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改革实践 张筱萌
- 格式:pdf
- 大小:267.47 KB
- 文档页数:2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针对汽车修理工岗位能力进行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构建于《电工电子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也是进一步学习《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电气与电子系统检修》等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基础。
主要培养学生会利用现代诊断和检测设备进行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故障分析、零部件检测及维修更换等专业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二、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一)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通过本专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详见表1。
表1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项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发动机总论能描述发动机总体结构及布置形式;能描述汽油机工作原理;能描述柴油机工作原理。
任务一:发动机总体构造与原理分析;任务二:发动机总体认识;曲柄连杆机构构造与维修能正确拆装曲柄连杆机构;能对连杆、缸体等主要机件进行检验、修理;能正确选配活塞环;能对曲柄连杆机构进行常见项目维护;能对曲柄连杆机构常见故障进行诊断。
任务一:曲柄连杆机构构造与维修分析;任务二:曲柄连杆机构的拆装;任务三:曲轴飞轮组的检查和维修;任务四:气缸体、气缸盖的检查与维修;任务五:连杆的检验与校正;任务六:活塞组的检查与维修;任务七:气缸压力的测量;配气机构构造与维修能正确拆装配气机构;能对气门及气门座进行检验、修理;能按正确方法调整气门间隙;能对配气机构进行维护;能对配气机构常见故障进行诊断。
任务一:配气机构的结构与原理;任务二:配气机构的拆装与检修;任务三:气门与气门座的修理;任务四:配气机构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项目汽油机燃油系构造与维修会进行燃油喷射系统主要零部件拆装与检测;会使用燃油喷射系常用检测诊断仪器;能进行燃油喷射系统的故障诊断。
任务一:汽油喷射式供给系构造与维修分析;任务二:燃油喷射系统主要零部件拆装与检测任务三:燃油喷射系常用检测诊断仪器的使用;任务四:燃油喷射系统的故障诊断;柴油机燃油系构造与维修能正确拆装喷油器、喷油泵;能对喷油器、喷油泵进行调试;能对供给系进行常见项目维护;能对简单故障进行诊断。
53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7·11B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汽车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
该课程的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具备汽车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职业素养、操作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重点强化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结构认知、拆装规程、保养换件等能力。
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体系的构建及后续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汽车类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笔者在课程设计理念、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
1 课程改革思路本着持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则,坚持整体设计,分阶段实施的思路,不断总结推广,以推动和促进其他专业课程乃至整个专业的改革和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优选、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坚持“行动导向”原则,以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目标,形成了“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教相辅,学做一体”的项目式任务驱动型四阶段教学模式。
2 四阶段教学法及其创新应用2.1 四阶段教学法概述四阶段教学法是由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在其《普通教育学》著作中首次提出的一种以“示范-模仿”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主要由“准备、示范、模仿、归纳”等4个阶段组成。
该方法最早应用于美国岗位培训,主要适用于操作技能培训和商业销售实务教学等。
在第一阶段,教师的行为占据主导地位,以讲授法为主,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员对新课的准备情况和现有基础,然后引入课题;第二阶段,教师仍占据主导地位,其主要任务是示范并分步讲解“做什么、怎样做及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第三阶段转为学员占主导地位,通常由教师挑选好、中、差3名学生按示范步骤进行模仿,教师观察学生的模仿过程并进行适当纠正;第四阶段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比例大致对等,由教师布置任务(习题)让学员独立完成,教师观察纠错。
人才培育论点ARGUMENT137基金项目:2021年度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基于教学能力大赛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有效方法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3118)。
基于教学能力大赛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以《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例文/刘悦 周会娜在推进“三全育人”、落实育训并举、确保质量型扩招等新形势、新要求下,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提升教师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推动创新、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
此类教学方式有利于职业院校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生态,推动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在信息技术应用、团队协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价值。
本文以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构造与维修》为例,以教学能力大赛为基点,从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研究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期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师资培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基于《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一)课程分析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将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发展相融合,研读国家教学能力大赛标准,以教学能力大赛标准为指导。
以《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例,该学院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工程机械整机等为实训教学条件,完成课程教学能力设计、课程考核方案等课程架构初稿,并邀请相关专家和企业人员进行评审,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二)课程建设与设计(1)借助职教云平台,吸取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的精华。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进行《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构造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平台搭建,进一步修订完成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设计环节,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记录模拟实施过程,反复研讨优化设计。
(2)依据教学能力比赛方案,教学设计贯穿课上和课下、线上和线下、仿真和实训等各个环节。
教学设计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基础,依托智慧教学平台、新形态一体化课程资源、虚拟仿真实训软件、智能硬件设备等教学条件,构建理实一体、精品录播的智慧教学环境,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学习空间、评价方式等进行一体化提升改造,实现了论点 ARGUMENT 人才培育138师生、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实现了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
