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发展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20
评析儿童语言发展的三种基本理论-最新年精选文档评析儿童语言发展的三种基本理论语言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掌握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四只五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的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其发展的速度是其他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不可比拟的。
儿童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各种复杂而抽象的语言规则呢?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呢?在获得语言过程中儿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呢?关于语言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和心理语言家关注的问题,由于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不同而形成了各种关于语言获得的理论。
[1]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种,一种是先天论,一种是环境论,还有一种就是相互作用论。
本为针对这三种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比便大家能够清楚每种理论存在的价值以及理论不合理之处,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帮助。
一、儿童语言发展的先天论先天决定论认为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先天禀赋的作用,代表人物有乔姆斯基和勒纳伯格。
(一) 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乔姆斯基认为决定人类幼儿能够说话的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即普遍的语法知识。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获得的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转化成个别语法的过程,转化是由他提出的语言获得装置实现的。
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2]这个过程是儿童自己完成的,并非周围使用语言的成人所强加的,所以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是语言学家。
世界上很多儿童在语言学习的阶段同时学习几种语言,且能掌握的很好。
这些似乎能证明确存在着一种先天语言学习能力!但是学术界对乔姆斯基的理论却有如此评论:(1)先天普遍语法规则以及由语言获得装置建立语法假设的设想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2)根据先天普遍语法理论,幼儿在语言获得的开始阶段就具有了一套成人的语法系统,因而会“一下子”学会语言,实际上儿童的语言和成人的很不一样,有自己的特点和模式。
三大语言发展理论的异同摘要:长久以来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理论通过不断的发展研究形成了三派主流观点,包括:“经验习得论”、“先天论”以及“交互作用论”。
三派观点都围绕自身的主张,提出了诸多假设并得到了充分的理论证明,虽然其中仍可能存在不能解释的疑问,但都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并且每一派中的许多不同的主张有丰富了对于儿童语言理论研究的深入讨论。
关键词:语言理论观点我们要看到,三派观点虽然都有相对独立的理论立场,但三者之间也是存在联系。
研究三者之间的异同,能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其中各派观点缜密的理论逻辑,有助于理解语言发展理论体系的全貌,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立场,总结有意义的经验与思考。
经验习得论(行为主义理论)中强调了语言习得过程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这个理论观点的代表人物B.F.斯金纳(B.F.Skinner)认为,由于儿童合乎语法的言语得到强化,所以他们学会了正确讲话。
这就符合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观点。
在他的观点下,可以这样理解:言语跟其地行为功能一样,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使儿童所习得的口头反应数量增的过程。
言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联结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
比如,如儿童在咿呀学语期间,会自发、无目的地发出各种声音,其中有些声音近似于成人的说话声,于是父母就对这些声音加以强化,使这些声音逐渐在儿童发声中占了优势地位。
以此类推,在儿童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环境刺激,或者通过模仿他人而产生的言语习惯,通过成人或者父母的强化,并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儿童实现了语言的发展。
先天论的观点指出,人类习得语言是生理上预先设定好的,是一种本能的和自然的过程。
于是由语言学家N.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提出了人类配有“语言获得装置(LAD)”的观点,这样就阐释了为什么我们眼中极简单的语言结构对于认知不成熟的婴幼儿来说是相对复杂到无法通过父母直接教授或者尝试错误的方式来习得的。
语言发展理论和汉语儿童语言语言发展理论和汉语儿童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语言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们所关注的研究领域。
这个领域的研究不仅仅关注不同语言的差异和语法结构,还着眼于人类语言能力的起源和发展。
本文将从语言发展理论的角度探讨汉语儿童语言的现象和特点。
第一个与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相关的理论是语言获取的普遍机制。
根据这一理论,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由生理因素和环境影响共同决定的。
儿童在经历了语音感知、词汇习得和语法掌握等不同阶段后,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系统。
研究表明,儿童对语言中的音素和音节有着非常敏感的感知能力,这为他们学习母语的语音系统提供了基础。
在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特定的现象和规律。
首先是儿童语音的错误发音。
母语习得的早期阶段,儿童经常会发出一些与成人语言系统不一致的音素或音节。
例如,他们往往会将/p/和/b/混淆,或将/f/和/h/混淆。
这些是因为儿童在语音感知和产生语言时,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发展过程。
其次是儿童词汇习得的特点。
