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水泥强度预测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332.50 KB
- 文档页数:26
混凝土强度检测中的神经网络预测方法混凝土强度检测中的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引言:混凝土是建筑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其强度是保证建筑物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检测混凝土强度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传统的试验方法和新兴的预测方法。
神经网络预测方法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建立混凝土强度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实现对混凝土强度的预测。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强度检测中的神经网络预测方法。
一、混凝土强度检测的传统方法混凝土强度检测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试验来测定混凝土的强度。
具体方法包括:1. 抗压强度试验该试验是通过破坏试件来测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试验时需要制备一定数量的试件,并在试件上施加压力,直至试件破坏。
通过测量试件的尺寸和破坏载荷,可以计算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2. 抗拉强度试验该试验是通过破坏试件来测定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试验时需要制备一定数量的试件,并在试件上施加拉力,直至试件破坏。
通过测量试件的尺寸和破坏载荷,可以计算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3. 动态弹性模量试验该试验是通过施加动荷载来测定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试验时需要制备一定数量的试件,并在试件上施加动荷载,通过测量试件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可以计算出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二、混凝土强度预测的神经网络方法神经网络预测方法是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通过建立混凝土强度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实现对混凝土强度的预测。
具体方法包括:1. 数据采集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训练模型。
因此,在进行混凝土强度预测时,需要先进行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的方法包括传统的试验方法和现场实测等方法。
采集的数据应包括混凝土的配合比、龄期、温度、湿度等因素。
2. 数据预处理采集到的数据可能存在噪声和异常值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平滑、数据归一化等。
3. 神经网络模型建立神经网络模型是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的核心。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需要确定网络结构、激活函数、损失函数等参数。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其抗压强度是评估混凝土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预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传统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主要是基于经验公式或经验法则,这些模型的精度有限,且不适用于不同种类和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随着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神经网络进行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的精度和适用性。
二、研究方法1.数据采集本研究采用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数据来源于工程实测数据和文献报道的数据。
数据包括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骨料种类和粒径、养护时间等信息。
2.特征选择根据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选取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骨料种类和粒径、养护时间等特征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
3.神经网络建模本研究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神经网络的输入层为特征选择的变量,输出层为混凝土抗压强度。
为了避免过拟合,采用交叉验证法进行训练和测试。
4.模型评价本研究采用均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相关系数等指标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
三、研究结果1.数据分析本研究共采集了200个混凝土样本数据,其中训练集为160个,测试集为40个。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骨料种类和粒径、养护时间等因素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具有显著影响。
2.模型建立本研究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神经网络的输入层为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骨料种类和粒径、养护时间等特征,输出层为混凝土抗压强度。
经过交叉验证法训练和测试,最终建立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的均方误差为0.0016,平均绝对误差为0.0311,相关系数为0.9763,预测精度较高。
3.模型应用本研究建立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可以应用于不同种类和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
在建筑工程中,可以利用该模型进行混凝土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
基于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摘要:混凝土抗压强度是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最重要的检验指标,然而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验评定通常是在浇筑后28d进行的,即使试验结果不能满足规定强度,混凝土强度也不能提高。
因此混凝土抗压强度早期预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本文应用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验室测试结果进行对比较。
