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1.60 KB
- 文档页数:2
圆明园的毁灭
一、背景
圆明园是清朝时期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时任皇帝康熙在曾经被他统治过的南京明孝陵取得了启发,决心在北京打造一座独具特色的园林,以纪念曾在此建立大清朝的满族祖先。
圆明园历经三代皇帝的修建,拥有三个主要园区,分别为欧洲园、正大光明园和万寿山房。园内修建了宏伟壮观的建筑群、广场、假山、池塘、花坛等。圆明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草木花木、书画艺术等吸引了众多游人。
二、毁灭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乘机侵华。由于多次作战失利,清政府只好和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并同意支付3000万两白银赔款,并在北京城修建英国和法国的大使馆。
当时,圆明园内的建筑和园林布置精美,收藏了大量国宝级文物和艺术品。为了确保安全,当时的清政府决定将这些文物和艺术品转移至北京城内安全地点,并告知英法联军不可进入圆明园。但英法联军并没有遵守协议,反而在允许他们进入圆明园进行考察后,在沒有任何交涉的情况下,开始大肆破坏和掠夺圆明园。他們以“押解文物”為名,在圆明园四处烧杀抢掠,毁坏了大量文物和园林建筑,致使圆明园尽失原貌。
据记载,英法联军先在圆明园刀杀了不少朝廷官员和士兵,然后开始焚烧和掠夺宫殿、庙宇、园林,专门选取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运走,剩下的部分全部焚毁。其中,“各式古玉器、陶瓷器皿、名画精品、雕塑、金银器皿等文物被抢掠一空,数量极多”,尤其是“八百里秦川图”、“冬景图”、“沁园春·雪”等珍贵文物都遭到了毁坏。
据当时的《北京颐和园志稿》记载:“此次手毁圆明园,不惟尽没圆余之动西洋珍玩、园林画卷、名器精品,其殿廊阁道坎、山石温泉、花木树势,无一不被肆意毁坏,劫而后焚,则同之灰烬……”
三、影响
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珍品,其园林建筑和文物珍品代表了清朝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圆明园的毁灭,不仅导致文物和艺术品的流失和毁坏,而且对中国文化、艺术和历史的保存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耻辱之一。 圆明园的毁灭造成了中国社会在文化、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巨大损失。在文化领域,中国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一直以来就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圆明园中珍藏着大批的文物和艺术品,其中更有着一些中华民族的创新发明,这些文物的毁灭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对历史的认知,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不仅国家受到了损害,该事件也令民众震惊,对于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表现了当时的中国建国水平和军事实力的弱势,引起了人民的深深感受和警醒,严重影响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稳定。
四、结论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给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令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感和反侵略的决心。承载着中国文化、艺术和历史的圆明园,其毁灭更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动员点和民族复兴的启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镜头和试题。我们应该记住历史的教训,珍惜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