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兼论儒释道三家对“身”的态度
- 格式:docx
- 大小:28.03 KB
- 文档页数:4
谈中医就得说道学,有人会把西汉末年张道陵创立的道教当作道学;更多的人把先秦老子、庄子奉为祖师,称为老庄之学。
老子只不过是道学中兴、传承者,以《道德经》而传名后世。
老子之前有黄帝,道学也被称为黄老之学。
在黄帝和老子中间3000年的历史中,商汤的开国宰相伊尹和西周的宰相尹吉甫都是道学大师。
黄帝之前有女娲、伏羲、神农,这些大巫大觋是目前已知的道学、中医的鼻祖。
“明哲保身”一词就出自尹吉甫的诗篇《烝民》,记载于《诗经·蕩之什》当中。
原文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对应开篇说的:“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这句话经常被先贤、圣哲老子、孔孟、司马光等引用,后来演变成语。
“明”指看的见、摸的着、听得见,对应天生万物,有形的物体。
明的人被称为聪明,耳聪目明,不惑于物。
明的状态被称为智,故曰明智。
“智”的字型就是知日,是形而下的学问。
人生在世,光知道有形的物是不够的,有形的物体背后有无形的能量推动,内部有复杂、无形的关系存在。
虽然这些能量运动、变化、转变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则,也就是就是后世说的道,是形而上的学问。
需要人们用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去研究、认识、把握它,这种能力就是哲。
“明”是小聪明,“哲”是大智慧,两者结合起来处事为人,保健养生就不成问题了。
有些人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只能思考应对具体、简单、形象的物。
比如问弱智的孩子(其实是弱哲)一加一等于几?他只能掰着手指头算才能得出结果。
普通人只会在看的见的棋盘上,用摸得着得棋子下棋,而高手则能下盲棋,面前空无一物,所有的变化、法则都在头脑中运行。
可悲的是有些人只相信、只研究看的见摸的着的物,不相信也无法理解、把握则。
可笑的是这些弱智、无能的人还无耻地跳出来攻击那些哲人和哲学理论。
正如老子所言:“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 去年那场所谓的科学家、教授、博士、院士表演的取消中医的闹剧,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晏子春秋》德治思想研究发布时间:2021-11-28T11:27:28.309Z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1年10期作者:田 华[导读] 摘要:“德治”是中国古代治国体系的核心。
《晏子春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治思想,其德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为君之德、为臣之德和为民之德。
关键词:《晏子春秋》;德治思想《晏子春秋》德治思想研究田 华(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山东省 淄博市 255000)摘要:“德治”是中国古代治国体系的核心。
《晏子春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治思想,其德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为君之德、为臣之德和为民之德。
关键词:《晏子春秋》;德治思想晏子于公元前556年至公元前500年先后辅佐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使齐国在诸侯争霸的年代仍保持相对强势地位。
晏子在长达五十多年的事君生涯中,围绕为君者的道德修养、为臣者的从政德行以及为民者的道德素养等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形成了丰富的德治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为君之德:修德正己、克己守礼、仁政爱民“昔者殷人诛杀不当,僇民无时,文王慈惠殷众,收恤无主,是故天下归之。
民无私与,维德之授。
”《晏子春秋》主张“维德之授”的德治说,强调君主要修德正己、克己守礼、仁政爱民。
(一)修德正己晏子说:“古之王者,德厚足以安世,行广足以容众。
诸侯戴之,以为君长,百姓归之,以为父母”,“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
晏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君德的重要性,强调德为政本,主张君主道德的好坏是决定政治兴衰的根本,君主只有以德行见于众,才可以莅国于子民。
所以,《晏子春秋》强调为君者必先“修德正己”。
在《晏子春秋》看来,君主“修德”的前提,是要认识到“德”的重要性。
《内篇·谏上第十六》记载桓公“赞德”而“世高其德”,但当其“怠于德”时,老百姓苦其不修德、不行德政,所以死后比夏桀、商纣还凄惨。
晏子还希望齐国国君能效法贤君圣王,“修德”以治国。
《内篇·问上第三》记载,齐景公问晏子,如何治理国家而不使之衰弱,晏子回答说,应效法周文王,要学习贤君圣王公正无邪、不阿党、不私色、薄身厚民的德行。
班固《离骚经章句序》与《离骚赞序》不能并时而作辨谢天鹏【摘要】班固《离骚赞序》对《离骚》及屈原单纯为赞美态度,而《离骚经章句序》中则有批评.详考《离骚经章句序》,其中除批评屈原一面外,尚有褒扬其忠贞思想一面.《离骚经章句序》在观点上对《离骚赞序》实际上具有包容性,他们之间并非是矛盾的.凭两序差异断二者非同时之作的诸理由都难以讲通.因此,两序完全具有同时而作的可能性.【期刊名称】《云梦学刊》【年(卷),期】2016(037)005【总页数】6页(P41-46)【关键词】《离骚经章句序》;《离骚赞序》;屈原;好而悲之【作者】谢天鹏【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班固对《离骚》及屈原的研究今天所存文献,有《离骚经章句序》、《离骚赞序》以及《汉书》中相关杂评。
《离骚赞序》以及《汉书》中相关杂评,对《离骚》及屈原皆呈赞美态度,《离骚经章句序》中却有所批评。
东汉王逸对班固批评《离骚》及屈原之观点作针锋相对的反驳。
[1](卷一)后世从王逸而批评班固者,意见则越加严厉。
批评班固,所针对的是《离骚经章句序》。
现代学者中一部分则对班固开始抱以更多理解,他们的依据则是《离骚赞序》与《汉书》中诸杂评。
于是,承载这两种观点的文献间的时间关系就成为了研究班固楚辞学思想的重要前提。
也就是说,班固在对《离骚》及屈原的态度上是发生了前后变化,还是本来就有褒有贬?班固两序创作的时间关系,王逸以来并无直接说明,所以现代学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只能予以推敲。
少数学者认为两序是并时而作,如李大明先生在《汉楚辞学史》中把二者皆视为班固《离骚经章句》之序。
[2](P282、284)但是,多数学者都认为《离骚经章句序》后于《离骚赞序》而作,是班固思想变化后的作品。
