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4
关于延津县4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情况的报告(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延津小麦产业,把我县小麦产业从“无公害农产品”上升到“绿色食品”,进一步提升小麦产业化经营水平,拉长小麦产业链条,增加小麦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快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县政府于2008年11月申请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2009年7月正式被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第七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县,接到批准创建文件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创建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组织管理、生产管理、投入品管理、技术服务、监督管理、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等七大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小麦产业化经营,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面完成了创建工作。
2010年6月12日,通过了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的专家验收,成为河南省首家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现将我县4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情况报告如下:一、基地基本情况我县此次创建的全国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包括丰庄、马庄、魏邱、王楼、司寨、石婆固、僧固、小潭、城关等9个乡(镇)、222个行政村、87156户农户,农业人口27.9万人,基地面积45万亩,其中丰庄镇2.9万亩,马庄乡3.4万亩,魏邱乡8.6万亩,王楼乡3.6万亩,司寨乡7.1万亩,石婆固乡8.5万亩,僧固乡6万亩,小潭乡3.6万亩,城关镇1.3万亩。
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乡镇,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土壤肥沃,经绿色环保评价,合格。
非常适宜绿色食品的生产种植。
二、主要开展的工作(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县政府成立了延津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侯海江任组长,副县长赵宏亮,县长助理张利民任副组长,县农业、质监、工商、环保、财政等17个县直单位和9个基地单元乡(镇)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全面负责基地建设的领导工作。
创新农产品质量监管体制机制扎实开展国家农安县创建工作作者:刘明忠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0年第1期刘明忠多年来,延津县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民心工程”,坚守让居民吃上放心瓜菜粮油、肉蛋奶鱼的底线,创新农产品质量监管体制机制,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建成了3万hm2绿色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国酒茅台集团0.13万hm2有机小麦原料基地,大大提升了延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017年3月,延津县被原农业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一)成立组织延津县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也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负责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推进工作,落实县、乡属地管理责任。
(二)科学谋划延津县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了《延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延津县2017—2020年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制定了年度监管工作计划,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管理体系,县财政对农安监管及创建工作给予了经费保障。
(三)狠抓落实延津县先后多次召开农安工作推进会、培训会,完善相关制度20多项,并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二、加强主体管理,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延津县把县域内136家种植合作社、40家畜禽养殖场、71家养殖合作社、4家畜禽屠宰场、6家水产养殖场、31家超市及农贸市场、60家粮食收储运企业、17家食品加工企业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纳入了监管名录,着力强化“瓜菜粮油(肉蛋奶鱼)生产,全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负全责”的主体责任意识,落实责任告知、质量承诺、生产记录、农兽药安全间隔期、产品质量自检、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不合格农产品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监管制度,从制度层面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违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控,使依法生产经营逐步成为自觉行为。
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I.项目背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营养、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绿色食品逐渐被认为是安全、健康、高品质的食品。
绿色食品包括符合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的、不含有害物质残留的食品以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态食品等。
然而,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质量与品尝的波动、渠道管理和溯源难度等问题都是制约绿色食品发展的瓶颈。
因此,建立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是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可持续、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该项目旨在通过整合优质的绿色原材料种植、提炼、加工资源,集中规模生产,实现成本压缩、品质稳定、标准化生产的目标。
II.项目内容1.规划选址基地应建于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水源丰富、空气清新、土壤肥沃的地区。
初期建设规模不少于5000亩。
2.原材料源基地应优先选择优质、绿色、有机的原材料进行种植。
例如,奶牛、鸡、鸭等的出产的有机饲料,水果种植以及蔬菜种植等。
3.基础设施建立标准化、自动化的生产线,其中包括饲料、肉类、蔬菜等多个类别的生产线。
在生产线中,应考虑到安全、健康等因素。
制定相应的厂房、生产线等建筑标准,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环保、节能、安全、卫生设施应建设完善。
4.培训与推广建设绿色食品原材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不仅仅是一次生产活动的管理,还注重的是行业的培训和推广。
应选派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培训,安排逐步推广的工作计划,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的认知度。
5.营销策略在消费者群中激发绿色食品的消费趋势,推动我国绿色食品的市场化发展。
与网络电商、超市等进行合作,开设体试销售点,展示所有制生产的产品的优质、健康、绿色的特点。
