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常见鸟类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18.00 KB
- 文档页数:15
火烈鸟又名红鹳、红鹤,为一种大型水鸟,体型大小似鹳,脖子长,常呈S型弯曲;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较大成槽状,上喙比下喙小;脚极长而裸出,向前的3趾间有蹼,后趾短小不着地;翅大小适中;尾短。
火烈鸟雄性较雌性稍大,通身为洁白泛红的羽毛,翅膀上有黑色部分。
但红色并不是火烈鸟本来的羽色,它通过食用以小虾、小鱼、藻类、浮游生物等获取其中的虾青素,而使原本洁白的羽毛透射出鲜艳的红色。
同时红色越鲜艳则火烈鸟的体格越健壮,越吸引异性火烈鸟,繁衍的后代就更优秀。
火烈鸟性怯懦,喜欢群居。
在非洲的小火烈鸟群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鸟群。
火烈鸟睡觉时总是仅左腿站立,并喜欢把脑袋插入右侧翅膀中。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火烈鸟单腿站立主要是为了保存能量。
松鼠猴松鼠猴体长20~40厘米,但尾巴却长达42厘米,体重只有750~1100克,但大脑占体重的比例极高,为1:17,而人类一般只有1:35。
松鼠猴体形纤细,它们尾巴长,毛厚且柔软,体色鲜艳多彩,口缘和鼻吻部为黑色,眼圈、耳缘、鼻梁、脸颊、喉部和脖子两侧均为白色,头顶是灰色到黑色。
背部、前肢、手和脚为红色或黄色,腹部呈浅灰色。
它们具有一对眼距宽宽的大眼睛,和一对大耳朵。
尾巴可以缠绕在树枝上。
群居,种群可达500头之多。
松鼠猴活动敏捷,叫声多变化。
例如在寻找食物时,它们会发出唧唧声和啾啾声,互相联络;生气时,会发出吼叫声。
美洲红鹮(huán)跟鹳鹤等涉禽一样,鹮类鸟都有一张长喙,但比鹤和鹳的喙细,灵巧,前端向前下弯曲,是它们掘食鱼贝的得力工具。
美洲红鹮的喙细长弯曲,以泥潭中的蟹类、软体动物和沼泽地中的小鱼、蛙和昆虫等小动物为食。
浑身上下羽毛全呈鲜红色,包括腿和脚趾也是,是世界上颜色最红的鸟类。
它是特立尼达的国鸟,与棕臀雉冠雉一同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国徽上出现。
小熊猫小熊猫是一种濒危的哺乳类动物,属小熊猫科,是一种介于熊科和浣熊科的科目。
小熊猫头圆,四肢粗短,体重约4至6公斤,身体躯干毛为栗色,四肢和腹有些黑色毛,面部白色花纹不像大熊猫那样明显,尾有九个黄白相间的环纹,非常惹人喜爱,“九节狼”的别名因此而得。
上海林鸟入门观察手册一、引言在上海这座繁华的都市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
其中,林鸟是上海市郊地区最为普遍和重要的鸟类群体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上海林鸟的基本情况,并提供几种常见林鸟的观察方法和技巧,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些美丽的生物。
二、上海林鸟的分类上海林鸟主要分布在郊外的森林、湿地和公园等环境中。
根据习性和形态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几个类别,如鹊科、鸦科、鸣禽科等。
其中,以下几种是我们常见的上海林鸟代表:1. 喜鹊喜鹊是上海常见的林鸟之一,也是人们熟知的鸟类。
身体黑白相间,具有明显的长尾巴。
它们善于模仿人类的语音,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
想要观察喜鹊,可以选择在清晨或黄昏时分来到公园或树林中,用耳朵先听到它们的叫声,然后找到它们所在的位置。
2. 夜鹭夜鹭是一种稍大的鸟类,主要在夜间活动。
它们的羽毛呈灰色,身体修长。
夜鹭主要在湿地地区觅食,喜欢捕食鱼类和青蛙等小型水生动物。
要观察夜鹭,可以选择在傍晚时分来到湿地地区,静静地等待它们出现在水边。