持这一观点而论述最详细的是毛庆先生的《“忠诚之情”乎,“露才扬己”乎?——班固评价屈原矛盾之详析》一文。
本文以为两序非同时而作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二者具有并时而作的可能性,详论之如下。
《中庸》第一章(5篇)第一篇:《中庸》第一章《中庸》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中庸》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第一章内容,进而熟读、背诵本章。
(2)理解“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的意思。
(3)积累文言文的知识,理解第一章的意思,初步了解中庸之道。
2、过程与方法:(1)借助教师给出的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本章节的大概意思。
(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反复诵读,把握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古文的魅力,从读中进一步释义,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说明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慎其独”,再进一步引申“中”、“和”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精神。
(2)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意思和主题思想。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把握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修养身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师:今学期,我们增添了一门新的学科——《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同学们,你们所了解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呢?生各抒己见。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部国学经典——《中庸》,一起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简介《中庸》,浅知其意1、《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
其实是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完整版)《诗经》题库《诗经》选择题1、《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又称(C)A、《民歌》B、《诗歌》C、《诗》D、《诗两百》2、《诗经》中描写地方民间风俗的是那一部分(A)A、风B、小雅C、颂D、大雅3、《诗经》中主要是宗庙乐歌的是哪一部分(C)A、风B、小雅C、颂D、大雅4、《诗经》全书收录了自(C)至春秋中叶的作品A、夏朝B、商朝C、西周初年D、东周初年5、《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并尊称为“中华诗祖”的是(D)A、王子夫B、姜子牙C、庄子D、尹吉甫6、《风》包括了(B)个地方的民歌A、十四C、十六D、十七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诗经》中(A)A、国风B、小雅C、大雅D、周颂8、“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A)A、风B、小雅C、颂D、大雅9、“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出自于(B)A、《诗经》B、《楚辞》C、《汉赋》D、《唐诗》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于(A)A、《诗经》B、《楚辞》C、《汉赋》D、《汉乐府诗集》1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出自于(C)A、曹操的《短歌行》B、汉乐府诗中C、诗经D、楚辞12、以下谁对“诗经”做过正乐,整理,加工(B)B、孔子C、朱熹D、王夫之1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A、《诗经.召南.甘棠》一诗是为了怀念周宣王的贤臣召伯,也写出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
B、《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一首结婚典礼上的乐歌。
C、《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一首结婚典礼上的乐歌。
D、《诗经.卫风.硕人》写了一位高大健硕的勇士。
1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A、《诗经》中的国风共分周南、召南、王风等十五国风,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B、“高山仰止,景行行之”意思是仰望着高山,效法着大德,表示对德高望重者的敬仰。
C、《诗经.曹风.蜉蝣》抒发了天地浩瀚和人的渺小之感。
D、《诗经.豳风.七月》中以史诗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农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1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A、《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战国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第一篇: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儒家的思想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
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孔子还提出“中庸之道”。
对于“中庸”的概念,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介绍了自己的观点,‘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去做事。
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
