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1.00 KB
- 文档页数:11
《古代史专题》一、课程名称:古代史专题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四、计划课时:36学时,2学时/周,共36教学周五、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胡坤七、课程简介:本课程系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必修课程。
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重大问题;掌握学习中国历史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界重要的学术论著及学者;培养专业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专业所必须的课程打下基础。
本课程授课时间为每年秋季学期,每周2学时。
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课程作业,占总成绩20%;课堂讨论或随堂测验,占总成绩2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60%。
学习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八、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分为十一讲,讲授内容的时间范围起于史前时代,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主要以专题讲授为主,会适当照顾但并不着意于课程内容的连贯。
其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如下:绪论(1学时,讲授)要点:介绍课程的内容及性质;介绍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重大问题及学界的动态。
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重大问题。
第一讲史前时代(2学时,讲授)1.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3.文献与传说中的古史要点: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分布;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及特点;文献与传说中的史前史。
重点:夏娃理论;苏秉琦区系类型说;顾颉刚与古史辩派。
第二讲三代历史(2学时,讲授)1.从氏族到国家2.夏商周社会文明3.夏商周历史发展要点: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明与历史发展。
重点:“治水社会论”与“东方专制主义”;封建制与宗法制。
第三讲春秋战国(2学时,讲授)1.争霸与并吞2.社会的转型3.战国士人与百家争鸣要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线索;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战国士人的崛起与百家争鸣。
重点: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士阶层的崛起第四讲秦与西汉(3学时,讲授)1.秦帝国的兴亡2.休养生息与削抑制藩国3.汉武帝时期的全盛与转向要点:秦的发展历程;汉初休养生息与削藩;汉武帝时期的统治重点:秦朝统一的意义;汉初布衣将相之局;七国之乱;轮台罪己诏。
考古学概论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17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
19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古物的研究。
中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金石学,仅限于古代的吉金、石刻;清代末期:金石学:扩大到各种古物;古器物学,此名称延续至20世纪前期。
集古、博古、格古、考古:宋。
日本首先使用“考古学”这一名词。
二、考古学的定义:格林.丹尼尔(英国考古学史专家)认为含义有二:①、人类历史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②、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
夏鼐:①、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继续使用这种知识的途径;②、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③、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共同点:过去的;物质的遗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
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
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下限:英国: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
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
美国: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
日本:明治维新(1864年)。
中国:明朝灭亡(1644年)。
空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四、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目的:人类历史。
察明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的规律。
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一、考古资料的遗留形式及原因: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被保留下来,即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情况:①、埋藏于地下,为多,大量;②、遗留在地面上。
造在地面上,高大,长时期内不会被彻底埋藏;年代不太久远。
地下遗留形成的原因:①、自然原因:自然的沉积。
历史博物馆课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
2、感知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
3、原始时代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发展状况,南北方居民在生产生活上因地理、气候不同存在较大差异。
4、感悟原始时代生产力发展低下,人均寿命较短。
5、发扬社团成员间的合作精神。
(二)活动实施1.学生按A、B进行参观,老师设计问题,两组竞赛,答对得分。
教师评判总结,公布竞赛结果。
2、目的: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增强竞争意识,拓宽知识面。
3、设计问题分组抢答:A组:(1)观察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这里的人类生活的年代?(2)什么人最早使用天然火?什么人最早懂得人工取火?(3)观察工具模型(粗糙的石器、木棒、项链、陶器)。
这些都类似北京人制造的工具吗?有什么用途?那这些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工具,还是新石器时代的工具呢?B组:(1)观察氏族公社时期遗址分布图。
这里的人类生活的年代?(2)观察工具模型(磨制石器、骨针、箭头、陶器)。
问这些工具用来做什么?类似什么人使用的工具?我国什么时候有了陶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用陶器装什么粮食?他们是否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3)观察房屋模型。
问这样的房屋最早是什么人制造的?说明他们开始了什么生活?(4)观察氏族埋葬墓地,问当时为什么那么多人年纪轻轻就死去了?根本原因是什么?(三)作业:学生畅谈参观感受,写出观后感课后反思: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竞争意识强。
既能巩固知识,又有利于课堂教学。
总之,本次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兴趣为主。
使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既增长了知识,有培养了能力。
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更有益的价值。
教案名称:《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历史意义,掌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情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与变革,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比分析法:比较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异同,深入剖析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情况。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与变革,分析各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4.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意义。
