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oexqn_a2010年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61.50 KB
- 文档页数:4
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一考站: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与处理。
(满分值40分,考试时间15分钟。
)常见问题:1、描述性研究资料、分析性资料应如何收集?答:⑴描述性研究资料:采用现况调查(普查、抽样调查、筛检)收集资料;⑵分析性资料:①病例对照(现场询问、调查表、采样)②队列(现场、追踪、随访、监督)③流行病学实验(恰当选择对象、随机、筛选)。
2抽样调查时样本的大小如何确定?怎样保证样本的代表性?答:现况:①预期现患率②结果精确性;对照:①人群中暴露的比例②假定暴露造成的相对危险度③要求的显著性水平④要求的把握度;保证代表性:随机原则、监督、控制偏倚。
3、传染病爆发时,应如何进行调查?答:①制定调查方案:调查目的、调查方法(现况、对照、队列)、调查内容、调查表设计;②调查活动的实施:1)调查准备:人、财、物;2)调查活动组织;3)调查资料收集;4)标本的采集和储运;③调查资料的处理:1)调查资料的分析;2)样本检测结果的判定;④执行控制与干预措施;⑤评价控制效果;⑥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实例;⑦撰写调查报告。
4、简述粪便标本的采集方法及储运要求。
答:不同部位取新鲜标本(最好含异常样本)→洁净干燥(保温)保存运送→立即检验。
5、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应如何分析?答:描述性分析→推断性统计:①卡方检验(疾病与暴露的关联)②比值比OR(疾病与暴露联系强度大小)③OR的95%可信区间④分层分析⑤分级分析。
6、在实际应用时,应从哪些方面考虑控制传染病传播的措施?答:①管理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7、疫苗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处理原则。
答:一般反应:局部(红肿热痛)、全身反应(发热、头昏、恶心、腹泻)等。
处理原则:一般不需处理(1-2天可消失);如反应强烈仅需对症治疗;如有异常反应,则上报,同时作出抢救,如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0ml)或肌注苯海拉明(20-50mg),及时送医院;当然也要排除偶合疾病情况。
2010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真题汇总(150题)4号题第一站: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横断面调查:调查目的,测量血压前需向被测者说明什么。
第二站:测量血压、肺部听诊(顺序,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颈强直、胸外按压、第三站:穿脱防护服、薯片采样、末梢水采样欲监测硫酸盐(我按一般理化答的)、用戊二醛消毒镊子(问了个很变态的问题:为防止镊子生锈,应往里面加什么,不会,我看见考官给我扣了一分),照度计的使用10号题第一考站:病例——艾滋病的判断依据,传播途径;采样——酸梅汤,网管水第二考站:腰围测量,颈部触诊,肝触诊;胸外按压第三考站:个人防护,二氧化碳仪测定(和光旁上的仪器不一样,在网上查查直读型的二氧化碳测定仪);手术器械的消毒(戊二醛)16号题第一站给出一段话问你丙肝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如何监测项目2 洗脸盘细菌检测项目3 空气苯系物浓度检测第二站淋巴+脉搏+肝触诊+人工呼吸第三站防护服+二氧化碳检测+消毒玩具29号题第一站:案例:1、肺鼠疫的诊断依据,密切接触者有哪些 2、如何预防控制措施采样:1、散装饼干采样 2、测金属水样采集第二站: 1、胸外按压,2、甲状腺触诊,3、肺下界叩诊4、心脏视诊第三站 1、个人防护2、噪声计使用3、消毒配液及操作57号题第一站 1、食物中毒,粪便检测副溶血性弧菌诊断及依据2、公共场所拖鞋微生物采样、CO采集第二站 1、测脉搏,注意点 2、颌下淋巴结检查 3、肺部听诊,要答出各呼吸音所在部位4、肌力检查及方法5、人工呼吸第三站 1、穿脱防护服 2、CO现场采样 3、流感病房消毒,给2%酸性戊二醛、2%碱性戊二醛、二元型过氧乙酸...选择一个喷雾器的使用70号题:第一站:某地幼儿园发生细菌性痢疾,问调查内容,如何针对传播途径进行该病的阻断、空气中苯的采样;理发刀的细菌学采样第二站:胸外按压、皮褶厚度的测量、甲状腺侧叶的检查、移动性浊音第三站:照度仪的使用、手足口病的空气消毒(包括配液)、穿脱防护服99号题第一站:一、案件分析、一小孩到医院就诊,症状……,脑脊液检查……环境多蚊虫问:1.诊断该病,诊断依据?2.如何从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控制。
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一考站: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与处理。
(满分值40分,考试时间15分钟。
)常见问题:1、描述性研究资料、分析性资料应如何收集?答:⑴描述性研究资料:采用现况调查(普查、抽样调查、筛检)收集资料;⑵分析性资料:①病例对照(现场询问、调查表、采样)②队列(现场、追踪、随访、监督)③流行病学实验(恰当选择对象、随机、筛选)。
2抽样调查时样本的大小如何确定?怎样保证样本的代表性?答:现况:①预期现患率②结果精确性;对照:①人群中暴露的比例②假定暴露造成的相对危险度③要求的显著性水平④要求的把握度;保证代表性:随机原则、监督、控制偏倚。
3、传染病爆发时,应如何进行调查?答:①制定调查方案:调查目的、调查方法(现况、对照、队列)、调查内容、调查表设计;②调查活动的实施:1)调查准备:人、财、物;2)调查活动组织;3)调查资料收集;4)标本的采集和储运;③调查资料的处理:1)调查资料的分析;2)样本检测结果的判定;④执行控制与干预措施;⑤评价控制效果;⑥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实例;⑦撰写调查报告。
4、简述粪便标本的采集方法及储运要求。
答:不同部位取新鲜标本(最好含异常样本)→洁净干燥(保温)保存运送→立即检验。
5、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应如何分析?答:描述性分析→推断性统计:①卡方检验(疾病与暴露的关联)②比值比OR(疾病与暴露联系强度大小)③OR的95%可信区间④分层分析⑤分级分析。
6、在实际应用时,应从哪些方面考虑控制传染病传播的措施?答:①管理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7、疫苗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处理原则。
答:一般反应:局部(红肿热痛)、全身反应(发热、头昏、恶心、腹泻)等。
处理原则:一般不需处理(1-2天可消失);如反应强烈仅需对症治疗;如有异常反应,则上报,同时作出抢救,如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0ml)或肌注苯海拉明(20-50mg),及时送医院;当然也要排除偶合疾病情况。
公卫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提纲第一章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第一节食物中毒与食源性疾患一、种类1.生物性(1)微生物;(2)寄生虫和虫卵;(3)昆虫污染。
2.化学性(1)来自生产、生活、和环境中的污染;(2)工具、容器、包装材料及涂料中的污染;(3)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加工储存中产生的污染。
3.放射性(1)超计量照射;(2)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中放射性物质的本底含量高。
二、定义1.食源性疾病(WHO)——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病原菌,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2.食物中毒(GB14938-94)——摄入了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3.中毒食品:指含有有有毒有害物质并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包括微生物性(细菌性、真菌性、细菌毒素等)、化学性、有毒动物、有毒植物等中毒食品。
三、食物中毒的诊断依据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相同的可疑食物,未食用者不发病,停止使用食物后,发病很快停止;2.同起食物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3.潜伏期一般较短,病程依致病原的种类和中毒个体差异而不同;4.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5.从中毒食物和中毒病人的生物样品中检出能引起与中毒临床表现一致的病原;6.未获取足够的实验室诊断资料时,可判断为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必要时可由3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判定。
四、食物中毒的处理程序(如何调查一起食物中毒)(一)接报告后,做好记录,及时向领导汇报主要记录内容:(1)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生的人群范围;(2)发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3)现阶段已采取的措施等;(4)为便于到现场进行调查,还需询问报告人姓名、联系方式和路线。
(二)做好调查前的准备1.制订调查方案目的:为使调查更具科学性、合法性并具有说服力。
包括:(1)调查目的明确;(2)调查方法简单、科学,一般采用现况和病例对照调查;(3)调查内容全面、细致;(4)调查表格全面、细致,具统计分析功能。
生物化学单元细目要点一、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氨基酸与多肽(1)氨基酸的结构与分类(2)肽键与肽链2.蛋白质的结构(1)一级结构概念(2)二级结构—α螺旋(3)三级和四级结构概念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蛋白质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变性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1)核苷酸分子组成(2)核酸(DNA和RNA)2.DNA的结构与功能(1)DNA碱基组成规律(2)DNA的一级结构(3)DNA双螺旋结构(4)DNA高级结构(5)DNA的功能3.DNA变性及其应用(1)DNA变性和复性的概念(2)核酸杂交4.RNA结构与功能(1)mRNA(2)tRNA(3)rRNA三、酶1.酶的催化作用(1)酶的分子结构与催化作用(2)酶促反应的特点(3)酶-底物复合物2.辅酶与酶辅助因子(1)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2)辅酶作用(3)金属离子作用3.酶促反应动力学(1)Km和Vmax的概念(2)最适pH值和最适温度4.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抑制作用(1)不可逆抑制(2)可逆性抑制5.酶活性的调节(1)别构调节(2)共价修饰(3)酶原激活(4)同工酶概念6.核酶核酶的概念四、糖代谢1.糖的分解代谢(1)糖酵解的基本途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2)糖有氧氧化的基本途径及供能(3)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2.糖原的合成与分解(1)肝糖原的合成(2)肝糖原的分解3.糖异生(1)糖异生的基本途径和关键酶(2)糖异生的生理意义(3)乳酸循环4.磷酸戊糖途径(1)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重要的产物(2)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5.血糖及其调节(1)血糖浓度(2)胰岛素的调节(3)胰高血糖素的调节(4)糖皮质激素的调节五、生物氧化1.ATP与其他高能化合物(1)ATP循环与高能磷酸键(2)ATP的利用(3)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2.氧化磷酸化(1)氧化磷酸化的概念(2)两条呼吸链的组成和排列顺序(3)ATP合酶(4)氧化磷酸化的调节六、脂类代谢1.脂类的生理功能(1)储能和供能(2)生物膜的组成成分(3)脂类衍生物的调节作用2.脂肪的消化与吸收(1)脂肪乳化及消化所需酶(2)一脂酰甘油合成途径及乳麇微粒3.脂肪的合成代谢(1)合成的部位(2)合成的原料(3)合成的基本途径4.脂肪酸的合成代谢(1)合成的部位(2)合成的原料5.脂肪的分解代谢(1)脂肪动员(2)脂肪酸β-氧化的基本过程(3)酮体的生成、利用和生理意义6.甘油磷脂代谢(1)甘油磷脂的基本结构与分类(2)合成部位和合成原料7.胆固醇代谢(1)胆固醇的合成部位、原料和关键酶(2)胆固醇合成的调节(3)胆固醇的转化8.血浆脂蛋白代谢(1)血脂及其组成(2)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功能(3)高脂蛋白血症七、氨基酸代谢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及营养作用(1)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生理功能(2)营养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和种类2.蛋白质在肠道的消化、吸收及腐败作用(1)蛋白酶在消化中的作用(2)氨基酸的吸收(3)蛋白质的腐败作用3.氨基酸的一般代谢(1)转氨酶(2)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3)α-酮酸的代谢4.氨的代谢(1)体内氨的来源(2)氨的转运(3)体内氨的去路5.个别氨基酸的代谢(1)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2)一碳单位的概念、来源、载体和意义(3)甲硫氨酸循环(4)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八、核苷酸代谢1.核苷酸代谢(1)两条嘌呤核苷酸合成途径的原料(2)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3)两条嘧啶核苷酸合成途径的原料(4)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2.核苷酸代谢的调节(1)核苷酸合成途径的主要调节酶(2)抗核苷酸代谢药物的生化机制九、遗传信息的传递1.遗传信息传递概述中心法则2.DNA的生物合成(1)DNA生物合成的概念(2)DNA的复制(3)逆转录(4)DNA的损伤与修复3.RNA的生物合成(1)RNA生物合成的概念(2)转录体系的组成及转录过程(3)转录后加工过程十、蛋白质生物合成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述(1)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念(2)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和遗传密码(3)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医学的关系十一、基因表达调控1.