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刘渡舟亲传伤寒论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9.81 KB
- 文档页数:4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刘渡舟是明代医学家,在传统中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极为深入,总结了许多方剂,并将其编成了一首歌诀,以便于医生和学生记忆和应用。
以下是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的内容及其拓展:一、桂枝汤汤以桂枝为君,人参辅助调和。
麻黄散外,甘草调味去毒。
芍药厚土,生姜发表散寒。
加上大枣,四君合力定风。
桂枝汤是伤寒治疗中最基本的方剂之一。
它以桂枝为主要药物,具有温阳解表的作用。
人参能助桂枝温补阳气,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麻黄则能散寒解表,甘草则具有调味作用,并能缓解药物的副作用。
芍药具有厚土作用,能够调节脾胃功能,而生姜和大枣则有助于散寒祛湿。
二、葛根汤葛根解表去风寒,麻黄辣草散寒邪。
桂枝生姜温阳气,甘草调和降毒要。
芍药厚土养脾胃,大枣和枳壳治疗结。
葛根汤是一种温和的解表方剂,适用于阳气虚寒的伤寒病。
葛根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发热、寒战等症状。
麻黄和辣草具有散寒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的体温。
桂枝和生姜能够温阳散寒,甘草则具有调和作用。
芍药能够养护脾胃,大枣和枳壳则有助于治疗肠胃问题。
三、四逆汤四逆汤治寒痰干,麻黄杏仁金银花。
苦杏桔梗解痰瘀,炙甘草降逆邪。
薄荷生姜解表散,大枣附子救命奇。
四逆汤适用于寒痰干咳嗽的伤寒患者。
麻黄和杏仁能够散寒化痰,金银花则有清热解毒作用。
苦杏和桔梗能够解痰瘀,炙甘草则能够降逆邪。
薄荷和生姜能够解表散寒,大枣和附子则是救命奇药。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总结了几种经典的方剂,这些方剂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歌诀的形式,方剂的应用和药物组合更容易被记忆和应用。
这一歌诀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是针对《伤寒论》这本中医学著作进行讲解的
一篇文章,其内容涵盖了《伤寒论》的基本理论和疾病诊断、治疗等
方面,对于中医学爱好者来说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下面,我们
根据文章内容逐步进行阐述。
首先,刘渡舟伤寒论讲稿首先讲解了伤寒病的起源和流行情况。
伤寒病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汉代以后,直至现代。
文章详细介
绍了伤寒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因、发病机制,强调了伤寒病的重要
性和治疗的必要性。
接着,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讲解了伤寒病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作者认为,伤寒病的病机大多来源于外感和内伤,主要病机为表虚里实。
对于伤寒病的诊断方法,他建议医生们要精通望、闻、问、切等
四诊方法,把握病情全貌。
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更新,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接着讲解了伤寒病
的治疗方法。
本文引用了大量经方、名医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提到了
中医治疗伤寒病的具体技巧,如辨证、运用方剂、疗效观察等等。
最后,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还提到了伤寒病的预防。
从饮食起居、
环境卫生等角度入手,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预防和避免伤寒病的发生。
总之,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中对于伤寒病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详细
的讲解,并且既保留《伤寒论》原著的精髓,又结合了自己的经验和
见解,是一篇很有价值的中医学资料。
当然,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
阅读难度也相应较高。
如果你有中医学的基础,不妨找来一份刘渡舟
伤寒论讲稿,认真学习一下,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刘渡⾈亲传伤寒论学习的步骤和⽅法我们都知道刘渡⾈为我国⼀代经⽅⼤家。
那他⼜是怎样学习伤寒论的呢?总结他的学习经验如下:第⼀步、打好基础理论为⼊门条件学习《伤寒论》应先打好⼀定基础,其中包括学好《内经》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法,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理病理知识。
同时把《医宗⾦鉴·寒⼼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歌括》学懂吃透。
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这是第⼀步。
必备熟读:《医宗⾦鉴·寒⼼法要诀》《长沙⽅歌括》《黄帝内经》第⼆步、直接看伤寒论原⽂(⽩话古⽂)整体把握在第⼀步的基础上,再看⽩⽂(指不带注解的原⽂)。
《伤寒论》原⽂,是以条⽂形式写成。
据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有398条之多。
《伤寒论》既然⽤条⽂表达辨证论冶的思想⽅法。
因此,学习《伤寒论》就有⼀个理解条⽂和条⽂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为基本要求。
应该看到,《伤寒论》398条是⼀个完整的有机体。
在条⽂之间,⽆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部是有机的联系着。
作者在写法上,充分运⽤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法和布局,从⽽把辨证论治的⽅法表达⽆余。
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和条⽂排列组合的意义。
