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理护理分析 孟留伟
- 格式:docx
- 大小:28.19 KB
- 文档页数:3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除了进行药物治疗和控制饮食以外,患者的心理状况也需要得到关注和护理。
本文将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认识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需求高血压患者面临着长期的疾病治疗和控制,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压力。
他们常常担心疾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出现,这会增加他们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此外,高血压的疾病本身也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感、抑郁和失眠等。
二、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1. 提供充分的信息和教育给予高血压患者充分的信息和教育非常重要,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医生可以向患者解释高血压的病理过程,让他们明白高血压是可以控制和管理的,并非绝对无法治愈。
2. 建立信任关系医生和护士应该与高血压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通过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并给予关注和支持。
与患者建立稳定的护理关系有助于他们对治疗计划的合作和信心的建立。
3. 提供情感支持高血压患者需要得到情感上的支持。
医护人员可以向患者表达理解和关心,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并不孤单。
此外,患者的家人、亲人和朋友也可以通过关怀和陪伴来提供情感支持。
4. 鼓励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医生和护士可以鼓励患者积极改变饮食习惯、增加体育锻炼和控制体重。
这些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提高他们对治疗的信心。
5. 提供心理疏导和放松方法高血压患者常常面临着压力和紧张情绪,这会对他们的血压产生不利影响。
医生可以向患者介绍一些简单的心理疏导和放松方法,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和冥想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舒缓紧张情绪,降低血压。
6. 建立支持小组医院可以建立高血压患者的支持小组,让患者之间相互交流和分享经验。
这种支持小组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患者们能够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困惑。
通过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帮助,患者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
适应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适应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7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成各自76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适应心理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以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SAS评分与SDS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分别为(29.3±3.9)、(28.7±3.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护理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过程中,采用适应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血压性心脏病;适应心理护理;护理效果引言: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一种因为患者血压升高导致心脏功能衰竭而产生的心血管疾病,该病症在中老年群体中有较高发病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逐渐增多。
患者不仅承受着身体病理变化的折磨,还会导致心理上承受较重的负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1]。
有研究表明,适应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就此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7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成各自76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性患者分别为41例和35例,年龄范围在48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1±4.4)岁,病程范围在1年到10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9±1.8)年。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负担。
因此,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帮助高血压患者处理负面情绪和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方法,以提供全面的照顾。
1.接受自己的情绪:高血压的确诊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安和焦虑。
在开始治疗和管理高血压之前,患者应该首先接受自己的情绪反应,并理解这些情绪是正常的。
这种接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处理高血压带来的负面情绪。
2.建立支持系统:患有高血压的人常常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和困难。
因此,建立一个支持系统非常重要。
这个支持系统可以包括亲人、朋友、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等等。
通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患者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3.学习放松技巧:放松技巧对于管理高血压的情绪和压力非常有效。
例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和冥想等技巧可以帮助患者释放压力,改善心理状态。
患者应该积极学习和练习这些技巧以提升自我护理的效果。
4.保持积极态度:积极的思维模式对于患有高血压的人非常重要。
建议患者尝试寻找积极的生活乐趣和目标,鼓励自己与他人保持积极的交流和互动。
正面思考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5.调整生活方式: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
患者应调整饮食习惯,减少食用高盐食物和高脂肪食品。
此外,适度的体育锻炼和良好的睡眠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患者可以在身心上获得更好的平衡和健康。
6.寻求专业帮助:在一些情况下,高血压患者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
如果患者感到无法应对或情绪持续低落,建议他们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患者恢复心理平衡。
总结起来,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通过接受自己的情绪、建立支持系统、学习放松技巧、保持积极态度、调整生活方式和寻求专业帮助,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心理负担,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于稳定高血压患者血压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5月~2011年6月收治的83例高血压患者,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调查,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并与未采取心理护理的同期83例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分别为(15.3±4.7)d 和(25.2±5.9)d,治疗效果分别为100.0%和63.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高血压患者应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以让患者保持积极平衡的心理状态,能够正确的对待疾病,减少心理紧张、焦虑的刺激,降低高血压发病率,迅速稳定病情,提高治疗效果,有效缩短住院时间。