3. 松鸦松鸦是一种树栖鸟类,它们常出现在森林中的松树上。
松鸦身体全黑,嘴巴呈黄色,具有很长的尾巴和翅膀。
观察松鸦时,可以在松树附近静静等待,它们常常会在树间穿梭并发出尖锐的叫声。
三、观察技巧和注意事项观察上海林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观察技巧和注意事项,帮助您更好地观察林鸟:1. 选择适当的观察时间清晨和黄昏是观察林鸟的最佳时间,因为这段时间林鸟活动较多。
此外,在天气晴朗的日子观察效果更好,因为阳光可以照亮鸟类的羽毛,使得它们更加美丽。
2. 使用合适的望远镜观察林鸟需要一定的距离,使用望远镜可以帮助您更清晰地观测鸟类的细节。
选择一款质量好的望远镜,使观察更加顺利和舒适。
3. 保持安静和隐蔽林鸟对外来干扰较为敏感,因此在观察过程中要保持安静,尽量不发出声响。
同时,选择适当的观察点,尽量避免让林鸟发现您的存在。
4. 尊重自然环境在观察林鸟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鸟类大全带鸟名称鸟类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动物之一,它们的外形各异,生活习性也各具特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鸟类及其名称,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1. 红头潜鸭。
红头潜鸭是一种体型较小的水禽,它们主要栖息在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
红头潜鸭的头部呈鲜艳的红色,身体大部分为灰色,翅膀上有黑色的斑纹,整体看起来非常漂亮。
2. 红嘴海鸥。
红嘴海鸥是一种常见的海洋鸟类,它们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红嘴海鸥的嘴部呈鲜艳的红色,羽毛大部分为白色,翅膀上有灰色的斑纹,飞起来非常优雅。
3. 红隼。
红隼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猛禽,它们通常栖息在山地和草原地带。
红隼的身体呈棕红色,头部有黑色的斑纹,翅膀呈锯齿状,飞行速度非常快。
4.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是一种美丽的地面鸟类,它们主要栖息在森林和草原地带。
红腹锦鸡的身体呈鲜艳的红色,头部有蓝色的斑纹,尾部呈长而扇形,走起来非常优雅。
5. 红喉潜鸟。
红喉潜鸟是一种体型较小的水禽,它们主要栖息在湖泊和河流地带。
红喉潜鸟的喉部呈鲜艳的红色,身体大部分为灰色,翅膀上有黑色的斑纹,潜水捕食的姿态非常迷人。
6. 红腹山雀。
红腹山雀是一种活泼可爱的小鸟,它们主要栖息在山地和林地地带。
红腹山雀的身体呈橙红色,头部有黑色的斑纹,尾部呈短而扇形,鸣叫声清脆动听。
7. 红翅黑鸫。
红翅黑鸫是一种善于飞行的鸟类,它们主要栖息在山地和林地地带。
红翅黑鸫的翅膀呈鲜艳的红色,身体大部分为黑色,尾部呈长而分叉状,飞行时非常灵活。
8. 红腹灰雀。
红腹灰雀是一种常见的小型鸣禽,它们主要栖息在林地和草原地带。
红腹灰雀的腹部呈鲜艳的红色,身体大部分为灰色,尾部呈短而圆形,鸣叫声悦耳动听。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鸟类及其名称,它们在大自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保护这些可爱的生灵吧!。
火烈鸟又名红鹳、红鹤,为一种大型水鸟,体型大小似鹳,脖子长,常呈S型弯曲;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较大成槽状,上喙比下喙小;脚极长而裸出,向前的3趾间有蹼,后趾短小不着地;翅大小适中;尾短。
火烈鸟雄性较雌性稍大,通身为洁白泛红的羽毛,翅膀上有黑色部分。
但红色并不是火烈鸟本来的羽色,它通过食用以小虾、小鱼、藻类、浮游生物等获取其中的虾青素,而使原本洁白的羽毛透射出鲜艳的红色。
