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14《论语》选读与语言、文化的积累梳理(教学案例)
- 格式:docx
- 大小:24.46 KB
- 文档页数:14
教案:初中语文《论语》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论语》选段,使学生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论语》的内涵,学会品味古文的语言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论语》选段。
2. 掌握《论语》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论语》选段中的古文表达。
2. 深入领会孔子及其思想的核心内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论语》选段及相关资料。
2. 学生预习《论语》选段,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孔子及其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论语》选段,理解文意,体会孔子思想。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论语》选段,分析孔子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5. 案例分析:选取《论语》中的典型句子,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孔子思想。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孔子思想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熟读《论语》选段,做好笔记,深入思考孔子思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
高一语文《论语》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作者、内容和重要性。
2. 掌握《论语》中的一些重要篇章的基本意义和核心观点。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和解读《论语》中的经典文句。
2. 分析并思考《论语》背后的哲学思想。
3. 将《论语》中的思想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准备1. 复印《论语》选读资料。
2. 配置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准备学习笔记和活动材料。
4. 提前了解学生的基本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引导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论语》【课堂导入】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与《论语》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导读教材】教师介绍《论语》的作者、成书时期和意义,帮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二、学习《论语》中的重要篇章【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选取《论语》中的一篇篇章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包括篇章的主题、核心观点以及对学生的启示等。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展示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对所选篇章的理解和思考成果。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分享自己的看法,促进互动和交流。
三、探究《论语》背后的哲学思想【引导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对所选的篇章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
可以提出问题,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
【个人思考】要求学生对课上学到的哲学思想进行个人思考和总结,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思考如何将《论语》中的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活动与应用【角色扮演】教师分发角色卡片,要求学生扮演《论语》中的人物,进行现场演绎并讨论相关场景。
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论语》中的思想。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作文题目:“《论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写一篇作文,表达你对《论语》学习的收获和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古诗文阅读论语选读教案: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古诗文阅读《论语》选读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和文化意义;2.分析《论语》中所表达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3.通过阅读《论语》选段进行文本解读和理解;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全面理解《论语》选读内容,掌握其中的思想内涵;2.难点:辨析《论语》中的名言警句,把握其与时代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引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论语》的封面,并进行简单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介绍《论语》的作者孔子、成书背景和地位,强调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核心阅读:1.选取《论语》中的几个经典篇章,如“修身篇”、“为政篇”等,进行逐段解读和讲解;2.对每段篇章进行背景解说、重难点讲解和名言警句引导,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3.适时展示与篇章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加深学生对篇章背景的认知;4.提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其思辨和批判能力。
拓展阅读:1.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兴趣,推荐其他与《论语》相关的优秀文献或文学作品,如《庄子》、《史记》等;2.结合拓展阅读材料,展开与《论语》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其时代特色和思想内涵。
归纳总结:1.对学生进行知识点和关键内容的总结,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性;2.展示《论语》的学习效果,如有学生对选段进行朗读或解说,进行点评和表扬。
四、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学生的表现来评价其思维能力和对《论语》的理解程度;2.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和写作作业,以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板书设计:《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古诗文阅读《论语》选读》六、教后反思:本堂课通过灵活运用多媒体,将《论语》这一古代文化经典融入到现代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考问题,展示了较好的学习状态。
《论语》选读教案(高一选修)(高一选修课堂实录)《论语》选读教案(高一选修)(高一选修课堂实录)「篇一」《论语》选修周而不比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2、背诵重点章句2.10 16.4 15.15 4.26 12.23 12.243、理解儒家人际交往观中关于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4、请学生结合自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论语》中择友、察友、处友观的看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孔子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2、难点:和而不同三、预习要求1、诵读课文、疏通文义、注出重点字词2、背诵有关交友方面的章句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五四运动以来,有个口号,叫“打倒孔家店”,据此,我们温州一个著名的学者南怀瑾先生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切入)四书是哪四书?《论语》是其中最经典的著作。
《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我们学过《论语十则》,还记得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请用一个词来形容朋友在你生活中的地位?请说说你选择朋友的标准?(二)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周而不比》,是有关儒家的交往观的,共十四章。
(简单介绍论语原文及课文的编排),今天我们研习这一部分,希望对我们今后的生活有所借鉴,先看则小故事:东汉有位叫荀巨伯的人,一日得急信,说一友病重。
朋友远在千里。
故荀巨伯赶了好几天的路才到了友人居住的村庄。
到了这里以后。
却发现这里的村庄被胡人围住了。
他潜入城去探望朋友。