基因表达调控的概述(1)基因表达的概念及基因表达调控的意义(2)基因表达的时空性(3)基因的组成性表达、诱导与阻遏(4)基因表达的多级调控(5)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要素2.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1)原核基因表达调控(乳糖操纵子)(2)真核基因表达调控(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十二、信息物质、受体与信号转导1.细胞信息物质(1)概念(2)分类2. 受体(1)受体分类和作用特点(2)G蛋白3.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1)蛋白激酶A通路(2)蛋白激酶C通路(3)酪氨酸蛋白激酶通路4.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类固醇激素和甲状腺素的作用机制十三、重组DNA 技术1.重组DNA技术的概述(1)重组DNA技术相关的概念(2)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2.基因工程与医学(1)疾病相关基因的发现(2)生物制药(3)基因诊断(4)基因治疗(5)遗传病的防治十四、癌基因与抑癌基因1.癌基因与抑癌基因(1)癌基因的概念(2)抑癌基因的概念2.生长因子(1)生长因子的概念(2)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十五、血液生化1.血液的化学成分(1)水和无机盐(2)血浆蛋白质(3)非蛋白质含氮物质(4)不合氮的有机化合物2.血浆蛋白质(1)血浆蛋白质的分类(2)血浆蛋白质的来源(3)血浆蛋白质的功能3.红细胞的代谢(1)血红素合成的原料、部位和关键酶(2)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十六、肝胆生化1.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1)肝脏生物转化的概念和特点(2)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及酶系(3)影响肝脏生物转化作用的因素2.胆汁酸代谢(1)胆汁酸的化学(2)胆汁酸的代谢(3)胆汁酸代谢的调节3.胆色素代谢(1)游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性质(2)胆色素的肠肝循环生理学单元细目要点一、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4)出胞和入胞2.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2)兴奋性与兴奋的引起,阈值、阈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关系(3)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和特点3.骨骼肌的收缩功能(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二、血液1.血液的组成与特性(1)内环境与稳态(2)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3)血液的理化特性2.血细胞及其功能(1)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造血原料及其辅助因子(2)白细胞生理: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所占百分数,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功能(3)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3.血液凝固和抗凝(1)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2)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4.血型(1)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反应(2)AB0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3)输血原则三、血液循环1.心脏的泵血功能(1)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2)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脏做功、心力贮备(3)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每搏输出量的调节和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性(1)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2)心肌的兴奋性、自动节律性和传导性(3)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3.血管生理(1)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2)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3)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4)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2)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3)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5.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四、呼吸1.肺通气(1)肺通气原理: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2)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3)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2.肺换气肺换气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1)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2)血氧饱和度、氧解离曲线及影响因素4.呼吸运动的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五、消化和吸收1.胃肠神经体液调节的一般规律(1)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2)胃肠激素及其作用2.口腔内消化(1)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唾液分泌的调节3.胃内消化(1)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胃液分泌的调节(3)胃的运动: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排空及其控制4.小肠内消化(1)胰液和胆汁的性质、成分及作用(2)小肠的运动形式,回盲括约肌的功能5.大肠内消化排便反射6.吸收小肠的吸收功能六、能量代谢和体温1.能量代谢(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2)基础代谢率2.体温(1)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2)体热平衡:产热和散热(3)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学说七、尿的生成和排出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肾小球的滤过率和滤过分数(2)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1)对Na+、Cl-、水、HC03-和葡萄糖的重吸收(2)对H+和NH4+的分泌3.尿生成的调节(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2)神经和体液调节:肾交感神经,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4.清除率血浆清除率5.尿的排放排尿反射八、神经系统的功能1.突触传递(1)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2)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3)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2.神经反射(1)反射与反射弧(2)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3)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1)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2)内脏痛与牵涉痛4.脑电活动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5.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1)骨骼肌牵张反射(2)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3)小脑的主要功能(4)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2)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7.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九、内分泌1.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1)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功能联系(2)下丘脑调节肽2.腺垂体的内分泌功(1)腺垂体激素的种类能(2)生长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3.甲状腺激素(1)生物学作用(2)分泌调节4.与钙、磷代谢调节有关的激素(1)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制(2)降钙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制(3)维生素D3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制5.肾上腺糖皮质激素(1)生物学作用(2)分泌调节6.胰岛素(1)生物学作用(2)分泌调节十、生殖1.男性生殖睾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2.女性生殖(1)雌激素、孕激素的生理作用(2)卵巢周期和子宫周期的激素调节医学微生物学单元细目要点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定义与分类(1)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的定义(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的形态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2.细菌的基本结构(1)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2)肽聚糖的结构(3)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4)细菌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3.细菌的特殊结构(1)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2)鞭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3)菌毛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4)芽孢及其与医学的关系4.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方法革兰氏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三、细菌的生理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2)根据对氧需求进行细菌分类2.细菌的分解和合成代谢(1)细菌生化反应的原理(2)由细菌产生并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3.细菌的人工培养(1)培养基的概念(2)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3)细菌人工培养在医学中的应用四、消毒与灭菌1.基本概念消毒、灭菌、无菌、抑菌和防腐的概念2.物理灭菌法(1)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及其应用(2)射线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3.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应用五、噬菌体1.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噬菌体的概念、形态、化学组成及主要应用2.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1)毒性噬菌体的概念(2)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及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六、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遗传物质的种类2.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制(1)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的概念(2)耐药质粒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正常菌群与机会性致病菌(1)正常菌群、机会性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的概念(2)机会性致病菌的致病条件2.医院感染(1)医院感染的来源(2)医院感染的控制3.细菌的致病性(1)细菌的毒力(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4.