同时红色越鲜艳则火烈鸟的体格越健壮,越吸引异性火烈鸟,繁衍的后代就更优秀。
火烈鸟性怯懦,喜欢群居。
在非洲的小火烈鸟群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鸟群。
火烈鸟睡觉时总是仅左腿站立,并喜欢把脑袋插入右侧翅膀中。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火烈鸟单腿站立主要是为了保存能量。
松鼠猴松鼠猴体长20~40厘米,但尾巴却长达42厘米,体重只有750~1100克,但大脑占体重的比例极高,为1:17,而人类一般只有1:35。
松鼠猴体形纤细,它们尾巴长,毛厚且柔软,体色鲜艳多彩,口缘和鼻吻部为黑色,眼圈、耳缘、鼻梁、脸颊、喉部和脖子两侧均为白色,头顶是灰色到黑色。
背部、前肢、手和脚为红色或黄色,腹部呈浅灰色。
它们具有一对眼距宽宽的大眼睛,和一对大耳朵。
尾巴可以缠绕在树枝上。
群居,种群可达500头之多。
松鼠猴活动敏捷,叫声多变化。
例如在寻找食物时,它们会发出唧唧声和啾啾声,互相联络;生气时,会发出吼叫声。
美洲红鹮(huán)跟鹳鹤等涉禽一样,鹮类鸟都有一张长喙,但比鹤和鹳的喙细,灵巧,前端向前下弯曲,是它们掘食鱼贝的得力工具。
美洲红鹮的喙细长弯曲,以泥潭中的蟹类、软体动物和沼泽地中的小鱼、蛙和昆虫等小动物为食。
浑身上下羽毛全呈鲜红色,包括腿和脚趾也是,是世界上颜色最红的鸟类。
它是特立尼达的国鸟,与棕臀雉冠雉一同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国徽上出现。
小熊猫小熊猫是一种濒危的哺乳类动物,属小熊猫科,是一种介于熊科和浣熊科的科目。
小熊猫头圆,四肢粗短,体重约4至6公斤,身体躯干毛为栗色,四肢和腹有些黑色毛,面部白色花纹不像大熊猫那样明显,尾有九个黄白相间的环纹,非常惹人喜爱,“九节狼”的别名因此而得。
202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系列实践活动常见鸟类识别一、活动背景: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普及生态文明观,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2022年生态文明教育系列实践活动将继续从普及和提高两个层面,从常见鸟类识别、生态文明探究小论文评选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板块活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真正做到自觉地维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也在活动中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科学探究及实践能力,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
二、组织单位主办单位: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市植物学会、上海市动物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上海市林业总站(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事务中心)、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协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十万个为什么》杂志、《生物学教学》杂志三、活动对象及活动内容:(一)常见鸟类识别系列实践活动1、活动对象:小学组:三至五年级在校学生(含三年级)中学组:六至十二年级在校学生(含中职校)2、活动内容:(1)常见鸟类识别活动随着近年来上海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更多的鸟类进入我们的生活。
