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血压监测的流程精编版
- 格式:docx
- 大小:47.10 KB
- 文档页数:3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指南]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指南一、原理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一种直接测量动脉内血压的方法,通过将动脉导管置入动脉内进行测量。
正常情况下,有创动脉血压比无创血压高2-8cmHg,而危重病人可能高达10-30cmHg。
二、适应症有创动脉血压监测适用于休克、重症疾病、严重的周围血管收缩、进行大手术或有生命危险手术病人的术中和术后监护,以及其他存在高危情况病人的监护。
三、优点1.直接动脉压力监测为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不受人工加压、袖带宽度及松紧度影响,准确可靠,随时取值。
2.可根据动脉波形变化来判断分析心肌的收缩能力。
3.患者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可及早发现动脉压的突然变化。
4.反复采集动脉血气标本减少患者痛苦。
四、所需设备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所需设备包括合适的动脉导管、充满液体带有开关的压力连接管、压力换能器、连续冲洗系统和电子监护仪。
五、动脉内置入导管的部位及方法常用于动脉内置入导管的部位包括桡动脉、股动脉、腋动脉、肱动脉和足背动脉,其中首选桡动脉,其次为股动脉。
以经皮桡动脉穿刺置管法为例,穿刺前需做好物品准备和患者准备,穿刺时需摸清桡动脉搏动,常规消毒皮肤,术者戴无菌手套,在桡动脉搏动最清楚的远端用1%普鲁卡因做浸润局麻至桡动脉两侧,以免穿刺时引起桡动脉痉挛。
在腕褶痕上方1cm 处穿刺,穿刺后将导管插入动脉内,连接好所需设备即可开始监测。
4.用带有注射器的套管针从引针孔处进针。
套管针应与皮肤呈30度角,与桡动脉走行相平行进针。
当针头穿过桡动脉壁时,会感到突破坚韧组织的脱空感,并有血液呈搏动状涌出,这表明穿刺成功。
此时将套管针放低,与皮肤呈10度角,再将其向前推进2mm,使外套管的圆锥口全部进入血管腔内。
用手固定针芯,将外套管送入桡动脉内并推至所需深度,拔出针芯。
5.将外套管连接测压装置。
将压力传感器置于无菌治疗巾中,以防止污染。
每24小时更换一次治疗巾并进行局部消毒。
6.固定穿刺针,必要时使用小夹板固定手腕部。
有创血压监测操作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触摸脉搏强弱。
2、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对疾病的认识,对动脉血压监测有无恐惧、担心。
3、评估动脉测压管是否通畅,测压系统连接是否密闭、有无气泡、血栓等。
[操作步骤]
1、向患者或家属解释测压的目的和意义。
2、将0.9氯化钠溶液500ml置入加压袋中,充气300mmHg(加压泵显示绿区),测压套件连接盐水排气,确保整个系统密闭无气泡连接动脉导管,并打开动脉套管开关。
3、换能器一端连接监护仪,另一端连接测压套件。
4、冲洗导管后,将换能器放置于患者心脏水平,通过三通将换能器与大气相通,通过监护仪矫正零点,显示“0”后调整三通与动脉端相通。
5、测量动脉血压,观察波形并记录。
6、定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防止血栓形成而堵管。
生理盐水应每天更换,若管道堵塞,切忌强行用力冲洗,以免将血栓冲进血管造成不良后果。
[健康指导]
1、向患者说明动脉测压管的注意事项,适当限制患者的肢体活动,以免动脉导管脱出。
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新编临床护理常规》、《2011版临床护理实践指南》结合
科室工作修订
修订时间2012-7-1。
持续有创动脉测压的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操作流程准备1.物品:持续 ABP 测定装置一套(压力传感器一套、压力传导线)、肝素盐水、动脉鞘管 1 个、无菌手套 1~2 副、局麻药(利多卡因 1 支)、氯己定一瓶、0.9%氯化钠100ml 1瓶、5ml注射器一个、3M 敷料一张、固定胶布一条。
2.环境:安全、宽敞、明亮。
3.操作者:洗手、戴口罩。
核对患者床号、姓名、年龄。
评估1.患者的病情、年龄、意识状态、心理状态及配合程度。
2.患者有无药物过敏性。
3.患者穿刺处皮肤完整性,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必要时备皮。
4.医生签署知情同意书。
5.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动脉鞘管。
6.患者动脉穿刺端肢体情况,穿刺部位皮肤及血流情况。
7.评估为患者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必要性。
要点说明1.挠动脉置管前需做A llen 试验,判断尺动脉是否有足够的血液供应。
2.避免在外伤、脉管炎或形成动脉瘘侧肢体或对挠动脉穿刺侧肢循环试验(Allen ’s test)阳性者进行穿刺。
3.常用部位为挠动脉,不宜选用挠动脉穿刺插管时可改用股动脉。
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实施1.安装:将压力模块安装到监护仪上,将压力模块与传感器相连。
2.排气:将肝素盐水将传感装置里的空气排空3.穿刺:协助医生进行动脉穿刺置管(以股动脉为例)。
3.1 解释、摆体位:平卧,术侧肢体外展、制动。
3.2 协助医生消毒皮肤。
3.3 协助医生戴手套,开导管包,给予各种物品:消毒液、10ml 注射器、局麻药、0.9%生理盐水等。
3.4 穿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3.5 穿刺成功,将传感器病人端连接动脉管道,将传感器固定于床头专用的杆子上,平心脏水平;消毒、固定动脉导管、做好标签。
3.6 设置:监护仪调节,选择“ABP ”及合适的标尺。