III.市场前景绿色食品对于整个食品消费市场的广泛性和市场存在度的体现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食品。
以美国为例,在2008年美国全国家庭调查数据显示,在以彩色食材为主食的家庭中,其家庭的年收入达到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
422021.09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河南省延津县始终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不仅“端稳饭碗”保证了54万吨小麦的总产量,更是顺应时代需要优化品种结构,使农民增收超过7150余万元,凸显延津担当。
究其成因,可总结为三大做法:依靠科技确保粮食安全、多措并举激发产业动能、创建品牌带动区域发展。
稳供给,依靠科技确保粮食安全近年来,延津县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河南省粮食生产的一块“金字招牌”。
坚持藏粮于地,提高耕地质量。
延津县落实永久基本农田面积4.98万公顷,比上级下达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多26.76公顷;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64万亩,预计到2020年年底可达到65.5万亩,项目区实现了水、田、路、林、电综合治理,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品种优、效益高的高标准农田。
2020年全县小麦收获面积105万亩,单产540公斤,其中强筋小麦收获面积50万亩,绿色食品小麦收获面积45万亩,有机小麦收获面积3万亩。
塔铺街道办通郭村种植的丰德存麦20号,经实打验收单产达到了855.2公斤,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
坚持藏粮于技,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延津县开展绿色高效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推广新优品种,着力抓好小麦锈病、赤霉病和玉米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
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花生、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推行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生产,形成“延津小麦生长日记”。
大力开展农业投入品管控和农产品质量合格证制度,构建覆盖全县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监管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和居民满意度逐年提升,2019年10月,延津县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新乡市唯一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荣誉称号。
强产业,多措并举激发产业动能唯百业兴旺,焕乡村活力。
适应农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须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X X芦柑、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优质高产芦柑、茶叶种植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实行“产加销”联动增值,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农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消费安全、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实施目标通过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全过程质量控制,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推动绿色食品事业全面加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生产过程的控制1、建立基地生产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县、乡、村、户生产管理体系,县乡村三级技术管理簿册齐全,农户应有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基地投入品清单、有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和生产收购合同。
二是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并下发到乡(镇)、村和农户。
建立“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
三是在显要位置设置基地标识牌,标明基地名称、基地范围、基地面积、基地建设单位、基地栽培品种、主要技术措施、有效期等内容。
四是建立生产管理档案,统一农户生产档案,统一田间管理记录。
2、建立基地生产投入品(生产资料)管理制度。
一是在“五统一”的基础上,各单元基地、农户填写好绿色食品(XX芦柑、茶叶)生产资料卡,建立绿色食品(XX芦柑、茶叶)基地生产农事操作和生产资料档案。
二是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从源头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
三是建立基地生产投入品公告制度。
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饮食的追求,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本县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旨在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建设目标在未来X年内,建成X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涵盖蔬菜、水果、粮食、畜禽、水产等主要农产品品类。
基地农产品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部分达到有机食品标准。
通过基地建设,带动本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建设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标准化原则按照国家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基地生产管理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规模化原则整合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建设规模化的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4、产业化原则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销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5、农民主体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农民成为基地建设的主体,共享基地建设成果。
四、建设内容1、产地环境优化(1)对基地的土壤、水质、大气等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符合绿色农产品生产要求。
(2)采取土壤改良、水资源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措施,优化产地环境。
2、生产设施建设(1)建设标准化的农田、果园、养殖场、鱼塘等生产设施,完善灌溉、排水、道路、电力等配套设施。
(2)推广应用温室大棚、滴灌、喷灌、智能化养殖设备等先进生产设施,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3、品种选育与推广(1)选育适合本地种植、养殖的优良品种,引进推广国内外优质绿色农产品品种。
(2)建立品种繁育基地,保障基地用种的质量和供应。
4、生产技术应用(1)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新乡市延津县4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
地创建
