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我的生活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2.40 KB
- 文档页数:1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我们文化生活的变迁 (2)优秀心得体会范文: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我们文化生活的变迁 (2)精选3篇(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我们的时代。
在这漫长的三十年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尤为显著的就是我们的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首先,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文化潮流。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曾经沉浸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
我们追逐着西方的时尚,模仿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电影、音乐、时尚等各种文化产品从西方涌入中国,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潮流。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独特和多样化。
我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作品再次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开始重新认识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其次,改革开放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样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文化生活相对较为单一和有限。
大多数人只能通过电视和广播来获取文化信息。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多样化。
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文化产品。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观看各种电影、电视剧,听取各种音乐,阅读各种图书。
我们的文化生活已经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
最后,改革开放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国际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文化生活主要受到国内文化的影响,很少有国际文化的输入。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们开始接触到了更多的国际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电视和网络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音乐和时尚。
我们可以通过留学和出国旅游来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
这种国际化的文化交流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让我们更加了解世界,同世界沟通和交流。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迁,让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更加独特和国际化。
改革开放心得体会(精选5篇)改革开放心得体会(精选5篇)改革开放心得体会一:改革开放感想体会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从衣、食、住、行几方面谈谈切身感受。
一、衣着方面的变迁:五、六十年代,人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衣衫破烂不堪,春夏秋冬就一身衣服,根本无法更换。
记得七三年上师范,全家都为我高兴,可是上学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妈妈非常为难,只好与嫂嫂子商量,把她的结婚的衣服让给我穿上。
当时我特别激动,对嫂子倍感谢意。
体面的来到师范学校,同学们都很羡慕。
冬季学校举行越野赛,我也报了名。
可是自己连秋裤都没有,怎么能轻松完成任务呢?当时我只能舍脸和最好的同学借了一条补丁摞补丁的破秋裤参加比赛。
回想起来十分寒酸,而现在,自己的内衣也有十几套,外衣各式各样,应有尽有,上到千元,下到几百元不等,皮衣、羊绒大衣、高档流行时装任意穿着。
真是冬有棉,夏有单,穿着舒适,美观大方。
二、饮食方面以前我们吃糠咽菜,吃了上顿没下顿,饿得哇哇哭。
到了晚上肚子饿得咕咕噜噜直叫,根本睡不着觉。
白天饿得双眼冒金星,一片漆黑。
整天盼望着过春节,因为到春节才能吃上顿饺子,吃上顿保饱饭。
而现在,天天大米、白面,顿顿有肉、鸡、鸭、鱼不断。
天天像过年一样,吃喝不愁,餐桌食物丰富多样。
随着季节,吃着时令的新鲜疏菜、水果,就连做饭都发愁不知道吃什么啦。
因为过年都不觉新鲜啦。
三、住房方面的变化记得我和爱人恋恋爱时,他家四口人,只住一间半小平房,还是职工宿舍。
公婆住一间、爱人和小叔子住一间,二上下床,偶尔我去一次,都没地方住,爱人只好到哥嫂家挤住一夜。
我们结婚时,公爹从服装厂争取一间不到十平米的房子。
家具也很简单,一个大衣柜、一个小衣柜,一个三屉桌,两把椅子,一张床,这就是全部家当。
1980年公爹单位分一套三居室,全家人喜气洋洋搬进了楼房。
1990年我爱人单位也分到一套三居室,我们把房子进行装修,帖上了壁纸,买了全套家具,什么彩电、冰箱、洗衣机等。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一、衣1.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清一色粗布、卡叽,海昌蓝几乎充斥了城里乡下。
从乡间到城市一片蓝、灰、黑,人人都穿着工农服、中山装。
全中国都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单调枯燥的服饰年代,因此被外国人戏称为“蓝蚂蚁”。
2.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
追求个性与时尚成为新风尚。
二、食1.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2.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
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三、住1.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
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
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
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2.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
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
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改革30年心得体会三十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结晶。
三十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也让我深感自豪。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谈谈对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心得体会。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首要意义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
