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合并报表编制中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在公司合并报表的编制过程中,所得税是一个重要的会计处理问题。
合并报表是将两个或多个公司的财务数据合并为一份报表,以展示出合并后整体的经济状况和财务表现。
而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往往需要面对所得税这一特殊会计科目,并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原则所得税是企业在盈利过程中需要向政府缴纳的税金,是企业财务报表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科目。
在合并报表编制中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概括确认法:根据会计收益与税法所确认的收益之差异,计算概括确认法所得税负债。
概括确认法认为,公司在确认收入和费用时,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但在确认所得税负债的时候,按照税法规定进行。
2.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是指由于会计利润与税法所确定的应纳税额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应缴或可抵扣的所得税。
在合并报表编制中,应当充分考虑这部分资产和负债的会计处理。
3.所得税开支的确认:根据实际发生的税收负担确定所得税开支,确保在合并报表中准确反映公司当期的税收负担。
合并报表编制中所得税的具体过程在具体编制合并报表过程中,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合并纳税实体确认:首先需要确认哪些子公司应该纳入合并报表中,这些子公司在纳税上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合并计算税收。
2.概括确认法的运用:根据概括确认法的原则,计算出各个纳税实体的税负债,然后按照各自的税率计算出应纳税额。
3.递延所得税的处理:根据会计利润与税法所确定的差异计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注意将这部分资产和负债纳入到合并报表中。
4.确认税收开支:最后,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当核实各个子公司的税收开支,并将其合并计算得出整个集团的税收开支。
总结合并报表编制中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在进行此类会计处理时,必须遵循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原则,确保合并报表准确地反映出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税收负担。
通过正确处理所得税的会计问题,可以更好地帮助公司管理者和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为业务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修订)(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一、本准则修订的必要性2021年2月,财XX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范了合并财务报表的XX和列报。
此次修订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具体如下:(一)解决现行准则实施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现行准则要求,母XX应当XX合并财务报表。
即只要拥有子XX的母XX均应当按照准则规定XX合并财务报表。
实务中,相当部分企业反映他们并无XX提供合并财务报表的信息需求。
与之相比,《XX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中规定,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的企业、XX上市的企业、需要XX合并会计报表的外贸企业、需要对外提供合并会计报表的其他企业必须XX合并会XX计报表,除此之外的企业集团是否XX合并会计报表由企业管理当局自行确定.因此,一些企业因为不需要也不愿意XX合并财务报表,而迟迟没有从企业会计制度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为推动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降低企业信息XX成本,有必要重新审视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适用范围。
(二)吸收解释XX、年报XX等相关内容,完善我国准则体系现行准则发布后,XX陆续通过企业会计准则解释XX1—4号、《XX执行会计准则的上市XX和非上市企业做好2021年年报工作XX》(财会[2021]16号)、《XX不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置部分对子XXXX会计处理的复函》(财会便[2021]14号)等文件形式对准则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但由于上述规定散见在不同文件中,同时有的文件法律层次较低,不便于企业XX实施。
现有必要将散见于解释XX、年报XX、司便函等文件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修订并完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
(三)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2021年新发布的IFRS10持续趋同IAXX于2021年5月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合并财务报表》,以取代《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有关合并的部分以及《解释XX第12号——合并:特殊目的主体》。
新会计准则对合并报表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方法研究[摘要]本文根据准则及讲解的内容,就合并报表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会计准则;合并报表;权益法1 新准则对合并报表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的解释,母公司其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应等于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采用成本法核算,母公司从子公司所收到的现金股利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但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须对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进行调整,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应等于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与持有投资期间享有的权益增加值之和,投资收益等于母公司在子公司当期净资产变动中所应享有的部分,并以此作为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编制抵消合并分录,将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母公司投资收益与子公司本期利润分配、母公司的应收股利与子公司的应付股利进行抵消,形成合并财务报表。