崔卫;陈茜;齐阁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年(卷),期】2022()4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创建新乡市延津县4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的主要工作措施以及基地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主攻方向,探索实现“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崔卫;陈茜;齐阁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探析——以延津县为例
2.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探析——以河南省延津县为例
3.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及其生产技术规程
4.创绿色食品基地促产业健康发展——商城县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高山茶)标准化生产基地
5.河南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方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该工作方案旨在推动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蔬菜产品。
二、工作内容与措施1. 制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策略和标准:建立起覆盖全国范围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策略和标准,包括选址要求、土壤改良、种植技术、农药使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标准。
2. 寻找合适的基地:根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策略和标准,协调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寻找适合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合适土地,确保土地质量和环境适宜种植绿色食品原料。
3. 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向蔬菜农户传授种植、管理等相关技术知识,提高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种植技术水平,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4. 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蔬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测体系,对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消费者购买到的是安全、健康的产品。
5. 扩大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根据市场需求,鼓励和支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扩大,以提高生产效益和产能,满足消费者对蔬菜产品的需求。
6. 宣传推广:通过广告、宣传片等渠道,向消费者宣传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好处,增强公众意识和对绿色食品的认知,推动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
三、组织架构与责任分工1. 中央政府负责制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策略和标准,并加大对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
2. 地方政府负责找寻合适的基地,并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土地资源和金融支持。
3. 农业部门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并建立蔬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测体系。
4. 相关部门负责协调整合资源,推动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与发展。
五、预期效果与评估指标1. 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水平,满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2. 增加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数量和规模,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
延津:现代农业产业园助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作者:卞瑞鹤崔兴辉姚艺红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0年第12期延津县隶属河南省新乡市,地处黄河故道,坐拥耕地100万亩,是豫北平原、中原城市群的核心腹地。
1998年,延津在全国率先启动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和加工,开启了小麦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20多年来,延津以产业化理念大力发展小麦经济,走出了一条粮食主产区依托小麦主导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引领小麦产业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如今,延津优质小麦耕种占比超过一半,优质强筋小麦早已成为延津县的“金字招牌”,“中国小麦看河南,优质小麦看新乡,强筋小麦看延津”也成为业界共识。
2019年6月20日,延津县优质小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创建,这是全国唯一以小麦为主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
从此,延津又多了一块“金字招牌”。
更为重要的是,该产业园的创建,为延津小麦产业赢得了千载难逢的高质量发展机遇。
“粮食是民生之本,尤其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国际粮食进出口封锁,国家启动‘内循环’的背景下,创建以优质小麦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端稳国人饭碗,意义和责任更加重大。
”延津县县长李泽宙说。
高位推进创建一流园区初冬季节,走进方兴未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眼前的场景让人振奋不已:青青的麦田里,灌溉設施自行运转喷洒;数据监测设备全天候作业,大屏幕上信息适时更新;一个个深加工企业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忙碌……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延津县境内中南部,规划面积498平方公里,涉及10个乡(镇、街道办)和1个产业集聚区,包含218个行政村,总人口约27.2万人,园内耕地面积55.5万亩。
“四园、两区、一中心”的科学规划,产业园将现代农业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园”指小麦产品加工园、面制品电商物流园、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园和融合多项功能的麦香田园;“两区”是指优质小麦种植区和小麦良种繁育区;“一中心”是指集小麦产业展示、产业园运行管理、小麦科创研发、检验检测、技术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小麦产业服务中心。
地方专题612023.19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地处豫北黄河故道,农耕文化悠久,是农业大县,小麦种植面积100万亩,有“中国第一麦”美誉。
近年来,延津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工业化理念和全产业链思维,聚焦“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以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为切入点,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引领,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优一产强二产活三产,推进产业链集群化、价值链高端化、供应链融合化,全面唱响“小麦经济”,探索出一条粮食主产区以小麦经济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产业立园新路径。
目前,产业园聚集近百家粮油食品加工企业,总产值达152亿元。