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思政案例一、课程概况(一)课程地位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高职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开放于高职一年级第二学期。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发动机各机构系统及其总成部分的功用和组成、基本工作原理与检查调整、维修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从事发动机机械维修、发动机大修等工作内容,并为本专业后续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故障诊断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二)教学团队该课程属于汽车教研室,教研室成立了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组,包含专业教师3人。
通过教研室和课程组的研讨进行了课程建设,依据专业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和细化,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本课程思政主线进行了梳理,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重新进行了课程建设,形成了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的课程建设资源。
二、课程思政设计(一)课程思政设计思路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课程组对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进行了科学设计。
基于职业教育司发布的专业标准,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基于该专业的校企合作企业和专业学生面向的就业企业调研,明确学生的岗位、职责、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根据调研行业标准,总结该行业所具备的素质素养。
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挖掘提炼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归纳总结,形成课程思政主线。
(二)课程思政内容梳理本课程的整体课程思政设计,将“立德树人”作为基本理念,本课程确定了两条课程思政主线,分别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成长与成才和工程伦理教育。
两条思政主线相辅相成,与教学知识、技能相结合,形成课程教学的整体脉络。
表1 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思政元素梳理(三)课程思政实施途径1.信息技术法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思政,一方面利用线上平台资源挖掘思政元素,丰富育人元素的教学资料展示形式,另一方面提高新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水平,探索“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有效敏学形式。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课程编码〔16506、16508〕承担单位〔机电工程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10/9 〕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核心课。
(2)课程任务: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汽车发动机构造、原理和应用,能够对汽车发动机进行拆装与检修,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岗位职业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从事汽车维修相关岗位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后续课程有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发动机电控检测实训。
2.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发动机各部分的组成、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2)掌握汽车发动机总成及各部分拆装方法;3)掌握汽车发动机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维护保养方法;3)掌握汽车发动机常见机械故障检测、诊断及排除的思路;4)了解汽车发动机装配与调试的工艺知识。
(2)能力目标1)会进行汽车发动机的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维护保养;2)能熟练拆装汽车发动机总成、零部件,并能正确判定其工作使用情况;3)能针对曲柄连杆机构常见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及排除;4)能针对配气机构常见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及排除;5)能针对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简单故障进行检测与诊断;6)能针对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常见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及排除;7)能针对冷却系统常见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及排除;8)能针对润滑系统常见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及排除;9)会进行发动机的组装与调试。
3.课程设计本课程以发动机总成拆装、曲柄连杆机构检修、配气机构检修、冷却系统检修、润滑系统检修、发动机总成检查等6个项目为载体,与企业合作设计19个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情境;根据岗位(群)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内容;本课程采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过程性评价为导向组织教学考核。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发表时间:2020-11-11T15:30:04.65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20期作者:张媛媛[导读] 传统的教学方法,先讲发动机理论知识,后进行发动机检测与维修实际操作。
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分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不牢,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
另外,依据教材教学张媛媛孝感市高级技工学校 432000摘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先讲发动机理论知识,后进行发动机检测与维修实际操作。
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分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不牢,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
另外,依据教材教学,与汽车维修企业汽车维修工岗位能力要求不符,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欠佳,学生到企业后,需要较长时间的企业岗前培训才能够胜任工作岗位。
本文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引言根据诊改工作相关文件精神,对比本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诊改实施方案》中课程层面质量控制点、课程规划以及课程建设标准,诊断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架构根据汽车维修工岗位能力要求,结合学院的硬件、软件设施,校企共同制定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三年制大专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专业教师赴汽车维修企业生产第一线,获悉汽车维修工岗位能力要求,了解当前汽车发动机检测与维修的主要项目,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炼发动机检测与维修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来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根据层层递进原则,将《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分为《发动机基础》、《发动机一般故障诊断与维修》、《电控发动机构造与原理》、《发动机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四个模块。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改革分析在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汽车理论、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电控装置结构与检修、汽车维修、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这六门汽车专业的课程之中都包含有汽车发动机相关的内容,但是在每种课程之中关于这个版块又不是十分的详细,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就是将这六门课程之中关于发动机的知识统一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了这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