从人类文明历史揭晓起,鸟类就同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鸟类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植物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本活动要求中小学生通过学习常见鸟类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认识鸟类,了解鸟类,贴近自然,真正做到自觉地维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掌握上海地区一定数量的常见鸟类知识的同时以测试形式考察学生对于鸟类的了解认知度。
(2)常见鸟类摄影活动常见鸟类摄影活动要求学生在学校或居住小区绿地、公园中寻找鸟类进行拍摄。
主要展示鸟类的整体形态,及生物学特征。
要求图像清晰、画面简洁、美观,能全面反映该鸟类的特点。
纸质照片尺寸为6寸或7寸,反面请标明作品名称,种类、拍摄时间、地点、学校、年级、姓名及指导教师姓名。
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是上海市唯一的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崇明岛北端,东临长江口,西濒黄浦江口。
保护区面积约为xxx公顷,其中湿地面积约为xxx公顷。
作为我国海岸线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涵盖了多种动植物以及它们的自然生境。
保护对象之一是濒危鸟类。
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每年有大量的候鸟迁徙经过此地,其中包括多种国际和国家级濒危鸟类。
黑脸琵鹭是我国特有濒危物种,而东滩自然保护区是其主要繁殖地之一。
红树林带和湿地草甸为候鸟提供了足够的食物和栖息环境,使得保护区成为候鸟的重要栖息地。
保护对象之二是湿地生态系统。
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包括滨海沼泽、红树林、草甸和河港等多种湿地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为众多珍稀濒危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
滨海沼泽是灰鲸等大型海洋动物的进食和繁殖场所,而红树林则是许多湿地鸟类和底栖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保护对象之三是濒危植物。
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着许多珍稀植物,其中不乏濒危植物。
这些濒危植物在保护区内找到了理想的生长条件,为它们的繁衍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长期存在的人为活动对濒危植物的破坏,保护区的建立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包括濒危鸟类、湿地生态系统和濒危植物。
保护区的建立旨在维护和恢复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区承担着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职责。
保护区也是生态旅游的重要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自然风光。
保护区的合理管理和保护对于地方经济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片美丽、宜居的自然家园。
保护对象之一:濒危鸟类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是世界各地候鸟的迁徙驿站,每年有大量的候鸟在此栖息、繁衍和过冬。