2 新准则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目的(1)可有效防止母公司利用其对子公司的控制权操纵子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以此来影响合并报表的收益水平,达到母公司在特定背景条件下自由调整财务报表的目的。
(2)通过调整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余额如实地反映了其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所享有的份额,长期股权投资实时地体现其应享有或分担的被投资单位的赢利或损失,充分体现了合并报表真实反映企业集团资产财务状况的初衷,避免了合并报表财务信息失真的现象。
3 编制合并报表时,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的会计分录假设A公司能够控制B公司,B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
200×年1月1日,A公司用银行存款3000万元购得B公司80%的股份(假定A公司与B公司的企业合并不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假设B公司在20×9年1月1日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一致。
A公司在个别资产负债表中采用成本法核算该项长期股权投资。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报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摘要:为了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合规性。
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涉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等。
而企业合并报表,作为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上市公司来说至关重要,对于非上市的集团公司来说,也是关乎内部经营决策、外部投资者投资决策、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参考因素。
因此,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在当前形势下,已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合并报表引言新会计准则是我国在市场经济环境复杂化、市场竞争白热化、经济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提出的用以指导企业财务会计相关工作的准则。
新准则和原准则在企业报表合并上的差异体现在合并范围发生变化、合并程序发生变化、特殊交易事项规定发生变化。
该准则对企业财务报表合并进行了整体规划与解读,对合并范围、流程与具体方式等内容进行了制度性规范,同时也对企业进行会计报表合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合并财务报表是会计领域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难度较大的问题,它是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情况的具体呈现,同时也关乎企业投资决策的制定。
在新会计准则运用下,企业要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同时根据企业业务情况和发展规划进行财务报表合并工作,继而提高工作效率。
1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报表存在的问题1.1合并范围模糊不清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忽视了间接性股份比例计算,权益结合法、购买法相关的表述和内容有所缺失,未明确暂时性控制判断标准,导致企业在合并报表中常出现合并范围不清晰的情况。
而且,一些企业由于对新会计准则的研究不透彻,部分间接控制与暂时性控制的子公司有时被纳入了编制范围,有时又不在编制范围,导致不同时期的合并范围有所偏差,直接引发了合并报表信息的偏差,造成企业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波动幅度较大。
合并财务报表的所得税会计处理作者:杨双鸽来源:《商业会计》2013年第12期摘要:2012年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修订)(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对合并所得税的规定。
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由于需要对企业集团内部交易进行合并抵销导致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反映的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一致而产生的所得税影响及其会计处理,并指出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必须考虑所得税的影响,以正确反映所得税费用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未实现内部损益递延所得税一、引言假设母公司当期将成本为8亿元的产品以10亿元的价格销售给全资子公司,而子公司尚未对外出售该产品。
本期母公司、子公司对外销售均实现利润1亿元,子公司尚未向母公司分配利润,母、子公司均适用25%的所得税税率,母、子公司均无纳税调整事项,则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上的利润、所得税和净利润列报结果比较如下(单位:亿元):这样合并的税前利润恰当反映了整个集团的经营成果,但所得税和净利润的合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显然,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公司间内部交易的抵销考虑了这些内部交易对个别财务报表税前利润的影响,而未考虑这些内部交易对所得税的影响,从而导致合并财务报表的税前利润能够恰当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合并的所得税费用仍然是个别财务报表所得税费用的简单合计,也就是说,合并所得税费用仍然包括了公司间内部交易对个别财务报表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因此,合并的所得税费用与合并的税前利润仍然不配比,合并财务报表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因此,有必要对公司间内部交易引起的未实现损益对所得税的影响进行抵销,即合并财务报表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对公司间交易的抵销处理作了规定,但抵销的仅是公司间交易的税前影响,而未涉及这些业务对所得税间接影响的抵销,其结果是:在合并财务报表上,所得税项目直接以母、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上该项目金额的合计数列示,而利润总额项目则是以剔除了未实现内部损益后的金额列示,这必然使合并财务报表的所得税项目与利润总额不相匹配,从而造成财务报表使用者对集团获利能力的错误判断。