要在每⼀内容中,看出作者组⽂布局的精神,要从条⽂之中悟出条⽂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
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
⽩⽂《伤寒论》原⽂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百⼀⼗三⽅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有妙⽤。
在这⼀阶段,可能感到枯燥⽆味,那也⽆关紧要,只要坚持下来就是胜利,这是第⼆步。
第三步、看历代伤寒注家的注解,成⽆⼰、徐⼤椿、柯韵伯、尤在泾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就可以看注解了。
《伤寒论》的注家不下数百之多,看哪⼀家为好呢?在认识上也不⼀样。
我以先看成⽆⼰的《注解伤寒论》为好。
因为成注的优点是在学术上不偏不倚,以经解论,最为详明,说理⽐较中肯。
成⽒写的还有《伤寒明理论》和《⽅解》两种书,同《注解伤寒论》⿍⾜⽽⽴,缺⼀不可。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全书共分六篇,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以流畅自然的语言描述刘渡舟的《伤寒论》。
第一篇《伤寒论》开篇便提到:“伤寒者,热淋之疾也。
”刘渡舟通过对伤寒病的病因分析,指出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寒气入侵人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生,从而引发寒邪之病。
他进一步分析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指出寒邪入侵人体后,脾胃失和,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了伤寒病的病理变化。
接下来,刘渡舟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
他指出,伤寒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四肢不温、口渴等。
他还针对不同病程的伤寒病进行了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刘渡舟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根据不同的病情、病机进行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在《伤寒论》的后几篇中,刘渡舟进一步探讨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
他以温病论为基础,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治疗伤寒病的药物应用要点,例如在治疗初期要以清热解毒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再适当调整药物方剂。
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甘草等,以及它们的功效与运用方法。
总的来说,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他通过对伤寒病的全面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这一经典著作对后世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读《伤寒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理论与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经典著作。
刘老强调痃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担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目是在刘老讲课录音的基础整理而成的,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辩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刘渡舟教授(1917—XX),辽宁省营口市人。
16岁开始正式拜师学医,凡七年之久,出师后悬壶于大连。
1945年来京,行医于钱粮胡同。
1950年,考入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及临床课程。
1956年调入初建之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古典医著教研室主任、金匮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部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名誉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他从事中医教育工作近半个世纪,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杰出的中医教育家,是国家教委首批核准的中医教授,也是我国首批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培养了大批各层次的中医人才,其中包括硕士24名、博士12名、入室弟子数名。
他在教学、临证之余,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编写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
他所主持的国家卫生部课题“《伤寒论》整理研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
多年来他积极致力于中医学术交流活动,筹建成立并主持了全国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曾多次组织国际、国内仲景学术交流大会,极大地推动了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他还多次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并赴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地访问交流,弘扬中医药学。
他既是学者、教育家,更是名医。
他投身教育事业以来,从未间断过临床工作。