“中庸”的核心是礼乐文化。
张博士对发源于齐鲁大地的“中庸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从山东走出来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
此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
2 道家的思想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
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长寿。
一个国家只有顺应自然和民意,才能国运昌隆。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庄子在《应帝王》中认为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待、无所累的至人。
《国学智慧》的答案第1章问题:孔子出生在公元前的什么时候?()答案:公元前551年问题:周朝的礼乐制度和文献典籍在以下哪个地方得到了比较好的保存?() 答案:鲁国问题:在商周时期,一些民族的经验通过文字被记录在哪里?()答案:甲骨文#铜器铭文问题:在周朝时期,将一些人们的生活经验、习俗等进行总结形成了以下哪些书籍?()答案:《诗经》#《周易》#《尚书》问题:《论语》既是四书之一,也是现存较早较完整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
()答案:正确问题:东周到最后衰弱到甚至无法添置一些礼器乐器。
()答案:正确问题:孔子给中华民族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初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答案:正确第2章问题:《孔子》这本书内容极其的广泛,主要由多少篇构成?()答案:20篇问题: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一词分别一共出现多少次?()答案:107次和24次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哪些书籍中看到古人对鬼神、天地等信奉的记载?() 答案:《左传》#《国语》#《楚辞》问题:在世界上,对人类而言的以下哪些属于比较主要的关系?()答案:天跟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自我关系问题:孔子摒弃了鬼神观念,开创了人文理性的时代。
()答案:正确问题:在夏商朝时期,祭祀、信奉天地、信奉鬼神等现象较少出现。
()答案:错误问题:在时间阶段上而言,中国的文化比西方的文化更早的进入到人文理性时代。
()答案:正确问题:“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这句话出自庄子。
()答案:错误第3章问题:君子其最根本的一个道德底线是什么?()答案:仁问题:在以下哪本书籍中记载了夫妻的相处之道?()答案:《世说新语》问题:人达到何种条件才具备了人类基本的道义?()答案: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妻子的保护之心#对孩子的保护之心问题:“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孔子对提高自身修养而提出来的。
()答案:正确问题:“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恰恰是让人开始放弃一些东西。
()答案:错误问题:君子在做人、培养自己德行的时候要抓住根本,这种根本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
王艮四身说研究摘要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提出的“后挚矩”论,包含了“尊身、安身、保身、修身”等要义,是其“格物论”的延伸,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彰显了身之为本(矩),家国天下之为末(方),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目标系于人之一身的道理,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王艮四身说身本论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1483—1540),古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学者称他为心斋先生。
他出生于煮盐的“灶丁”家庭,十一岁辍学加入盐丁行列,由于不甘盐丁的终年辛苦,十九岁便开始往山东贩卖私盐,也由于“措置得宜”,几年间便“家道日裕”。
二十三岁又专门去山东学了医术,二十五岁上拜谒孔庙,顿悟“孔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于是“奋然有任道之志”,开始自学《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
二十七岁时“默坐体道,有所未悟,则闭关静思,夜以继日,寒暑无间,期于有得”。
王艮出生于社会下层,接近平民百姓,而他所处的时代,传统理学受到冲击,资本主义萌芽在东南地区依稀出现,这一切给王艮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以巨大的影响。
王艮生活的明代中后期,明王朝封建统治已陷入瘫痪崩溃的境地。
皇帝多年不上朝,官僚们倾轧排挤,结党营私,贪污成风。
军事上边防空虚,财政上山穷水尽,但统治者自己却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王艮提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是矩,国家是方,王艮“后挚矩”度量的结果,方之不正是由于矩之不正,明王朝的腐败是由于当权统治者不正的结果。
因此,要使明王朝这个“方”正,首先是要封建统治者这个“矩”正。
否则,“矩之不正,则方之不正”。
王艮这种把国家命运系于个人“矩”正的思想固然有着“英雄史观”的历史局限,但其由此引发的从维护平民的利益出发,把主体性、人本论摆在首要的突出位置,要求尊重个人价值的“尊身”、“安身”、“保身”和“修身”等“四身”之说,无论经受多少历史风雨的涤荡,总也掩不去其闪耀的人性光辉。
一、尊身而行道,努力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王艮强调身与道同属一体的至尊地位,将尊道尊身归于“至善”的范畴。
【2018最新】明哲保身是贬义词吗-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明哲保身是贬义词吗
明哲保身,出自《诗·大雅·烝民》,解释: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
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明哲保身是贬义词吗?