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力(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2)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后果(3)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及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点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1)细菌感染的来源(2)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八、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细菌学诊断(1)标本的采集原则(2)检验程序2.血清学诊断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3.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1)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2)人工免疫的概念和常用的免疫制剂九、病原性球菌1.葡萄球菌属(1)形态、染色和分类(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3)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2.链球菌属(1)形态、染色和分类(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3)链球菌溶血素和临床检测的关系3.肺炎链球菌(1)形态和染色(2)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4.脑膜炎奈瑟氏菌(1)生物学性状(2)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3)标本采集和分离鉴定5.淋病奈瑟氏菌(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防治原则十、肠道杆菌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1)形态、染色和结构(2)生化反应的特点2.埃希氏菌属(1)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种类(2)肠出血型大肠埃希氏菌的血清型及所致疾病(3)大肠埃希氏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3.志贺氏菌属(1)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标本采集、分离培养与鉴定4.沙门氏菌属(1)主要致病菌种类、致病物质、所致疾病(2)肠热症的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3)肥达氏试验和结果判断十一、弧菌属1.霍乱弧菌(1)生物学性状(2)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十二、厌氧性杆菌1.厌氧芽孢梭菌(1)破伤风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2)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3)肉毒梭菌形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无芽孢厌氧菌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种类十三、棒状杆菌属白喉棒状杆菌(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十四、分枝杆菌属1.结核分枝杆菌(1)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2)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特点(3)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和应用(4)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2.麻风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和致病性十五、放线菌属和奴卡氏菌属放线菌属和诺卡氏菌属主要致病性放线菌及其致病性十六、动物源性细菌1.布鲁氏菌属形态、染色、种类和所致疾病2.耶尔森氏菌属鼠疫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3.炭疽芽孢杆菌形态、染色、抵抗力、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十七、其他细菌1.流感嗜血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2.百日咳鲍特氏菌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3.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及所致疾病4.军团菌传播途径及其所致疾病5.铜绿假单胞菌形态、染色、色素及所致疾病6.弯曲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其防治原则十八、枝原体(支原体)1.生物学性状枝原体的概念、培养特性及其与细菌L型的区别2.主要病原性枝原体(1)肺炎枝原体所致疾病(2)溶脲脲原体所致疾病十九、立克次氏体1.生物学性状概念、形态、染色及其培养特性2.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恙虫病立克次氏体和伯氏考克斯氏体(Q热柯克斯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二十、衣原体1.生物学性状概念、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2.主要病原性衣原体(1)沙眼衣原体的亚种和所致疾病(2)肺炎衣原体所致疾病二十一、螺旋体1.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2.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及其防治原则3.疏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所致疾病二十二、真菌1.概述真菌及其分类、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及致病性2.主要病原性真菌(1)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和致病性(2)白假丝酵母菌(白念珠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3)新生(型)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二十三、病毒的基本性状1.病毒的形态病毒体的概念和测量单位2.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1)病毒的结构和对称性(2)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3.病毒的增殖病毒增殖的过程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1)物理因素(2)化学因素二十四、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2.病毒的感染类型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3.致病机制(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4.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抗病毒感染的免疫(2)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机制及应用(3)中和抗体的概念及作用机制二十五、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1.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1)标本的采集和送检(2)病毒分离培养方法和防治原则(3)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及其常用制剂二十六、呼吸道病毒1.正黏病毒(1)人流感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和变异(2)致病性和免疫性2.副黏病毒(1)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2)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3.冠状病毒(1)冠状病毒生物学性状(2)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及防治原则4.其他病毒(1)腺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2)风疹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二十七、肠道病毒1.概述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2.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3.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致病性4.急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的形态、致病性二十八、肝炎病毒1.甲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措施2.乙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措施3.丙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原则4.丁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5.戊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3)微生物学检查二十九、虫媒病毒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传播途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2.登革病毒致病性三十、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主要型别、流行环节、致病性及免疫性三十一、疱疹病毒1.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致病性3.巨细胞病毒致病性4.EB病毒致病性三十二、逆转录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形态、结构、复制和变异(2)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感染过程和致病机制(3)微生物学检查(4)防治原则三十三、其他病毒1.狂犬病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2.人乳头瘤病毒致病性三十四、亚病毒朊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医学免疫学单元细目要点一、绪论(1)免疫的概念(2)免疫系统及其组成(3)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4)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5)克隆选择学说二、抗原1.基本概念(1)抗原和抗原的特性(2)抗原表位(3)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概念及区别(4)抗原结合价(5)共同抗原(共有决定基)(6)交叉反应(7)耐受原与变应原2.抗原的分类(1)完全抗原和半抗原(2)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3)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和独特型抗原3.超抗原(1)概念(2)种类(3)与普通抗原的区别4.佐剂(1)概念(2)种类(3)作用机制三、免疫器官1.中枢免疫器官(1)概念(2)组成(3)主要功能2.外周免疫器官(1)概念与组成(2)主要结构(3)主要功能四、免疫细胞1.T淋巴细胞(1)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2)TCR基因及TCR-CD3复合物(3)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4)调节性T细胞2.B淋巴细胞(1)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2)BCR复合物的组成(3)B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3.自然杀伤(NK)细胞(1)NK细胞的表面标志(2)NK细胞的受体(3)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4.抗原递呈细胞(1)抗原递呈细胞的概念(2)抗原递呈细胞的种类(3)外源性抗原递呈过程(4)内源性抗原递呈过程(5)抗原的交叉递呈五、免疫球蛋白1.基本概念(1)免疫球蛋白(Ig)(2)抗体(Ab)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及其编码基因(2)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3)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段(4)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3.免疫球蛋白的类型(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类、亚类、型和亚型(2)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异型(3)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抗独特型、独特型网络4.免疫球蛋白的功能(1)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2)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5.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1)IgG的特性和功能(2)IgM的特性和功能(3)IgA的特性和功能(4)IgE的特性和功能(5)IgD的特性和功能6.抗体的制备(1)多克隆抗体(2)单克隆抗体(3)人源化抗体六、补体系统 1.基本概念(1)补体系统的概念(2)补体系统的组成2.补体系统的激活(1)经典(传统)激活途径(2)旁路(替代)激活途径(3)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激活途径3.补体激活的调节(1)补体的自身调控(2)补体调节因子的调控4.补体的生物学功能(1)膜攻击复合物介导的生物学作用(2)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七、细胞因子1.基本概念细胞因子2.细胞因子的种类(1)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3)肿瘤坏死因子(4)集落刺激因子(5)生长因子(6)趋化因子3.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1)理化特征(2)产生和分泌特点(3)细胞因子受体的种类及特点(4)细胞因子网络4.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1)调节固有免疫应答(2)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3)刺激造血细胞生成(4)细胞毒效应(5)促进损伤修复5.细胞因子与疾病(1)纤维化(2)传染性疾病八、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1.白细胞分化抗原(1)分化群(CD)概念(2)参与T细胞粘附、活化的CD分子(3)参与B细胞粘附、活化的CD分子(4)CD分子的应用2.粘附分子(1)种类(2)共性(3)功能九、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1.基本概念(1)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2.HLA复合体及其产物(1)HLA复合体的定位和结构(2)HLA复合体的分类(3)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多基因性、多态性、单元型遗传、共显性遗传、连锁不平衡)(4)HLA编码的产物。
