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_欣赏课《彩云追月》教学课件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877.00 KB
- 文档页数:19
《彩云追月》音乐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彩云追月》这首经典音乐作品。
该内容位于教材第十章“民族器乐欣赏”中的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彩云追月》的背景介绍、旋律分析、演奏形式、音乐特点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彩云追月》的创作背景、演奏形式及音乐特点,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2. 通过学习《彩云追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彩云追月》旋律的分析和音乐特点的讲解。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彩云追月》的音乐魅力,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彩云追月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彩云追月》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来源。
3. 旋律分析:播放《彩云追月》,引导学生关注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分析音乐结构。
4. 演奏形式:讲解《彩云追月》的演奏形式,如独奏、合奏等,并让学生亲身体验。
5. 音乐特点:分析《彩云追月》的音乐特点,如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和声丰富等。
6.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演奏形式表现《彩云追月》。
7. 例题讲解:选取一段《彩云追月》的旋律,讲解音乐理论知识。
8.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另一段《彩云追月》的旋律。
六、板书设计1. 《彩云追月》2. 内容:创作背景演奏形式音乐特点旋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彩云追月》中的和声运用,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 答案示例:和声运用丰富,给人一种宁静、优美的感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难点是否讲解清楚。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欣赏其他民族音乐作品,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初中音乐彩云追月教案年级:初中学科:音乐课时:2课时教材:《音乐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感受作品的美感。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彩云追月》,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重点:1. 欣赏《彩云追月》的民族管弦乐版本。
2. 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1. 民族乐器的识别和了解。
2. 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民族乐器图片及介绍。
3. 《彩云追月》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欣赏《彩云追月》的音频,感受作品的优美旋律。
2. 提问:你们对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知道它的创作背景吗?二、学习作品(15分钟)1. 介绍《彩云追月》的创作背景及作者。
2. 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
3. 讲解民族管弦乐的编制及乐器特点。
三、深入了解民族音乐(20分钟)1. 介绍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及代表乐器。
2. 展示民族乐器的图片及演奏视频。
3. 分析《彩云追月》中使用的民族乐器及其演奏特点。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民族乐器,模拟演奏《彩云追月》中的片段。
2.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正确演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彩云追月》的民族管弦乐版本。
2.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对民族音乐有什么新的认识?二、深入学习民族音乐(20分钟)1. 讲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和发展。
2. 分析《彩云追月》在民族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
三、课堂小结(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学习民族音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四、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收集其他民族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写一篇关于《彩云追月》的民族管弦乐版本的学习心得。
《彩云追月》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感受幽静的夜幕下,云月追逐相映成趣的意境。
2、能用柔美、连贯、圆润的声音演唱《彩云追月》主题旋律。
3、初步熟悉其旋律,并可以用“X X X X X”节奏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幻灯片,欣赏夜晚天空中月亮的图片,并添加背景音乐葫芦丝演奏的《彩云追月》师:同学们,刚刚我们欣赏的一组图片是什么样的景色?生:……师:对,刚刚我们欣赏的是月亮的一组图片,我们的故人经常会写一些关于月亮的诗词,你们已经知道的诗词都有哪些?生:……师:你们刚刚说的关于月亮的诗词描写的是什么?生:……师:对,这些诗词都是叙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意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关于月亮的乐曲管弦合奏《彩云追月》<出示课件>。
<二>、欣赏《彩云追月》1、、聆听《彩云追月》<出示课件>设问:1·该主题旋律出现几次?2·乐曲的情绪、节奏及速度是什么样的?2、、乐曲简介3、曲作者简介<三>、学唱《彩云追月》主题旋律<四>、乐曲中反复出现的节奏练习1、让学生找出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节奏并说出它的名字。
2、练习此节奏:X X X X X3、用此节奏为乐曲伴奏。
<五>、复听《彩云追月》,再次感受乐曲的情绪及云月相互追逐、嬉戏的意境。
<六>、拓展延伸1、欣赏钢琴独奏《彩云追月》继续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
2、设问:哪类音乐还会常用切分节奏?<七>教师总结.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欣赏课《彩云追月》。
教材和教参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与参考资料较多,需要教师进行合理设计。
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设计了以欣赏《彩云追月》乐曲意境和体验切分节奏特点为主线的教学思路。
内容的设计涉及了鉴赏、体验、表现、探究等教学领域,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乐曲的魅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学习。
《彩云追月》音乐设计教案——现代技术下的古典美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古典音乐作品《彩云追月》。
2. 培养学生对现代技术与古典美学结合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欣赏《彩云追月》音乐作品,理解现代技术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感受古典美学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彩云追月》音乐作品的相关资料,包括音频、视频等。
2. 准备现代音乐制作软件或应用,如GarageBand、FL Studio等。
3. 准备投影仪或大屏幕,用于展示音乐制作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彩云追月》音乐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2. 欣赏与分析: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分析音乐中的古典美学与现代技术元素。
3. 创作实践:分组让学生利用现代音乐制作软件创作类似的音乐作品,尝试将古典美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4.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彩云追月》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了古典美学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在创作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音乐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对现代技术在音乐创作中应用的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音乐想法。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分享,介绍自己喜欢的古典音乐作品以及现代音乐作品,讨论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邀请专业音乐家或音乐制作人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音乐创作和制作过程。