3.7 调零。
3.8 整理用物。
观察1.动脉导管情况。
2.血压数值。
记录每 1 小时 1 次,危重患者随时记录。
1.取得患者的配合;意识障碍、不能配合的患者给予适当约束,必要时遵嘱予以镇静、镇痛。
ICU-4月份N3护士有创血压的监测操作流程姓名:得分:项目步骤得分评估核对医嘱2分自身评估:着装整洁,符合要求。
2分环境评估:环境宽敞明亮、安静。
2分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向患者解释有创动脉监测的目的。
(目的:持续、动态监测动脉血压变化,根据动脉波形变化判断心肌收缩能力)3分评估患者穿刺部位血管情况:首选桡动脉,其次为足背动脉、股动脉、肱动脉及腋动脉5分评估掌弓侧支循环(Allen’s试验法)3分评估有创血压检测的插件功能是否完好3分用物准备洗手戴口罩3分准备物品(肝素冲洗液或生理盐水、套管针、10毫升注射器两只、动脉测压套组件、常规无菌消毒盘。
)检查无菌物品的有效期及无菌状态。
7分操作流程核对患者信息,向患者做好解释。
5分遵医嘱准备生理盐水或肝素冲洗液(生理盐水500毫升)5分将压力传感器与冲洗液连接,装进充气加压袋加压300mmHg,排气。
5分关闭三通患者端,将压力监测电缆线连接监护仪和压力传感器。
5分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穿刺部位,进行穿刺以桡动脉穿刺为例(术者左手中指摸及桡动脉搏动,示指在其远端轻轻牵拉,穿刺点在搏动最明显处远端月0.5cm。
套管针与皮肤呈30°穿刺,成功后将套管针放低,与皮肤呈10°,再将其向前推进2毫米,用手固定针芯,将外套管送入桡动脉内并推至所需深度,拔出针芯,置管成功。
)20分穿刺成功后立即连接压力传感器并冲管,转动三通使压力传感器与动脉相通。
5分妥善固定动脉穿刺针和压力传感器,做好标识。
5分校正零点。
固定换能器处于患者心脏水平,转动三通使压力传感器与大气相通,监护仪上显示校零成功时,转回三通使压力传感器与动脉相通。
10分调节监护仪参数,观察压力波形,读取动脉压值。
4分安置患者,整理床单位,处理用物。
3分洗手,记录(记录置管日期、时间和穿刺部位)。
3分附注:Allen’s试验:嘱患者抬高上肢,检查者用大拇指同时压迫桡、尺动脉以阻断血流,嘱患者反复握拳直至手掌发白,放平上肢,检查者放松压迫尺动脉的同时,嘱患者松拳,观察患者手掌皮肤颜色由苍白变红的时间。
有创血压监测的操作流程评分标准(2013.07修订)项目评分标准分值扣分内容扣分得分目的(分)持续,动态监测动脉血压变化,根据动脉波形变化判断心肌收缩能力评估(分)1)评估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
2)评估动脉穿刺途径:首选桡动脉,其次为足背动脉,股动脉,肱动脉及腋动脉。
3)评估掌弓侧支循环(Allen’s试验法)。
准备(分)核对医嘱,洗手戴口罩,检查无菌物品的有效期及无菌状态,携物品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向患者解释有创动脉监测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流程(分)穿刺置管:术者左手中指摸及桡动脉搏动,示指在其远端轻轻牵拉,穿刺点在搏动最明显处远端约0.5厘米。
套管针与皮肤呈30°穿刺,成功后将套管针放低,与皮肤呈10°,再将其向前推进2毫米,用手固定针芯,将外套管送入桡动脉内并推至所需深度,拔出针芯,置管成功。
连接压力套装:将肝素盐水装入压力袋中,压力袋充气至300mmHg.应用无菌技术将压力传导组与肝素盐水连接。
压力传导组排气,应用无菌技术连接动脉导管。
安装压力模块,将压力模块与压力传导组相连。
传感器校零:按压快速冲洗阀,肝素盐水冲洗动脉导管,保持导管通畅。
固定:固定压力换能器,平患者右心房水平(即平患者的腋中线水平),并随患者体位变化而改变。
调节:调节压力模块,调节测压装置三通,关闭患者端,改与大气相通,选择模块传感器校零,监护仪上ABP 检测波形为直线,数值为“0”。
测量:测量ABP的数值:关闭与大气相通端三通,接通患者端三通,监护仪出现数值与波形,读取数值。
设定:设定报警线,安置患者,整理床单位,核对医嘱并处理用物。
记录: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分)护理要点:1)预防局部出血和血肿,穿刺损伤,应用抗凝药物,拔管后处理不当均可引起穿刺处出血。
2)防止远端肢体缺血,桡动脉做Allen’s试验法,穿刺动作轻柔准确,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壁损伤,密切观察术侧远端手指的颜色与温度。
3)预防形成血栓,每次经动脉导管取血或回血时,应立即用肝素盐水进行快速冲洗,以防凝血。
有创血压监测的操作流程评分标准(2013.07修订)项目评分标准分值扣分内容扣分得分目的(分)持续,动态监测动脉血压变化,根据动脉波形变化判断心肌收缩能力评估(分)1)评估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
2)评估动脉穿刺途径:首选桡动脉,其次为足背动脉,股动脉,肱动脉及腋动脉。
3)评估掌弓侧支循环(Allen’s试验法)。
准备(分)核对医嘱,洗手戴口罩,检查无菌物品的有效期及无菌状态,携物品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向患者解释有创动脉监测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流程(分)穿刺置管:术者左手中指摸及桡动脉搏动,示指在其远端轻轻牵拉,穿刺点在搏动最明显处远端约0.5厘米。
套管针与皮肤呈30°穿刺,成功后将套管针放低,与皮肤呈10°,再将其向前推进2毫米,用手固定针芯,将外套管送入桡动脉内并推至所需深度,拔出针芯,置管成功。
连接压力套装:将肝素盐水装入压力袋中,压力袋充气至300mmHg.应用无菌技术将压力传导组与肝素盐水连接。
压力传导组排气,应用无菌技术连接动脉导管。
安装压力模块,将压力模块与压力传导组相连。
传感器校零:按压快速冲洗阀,肝素盐水冲洗动脉导管,保持导管通畅。
固定:固定压力换能器,平患者右心房水平(即平患者的腋中线水平),并随患者体位变化而改变。
调节:调节压力模块,调节测压装置三通,关闭患者端,改与大气相通,选择模块传感器校零,监护仪上ABP检测波形为直线,数值为“0”。