2010年公共卫生医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实施方案及内容实践技能考试采用三站式考试的方式。
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总分为100分,60分合格。
公共卫生类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内容与方式第一考站:(1)考试内容:公共卫生调查、分析与处置能力。
(2)考试方法:考生应试1个公共卫生案例分析,口试回答问题;考生需完成2项样品采集操作,采用现场操作的方式进行考试。
第二考站:(1)考试内容:临床基本操作技能。
(2)考试方法:采用考生随机抽取试题、在模拟人上操作的方式进行考试,考生需完成3项临床基本操作。
第三考站:(1)考试内容:公共卫生现场处置能力。
(2)考试方法:采用考生随机抽取试题,现场操作的方式进行考试,考生需完成1项个人防护、1项现场检测和1项卫生处理操作。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常规仪器设备使用评分要点1. 二氧化碳检测: (20分) 1按下电源开关; 22稳定约45秒后,读结果并记录在测定表上; 83更换电池;当电池电量不足时则仪器前面板上红灯亮,则需更换电池; 54电池充电:将AC220V插头插入AC220V交流电,DC输出插头插入充电插座时,充电器灯亮,充电8~16小时。
52. 紫外线强度测定(20分)1测定的紫外线波长范围253.7土5nm; 12测试空间温度:20土10℃; 13测试空间湿度:<85%; 14仪器测试范围:第一档O~2000 μw/cm2; 第二档O~20 mw/cm2; 35调节“零点”:连接探头与信号处理显示屏,打开电源开关,“调零”,使显示屏出现“000”或“0.00”; 46选择测试点:将探头放于被测紫外线灯管下垂直距离1m处; 47打开探头盖,判读显示屏数值并记录,≥70μw/cm2为合格; 48关闭电源开关,盖好探头盖。
23. 一氧化碳检测(20分)1检查电池:将控制开关旋至“TEST”位置,显示器数值在50以上,说明电池充足,可以正常工作,若低于50,则需更换电池; 62测定:将控制开关旋至“GAS”位置,稳定后,显示的数值即为现场CO浓度; 83 调零:在标准空气中显示非“000”状态,打开显示器盖子,旋转“ZERO”钮,将读数调至“000”即可;64. 现场噪声的测定(20分)1打开电源:按下“ON/OFF”键; 22测定即时噪音量:按下“SLOW/FAST”键,使“FAST”灯亮,读数; 43测定平均噪音量:按下“SLOW/FAST”键,使“FAST”灯灭,读数; 44测定最大噪音量:按下“HOLD”键,使“HOLD”灯亮,读数即为最大噪音量; 45手持声级计或将声级计架在三角架上以麦克风距离音源1~1.5米为宜; 26检测完毕后按下“ON/OFF”键,关闭电源; 27核对并做好记录。
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一考站: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与处理。
(满分值40分,考试时间15分钟。
)常见问题:1、描述性研究资料、分析性资料应如何收集?答:⑴描述性研究资料:采用现况调查(普查、抽样调查、筛检)收集资料;⑵分析性资料:①病例对照(现场询问、调查表、采样)②队列(现场、追踪、随访、监督)③流行病学实验(恰当选择对象、随机、筛选)。
2抽样调查时样本的大小如何确定?怎样保证样本的代表性?答:现况:①预期现患率②结果精确性;对照:①人群中暴露的比例②假定暴露造成的相对危险度③要求的显著性水平④要求的把握度;保证代表性:随机原则、监督、控制偏倚。
3、传染病爆发时,应如何进行调查?答:①制定调查方案:调查目的、调查方法(现况、对照、队列)、调查内容、调查表设计;②调查活动的实施:1)调查准备:人、财、物;2)调查活动组织;3)调查资料收集;4)标本的采集和储运;③调查资料的处理:1)调查资料的分析;2)样本检测结果的判定;④执行控制与干预措施;⑤评价控制效果;⑥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实例;⑦撰写调查报告。
4、简述粪便标本的采集方法及储运要求。
答:不同部位取新鲜标本(最好含异常样本)→洁净干燥(保温)保存运送→立即检验。
5、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应如何分析?答:描述性分析→推断性统计:①卡方检验(疾病与暴露的关联)②比值比OR(疾病与暴露联系强度大小)③OR的95%可信区间④分层分析⑤分级分析。
6、在实际应用时,应从哪些方面考虑控制传染病传播的措施?答:①管理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7、疫苗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处理原则。
答:一般反应:局部(红肿热痛)、全身反应(发热、头昏、恶心、腹泻)等。
处理原则:一般不需处理(1-2天可消失);如反应强烈仅需对症治疗;如有异常反应,则上报,同时作出抢救,如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0ml)或肌注苯海拉明(20-50mg),及时送医院;当然也要排除偶合疾病情况。
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一考站: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与处理。
(满分值40分,考试时间15分钟。
)常见问题:1、描述性研究资料、分析性资料应如何收集?答:⑴描述性研究资料:采用现况调查(普查、抽样调查、筛检)收集资料;⑵分析性资料:①病例对照(现场询问、调查表、采样)②队列(现场、追踪、随访、监督)③流行病学实验(恰当选择对象、随机、筛选)。
2抽样调查时样本的大小如何确定?怎样保证样本的代表性?答:现况:①预期现患率②结果精确性;对照:①人群中暴露的比例②假定暴露造成的相对危险度③要求的显著性水平④要求的把握度;保证代表性:随机原则、监督、控制偏倚。
3、传染病爆发时,应如何进行调查?答:①制定调查方案:调查目的、调查方法(现况、对照、队列)、调查内容、调查表设计;②调查活动的实施:1)调查准备:人、财、物;2)调查活动组织;3)调查资料收集;4)标本的采集和储运;③调查资料的处理:1)调查资料的分析;2)样本检测结果的判定;④执行控制与干预措施;⑤评价控制效果;⑥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实例;⑦撰写调查报告。
4、简述粪便标本的采集方法及储运要求。
答:不同部位取新鲜标本(最好含异常样本)→洁净干燥(保温)保存运送→立即检验。
5、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应如何分析?答:描述性分析→推断性统计:①卡方检验(疾病与暴露的关联)②比值比OR(疾病与暴露联系强度大小)③OR的95%可信区间④分层分析⑤分级分析。
6、在实际应用时,应从哪些方面考虑控制传染病传播的措施?答:①管理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7、疫苗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处理原则。
答:一般反应:局部(红肿热痛)、全身反应(发热、头昏、恶心、腹泻)等。
处理原则:一般不需处理(1-2天可消失);如反应强烈仅需对症治疗;如有异常反应,则上报,同时作出抢救,如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0ml)或肌注苯海拉明(20-50mg),及时送医院;当然也要排除偶合疾病情况。
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一、考试背景•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是医学专业的重要考试之一•考试内容涉及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病原生物学、环境与职业卫生等方面知识二、考试目的•评估医生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保障医生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实际操作技能三、考试内容1. 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疫苗接种与免疫规划•疾病监测与报告2.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基本概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流行病学数据分析与解读•队长的流行病学应用3. 病原生物学•疾病的病原学•疾病的传播途径•疫苗与抗菌药物的应用•病原生物学实验技术4. 环境与职业卫生•环境污染与健康影响•职业病防控与职业卫生管理•生活饮用水卫生•饮食卫生与食品安全四、考试要求•理论知识掌握:熟悉相关学科基本知识,了解新发展研究进展•实践能力培养:具备公共卫生实践技能,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素质提升: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五、考试形式•笔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综合分析题等•实践操作:进行实际操作、技巧演示等六、备考建议•提前了解考试大纲,明确重点内容•多做题、多练习,增加实践经验•参加模拟考试,熟悉考试形式和时间限制•注重思维方式和解题技巧的培养以上是关于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的介绍,考生要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备考,全面掌握相关考点知识。
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为未来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祝各位考生顺利通过考试![继续]七、考试经验分享•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公共卫生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要注重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知识框架。
•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每周的学习时间,按照考试大纲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复习。
•深入理解考点:重点关注考纲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内容,注重理解和掌握。
•实战演练:多做模拟题和历年真题,提高答题的熟练度和准确性。
•多参加讨论和交流:与同学、老师或专业人士分享学习心得,相互学习和帮助。
2010年执业医师临床技能操作考试试题汇总第一部分:体格检查试题编号:001 (小项目)血压(间接测量法)(6分)⑴ 检查血压计(1分)关键:先检查水银柱是否在"0"点⑵肘部置位正确(1分)肘部置于心脏同一水平⑶血压计气袖绑扎部位正确、松紧度适宜(1分)气袖均匀紧贴于上臂,其下缘往肘窝以上约2-3CM,肱动脉表面⑷听诊器胸件放置部分正确(1分)胸件置于宏动脉处(不能塞在气袖下)⑸测量过程流畅,读数正确(2分)向气袖内充气,边充气边听诊,肱动脉搏动声消失,水银柱再升高20-30mmHg后,缓缓放气,双眼观察汞柱,根据听诊和汞柱位置读出血压值。
(考官可复测一次,了解考生测定血压读数是否正确)试题编号:002 (小项目)眼(眼球运动、对光反射)(6分)⑴眼球运动检查方法正确(2分)检查者置物目标物,如棉签或手指尖,于受检查者眼前30-40CM,叮嘱病人头部不动,眼球随目标方向移动。
一般按左、左上、左下、右、右上、右下6个方向顺序进行。
⑵对光反射(间接、直接)检查方法正确(2分)①直接对反射是将光源直接照射被检察者瞳孔,观察瞳孔变化(1分)②间接对光反射是指光线照射一眼时,另一眼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线,瞳孔扩大,间接对光反射检查时,应以一手挡住光线,以防光线照射到要检查之眼而形成直接对光反射(1分)⑶眼球震颤检查方法正确(2分)嘱被检查者头部不动,眼球随医师手指所示方向垂直、水平运动数次,观察眼球是否出现一系列有规律的快速往返运动。
试题编号:003 (小项目)浅表淋巴结(6分)⑴颈部淋巴结检查(2分)检查时,嘱被检查者头稍低,或偏向检查侧,放松肌肉,有利触诊。
医师手指紧贴检查部位,由浅及深进行滑动触诊,一般顺序: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颈后三角、颈前三角。
⑵腋窝淋巴结检查(1分)检查腋窝时面队被检查者,检查者应一手被检查者前臂稍外展,以右手触诊被检查者左腋窝,左手检查右腋窝,检查腋窝两侧由浅及深至腋窝顶部。
四、西医临床技能测试范围(一)内科体格检查内容的掌握与临床应用能力(二)基本操作内容的掌握与临床应用能力1.外科洗手2.戴无菌手套3.手术区消毒4.穿脱隔离衣穿脱隔离衣1.穿隔离衣济基础(1)戴好口罩及帽子,取下手表,卷袖过肘(冬季卷过前臂中部即可)。
(2)手持衣领取下隔离衣,清洁面朝自己;将衣领两端向外折齐,对齐肩缝,露出袖子内口。
(3)右手衣领,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使左手套入后露出。
(4)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举双手将袖抖上,注意勿触及面部。
(5)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着边缘向后将领扣扣好,再扎好袖口(此时手已污染),松腰带活结。
(6)将隔离衣一边约在腰下5cm处渐向前拉,直到见边缘,则捏住;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注意手勿触及衣内面。