他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第一讲《伤寒论》导言一、《伤寒论》的历史变革《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
也有人叫《伤寒卒病论》,考“卒”字乃是“杂”字的误写。
这部书是公元196年-204 年后汉人张机(字仲景)所写的作品。
张仲景,南郡涅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219年,他的事迹汉书无传。
据唐《明医录》载.“甫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其言精而典,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所能及。
”东汉末年,连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导致了疾疫流行,死的人很多。
张仲景家族是拥有两百多人口的南阳大族,在疫情的危害下,还不到十年时间就死亡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其中死于伤寒的则占十分之七。
张仲景在序文中曾哀叹地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从而激发了他著书活人的志愿。
为了著书济世,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广泛地吸收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给合自己的体会,在前人的基础上而又有所创新。
经过了辛勒的劳动和反复的印证,终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这部作品问世不久,就遭到了兵火的摧残,致使原书十六卷残缺不全。
公元256年一316年,西晋太医王叔和搜集了一些残存之书,进行整理并撰次成篇,但只整理了十卷,对十六卷的原貌已不复见。
所以晋以后的《隋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只载《伤寒论》十卷,而不再称十六卷。
到了公元1065年,宋朝的治平年间,政府指令高保衡、林亿等人校正医书,把开宝年间节度使高继冲进上的《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加以校正,同时梓板而颁行于世。
在这个时闻,翰林学士王沫在馆阁日,从蠹简中检得的《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也加以校正而刊行于世。
二、《伤寒论》是一部什么书《伤寒杂病论》本来是伤寒与杂病有机联系,相提并论的一部书。
自宋治平梓板简称《伤寒论》,而林亿等人又有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的说法,使人误解为《伤寒论》是专论伤寒,而《金匮玉函要略方》则专论杂病,这一看法一直流传至今。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概说]少阴篇在三阴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外有太阴病下利等症状,内可合有厥阴病手足厥冷等症状,少阴一经之病就可以代表三阴经。
所以说:”学伤寒,太阳病篇应学好;三阴篇,应该将少阴篇学好。
”太阳和少阴,一个阳经一个阴经,在六经辨证中很重要,很有代表性。
足少阴肾脏为水火之脏。
水为阴,火为阳,所以肾为阴阳之根本,是先天之气所系之地。
中医讲先天与后天,先天讲阴阳,后天讲气血。
先天秉自于父母,后天秉自于水谷。
如果邪气客于少阴,肾气受伤,就会出现阴阳不平衡,产生阳虚的寒证或者阴虚的热证。
一旦发展下去,可能会出现阴阳离决。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的生命就危险了。
因此少阴病有预后不良的死证。
少阴病也有原发与继发的两类病,原发的多见于老年人,或者阳虚弱者,感寒之后可以直中少阴,或者由于误治误下用凉药,伤了少阴阳气。
古人云:”老怕伤寒少怕痨”。
为什么说老怕伤寒?因为老人阳虚,寒邪伤阳,易直中少阴。
这是原发的少阴病。
继发的少阴病,一个由太阴传变而来,譬如太阴病下利,到一定程度后就传到少阴。
中焦的腹泻可变成下焦的虚寒。
太阴为三阴的屏障。
脾胃之气若强,感邪后就不会发生阴证。
只有突破此屏障,如下利、呕吐,脾胃虚寒后就会出现少阴病、厥阴病。
一个是由于误治,用苦寒泻下之药、发汗之药伤了少阴之阴阳,尤其是少阴的阳气,就会出现少阴病。
还有的少阴病是由太阳传入的,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膀胱和肾互相联系,所以膀胱之邪可以直接传于少阴,这是表里传。
当然,这第三种情况也是少阴本身阳气虚寒的缘故。
由于太阳与少阴为阴阳表里关系,往往会出现邪在太阳已内连少阴;也有寒中少阴,外连太阳的情况。
少阴病阳虚,不能制水,气不化津,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水气泛滥的症状;若是阴虚阳亢,水亏火旺,就会出现心肾不交,心火为病,心烦不寐的症状。
为什么会出现水证、火证?这和少阴主水火分不开。
从六经辨证看少阴病,说了阴阳两个方面,但其重点在阳虚阴寒证。
伤寒论临证指要-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第一章辨非论第一节(伤寒论)--中医之魂(伤寒论分后汉人张机所著。
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
生卒年代约为公元150年219年。
他目睹当时疾疫广为流行,死亡惨重,激发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心情,产生了著书立说? 救人济世的伟大志愿。
中医学自秦汉以来,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文献。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总结出来(医经)与(经方)两大门类。
可谓炳耀千古之巨著。
在(医经)类里,有(黄帝内经)十八卷; (外经)三十七卷,以及扁鹊? 白氏、旁篇等著作。
这些书主要论述血脉、经络、脏腑阴阳表里的生理病理变化。
还罗列了针砭? 汤液等治病方法。
所以,本书的内容与现在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极相近似。
在(经方)类里,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疸十二病方)、(妇人婴儿十九卷)以及(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等。
这些书除讲求病证外,还对草、石药物的性味? 配伍? 治疗进行了阐述,它为复方治病用于临床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继承了(医经)与(经方)的学术成就,推广了六经辨证临床价值,制定了理法方药的治疗体系。