这些候鸟来自西伯利亚、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地,是珍稀濒危鸟类的栖息地。
大山雀属鸟纲、雀形目、山雀科,一般山雀科的鸟体形都非常小,而大山雀体形较大,全长约有14厘米长。
头部、喉部成黑,与脸侧白斑及颈背块斑成强对比;翼上有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雄鸟胸带较宽。
雌鸟此纵纹较淡,易辨认。
眼褐色,嘴和脚均为黑色。
中央一对尾羽深蓝色,羽干为黑色,其余尾羽蓝黑色,飞羽黑褐色。
体大(14厘米)而结实的黑、灰及白色山雀。
头及喉辉黑,与脸侧白斑及颈背块斑成强对比;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
雄鸟胸带较宽,幼鸟胸带减为胸兜。
6个亚种略有差别,见于中国极北地区的亚种 kapustini下体偏黄而背偏绿。
此亚种易与绿背山雀混淆,但分布上无重叠且绿背山雀具两道白色翼纹。
成年大山雀头部整体为黑色,两颊各有一个椭圆形大白斑;头部的黑色在颌下汇聚成一条黑线,这条黑线沿着胸腹的中线一直延伸到下腹部的尾下覆羽,是辨识大山雀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亚种的不同,大山雀上背的颜色也有很大变化,从纯灰色到橄榄绿色各自不同。
飞羽呈蓝黑色,大覆羽蓝灰色,端部白色,形成一条白色翅斑,依靠这一特征可以将绿色型的大山雀与近似种绿背山雀相区分,后者具有两道白色翅斑。
虹膜、喙、足均为黑色。
大山雀雄雌同形同色,体形大小与麻雀相似,属于山雀属中体形较大的种类。
但本物种的形态与麻雀有较大差别,不似麻雀那般粗笨,显得更加灵秀。
成年大山雀头部整体为黑色,两颊各有一个椭圆形大白斑;头部的黑色在颌下汇聚成一条黑线,这条黑线沿着胸腹的中线一直延伸到下腹部的尾下覆羽,在淡黄绿色胸腹的衬托下,这条黑色的“拉链”颇为抢眼,这也是辨识大山雀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亚种的不同,大山雀上背的颜色也有很大变化,从纯灰色到橄榄绿色各自不同。
飞羽蓝黑色,大覆羽蓝灰色,端部白色,形成一条白色翅斑,依靠这一特征可以将绿色型的大山雀与近似种绿背山雀相区分,后者具有两道白色翅斑。
虹膜、喙、足均为黑色。
家燕雌雄羽色相似。
前额深栗色,上体从头顶一直到尾上覆羽均为蓝黑色而富有金属光泽。
两翼小覆羽、内侧覆羽和内侧飞羽亦为蓝黑色而富有金属光泽。
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尾羽黑褐色微具蓝色光泽,飞羽狭长。
尾长、呈深叉状。
最外侧一对尾羽特形延长,其余尾羽由两侧向中央依次递减,除中央一对尾羽外,所有尾羽内翈均具一大型白斑,飞行时尾平展,其内翈上的白斑相互连成‘V’字形。
颏、喉和上胸栗色或棕栗色,其后有一黑色环带,有的黑环在中段被侵入栗色中断,下胸、腹和尾下覆羽白色或棕白色,也有呈淡棕色和淡赭桂色的,随亚种而不同,但均无斑纹。
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跗蹠和趾黑色。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尾较短,羽色亦较暗淡。
白头鹎小型鸟类,体长17-22cm。
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两广亚种无此白环,头顶至枕全黑色)。
耳羽后部有一白斑,此白环与白斑在黑色的头部均极为醒目。
上体灰褐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
颏、喉白色,胸灰褐色,形成不明显的宽阔胸带。
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
雄性体重26-43g,雌性26-41g;雄性体长166-220mm,雌性160-201mm;雄性嘴峰13-16mm伸至枕部相连,形成一条宽阔的枕环,有的标本枕羽具黑端,有的头顶后和枕全白色(两广亚种无白色枕环,额至枕全黑色)。