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万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34%。
高标准农田筑牢小麦生产根基全面完成“两区”划定,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扎实开展耕地利用情况调查,全县基本农田比上轮多保13.65万亩。
累计投资12.5亿元,全域建成高标准农田80万亩,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路相通的现代农业“田”网,率先将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探索“财政投入+专项债”模式,统筹9亿元资金,建设集粮食高产、科技创新、智慧农业、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建设专用小麦原料基地。
率先制定《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技术规程》并作为河南省地方标准推广,结束小麦“无标可依”的历史。
推广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统一收获、统一收储“五统一”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四专”模式,有效提高农民种植组织化程度。
打造高效智慧农田。
建立10个病情、苗情、虫情、墒情为一体的“四情”监测站,实时监测和上传农情信息。
利用5G、AI、大数据等技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5G 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智能分析研判农情信息,指导和服务农业生产。
安装700余台智能喷灌设备,实现精准调控、自动灌溉,灌溉效率提高30%。
育强小麦产业“芯片”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河南省延津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颗“小麦粒” 打造百亿“大产业”ⅠⅠ延津县打造绿色小麦种植基地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Local Topic地方专题622023.19模式建立规模化种子基地,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达25万亩,年繁育种子近3亿斤。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组织工作方案一、项目背景及目标1.背景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旨在确保食品原料的生产过程符合国家标准,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2.目标设定:通过建立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原料生产过程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原料品质,保障食品安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二、组织架构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政府部门、企业、科研单位等相关部门组成,负责项目的整体协调、指导、监督和决策。
2.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作为项目实施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项目具体的组织、协调、执行和汇报工作。
3.建立专家团队:邀请农业、食品、环保等领域的专家,为项目提供技术咨询和支持。
三、工作内容及步骤1.调查分析:对项目所在地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产业现状等进行调查分析,为项目实施提供基础数据。
2.规划设计: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制定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划设计方案,明确基地规模、布局、产业结构等。
3.建设实施: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开展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灌溉、仓储、加工设施等。
4.技术推广:组织专家团队,对基地内的农民进行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技术培训,推广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
5.质量监管: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对基地内的原料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产品质量。
6.品牌建设:通过宣传推广,提高绿色食品原料的品牌知名度,拓宽市场渠道。
7.项目验收:在项目实施完成后,组织专家对项目成果进行验收,确保达到预期目标。
四、项目保障措施1.政策支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为项目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2.资金保障: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充足。
3.技术保障: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4.人才保障: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5.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项目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
县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五统一”管理措施为确保我县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农业部《关于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县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五统一管理措施。
具体管理措施如下:一、统一优良品种生产基地内要严格按照县秋种工作意见,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广半冬性小麦品种,充分利用早茬资源,提高小麦生产水平和稳定性。
要大力推广小麦优质品种,努力扩大强筋、中强筋小麦品种面积。
要结合实际,遵循主导品种明确,搭配品种合理的原则,以新麦18、周麦18、豫麦70为主导品种,辅以新麦11、偃展4110、阜麦936等。
二、统一生产操作规程要严格按照《县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生产使用手册》技术规程操作。
种子质量要达到种子分级二级标准以上,纯度不低于99%,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90%,种子含水量不高于13.5%。
要在合理轮作基础上,深翻、深松基础地块,要求整平耙细,达到待播状态。
翻地耕深为18-22厘米,耕深一致,误差不大于±1厘米。
翻垡整齐严密,不重耕,不漏耕。
整地作业后,要达到上虚下实,地面平整,表土无大土块。
耙层无大坷垃,每平方米大于3厘米直径土块不超过3个。
在保证播种质量前提下,适期早播。
可采用7.5厘米,15厘米单条或30厘米双条机械播种,播种镇压后3厘米覆土即可,播种密度应根据品种、地势和茬口而定。
一般优质麦公顷保苗500-600万株。
播种要做到不重播、不漏播,深浅一致,覆土严密,播后及时镇压。
三、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建立基地用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
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
基地内种子、化肥、农药要严格执行统一供应,统一使用,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
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对农业投入品实行连锁配送服务,开展病虫草害的统防统治。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肥、生物农药和有机肥、绿色食品专用肥。