我记得那个时候,中国的经济沉滞不前,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十分低下。
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探索和改革,不仅使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还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们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传统强国,对外贸易额也居世界前列。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贫困,享受到了美好生活。
我也深感到,改革开放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有机会实现人生的梦想。
三十年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人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幸福。
我想起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时候的我家都还没有自来水,每天都要去背水,饭菜也是简单单调,各种文娱活动也十分有限。
但是现在,我们家里有了舒适的住房,有了洁净的自来水,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便利。
饭菜也变得五味俱全,品种繁多。
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享受各种娱乐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
不仅如此,国家对教育和医疗事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我们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也大幅度提高。
可以说,改革开放让我们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十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封闭保守到追求开放和自由,从自卑和落后到自信和进取,我们中国人民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我们的国家形象也从过去的贫穷和落后变得更加昂扬和自豪。
我们开始走向世界,通过各类国际交流,与全世界展开合作,在国际上也傲然挺立。
这种精神状态的改变,让我们不再沉迷于过去的辉煌,而是积极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十年改革开放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一条没有止境的道路。
我们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城乡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摆脱“贫困”,普遍实现“温饱”,正向“小康”迈进。
20年来,我市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费支出同步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改善。
1、城乡居民收入在经济发展中快速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间增长了8.6倍。
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97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长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
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0年来,多数居民生活水平已达温饱,部分家庭已迈进“小康”,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变化,已比较注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
97年,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已达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长14%,农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收入的增加,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引起了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居民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
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四月份发布的信息,我国商品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猪牛羊肉30.5公斤,粮食9.2公斤,作为主食的精米细面占粮食消费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个百分点,人均消费鲜蛋17.5公斤、鱼12.9公斤、鲜奶1.7公斤、干鲜瓜果59.8公斤,分别比90年增长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着向“成衣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生活中人们印象最深刻、最直观、最生动的变化莫过于衣着服饰的变化。
深圳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生活变化在未改革开放前深圳人的生活如渔村人民生活,靠打鱼为生,生活穷苦。
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抉择改变了这一窘境。
这是历史性的变革,划时代的飞跃。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得必须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
因此,他率先提出了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主要讨论中国怎样实行改革开放,而历史性的变革从此揭开序幕。
接下来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奋斗,进行改革开放,为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不断拼搏,不断进取。
而深圳则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
而后深圳充满改革和创新的激情,迎合着中国的国情并且迅速的发展着经济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我们对比一下三十年前的深圳,听父母他们上一代人叙述之前的深圳农村人可谓穷得叮当响,他们为了挣得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香港上去打工。
在层层的阻挠下他们竟然不惜以生命的代价也要逃离30年前的深圳这个地方,可想而知,当初深圳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实施改革开放后,听说,那个时候的深圳遍地都是黄金,只要一弯腰,就能找着一金矿,当然这只是隐喻,但也足以可见当初的深圳有着巨大的潜力与机遇。
而那时我的父母也来到了深圳这个地方打工,他们可以说是见证了深圳崛起的辉煌,还记得爸爸曾经给我讲过他来深圳打工的经历,初来深圳,深南大道这条重要的路都还没有修好,如今那片繁华的华侨城在当初很是荒凉,他们住在铁皮房里,工资竟然一个月才两三百多块。
我想那个时候的深圳应该是初具规模吧。
听爸爸说过,那个时候的深圳三天就建高楼大厦中的一层,被称之为“深圳速度”这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可见当初深圳的决心与毅力啊,这不可思议的事实如今都让我将信将疑。