开设这门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汽车发动机相关的知识点,如:掌握汽车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润滑系、燃料供给系检修和故障诊断等汽车发动机相关的基本知识点。
并且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独自完成汽车发动机的装配、故障诊断等基本技能。
这门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对于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学效率低下,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就业带来直接的影响。
因此在本次研究之中,笔者选择了这门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这门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总结来带动其它课程的改革,让整个专业的教学都能因此得到较大的提升。
由于这门课程是讲其它的课程中关于汽车发动机内容的部分进行组合的,因此在关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的改革教学,最为关键的地方在于将讲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更新,编写出合适的配套教材。
在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按照从基础知识教学开始,然后熟悉汽车发动机之中的各零部件、构成系统及其工作原理、检测方法,构建了发动机工作原理、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润滑系等章节内容,并在每个章节之中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编写: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技能训练和思考训练。
在新教材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将关于汽车发动机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更加的系统化,同时也避免各课程教学之间的重复。
第二,采用模块化的编制。
在编制的过程中主要按照发动机各个部分各个系统进行规划和划分,每个大的系统为一个模块,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思路更加清晰,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机械基础课程改革案例》1.“嘿,那把实践加进来,不就像给菜加了调料,香得很!得知。
比如小李上机械基础课,以前纯理论无聊得很,现在有实践,可来劲了。
要是没实践,多枯燥。
”2.“用多媒体教学咋样?那简直像给眼睛开了扇窗,亮堂!得知。
比如小张看多媒体展示的机械原理,一下就懂了。
要是不用多媒体,难明白。
”3.“小组合作学习不错吧?就像一群人划船,有力!得知。
比如小孙和同学小组合作做机械项目,那效率高得很。
要是不合作,单干难哦。
”4.“请企业师傅来讲课,哇,那跟打开宝藏门一样,惊喜!得知。
比如小周听企业师傅讲实际操作,长见识了。
要是没师傅来讲,少好多经验。
”5.“项目式教学行不?那像闯关游戏,刺激!得知。
比如小吴做机械项目,可有成就感了。
要是不项目式教学,没劲。
”6.“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呢?那像出门旅游,好玩!得知。
比如小赵参加课外机械实践,开心得很。
要是没活动,闷得慌。
”7.“用模型教学咋样?那像有了个魔法道具,神奇!得知。
比如小郑看机械模型,一目了然。
要是没模型,难想象。
”8.“鼓励创新设计行不?那像给翅膀加了风,飞得高!得知。
比如小胡大胆创新设计机械,酷得很。
要是不鼓励创新,死板。
”9.“在线学习平台利用起来,那像多了个帮手,方便!得知。
比如小杨在线学机械知识,随时都能学。
要是不用平台,受限。
”10.“考核方式多样化呢?那像有好多路可走,不慌!得知。
比如小宋不怕单一考核,多样考核能发挥自己优势。
要是考核方式单一,愁人。
”结论:机械基础课程改革案例多多,得好好搞。
《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编码:30431708课程类型:理论开课部门:汽车工程系适用专业及参考学时: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64学时。
专业名称专业方向参考学分参考学时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 4 64一、前言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岗位能力核心课程,以常见工程机械发动机为主要对象,着重阐明发动机各总成和部件的构造、工作原理、检修方法以及发动机故障的诊断和排除方法,让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按照“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改革思路,以工程机械常用发动机为载体,以设备维护能力培养为中心,将现代工程机械发动机分为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润滑系、柴油机供给系着五个模块,最终是学生具备保养和维修工程机械发动机的能力。
本课程模块结合本系实训条件,按“任务布置、计划、决策、实施、评估、信息反馈”一个完整的过程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做到全过程开放,主要课程内容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同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完成部分模块,通过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2.课程定位本课程以“机械工程材料”为教学内容载体,以生产过程“材料→零件→机构→机械”为主线,通过任务驱动教学,综合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课程教学项目和任务设计突出专业背景,注意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优化教学内容;同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遵循认知和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并分阶段地开展综合项目,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侧重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前导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和《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等后续课程:《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电气设备》和《工程机械诊断技术》3.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走“学校与企业结合+任务驱动和操作实训结合+顶岗实习和就业结合”的专业课程建设道路。
Famousworks 职业教育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227高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文/喻鑫摘要:本院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以维修汽车发动机为内容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上课过程非常具有实践性,不但需要老师要具备很强的现场教学能力,学生也要在现场实践中学习。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熟悉发动机结构,并对常见故障进行维修,我院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目的希望学员的动手能力能够得到提升。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构造;现场教学;课程改革;现场教学1 改革背景本课程安排在学员大一下学期开始进行。
学生在大一上学期的课程中,学完了汽车概论等理论和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基本上对汽车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这些基础课做铺垫,学生的大脑有一定的定性思维,对汽车不再感觉陌生,多少能够接触到实际问题的研究。
本课的研究对象是实物——一台真实的汽车发动机。
这种教学方法与基础课程相差较大,学生不免有些难以适应。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就坐在座位上等着老师上台讲课,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各种知识点。
新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变成了主要参与者,学生在现场看着老师对实物的拆装过程,并且了解为什么拆和为什么装的原因,在看懂和学懂这些知识点的同时,学会了分析和维修,并知道如何排除故障的步骤了,以此达到真正领会的目的。
汽车发动机构造复杂,加上故障种类多样,仅掌握理论知识达不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任何人面对一个复杂且不懂的陌生行业来说,光听理论课,不能进行实操,如同纸上谈兵一般。