延津县有机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作者:刘明忠来源:《农业与技术》2019年第23期摘要:为推进有机小麦标准化生产进程,作者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和国家有机产品生产标准,通过多年研究实践集成了延津县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并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有机小麦;生产技术;集成;应用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DOI:10.19754/j.nyyjs.20191215041引言2010年延津县与贵州茅台合作共建1333hm2有机小麦基地,3a转换期满,2013年2月通过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验收,获得有机小麦认证证书。
几年来,作者按照有机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要求,借鑒小麦绿色高产创建经验,对有机小麦生产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试验、示范,并将成果进行重新集成配套,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以有机小麦丰产栽培、水肥高效综合利用、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技术为依托,通过县、乡、村农技服务网络进行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1技术路线科学选择基地→肥水高效利用→深耕、精细整地→筛选主导品种、统一精量播种→统一管理→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合理使用植物、矿物、微生物源农药进行统一防治→统一收获→统一运输→统一贮存。
2核心创新技术2.1有机小麦群体研究与应用结合国家有机小麦生产标准,在小麦6个不同生育时期(越冬前、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围绕延津县有机小麦实现高产(400~450kg/667m2)的产量目标要求,对小麦进行标准化管理。
研究表明,有机小麦合理三要素是穗数38~46万穗/667m2,穗粒数为28~39粒,千粒重37~48g。
2.2有机小麦水肥高效综合利用研究2016—2018年对6种水肥高效栽培模式进行了试验、示范。
处理1: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处理2:底墒水、拔节水;处理3:底墒水、越冬水、孕穗水;处理4 :越冬水、孕穗水 ;处理5 :底墒水、返青水、孕穗水;对照:越冬水、起身水、开花水、灌浆水。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方案为促进我区蔬菜产业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全面提升我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全过程质量控制水平,提高我区蔬菜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和农民增产增收,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统筹部署、协调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进“武夷山水全域绿色食品”高质高效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与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建设相结合,拓展绿色食品产业功能,延长绿色食品产业链条,培育绿色食品产业新业态,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二、目标任务以建设“生态、绿色蔬菜”为总体目标,全区绿色蔬菜规模化、智能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持续优化,业态多元融合,质量安全可追溯,蔬菜产品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到2022年12月,全区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建设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5个。
三、创建措施(一)建立基地生产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区、乡、村、企业生产管理体系。
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建立生产管理档案,制定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投入品清单、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和生产收购凭证。
二是推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蔬菜品种、统一购药用药、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品牌标识、统一包装销售。
三是在基地醒目位置设立绿色食品原料(蔬菜)基地标准化创建标志牌,标注基地名称、批准单位、建设单位、建设时间,明确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
绘制基地位置和生产地块分布平面图,并对基地生产地块统一编号,以便管理。
(二)建立基地投入品管理制度。
一是基地、农户填写好绿色食品(蔬菜)农资投入品登记卡,建立基地生产农事操作和投入品档案。
二是建立基地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把好投入品使用关。
三是建立基地投入品公告制度。
延津县:建立八大体系确保小麦食品安全作者:暂无来源:《乡村科技》 2015年第10期河南省延津县是一个农业县,一直致力于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建设。
近年来,当地通过建立八大体系,先后建成无公害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4万公顷,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公顷,有机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1 333.33公顷,从源头上确保了小麦食品安全。
1.建立健全综合协调组织管理体系。
延津县政府成立了“延津县创建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局、工商、财政、环保、质检、发改委、科技局及有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统一协调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
同时,各基地明确了建设责任人和技术负责人,建立健全了基地建设目标和责任制度。
2.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是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优质高产的前提和保障。
为此,延津县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制定了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采取“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生产管理制度,建立了生产管理档案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并在基地显要位置设立标识牌。
3.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
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中,对投入品的监管是关键。
延津县农业部门会同工商、技术监督部门,携力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
一是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关规定,制定了《创建全国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夯实了农业投入品监管基础。
二是大力发展基地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连锁配送服务,形成了连锁经营配送“一城三龙”的格局。
三是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签订经营承诺书。
四是强化市场监管,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
4.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一是依托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
二是根据需要配备村级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员,建立推广网络,进行技术指导和生产操作规程的落实。
绿色食品小麦的栽培与管理技术
申战士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