颊、耳羽、颧纹黑褐色,耳羽后部转为污白色或灰白色。
上体褐灰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使上体形成不明显的暗色纵纹。
尾和两翅暗褐色具黄绿色羽缘。
颏、喉白色,胸淡灰褐色,形成一道不明显的淡灰褐色横带。
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羽缘黄绿色,形成稀疏而不明显的黄绿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亦为黑色。
画眉体形:雄画眉鸟一般说来体形比雌画眉鸟为大(雌画眉鸟如是隔年老毛体 : 形也不小,但可参考其它鉴别要素);胸肌因经常鸣叫锻炼,亦比雌鸟为发达;抓在手上,用两只手指捏住画眉双脚时,其挣脱力量也明显大于雌鸟;雄鸟的毛比雌鸟紧;雄鸟体形修长,而雌鸟短而胖。
头形:以头部形状区别,雄性头大而长;而雌鸟则圆而小;雄鸟的头门较宽,即两眼间距离较宽,而雌鸟的头门则窄狭。
羽色:雌鸟的羽色比雄鸟的美丽。
而在阳光照射下,可见雄鸟的羽毛比雌鸟的羽毛更富有光泽。
脚形:雄鸟的大腿和跗,要比雌鸟显得粗壮有力,后趾下面的肉瘤也要比雌鸟稍大(这里面也有一个区别老毛雌画眉与雄性软毛、齐毛的比较问题)。
须式:雄画眉与雌画眉在触须的排列上有别,雄鸟排列既细且直,而雌鸟则显得粗而规则。
当能鉴别画眉鸟的雌雄后就要挑选画眉鸟的好坏之分了。
选鸟首先要根据饲养者的目的来挑,有的要求画眉鸟善鸣,有的要求善斗,有的要求两者兼具,当然既善鸣又善斗确乎至善至美,但是养鸟实践证明,这种想法常常不符合实际。
通常情况下比较实际的。
如果想饲养一只善于鸣唱的画眉鸟,应选择毛紧密,眼圈又白又大,眼睛大而突,眉长而清,无杂毛,不断线,在笼内跳跃端庄,不甚畏人,鸣叫时身体挺立不下蹲,膛音高,浑厚响亮,音韵富有变化,出口节奏较快者为优。
棕头鸦雀一种全长约12cm。
头顶至上背棕红色,上体余部橄榄褐色,翅红棕色,尾暗褐色。
喉、胸粉红色,下体余部淡黄褐色的鸟类。
常栖息于中海拔的灌丛及林缘地带,分布于自东北至西南一线向东的广大地区,为较常见的留鸟银鸥眼睛以下的头侧部、颈侧部、颏部、喉部和整个下体均为白色。
冬羽前额为暗白色。
头顶和枕部为暗灰色,具白色的纵纹,眼区和耳覆羽为黑色。
其余部分和夏羽非常相似。
虹膜深褐色或蓝黑色。
嘴黄色,冬季较暗并且带有黑色的尖端,脚和趾为红色,爪黑色,但趾间的蹼不呈深凹状,与浮鸥属鸟类不同。
虹膜-褐色;嘴-深黄;脚-红色。
叫声:在繁殖地驱赶其他入侵者时发出愤怒的ping 声。
胸淡棕白色,杂有褐斑;腹褐色,羽缘灰褐色至黑褐色;尾下覆羽黑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雌鸟似雄鸟,但上体后部较淡,下体自胸以下均淡白色,杂以暗褐色斑;嘴端黄斑不明显。
虹膜黑褐色,外围橙黄色;嘴蓝黑色,具橙黄色端斑;嘴甲尖端微具黑色,跗蹠和趾橙黄色,爪黑色。
幼鸟似雌鸟,但上嘴大都棕黄色,中部开始变为黑色,下嘴多为黄色,亦开始变黑,体羽棕色边缘较宽,翼镜前后缘的白纹亦较宽,尾羽中部和边缘棕白色,尾下覆羽淡棕白色。
罗纹鸭雄鸟繁殖羽头顶暗栗色,头和颈的两侧以及后颈冠羽铜绿色,并具紫铜色光泽。
前额基处有一块白斑;眼后下缘有一新月形小白斑。
上背和两胁灰白色,满布暗褐色波状细纹;下背和腰暗褐色;尾上覆羽黑色,但居中较短的为灰白色;尾短,褐灰色;两肩内侧灰白色,具细窄暗褐色横斑;外侧肩羽亦为灰白色,具黄白色羽缘,最外侧肩羽外翈具绒黑色端斑或近端斑。
翅上覆羽大都淡灰褐色,大覆羽具白色端斑。
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以及最外侧次级飞羽褐色,初级飞羽先端较暗,次级飞羽先端较白;翼镜绿黑色,其前后缘均有细窄的白边;三级飞羽细长而向下弯曲,呈镰刀状,羽干白色,羽片绒黑色,外翈具白色或棕白色羽缘,内翈有时呈棕灰色而具不甚清晰的褐色与白色相间的波状细纹。
颏、喉和前颈纯白色,前颈近颈基处有一黑色而具绿色光泽的领圈。