然后双手在背后将边缘对齐,向一侧折叠,一手按住折叠处,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压住折叠处,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系好。
这些步骤可用以下口诀概括;右提衣领穿左手,再伸右臂齐上抖;系好领扣扎袖口,折襟系腰半屈肘。
2.脱隔离衣(1)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
(2)解开两袖口,在肘部将部分袖子套塞入袖内,便于消毒双手。
(3)消毒清洗双手后,解开领扣,右手伸入左手腕部套袖内,拉下袖子过手;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右手隔离衣袖子的外面,将右侧袖子拉下,双手转换渐从袖管中退出。
(4)用左手自衣内握住双肩肩缝撤右手,再用右手握住衣领外面反折,脱出左手。
(5)左手握住领子,右手将隔离衣两边对齐(若挂在半污染区,隔离衣的清洁面向外,挂在污染区,则污染面朝外),挂在衣钩上。
不再穿的隔离衣脱下清洁面向外,卷好投入污染袋中。
上述步骤可用以下口诀概括:松开腰带解袖口,套塞双袖消毒手解开领扣退双袖,对肩折领挂衣钩。
清洁隔离衣只使用一次时,穿隔离衣方法与一般方法相同,无特殊要求。
脱隔离衣时应使清洁面朝外,衣领及衣边卷至中央,弃衣后消毒双手。
(三)注意事项1.保持隔离衣里面及领部清洁,系领带(或领扣)时勿使衣袖及袖带触及面部,衣领各工作帽等。
2010年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测试大纲(四)卫生统计学、卫生法规、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统计学单元细目要点一、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1)资料的类型(2)总体和样本(3)概率和频率二、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定量资料的频数分布频数分布类型和用途2.集中位置的描述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几何均数3.离散程度的描述标准差、方差和变异系数4.正态分布(1)正态分布的特征(2)正态分布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3)标准正态分布5.医学参考值范围(1)正态分布法(2)百分位数法三、总体均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1.均数的抽样误差(1)均数抽样误差的概念(2)标准误的含义和计算2.t分布(1)t分布的特征(2)t界值表的使用3.总体均数的置信区间总体均数置信区间的含义及使用4.两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1)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2)样本均数和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3)配对t检验(4)成组t检验(5)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四、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1.常用相对数率、构成比、相对比的意义及计算2.使用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使用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五、率的抽样误差和Z 检验1.率的标准误(1)率的抽样误差的概念(2)率的标准误的含义和计算2.总体率的置信区间总体率的置信区间3.率的Z检验(1)样本率和总体率的比较(2)两个样本率的比较六、χ2检验1.成组设计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成组设计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计算及使用条件2.配对设计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配对设计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3.行×列表资料χ2检验(1)行×列表资料χ2检验方法(2)行×列表资料χ2检验应注意的问题七、秩和检验1.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的适用范围2.秩和检验(1)配对设计差值的符号秩和检验(2)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八、直线回归和相关1.直线回归(1)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2)直线回归系数的含义(3)直线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2.直线相关(1)直线相关系数的含义和计算(2)直线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3.直线回归和相关的区别和联系直线回归和相关的区别和联系4.等级相关(1)等级相关的适用范围(2)等级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九、统计表和统计图1.统计表(1)统计表的基本结构(2)统计表的编制原则2.统计图(1)统计图绘制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2)统计图的正确选择十、统计设计调查设计和实验设计(1)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特点及两者的区别(2)调查设计的基本内容(3)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十一、医学常用人口统计指标医学常用人口统计指标(1)人口统计的意义(2)常用指标的计算及意义卫生法规单元细目要点一、执业医师法1.概述医师的基本要求及职责2.测试和注册(1)参加医师资格测试的条件(2)医师资格种类(3)医师执业注册及其执业条件(4)准予注册、不予注册、注销注册、变更注册、重新注册的适用条件及法定要求(5)对不予注册、注销注册持有异议的法律救济3.执业规则(1)医师在执业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2)医师执业要求(3)执业助理医师的执业范围和要求4.考核和培训(1)医师考核内容(2)医师考核不合格的处理(3)表彰和奖励5.法律责任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二、母婴保健法1.概述立法宗旨2.婚前保健(1)婚前保健的内容(2)婚前医学检查意见3.孕产期保健(1)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内容(2)孕产期医学指导(3)终止妊娠(4)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5)产妇、婴儿以及新生儿出生缺陷报告4.技术鉴定(1)鉴定机构(2)鉴定人员(3)回避制度5.行政管理母婴保健专项技术许可6.法律责任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三、传染病防治法1.概述(1)传染病防治原则(2)传染病的分类(3)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适用范围2.传染病预防(1)预防接种(2)传染病监测(3)传染病预警制度(4)传染病菌种、毒种管理(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6)医疗机构的职责(7)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合法权益保护3.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1)传染病疫情的报告(2)传染病疫情的通报(3)传染病疫情信息的公布4.疫情控制(1)传染病控制(2)紧急措施(3)疫区封锁5.医疗救治(1)医疗救治服务网络建设(2)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3)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救治的管理性规定6.法律责任(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法律责任(2)医疗机构的法律责任四、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1.概述实验活动的含义2.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1)病原微生物的分类(2)采集病原微生物的样本应当具备的条件五、艾滋病防治条例1.概述(1)艾滋病的防治原则(2)不歧视规定2.预防和控制(1)艾滋病监测(2)艾滋病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制度(3)艾滋病患者隐私权的保护3.治疗和救助医疗卫生机构的责任4.法律责任医疗卫生机构的法律责任六、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1.概述(1)疫苗的含义(2)疫苗的分类2.疫苗接种(1)疫苗接种的管理(2)疫苗接种的要求3.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1)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含义(2)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情形(3)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4)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和赔偿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1.概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含义2.报告和信息发布(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发布八、食品卫生法1.概述食品卫生法调整的对象2.食品的卫生(1)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2)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3.食品卫生管理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健康检查九、职业病防治法1.概述职业病的含义2.前期预防(1)职业卫生的要求(2)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3)职业病危害评价的报告3.职业病诊断和职业病患者保障(1)职业禁忌的含义(2)职业病诊断的因素和规则(3)职业病报告制度(4)职业病诊断异议的处理4.监督检查(1)监督检查措施(2)临时控制措施(3)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执法要求5.法律责任(1)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法律责任(2)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法律责任十、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1.概述(1)适用范围(2)应当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项目2.卫生管理从业人员培训和健康要求3.卫生监督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职责十一、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1.概述学校卫生工作的任务2.学校卫生工作管理(1)学校卫生管理机构(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任务3.学校卫生工作监督卫生行政部门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职责十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1.概述适用对象及其含义2.卫生管理(1)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2)饮用水供水单位的管理3.卫生监督(1)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2)饮用水污染及处理十三、药品管理法1.概述药品的含义2.药品管理(1)禁止生产、销售假药(2)禁止生产、销售劣药3.药品监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4.法律责任违法收受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法律责任十四、处方管理办法1.概述处方的含义2.处方管理的一般规定(1)处方书写规则(2)药品剂量和数量的书写3.处方权的获得(1)处方权的取得(2)开具处方的条件4.处方的开具(1)开具处方的规则(2)开具处方的要求5.监督管理医疗机构对处方的管理6.法律责任医师的法律责任单元细目要点一、绪论1.医学心理学的概述(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和性质(2)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2.医学心理学的任务和观点(1)医学心理学的任务(2)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二、医学心理学基础1.心理学的概述(1)心理学的概念(2)心理现象的分类(3)心理实质的内容2.认识过程(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记忆的概念(3)思维的概念和特征3.情绪过程(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2)情绪和情感的分类(3)情绪的作用4.意志过程(1)意志的概念和特征(2)意志品质5.需要和动机(1)需要层次论(2)动机定义分类(3)动机冲突的类型6.人格(1)人格的定义(2)气质的概念、类型和意义(3)性格的概念和分型(4)人格形成的标志三、心理卫生1.心理卫生概述(1)心理卫生的概念(2)心理健康的简史2.心理健康的研究和标准(1)心理健康的研究角度(2)心理健康的标准四、心身疾病1.心理应激和应对(1)心理应激定义(2)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3)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2.心身疾病的概述(1)心身疾病的定义(2)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五、心理评估1.心理评估概述(1)心理评估的概念(2)心理评估的基本程序和常用方法(3)对心理评估者的要求2.心理测验的分类(1)按测验的目的分类(2)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类(3)按测验方法分类(4)按测验的组织方式分类3.使用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1)标准化原则(2)保密原则(3)客观性原则4.