朋友非常感动,让他快走。
荀巨伯却说:“你这是什么话?你有难,不能走。
全村的人都不在,我来了。
看你这样我怎么能为了自己而弃你于不顾。
”说完就动手为朋友擦洗身子。
无论朋友怎样的劝说就是坚持不走。
村庄终于被胡人攻破了,胡人从破草屋里搜出了全村仅剩下的这两个人,对他们说:我们大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你是何人,竟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难道你不怕死吗?故荀巨听完胡人的话说:“你们误会了,我并不是这村子里的人,到这里只是看望一个住在这里的病友。
本文将围绕七年级《论语》教学案例设计展开讨论。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其内容涵盖广泛,包括人生哲理、礼仪道德、政治伦理等方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论语》内容,掌握其思想内涵,提高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
下面将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能够正确地阅读、理解、解释和运用其中的名言警句。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论语》,自主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3.情感目标:通过深入学习《论语》的思想,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课堂讲解,教师全面叙述《论语》的背景、内容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对话法: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及其涵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阅读法: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论语》,通过翻译、注释等方式,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其中的各种含义和理念。
4.课外拓展法:通过参观博物馆、文化古迹等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论语》与历史文化的联系。
三、教学资源1.教材:可以选用《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或者其他相关版本的教材。
2.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等。
3.文化资源:可以邀请历史文化专家、学者进行现场讲解,参观博物馆、文化古迹等。
四、评价方式1.个人口头评价:通过对每个学生的言行举止、思想表达等进行口头评价,以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2.小组讨论评价: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主题进行讨论,多角度分析和解读《论语》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写作评价:学生根据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和思考,撰写个人文章或评论,以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一、活动主题《大学语文》之《<论语>选读》——传统智慧的现代启示二、活动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论语》中部分经典篇章的核心思想。
- 掌握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育理念、为人处世原则。
2. 能力目标:- 提升阅读古代经典文献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 学会运用古代智慧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的品质。
三、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 准备《论语》原文及相关注释、翻译。
- 收集与《论语》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
2. 学生准备:- 预读《论语》选篇,做好笔记。
- 思考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
四、活动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论语》能够流传至今,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二)课堂讲授(30分钟)1. 主题一:仁者爱人- 讲解“仁”的概念及其在《论语》中的体现。
- 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
-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践行“仁者爱人”的理念?2. 主题二:学而优则仕- 解读“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
- 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育理念。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古代教育智慧与现代教育相结合?3. 主题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理念。
- 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主张。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古代治国理念与现代社会治理相结合?(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挑选与主题相关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论语》中的智慧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五、活动延伸1.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论语》全文,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
《论语》课程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论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掌握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思想,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论语》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考,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论语》,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个人修养,提升人格魅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论语》的篇章阅读、人物介绍、思想解析和文化背景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1.篇章阅读:选取《论语》中的重要篇章进行细读,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2.人物介绍:介绍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理解他们的思想形成过程。
3.思想解析:深入解析《论语》中的主要思想,如仁、义、礼、智等。
4.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论语》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特点。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具体运用如下:1.讲授法:教师对《论语》中的重要内容和思想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论语》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思想。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论语》及相关辅导书籍。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3.多媒体资料: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论语》的文化背景。
4.实验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考能力。
2.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和分析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论语〉选读》教案(通用3篇)《〈论语〉选读》篇1【教学目标】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步骤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1、疏通文意:(1)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可在预习中完成)。
(2)教师适当补充课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课后第四题)。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2、指导诵读:(1)老师示范背诵,明确背诵要求。