标签: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逐渐趋于年轻化,高血压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和致死原因。
高血压病程较长、见效慢、反复发作,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疾病折磨,情绪的波动大,身心疲惫,血压升高,大部分患者有焦虑、紧张、恐惧和抑郁的心理状态。
临床研究中发现,高血压的发病和患者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情绪激动和紧张忧虑,加上外界的不良刺激,会导致患者血压迅速升高。
所以在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安慰鼓励、调节情绪和变换心境,改善其心理状况,可以有效的稳定血压,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1]。
本研究对2010年5月~2011年6月收治的83例高血压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5月~2011年6月收治的应用护理护理的83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52例,女31例,年龄35~85岁,平均(59.6±3.5)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8.2±2.7)年。
选取同时期未采取心理护理的83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49例,女34例,年龄36~84岁,平均(58.3±3.1)岁,病程4个月~16年,平均(8.5±2.4)年。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心理护理是指通过调节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护理方法。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因为长期的高血压病情可能带来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调节情绪、提供信息支持和促进社交支持三个方面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调节情绪情绪的稳定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1.放松训练:患者可以尝试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方法来缓解身心压力,促进身心放松。
2.积极思考:鼓励患者培养积极的心态,学会看到问题的积极面,避免消极情绪的扩散。
3.自我激励:通过设定小目标并完成,激励自己进一步改善生活方式,充实自己的生活。
提供信息支持了解相关知识是缓解患者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以下是一些提供信息支持的方法:1.教育患者:帮助患者了解高血压的原因、症状、治疗方法、并发症等方面的知识,增加对疾病的认知。
2.解答疑惑:回答患者对于高血压相关问题的疑惑,帮助其消除不必要的焦虑和担忧。
3.信息传达: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宣传册或是介绍一些可靠的健康资讯网站,供患者参考和学习。
促进社交支持社交支持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心理保障作用。
以下是一些促进社交支持的方法:1.家人支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患者自我调节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鼓励患者与家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相互支持。
2.参与社区活动: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区的健康宣传、文体活动等,扩大社交圈子,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
3.加入患者支持组织:帮助患者了解相关患者支持组织的存在,并鼓励他们参与其中,互相交流经验、分享情感。
总结通过调节情绪、提供信息支持和促进社交支持等方法,可以有效帮助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重要的是,患者应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并与医生和身边人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
这样能够全面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浅谈高血压的心理护理摘要: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通过言行、情绪、社会因素的调节,加上心理护理,使高血压病患者长期保持愉悦、乐观、平静的心理情绪状态,再配合适当的药物治疗,能保持病情稳定,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疾病。
主要累及心、脑、肾、肺等重要器官。
治疗护理不当,会导致器官缺血,血管硬化,破裂,危及生命。
目前在世界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首位。
高血压病的病因较多,既与年龄、职业有关,又与情绪、活动有关,还与饮食、遗传有关.同其他疾病相比,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与高血压病的形成尤为密切相关。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情绪激动会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使中枢神经不能正常地调节血压.病情出现反复或加重。
对高血压病患者,无论病情轻重。
选择何种治疗方案,都不应忽视心理护理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1年1O月一2O12年9月随机来门诊的100例高血压病人,其中男61人,女39人;年龄最大70岁,最小30岁。
符合高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的诊断标准。
100名患者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8人(其中本科15人),高中文化程度46人,初中文化程度l6人。
病程5年以上69人,5年以下31人。
2 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2.1 恐惧、焦虑、抑郁、烦躁的心理部分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过分忧虑,对终身治疗不理解。
多要求能根治,对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恐惧,治疗的依从性差。
时常担心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和致残,疑虑程度不等,这些不良心理状态易引起血压波动,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急性事件。
高度焦虑可增加生理和心理负担[1].因受不良心理状态的支配,身体更易产生应激反应,如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小板聚集、血液黏滞性升高,其结果必然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甚至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2.2 情绪不稳定有的患者受疾病的折磨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有的可为一点小事发脾气,有的固执己见,有的变得郁郁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注意力总是集中在自己身体不适和对疾病的一知半解上,反复思虑,如能否完全治好,是否会引起心脑血管意外和遗留后遗症等,疑虑重重,内心充满了担心。
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分析摘要:在高血压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后有目的地制定护理措施,了解病人的心理特征,使病人能从心理方面达到接受治疗并增强早日康复的信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以血压持续性升高为主症,以全身小动脉受累为主的全身性独立性疾病,其具有发病率高、并发症多、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1]。
同时,社会心理因素,心理障碍对高血压病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和田地区维吾尔族比汉族患高血压疾病患病率高,高血压病知识贫乏,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导致高血压发病率居高不下。
1 临床资料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科共收治446例患者,男性165例,年龄最大90岁,最小31岁,60岁以下的38例,高发年龄60~90岁。
女性281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34岁,34~60岁的106例,60~76岁共175例,为高发年龄。
