术、深刻剖析了红军革命精神,说到动情,还用自己以前的油灯,深情地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理念传达给埃德加·斯诺,更由己推人,强调红军精神扎根在每个战士心中。
毛主席用自己的韧力和平易近人的行为一举打破了西方人对红军的偏见。
除此之外,在问到红军长征时,毛主席出示了长征的统计数字,用“三百六十八个日夜”“一百天的战争”“十八座雪山”等真实数据,充分揭示了红军长征的不易。
他将红军长征称为中华民族和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以红军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更用三国时期人人皆知的“空城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sù”等历史事件,将红军不朽的革命精神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让埃德加·斯诺明白:红军离不开人民群众,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
2,周恩来:他平易近人,温和文雅,细心热情同时又冷静理智,善于分析,知行合一,生活朴素,充满生命的活力。
3、朱德:他是一个天性温和、爱护部下、平易近人;爱好广泛;负责,诚实可靠;聪明睿智,经验丰富的人。
4,贺龙: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
康,不知疲倦。
他口才很好,在国民党中是有名的。
他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
他是一个勇敢无畏;有勇有谋;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爱护部下、平易近人;不计较个人财物,但喜欢马的人。
5,彭德怀:他是个乐观爱笑,率直爽朗,富有才智,善于驰聘,吃苦耐劳,活泼且精力旺盛,喜欢、尊重孩子,顽强不屈,有反抗精神,性格刚烈,是位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勇士,还是杰出的军事家。
(七)练习巩固
1.填空题
(1)《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告文学。
(2)《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3)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①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②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③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④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4)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文中的“大迁移”是指;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5)埃德加·斯诺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6)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和柯kē棣dì华(印度)都曾阅读这本书,它成为促使他们下决心来华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7)斯诺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8)《红星照耀中国》为全世界回答了“红军,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没有大炮,没有毒气,没有飞机,没有金钱,也没有现代技术,他们是怎样生存
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疑问。
(9)《红星照耀中国》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10)《红星照耀中国》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斗争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11)千百万人民群众——不是少数领袖们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西行漫记》这一本书的总结。
(12)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1936年,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其动机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列举简述。
(1)在斯诺看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始终依靠群众是中共的基本原则,更是红军无往不胜的“法宝”,而这也是“白汉”与“红汉”的根本区别所在。
②坚定的政治信仰。
这支新军队,是一群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拯救中国。
实事求是,既有坚定的信仰,更有灵活的处事风格。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原则。
在长征途中,红军将领刘伯承彝yí族首领小叶丹“歃shà血为盟”“结为兄弟”,便是这种原则的体现。
(2)《红星照耀中国》出版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其次、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还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