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词汇时往往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他们首先学习一些常用的名词,如“妈妈”、“爸爸”等。
然后逐渐学习一些形容词和动词。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经常会出现“过拟合”的现象,即将一些特定的词汇误认为是更一般的概念,比如将“狗”误认为“动物”。
此外,汉语儿童在语法习得方面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其中一个典型的现象是儿童使用的被动句表达方式。
相比于成人,儿童在学习被动句时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处理策略。
比如,他们可能会将标准的“被动词+动作主体+动作”的结构改为“动作+被动主体”的结构,如将“被人看到”的句子改为“看到人”。
这说明儿童在语法习得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和延误。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汉语儿童在语义理解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
研究发现,儿童对于某些多义词和隐喻表达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他们可能会将特定的词汇理解为具有更广泛意义的词汇,或将隐喻表达字面化。
儿童语言获得的发展顺序
儿童语言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共鸣阶段(0-2个月):婴儿开始通过哭声、咿咿呀呀的声音来表达需求和情感。
2. 预言阶段(3-8个月):婴儿开始发出辅音和元音的组合,如"ba"、"da"等,这些声音并不具有特定的意义。
3. 单词阶段(9-18个月):婴儿开始发出具有特定意义的单词,如"妈妈"、"爸爸"等,他们能够理解并使用一些简单的词汇。
4. 两词组合阶段(18-24个月):婴儿开始将两个单词组合在一起,形成简单的短语,如"大狗"、"喝水"等。
5. 语法发展阶段(2-3岁):儿童开始使用更复杂的语法结构,如使用动词的过去时和现在进行时,以及使用复数形式等。
6. 句子阶段(3-4岁):儿童开始使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能够使用连接词和副词来连接句子和表达关系。
7. 语言流利阶段(5-6岁):儿童的语言能力逐渐变得流利,他们能够使用更复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表达更复杂的思想和观点。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儿童的语言发展速度和顺序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只是一个一般的发展顺序。
如果您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有任何担忧,建议咨询专业的儿童语言发展专家。
1/ 1。
言语发展的理论
言语发展理论是解释年幼儿童如何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掌握了非常复杂的语法规则的理
论。
由于学者们所持观点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论派别,主要理论派别有如下3种:
1.后天学习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P.skinne)、班杜拉(A。
Bendura)和布鲁纳(Bn!lll~r)。
后天学习理论又分为强化说和社
会学习说两类。
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选择性模仿”新概念。
2.先天成熟理论
后又提出
先天成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们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
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
其代表人物乔姆斯基(Chomsky)o 乔姆斯基是生成转化语法理论的创始人。
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因结构——普遍语法,这种先天就具备的学习语言能力——普通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他认为转换的机制就是
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
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的过程的理论就是生成转换语法理论o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他主张认知结构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的发展也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儿童语言发展阶段规律附:幼儿语言的发展过程有普遍的规律,需要经历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
一、前语言阶段(0——1.5岁)前语言发展是语音的核心敏感期,围绕语音,幼儿发展了三方面的能力:前语言感知能力、发音能力、交际能力。
语音包括音素、音节、(音节:zhao ;可以分解成因素:zh 和 ao)说话的语调、重音、停顿等规则。
(一)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分为辨音、辨调、辨义三种水平。
1、辨音水平(0——4个月):婴儿能分辨言语声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
2、辨调水平(4——10个月):语调是表示情绪状态的一种基本手段。
辨调阶段幼儿开始注意一句或一段话的语调,并感知语调所蕴涵的情绪。
3、辨义水平(10——18个月):幼儿能把音和义结合起来,对“灯”作出正确反应。
(二)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1、单音发声阶段(0——4个月):2、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3、前词语发声阶段(10——18个月)(三)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1、产生交际倾向(0——4个月):这一阶段的交际需要来自于生理需求,如饿了,不舒服了。
2、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学会应答,出现听说轮流倾向,开启新话题,学会语调运用来表达情感。
3、扩展交际功能(10——18个月):逐步学会用语音、语调和动作表情达到交际目的。
二、语言发展(1.5——)语言发展期幼儿语言的发展可以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技能三方面进行考察。
(一)语言形式的获得(语音发展、语法的获得)语言形式的获得包括对语音和语法的获得。
1、语音发展幼儿在语音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母语中相似的音常出错误。
2-6岁幼儿语音的发展体现在语音辨别;发音能力发展,语音意识的产生。
(1)语音意识的概念及表现语音意识是指幼儿自觉的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觉模仿正确发音,并自觉纠正错误发音的一种能力。
语音意识的产生于2-3岁。
语音意识表现在:能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指出和纠正别人的发音错误;<番茄花园12> 能有意识并自觉的调节自己的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