(2)组织讨论:可以将哪些内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诵?(3)鼓励学生采取分组竞赛形式当场速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二:深入理解,阐发内涵学生讨论: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察人、择友、处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观点,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节旁边写评注或随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察人(1、2、3、4、5章)择友(6、7章)处事(12、13、14章)待人(8、9、10、11章)注:此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发言与老师讲解应结合进行。
老师讲解应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化——讲解焦点:多义性、联系性、丰厚性。
多义性:例举“久而敬之”的多义理解。
联系性:例举“处事”章应与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联系。
丰厚性:例举“察人”章中可补充孔子对“君子”的评判与见解。
教学步骤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1、联系《论语》中其他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语录,更广泛的整体理解文化内涵。
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论语》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内涵,将原文具体化。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掌握《论语》中的常用文言实词,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
- 理解《论语》中1-5则语录的思想内容,并能流畅地朗读、背诵。
-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运用角色扮演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
-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论语》的丰富内涵。
- 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修养。
教学重点:1. 朗读、翻译、背诵《论语》中的1-5则语录。
2. 把握《论语》中的思想内容,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难点:1. 理解《论语》中1-5则语录的丰富内涵。
2. 运用五环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1.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以提问方式引入主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论语》吗?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2. 介绍《论语》的作者孔子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课文学习1. 朗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 分组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 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2. 析读课文:- 学生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 学生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等。
- 教师指导学生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3. 理读课文:-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学生根据纸上安排好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
- 在“作家作品”类记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经典诵读《论语》教案教案第一课时《论语》教学要点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教学过程:一、简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yì)(现在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是个平凡的老头儿,除多读了些书、多带了些弟子以外,我看和我们家邻居张大爷、李大爷的面孔差不了多少。
说孔子是个老头儿,决无不敬之意。
正是有了这些普通老头儿的一面,孔子才是真正的孔子,才是一个活生生的孔子,才是一个可以靠近的孔子。
假如能和他住在一起,我们可以在春天邀请他一块儿去河里游泳,然后一块儿躺在岸上晒晒太阳。
只要手头没有急事,这个小老头儿肯定会欣然同行。
二、简介《论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三、学习“学而篇七章”其中一则。
(P4第三篇)1、根据拼音读正确:(媒体出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学生自读,正音。
特别对“悌”的读音强调。
2)学生互相读,做到读通顺、读连贯。
3)指名反馈,教师评价。
2、了解大意。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14--《论语》选读与语言、文化的积累梳理(教学案例)教学目标:选择高中语文课中《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句,讨论有关语段的思想文化内涵,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1.诵读。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
教读时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请学生结合自己在初中语文课内以及在课外所学到的《论语》语段,向其他同学推荐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并做简要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布置作业:1、指定《论语》的几个片段,要求认真背诵。
2、根据对孔子的了解,写一篇给孔子的颁奖词。
(晋江养正中学谭小松)点评这种课常见到的问题是,教师搬来大量关于孔子和《论语》的资料来贩卖,把工夫花在讨论孔子和《论语》的思想以及中国古代文化上,忽视了阅读、诵读和语言积累的功夫。
学习新的语段,联系学过的语段,重新“盘点”自己的“语料库”,很有好处。
2.文化常识语文课程当然不是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文化,但是要学习好语言和语言的运用,就必须了解甚至熟悉相关的文化知识。
例如,要读懂古诗文,那就需要懂得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可能会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教育科举、宫室建筑、节令时辰、礼仪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古代文化常识。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15--古代文化常识梳理下面就中学语文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一些梳理,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学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加深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
一、天文地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古国,有着发达的古代天文学。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覆于地。
《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就反映了古人这种感性认识。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恒星和行星的区别,把恒星作为行星运动的坐标,划分为若干区域来识别它们。
例如“二十八宿”就是最著名的恒星集群。
古人还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
《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指洪州是二十八宿中翼、轸的分野。
此外,古诗文中还常常提到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天狼星等,并附以浪漫的想象或传说。
银河在古诗文中有多种称谓,如银汉、天汉、星汉、河汉、云汉等。
在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并称。
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称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至于名山大川,古诗文中常涉及的有五岳、五湖等。
古代地名还有很多习惯称呼或叫法,容易混淆。
例如山东山西,要分清是指哪座山(崤山、华山或太行山);河内、河外、河东、河西、河南、河北,要分清是指黄河流域的哪个地区;江南、江北、江左、江右、江表,要分清是指长江流域的哪个地方。
另外,还有三秦、三吴、三楚等,各有所指,都要具体把握。
1.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涉及“二十八宿”“牛郎星”和“织女星”等的语句,谈谈它们是从什么角度提及这些星宿的。
2.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地名指的是什么地方。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过秦论》)(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