信度、效度和常模(1)信度(2)效度(3)常模5.常用的心理测验(1)智力测验(2)人格测验六、心理治疗1.心理治疗概述(1)心理治疗的概念和发展状况(2)心理治疗的性质、区分和适应性(3)心理治疗的分类2.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1)精神分析学派(2)行为主义学派(3)人本主义学派3.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1)精神分析的治疗(2)行为主义治疗(3)人本主义疗法(4)其他疗法4.心理治疗的原则(1)治疗关系的建立原则(2)心理治疗的原则(3)心理治疗对治疗师的要求七、医患关系1.医患关系的概念(1)医患关系的概念(2)医患关系的重要性2.医患交往的两种形式和两个水平(1)医患交往的两种形式(2)医患交往的两个水平3.医患交往中存在的问题(1)医患交往时的心理状态(2)医患间的冲突(3)医患间的交往障碍八、患者心理的问题1.患者角色和求医行为(1)患者角色的概念(2)患者角色的转化(3)求医行为2.患者的一般心理问题(1)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2)情绪和情感活动3.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心理活动特征(1)儿童患者的心理(2)青年患者的心理(3)老年患者的心理4.特殊患者的心理问题(1)危重患者的心理问题(2)不治之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医学伦理学单元细目要点一、绪论1.道德(1)道德的概念和构成要素(2)道德的本质和特征(3)道德的类型(4)道德的功能和作用2.伦理学(1)伦理学的概念和类型(2)伦理学的基本理论3.医学伦理学(1)医学伦理学的概念(2)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3)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4)医学伦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5)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和方法二、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1.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1)不伤害原则(2)有利原则(3)尊重原则(4)公正原则2.医学道德的基本规范(1)医学道德规范的含义和本质(2)医学道德规范的形式和内容3.医学道德的基本范畴(1)权利和义务(2)情感和良心(3)审慎和保密三、医疗活动中的人际关系道德1.医患关系道德(1)医患关系的含义、性质和特点(2)医患关系的基本内容及其模式(3)医患双方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4)和谐医患关系的道德保障2.医务人员之间关系道德(1)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含义(2)处理好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意义(3)协调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四、预防医学道德1.预防医学的含义和特点(1)预防医学的含义(2)预防医学的特点2.预防医学的道德原则(1)全社会参和原则(2)社会公益原则(3)社会公正原则3.预防医学某些领域中的道德要求(1)疾病防制的道德要求(2)食品卫生监督的道德要求(3)职业性损害防制的道德要求(4)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道德要求(5)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道德要求五、临床医学实践中的道德 1.临床诊疗的医学道德原则(1)整体性原则(2)最优化原则(3)知情同意原则(4)协同一致原则2.临床诊断过程中的医学道德要求(1)询问病史的道德要求(2)体格检查的道德要求(3)辅助检查的道德要求3.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医学道德要求(1)药物治疗的道德要求(2)手术治疗的道德要求(3)其他治疗的道德要求4.临终关怀的医学道德(1)临终关怀的含义和特点(2)临终关怀的道德意义和要求5.人体死亡的医学道德(1)人体死亡标准的历史演变和脑死亡标准的道德意义(2)安乐死六、医学道德的修养和评价 1.医学道德修养(1)医学道德修养的含义和意义(2)医学道德修养的内容(3)医学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2.医学道德评价(1)医学道德评价的含义和意义(2)医学道德评价的标准(3)医学道德评价的依据(4)医学道德评价的方式。
医师实践技能公共卫⽣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汇总2010年公卫医师实践技能:空腹⾎糖(FBG)检测【参考值】①葡萄糖氧化酶法:3.9~6.1mmol/L.②邻甲苯胺法:3.9~6.4mmol/L.【临床意义】(FBG)1.FBG增⾼::FBG增⾼⽽⼜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时,称为空腹⾎糖过⾼;FBG增⾼超过7.0mmol/L时称为⾼糖⾎症。
当FBG超过9.0mmol/L(肾糖阈)时尿糖即可呈阳性。
(1)⽣理性增⾼:餐后11~2h、⾼糖饮⾷、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胃倾倒综合征等。
(2)病理性增⾼:①各型糖尿病。
②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巨⼈症、肢端肥⼤症、⽪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和胰⾼⾎糖素瘤等。
③应激性因素:如颅内压增⾼、颅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肌梗死、⼤⾯积烧伤、急性脑⾎管病等。
④药物影响:如噻嗪类利尿剂、⼝服避孕药、泼尼松等。
⑤肝脏和胰腺疾病:如严重的肝病、坏死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2.FBG减低:FBG低于3.9mmol/L时为⾎糖减低,当FBG低于2.8mmol/L时称为低糖⾎症。
(1)⽣理性减低:饥饿、长期剧烈运动、妊娠期等。
(2)病理性减低:①胰岛素过多;如胰岛素⽤量过⼤、⼝服降糖药、胰岛β细胞增⽣或肿瘤等。
②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如肾上腺⽪质激素、⽣长激素缺乏。
③肝糖原贮存缺乏:如急性肝坏死、急性肝炎、肝癌、肝淤⾎等。
④急性⼄醇中毒。
⑤先天性糖原代谢酶缺乏。
⑥消耗性疾病,如严重营养不良、恶病质等。
⑦⾮降糖药物影响:如磺胺药、⽔杨酸、吲哚美⾟等。
⑧特发性低⾎糖。
2010年公卫医师实践技能:病原学检测1.⿏疫(1)淋巴结穿刺液、⾎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体脏器或管状⾻⾻骺取材标本,分离到⿏疫菌。
(2)采集⾎清,⽤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流⾏性出⾎热(1)在⾎液及尿沉渣细胞内检出病毒或病毒抗原,可明确诊断。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直接检测病毒抗原,有助于病原诊断。
流行病学一、绪论1.流行病学基本概念(1)流行病学定义(2)学科特点2流行病学的原理与应用(1)基本原理(2)主要用途二、疾病的分布1.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1)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引入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累积死亡率、PYLL、DALY(2)率与比(3)发病率、患病率与病程之间的关系;死亡率、病死率与发病率之间的关系2.疾病的流行强度(1)散发(2)流行(3)暴发3.疾病的分布特征(1)人群分布(2)地区分布(3)时间分布(4)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的综合描述三、描述性研究1.概念(1)定义(2)主要类型与基本特征(3)主要用途2.现况研究(1)普查:概念、用途与优缺点(2)抽样调查:概念、用途与优缺点(3)现况研究中的主要偏倚(4)常用抽样方法的特点3.生态学研究(1)生态学研究的概念和用途(2)生态学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四、队列研究1.概念(1)定义(2)用途与优缺点2.设计(1)暴露人群的选择(2)对照人群的选择(3)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4)资料的收集3.资料分析(1)累积发病率与发病密度(2)人时的概念,以人时为分母计算频率的优缺点(3)SMR与SPMR的概念、计算与应用(4)RR、AR、AR%、PAR、PAR%的概念、计算与应用4.常见偏倚失访偏倚、错分偏倚五、病例对照研究1.概念(1)定义(2)用途与优缺点2.设计(1)病例的选择(2)对照的选择(3)研究因素的确定(4)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5)配比设计3.资料分析(1)成组资料、配比资料、分层分析(2)0R值与95%可信限(3)PAR%4.常见偏倚回忆偏倚、混杂偏倚六、流行病学实验研究1.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概念(1)定义、特征、主要类型与其特点(2)用途与优缺点2.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设计(1)研究对象的选择(2)分组方法(3)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4)资料的收集(5)盲法3.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资料分析(1)治疗效果评价指标(2)预防效果评价指标4.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概念(1)定义、原理、基本特征(2)主要用途和应当注意的问题5.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1)定义、原理、基本特征(2)设计(3)优点和局限性七、筛检与其评价1.概念筛检的定义、目的、用途2.评价(1)筛检方法的真实性评价:灵敏度、特异度、影响灵敏度与特异度的因素(2)筛检方法的可靠性评价(3)评价筛检效果的主要指标八、系统评价1.概念系统综述的概念和特征2.Meta分析(1)基本概念(2)分析方法和步骤(3)常用的统计方法(4)偏倚九、偏倚与其控制1.概念(1)偏倚的概念(2)偏倚的类型(3)各类偏倚中常见的种类与特点2.控制方法(1)选择偏倚的控制(2)信息偏倚的控制(3)混杂偏倚的控制十、病因与因果关系推断1.病因的概念(1)基本概念和病因模型(2)疾病发生的多因性2.流行病学病因推断(1)关联与因果(2)因果推断的基本原则十一、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1.预防策略(1)概念与意义(2)预防策略与措施的关系2.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的概念(2)二级预防的概念(3)三级预防的概念3.疾病监测(1)定义和监测几个基本概念(2)用途(3)内容和方法十二、传染病流行病学1.传染源(1)定义(2)种类:患者、病原携带者、动物(3)潜伏期、传染期的概念与流行病学意义2.传播途径(1)传播因素与传播途径的概念(2)各种传播途径传播的特点(3)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的概念3.人群易感性(1)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2)人群易感性与流行的关系4.疫源地和流行过程(1)疫源地发生条件、范围与消灭条件(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5.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预防控制策略(2)防疫控制措施,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6.疫情管理(1)报告病种与时限(2)报告种类(3)疫情报告工作考核(4)防疫措施7.计划免疫与其评价(1)扩大免疫计划(2)免疫种类(3)疫苗与其免疫效果评价十三、传染病暴发调查1.基本概念(1)传染病暴发的概念(2)常见传染病暴发的种类2.传染病暴发调查内容(1)疫源地调查(2)易感人群调查与控制(3)传播途径调查(4)调查的流行病学资料处理十四、艾滋病1.概念与病原学(1)概念(2)病原学(3)窗口期与潜伏期2.流行动态与特征(1)流行动态(2)传播途径3.防治策略与措施(1)策略(2)措施十五、病毒性肝炎1.病原体(1)形态结构与分子生物学特性(2)抵抗力(3)动物模型和体外培养2.传染源(1)患者(2)病毒携带者3.传播途径(1)种类(2)特征4.人群易感性(1)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2)人群易感性与流行的关系5.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2)时间分布(3)人群分布6.预防措施(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十六、肺结核1.病原体分类、形态、培养条件、毒力、致病机制2.流行动态与特征(1)流行状况(2)流行的影响因素3.防治策略与措施(1)新生儿卡介苗接种(2)病例发现(3)督导短程化疗(4)药物预防性治疗(5)切断传播途径十七、医院感染1.医院感染概述(1)定义(2)分类和特征2.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1)促使患者易感性升高的因素(2)医院环境因素3.医院感染的状况医院感染的监测4.医院感染的控制和管理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十八、常见的慢性病1.心血管疾病(1)危险因素(2)流行病学特征(3)预防策略和措施2.糖尿病(1)危险因素(2)流行病学特征(3)预防策略和措施3.肿瘤(1)危险因素(2)流行病学特征(3)预防策略和措施十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1.概念(1)定义(2)特征(3)类型2.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暴发调查的步骤和主要内容3.应急反应机制应急反应的处理措施卫生统计学一、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1)资料的类型(2)总体和样本(3)参数和统计量(4)概率与频率二、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1.定量资料的频数分布频数分布的类型与用途2.集中位置的描述算术平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3.离散程度的描述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4.正态分布(1)正态分布的特征(2)正态分布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3)标准正态分布5.医学参考值范围(1)正态分布法(2)百分位数法三、总体均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1.