不听理论光看实操过程,对每一步的操作原因都很茫然,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来进行了教学,理论和实践起到了相互配合的作用,让学生对自己听到的理论和看到的实践都掌握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因而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增加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显得尤其重要。
2 改革思路与内容机构和系统完成的功用,部件的装配过程等,只通过书本上的文字和二维图纸,学生不容易学懂。
·研究探讨·321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贵州省织金县中等职业学校 杨 韬【摘要】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员获得汽车发动机基本结构、原理、维护和修理方面的系统知识,使学员具备对汽车发动机进行结构分析、检测、常规维护和修理的基本技能,是汽车维修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一门专业课程。
学好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为学员后面将学到的专门化课程和毕业后从事汽车维修技术工作以及提高适应汽车工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典型任务 课程改革 教学实践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能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现代汽车故障诊断、维修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行动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汽车机电维修岗位”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面向的所有岗位中的基础岗位,其岗位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对汽车发动机、底盘、电路检测、维修,以及汽车维修管理、质量检查等能力,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改革教学团队从调研入手,面向新疆汽车知名售后服务企业,对生产岗位设置、需求、生产任务、所需能力、知识以及素质进行调研和分析,与企业共同确立了12个专业学习领域。
按照学生认知规律确定专业课程排序,使前后课程衔接得当。
其中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
该课程坚持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原则,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专业教师和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设计课程,实现岗位能力要求与课程标准相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与项目的考核评价紧密结合。
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真实的汽车发动机维修任务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进行项目教学。
二、教学内容改革 1.内容选取首先制订企业调研计划,通过对本地区较有影响力的汽车售后企业走访、调研以及行业专家座谈、分析,对汽车机电维修、汽车前台接待等6个职业岗位任务及能力进行分析。
龙源期刊网 有关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课程教学的探索作者:张子瑜马文博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5期摘要:在有关于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实训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并且要对课堂教学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筹划。
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知识内容的全面掌握。
关键词: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课程;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就如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智能化、汽车电气化的技术水准也提升了一个阶段。
在此背景下,对汽车发动机维修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且根据当前人才市场的反馈,有关于发动机的构造与维修行业中,急需要大量的人才。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实训质量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从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实训教学方面入手,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创新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
在进行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实训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学生的特点进行课堂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创造一种“课堂自由感”。
只有采用类似的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引导学生走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道路。
例如:教师可以把课程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主干部分,第二部分为辅助部分。
这样,就可以实现以一个主干内容引出多个辅助内容,而辅助内容又属于新项目。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环环相扣,而且还能让学生清晰的看到,自己学了什么,在学什么,将要学什么。
特别是在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实训课程时,此方法可以有效的简化课程的难度,帮助学生理清课程的脉络。
这也等于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
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的途中,要强化学生对教学环境的重视程度,因为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
《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改革实践张筱萌
发表时间:2019-03-27T09:57:31.7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作者:张筱萌
[导读] 摘要:本文在分析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以实际案例教学,并采用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进行课程改革,详细阐述课程改革的思路和组织过程,并对课程改革在学生素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企业认可等方面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本文在分析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以实际案例教学,并采用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进行课程改革,详细阐述课程改革的思路和组织过程,并对课程改革在学生素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企业认可等方面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为后续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目标;课程地位;课程设计理念
前言:“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内需的扩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升温,我国工程机械市场迅速发展。
然而纵观国内各高职院校,多数开设有工程机械类专业的院校均为交通类院校。
究其原因,工程机械专业所需实训设备价格昂贵,同时需要有较为宽敞的实训场地。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极大的弊端,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传授偏难偏深的理论,忽略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组织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思考较少,这导致了毕业生应用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矛盾,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机制等方面对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探索。
1.实践教学建设现状