(《赤壁之战》)(5)江表英雄,咸归附之。
(《赤壁之战》)(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扬州慢》)3.孔子及其弟子在谈到自然现象时,多用来比喻人事。
谈谈下面几个句子中提到的这些自然现象在句子中的含义。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二、纪年纪时自古及今,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轨迹,是我们人类最大的表盘。
寒来暑往,春秋更替,社会生活在日月的轮动中渐进。
中国古代对时间的划分非常细致,既有生活情趣,也富有文化内涵。
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
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
例如《赤壁赋》中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点明时间。
干支纪年,六十年周而复始。
有些年份,因为发生了重大事件而闻名,例如辛亥革命发生在辛亥年(1911)。
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的。
例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即指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
由于干支纪年的循环往复,在宏观的时间尺度上容易造成混乱,古人就常常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例如《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
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用“朔”(初一)、“望”(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例如《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一句,就记载了作者观看泰山日出是在月末那一天。
古人纪时最为复杂,对一昼夜的时间分割,有过八时段、十时段、十二时段、十五时段、十六时段等不同尺度。
像“平明”“黄昏”,等词语,都是用来纪时的。
南北朝以后,运用天干地支纪时及五更报夜成为主要方法。
例如《与妻书》中“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就表明信是快天亮时写成的。
1.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与下列纪时名称有关的语句,体会古人纪时的“文化韵味”。
平明、日中、人定、日暮、夜阑、暮春、三春、三秋2.从广义上说,节日也是一种纪时方式。
在学过的古诗文中,涉及哪些古代传统节日?它们的延续情况如何?请归纳整理。
3.中国古代是什么时候开始才有年号纪年的?哪一个朝代用一个年号纪年的时间最长?查找历史年表等相关资料,探究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之间的关系。
三、姓名字号古人的姓名字号十分复杂。
在春秋时代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
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
到了汉代,则通称为姓了。
名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社会,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礼记冠义》上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所以,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例如诸葛亮字孔明,白居易字乐天,文天祥字宋瑞,都很容易看出名与字的关系。
有些名与字是相反相成的关系,例如唐代诗人王绩字无功,清代散文家管同字异之。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
例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又号“醉翁”等。
帝王将相死后还有谥号,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
例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照临四方曰明”,“杀戮无辜曰厉”,“早孤短折曰哀”,“年中早夭曰悼”。
帝王赐给大臣的谥号褒扬的居多。
例如北宋范仲淹、司马光的谥号都是“文正”,欧阳修、苏轼的谥号都是“文忠”。
外号也叫绰号,多是表现人物特征的名号,《水浒传》把这种外号艺术发挥到了极至。
1.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
从学过的课文中各举几例加以说明。
2.根据古人的名与字的相关原则,解析下列作家的名、字关系。
(1)班固,字孟坚。
(2)曹操,字孟德。
(3)韩愈,字退之。
(4)刘禹锡,字梦得。
(5)李商隐,字义山。
(6)秦观,字少游。
(7)陆游,字务观。
(8)姜夔,字尧章。
3.下面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字,都出自我们学过的诗文中,请指出名、字之间的关系。
(1)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
(2)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
(3)清代的张孟词,字腾蛟。
(4)清代的奚疑,字子复。
(5)清代的戴殿江,字襟三。
四、礼仪制度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古代社会,大到国家政治活动,小到家庭生活、人们的交往都要在“礼”的约束和指导下进行。
礼仪的制度化,使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色彩。
《周礼》把礼仪分为五类,即有关祭祀的“吉礼”,包括祭祀自然神和祖先;有关丧葬的“凶礼”,包括凭吊各种天灾人祸;有关军事活动的“军礼”,包括所有的军事行动规范;有关外交活动的“宾礼”,包括朝、聘、会、盟等国事活动,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嘉礼”,包括冠礼、婚礼、宴饮之礼、养老礼等。
这些礼仪,都有严格的行为规范。
古人很注意日常交往的礼节,仪表举止、言谈话语、坐立行走都要符合礼仪。
室内的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的是坐东朝西。
《鸿门宴》中对这种座次的排列情况有详细的记述。
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
前者主要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则以拱手示意为主。
如果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称为“趋”,以表示敬意。
例如《滕王阁序》中有“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1.以《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为例,归纳古代社会出使的礼仪。
2.以《烛之武退秦师》《季氏将伐颛臾》等为例,分析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3.《礼记内则》说:“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
”这种“养老”思想,在哪一篇课文中有所体现?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理想?4.下面是《礼记曲礼上》中有关“礼”的格言式的警句,你认为这些说法是否有现实意义?(1)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2)敖(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3)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4)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5)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引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5册)点评要真正学好一种语言,必须了解甚至熟悉相关民族的文化。
学习语文的过程,也应当是了解、熟悉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的过程。
这里的学习民族文化是和学习语言文字结合在一起的。
离开语文,单纯地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学生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基本任务。
语文教学中关于文化常识的设计应该把握好这个尺度。
三、生活经验与思想素材的积累和梳理茅盾说,读书应当一边读,一边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中去看。
他的这番话主要是对作家说的,但是对于有志于提高语文素养的人都有用。
多数学生缺乏生活积累,所以他们很难理解那些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削弱了积累的欲求,从而也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调查访问的机会,让学生观察生活、关注、参与、体验和感悟人生。
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思想、积累生活经验、丰富感情。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16--“关注社会”面对纷繁的社会,你是否投以关注的目光?面对人生百态,你重视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参与关注社会的活动,提高对人与社会的认识,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分析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