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安全预测技术
- 格式:pptx
- 大小:484.85 KB
- 文档页数:50
基于机器学习的航空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近年来,随着航空业的快速发展和航空事故的频发,航空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测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课题。
为了保障乘客和机组的安全,提升航空运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许多研究者和企业开始关注和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的航空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航空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测系统是一个综合运用机器学习算法的系统,能够全面分析和评估航空运输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并预测潜在的安全问题。
下面将介绍基于机器学习的航空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首先,航空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测系统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航空公司的历史运营数据、航班信息、天气数据、飞行员和机组人员的培训和资质信息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与相关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来获取,或通过航空公司内部系统进行收集。
在数据的采集过程中,需要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保密性。
其次,航空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测系统需要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
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自动识别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
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包括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等。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系统能够为未来的航班和飞行提供准确的风险评估和预测。
在航空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实时性的要求。
航空运输是一个高速、复杂的系统,安全风险可能随时出现。
因此,系统需要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航空运输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并及时发出风险预警和建议。
这需要引入实时数据流处理和快速决策的技术,以确保系统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同时,航空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测系统还可以通过可视化界面来展示和呈现分析结果。
通过直观的图表、地图、报表等方式,系统可以帮助航空公司、机组人员和监管机构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安全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可视化界面的设计需要考虑用户的需求和操作习惯,使得系统易于使用和理解。
此外,航空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测系统还可以与其他航空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实现全面的风险管理和控制。
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攻击和系统安全威胁也越来越严重。
为了保护系统免受此类威胁,评价和预测系统的安全性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系统安全评价和预测的概念,方法和挑战,并提供一些实践指导。
1.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攻击和系统安全威胁也日趋严重。
黑客、病毒、勒索软件等网络威胁不断涌现,给个人用户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系统安全评价和预测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
2.系统安全评价系统安全评价是通过对系统的安全属性进行量化和评估,确定系统的安全程度。
常见的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包括:2.1 安全需求分析安全需求分析是在系统开发的早期阶段,对系统的安全需求进行分析和定义。
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安全威胁分析等手段,确定系统对安全的要求。
2.2 安全性评估安全性评估是通过对系统的漏洞、威胁和攻击进行分析和测试,评估系统的安全性。
常见的安全性评估方法包括: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红队演练等。
2.3 安全等级评定安全等级评定是对系统的安全级别进行评定,通常根据系统的安全需求和威胁环境来确定。
常见的安全等级评定方法包括:国际标准ISO/IEC 15408,以及我国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测规范。
3.系统安全预测系统安全预测是根据过去的攻击趋势和统计数据,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攻击进行预测和预防。
常见的系统安全预测方法包括:3.1 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是通过对海量的攻击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隐藏的攻击模式和规律。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攻击,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3.2 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通过对已知攻击样本的学习和训练,构建模型来预测未知攻击。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识别出潜在的攻击,提前进行相应的预防和防范。
3.3 高级威胁分析高级威胁分析是通过对攻击者的行为特征和攻击手段进行深入研究,预测未来可能的高级威胁。
通过高级威胁分析,可以提前发现和拦截潜在的高级攻击。
4.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的挑战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面临许多挑战,包括:4.1 数据获取和处理系统安全评价和预测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包括攻击数据、安全事件日志等。
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技术研发推广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公众对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
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实体安全,更拓展至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领域。
近年来,工业控制、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领域对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技术的需求激增。
在此背景下,开展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技术研发推广,对于提升产品质量、保障公众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二、工作原理1.功能安全技术:功能安全技术是一种针对特定系统或设备的安全控制技术,旨在保证系统在面临潜在危险时,能够自动降低风险或避免危险发生。
其核心是通过对系统或设备的整体安全策略进行规划和控制,以避免因软硬件故障或其他因素导致的危险。
2.预期功能安全技术:预期功能安全技术是一种预测和预防潜在危险的技术。
它通过对系统或设备的设计参数进行安全评估,预测其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行为,并提前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三、实施计划步骤1.需求分析: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明确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技术的具体需求。
2.技术研发:组织技术团队进行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技术的研发,包括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安全策略制定等。
3.实验验证:在实验室环境下,对研发的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技术进行严格验证,确保其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4.试点应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或机构进行试点应用,以实际工作环境验证技术的性能和效果。
5.推广普及:根据试点应用的效果,制定推广策略,通过宣传、培训等活动,提高公众对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技术的认识和应用。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工业控制、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对安全性有较高要求的领域。
通过对这些领域内的设备或系统进行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有效提升相关行业的整体安全水平。
五、创新要点1.跨学科合作:整合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实现跨学科合作,共同推进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2.数据驱动安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系统运行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提前发现并预警潜在安全隐患,实现从“故障应对”到“预防控制”的转变。
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管理系统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预测安全生产风险,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数据统计和分析的管理工具,旨在通过对企业安全生产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应对。
