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刘渡舟亲传伤寒论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9.81 KB
- 文档页数:4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刘渡舟是明代医学家,在传统中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极为深入,总结了许多方剂,并将其编成了一首歌诀,以便于医生和学生记忆和应用。
以下是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的内容及其拓展:一、桂枝汤汤以桂枝为君,人参辅助调和。
麻黄散外,甘草调味去毒。
芍药厚土,生姜发表散寒。
加上大枣,四君合力定风。
桂枝汤是伤寒治疗中最基本的方剂之一。
它以桂枝为主要药物,具有温阳解表的作用。
人参能助桂枝温补阳气,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麻黄则能散寒解表,甘草则具有调味作用,并能缓解药物的副作用。
芍药具有厚土作用,能够调节脾胃功能,而生姜和大枣则有助于散寒祛湿。
二、葛根汤葛根解表去风寒,麻黄辣草散寒邪。
桂枝生姜温阳气,甘草调和降毒要。
芍药厚土养脾胃,大枣和枳壳治疗结。
葛根汤是一种温和的解表方剂,适用于阳气虚寒的伤寒病。
葛根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发热、寒战等症状。
麻黄和辣草具有散寒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的体温。
桂枝和生姜能够温阳散寒,甘草则具有调和作用。
芍药能够养护脾胃,大枣和枳壳则有助于治疗肠胃问题。
三、四逆汤四逆汤治寒痰干,麻黄杏仁金银花。
苦杏桔梗解痰瘀,炙甘草降逆邪。
薄荷生姜解表散,大枣附子救命奇。
四逆汤适用于寒痰干咳嗽的伤寒患者。
麻黄和杏仁能够散寒化痰,金银花则有清热解毒作用。
苦杏和桔梗能够解痰瘀,炙甘草则能够降逆邪。
薄荷和生姜能够解表散寒,大枣和附子则是救命奇药。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总结了几种经典的方剂,这些方剂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歌诀的形式,方剂的应用和药物组合更容易被记忆和应用。
这一歌诀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是针对《伤寒论》这本中医学著作进行讲解的
一篇文章,其内容涵盖了《伤寒论》的基本理论和疾病诊断、治疗等
方面,对于中医学爱好者来说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下面,我们
根据文章内容逐步进行阐述。
首先,刘渡舟伤寒论讲稿首先讲解了伤寒病的起源和流行情况。
伤寒病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汉代以后,直至现代。
文章详细介
绍了伤寒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因、发病机制,强调了伤寒病的重要
性和治疗的必要性。
接着,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讲解了伤寒病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作者认为,伤寒病的病机大多来源于外感和内伤,主要病机为表虚里实。
对于伤寒病的诊断方法,他建议医生们要精通望、闻、问、切等
四诊方法,把握病情全貌。
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更新,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接着讲解了伤寒病
的治疗方法。
本文引用了大量经方、名医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提到了
中医治疗伤寒病的具体技巧,如辨证、运用方剂、疗效观察等等。
最后,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还提到了伤寒病的预防。
从饮食起居、
环境卫生等角度入手,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预防和避免伤寒病的发生。
总之,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中对于伤寒病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详细
的讲解,并且既保留《伤寒论》原著的精髓,又结合了自己的经验和
见解,是一篇很有价值的中医学资料。
当然,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
阅读难度也相应较高。
如果你有中医学的基础,不妨找来一份刘渡舟
伤寒论讲稿,认真学习一下,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刘渡⾈亲传伤寒论学习的步骤和⽅法我们都知道刘渡⾈为我国⼀代经⽅⼤家。
那他⼜是怎样学习伤寒论的呢?总结他的学习经验如下:第⼀步、打好基础理论为⼊门条件学习《伤寒论》应先打好⼀定基础,其中包括学好《内经》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法,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理病理知识。
同时把《医宗⾦鉴·寒⼼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歌括》学懂吃透。
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这是第⼀步。
必备熟读:《医宗⾦鉴·寒⼼法要诀》《长沙⽅歌括》《黄帝内经》第⼆步、直接看伤寒论原⽂(⽩话古⽂)整体把握在第⼀步的基础上,再看⽩⽂(指不带注解的原⽂)。
《伤寒论》原⽂,是以条⽂形式写成。
据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有398条之多。
《伤寒论》既然⽤条⽂表达辨证论冶的思想⽅法。
因此,学习《伤寒论》就有⼀个理解条⽂和条⽂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为基本要求。
应该看到,《伤寒论》398条是⼀个完整的有机体。
在条⽂之间,⽆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部是有机的联系着。
作者在写法上,充分运⽤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法和布局,从⽽把辨证论治的⽅法表达⽆余。