研究表明:神经网络在预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方面有较高的精确度,将该技术应用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有助于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
关键词:混凝土;神经网络;抗压强度;预测模型;1.引言迄今为止,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领域应用最多的结构形式之一。
而混凝土强度是影响混凝土结构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1]。
混凝土诸多材料性能如弹性模量、水密性、抗渗性、抗风化性等都与其强度直接相关。
混凝土强度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等。
因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通常比其他类型的强度要高出很多倍,所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为了利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综上,我们通常将混凝土抗压强度作为混凝土强度的综合指标。
一般来说,混凝土抗压强度是对混凝土试件进行28d标准养护后,通过测试获得的。
但混凝土强度的测试过程非常复杂且费时。
即使试验结果不能满足规定强度,混凝土强度也不能提高。
因此,混凝土抗压强度早期预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传统的Bolomey公式经验仅考虑了水泥强度以及水胶比这两个影响因素,预测结果离散性大,精度不高。
人工神经网络是以人类神经活动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颖的计算手段,由于神经网络不需要特定形式的方程且具有通过学习最佳逼近非线性映射的能力,故神经网络可用以构建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
2.神经网络工作原理本文选用三层BP神经网络建立混凝土强度预报模型。
BP神经网络又称为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它是一种前向型神经网络。
在BP网络中,信号是前向传播的,而误差是反向传播的。
其主要思想将输出层出现的与期望值不符的误差,归结为各层各个节点权值和阈值的“过错”,通过把输出层误差逐层向输入层反向传递,把误差“分摊”到各个节点,计算各节点的参考误差,由此调整权值和阈值,直至达到训练的性能目标为止。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水泥强度预测模型摘要水泥强度是指水泥试件单位面积上所能承受的外力,它是水泥的最重要性能。
28天龄期是强度基本稳定的龄期,国内外都把水泥的28天强度作为通用水泥的代表强度,所以测定水泥强度值的主要依据是水泥的28天抗压强度。
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学习、联想和容错能力及高度非线性函数映射能力,粗糙集可以从数据中挖掘有用的知识,因此本文采用粗糙集和RBF神经网络建立水泥强度的预测模型。
首先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连续数据集进行离散化。
然后利用粗糙集对数据集进行属性约简,提取出影响水泥28天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
根据以提取的主要因素作为RBF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建立预测模型。
通过仿真实验对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RBF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神经网络为水泥强度的快速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粗糙集 RBF神经网络水泥28天抗压强度预测模型Cement strength Forecast Model Based on RBF NeuralNetworkAbstractThe strength of cement is the cement specimens per unit area can withstand external forces,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operties of the cement.28 days of age as the strength of the basic stability of age. 28-day strength of cement and concrete at domestic and abroad as a general representative of cement strength, The neural network has a strong learning, Lenovo and fault-tolerant and highly nonlinear function mapping capability, Rough sets in data mining of useful knowledge This article uses the rough set and RBF neural network to establish a cement strength prediction model First the use of fuzzy c-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discretizational of continuous data sets. Then use the rough set attribute data set reduction, extraction of 28 days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ement. According to extraction of main factors of establishment as input variables of the RBF Neural network forecast model.Verified through simulation experiments to establish the neural network mode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ticle uses RBF neural network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strength of cement. The neural network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the rapid prediction of cement strength, has the good practical value.Key Words:Rough Sets; RBF Neural network; Cement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28 days; Forecast model.目 录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水泥强度预测模型摘 要ABSTRACT目 录第一章 绪论1.1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1 水泥的工艺流程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1.2 课题的任务及解决方法1.3 论文的结构第二章 课题相关的理论基础2.1连续属性离散化2.1.1离散化的概念2.1.2常用的离散化策略2.2属性约简理论2.2.1粗糙集的概况2.2.2 粗糙集理论的基础知识2.2.3贪心搜索策略2.3 ROSETTA软件介绍2.3 神经网络研究2.3.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2.3.2 RBF神经网络第三章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水泥强度预测模型3.1 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构框图3.2建立水泥强度预测模型的具体步骤3.2.1基于FCM的连续属性离散化3.2.2属性约简3.3.3数据的归一化处理3.3RBF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3.3.1 基于k均值聚类的RBF神经网络3.3.2水泥强度预测模型的建立3.3.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3.6 结论第四章 总结参考文献致 谢附录第一章绪论1.1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1 水泥的工艺流程凡细磨成粉末状,加入适量水后成为塑性浆体,既能在空气中硬化,又能在水中硬化,并能将砂、石等散料或纤维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的水硬胶凝材料,通称为水泥。