【年(卷),期】2011(000)007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绿色食品小麦的
市场需求更加广阔。
2010年6月12日,延津县3万hm2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了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的专家验收。
成为河南省首家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推厂了以下栽培与管理技术。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申战士
【作者单位】延津县农业局石婆固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
【相关文献】
1.绿色食品小麦的栽培与管理技术 [J], 申战士
2.库车绿色食品原料冬小麦生产管理技术 [J], 王亚峰
3.绿色食品小麦栽培管理技术 [J], 李青
4.浅谈绿色食品小麦栽培管理技术 [J], 玛依拉·马力得拜
5.沂蒙山区绿色食品苹果栽培管理技术 [J], 解忠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延津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年1月8日发展绿色食品,是发挥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食品加工业优势,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和重要选择。
遵循农业部和省农业厅通知精神,根据我县《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围绕“十一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心,通过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2009年全县建设绿色小麦基地45万亩,到2012年发展到60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发展到2万亩。
绿色花生基地发展到20万亩,认证绿色食品10个,培育省优质名牌农产品5个,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5家,绿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发展,通过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创建,使农民产品价格提高0.06元/公斤,亩增收27元,基地内农民共增收1215万元。
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思路按照“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围绕我县小麦、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统筹安排实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由县绿色食品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有关乡镇根据当地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制定具体实施的方案,依托当地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专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县乡农技推广网络的技术支撑作用,把基地建设与产品认证结合起来,做到创建一片,认证一片,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探索基地规范运作和管理的新途径。
三、原则把发展绿色食品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把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与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农业生态环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五个坚持”原则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即坚持“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原则,坚持基地建设与产品认证对接统一原则;坚持政府、农户、龙头企业多元化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经济、社会、生产效益同步提高的原则。
四、基地建设县域布局。
绿色小麦基地。
按照省市优势农产品县域布局规划,绿色小麦基地分布在丰庄、马庄、位邱、王楼、司寨、石婆固、僧固、小潭等8个乡镇。
上述乡镇产、供、销一体化链接紧密,产品认证有一定基础。
五、部门分工(一)县政府办公室、县监察局:负责各基地建设的监督检查,考核验收以及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二)广播电视局:负责绿色食品的宣传工作,在县电视台设立绿色食品栏目,定期对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进行宣传报导。
(三)农业局:负责技术服务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并具体承担基地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工作。
1、负责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以及各项管理制度的制修定。
2、负责基地技术培训与推广(1)组建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
(2)制定培训计划与培训制度,加强对基地各有关领导、生产管理者、技术人员、企业经营人员和种植农户多层次的培训工作。
(3)推广建立“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的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
(4)负责基地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以及统防统治工作,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3、负责绿色食品从耕地、播种、施肥、浇水到收获的全程监督指导,确保绿色食品技术规程的贯彻实施。
4、负责基地县、乡、村、农户生产档案记录的监督管理。
5、配合工商局、质监局实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严防违禁投入品的销售使用。
定期公布、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和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
6、配合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定期对基地市场、企业进行质量抽查,确保绿色食品质量安全。
7、负责在基地显要位置设立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标识牌。
并标明基地范围、面积、主栽品种、主要技术措施等内容。
8、服务企业,负责全县绿色食品的申报工作。
(四)县环保局:负责基地保护区内环境监督,制定基地保护区环境管理办法。
1、定期监测基地内水、土、气各项指标,确保基地环境符合绿色食品原料生产。
2、确保基地方圆5公里和上风20公里范围内不得建有污染源的工矿企业,防治工业三废污染基地。
(五)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
确保违禁农药、违禁化肥在基地范围内不得生产加工与销售。
定期检测基地、市场、企业产品确保绿色食品质量安全。
(六)各乡镇政府:按照与县政府签定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目标责任书,完成各项工作。
1、负责组建乡(镇)、村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管理机构。
2、负责本乡(镇)、村基地的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档案管理以及基地的环境保护。
3、协助企业落实订单生产。
(七)河南金粒麦业有限公司等涉农企业:负责与基地农户签订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收购合同,对接合同规范,认真执行。
积极申报绿色食品小麦、绿色食品面粉、绿色食品挂面、绿色食品春卷、饺子等,延长小麦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化发展。
六、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综合协调组织管理体系。
1、县政府成立“延津县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候海江任组长。