并在继承的同时,结合自已的经验和见解做到了发扬光大与推陈出新。
他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炙并用,这就打破了(素问?热论)的六经只辨伤寒的局限性。
张仲景六经辨证的实质,是以人体的脏腑经络? 营卫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做为辨证的客观依据,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发病规律做为辨证的纲要与指针。
因此,无论伤寒、杂病和它们互相挟杂的复杂问题,都能用六经辨证方法概括而无遗。
六经辨证的理论经仲景建立以后,中医才掌握这一武器而与西方医学相抗衡,并且出神人化立于不败之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伤寒论)能够在千百种的药物中,选择了最有效的药物和最适当的剂量,组成具有最高疗效与惊人贡献的方剂,这在其它医学之中很难做到。
刘渡舟伤寒论注解介绍
《刘渡舟伤寒论注解》是刘渡舟先生对《伤寒论》的详细注解,对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关于《刘渡舟伤寒论注解》的介绍:
1.作者介绍:刘渡舟(1917-2001),我国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致力于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数十年,在中医界享有崇高的声望。
2.内容概述:该注解对《伤寒论》进行了逐条解释,不仅对原文进行解读,还对其中涉及的中医理论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书中还收录了刘渡舟先生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的学习视角。
3.特点:
深入浅出:刘渡舟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伤寒论》中的难点和深奥理论,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实践结合:除了理论解释外,还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介绍了如何在实际应用中运用《伤寒论》的理论。
学术价值:书中收录了刘渡舟先生的许多独到见解和学术观点,为中医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使用建议:适合中医学生、临床医生和中医爱好者阅读。
通过学习《刘渡舟伤寒论注解》,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伤寒论》的精髓,提高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清心2015-05-25 23:27 来自QQ空间日志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四逆汤类方指以下两类:1.生附子、干姜同用,如四逆、通脉四逆、四逆加人参、白通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逆。
2.炮附子为主,如附子汤、真武汤-温里祛寒。
[回阳救逆类方]:一、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甘草。
《伤寒论》凡与干姜同用均是生附子,起回阳救逆作用。
仅乌梅丸例外,为干姜炮附子同用以温脾散寒,温里祛寒。
四逆汤适应症:1.畏寒蜷卧、冷汗自出(阳不摄阴),手足厥冷,四肢痛。
-肾阳虚衰,肌肤四末失温,阳不摄阴。
2.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吐利不止,内拘急(腹痛)。
下利及清谷为两个并列的动宾词组。
清当便排拉讲。
清谷,拉不消化的食物。
……肾阳虚衰,火(命门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寒湿下注,升降紊乱,无伤津,与热痢相区别;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津液不化,见喜热饮而不多饮。
(提示:结石并非均用利湿通淋,阳气虚衰,津液不化亦可结成结石,并郁而化热。
其根本问题是寒湿,王永炎肾结石,通阳法-附子10g肉桂20g。
用药可能会心烦气燥等的副作用)以下利为主,不是以呕吐,肾阳虚衰阴寒内凝-腰痛。
小便利-清长-阳虚不能摄阴,重则尿比重下降;小便不利-少-阳虚气化失司。
3、精神症状(1).但欲寐-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睡不实,似醒非醒,醒不清。
(2).燥烦-肢体燥扰不宁。
燥烦的病机a.阴精阳气虚衰,心神精神失养。
b.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盛阴相争,争而不胜-肢体躁动不宁的表现,而不自知,甚则撮空理线,循衣摸床,均属阴盛则燥。
如肝性肺性脑病,休克前期躁动属阴盛则燥。
阳盛则烦,如大青龙汤阳热扰心,大承气汤实热扰心,栀子豉汤无形郁热。
4、脉象:脉沉(轻者)-脉微细,微者,薄也,浮中沉取衡量-阳气不足脉气无力;细者小也,阴血不足,脉气无力。
少阴病:阴阳虚衰,又以肾阳虚衰为主者,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微的表现。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书。
伤寒论以其严谨细致的辨证论治方法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今天我们将从刘渡舟教授的角度来探讨其中的重要内容。
伤寒论是以伤寒病为临床主要诊疗对象的专著,该病又称为伏暑病。
它是由外感病邪入侵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咳嗽、脘腹胀满等。
该病的临床表现复杂,治疗过程中的误区也比较多。
因此,深入研究伤寒论是非常重要的。
刘渡舟教授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有突出的贡献。
他在伤寒论的理论解读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
他指出,伤寒病的治疗应该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从整体上考虑病因病机,综合运用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治疗。
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的研究中,突出了病机与辨证的关系。