446例病例,其中维吾尔族406例,占91%,汉族28例,占6%,回族12例,占3%;合并并发症者为196例,其中糖尿病45例,占1%,合并冠心病151例,占33%;农民患者308例,占69%,干部106例,占24%,其他职业32人,占7%。
病程5个月至40年。
2 心理护理2.1 抑郁的护理高血压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并发症,尤其对于伴有脑病、偏瘫、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的患者,会认为自己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
针对抑郁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利用各种方式促使病人倾诉,并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共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依据患者的喜好,安排患者喜欢的活动,舒缓患者的抑郁情绪,如看电视、听音乐等[2]。
2.2 焦虑的护理大多高血压患者都会产生心烦易怒、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临床症状,患者由于不了解自己疾病的性质和预后,往往会产生焦虑情绪,有时甚至对抽血化验、打针、服药抱怀疑态度。
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发表时间:2018-11-20T16:38:31.19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5月上第9期作者:曹秀群[导读] 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十分显著。
因此,优质护理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重庆市合川区大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庆 400000 【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
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间赴医院就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患者病历建立时间先后顺序作为分组依据,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采用本院最为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添加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心理评分。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较高,心理评分较低,进行比较的相关数据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十分显著。
【关键词】高血压性心脏病;心理护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也在发生着相应的改变,这就导致我国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
本次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特意对8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模式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一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间赴医院就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患者病历建立时间先后顺序作为分组依据,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45~67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26 ± 2.3)岁;观察组男13例,女27例,年龄在46~68岁,平均年龄为(52.79±2.2)岁。
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认真阅读并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高血压性心脏病病人的性别、年龄差异无意义。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高血压心脏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90例高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
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7.78% 、对照组为84.44%(P<0.05);观察组护理后血压、HAMA、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高血压心脏病护理中实施心理护理可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有效控制其血压。
[关键词] 心理护理;高血压心脏病;护理高血压长期发展可导致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引起高血压性心脏病(高心病),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患者中,约70%高血压导致[1],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危及其生命安全。
长期的疾病困扰和对预后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焦虑、倦怠等负性情绪,而后者又会影响其治疗依从性,加重疾病严重程度。
研究发现[2],重视心理护理对高心病的治疗、减缓疾病进展具有积极意义。
我院对该疾病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择我院从2018年3月~2019年2月收治90例高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
观察组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52~81岁,平均(65.47±4.76)岁;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51~82岁,平均(64.93±4.72)岁。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用药护理等。
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
(1) 认知重建:了解患者对高心病的认知情况及相关行为,帮助其识别不正确的认知,纠正其错误想法,与其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引导其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建立积极的思维,并指导其掌握应对和处理问题的技巧,重建认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说出内心诉求,了解其心理状态,通过开导、劝慰、鼓励、引导等措施帮助其进行情绪宣泄,以稳定其情绪。
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应用观察摘要:目的:大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方法:将我院2016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6例。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治疗效果以及心理状态。
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SAS以及SD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后比较,干预组患者干预后SAS以及SDS评分降低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理护理可以显著提高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脏病;高血压;心理护理高血压性心脏病为临床多发慢性疾病,高血压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进而导致心脏结构、功能出现一系列病变的总称。
患者患病后工作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均受到一定影响,身心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均明显降低。
因此,多数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均存在较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1]。
本文观察分析了心理护理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6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6例。
其中,干预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57.2±8.4)岁。
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40-83岁,平均年龄(57.6±8.9)岁。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为其建立个人档案,了解具体病情,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取得患者的信任。