均数的抽样误差(1)均数抽样误差的概念(2)标准误的含义和计算2.t分布(1)t分布的特征(2)t界值表的使用3.总体均数的估计(1)总体均数估计的概念与意义(2)置信区间的含义与应用(3)均数置信区间与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区别4.假设检验(1)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2)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5.t检验(1)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2)配对t检验(3)成组t检验6.Ⅰ型错误与Ⅱ型错误(1)Ⅰ型错误与Ⅱ型错误的概念(2)检验效能的概念7.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四、方差分析1.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适用条件2.多个均数的比较(1)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2)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3)多个均数间两两比较五、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1.常用相对数率、构成比、比的意义与应用2.应用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1)构成比和率在应用中的区别(2)合计率的计算(3)指标的可比性(4)观察例数问题3.动态数列与其分析指标动态数列常用的分析指标与其应用4.标准化法(1)标准化的基本思想与其意义(2)直接和间接标准化法的应用(3)标准化死亡比的含义六、率的抽样误差与Z检验1.率的标准误(1)率的抽样误差的概念(2)率的标准误的含义与计算2.总体率的置信区间总体率的置信区间3.率的Z检验(1)样本率与总体率的比较(2)两个样本率的比较七、χ2检验1.四格表资料(1)成组设计四格表资料χ2检验的计算与应用条件(2)配对设计四格表资料χ2检验与应用条件2.行×列表资料(1)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2)行×列表资料χ2检验应注意的问题八、秩和检验1.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2.秩和检验(1)配对设计差值的符号秩和检验(2)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3)成组设计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九、直线回归与相关1.直线回归(1)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2)直线回归系数的含义与其假设检验(3)直线回归的应用与应注意的问题2.直线相关(1)直线相关系数的含义与计算(2)直线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3)直线回归与相关的区别和联系3.等级相关(1)等级相关的适用范围(2)等级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十、统计表和统计图1.统计表制表的基本原则与其注意事项2.统计图(1)制图的基本要求与其注意事项(2)统计图的正确选择十一、统计设计1.两种研究类型的特点(1)调查研究的特点(2)实验研究的特点2.调查设计(1)调查设计的基本内容(2)四种基本的抽样方法3.实验设计(1)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2)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3)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4.样本含量的估计(1)样本含量估计的意义(2)样本含量估计应具备的条件(3)常用样本含量估计的方法十二、医学常用人口统计指标1.人口统计常用人口统计指标2.出生统计常用出生统计指标3.死亡统计常用死亡统计指标十三、寿命表1.寿命表简略寿命表的概念2.寿命表编制的基本原理(1)简略寿命表编制的基本原理(2)寿命表中常用的四项指标的意义十四、生存分析1.生存分析的基本概念(1)生存资料的基本特点(2)终点事件、生存时间、截尾值、生存率2.生存率的估计(1)Kapian—Meier法(2)寿命表法3.生存率的假设检验对数秩检验卫生毒理学一、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理学、毒性和毒作用(1)毒理学、卫生毒理学(2)概念:外源化学物、毒性、毒物、中毒(3)毒理学研究方法(4)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5)毒作用分类(6)选择毒性和靶器官(7)生物学标志2.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1)概念:剂量、效应、反应、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2)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曲线的形式与其转换3.表示毒性常用参数(1)致死剂量,LD50和LD0(2)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NOAEL)(3)观察到作用的最低剂量(LOEL)和未观察到作用的剂量(NOEl(4)阈值4.剂量-反应关系比较(1)安全范围(MOS)和暴露范围(MOE)(2)毒作用带(范围)二、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1.生物转运生物转运的概念和膜转运机制: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膜动转运2.吸收、分布和排泄(1)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2)分布和影响因素(3)排泄途径和影响因素3.毒物动力学(1)概念:毒物动力学、消除、时-量曲线、一室开放模型、二室开放模型、非线性动力学(2)毒物动力学主要参数三、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1.生物转化与其反应类型(1)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2)Ⅰ相反应与相关酶(3)Ⅱ相反应与相关酶2.代谢活化(1)概念:代谢活化、终毒物(2)代谢活化过程3.毒物代谢的影响因素(1)毒物代谢酶的多态性(2)酶的诱导和诱导剂(3)酶的抑制与其类型四、影响毒作用的因素1.毒物因素(1)化学结构(2)理化性质(3)杂质2.机体因素(1)物种、品系(2)个体:遗传差异、性别、年龄、生理状态、营养状态和病理状态3.暴露条件(1)暴露途径、期限和频率(2)溶剂和助溶剂(3)交叉暴露4.环境因素(1)气温、气湿、气压(2)季节和昼夜节律5.化学毒物联合作用(1)联合毒作用的概念和类型(2)联合毒作用的评价方法五、化学毒物一般毒作用1.毒性评价试(1)实验毒理学试验的基本原则(2)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2.急性毒作用与其评价(1)急性毒性的概念(2)急性毒性试验目的(3)经典急性毒性试验设计(4)急性毒性替代试验:固定剂量法、急性毒性分级法、上-下移动法、限量试验(5)急性毒性评价3.局部毒作用与其评价(1)皮肤刺激试验(2)皮肤致敏试验(3)眼刺激试验4.亚慢性、慢性毒作用与其评价(1)蓄积作用概念,亚慢性、慢性毒性概念(2)重复剂毒性试验(3)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目的(4)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设计(5)亚慢性、慢性毒性评价六、化学致癌作用1.化学致癌作用概念化学致癌和化学致癌物2.化学致癌机制(1)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直接和间接致癌物(2)体细胞突变,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3)化学致癌多阶段过程:引发、促长、进展3.化学致癌物分类(1)IARC分类(2)机制分类: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表观遗传)致癌物、未分类致癌物4.化学毒物致癌性的检测(1)遗传毒理学试验和细胞恶性转化试验(2)短期致癌试验(3)动物致癌试验(4)人群流行病学观察七、化学致突变作用1.化学致突变作用概念(1)突变、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2)致突变作用与致突变物2.DNA损伤和修复DNA损伤和修复、突变固定3.化学毒物致突变类型(1)基因突变(2)染色体畸变(3)基因组突变4.化学毒物致突变机制(1)直接以DNA为靶的突变(2)不以DNA为靶的突变5.突变的不良后果(1)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2)生殖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6.化学致突变物的检测与其评价(1)致突变试验的遗传学终点和试验组合的选择(2)遗传毒理学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细胞正向突变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显性致死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彗星试验、转基因动物致突变试验八、化学毒物生殖和发育毒作用1.生殖和发育毒性概念(1)生殖毒性(2)发育毒性2.发育毒性与其评价(1)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2)传统致畸试验的设计和评价(3)致畸物和发育毒物的评价(4)发育毒性体外试验3.生殖毒性与其评价(1)生殖毒性的表现(2)三段生殖毒性试验(3)繁殖毒性试验:两代繁殖试验设计和评价九、管理毒理学1.管理毒理学概念(1)管理毒理学概念和范围(2)毒理学在化学物管理中的作用(3)管理对毒理学的影响2.毒理学安全性评价(1)概念:安全性、安全性评价(2)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3.健康危险度评定(1)概念:危险性、可接受的危险度、危险度评定(2)危险度评定的步骤:危害认定、危害表征、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4.健康危险性管理和交流(1)危险性管理的概念和原则(2)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3)危险性交流环境卫生学一、绪论环境卫生学基本概念(1)定义和研究对象(2)研究内容和任务二、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人类的环境(1)人类自然环境(2)生态环境2.人与环境的关系(1)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与其相互作用(2)环境暴露特征与剂量-反应关系(3)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3.环境污染与健康(1)急、慢性危害(2)致癌危害(3)致畸危害4.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1)环境流行病学方法(2)环境毒理学方法5.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步骤三、大气卫生1.大气的特征与其卫生学意义(1)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卫生学意义(2)太阳辐射、气象因素、空气离子2.大气污染与大气污染物(1)大气污染来源(2)大气污染物的种类与其存在的形式(3)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3.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直接危害(2)间接危害4.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二氧化硫(2)颗粒物(3)氮氧化物(4)一氧化碳(5)臭氧(6)多环芳烃5.大气质量标准(1)标准和基准的概念(2)制定大气质量标准的原则6.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1)调查和监测的内容和方法(2)大气污染事故的调查和应急措施四、水体卫生1.水资源的种类与其卫生学特征(1)降水(2)地表水(3)地下水2.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1)物理学性状指标(2)化学性状指标(3)微生物学性状指标3.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1)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2)水体污染物4.水体污染和自净(1)各种水体污染的特点(2)水体污染的自净5.水体污染的危害(1)生物性污染的危害(2)化学性污染的危害6.地表水水质标准(1)地表水水质质量标准制定原则(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五、饮用水卫生1.饮用水污染与疾病(1)介水传染病(2)碘缺乏病(3)地方性氟中毒(4)地方性砷中毒(5)二次供水污染与健康(6)氯化消毒副产物与健康2.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1)标准制定的原则(2)生活饮用水质标准的主要指标与其制订依据3.集中式给水(1)水源选择的原则(2)水源卫生防护(3)水质处理的主要方法(4)氯化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4.分散式给水(1)水并卫生(2)地表水卫生5.涉水产品的卫生要求(1)主要类型(2)卫生安全评价基本原则6.饮用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1)集中式给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2)饮用水污染应急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六、土壤卫生1.土壤的污染与自净(1)污染来源和特点(2)自净2.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重金属污染对健康的危害(2)农药污染的危害(3)生物性污染的危害3.土壤质量标准和固体废物控制标准(1)制订的基本原则(2)土壤质量标准和固体废物控制标准4.土壤卫生防护(1)粪便的无害化处理(2)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七、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1.住宅设计的卫生学要求(1)住宅的平面配置(2)住宅的卫生规模2.住宅小气候对居民健康影响与其卫生要求(1)住宅小气候的概念(2)健康影响(3)卫生要求3.室内空气污染(1)来源和特点(2)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3)居室空气清洁度的常用评价指标4.室内空气质量标准(1)制定原则(2)标准5.办公场所卫生办公场所的概念与卫生要求八、公共场所卫生1.