他认为,伤寒病的病机主要体现为格陷、脉象紊乱等,通过仔细观察和辩证分析,可以准确把握病机变化的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他强调了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的关联性,指导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更加注重辨证施治。
另外,刘渡舟教授还对伤寒病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伤寒病的治疗应该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他提倡“辨证论治、标本兼治”的治疗策略,即从病因病机和病程变化两个层面进行治疗,以达到疗效最佳的效果。
此外,他还运用了中医药的辅助治疗手段,如针灸、草药疗法等,提高了治疗的综合效果。
除此之外,刘渡舟教授还在伤寒病的预防和康复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他指出,预防是伤寒病治疗的关键,要注意外邪的防范和体质的调节。
此外,他强调了伤寒病的康复阶段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方法和建议。
总体而言,刘渡舟教授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他融合了中医药学理论和现代医学方法,对伤寒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临床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渡舟对伤寒的辨证引言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由伤寒杆菌引起,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
刘渡舟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对伤寒的辨证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刘渡舟对伤寒的辨证理论和治疗方案。
伤寒的概述伤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咽喉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病程较长,通常持续2-3周。
伤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食物和水源,感染者可将伤寒杆菌排出体外,传播给他人。
刘渡舟的辨证理论刘渡舟认为伤寒是由外邪侵入人体引起的,外邪主要分为寒邪和暑邪两种。
寒邪入侵导致伤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寒热互见、畏寒恶风、肢体冷、腹痛等。
暑邪入侵导致伤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口渴、汗出等。
刘渡舟根据伤寒的病情进行辨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阴阳辩证刘渡舟认为伤寒是阴阳失调所致,主要表现为阴虚阳亢或阴寒阳冷。
阴虚阳亢主要表现为高热、口渴、汗出等症状,阴寒阳冷主要表现为寒战、畏寒恶风等症状。
根据阴阳辩证的结果,刘渡舟可以确定治疗方案。
2. 脏腑辨证刘渡舟注重对脏腑功能的辨证,他认为伤寒是由脏腑功能紊乱引起的。
根据伤寒的症状和脉象等进行辨证,可以确定是肺热、胃热、肝火等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的伤寒。
3. 病机辨证刘渡舟对伤寒的病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伤寒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外邪入侵后,会导致气机不畅,从而引发病症。
他根据病机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刘渡舟的治疗方案刘渡舟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刘渡舟认为伤寒是由外邪引起的,因此治疗时需要清热解毒。
他使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来清除体内的病邪。
2. 和胃降逆刘渡舟注重调理胃肠功能,他认为伤寒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因此需要和胃降逆。
他使用一些具有和胃降逆作用的药物,如生姜、白术等,来调理胃肠功能。
3. 补益虚损刘渡舟认为伤寒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调,因此需要补益虚损。
他使用一些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如人参、黄耆等,来调理体内阴阳平衡。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0条30“问日: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日: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肝病自得挝弱者,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
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这条主要是讲肝的平脉和死脉。
也就是说,肝有病了,见了平脉了,病就要好了,如果见了死脉了,病就恶化了。
从肝脉开始到了肺脉为止,这几条都是说明人体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三阴,下合地这五方五行。
这几条来说明,人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阴阳,下合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
脉与天之五运六气,地之五行,都是相通的。
但是都要有胃气,以胃气为本。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同时突出与天之阴阳六气,地之阴阳五行,相结合,这个一个特殊的理论,这个只有中医有,其他医学没有。
先说肝,五行在于五方,所以叫东方肝脉,肝应东方,内经去,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东方甲乙木。
这是特殊的医学理论,肝是属于木的。
这个只有中医这说么,只有中医这么理解。
一个人肝跟东方有什么关系?在天为风,在地成形为木,在五方属于东方。
在三阴三阳属于厥阴。
这个样子,肝和天地,和气候相通了。
这就叫做,中医的整体观。