3. 开展音乐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将古典美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彩云追月》音乐作品的欣赏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在音乐创作实践中的表现,包括创作思路、技巧运用以及作品完成度。
八年级音乐上册《彩云追月》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彩云追月》是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民族管弦乐曲国乐飘香——歌唱教学部分。
歌曲是根据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改编而成,作曲任光,后被刘麟填词而成,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二声部。
歌曲是两段体曲式,A段具有较浓郁的民族风格,B段是在A段的基础上派生而成,旋律更加婉转动人,是第一段旋律的延伸和发挥。
其描绘了一种云月相逐、相映成趣的意境之美,也表达了作者思念远在台湾的亲人,盼望两岸早日统一的迫切心情。
二、学情分析优势: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从一种直观的感性接受逐渐走向理性的认知,他们能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有表现的愿望。
不足:对音乐的体裁、类型、音乐要素、社会功能不了解,在音乐课堂中不能积极的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对民族民间音乐更是不感兴趣,音乐素养也高低不一,鉴于此我在课堂上就尝试通过聆听、视唱、体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产生兴趣。
三、教学目标1、通过歌曲学习,使学生乐于聆听、感受、体验、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深厚、丰富的意蕴之美,以及二声部和声演唱的音色之美。
2、通过感受、体验、模仿、声部合作等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用舒缓柔美、统一和谐的声音有情感地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在唱好自己声部的基础上,能够做到体验、视唱部分二声部合唱其他声部,建立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能用舒缓柔美、统一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民族乐曲旋律的韵味;贯穿歌曲始终的切分节奏的学习。
2、准确表达歌曲中的切分音、大调音准的唱法,能视唱部分二声部合唱部分。
五、教学策略我的教学策略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样聆听、感受音乐——阅读教材、学唱歌曲——練习体验、拓展活动——掌握技能、自我评价——师生互评、升华主题——总结本课、课后作业。
六、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钢琴演奏《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欣赏并设置提问:乐曲的名字是什么?2、邀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将听到的乐曲用绘画的形式展示出来,简介自己的创作思路。
2024年初中音乐《彩云追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音乐教材第七章《民乐欣赏》中的《彩云追月》。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作品背景、音乐结构分析、旋律特点、演奏乐器及其音乐表现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彩云追月》的创作背景,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2. 学习分析《彩云追月》的音乐结构,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学会演唱《彩云追月》的主题旋律,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彩云追月》的音乐结构分析、旋律演唱。
教学重点:《彩云追月》的创作背景、演奏乐器、旋律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PPT课件、乐器模型。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彩云追月》片段,引导学生说出对这首曲子的初步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作品背景介绍(10分钟)介绍作曲家、创作背景、演奏乐器等,让学生对《彩云追月》有更深入的了解。
3. 音乐结构分析(15分钟)4. 旋律特点讲解与演唱(15分钟)讲解旋律特点,示范演唱主题旋律,指导学生跟唱,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旋律演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情景实践(15分钟)模拟民族乐团,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音乐创作与表演。
六、板书设计1. 《彩云追月》2. 内容:创作背景音乐结构旋律特点演奏乐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彩云追月》的音乐结构,写出不少于200字的感受。
2. 答案示例: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音乐结构分析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关于民族音乐的知识,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音乐结构分析2. 旋律特点讲解与演唱3. 情景实践4. 作业设计一、音乐结构分析1. 引导学生通过听、唱、看等方式,识别各部分的音乐结构。
2. 解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如主题与变奏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整个作品中的作用。
八年级音乐上册《彩云追月》教学设计篇4【教学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合唱《彩云追月》【课型】唱歌综合课【教材分析】合唱歌曲《彩云追月》是由词作家刘麟根据作曲家任光所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的主要旋律和音乐意境改编而成,歌曲为民族宫调式,4/4拍,二段体结构。
切分音的运用使曲调产生了心潮澎湃的激动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富有童真的歌词,描绘了月夜的幽静和美好,合唱形式的使用,更增添了月夜的神秘感,令人遐想。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的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种直观的感性接受逐渐的走向了理性的认知,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但在音乐课堂中又羞于开口,不能积极的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不喜欢自己演唱,更不喜欢民族民间音乐,而偏爱流行音乐,为此,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在我们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多去聆听这些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因为它是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下来的音乐精华,我们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渐的喜欢民族民间音乐,从而继承弘扬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其次,从中学生的演唱形式上来说,平时学生都喜欢用齐唱或者是独唱的方式去演唱歌曲,对于二声部的教学,学生大多都不愿意去选择唱低声部,而喜欢唱高声部,因为高声部旋律性较强,明朗好听,加上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所以,合唱教学进行时有一定的困难。
为此,我们不能规避二声部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识谱能力,适当的.降低难度,可对二声部进行简单的改编,让学生更加喜欢合唱的形式,感受合唱的音色美。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学习,使学生乐于聆听、感受、体验、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深厚、丰富的意蕴之美。
以及二声部和声演唱的音色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受、体验、模仿、声部合作等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知识与技能有情感地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在唱好自己声部的基础上,能够做到聆听其他声部,建立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