首先,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管理系统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搜集和整理机制。
通过对企业安全生产数据的搜集,包括事故发生次数、事故类型、人员和设备受伤程度等多个维度的数据,建立安全生产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类,为后续的分析和预测提供基础。
其次,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管理系统需要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
根据历史数据和相关规定,确定一些可以反映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指标,如事故率、事故频次、事故损失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状况,预测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
然后,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管理系统需要建立预警模型。
基于历史数据和指标体系,利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建立预警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学习和分析,可以预测安全生产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同时,预警模型还可以根据实时数据的变化进行实时调整和优化,以提高预警精度和准确性。
最后,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管理系统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措施和反应机制。
一旦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信号,企业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如加强巡检、检修设备、培训员工等,以防范和降低安全风险。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反应机制,及时汇报事故情况,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管理系统是一种能够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预测安全风险的工具。
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搜集和整理机制、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建立预警模型以及建立应急措施和反应机制,可以预测和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
网络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的关键技术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为了保护网络的安全,网络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技术应运而生。
网络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是指通过收集、分析网络中的数据,识别网络中的威胁和漏洞,并根据实时数据情报,预测和评估网络安全风险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网络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的关键技术,并讨论其在网络安全防护中的重要性。
1. 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数据收集是网络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的第一步。
收集网络中的数据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网络流量监测、日志记录、蜜罐技术等。
网络流量监测技术可以通过监听网络传输的数据包来获取网络的流量信息。
日志记录技术可以记录网络中各种活动的日志,包括登录、访问等。
蜜罐技术是安装在网络中的一种虚拟系统,用于吸引攻击者并获取攻击数据。
数据分析是网络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的核心技术之一。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识别网络中的异常行为和威胁。
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应用统计学、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和异常检测。
例如,可以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训练网络行为模型,通过与模型进行比对,检测网络中的异常行为。
2. 威胁识别和漏洞评估技术威胁识别和漏洞评估是网络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的重要环节。
威胁识别技术主要通过收集和分析网络中的数据,识别潜在的网络威胁和攻击者的行为。
威胁识别技术可以基于规则、行为模式和知识库等方法,识别出网络中的恶意行为和威胁。
漏洞评估技术是评估网络系统中的潜在漏洞和风险。
漏洞评估可以通过对系统进行扫描和渗透测试等方式进行。
漏洞评估技术可以帮助网络管理员了解网络系统的安全漏洞,并制定相应的修复措施。
3. 实时情报和预测技术实时情报和预测技术是网络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中的关键环节。
实时情报技术通过收集和分析实时的网络数据,及时获取网络中的安全事件和威胁信息。
实时情报技术可以应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出有用的情报。
系统安全预测技术概述系统安全预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模型建立和评估技术以及风险评估和管理技术。
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是系统安全预测的基础。
通过对系统日志、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和风险行为。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安全威胁,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是系统安全预测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学习和分析,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可以自动地识别安全事件和威胁,并做出相应的预测与预警。
模型建立和评估技术是系统安全预测的关键。
通过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安全预测模型,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对模型的评估和调整也是保障系统安全预测技术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风险评估和管理技术是系统安全预测的最终目标。
通过对预测结果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安全风险,保护系统的安全。
综上所述,系统安全预测技术是保障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预测技术也将不断完善和提升,为系统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System security predic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systems. This technology integrates various methods and approaches to analyze and assess the potential security risks within a system, enabling organizations to proactively prevent and mitigate potential security incidents.One of th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system security prediction technology is data analysis and mining. By analyzing and mining system logs, network traffic, user behavior, and other relevant data, organizations can identify patterns, anomalies, and potential security threats. This data-driven approach allow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risks and vulnerabilities before they can be exploited by malicious actors. Additionally, the use of advanced analytics and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can provide insights into emerging threats and trends, facilitating proactive security measures.Machine learning and deep learning technologi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system security prediction. These methods enable systems to learn from historical data, detect patterns, and make predictions about future security events. By leveraging these technologies, organizations can develop predictive models that can automatically detect and respond to potential security threats,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 readiness and resilience of their systems.Model building and evaluation techniques are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predictive models within system security prediction. These techniques involve the construction of accurate and reliable models to assess and predict potential security threats.Through rigorous testing and validation processes, organizations can ensure that their predictive models provide trustworthy and actionable insights into potential security risks.