公共场所的卫生要求(1)公共场所概念(2)公共场所卫生要求2.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与监督(1)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2)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九、城乡规划卫生1.城乡规划卫生的基本原则和城市人口规模(1)城市规划卫生的基本原则(2)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与卫生学要求3.居住区规划卫生常用的评价指标4.新农村规划卫生基本原则5.城乡规划的卫生监督十、环境质量评价1环境质量评价的概要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目的和种类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污染源和污染物的评价(2)环境质量评价基本方法3.环境影响评价(1)内容和程序(2)基本方法十一、家用化学品卫生.1化妆品的种类一般用途和特殊用途化妆品2.化妆品不良反应以与化妆品的污染危害(1)对皮肤的危害(2)微生物污染的危害(3)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的危害3.化妆品卫生质量标准(1)制定原则(2)标准4.家用化妆品的卫生监督与管理(1)化妆品(2)其他家用化妆品十二、环境卫生学基本技能1.空气样品采集与测定(1)大气样品的采集(2)室内空气样品的采集(3)空气采样体积的测定和流量校正2.水样采集和测定(1)不同水样的采集和准备工作(2)采集水样注意事项劳动卫生与职业病一、绪论1.研究对象与任务(1)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概念(2)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任务(3)劳动条件2.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与分类(2)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职业特征3.职业性有害因素致病模式和特点(1)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的条件(2)个体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3)职业病的特点4.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工作(1)三级预防原则(2)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工作内容二、劳动过程中的生理与心理变化1.基本概念(1)劳动生理学(2)劳动生理学在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中的应用2.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1)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2)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3.脑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1)脑力劳动的生理特点(2)脑力劳动的卫生要求4.劳动负荷评价(1)劳动和作业的类型(2)劳动负荷评价5.职业心理适应(1)作业时的心理变化(2)劳动场所中的紧张因素(3)紧张反应的表现6.作业能力(1)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动(2)作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三、人类工效学原理与应用1.基本概念(1)人类工效学(2)人类工效学在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中的应用2.作业过程的生物力学(1)肌肉骨骼的力学特性(2)合理用力3.人体测量与应用(1)人体测量类型(2)人体尺寸的应用(3)影响人体尺寸的因素4.机器和作业环境(1)显示器的类型与特点(2)控制器的类型与特点(3)工具设计的基本要求(4)作业环境与工作效率5.劳动过程有关疾病与其预防(1)不良工作姿势所致痰患(2)个别器官紧张所致痰患(3)压迫与摩擦所致疾患(4)预防措施四、毒物与职业中毒1.概述(1)毒物与职业中毒的概念(2)毒物存在的形态(3)接触生产性毒物的机会(4)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5)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6)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7)职业中毒的临床类型与诊断(8)急救与治疗原则(9)预防措施2.金属(1)铅:对血红素合成的影响;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处理原则(2)汞:汞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处理原则3.刺激性气体(1)概念与种类(2)中毒机制与毒作用表现(3)化学性肺水肿与其临床分期与防治(4)氯气:急性毒作用、慢性影响(5)氮氧化物:毒作用4.窒息性气体(1)概念与分类(2)毒作用特点(3)一氧化碳:中毒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原则(4)氰化氢:中毒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原则(5)硫化氢:中毒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原则5.有机溶剂(1)理化特性、毒作用特点、对健康的影响(2)苯:毒作用表现、诊断、防治原则(3)甲苯和二甲苯:毒作用表现、诊断、防治原则(4)正己烷:毒作用表现、诊断、防治原则6.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1)毒作用特点(2)三硝基甲苯的毒作用表现(3)苯胺:毒作用表现、解毒剂的应用7.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1)概述(2)氯乙烯、二异氰酸甲苯酯、合氟塑料的毒作用表现、防护原则8.农药(1)有机磷农药:中毒机制、迟发性神经毒作用、临床表现、治疗与处理原则、预防措施(2)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临床表现与处理原则五、粉尘与尘肺1.概述(1)生产性粉尘的概念与分类(2)理化特性与其卫生学意义(3)对健康的影响(4)尘肺的概念与分类(5)尘肺预防措施2。
2015年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一、公共卫生职业素质(一)团队协作能力(二)组织协调能力(三)沟通交流能力(四)社会动员能力二、临床基本技能(一)体格检查1.一般检查(1)全身状况检查(生命征、发育、体型、营养状态、意识状态、面容、体位、姿势、步态);(2)皮肤检查(颜色、湿度与出汗、弹性、皮疹、出血点和紫癜、蜘蛛痣、毛发、水肿、其他);(3)淋巴结检查(颌下淋巴结、颈部淋巴结、锁骨上窝淋巴结、腋窝淋巴结、滑车上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
2.头部(1)眼(眼眉、眼睑、结膜、巩膜、角膜、瞳孔、眼球);(2)耳(外耳、乳突、听力);(3)鼻(鼻外形、鼻中隔、鼻出血和鼻腔分泌物、鼻窦)(4)口(口唇、黏膜、牙齿、牙龈、舌、咽及扁桃体、口腔异味)。
3.颈部(1)颈部血管;(2)甲状腺;(3)气管。
4.胸部检查(1)胸部视诊(胸部体表标志、胸壁、胸廓、呼吸运动);(2)胸部触诊(胸部廓扩张度检查、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3)胸部叩诊(肺界、肺底移动度、对比叩诊、肺界叩诊、肺下界移动度);(4)胸部听诊(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
5.心脏检查(1)心脏视诊(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2)心脏触诊(心尖搏动、心前区震颤、心包摩擦感);(3)心脏叩诊(心界);(4)心脏听诊(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顺序、听诊内容)。
6.腹部检查(1)腹部视诊(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视诊主要内容);(2)腹部触诊(肝脏、脾脏、压痛及反跳痛、腹部包块);(3)腹部叩诊(腹部叩诊手法和叩诊音、肝浊音界叩诊、移动性浊音、脾脏叩诊、肾区、膀胱叩诊);(4)腹部听诊(肠鸣音、血管杂音)。
7.神经系统(1)神经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腹壁反射、肱二头肌反射、浅反射);(2)病理反射(Babinski征)、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g 征、Brudzinski征)。
(二)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测(1)血常规;(2)尿常规;(3)便常规;(4)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5)肝功能;(6)肾功能;(7)血糖;(8)血脂;(9)病原学检测;(1O)血清学检测。
、|
!_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2010年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
考试范围和总体要求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公共卫生及其相关临床医学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范围
内科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卫生统计学。
二、总体要求
(一)临床基本技能
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现场急救的技能,并具有根据病史、体检、辅助检查、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初步诊断的能力。
(二)公共卫生调查与分析能力
具备公共卫生现场调查、现场样品采集与检测项目确定、检测结果判定、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和报告撰写等能力。
(三)公共卫生现场处置能力
具备传染病疫情和其他公共卫生问题的现场处置能力。
考试项目
一、临床基本技能
(一)病种范围
1.传染病:鼠疫、霍乱、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麻疹、肾综合征出血热、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等。
2.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
3.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苯中毒等。
(二)考核要求
1.病史采集:根据案例提供的主诉症状,考查考生病史采集和流行病学资料收集的能力。
2.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测量血压、脉搏、身高、体重、皮褶厚度、腰围;甲状腺检查;浅表淋巴结检查。
(2)胸部检查
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陷窝)
呼吸运动(呼吸频率、呼吸节律)
胸部触诊(胸部<廓>扩张度检查、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
胸部叩诊(肺界、肺底移动度)
胸部听诊(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
心脏视诊(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
心脏触诊(心尖搏动、心前区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
心脏叩诊(心界)
心脏听诊(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顺序、听诊内容)
(3)腹部检查
腹部视诊(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视诊主要内容)
腹部触诊(肝脏、脾脏、压痛及反跳痛、腹部包块)
腹部叩诊(腹部叩诊手法和叩诊音、肝浊音界叩诊、移动性浊音)
腹部听诊(肠鸣音、血管杂音)
(4)神经系统: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腹壁反射、肌力、脑膜刺激征、巴氏征、布氏征、克氏征。
3.辅助检查结果判读
(1)X线片:肺部感染、肺占位性病变、正常胸部正位片、四肢关节片。
(2)实验室检验结果判读:血、尿、便常规,痰结核菌检查,血糖,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ALT)、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AST),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总胆红素、总蛋白及白/球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肌酐、尿素氮、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抗HIV、CD4、CD4/CD8,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血清学检查(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麻疹),脑脊液常规检查、病原学检验结果等。
4.病例分析与初步诊断:根据病史、流行病学资料、体检和辅助检查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并给出诊断依据。
5.现场急救技术: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
三、公共卫生现场处置能力
(一)案例范围
1.传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血吸虫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登革热、麻疹、肾综合征出血热、鼠疫、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2.其他公共卫生问题: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环境(空气、水)污染。
(二)考核要求
1.传染病疫情处置
(1)传染源的控制措施
(2)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
(3)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
2.其他公共卫生问题处置
(1)患者处置
(2)现场监测
(3)控制危险因素
(4)保护暴露人群
3.个人防护:三级生物防护服的穿脱。
4.卫生处理:消毒、杀虫、灭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