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和条⽂排列组合的意义。
要在每⼀内容中,看出作者组⽂布局的精神,要从条⽂之中悟出条⽂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
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
⽩⽂《伤寒论》原⽂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百⼀⼗三⽅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有妙⽤。
在这⼀阶段,可能感到枯燥⽆味,那也⽆关紧要,只要坚持下来就是胜利,这是第⼆步。
第三步、看历代伤寒注家的注解,成⽆⼰、徐⼤椿、柯韵伯、尤在泾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就可以看注解了。
《伤寒论》的注家不下数百之多,看哪⼀家为好呢?在认识上也不⼀样。
我以先看成⽆⼰的《注解伤寒论》为好。
因为成注的优点是在学术上不偏不倚,以经解论,最为详明,说理⽐较中肯。
成⽒写的还有《伤寒明理论》和《⽅解》两种书,同《注解伤寒论》⿍⾜⽽⽴,缺⼀不可。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全书共分六篇,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以流畅自然的语言描述刘渡舟的《伤寒论》。
第一篇《伤寒论》开篇便提到:“伤寒者,热淋之疾也。
”刘渡舟通过对伤寒病的病因分析,指出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寒气入侵人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生,从而引发寒邪之病。
他进一步分析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指出寒邪入侵人体后,脾胃失和,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了伤寒病的病理变化。
接下来,刘渡舟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
他指出,伤寒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四肢不温、口渴等。
他还针对不同病程的伤寒病进行了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刘渡舟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根据不同的病情、病机进行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在《伤寒论》的后几篇中,刘渡舟进一步探讨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
他以温病论为基础,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治疗伤寒病的药物应用要点,例如在治疗初期要以清热解毒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再适当调整药物方剂。
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甘草等,以及它们的功效与运用方法。
总的来说,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他通过对伤寒病的全面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这一经典著作对后世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读《伤寒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理论与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经典著作。
刘老强调痃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担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目是在刘老讲课录音的基础整理而成的,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辩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刘渡舟教授(1917—XX),辽宁省营口市人。
16岁开始正式拜师学医,凡七年之久,出师后悬壶于大连。
1945年来京,行医于钱粮胡同。
1950年,考入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及临床课程。
1956年调入初建之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古典医著教研室主任、金匮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部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名誉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他从事中医教育工作近半个世纪,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杰出的中医教育家,是国家教委首批核准的中医教授,也是我国首批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培养了大批各层次的中医人才,其中包括硕士24名、博士12名、入室弟子数名。
他在教学、临证之余,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编写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
他所主持的国家卫生部课题“《伤寒论》整理研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
多年来他积极致力于中医学术交流活动,筹建成立并主持了全国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曾多次组织国际、国内仲景学术交流大会,极大地推动了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他还多次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并赴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地访问交流,弘扬中医药学。
