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精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306.00 KB
- 文档页数:12
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一、引言信息化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增强组织的竞争力。
然而,随着信息化系统的普及和应用,系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旦系统遭受攻击或发生故障,将给组织带来严重的损失。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非常必要。
二、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的目的和原则2.1 目的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保障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防止系统遭受攻击和故障,实现信息的安全、可靠和可用。
2.2 原则(1)权责明确原则:明确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的权责和职责,确保责任落实。
(2)全员参与原则:强调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是全员的责任,所有相关人员应参与进来,共同做好安全工作。
(3)风险管理原则:依据风险管理的理念,从根本上解决系统安全问题,注重预防,控制风险。
(4)持续改进原则: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应不断优化、完善,随时针对新的威胁和风险进行改进和调整。
三、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体系3.1 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组织架构(1)设立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安全管理政策、策略和规范,协调和推动安全工作。
(2)设立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的安全工作,包括安全技术保障、事件响应和安全培训等。
3.2 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职责(1)信息化系统管理员应负责信息化系统的日常维护、管理和安全监控。
(2)部门负责人应负责本部门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
(3)全员员工应遵守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规定,不得泄露机密信息,不得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操作系统。
四、信息化系统风险评估与控制4.1 信息化系统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确定系统存在的风险和安全漏洞,为后续的风险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4.2 信息化系统风险控制针对评估出的风险,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包括但不限于加固系统安全设置、及时安装补丁、进行安全扫描和安全审计等。
五、信息化系统安全事件处理5.1 信息化系统安全事件的分类信息化系统安全事件可以分为未遂事件、拒绝服务事件、数据泄露事件和入侵事件等。
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
是企业或组织为了保障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而制定的管理规定和制度。
该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1.信息安全责任制度:明确组织内部各级领导和相关职责单位在信息安全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和相关的职责。
2.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管理流程和工作规范,包括信息资产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运维管理、应急响应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3.信息安全技术规范:制定各类信息安全技术规范,包括网络安全技术规范、系统运维技术规范、应用系统开发规范等,以保障信息系统的技术安全。
4.信息安全培训计划:制定相关的信息安全培训计划,包括信息安全意识培训、职工岗位培训等,提高组织内成员对信息安全管理的理解和认知。
5.信息安全监控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监控和审计制度,包括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漏洞,防止信息泄露和被攻击。
6.信息安全事件处理机制:制定信息安全事件处理机制,包括信息安全事件的上报、处理和后续的跟踪与解决,确保信息安全事件能够有效应对和处理。
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风险。
通过制定和执行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能够有效保护企业或组织的信息资产安全,防范信息化系统安全风险的发生,提高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确保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防范信息泄露、损毁、窜改和丢失等风险,保护企业的信息资产安全,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全部的信息化系统,包含但不限于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邮件系统、应用系统等。
第三条定义1.信息化系统:指企业内部的自动化处理、传输和存储信息的设备、软件和网络等各种设施,以及相关的技术和组织管理措施。
2.信息安全:指对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护,以及防止信息泄露、损毁、窜改和丢失等风险的措施。
3.资产安全:指对企业的信息资产进行保护,包含但不限于数据、软件、硬件设备和网络等。
第二章系统管理第四条系统运行管理1.企业应建立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管理机构,并明确职责和权责。
2.系统管理人员应依照岗位要求,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接受相关培训。
3.企业应建立系统运维流程和管理手册,认真描述系统运行的各项管理和操作要求,并定期更新。
第五条系统备份与恢复1.企业应定期进行系统数据备份,并将备份数据存储在安全的地方,以防止数据丢失。
2.在系统发生故障或安全事件时,应及时进行系统恢复,以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第六条系统更新与升级1.如有必需,企业应及时对信息化系统进行更新和升级,以修复系统漏洞、加强系统安全性。
2.系统更新和升级应由专业人员负责,并在测试通过后进行部署。
第七条系统监控与审计1.企业应建立信息化系统的监控和审计机制,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日志记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监控和审计人员应定期对日志进行分析,查找系统漏洞和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第三章安全管理第八条安全策略与政策1.企业应订立信息安全策略和政策,规范信息资产的安全管理行为。
2.安全策略和政策应明确各级人员在信息安全方面的职责和义务。
第九条用户管理1.企业应依据不同的岗位和权限,对用户进行分类和管理,并明确各级用户的权限范围。
2.用户应定期更换密码,并保持密码的机密性,不得将密码泄露给他人。
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一、总则1.1 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的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工作。