而后深圳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贸易的增长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并且早已带动周边的城市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城乡,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人们日常衣食住行也一天天好转,一步步迈进了小康的美好岁月。
我们这个小镇也和全国一样,历经了这一段由穷到富的难忘历程。
一、穿着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人们穿的衣服,大多灰兰白三色。
四个兜的服、军干服。
热天能穿一件短袖白衬衫,也算是很“操”的操哥了。
女装也十分简朴,在农村,几乎找不到一人穿裙装的。
衣裤普遍是打着补丁,甚至补丁重补丁。
衣服补丁最多的是肩,裤子补丁最多的坐的那一方及膝盖部分。
衣料洗得褪色,仍是舍不得丢弃的。
一般人常是十年难添置一件新衣服。
大人穿旧的衣服,剪去损坏部份,东拼西凑又改成小孩的服装,凑合一下又是几年。
冬天,穿着自制的棉袄,一件棉袄常常穿十多年还在穿。
棉花往往成了板状,棉疙瘩硬硬的,依然用它御寒。
穿在身上冷冰冰的。
出门裹着袖筒,冷来缩着颈项,勾着背。
就这样,打发着一年复一年的严冬。
人们常调侃说:“有钱的人,大不相同,身上穿的是灯草绒”。
能穿一件灯草绒的衣服,那可不是一般的豪华。
少数机关工作人员才玩得起,农民能玩灯草绒布料的则是凤毛麟角。
常常看见一些人,针织了一件毛线衣,冬天本当用于御寒,而他们却将衣服搭在背肩上,招摇过市。
大约太珍贵了,搭在面上显示一下而巳。
就尤如孔雀喜欢开尾翎炫耀是同一道理。
仅仅是一件毛线衣,都会有此风景。
那时的衣着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农村有个别在城市有亲戚的人家,有时去一趟,则会带几件旧衣服回家,尽管旧,穿在身上也仍不失城市的那一点洋气。
家庭最高挡、最适用的物件是:“三转,一响”。
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一响:是收音机。
家庭有缝纫机,则可自巳修补衣服。
人们常在口边的话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但有能力购买并有关系弄到三转一响的家庭,是极其稀少的。
日子俭朴,人人省穿顾嘴。
那个时代,人们的穿着,无论从色彩,款式,成色看,普遍十分单调,并多显出几分清贫。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的成长学习生活中的变化我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亲身体会到中国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而我的学习生活在我的成长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自从我出生,学习生活就伴随着我成长。
从幼儿园到现在,中国已经进行改革开放了三十周年,而校园生活的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的母亲回忆中,我小时候上的幼儿园是由一间不大的破旧瓦房,由村里的一位阿姨带着八个小孩组成的小乐园。
它虽小,也很破旧,只有一间房和八个小孩组成,也只有一位亲切的阿姨兼老师来照顾和教导我们,没有任何玩具和书本,但是阿姨带给我们的是许多好玩的游戏,使我们的成长很愉快。
我是一个没有进入学前班就直接读小学的人,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小学并不大,但是比起我的幼儿园来多了很多间瓦房,有了花圃、广场和球场之类的场所,对我来说,已经是变化很大了,令我最开心的是有了四张我从来没有玩过的乒乓球台,虽然它们都很陈旧,很不完整,但对我来说它们是新鲜的,带给我的是另一种新的运动方式,在我整个小学阶段,这几张乒乓球台伴我走过了很快乐的童年,也从此令我喜欢上了乒乓球运动,使我从此以后的校园生活都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项运动。
而这几张乒乓球台是用一些破烂的砖头加混泥土砌成的,球台的面上是粗糙不堪的混泥土铺砌而成,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加上被一些调皮的同学的破坏,球台面上显得凹凸不平,四角残缺不全,球台的斜壁上是用黄泥土砌成,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就已经基本上脱落了,球台傍边的地面都是黄土的,凹凸不平,特别是球台的两端更是形成了两个大坑,。
球台是露天的,也没有球网,我们打乒乓球时是用厚厚的砖块排列而成当球网用的,好些的球台附近会有些大树,烈日当空时可以遮挡阳光,成为我小学同学经常的必争之地。
到了雨天时,球台附近到处是积水,哪怕是晴朗了好几天,地面上有些地方还是显得有些泥泞不堪,这使得我们很伤心,因为要好几天都不能打乒乓球。
哪怕要打,也是弄得扫兴而归,这使平时很热闹的地方冷清一片。
今年是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日子,而我今年刚好也年满三十岁,三十年前我们国家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国策,从此拉开了中华民族的腾飞的大幕,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讲,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生活变化是实实在在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以我的年岁,我无法对比改革开放前后,老百姓的生活都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我这个年龄的人,都是从父母,书本,媒体上耳濡目染了解社会从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发生的巨变,实际上这一切的变化又都是我们现在的人回过头去,逐一体会和逐一总结的,应该说当时很多普通老百姓也根本不会知道,那个时期颁布的一些政策将会为今后的生活带来什么。
总之我只能从我个人经历来讲一讲,这三十年都在我身边发生了什么:
教育方面
一、我那个时候上学几乎不花钱,由于是厂矿子弟,我们家从来没有掏过学费,书本费也是到了中学才有,在小学期间几乎没有什么费用,所以相比现在高额的教育收费,我们小时候教育上的家庭开支实际上非常小的。
二、我正好赶上了国家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结果比我高一届的校友小学只上了五年就升入初中了,而我们是第一批上了六年小学的。
三、上了大学不在是进了就业的保险箱,虽然说国家不是从我们那一代废除大学毕业包分配这个政策的,但是我们却是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历史时期,因为80后上大学的基本上是国家实行扩招以后的受益者,而我们那批人考大学还是和以前一样难,是万人独闯独木桥,所以我们这代人即没有赶上扩招的好政策,也没有赶上包分配的末班车,是社会转型的受害者。
吃上的变化
一、小时候妈妈让去买馒头,总会给一斤粮票另外再给两毛五分钱,这样就可以买五个馒头,那时候我觉得这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还有过年的时候,我总会帮着父母去排队买过年吃的服食用品,因为过年期间商店就不开门了,过年最兴奋的当然还是孩子们了,孩子们都盼着过年穿新衣服吃好吃的,所以大家都很期待,而现在呢人民生活好了,可年味却淡了很多。
二、如果再从吃上继续讲,我小的时候,没有吃过什么零食,基本上也没有下过什么馆子,也不会吃到洋快餐,家里人也很少给零花钱,因为那个时候家里也不富裕,真正开始自己花钱那都是上了大学以后的的事情了。
如果继续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带给我个人的变化还有很多很多。
如果说站在更高的高度,国家能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就是最了不起的成就。
其实从小到大我们这代人也没有饿过肚子,充其量也就是生活不丰富吧,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即便是我现在一顿饭吃个几千,好像也没觉得吃到什么。
回眸这三十年,或者说放眼今后未来的若干年,我觉得执政党要让老百姓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是最根本的。
至于改革开放今后还能带来什么,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一切的经验教训都需要后人去总结,从现在看改革开放不见得带来的都是好的,也有不好的,但是客观的讲现在的生活比起我父母改革开放以前过的得日子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