测量:测量ABP的数值:关闭与大气相通端三通,接通患者端三通,监护仪出现数值与波形,读取数值。
设定:设定报警线,安置患者,整理床单位,核对医嘱并处理用物。
记录: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分)护理要点:1)预防局部出血和血肿,穿刺损伤,应用抗凝药物,拔管后处理不当均可引起穿刺处出血。
2)防止远端肢体缺血,桡动脉做Allen’s试验法,穿刺动作轻柔准确,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壁损伤,密切观察术侧远端手指的颜色与温度。
3)预防形成血栓,每次经动脉导管取血或回血时,应立即用肝素盐水进行快速冲洗,以防凝血。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一种通过将动脉导管置入动脉内,直接测量动脉血压的方法。
有创血压监护的应急预案及流程英文回答:Emergency Protocol and Procedure for 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Purpose:The purpose of this emergency protocol is to provide guidance on the proper procedures to follow in the event of an emergency during 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Scope:This protocol applies to all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volved in the care of patients undergoing 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Definitions: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BPM): A technique used to measure blood pressure directly from an artery.Arterial Line: A thin, flexible tube inserted into an artery to measure blood pressure and administer medications.Transducer: A device that converts the pressure signal from the arterial line into an electrical signal.Monitor: A device that displays the blood pressure waveform and numerical values.Emergency Situations:Arterial line disconnection.Transducer failure.Monitor malfunction.Patient bleeding or hematoma formation.Air embolism.Emergency Response Procedure:1. Ensure Patient Safety:Assess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vital signs.Stop any bleeding or administer pressure to the puncture site.Position the patient appropriately to prevent air embolism.2. Notify Responsible Personnel:Inform the physician or other designate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 immediately.Activate the emergency response team if necessary.3. Troubleshooting and Corrective Actions:Arterial line disconnection: Reconnect the line if possible. If not, insert a new arterial line.Transducer failure: Replace the transducer.Monitor malfunction: Check the power supply, cables, and connections.Patient bleeding or hematoma formation: Remove the arterial line and apply pressure to the puncture site. Seek medical attention if necessary.Air embolism: Lower the patient's head and administer oxygen. Seek immediate medical attention.4. Documentation:Record the emergency event, actions taken, and patient response.Training and Education:All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volved in 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must receive adequat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on emergency procedures.Regular drills and simulations are recommended to ensure proficiency in handling emergencies.中文回答:有创血压监护的应急预案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