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关键词】高血压性心脏病;心理护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环境的转变及人口的老龄化加速,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在临床观察中发现,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一种身心疾病,既有心理应激导致该病,又有躯体症状导致的心理障碍,同时心理因素又影响治疗效果,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都密切相关。
心理因素不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重视心理护理对该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护理工作从单一的功能制护理发展为对心身及社会因素的整体护理。
即在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的同时有效地进行心理护理,通过护士与患者的交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改变护理对象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地接受治疗,促进康复或保持健康。
1不良的心理状态1.1疑问心理新诊断的患者对是否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表示怀疑,对自己是否能康复心存疑虑。
同时怀疑医生的医术是否高明,有些即盲目地要求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
1.2恐惧心理主要怕患病后终身不愈,怕给家里添麻烦,尤其怕一旦服用降压药后,就永远离不开降压药治疗,表现为失眠、烦躁、食欲下降、焦虑。
1.3绝望心理由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治愈的可能性小及患者担心长期治疗所需费用问题等,因此对治疗失去信心,表现为意志消沉、情绪低落、承受能力差。
1.4依赖心理一种是由于体弱多病,生活能力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而产生一种生活依赖心理,表现为一味要求得到照顾。
另一种是认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只要能通过降压药物治疗就行了,而产生药物依赖心理,忽视饮食治疗及运动疗法。
不按时服药或症状加重时就服药,饮食不节制,随心所欲。
1.5急躁心理因此病治疗需坚持用药,有时降压药治疗也有可能达不到满意的效果,表现为性格暴躁,易激怒,充满敌意或者嫉妒抑郁。
2心理护理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药物治疗及饮食疗法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忽视心理护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良好的护患沟通和美好的语言可调动患者内在的康复活动,增加机体免疫力,促进药物达到应有的效果。
对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的探讨1. 引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心理问题的表现、心理护理的方法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等方面对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进行全面探讨。
2.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患者在面对长期治疗、生活方式改变以及疾病进展等方面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可能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通过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种种困扰,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和生活质量。
3. 心理问题的表现高血压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烦躁、易激动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表现为睡眠不好、食欲不振、情绪波动大等症状,甚至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4. 心理护理的方法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心理护理方法,包括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家庭支持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等情绪,调整心理状态,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治疗的一部分。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得到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全面关注,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我们应该重视心理护理的作用,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6. 结语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该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通过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康复。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使高血压患者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关爱和帮助。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文章框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疾病,患者在长期面对疾病的治疗和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心理问题的表现、心理护理的方法、心理护理的实施和挑战、个人观点和对患者的建议等方面,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进行深入探讨。
论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摘要:在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分析研究,积极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咨询、心理护理,励患者战胜疾病,正确对待疾病,使患者相信医学,由心理失衡达到心理平衡。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慢性疾病。
它不仅患病率高,且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因此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是预防复发的一项很重要的护理工作。
现将相应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措施总结如下。
1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1.1 焦虑、紧张:患者对自己身体状况、治疗和预后持有疑虑,整日忧心忡忡,精神紧张,担心血压降不下来会引起脑出血、半身不遂等。
1.2 情绪不稳定:新入院患者,由于环境改变、劳累、情绪激动等,不能适应新的角色,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1.3 猜疑心理:患者常敏感多疑,个别人心胸狭窄,对医生的见解、观点持怀疑态度,总认为医生隐瞒病情,不把真实情况告诉自己。
1.4 恐惧心理:患者常因紧张、恐惧而使血压升高,担心由于血压过高引起后遗症而致残,使生活质量下降,失去正常的工作能力。
1.5 抑郁心理:患者担心家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终日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消极颓废,悲观失望,难以入睡。
1.6 偏执心理:患者固执己见,不随和,多见于有一定医学知识水平,对治疗似懂非懂,按自己见解生搬硬套书本知识。
2 心理护理措施了解病人的思想、生活及工作情况,进行一定的卫生宣教,解除其对本病的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鼓励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精神刺激,遇事应冷静,不要激动。
在护理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分析研究,积极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咨询、心理护理,由于疾病引起的心理反应,要向患者宣传心理、生理、病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鼓励患者战胜疾病,正确对待疾病,使患者相信医学,由心理失衡达到心理平衡。
