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自主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十六社戏(二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教师: 备课时间:2016.9.25 上课时间:2026.5.5【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诵读文中的精彩片断。
3.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重点难点】1.诵读文中的精彩片断。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
散文集《朝花夕拾》。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2.写作背景:鲁迅在《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中说:“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从小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
有时感到所谓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我还羡慕他们的安乐。
但我母亲的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了。
”鲁迅在这个期间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可爱的故乡与罪恶的社会形成对比,表达自己对于光明的前景和人与人之间纯朴善。
【自主学习】1.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省()___相()___壳()___泊()___()___()___()___()___2.给形似字注音组词。
较()___篙()___絮()___楫()___皎()___蒿()___恕()___揖()___狡()___嵩()___怒()___辑()___3.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并分析表达作用。
(1)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船,在桥石上一(),()几尺,即又()出了桥。
作用:(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了,身体也似乎()到说不出的大。
作用:4.请根据文章顺序排列下面事件的先后,并作详、略归类。
(1)六一公公送豆给“我”。
(2)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第1篇一、课堂背景本节课为初中语文教研活动,由我校资深语文教师张老师主讲。
参与教研活动的有我校语文组全体教师,旨在通过课堂观摩和研讨,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果。
二、课堂内容1. 课题:《荷塘月色》2.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2)掌握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
三、课堂实录1. 导入新课张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
接着,张老师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张老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景物描写、抒情等;(3)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阅读课文后,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3. 小组讨论(1)讨论内容: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张老师逐一进行点评和总结。
(2)讨论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散文的写作特点,如景物描写、抒情等。
(3)讨论内容: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张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补充了自己的见解。
4. 教师讲解张老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讲解内容:景物描写。
张老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荷塘美景的喜爱之情。
(2)讲解内容:抒情。
张老师讲解散文的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抒情手法。
(3)讲解内容:主题思想。
张老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如赞美大自然、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等。
5. 课堂小结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散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张老师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题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第二学期自主学习评价(初二)(语文)一、默写(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1.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巢成雏长大,_____________。
(葛天民《迎燕》)②_____________,苦嫌鹦鹉语声娇。
(白居易《池鹤》)③_____________。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④临风一唳思何事?_____________。
(白居易《池鹤》)⑤故园渺何处,_____________。
(_____《闻雁》)⑥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
(李白《_____________》)⑦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⑧翅湿沾微雨,_____________。
(葛天民《迎燕》)2.下面这段文字中划线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近几年来,①常熟市全面开展了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增长。
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过程中,②常熟市委、市政府始终一直坚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环境问题入手,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新的空气、吃上更放心的食品,努力让广大群众在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③充分享受优美环境带来的生态财富,在良好的环境中提升不断幸福指数。
①②③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2.0分)3.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①秀qí( ) ②zhù( )立③飘yì( ) ④忍jùn( )不禁4.下边的句子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人表中,然后改正。
我欣赏这一望无垠的广袤,洁白千里的冷竣,银光闪烁的热烈。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雪野中托起一片金辉,大地一片光明,晶莹如玉,洁白无暇!然而我更喜爱山区的雪,在那里奇峰叠障,镶银点翠,那山、那岭、那树、那林都着上了银装,分外妖饶。
5. 阅读《水浒传》中的两幅插图,回答相关问题。
图一图二①与两幅图片相关的故事情节可以分别概括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
1、读一遍课文,画出自己遇到的生字词。
2、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画在诗中。
3、查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和课下注释扫除字词障碍(将拼音和解释批注在课文中,课下注释中的解释不必写在文中)。
4、完成同步训练91页“字音字形”和“重要词语”
5、积累重点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原名、字、号、主要作品、生活朝代、国籍、代表作等)、作品。
(可参考同步训练——“作家档案”、导学案中的“知识链接”)6、再读一遍诗歌,再读课文,力求读准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
在文中做必要的批注(有疑问的地方、精彩的地方等等)。
语文七年级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主备人:王勋课型:新授审核:执教:王勋执教时间: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现代诗人。
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
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
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
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
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
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
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
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夸父逐日①夸父与日逐走②,入日③。
渴,欲得饮④,饮于河、渭(wèi)⑤;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⑥。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dèng)林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本文选自《山海经》。
夸父: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
②逐走:追赶,赛跑。