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are the ultimate goals of system security prediction technology. After identifying potential security threats through predictive modeling, organizations must assess their potential impact and likelihood of occurrence. This assessment enables organizations to prioritize and allocate resources effectively to mitigate the identified risks. Additionally, 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 such as implementing security controls and incident response plans, ensure that organizations are prepared to respond to potential security incidents.In addition to the aforementioned aspects, system security prediction technology also heavily relies on the continuous monitoring and updating of predictive models to adapt to evolving security threats and changing system environments. By leveraging real-time data and threat intelligence, organizations can enhance their predictive capabilities and ensure that their systems are protected against emerging security risks.Furthermore, the integration of system security prediction technology with existing security frameworks, such as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 and security information and event management (SIEM) tools, enhances the overall security posture of organizations. By incorporating predictive models into these systems, organizations can proactively identify and respond to potential security threats in a timely manner, ultimately minimizing the impact of security incidents.Challenges and ConsiderationsWhile system security prediction technology offers significant benefits, there are several challenges and considerations that organizations must address when implementing these predictive capabilities. One of the primary challenges is the need for high-quality data for training predictive models. Data quality and relevance are critical factors in developing accurate and reliable predictive models. Organizations must ensure that they have access to comprehensive and diverse datasets to train their predictive models effectively.A related challenge is the need for advanced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tics capabilities to handle the volume, velocity, and variety of data required for predictive modeling. Organizations must invest in robust data infrastructure and analytical tools to process, analyze, and derive insights from large-scale data sources effectively.Another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is the adaptability of predictive models to evolving security threats and changing system environments. The dynamic nature of security threats requires continuous refinement and updating of predictive models to remain effective. Organizations must establish processes for monitoring, evaluating, and updating predictive models to ensure their relevance and accuracy over time.Furthermore, the ethical and privacy implications of system security prediction technology require careful consideration. Organizations must adhere to relevant privacy regulationsand ethical guidelines when collecting, processing, and analyzing sensitive data for security prediction purposes. It is essential to implement stringent data governance and ethical frameworks to protect individuals' privacy and ensure the responsible use of predictive models.Integration with existing security processes and technologies is also a critical consideration. System security prediction technology should complement and enhance organizations' existing security frameworks, ensuring seamless integration with tools and processes for threat detection, incident response, and security operations.Future Directions and ConclusionSystem security prediction technology is poised to continue evolving in response to the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nature of security threats and the growing complexity of IT environments. Development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chine learning, and predictive analytics will drive advancements in predictive modeling capabilities, enabling organizations to develop more accurate and robust security prediction frameworks.The integration of predictive models with automated response systems and orchestration platforms will enable organizations to proactively defend against security threats, reducing the reliance on manual intervention and response. Additionally, advancements in threat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will enhance the predictive capabilities of security models, enabling organizations to anticipate and respond to emerging threats effectively.In conclusion, system security prediction technology represents a fundamental shift in the approach to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By leveraging advanced data analytics, machine learning, and predictive modeling, organizations can anticipate and mitigate security threats proactively. Although there are challenges and consid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dictive capabilities, the potential benefits in enhancing security posture and resilience make system security prediction technology a crucial component of modern cybersecurity strategies. As organizations continue to invest in these capabilities, they will be better positioned to navigate the dynamic and evolving landscape of security threats.。
构建安全预测预警指数系统,准确预测企业安全生产发展趋势(刘中祥:标准化评审员、注册安全工程师、一级安全评价师、高级工程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要求企业创建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企业安全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从此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达标、持续改进工作,就成为大多数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建立文件化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并宣贯落实、职工操作标准化、企业现场各专业标准化,做得好的方面予以保持,做得不足的方面予以改进,不断提升企业安全管理绩效。