其余下体白色而缀有棕灰色,胸部密布以新月形暗褐色斑,腹部满杂以黑褐色波状横斑,尾下覆羽中部绒黑色,两侧乳黄色,基部绒黑色,并重叠成束,在尾下两侧形成鲜明的三角形乳黄色斑。
两胁灰白色,具黑褐色波状细纹;两胁后部羽形如扇状,基部具褐色细纹,羽端具宽阔的白边,在三角形黄斑和黑带前形成三角形白斑。
腋羽白色。
雌鸟头顶和后颈黑褐色,满杂以浅棕色条纹;头、颈两侧黑褐色,具浅棕色纵纹;颏、喉及前颈乳白色,密布暗褐色短纹。
背和两肩黑褐色,具‘V’形棕色斑和棕白色羽缘;腰黑褐色,尾上覆羽暗褐色,具棕白色斑纹;尾淡褐色,具淡色边缘;翅上覆羽淡褐色,翼镜绿黑色,但不如雄鸟鲜亮,前后缘亦有白边;飞羽黑褐色,三级飞羽具棕白色狭边。
胸、腹棕白色、胸部棕色较浓,密布暗褐色新月形和点滴状斑,至腹褐斑较稀,两胁棕白色具褐色斑,尾下覆羽亦为棕白色,具褐色点状斑;腋羽白色。
雄鸟非繁殖羽似雌鸟。
虹膜褐色,上嘴黑褐色,脚橄榄灰色。
幼鸟似雌鸟,但更多皮黄色,飞羽短而钝,肩羽仅具淡皮黄色羽缘,缺少淡色亚端斑。
珠颈斑鸠特征珠颈斑鸠尾较长,体长在28-32厘米,体重125-180克,比鸽子略小。
背部、翅膀和尾部为灰褐色,尾羽外侧为黑色,尾端为白色,头部为深蓝色,颈后为黑色,带有白色斑点,下腹部为暗红色,喙为暗褐色,脚红色。
人们常把它和鸽子混淆,但只要由颜色来分辨就可以简单看出两者的差别。
叫声低沉,重音靠后,类似“咕-咕-咕”、“咕-咕-咕~咕”;驱赶入侵者或保护幼鸟时会发出“咕-咕”、“咕咕咕”。
珠颈斑鸠的主食是果实、谷物和其他植物的种子,也会捕食昆虫。
主要在地面上觅食。
有水时也会喝水,他们喝水的方式是俯身吸水,与其他鸟类不同。
如果地点许可,它们也会用水清洗身体。
它们是典型的陆生鸟类,一般在草地和农田中觅食。
全年都会繁殖,常能在树木、建筑物的边沿甚至是地面上发现它们的巢穴。
珠颈斑鸠与同属其他斑鸠一样,一般不会群居,而是单独或成对出现。
它们是温驯的鸟类,但是突然的噪声会使它们惊起。
它们的飞行姿势与凤头鸠类似,着陆时尾巴会上倾。
棕背伯劳特征棕背伯劳也具有伯劳的普遍特征,头大,喙短而强壮有力,上喙具凹刻,先端向下弯曲成利钩,能很牢靠地捉住动物,使其不易自嘴里脱逃,脚短而强健。
体长达24厘米左右,体重70~90克。
成鸟:额、眼纹、两翼及尾黑色,翼有一白色斑;头顶及颈背灰色或灰黑色;背、腰及体侧红褐;颏、喉、胸及腹中心部位白色。
头及背部黑色的扩展随亚种而有不同。
亚成鸟:色较暗,两胁及背具横斑,头及颈背灰色较重。
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与低山一带,常在田园、果园及树丛间活动。
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喙的咬合力较大,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袭击或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如鹧鸪之类,体型较小的鹰常被它追逐。
习性它们习惯于独来独往,一般栖息于开阔平原和低山一带,有时也到园林、农田、村宅附近活动。
它们经常停栖在空旷地的突枝上,四处张望,一旦发现有猎物出现便会迅速猛扑过去,捕获猎物后又会重新返回原来树枝上啄食。
伯劳习惯性的会驻足在同一个地点觅食,这种捕食方式我们也称之为坐等型掠食(sit-and-wait predation)。
它们的食物包括昆虫如金龟(虫甲)、象(虫甲)、蝼蛄、蝗虫、蝽象、毛虫等以及青蛙、蜥蜴、鼠类等小型的脊椎动物,有时甚至会捕捉绿绣眼之类的小鸟。
虽然它们上喙的先端钩曲如鹰嘴,爪也强健有力,但同真正猛禽鹰隼之类的钩嘴利爪比起来,还是稍有逊色的,所以在撕扯小型脊椎动物时还要借助于树枝或尖刺来固定猎物。
平时常栖止于芦苇梢处,东瞻西望,一见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杀。
亦能在空中捕食飞行的昆虫和小鸟。
好居于树冠、跨空电缆上鸣叫,鸣叫时常昂头翘尾,激健有力,并能仿效它鸟鸣声。
山斑鸠特征中等体型(32厘米)的偏粉色斑鸠,成年个体体重约260~400克,起飞时带有高频“噗噗”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