一、企业集团部应收账款对合并财务报表所得税的影响
企业集团存在部应收账款并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时,由于存在部应收账款而产生的未实现收益或费用会对所得税问题的会计处理产生影响。
[例1]A公司为B公司80%的控股公司,两公司均采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A公司所得税率为30%, B公司所得税率为15%, A公司本期应收B公司50万元账款,其应收账款按余额5%计提坏账准备,本期坏账准备余额为2500元。
则期末抵销分录为:
借:应付账款 500000
贷:应收账款 500000
借:坏账准备 2500
贷:管理费用 2500
由于A公司和B公司分别申报所得税,且税率不一致,因而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按部费用方(A公司)税率计算补充抵销分录:
借:所得税(2500 ×30%) 750
贷:合并递延所得税(2500 × 30%) 750
二、集团部交易形成存货引起的所得税问题
集团部交易(母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产生的部存货往往包含有部利润,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将此利润抵销。
同时,因此产生的所得税也应做相应的会计处理。
(1)合并当年产生的部利润带来的所得税问题。
合并当年产生的部利润对合并所得税的影响仅涉及当年集团存货交易产生的未实现部利润。
[例2]A公司2003年通过购买B公司发行在外80%的普通股成为B公司的控股公司。
2003年末,A公司对B公司的部销售收入总计20万元,部毛利率20%; B公司对外出售A公司
产品50%,售价20万元。
期末抵销部未实现利润。
借:主营业务收入 20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80000
存货 20000
由于A公司和B公司分别申报所得税,税率为33%,因此需要在2003年12月31日编制抵销分录,这主要是因为A公司己将部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利润2万元作为母公司的本期利润计入应纳税所得额,需要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将其转入递延项目。
借:合并递延所得税(20000 × 33%) 6600
贷:所得税 6600
(2)合并以后年度产生的部利润带来的所得税问题。
在合并以后年度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通常需要考虑以前年度部交易产生的未实现部利润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
因此,也要考虑其对合并所得税的影响。
[例3]承例2,2004年A公司对B公司发生部销货10万元,部毛利率仍为20%;B公司当年末除将上年购自A公司存货的剩余50%售出外,又售出本年购进的80%,售价为360万元期末抵销部未实现利润,抵销分录如下: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2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20000
借:主营业务收入 10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96000
存货 4000
仍假设A、B公司的所得税率为33%,山于部未实现利润的抵销,相应的也应该抵销,由此产生的合并所得税。
由于上期部未实现利润本期已得到实现,因此,需要将因上期部未实现
部利润导致的包含在上期所得税费用中的部分所得税费用从本期期初转回来,转入本期应交的所得税费用中;抵销本期发生的部未实现利润对合并所得税的影响与前述相同。
借:所得税(20000 × 33%) 6600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6600
借:合并递延所得税(4000 × 33%) 1320
贷:所得税 1320
三、集团部交易形成固定资产引起的所得税问题
集团部交易后购买方作为固定资产记入本企业所属账户,销售方因此交易而产生的利润也属于部收益或部利得,此部利得从交易发生时到该项资产报废或出售前,一直对合并财务报表所得税产生影响。
另外,此项固定资产含的部利得山于每年计提折旧费用,从而无形之中增加了集团的费用,由此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贷项也应进行相应的处理。
一是部利得带来的所得税问题。
部销售产生的部利得对合并财务报表中所得税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说明。
[例4]A公司与B公司同属集团的全资子公司,2003年A公司从B公司购入一电子设备作为A公司的固定资产,售价2万元,毛利率20%, A, B两公司都为独立申报纳税的企业。
2003年集团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过程中,需要将此部交易抵销。
借:主营业务收入 2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6000
固定资产原价 4000
而此项交易B公司己将4000元利得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因此,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将此交易产生的所得税抵销。
借:合并递延所得税(4000 × 33%) 1320
贷:所得税 1320
二是以后年度此项交易利得对合并所得税带来的递延影响及其会计处理。
仍接上例,如果集团在2004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需要就上例产生的部利得做抵销分录: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4000
贷:固定资产原价 4000
由此而产生的合并财务报表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问题仍然要涉及到B公司的期初未分配利润,分录如下:
借:合并递延所得税(4000 × 33%)1320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1320
折旧费用需要作的合并抵销分录需要累加2003年的折旧额,分录如下:
借:累计折旧800
贷:管理费用400
期初未分配利润400
由此而引起的合并所得税问题的会计处理为:
借:所得税 132
期初未分配利润 132
贷:合并递延所得税(800 × 33%) 264
其中,合并递延所得税为今年因多提折旧费用而转回的所得税以及因上年多提的折旧费用而需要转回的所得税之和。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所得税一栏并非各子公司与母公司个别会计报表所得税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在抵销部收益时,对所得税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符合会计报表中的勾籍关系,从而使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更趋于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宝强:《关于制定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若干构想》,《会计之友》2003年第8期。
[2]于友刚:《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问题、争论与选择》,《会计研究》2004年第3期。
[3]黄世忠、箭深、象至、王肖健:《企业合并会计的经济后果分析》,《会计研究》200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