1.2 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实施、监督和改进具有系统性的措施,保障信息化系统及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所处环境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规性,防止信息泄露、丢失、损坏、被篡改等安全事件的发生。
二、职责和权限2.1 本单位应设立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部门,负责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管理工作。
2.2 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相关的安全措施,并及时应对安全事件。
2.3 信息化系统用户应按照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正确、合法地使用信息化系统,并配合安全管理员的工作。
三、安全要求3.1 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系统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机制;(2)系统的数据加密和传输安全机制;(3)系统的漏洞扫描和修复机制;(4)系统的备份和恢复机制;(5)系统的日志记录和审计机制;(6)系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机制;(7)系统的紧急事件响应和处理机制;(8)系统的合规性和法律法规要求。
四、实施措施4.1 制定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限。
4.2 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安全评估,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漏洞。
4.3 针对安全风险和漏洞,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4.4 开展系统安全监督和审计工作,确保安全措施的有效实施。
4.5 对信息化系统用户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
4.6 定期进行系统备份和恢复,保障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4.7 建立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应对安全事件。
五、监督和改进5.1 本单位应定期进行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工作的评估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5.2 将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责任,确保其持续有效的运行。
5.3 不断完善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根据安全风险和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和改进。
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2)一、总则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是指为加强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保障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行,提升信息化系统安全防护能力,维护信息化系统运行稳定的一项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管理,保障公司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信息化系统,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数据库、服务器、终端设备等。
第三条本制度旨在确保信息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防止信息泄露、篡改、破坏等安全事件发生,保障公司业务正常开展。
第二章组织与管理第四条成立信息化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信息化系统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
第五条信息化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化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实施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章安全责任第六条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负责,应按照本制度要求,建立健全本部门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
第七条信息化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以下工作:(一)制定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二)组织开展信息化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三)定期开展信息化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四)对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并向上级报告;(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维护信息化系统安全。
第四章安全措施第八条信息化系统安全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一)物理安全:确保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安全,防止非法侵入、破坏和盗窃。
(二)网络安全: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等手段,保障网络传输安全,防止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事件发生。
(三)主机安全:加强服务器、终端设备等主机安全管理,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防止恶意软件感染。
(四)数据安全:采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手段,保障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破坏。
(五)安全审计: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安全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安全漏洞。
第九条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最小权限原则:用户和程序应仅拥有完成其任务所必需的权限;(二)分权管理原则:明确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职责,实行分级管理;(三)安全防护原则:采用多种安全措施,确保信息化系统安全;(四)应急处理原则: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安全事件得到及时处理。
2024年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管理,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信任度,保护用户的权益和数据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使用的信息化系统。
第三条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是指保障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行,使其免受各种威胁、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的影响,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第四条本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合法、安全、可靠、保密、高效。