第一个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个整体,所以肝是东方,在天为见,在地成木,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特点。
第二个整体观,就是肝与眼睛、筋膜、瓜甲,经络的络属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一个人的整体。
人可以说,牵一发可以动全身,一发跟一个人的整体是有关的。
所以中医的整体观是大整体观,人体的、体外,都是一个整体,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完全是一体的。
这个科学性很强,现在逐渐被国际上的医学界承认。
生物钟、气象医学和人体的关系,科学越发达,中医的科学性越被人认可。
如果有人问,中医的科学是什么啊。
你就回答,你现在才80年代,科学越发达,中医越能被人所崇拜。
这就是中医的科学。
过去的人认为,科学越发达,中医越应该淘汰,他们反了。
有个朋友跟我说,纽约挂牌的中医有200多人。
现在世界的医学的眼光都注视在东方,因为中医科学,很有精当的议论。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
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
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
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
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
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
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
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
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
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
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
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
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
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
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
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
我们讲了,色莫知真。
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
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
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
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
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
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
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在谈论刘渡舟的伤寒论之前,我们得先了解这位医者。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医学书籍,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伤寒,这个看似古老的话题,却依然在现代医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听说他在讲座中强调了很多细节,咱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部分,伤寒的成因。
刘渡舟提到,伤寒并不是单纯的外感风寒,而是内外因结合的结果。
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像是把人身当成一个池塘,外面的风雨可能让水波荡漾,但真正影响池水清澈与否的,往往是池底的泥沙。
说得对吧?所以,咱们要关注病人的体质,内外兼顾。
第二部分,症状的辨识。
刘渡舟特别强调了症状的多样性。
伤寒的表现各异,有的人发热,像火在烧;有的人头痛,感觉整个人都要崩溃。
这些症状就像是拼图,缺一不可,只有完整地看清,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他提到一个案例,一位老先生误把伤寒当成普通感冒,结果耽误了病情。
听了这个故事,让人心里一紧,真得重视这些细节。
接着,谈到治疗。
刘渡舟说,治疗伤寒要讲究个体化,不同的人用药不一样。
他提到了一些经典的方剂,比如麻黄汤,发热明显时用它;而当病人出现肚子疼痛时,则得换成其他方剂。
这种灵活应变的方式,真是体现了中医的智慧。
大家想想,生活中不也常常需要这样灵活应对吗?有时候,一成不变的方案可能会让我们掉进陷阱。
然后,咱们聊聊饮食和护理。
刘渡舟非常重视病人的饮食,他提到“药食同源”。
药物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合适的饮食配合,那疗效也会大打折扣。
生病期间,病人需要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像米粥、清汤,这样才能帮助身体恢复。
简单的道理,却被不少人忽视。
就像咱们常说的,“病从口入”,这可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最后,咱们总结一下。
刘渡舟的伤寒论,不仅是对疾病的探讨,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它教会我们在面对疾病时,要有耐心,要有细致的观察力,要善于总结经验。
生活就像治疗,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任何小问题都可能演变成大麻烦。
听完这些,我感觉刘渡舟的智慧就在于他能深入浅出,把复杂的医学知识化作简单的道理,让人铭记在心。
分析《伤寒论》几种“载药上浮”的方法(刘渡舟)《伤寒论》中具有“载药上浮”作用的共有六方三物白散、桅子豉汤、瓜蒂散、大陷胸丸、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
六方的治疗不尽相同,药物也有所差别,但从某种程度讲都和“载药上浮”的方法紧密相连。