基于正则化RBF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李钢;吕国芳【摘要】针对目前混凝土28天强度值的预测需时长、精度低的现状,建立了基于正则化RBF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并运用MATLAB 7.13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各种因素,能够实现非线性关系,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并且训练速度快,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混凝土强度预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期刊名称】《电子设计工程》【年(卷),期】2014(022)013【总页数】4页(P52-54,57)【关键词】神经网络;混凝土强度;预测;仿真【作者】李钢;吕国芳【作者单位】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06在混凝土领域,强度是一个主要的力学性质,是结构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实际工程中,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大部分以强度为基础进行。
传统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方法主要以线性为主,以水灰比定则为代表,采用线性回归公式,认为强度完全由水灰比控制,而与其他因素无关[1]。
但由于混凝土不断向高强、高性能化发展,强度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呈非线性化,使得传统的方法已不再适用。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相关软件的发展,神经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科学领域,由于能够考虑多种因素,拥有很强的非线性建模能力,为解决非线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2]。
已有研究表明,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进行混凝土强度预测,具有适应性强、准确有效等优点,目前模型多采用BP神经网络[3-5],但BP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最优且样本依赖性和初始权重敏感性较强,而正则化RBF网络具有结构简单、收敛速度快、能够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的特点,因此,本文尝试利用正则化RBF神经网络预测混凝土强度。
为了将一个不适定问题转变为一个适定问题,Tikhonov于1963年提出了正则化方法。
正则化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某些含有解的先验知识的辅助泛函来使函数的解趋于稳定,通常利用映射函数的光滑性来表示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对应关系[6]。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研究一、引言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材料。
混凝土的强度是其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其强度预测对于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方法依赖于经验公式和试验数据,但这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是一种新的预测模型,其能够对非线性关系进行建模,在复杂的环境中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效果。
因此,利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混凝土强度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二、人工神经网络简介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计算模型。
它由大量的人工神经元相互连接而成,每个神经元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输入信号,并根据自身特定的激活函数对这些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产生输出信号。
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分为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输入层接收原始数据,隐藏层用于处理数据,并提取特征,输出层输出最终的预测结果。
三、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建立1.数据采集为了建立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首先需要采集大量的试验数据。
本研究采用了国内外多个混凝土试验数据集,包括不同配合比、不同水胶比、不同龄期等情况下的混凝土强度数据。
共采集了1000组数据作为样本集。
2.数据预处理为了保证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本研究采用了归一化方法将数据处理到0~1之间,同时对数据进行了随机洗牌处理,以避免模型训练时的过拟合。
3.模型结构设计本研究采用了三层前馈神经网络结构,其中输入层包含了6个节点,分别对应混凝土的配合比、水胶比、龄期、粗骨料用量、细骨料用量和混凝土强度;隐藏层包含了10个节点,输出层包含了1个节点,对应混凝土的强度值。
4.模型训练和验证本研究采用了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对模型进行训练,并采用了10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
训练和验证使用了Python语言中的Keras框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本研究采用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作为模型的评价指标。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课题名称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水泥强度预测模型院(系)专业自动化姓名学号起讫日期2012.03-2012.06指导教师2011 年12 月 1 日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和要求本次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充分理解硅酸盐水泥实际生产过程的工艺和流程。