第五条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应遵循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政策要求,依法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信息化系统安全建设与管理第六条信息化系统安全建设应遵循系统审计、风险评估和安全防御的原则,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安全防护体系。
第七条信息化系统安全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1. 制定和完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和工作职责。
2. 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要求分析,确定系统安全等级和保护措施。
3. 采购和使用符合安全要求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
4. 建立网络安全设备和防护措施。
5. 定期组织安全演练和测试,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6. 将安全教育和培训纳入员工学习计划,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第八条信息化系统管理应遵循权限管理、数据备份和安全监控的原则,确保系统的稳定和可靠性。
第九条信息化系统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1. 制定和完善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制度,明确权限控制和监管责任。
2. 定期对系统进行备份和恢复测试,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3. 加强系统监控和事件响应,及时发现和处置安全事件。
4. 对系统进行定期巡检和安全检查,发现和修复潜在漏洞。
5. 将信息化系统管理纳入组织的内部审计范围,定期进行全面审计。
第三章信息安全控制和保护第十条信息安全控制和保护应遵循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和加密保护的原则,防止未授权访问和数据泄露。
第十一条信息安全控制和保护应包括以下内容:1. 建立用户身份认证和授权机制,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权限的合法性。
一、总则为了加强我公司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管理,保障公司信息资源的安全和保密,防止信息泄露和系统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公司整体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1. 成立信息化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公司信息化安全工作的全面领导、协调和监督。
2. 设立信息化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公司信息化安全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管理。
3. 各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信息化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本部门信息化安全工作的开展。
三、安全管理制度1. 安全防护措施(1)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病毒防护等。
(2)定期对网络设备、服务器、操作系统等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3)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4)加强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提高系统抗风险能力。
2. 用户管理(1)严格用户权限管理,实行最小权限原则,确保用户只能在授权范围内访问和使用系统。
(2)定期对用户权限进行审查,及时调整和撤销不再需要的权限。
(3)加强对用户密码的管理,要求用户定期更改密码,并设置复杂密码。
3. 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1)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信息安全意识。
(2)加强对新入职员工的信息安全培训,确保其了解并遵守公司信息安全制度。
4. 事故处理与报告(1)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确保事故得到及时处理。
(2)对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信息化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和修改。
信息化系统使用与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管理,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订立本《信息化系统使用与安全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部信息化系统的全部使用人员和相关部门,包含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等。
第三条信息化系统指企业内部全部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设备及相关设施。
信息化系统使用人员教唆用和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公司员工及其他授权人员。
第二章信息化系统使用管理第四条信息化系统使用人员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禁利用信息化系统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第五条信息化系统使用人员应依照企业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操作,不得进行超出权限的操作。
第六条信息化系统使用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不得擅自修改、删除、窜改他人数据和系统文件。
第七条信息化系统使用人员应妥当保管文件和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信息化系统使用人员应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第九条信息化系统使用人员若发现系统安全漏洞或异常,应立刻上报相关部门,并采取必需措施进行修复和防范。
第三章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第十条信息化系统使用人员应妥当保管个人账号和密码,严禁将账号和密码告知他人。
第十一条信息化系统使用人员应定期更换密码,并使用强度较高的密码,禁止使用简单密码和重复使用密码。
第十二条信息化系统使用人员应加强对系统的访问安全掌控,遵守系统权限管理规定,不得擅自访问他人账号和操作他人文件。
第十三条信息化系统使用人员应定期备份紧要数据,确保数据备份的完整性和可恢复性。
第十四条信息化系统使用人员离岗时应及时退出系统,定期清理浏览器缓存和历史记录。
第十五条信息化系统使用人员应依照企业规定的网络使用规范进行网络行为,严禁访问、传播和存储违法有害信息。
信息化系统使用人员不得私自安装、卸载和修改系统软件和硬件设备,如需进行操作,应事先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
第四章信息安全事件处理第十七条信息化系统使用人员发现信息安全事件或漏洞应立刻报告信息安全负责人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提高信息系统的防护能力和应急能力,减少系统风险和损失,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管理。
第三条本制度的内容包括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组织体系、安全防护措施、应急管理、违规处罚和附件。