反映了“经方”组方用药之巧和构思之严,自非一般方书所可及。
令人可惜的是一些研究“伤寒学”的医家,对“经方”的“载药上浮”之法,有的明暗参半,或者避而不谈,因而仲景之学得不到发扬与光大。
因此,本着共同研究的态度,谈谈上述六个方子“载药上浮”的作用,以就正于同道。
一、白散白散治疗“寒实结胸无热证”。
由桔梗、贝母、巴豆三药成方。
对于方义的解释,钱天来说:“寒实结于胸中,水寒伤肺,必有喘咳气逆,故以苦梗开之;贝母入肺解结;又以巴豆之辛热有毒斩关夺门之将,以破胸中之坚结”。
他的解释,也代表了历代注家的共同观点。
然而,柯韵伯则另具支眼,其见解出众,认定此方用“白饮”和服,是使巴豆留恋胸脆,而有甘以缓之的意义。
柯氏注意到治上病用甘药的方法,确是难能而又可贵的。
然而,他不从桔梗载巴豆上行去作解,反从“自饮”上作文章,似乎舍近求远,故也不能完全令人满意。
我认为“寒实结胸”的病变在于胸厢,如用巴豆,而不用引药上行之法,则巴豆性猛,必一掠而过,不能摧尽结胸之邪。
因此,在白散中,用了一味桔梗。
这味药不但能协同贝母以开肺胸气结,更重要的是它能引峻攻之品,上入至高之分,使之达到攻下寒实的作用。
关于桔梗的治疗特点,据张元素说:“桔梗清肺气,利咽喉。
其色白,故为肺部引药,与甘草同行,为舟揖之剂。
如大黄苦泄峻下之药,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须用辛甘之剂升之,譬如铁石入江,非舟揖不能载,所以诸药有此一味,不能下沉也。
”由此可见,三物白散中的桔梗,有一药双关之用;既开胸肺之气,又载巴豆上行,丝丝入扣,密切病机,其构思之精,值得研究。
二、桅子豉汤桅子豉汤是治疗“虚烦”和懊恢不眠之方,由桅子与豆豉二药组成。
张锡驹认为:呻己子性寒,导心中之烦热以下行,豆颗熟而轻浮,引水液之上升也。
名医】刘渡舟亲传伤寒论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我们都知道刘渡舟为我国一代经方大家。
那他又是怎样
学习伤寒论的呢?总结他的学习经验如下:
第一步、打好基础理论为入门条件
学习《伤寒论》应先打好一定基础,其中包括学好《内经》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方法,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知
识。
同时把《医宗金鉴•寒心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方歌
括》学懂吃透。
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这是第步。
必
备熟读:
《医宗金鉴•寒心法要诀》《长沙方歌括》《黄帝内经》第二步、直接看伤寒论原文(白话古文)整体把握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再看白文(指不带注解的原文)。
《伤寒论》
原文,是以条文形式写成。
据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有398 条之多。
伤寒论》既然用条文表达辨证论冶的思想方法。
因此,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而为基本要求。
应该看到,《伤寒论》398 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在条文之
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部是有机的联系着。
作者在写法上,充分运用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文法和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表达无余。
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
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要从条文之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
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
白文《伤寒论》原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
和一百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
在这一阶段,
可能感到枯燥无味,那也无关紧要,只要坚持下来就是胜利,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看历代伤寒注家的注解,成无己、徐大椿、柯韵伯、尤在泾在熟读白文的基础上,然后就可以看注解了。
《伤寒论》的注家不下数百之多,看哪一家为好呢? 在认识上也不一样
我以先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好。
因为成注的优点是成氏写的还有《伤寒明理论》和《方解》两种书,同《注解伤寒论》鼎足而立,缺一不可。
所以,在看成注之前,这两种著作也应认真地看一看,才能对它选写的五十个症侯,在定体、分形、析证、辨非等环节上有所认识,以加强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运用。
在学术上不偏不倚,以经解论,最为详明,说理比较中肯。
成氏三书读完后,可以看看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以上的三位注家,在伤寒学中影响很深。
他们的注解,或以
方归类,或以证归类,或以法归类,角度不同,而殊途同归,可以开拓思路,实有破迷解惑的作用。
柯注的优点,从原则上讲,他指出了《伤寒沦》不专为伤寒
病而没,而六经辨证实能统摄百病。
他的话卓识灼见,而能与仲景的思想相共鸣。
他的不足之地,误把经络解为经略,又别开生面将《伤寒论》的太阳膀胱经当作心阳来论,未免牵强附会,有失仲景之旨。
尤注的魄力似逊于柯,在文字方面也不及柯氏的笔墨纵横淋漓尽致。
然而,尤氏得马元一先生的真传,构思精辟,言简而赅,对脏腑经络、气血荣卫之理与正邪变化之机。
他比柯氏更为扎实,惜乎人之不识也。
此外,如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辩》、钱璜的《伤寒溯源集》皆是知名之著,亦可加以涉览。
以上几个专著读后,可以再看一点综合性的作品,其中应以日•丹波元简著的《伤寒论辑义》为理想。
这是第三步。
通过上述的三个步骤,而又能坚持到底,对《伤
寒论》这部经典著作也就可以说学的差不多了。
我讲《伤寒论》已有多年的历史了,但现在备起课来,
还有可学的东西,还可发现自己在认识上的错误,可见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难以蠡测的。
为此,对于读这本书的人来说,切不可浅尝辄止,亦不可略有所获,便沾沾自喜而停顿不前。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