农业局、工商、财政、环保、质检、科技发改委及有关镇乡主要负责为成员,统一协调发展绿色食品工作。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农业局,办公室负责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具体承担基地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基地办配备专职人员3名,具体承担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
3、基地各有关乡(镇)、村明确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责任人和技术负责人。
4、建立健全基地建设目标责任制度。
(二)明确目标,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
1、基地建设建立县、乡、村、户四级生产管理体系,做到县乡村三级技术管理簿册齐全,农户有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有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有绿色食品生产投入品清单、有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和生产收购合同。
2、绿色食品办公室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并下发到乡(镇)、村和农户。
绿色食品基地采取“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
3、绿色食品基地在显要位置设置基地标识牌,标明基地名称、基地范围、基地面积、基地建设单位、基地栽培品种、主要技术措施、有效期等内容。
4、建立生产管理档案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
建立统一的农户档案制度,绘制基地分布图和地块分布图,并进行统一编号。
农户档案应包括基地名称、地块编号、农户姓名、作物品种及种植面积。
绿色食品办公室建立统一的“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并下发到农户。
田间生产管理记录由农户如实填写,内容应包括生产地块编号、种植者、作物名称、品种、种植面积、播种(移栽)时间、土壤耕作及施肥情况、病虫草害防治情况、收获记录、交售记录等。
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在产品出售后10日内提交基地办存档,并完整保存三年。
(三)依法行政,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
1、建立绿色食品基地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
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农业法律条款规定,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
2、建立绿色食品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2、建立绿色食品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
3、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对农业投入品实行连锁配送和服务。
4、建立监督检查制度。
组织力量对基地生产中投入品使用及投入品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查。
(四)科技创新,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1、依托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
2、根据需要配备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推广员,建立推广网络,负责技术指导和生产操作规程的落实。
3、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对基地基层行政领导、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营销人员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4、组织基地农户学习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保证每个农户至少有一人基本掌握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五)夯实基础,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
1、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保护县。
不得在基地方圆5公里和上风向20公里范围内新建有污染源的工矿企业,防止工业“三废”污染基地。
基地内的畜禽养殖场粪水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高温发酵,确保无害。
2、加强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和提高基地的生产条件和环境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水利化;加强基地道路建设。
3、建立检验检测体系,做到县有检测中心,镇乡及大型农贸市场有检测点,加强对绿色食品基地生产投入品、产品和基地环境的检测。
4、建立信息交流平台,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实现与中国绿色食品网()链接,定期搜集、整理、发布绿色产品的生产、供销信息,做到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网上查询。
(六)严格督察,建立监督管理制度。
1、基地固定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基地生产档案记录的管理。
2、依托县农业综合执法部门,组成基地建设监督管理队伍,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检测的档案记录和监督检查。
3、基地内部建立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制度。
(七)龙头带动,推进产业化经营。
基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搞好绿色农产品认证,组织农产品收购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名优农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保障基地创建取得显著成效。
(八)奖惩严明,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县政府及时奖励在基地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同时对因工作不力未完成任务目标的,按目标责任追究制严肃处理。
二○○八年十月六日延津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办法为了加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根据《绿色食品基地管理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适用范围1、本办法适用于延津县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下简称基地)。
第二条组织机构和人员构成2、县政府成立延津县全国绿色食品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以下简称基地办),负责制定绿色食品生产计划和技术规程,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协助服务体系进行生产资料统一供应,协调龙头企业进行统一订单收购,领导管理基地乡(镇)基地办,监督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
3、基地办配备主任一名、副主任三名,根据需要配备若干名办事人员,承担日常管理和专业技术推广工作。
4、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接受有关绿色食品知识的培训,熟悉掌握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和标准。
5、直接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的人员,应接受绿色食品工程有关知识的培训,以保证自觉地接受技术指导,按要求生产绿色食品产品。
6、绿色食品基地所在地的各乡(镇)基地办设立绿色食品基地监督员,负责本地县基地条件的认证、技术培训和考核监督。
监督员必须具有从事上述工作的能力,能熟练、公证地对基地进行监督和评估。
第三条基地生产管理7、制定绿色食品小麦生产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