第四条全体工作人员都应遵守本制度,确保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
第二章基本原则第五条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安全第一,主动防御,全员参与,关键控制和连续改进。
第六条安全第一,即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是工作的首要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放松。
必须以保护信息资产安全为目标,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第七条主动防御,即提前预防和及时发现安全威胁和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信息化系统的安全。
第八条全员参与,即所有员工都应参与到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管理中来,时刻关注系统的安全风险和威胁,积极参与安全工作,共同维护系统的安全。
第九条关键控制,即对关键资产和系统进行重点保护和监控,实施必要的安全措施,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第十条连续改进,即按照逐步恶化的原则,不断完善和加强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管理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和防护能力。
第三章组织体系第十一条本单位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工作由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具体职责如下:(一)制定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规章制度;(二)负责信息化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防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三)组织开展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演练和应急处置工作;(四)监督、检查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安全隐患;(五)组织开展安全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六)负责信息化系统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及时报告上级部门。
第十二条各部门负责本部门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如下:(一)保管好工作相关的帐号密码和安全设备;(二)严格遵守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三)协助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部门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控制工作;(四)及时报告信息化系统的安全问题和风险,配合安全管理部门处理。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公司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障公司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信息系统,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硬件、网络设备、服务器、数据库、应用软件等。
第三条本制度旨在规范信息系统运行安全管理,提高安全防护能力,降低安全风险,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第四条成立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修订和监督执行本制度,统筹协调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设立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本制度的组织实施、监督执行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六条各部门、各岗位应按照本制度规定,履行信息系统安全职责,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第三章安全管理内容第七条硬件设施安全1. 定期对硬件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严格控制硬件设备的使用权限,防止未授权访问和操作。
3. 对重要硬件设备进行物理隔离,防止设备被盗或损坏。
第八条网络安全1.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确保网络设备、传输线路安全可靠。
2. 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和漏洞扫描,及时修复安全漏洞。
3. 严格控制网络访问权限,防止非法访问和入侵。
第九条数据库安全1. 建立健全数据库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数据库数据安全、完整和可用。
2. 对数据库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根据数据重要性设置不同安全等级。
3. 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和恢复演练,确保数据安全。
第十条应用软件安全1. 严格按照软件开发规范进行应用软件开发,确保软件质量。
2. 定期对应用软件进行安全检查和漏洞扫描,及时修复安全漏洞。
3. 严格控制应用软件的使用权限,防止未授权访问和操作。
第四章安全事件处理第十一条安全事件报告1. 发现信息系统安全事件时,应及时报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公室。
2.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影响范围等。
第十二条安全事件调查1.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公室组织调查组,对安全事件进行调查。
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范文一、总则为确保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保护系统中的信息资产和维护企业的信息安全,制定本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部所有使用信息化系统的人员。
二、安全运行管理职责1. 信息化系统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实施和维护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并对系统的安全运行负有主要责任。
2. 信息技术部门负责信息化系统的技术维护和安全管理,并配合信息化系统管理部门,完成安全相关的技术控制和防护工作。
3.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包括资产管理、用户权限管理和安全事件的响应处置。
4. 所有使用信息化系统的人员都有义务遵守相关安全规定,保护系统的安全性和机密性,并积极报告安全事件。
三、信息资产安全管理1. 信息资产的分类管理:对信息资产进行分类,设定不同的安全保护级别和访问权限。
2. 信息资产的保护措施:采取合理的技术和组织措施,确保信息资产的完整性、可用性和机密性,防止信息泄露和未经授权的访问。
3. 信息资产的备份与恢复: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并对备份数据进行加密存储。
同时,制定恢复方案,确保在系统遭受损毁或丢失时能够及时恢复。
四、用户权限管理1. 新用户注册:所有用户必须通过合法途径进行注册,并经过身份验证后方可获得系统的访问权限。
2. 用户权限的授权与管理:根据用户的工作职责和权限需求,授权不同的访问权限和操作权限。
同时,定期审查用户的权限,及时调整和撤销权限。
3. 用户密码管理:用户必须选择强度较高的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
禁止用户共享密码和将密码明文存储。
五、安全事件响应处置1. 安全事件的报告:任何人员发现安全事件,应立即向信息化系统管理部门或信息技术部门报告,并提供尽可能详细的信息和证据。