③入日: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④饮:喝。
⑤河、渭:黄河与渭河。
⑥大泽:大湖。
⑦邓林:桃林。
【知识链接一】【神话】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美妙解释和奇特想象,他们把自然力神化、人格化,在幻想中不自觉地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这就是神话。
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
其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知识链接二】【邓林】“邓林”,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
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
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
夸父把手杖扔出去,就变化为桃林而生长在春风中希望别人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把“逐日”进行到底,也就是完成整个人类所寄予给自己的梦想。
【知识链接三】【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简称名作状。
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
常见类型:1、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例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犬:像狗一样2、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
第四单元16社戏〔自主性探究〕1—3.略4.小说鲁迅周树人《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5.看社戏夏夜行船月夜归航6.这三个人,选择谁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如:双喜最聪明,“我”能去看戏,他功劳最大,而且他热情、机灵、能干,善于为他人着想。
六一公公老实厚道,“我们”“偷了”他家的豆,只因“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热情、好客、淳朴的性格。
阿发带领小伙伴偷自家的豆来招待“我”,表现了他纯洁无私的心灵。
〔开放性作业〕1.不矛盾。
豆是普通的豆,戏是普通的戏,但令“我”难忘的是那夜自由美好的经历,值得怀念的是那些小朋友天真活泼、热情好客的性格,淳朴无私的品德和纯真的友谊。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2. 作者浓墨重彩地详写看社戏,包括看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看戏的过程和月夜归航路上偷豆的情形,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社戏的内容,看戏后的余波,则简略地带过。
这样处理更好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也使行文浓淡疏密,错落有致。
启发: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合理地安排详略,突出重点。
3.本句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船行之快和孩子们归航的愉快心情。
“连夜渔的……”一句,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的熟练与高超。
4.动作描写环境描写5.①嗅觉:“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②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③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④听觉:“听到歌吹”,“横笛宛转,悠扬”。
作用:作者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来写景,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烘托了孩子们去看戏时的急切而愉快的心情,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6.急切而陶醉。
船行极快却还以为船慢;似乎听到歌吹了;望见几点火便想象为戏台;听到笛声而“自失”等。
〔拓展性学习〕1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
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_____(体裁),选自______。
作者鲁迅,原名______,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他写的小说集有《》《》《》,散文集有《》,杂文集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确凿.()菜畦.()敛.在盒子里()脑髓.()人迹罕.至()觅.食()竹筛.()秕.谷()书塾.()蝉蜕.()狗窦.()倜傥.()3.小组复述下面词语的意思。
长吟机关、鉴赏、宿儒、同窗、人迹罕至、人声鼎沸4.给下面文字的空缺处填上动词,说说这些准确生动而有层次的动作描写表达了什么内容。
______一块雪,__出地面。
用一枝短棒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着,_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便______住了。
表达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造句。
①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②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
(二)整体感知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2、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二、合作探究(一)研读思考1.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作者从哪几方面表现百草园之趣的?作家如何把百草园写得趣味横生?请同学们重点朗读2、7段,并赏析。
3.有人认为,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怎样理解三味书屋里的先生?作者对先生持什么态度?(二)展示交流教学板块一:理解内容——多角度思考1、速读课文2至7段,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
(例①《我的乐园——百草园》;②《童年的乐园》;③《童年趣事》;④《绿色童年》……)2、速读课文10至24段,用“这一部分写了……的……”这个句式说本部分所写内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习目标:
1、积累“仰之弥高、目不窥园、迥乎不同”等词语。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说说文章的结构特点及各部分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说说文章的结构特点及各部分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同重点
知识链接:闻一多简介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二、出示目标1分钟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预习检测:5分钟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地壳.仰之弥.高目不窥.园迥.乎不同
校.补锲.而不舍警报迭.起气冲斗.牛
*2、解释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迥乎不同:
兀兀穷年:气冲斗牛:
*3、借助工具书了解臧克家与闻一多。
(二)跳读课文,自主完成整体感知:8分钟
**通过自学,你能说出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吗?两部分之间用了哪些话过渡?
(三)细读课文重点研讨:10分钟
**1、找一找文中分别写了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哪些事?
四、迁移延伸:5分钟
**1、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和闻一多先生一样言行一致的人?请举一两个实例。
五、课堂小结:2分钟
我的学习收获:
六、课堂检测4分钟
*1、字形全对的一组()
A、哀微慷慨心会神凝无无穷年
B、赫然硕果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C、迭起高标历尽心血潜心惯注
D、独裁校补契而不舍无瑕及此
*2、朱自清和闻一多都是有气节的爱国民主战士,根据课文内容中的典型材料仿写句子:
例句:朱自清宁愿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闻一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怎样的角度选取材料和确定记叙重点的?
3、纵观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说和做”,前后期有何变化?从中体现出闻一多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无论怎么变,前后期共同之处是什么?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
....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
....”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四、迁移延伸:
1、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和闻一多先生一样言行一致的人?请举一两个实例。
2.、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五、达标检测
....:
1、字形全对的一组()
A、哀微慷慨心会神凝无无穷年
B、赫然硕果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C、迭起高标历尽心血潜心惯注
D、独裁校补契而不舍无瑕及此
2、朱自清和闻一多都是有气节的爱国民主战士,根据课文内容中的典型材料仿写句子:
例句:朱自清宁愿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闻一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