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有效推进,为企业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但是,大多数企业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工作力度、深度不够,仅仅停留在形式达标上,能够取得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证书就满足了,尚存在以下普遍问题:很少组织员工深入学习行业相关重要法规标准、最危险的设施设备及场所往往存在的事故隐患最多、未建立安全预测预警指数系统等。
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不能实质达标,除了认识上的偏差,还体现在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难获取、难掌握、难对标识别隐患、已发现的隐患整改闭环难度大、安全技术支撑不够等方面,企业管理层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其中,多数企业因安全技术支撑不够,未建立安全预测预警指数系统,在这个二级要素上,连形式上达标也没有做到。
一、问题的提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要求:“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运用定量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建立体现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预警指数系统”,《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指南》对安全预测预警指数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为何还会出现“多数企业未建立安全预测预警指数系统”的普遍现象,按照《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指南》的有关要求,能够建立安全预测预警指数系统吗?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或行业专家已经建立了企业适用、简单易行的安全预测预警指数系统吗?均没有。
表面上看,该问题反映企业缺少有力的安全技术支撑,实质上,行业未提供一套可操作性强的安全预测预警指数系统构建方法,市场上提供的创建安全预测预警指数系统的软件,大多过于深奥,很难得到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认可。
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1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若干个元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层次性目的性适应性3系统安全:是在系统寿命期间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的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减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4安全:是指没有超过允许限度的危险,也就是发生事故,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危险没有超过允许的限度。
5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
6安全性:是判断,评价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明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不发生事故,不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情况下,完成规定功能的性能。
7系统安全工程:运用科学和工程技术手段辨识、消除或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实现系统安全包括:危险源辨识,危险性评价,危险源控制8危险源的危险性评价包括:危险源自身危险性的评价和危险源控制措施效果的评价9工业生产中经常采用的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蔽措施只要有以下几种:1)用安全能源代替不安全能源2)限制能量3)防止能量蓄积4)缓慢地释放能量5)设置屏蔽措施6)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把人与能量隔离7)信息形式的屏蔽【同课后1-5答案一样】10第一类危险源: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和危险物质称第一类危险源11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不安全因素称第二类危险源12两类危险源是怎样共同起作用导致事故发生的:一起事故的发生时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
一方面,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没有第一类危险源就谈不上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就无所谓事故;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第二类危险源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也不会发生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
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在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第一类危险源在事故发生时释放出得能量石导致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安全生产预测预警系统1、请问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中,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如何建立,所谓的仪器仪表监测检测数据又是怎么来的?1.安全生产预警指数概括为:将管理学、安全系统科学、减灾防灾科学、预测预警技术及系统原理、预防原理、人本原理、事故致因理论等多学科方法和理论应用于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中,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建模、计算,用来定量化表示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和趋势的数值。
2.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是以日常隐患排查结果和仪器仪表监测检测数据为基础,辨识和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予以量化,将有关信息录入《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管理系统》软件,通过软件进行统计、系数修正、计算,得出安全生产预警指数,形成直观的、动态的反映企业安全生产现状的安全生产预警指数图;运用预测理论,建立数学模型,对未来的安全生产趋势进行预测,形成安全生产趋势图。
3.安全生产预警的基础是数据的收集,数据来源为两个方面:隐患排查的结果及仪器仪表监测数据。
在隐患排查中,不仅要发现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对人的行为也要加以判断,对于好的安全行为要及时表扬并记录在案,仪器仪表监测过程中不正常的数据要进行整理。
通过对历史数据、即时数据的整理、分析、存储,建立安全预警数据档案。
对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已经发生的异常征兆及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评价事故征兆可能造成的损失。
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录入软件系统,形成部门安全预警情况报告,上报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汇总分析后,得出当前安全生产预警指数报告。
4.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的计算是以规定时间段内的各部门安全预警情况报告为基础,进行报告份数、演练、培训、事故、隐患整改率等系数修正,计算得到安全生产预警指数值,并生成安全生产预警指数图;根据安全生产预警指数值,运用预测理论进行数学建模,生成安全生产趋势图。
安全生产预警指数=安全预警报告修正值+事故修正值+隐患排查率修正值+培训、演练修正值+其他修正值说了很多,都是废话。
1 总论1.1 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概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现实世界中。
安全工程领域涉及的危险,主要是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中意外发生的各种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危险。
面对这些危险人们做出种种努力回避危险而追求安全。
相应地,安全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防止事故和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
为了防止事故,需要预测事故;只有预测了事故,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人们希望充分利用已有的科学技术知识认识事故发生规律,在事故发生前预测事故的发生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从而先行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或者在一旦发生事故的场合最大限度的避免、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很久以来,人们在事故预防方面,基本上是从“事故学习事故”,即分析、研究以往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总结防止事故的经验,来得到预测这些种类事故再发生的知识,指导事故预防工作。
例如,根据人员操作机器时曾经发生机械伤害事故的经验,人们可以预测机械工厂里发生机械伤害事故的可能性。
这种从“事故学习事故”的方式是科学的、必要的,在今后的事故预防工作中仍然要继续采取这种方法。
然而,事故是一种随机发生的小概率事件,依靠事故后留下的有限信息来分析、研究其发生原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
这种从“事故学习事故”的方式进行的预测只能是定性的,即对未来事故发生可能性的预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新种类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也在增加。
事故的经验往往是人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其代价是非常高昂的。
人们不能等待发生事故、造成严重伤亡之后才来总结经验,研究预防事故的办法。
事故会造成损失,预防事故也需要成本,安全也有投入和产出的问题。
为了科学、经济合理地预防事故,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对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定性预测,还希望能够定量地预测事故的发生及其后果,评价系统的安全状况是否符合人们期望的标准。
这就需要新的事故预测和安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