2. 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信息化系统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应迅速调查安全事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应急响应,包括隔离受影响的系统、恢复受损的数据和修复系统漏洞。
3. 安全事件的跟踪与总结:对安全事件的处理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并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改进安全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1 为保证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订立本制度。
1.2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2.1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各类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
2.2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使用信息化系统的人员。
第二章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责任第三条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责任的明确3.1 医院设立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责任人,负责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3.2 各科室负责人应负责本科室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并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
第三章信息化系统安全策略第四条安全策略的订立4.1 医院应订立信息化系统安全策略,明确系统安全的目标和要求,包含但不限于网络安全策略、数据安全策略等。
4.2 医院应定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及时修订和更新安全策略,确保安全策略的有效性。
第四章信息化系统授权管理第五条人员授权5.1 医院应依据各个科室的工作需求,对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化系统的授权管理。
5.2 授权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技能和知识,经过系统培训合格后方可进行授权。
第六条系统授权6.1 医院内全部的信息化系统应设立合理的访问权限,确保只有授权人员可以访问相关系统。
6.2 授权人员应妥当保管账号和密码,不得将账号和密码泄露给他人。
第五章信息化系统安全运维第七条安全防护措施7.1 医院应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包含但不限于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
7.2 医院应定期进行系统安全漏洞扫描和安全补丁更新,及时修复系统漏洞。
第八条数据备份与恢复8.1 医院应定期进行系统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和可恢复性。
8.2 数据备份应存储在安全可靠的介质中,同时应进行密钥管理和权限设置。
第九条系统日志管理9.1 医院应开启系统日志功能,并定期进行日志审核,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9.2 日志记录应包含系统登录情况、操作记录、系统异常等紧要信息。
一、总则为了加强公司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管理,保障信息系统稳定、可靠、高效运行,防止信息系统安全事故发生,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1. 公司成立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审核和监督实施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组织协调信息系统安全相关工作。
2.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制度,具体职责如下:(1)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组织编制安全运行操作规程;(2)负责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安全事件处理和应急响应;(3)负责信息系统安全培训、宣传和监督检查;(4)负责信息系统安全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和维护;(5)负责信息系统安全事件的信息收集、整理、报告和归档。
三、安全管理制度1. 系统安全策略(1)制定系统安全策略,明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2)定期对系统安全策略进行评估和修订,确保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2. 帐号权限管理(1)建立完善的帐号管理体系,严格控制用户权限;(2)定期审查帐号权限,确保帐号权限与工作职责相符;(3)禁止使用弱口令,鼓励使用复杂口令,并定期更换。
3. 网络安全(1)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确保信息系统网络安全;(2)定期对网络安全设备进行维护和升级,提高安全防护能力;(3)对内部网络进行隔离,防止外部攻击。
4. 数据安全(1)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数据安全;(2)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确保数据不丢失;(3)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防止数据泄露。
5. 应急响应(1)制定信息系统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事件处理流程;(2)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3)对安全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降低损失。
四、安全培训与宣传1. 定期组织信息系统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2. 通过宣传栏、内部网站等渠道,普及信息系统安全知识,提高全员安全防范意识。
五、监督检查与奖惩1.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委员会定期对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本制度得到有效执行;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3. 对在信息系统安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本规章制度的订立旨在确保公司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有效保护公司的信息资产和利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秘密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全部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管理,包含但不限于计算机网络、服务器、数据库、软件系统等。
第三条定义1.信息化系统:指公司内部使用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设备、程序及数据等构成的系统。
2.运行管理:指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安全运行的各项措施和管理活动。
第二章信息资产管理第四条信息资产分类依据信息价值和敏感程度,将公司的信息资产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高级、紧要、一般和公开。
不同等级的信息资产需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第五条信息资产责任制1.确定信息资产的责任人,负责信息资产的安全管理和监督。