理解粗糙集理论和RBF神经网络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掌握粗糙集理论的属性约简的概念和目前一些主要的属性约简方法。
重点研究连续属性的约简方法。
对某水泥厂现场采集的实际数据进行整理,形成数据集。
水泥28天抗压强度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熟料的化学成分、粉磨细度、石膏和混合材的质量以及参量等,利用粗糙集属性约简的概念研究影响水泥28天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
采用RBF神经网络建立28天水泥抗压强度的预测模型,模型精度控制在5%以内。
毕业设计的主要工作要求有:学会使用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查阅有关本课题的中、英文科技文献资料15篇以上;具备阅读和翻译外文文献的能力,将不少于5000字的相关英文资料翻译成中文,做到文意正确,语言表达清楚;毕业设计开始三周完成开题报告;选择合适的仿真工具,进行仿真实验,并且需要对仿真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独立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并需符合要求,即:由题名、目录、摘要、引言(前言)、正文、结论、谢辞、参考文献和附录组成,中文摘要在300汉字左右,并有相应的外文摘要,题名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论文或软件说明的总字数在1.5~2万汉字,打印或用毕业设计论文用稿纸书写。
毕业设计(论文)图纸内容及张数1、实际工程应用的工艺图1张2、仿真算法的流程图1张。
(以上图纸放在论文正文或附录中均可)实验内容及要求熟悉使用Matlab软件的基本操作。
熟悉Matlab软件的m文件编程。
熟悉使用Matlab的RBF神经网络工具箱。
编写程序实现粗糙集的属性约简算法。
仿真及结果分析。
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仿真实验,验证预测模型的精度,对得到一系列的结果数据和仿真曲线进行分析。
基于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研究一、引言混凝土是建筑和工程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其强度是确保建筑和工程结构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混凝土强度预测是建筑和工程领域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基于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以提高混凝土强度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文献综述传统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方法包括试块试验和经验公式等。
试块试验是确定混凝土强度的标准方法,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经验公式是一种简便的方法,但其精度较低,无法满足精确预测的需求。
近年来,基于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逐渐受到关注。
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数学模型,能够通过学习数据自动进行分类和预测。
在混凝土强度预测中,神经网络模型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数据样本,自动发现混凝土强度的规律和特征,从而预测混凝土的强度。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多层感知机(MLP)作为神经网络模型,使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实现。
具体步骤如下:1. 数据预处理:将混凝土强度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将数据转换为0到1之间的数值,以避免数据范围对模型训练的影响。
2. 数据划分: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
训练集用于训练模型,验证集用于调整模型参数,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性能。
3. 神经网络模型设计:采用三层MLP模型,输入层为8个神经元(即8个特征值),中间隐层为20个神经元,输出层为1个神经元(即混凝土强度预测值)。
4. 模型训练:使用反向传播算法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对训练集进行多次迭代,不断调整权值和偏置,使得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误差最小。
5. 模型评估:使用测试集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测试,计算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误差,并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实验结果本文使用了来自UCI机器学习库的混凝土数据集进行实验。
该数据集包括1030个样本,每个样本有8个特征值和1个目标值(混凝土强度)。
将数据集按照7:2:1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
基于神经网络的水泥强度预测模型林远煌【摘要】在生产水泥时,为保证混合材的掺入不影响水泥的质量,需通过试配进行粉磨而后进行水泥性能检测,所需的时间较长.人工神经网络(ANN)对处理大量原始数据而不能用规则或公式描述的问题,以及不能用数学模型表达的问题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根据水泥的特殊性,找出影响其强度的主要因素,对试验中的数据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建立预测其强度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对网络进行训练.为了验证训练好的网络的推广性能,用预留的两组试验数据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推广性能.在工程实践中可以根据经验选择出一些大致的配合比,将其输入训练好的网络进行调试,直到找到最佳的一组,可以在不进行试验室操作的情况下选取最优的配合比.【期刊名称】《广东建材》【年(卷),期】2013(029)002【总页数】3页(P22-24)【关键词】水泥;混合材;神经网络;水泥强度【作者】林远煌【作者单位】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在生产水泥时,通过加入混合材可以改善水泥的性能、调节其强度等级。
充分利用工业生产中大量产生的工业废渣作为水泥的混合材料,既降低水泥熟料的用量,也可以减少水泥“两磨一烧”过程中的三废排放和高能耗[1],特别是双掺或多掺混合材对水泥生产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混合材品种不同使其品质不可能完全相同,在应用到水泥粉磨时需根据各自特性进行组合使用,常规的做法是通过试配进行粉磨,而后进行水泥各种性能检测,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水泥厂的生产质量,但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混合材的加入使得影响水泥性能的因素变的更为复杂,很难利用几个数学公式进行表达和分析。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预测模型来减少不必要的试验,提高工作效率。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s,简称ANN)是一门崭新的信息处理科学,它是由简单的基本元件——神经元相互连接来模拟人的大脑神经,建立起来的信息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