1.1课程设计理念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机械维护方向)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多方调研,初步形成了基础课程满足专业发展和素质养成需求、专业核心课程满足实践技能和就业市场需求、创新课程满足后续能力培养需求的三大类课程体系结构,最终确定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由学校骨干教师与企业一线维修工、技术专家合作,通过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分析,选取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模式,建设教学环境,组织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
《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柴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发展,并不断充实到《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中。
1.2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已有的、面向该专业的实训室分为四类:一是满足基础课所需的“基础创新型为导向”的实训室——可开展简单而独立有工作任务的实训项目,学生通过分析任务、明确目标后便能独立完成;二是满足专业主干课所需的“能力创新型”实训室——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能力创新型”实训室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完成实训项目后,不仅解决了教师设计的任务,而且还能将一些抽象的、复杂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满足后续能力发展所需的“拓展创新型”实训室——以学生后续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如此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工程机械电路特性、智能控制过程,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四是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等。
既有利于学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为企业人才招聘与选拔提供优质平台,为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和发展型人才奠定基础。
1.3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该专业经过近四年的课程建设取得了初步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发现有如下问题:课程建设没有有效结合实践教学建设开展,使得实训基地建设未能很好地服务于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没有紧密结合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专业建设没有真正实现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从而使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没有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专业建设进度稍显缓慢。
先有感性认识才有理论认识,先有故障任务才有工作原理的讲解和讨论。
课程的组织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逻辑,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案例项目中来。
2.改进措施
2.1实训基地建设服务于课程建设
依托课程,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发挥行业优势,在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建设根据工程机械行业企业的需求,课程建设中已确定“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与“工程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两门核心课程为建设的突破口。
为此,实践教学建设将重点围绕工程机械发动机实训室和工程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实训室两个实训室开展建设,并通过两个重点实训室的建设,将其成功经验辐射到其他实训室建设当中。
实施了“教、学、练、做体化的教学模式。
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实施“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边讲边练、边学边练,做中学、学中做,经过“工作任务——学习任务——学习单元——教学模块”的学习,使整个教学过程贯穿“教、学、练、做体化的教学模式。
2.2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及得到企业认可
派遣专职教师到交通基础建设的用人单位及设备供应企业进行生产锻炼,充分学习和了解工程机械维护人才应具备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掌握生产一线对人才技能需求的详细信息,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对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能力培训及考核,提高他们的教学业务水平;利用行业企业资源,派遣专兼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指定的培训机构进修。
利用学院的资源,派遣专兼职教师到国外进修,以专业考核及技术比武的形式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课程把握能力和行业发展的洞察力。
此外,通过对近几届毕业生和企业的走访,学生毕业后可以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处理技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比较清晰,能做到举一反三,表现出较好的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企业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毕业生口碑良好,希望与本专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为企业输送更优秀的人才。
总而言之,即根据专业发展的趋势,建立职业素养课程体系,通过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增强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例如能说出工程机械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能进行发动机的日常维护,能熟练使用修理工具和维修设备。
如此,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打开专业建设的突破口,使得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和实践教学建设形成“螺旋攀升式”的发展,为专业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2.3调整传统课程体系的教学顺序
遵循“多实践、早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的原则,在第一学期就开设发动机整周拆装实训、将其作为学生三年在校学习的基础课程。
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课时,是带着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去听课,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必须围绕专业核心课程能
力的要求设计开发,课程授课任务必须在专业核心课程主讲教师的指导下,由年轻教师来承担。
通过教研活动和企业交流,不断总结开发专业素养教学项目,并形成工学结合的专业素养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根据专业发展的趋势,指导学生进行行业调研论文的撰写,在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及时了解到行业发展动态及前沿。
同时,实施“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
选取典型的企业工作任务,按照工程机械各总成拆装检测或故障诊断流程设计教学模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精选维修行业典型案例,有机地将相关知识点融合到课程中,让学生在案例中深入地了解各系统的原理。
3.结语
通过对《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进行课程改革,推进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新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机械维护方向)专业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衡量依据,通过课程建设推动实践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最终实现三项建设的“螺旋攀升式”递进。
这种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模式将会快速提升专业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存香,刘学军.基于专业课程一体化的工程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2,8(1)101-103. [2]唐汉坤,徐凯等.《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DR[J].轻工科技,2014,5(1):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