2.建立信息资产台账,定期对信息资产进行清查和评估。
第六条信息资产安全保护1.订立合理的信息资产安全策略,包含访问掌控、数据备份、加密和安全审计等措施。
2.及时更新信息资产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其与外部威逼的兼容性。
3.对紧要信息资产进行定期的备份和恢复测试,确保数据可靠性和完整性。
第三章网络安全管理第七条网络设备管理1.对网络设备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对网络设备进行定期巡检和维护,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
3.对网络设备进行访问掌控,加强网络的安全性。
第八条网络用户管理1.设定良好的网络用户管理制度,包含用户注册、权限管理和用户行为监管等。
2.对网络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有效审核和管理,确保用户的真实身份。
3.对网络用户进行相关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
第九条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1.建立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机制,订立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流程。
2.组建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3.定期开展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本领。
第四章软件系统管理第十条软件采购和验收1.对购买的软件进行严格的供应商评估和合规性审查,确保软件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了保障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保护企业信息资源,规范信息化系统管理行为,订立本管理制度。
2.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要求和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公司范围内的全部信息化系统,包含但不限于网络系统、服务器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等。
第三条定义1.信息化系统:指企业内部的计算机、网络设备以及相关的软硬件设施的集合,用于支持企业的业务运作。
2.安全管理:对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估的全过程管理。
3.运维人员:指负责信息化系统运维工作的员工。
第二章安全管理标准第四条系统规划和设计1.信息化系统应依照安全性、合规性、可靠性等原则进行规划和设计,遵从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
2.系统规划和设计应包含安全策略、身份认证、访问掌控、数据加密、防火墙等安全措施的设计和配置。
第五条系统运维和监控1.运维人员应依照规定的流程和程序,对信息化系统进行日常维护和巡检,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运维人员应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和漏洞扫描,及时发现和修复系统漏洞。
第六条安全事件处理1.显现安全事件时,运维人员应立刻采取应急措施,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2.对于安全事件的处理和应对,应依照事先订立的应急预案进行,确保事件的快速处理和恢复。
第七条数据备份和恢复1.运维人员应定期对紧要数据进行备份,并确保备份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在系统发生故障或数据丢失时,运维人员应及时进行数据恢复,尽量减少业务停止时间。
第三章考核标准第八条信息化系统运行稳定性考核1.对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进行评估,包含系统的可用性、响应时间、故障率等指标。
2.各部门应依照系统稳定性考核结果,及时整改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升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第九条信息化系统安全性考核1.对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包含系统的安全策略、网络访问掌控、数据加密等指标。
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本制度的目的是为确保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保护信息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信息泄露、破坏和滥用,以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声誉。
二、定义1. 信息化系统:指由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设备及相关设施组成,用于存储、处理和传输信息的整体。
2. 信息安全:指信息系统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泄露、破坏和干扰,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3. 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指制定、实施和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制度、流程、控制措施和技术手段。
4. 管理责任:指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部门或人员。
三、管理内容1. 安全策略(1)制定并不断完善信息化系统安全策略,明确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目标。
(2)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架构,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和权限的划分。
2. 风险评估与控制(1)定期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安全威胁和风险。
(2)制定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对风险进行分析和处理。
3. 安全培训与意识(1)开展定期的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
(2)制定信息安全宣传教育计划,加强对安全政策和规定的宣传力度。
4. 权限与访问控制(1)建立用户权限管理制度,明确用户的访问权限和授权规则。
(2)采用合理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确保用户的身份和权限的合法性。
5. 安全事件管理(1)建立安全事件管理制度,明确安全事件的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
(2)建立安全事件监测和响应机制,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安全事件。
6. 备份与恢复(1)制定信息备份和恢复制度,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备份和紧急恢复能力。
(2)定期测试和评估备份和恢复方案的有效性。
7. 物理安全控制(1)保障信息化设备和设施的物理安全,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的安全状态。
(2)建立访客管理制度,限制未经授权人员的进入和活动。
8. 网络安全管理(1)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网络设备和网络通信的安全性。
(2)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手段,防范网络攻击和未授权访问。
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公司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有效地保护信息资源,最大程度地防范风险,保障公司经营管理信息安全。