3 健康教育3.1 指导病人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少吃或避免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脂肪,宜多食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和高蛋白质的食物。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摘要: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终身治疗,同时要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应细致观察患者的不同心理,教会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试,帮助指导其建立健全的人格与正常的情绪反应、生活规律,以便早日康复。
1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1.1.忧虑心理高血压患者对所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病人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不安心理。
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高血压病人,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
1.2信心缺乏高血压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病人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往往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有的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1.3恐惧、焦虑心理高血压患者多情绪低落、紧张,充满恐惧、焦虑心理。
这些不良情绪,都可作为心理负性因素,使病人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如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小板聚集、血液黏滞性升高等。
其结果必然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2护理指导2.1运动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加患者的健康感觉和松弛紧张情绪,运动应循序渐进,先从轻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开始时10min~15min,一般为30min~45min,运动方式以散步、骑自行车与慢跑为宜,也可打太极拳、练气功。
每次活动应按适应性活动、心肺耐力训练、松弛活动三个阶段,其强度以运动后无明显不适为度。
如运动中出现明显呼吸困难,应立即停止运动,出现心慌、胸闷,到医院检查。
2.2 指导患者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物,中高度高血压患者需服用适当的降压药物,在服药过程中,护士应指导患者按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加量,以免发生严重毒副作用,也不可擅自停药,因为可能导致严重的高血压和并发症。
尤其对初次使用降压药的患者,应警惕出现急性低血压反应,要提醒患者注意,如果治疗过程中出现一些不适的情况,应尽早和医生取得联系。
2.3 生活护理长期坚持低盐饮食和高蛋白多含钙的食物,忌长期大量食高胆固醇、多脂肪的食物,戒烟酒,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大便通畅,注意防寒。
2019年 第08期 科学养生26心理导航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杨彦芝(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0)[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心脏病护理工作使用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 本研究选择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10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组后,将常规干预模式应用到常规组,并以此护理干预方法为基础在实验组护理工作中融入心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结局。
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后,对比常规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对比结果体现统计学差异(P <0.05);实施护理干预后,对比常规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功能指标更优,对比结果体现统计学差异(P <0.05)。
结论 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融入心理干预方法,患者的心理压力逐步减轻,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护理效果更好,各项指标恢复更加迅速,因此本研究推荐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融合心理干预方法。
[关键词]心理干预;高血压性心脏病;护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高血压性心脏病是高血压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的一系列病变的总称,患者发病的原因多数都是由于高血压疾早期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和心左室肥厚,随着患者病程延长,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以及心力衰竭,针对该疾病实施单纯的药物控制对患者来说效果不够显著,想要稳定病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医护工作者强化护理工作。
心理干预立足患者的心理状态展开,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针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有很大适用性[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10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对参与研究的患者实施分组,其中实验组患者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5:29,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5.0±3.8)岁;常规组患者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7:37,年龄52~71岁,平均年龄(54.3±2.5)岁。
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理护理分析孟留伟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有效的心
理干预方法。
方法:选取本市某三甲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的50例患高
血压性心脏病的患者进行护理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5
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
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和护理效果。
结果:通过对两组患
者分别进行心理测评,观察组患者的评测分数高于对照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
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与患者满意程度结果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心理干预能够
有效提升护理效果,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性心脏病;心理护理;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4-0301-02
高血压性心脏病在当前心脏病种类中占有很大比重,顾名思义高血压性心脏
病就是由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疾病,发病原因就是患者患有长期的高血压类疾病[1]。
二者之间的具体联系在于患者出现高血压症状,体内的动脉血管压力增加,给心
脏的供血工作带来负担,长此以往会使患者心肌增厚,从而影响心肌的收缩功能,严重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危及生命,因此患有高血压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对
高血压心脏病的防治[2]。
高血压性心脏病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情绪等会产
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文章就主要通过选取在本市某