他既是学者、教育家,更是名医。
他投身教育事业以来,从未间断过临床工作。
他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第一讲《伤寒论》导言一、《伤寒论》的历史变革《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
也有人叫《伤寒卒病论》,考“卒”字乃是“杂”字的误写。
这部书是公元196年-204 年后汉人张机(字仲景)所写的作品。
张仲景,南郡涅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219年,他的事迹汉书无传。
据唐《明医录》载.“甫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其言精而典,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所能及。
”东汉末年,连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导致了疾疫流行,死的人很多。
张仲景家族是拥有两百多人口的南阳大族,在疫情的危害下,还不到十年时间就死亡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其中死于伤寒的则占十分之七。
张仲景在序文中曾哀叹地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从而激发了他著书活人的志愿。
为了著书济世,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广泛地吸收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给合自己的体会,在前人的基础上而又有所创新。
经过了辛勒的劳动和反复的印证,终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这部作品问世不久,就遭到了兵火的摧残,致使原书十六卷残缺不全。
公元256年一316年,西晋太医王叔和搜集了一些残存之书,进行整理并撰次成篇,但只整理了十卷,对十六卷的原貌已不复见。
所以晋以后的《隋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只载《伤寒论》十卷,而不再称十六卷。
到了公元1065年,宋朝的治平年间,政府指令高保衡、林亿等人校正医书,把开宝年间节度使高继冲进上的《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加以校正,同时梓板而颁行于世。
在这个时闻,翰林学士王沫在馆阁日,从蠹简中检得的《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也加以校正而刊行于世。
二、《伤寒论》是一部什么书《伤寒杂病论》本来是伤寒与杂病有机联系,相提并论的一部书。
自宋治平梓板简称《伤寒论》,而林亿等人又有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的说法,使人误解为《伤寒论》是专论伤寒,而《金匮玉函要略方》则专论杂病,这一看法一直流传至今。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概说]少阴篇在三阴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外有太阴病下利等症状,内可合有厥阴病手足厥冷等症状,少阴一经之病就可以代表三阴经。
所以说:”学伤寒,太阳病篇应学好;三阴篇,应该将少阴篇学好。
”太阳和少阴,一个阳经一个阴经,在六经辨证中很重要,很有代表性。
足少阴肾脏为水火之脏。
水为阴,火为阳,所以肾为阴阳之根本,是先天之气所系之地。
中医讲先天与后天,先天讲阴阳,后天讲气血。
先天秉自于父母,后天秉自于水谷。
如果邪气客于少阴,肾气受伤,就会出现阴阳不平衡,产生阳虚的寒证或者阴虚的热证。
一旦发展下去,可能会出现阴阳离决。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的生命就危险了。
因此少阴病有预后不良的死证。
少阴病也有原发与继发的两类病,原发的多见于老年人,或者阳虚弱者,感寒之后可以直中少阴,或者由于误治误下用凉药,伤了少阴阳气。
古人云:”老怕伤寒少怕痨”。
为什么说老怕伤寒?因为老人阳虚,寒邪伤阳,易直中少阴。
这是原发的少阴病。
继发的少阴病,一个由太阴传变而来,譬如太阴病下利,到一定程度后就传到少阴。
中焦的腹泻可变成下焦的虚寒。
太阴为三阴的屏障。
脾胃之气若强,感邪后就不会发生阴证。
只有突破此屏障,如下利、呕吐,脾胃虚寒后就会出现少阴病、厥阴病。
一个是由于误治,用苦寒泻下之药、发汗之药伤了少阴之阴阳,尤其是少阴的阳气,就会出现少阴病。
还有的少阴病是由太阳传入的,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膀胱和肾互相联系,所以膀胱之邪可以直接传于少阴,这是表里传。
当然,这第三种情况也是少阴本身阳气虚寒的缘故。
由于太阳与少阴为阴阳表里关系,往往会出现邪在太阳已内连少阴;也有寒中少阴,外连太阳的情况。
少阴病阳虚,不能制水,气不化津,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水气泛滥的症状;若是阴虚阳亢,水亏火旺,就会出现心肾不交,心火为病,心烦不寐的症状。
为什么会出现水证、火证?这和少阴主水火分不开。
从六经辨证看少阴病,说了阴阳两个方面,但其重点在阳虚阴寒证。
伤寒论临证指要-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第一章辨非论第一节(伤寒论)--中医之魂(伤寒论分后汉人张机所著。
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
生卒年代约为公元150年219年。
他目睹当时疾疫广为流行,死亡惨重,激发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心情,产生了著书立说? 救人济世的伟大志愿。
中医学自秦汉以来,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文献。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总结出来(医经)与(经方)两大门类。
可谓炳耀千古之巨著。
在(医经)类里,有(黄帝内经)十八卷; (外经)三十七卷,以及扁鹊? 白氏、旁篇等著作。
这些书主要论述血脉、经络、脏腑阴阳表里的生理病理变化。
还罗列了针砭? 汤液等治病方法。
所以,本书的内容与现在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极相近似。