5.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对比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课堂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国家历史博物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国家历史博物馆参观与学习一、教学目标:1.了解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建筑和历史。
2.了解博物馆藏品的分类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4.通过参观和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2.参观准备学生按照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到达博物馆,并排队进入博物馆。
老师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起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员分发一张参观卡片,上面标有参观顺序及相关任务和问题。
3.参观过程学生根据分发的卡片顺序,按照图示进行参观。
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相关展品前进行解说,学生可以进行观看、拍照,但不得触碰展品。
学生在观看完每个展品后,要回答卡片上提出的问题和任务,以增加学习的深度。
4.参观结束参观结束后,学生按照指定地点集合,并进行反馈讨论。
每个小组轮流分享本组的收获和感受,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
5.作品展示学生根据参观的内容和经历,进行相关的创作和展示。
可以分组进行展示,包括图片、模型、剧本、报告等形式,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可以邀请其他年级或家长进行观摩评价。
6.课后总结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本次参观和学习的总结。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疑惑,老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可以进行学生的主观评价和反馈,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验感受。
三、教学要点:1.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建筑和历史学生要了解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包括建筑设计师、建筑风格、建筑特点等。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文字等多种形式进行介绍和讲解。
2.博物馆藏品的分类和特点学生要了解博物馆藏品的分类和特点,包括书画、器物、雕塑、玉石、青铜、文物、文献等。
可以通过展品的图片和文字解说进行说明和展示。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学生要通过参观和学习,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通过展览和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学生要通过观看和讨论,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观察细节的能力。
第1篇课程名称:历史文化教育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2. 通过现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传承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博物馆现场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和分析。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博物馆的教学资源,制定教学方案,准备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预习博物馆相关知识点,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博物馆的定义、功能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博物馆吗?对博物馆有什么印象?二、参观前准备1. 教师讲解参观博物馆的注意事项,如遵守纪律、爱护文物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协调组内事务。
3. 分组讨论,制定参观路线和时间安排。
三、现场实践教学1.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按照事先制定的路线进行。
2. 学生跟随教师参观,认真观察展品,记录相关信息。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活动:a. 观察展品:引导学生从形状、颜色、材质等方面观察展品,了解展品的基本特征。
b. 分析展品:引导学生思考展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c.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分析的结果,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d. 拍照留念:鼓励学生拍照留念,记录参观过程中的精彩瞬间。
四、参观后总结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分享参观心得体会。
2. 学生分组进行汇报,展示参观成果。
3.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
五、课后作业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博物馆参观的感想,字数不少于500字。
2. 收集有关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增强文化保护意识。
2. 通过实地参观,培养学生对历史、艺术、自然等方面的兴趣和认知。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表达能力。
课程内容:一、课程导入1. 介绍博物馆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博物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讲解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强调博物馆在文化传承、教育普及等方面的意义。
二、参观准备1.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
2. 规划参观路线:根据博物馆的展品分类,规划合理的参观路线。
3. 分配任务:每组确定一位讲解员,负责本组的讲解工作;其他成员负责拍照、记录和提问。
三、实地参观1. 按照规划好的路线,参观博物馆的各个展区。
2. 讲解员带领本组成员参观,对展品进行详细讲解。
3.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提问解答,分享观感。
四、实践环节1. 小组讨论:参观结束后,每组进行讨论,总结本次参观的收获和体会。
2. 课堂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参观成果。
3. 互动环节:邀请其他同学提问,进行互动交流。
五、总结与反思1. 讲师总结本次实践课程,强调博物馆的重要性和参观的意义。
2. 学生分享个人感悟,反思自己在参观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 讲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课程导入,讲解博物馆的起源、发展、功能及作用。
2. 第二课时:参观准备,分组、规划路线、分配任务。
3. 第三课时:实地参观,讲解员带领参观,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4. 第四课时:实践环节,小组讨论、课堂展示、互动交流。
5. 第五课时:总结与反思,讲师总结、学生分享、点评与建议。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评估学生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的质量。
3. 了解学生对博物馆的认识和感悟,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和调整。
教学资源:1. 教师提前了解博物馆的相关资料,为讲解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