三甲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市某三甲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的50例患高血压性心脏病的
患者进行护理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5例。
经临床诊断,所有患者均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且物其他慢性疾病,治疗期间患者的患病程度相
当并且治疗方案相似。
对照组患者25例,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53±2.01)岁,患病时间:3~7年,平均时间:(5.01±1.12)年,发病症状:头晕、呼吸困难等;观察组患者25例,其中男性
患者1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9.25±3.14)岁,
患病时间:5~8年,平均时间:(6.15±2.01)年,发病症状:头晕、呼吸困难下
肢水肿等。
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发病症状等一般资
料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常规的护理方法,给予观察组高血压性心脏
病患者常规基础上的心理护理干预护理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2.1接待护理心理护理干预是贯穿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治疗过程的始终的,要求给予患者良好地就诊体验,从而在心理上帮助患者及家属缓解压力。
护理人
员首先就要做好接待护理,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接待服务,对于前来就诊的患者护
理人员要亲切、热情的进行指导帮助,对于患者提出的相关疑问进行细致的解答,在接待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给患者平静安心的就诊体验,这对于平复患者的
焦虑情绪,方便配合医生治疗有很大帮助。
另外,护理人员还要与患者家属保持
沟通,避免家属情绪过激,及时为家属进行答疑解惑,从而营造轻松、和谐的护
理氛围,使心理护理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1.2.2情绪护理由于患者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在病情
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头晕、胸闷等的症状,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使患者长期生活在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之下,这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治疗是
极为不利,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运用情绪护理的方法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
首先,护理人员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要与患者保持沟通,使患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由于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患者多集中在老年群体,这类患者更容易胡思乱想,
因此护理人员要主动向患者进行病情的讲解,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告诉患者
只要谨遵医嘱按时服用药物、控制饮食、适当锻炼就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不必过
于担忧。
其次,对于年龄较大、患病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要进行更加细致周到的
心理护理,在得到家属的支持后,可以为患者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尽量满
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测,鼓励家属多多陪伴,帮助老年
患者减轻消极情绪,更加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1.2.3认知护理很多患者的消极心理主要就是来源于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恐惧,而恐惧主要就是源于不了解,因此,护理人员在实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要注
意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认知护理。
首先,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一对一沟通交流的方式
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科普,包括发病原因、发病时的主要症状、防范措施
和具体的治疗方法,使患者提升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认识,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
从性,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其次,护理人员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制定不同
的护理方案,对患者的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等进行纠正,使患者的身体和心理能
够协调发展,从而使患者获得稳定的情绪,最大限度的避免病情反复。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心理评测分数、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等
作为临床护理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研究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视P<0.05为有统计
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对照组患者SAS(焦虑评测)分数为:45~53分,平均分数为:(44.12±3.09)分,SDS(抑郁评测)分数为:46~51分、平均分数为:(45.19±5.05)分,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5.03%,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9.16%;观察组患者SAS(焦虑评测)分数为:50~61分,
平均分数为:(54.13±6.02)分,SDS(抑郁评测)分数为:50~59分、平均分数为:(53.07±5.14)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02%,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为94.12%。
由以上研究结果对比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心理测评分数以及护理
有效率、患者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护理研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是由于高血压引发的心肌病变,因此在进行治疗时要重
点控制病人的血压状况,使患者的血压保持在长期稳定的水平,从而减少对心脏
造成的负担,控制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病情进一步发展。
使保持患者稳定的心理情
绪是控制血压的有效方法,因此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有积极影响。
通过本次护理研究可以证明,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的方
法能够提升护理效率,稳定患者情绪,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丽娟.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38):105.
[2]阚媛媛,亓志玲.心理护理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03):76-78.
[3]姜芬,崔杰.心理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4):16-17.
[4]卿华,孙静,朱冰,张娜,何艳聪.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的适应心理护理[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3):271-272.
[5]刘玉学.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的适应心理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5):242.
[6]黄映年,宋佰艳.适应心理护理应用于高血压病性心脏病的作用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16,30(0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