根据《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公司信息化系统,是指公司所使用的“集团管理软件”所覆盖的使用单位、使用人、以及计算机及其网络设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
具体有财务管理系统、物资供应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地磅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及所属单位所有使用信息系统的操作员和系统管理员。
第二章职责描述第四条公司企管信息部1、根据国家和行业的发展制定公司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有关规章制度;2、负责组织实施公司信息化建设;3、负责公司信息系统的维护及软件管理;4、负责对各单位信息系统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公司信息化系统负责人1、协调公司各种资源,及时处理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及突发事件;2、负责督促检查本制度的执行;第六条公司系统管理员1、负责应用系统及相关数据的正常使用和安全保障;2、负责解答各所属单位人员的问题咨询,处理日常问题;第七条各单位系统管理员1、熟悉掌握系统,能够处理系统应用中的问题;2、要及时建立问题处理情况汇总表,并定期上报给公司系统管理员,由公司系统管理员汇编成册,定期下发给所有操作人员,以做到最大程度的知识共享;3、负责本单位新进员工的信息系统技能培训;监督本单位操作人员进行规范操作;第八条操作员1、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和系统运行规定进行操作、不越权操作、不做违规业务;2、保证自己的密码不泄密,定期更换密码;第三章内部支持体系管理第九条为了确保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运行,问题的提交与处理必须按照逐级处理方式,具体如下:1、各单位操作人员发现问题填写“日常操作问题记录单”先提交给各自所属单位的系统管理员归集与处理;2、在各单位系统管理员不能处理的情况下再提交到公司系统管理员处理;第2页/共7页。
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
温馨提示:该文件为本公司员工进行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共同的技术依据,通过对具体的工作环节进行规范、约束,以确保生产、管理活动的正常、有序、优质进行。
本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确保公司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有效地保护信息资源, 最大程度地防范风险, 保障公司经营管理信息安全。
根据《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公司实际, 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公司信息化系统, 是指公司所使用的集团管理软件所覆盖的使用单位、使用人、以及计算机及其网络设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
具体有财务管理系统、物资供应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地磅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及所属单位所有使用信息系统的操作员和系统
管理员。
第二章职责描述
第四条公司企管信息部
1、根据国家和行业的发展制定公司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有关规章制度;
2、负责组织实施公司信息化建设;
3、负责公司信息系统的维护及软件管理;
4、负责对各单位信息系统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公司信息化系统负责人
1、协调公司各种资源, 及时处理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及突发事件;
2、负责督促检查本制度的执行;
第六条公司系统管理员
1、负责应用系统及相关数据的正常使用和安全保障;
2、负责解答各所属单位人员的问题咨询, 处理日常问题;
第七条各单位系统管理员
1、熟悉掌握系统, 能够处理系统应用中的问题;
2、要及时建立问题处理情况汇总表, 并定期上报给公司系统管理员, 由公司系统管理员汇编成册, 定期下发给所有操作人员, 以做到最大程度的知识共享;
3、负责本单位新进员工的信息系统技能培训;监督本单位操作人员进行规范操作;
第八条操作员
1、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和系统运行规定进行操作、不越权操作、不做违规业务;
2、保证自己的密码不泄密, 定期更换密码;
第三章内部支持体系管理
第九条为了确保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运行, 问题的提交与处理必须按照逐级处理方式, 具体如下:
1、各单位操作人员发现问题填写日常操作问题记录单先提交给各自所属单位的系统管理员归集与处理;
2、在各单位系统管理员不能处理的情况下再提交到公司系统管理员处理;
3、公司系统管理员不能处理的情况下统一提交用友软件公司, 用友技术顾问将制定处理解决方案, 和公司系统管理员一起处理;
4、问题解决后, 将问题解决过程记录清楚, 并由公司系统管理员备案, 形成全公司系统知识库;
第四章系统安全管理
第十条系统维护及软件安全管理
1、系统管理员, 每天定时检查系统运行环境, 并将检查结果进行记录;
2、使用信息系统的计算机都应安装统一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病毒库, 在计算机需要读取外来数据时应先查杀病毒;
3、制定信息系统的灾难恢复计划, 并确定实施方案;
4、服务器及系统软件涉及的各类用户名称及密码由企管信息部系统管理员严格管理、定期更换和及时存档;
5、服务器必须使用不间断电源(UPS), 以避免意外断电造成核算数据丢失或
错误影响系统正常运行;
6、当信息系统数据紊乱或确需对信息系统数据库进行修改或删除时, 必须由软件供应商的技术人员评估后, 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经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批准后, 方可进行数据库操作;
7、在系统运行过程中, 应每天对系统及数据进行备份, 每月刻录一张数据光盘备份;
8、发生计算机系统安全事故和计算机违法犯罪案件时, 立即向保卫部及公司企管信息部报告, 并保护现场;
第十一条计算机管理制度
1、使用人员如发现计算机系统运行异常, 应及时与信息中心人员联系, 非专业管理人员不得擅自调换设备配件;
2、不得让无关的人员使用自己的计算机, 严禁非专业技术人员修改计算机系统的重要设置;
第十二条操作规范
1、操作人员必须爱护电脑设备, 保持办公室和电脑设备的清洁卫生;
2、操作人员应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并能正确操作公司信息系统和熟练使用计算机;
3、工作时间禁止上网浏览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信息, 不得下载与安装与工作无关的软件, 以防止计算机感染病毒和木马, 影响系统正常运行;
第五章系统人员权限管理
第十三条系统权限指应用信息系统时, 不同角色所需的权限, 分为财务核算系统权限、系统报表权限、人力资源系统权限、供应链系统权限、地磅系统权限、资产管理权限、协同办公系统权限;
第十四条信息系统中所有用户及所属角色的权限均由各单位系统管理员
参照基础角色权限表填写并提交公司系统管理员, 由公司系统管理员统一备案;
第十五条权限变动
1、信息系统中用户及权限的新增、变动、撤消均由各单位业务部门负责人发起, 由各单位系统管理员负责具体实施;
2、信息系统中用户权限新增、变动、撤销由各单位系统管理员具体实施后, 报公司系统管理员备案;
第六章系统日常操作管理规范
1、财务系统操作手册
2、人力系统操作手册
3、供应链系统操作手册
4、资产管理系统操作手册
第七章客户端配置及网络要求
电脑配置要求
项目
最小配置建议配置
CPU
P41.5G
P42.0G以上内存
1G
2G 网络100M 100M 硬盘
操作系统所在分区需要5G剩余空间打印机
操作系统所能适配的打印机
显示适配器
桌面分辨率能显示1024*768即可
操作系统
Windows2000、XP、Vista 浏览器
IE6.0以上
网络带宽要求
需要安装系统的电脑在5台以内的接入2M以上稳定的带宽, 5-10台接入3M 以上的接入带宽, 10台以上接入5M以上的带宽。
第八章附则
1、本制度解释权归公司企管信息部。
2、各单位可根据本制度制定实施细则, 并报公司备案。
3、本制度自20 年月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