在(经方)类里,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疸十二病方)、(妇人婴儿十九卷)以及(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等。
这些书除讲求病证外,还对草、石药物的性味? 配伍? 治疗进行了阐述,它为复方治病用于临床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继承了(医经)与(经方)的学术成就,推广了六经辨证临床价值,制定了理法方药的治疗体系。
并在继承的同时,结合自已的经验和见解做到了发扬光大与推陈出新。
他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炙并用,这就打破了(素问?热论)的六经只辨伤寒的局限性。
张仲景六经辨证的实质,是以人体的脏腑经络? 营卫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做为辨证的客观依据,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发病规律做为辨证的纲要与指针。
因此,无论伤寒、杂病和它们互相挟杂的复杂问题,都能用六经辨证方法概括而无遗。
六经辨证的理论经仲景建立以后,中医才掌握这一武器而与西方医学相抗衡,并且出神人化立于不败之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伤寒论)能够在千百种的药物中,选择了最有效的药物和最适当的剂量,组成具有最高疗效与惊人贡献的方剂,这在其它医学之中很难做到。
名医】刘渡舟亲传伤寒论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我们都知道刘渡舟为我国一代经方大家。
那他又是怎样
学习伤寒论的呢?总结他的学习经验如下:
第一步、打好基础理论为入门条件
学习《伤寒论》应先打好一定基础,其中包括学好《内经》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方法,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知
识。
同时把《医宗金鉴•寒心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方歌
括》学懂吃透。
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这是第步。
必
备熟读:
《医宗金鉴•寒心法要诀》《长沙方歌括》《黄帝内经》第二步、直接看伤寒论原文(白话古文)整体把握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再看白文(指不带注解的原文)。
《伤寒论》
原文,是以条文形式写成。
据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有398 条之多。
伤寒论》既然用条文表达辨证论冶的思想方法。
因此,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而为基本要求。
应该看到,《伤寒论》398 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在条文之
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部是有机的联系着。
作者在写法上,充分运用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文法和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表达无余。
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
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要从条文之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
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
白文《伤寒论》原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
和一百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
在这一阶段,
可能感到枯燥无味,那也无关紧要,只要坚持下来就是胜利,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看历代伤寒注家的注解,成无己、徐大椿、柯韵伯、尤在泾在熟读白文的基础上,然后就可以看注解了。
《伤寒论》的注家不下数百之多,看哪一家为好呢? 在认识上也不一样
我以先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好。
因为成注的优点是成氏写的还有《伤寒明理论》和《方解》两种书,同《注解伤寒论》鼎足而立,缺一不可。
所以,在看成注之前,这两种著作也应认真地看一看,才能对它选写的五十个症侯,在定体、分形、析证、辨非等环节上有所认识,以加强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运用。
在学术上不偏不倚,以经解论,最为详明,说理比较中肯。
成氏三书读完后,可以看看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以上的三位注家,在伤寒学中影响很深。
他们的注解,或以
方归类,或以证归类,或以法归类,角度不同,而殊途同归,可以开拓思路,实有破迷解惑的作用。
柯注的优点,从原则上讲,他指出了《伤寒沦》不专为伤寒
病而没,而六经辨证实能统摄百病。
他的话卓识灼见,而能与仲景的思想相共鸣。
他的不足之地,误把经络解为经略,又别开生面将《伤寒论》的太阳膀胱经当作心阳来论,未免牵强附会,有失仲景之旨。
尤注的魄力似逊于柯,在文字方面也不及柯氏的笔墨纵横淋漓尽致。
然而,尤氏得马元一先生的真传,构思精辟,言简而赅,对脏腑经络、气血荣卫之理与正邪变化之机。
他比柯氏更为扎实,惜乎人之不识也。
此外,如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辩》、钱璜的《伤寒溯源集》皆是知名之著,亦可加以涉览。
以上几个专著读后,可以再看一点综合性的作品,其中应以日•丹波元简著的《伤寒论辑义》为理想。
这是第三步。
通过上述的三个步骤,而又能坚持到底,对《伤
寒论》这部经典著作也就可以说学的差不多了。
我讲《伤寒论》已有多年的历史了,但现在备起课来,
还有可学的东西,还可发现自己在认识上的错误,可见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难以蠡测的。
为此,对于读这本书的人来说,切不可浅尝辄止,亦不可略有所获,便沾沾自喜而停顿不前。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