明哲保身是贬义词吗?
古意是褒义词,现在是贬义词。
明哲保身
基本信息
【拼音】:míng zhé bǎo shēn
【解释】:原指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
现多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明哲:明白哲理,道理。
保身:保全自身,保护自己。
【出处】:《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
【示例】:高节更只能造就一些~的自了汉,甚至于一些虚无主义者。
——朱自清《论气节》
【近义词】:洁身自好
【反义词】:同流合污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英文翻译
To be worldly wise and play safe.。
既明其哲以保其身1. 什么是”既明其哲以保其身”的意思?“既明其哲以保其身”是一句古代成语,出自《论语·泰伯篇》。
它的意思是指通过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品德和智慧,从而保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安全。
这句成语强调了个人修养和智慧对于保护自身的重要性,即只有明智、有德行的人才能真正保护好自己。
2. 理解”既明其哲以保其身”的深层含义2.1 修身和养性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思想中,修身是指培养良好的品德,做到守身如玉,慎独修行。
养性则是指锻炼精神,塑造坚强的意志力和心理素质。
“既明其哲以保其身”强调了通过自我修养和精神培养,使自己变得聪明智慧,从而能够保护自己。
2.2 哲理思考和智慧的积累“既明其哲以保其身”中的”明其哲”可以理解为明白人生的哲理道理,通过深入思考和学习,逐渐积累智慧。
哲理思考可以使人明确正邪之辨,正确判断事物的好坏,避免被欺骗和误导,从而保护自身的价值和利益。
2.3 自我保护和面对危险的能力“既明其哲以保其身”的”保其身”强调了自我保护和面对危险的能力。
只有拥有智慧和品德的人才能在危险或困境中冷静应对,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做出正确的抉择。
3. 如何既明其哲以保其身?3.1 培养自己的修养和品德修养和品德是一个人内在的力量,对于既明其哲以保其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培养自己修养和品德的方法:1.修养身心,保持身体健康:合理饮食,定时锻炼和休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学习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能力,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3.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不说谎、不欺骗他人。
4.培养正义感和善良心:关心社会公益,帮助他人,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
3.2 积累哲理知识和智慧具备哲理知识和智慧是既明其哲以保其身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积累哲理知识和智慧的途径:1.学习经典著作:阅读经典名著,如《论语》、《大学》等,了解古代哲学思想,引导思考和理解。
2.关注各领域的新知:了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见识和认知能力。
运命论原文、翻译及赏析运命论李康〔魏晋〕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
故运之将隆,必生圣明之君。
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
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
唱之而必和,谋之而必从,道德玄同,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谗构不能离其交,然后得成功也。
其所以得然者,岂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运也。
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群龙见而圣人用。
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于商。
太公,渭滨之贱老也,而尚父于周。
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于虞而才于秦也。
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非张良之拙说于陈项,而巧言于沛公也。
然则张良之言一也,不识其所以合离?合离之由,神明之道也。
故彼四贤者,名载于箓图,事应乎天人,其可格之贤愚哉?孔子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
嗜欲将至,有开必先。
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
”运命之谓也。
岂惟兴主,乱亡者亦如之焉。
幽王之惑褒女也,祅始于夏庭。
曹伯阳之获公孙强也,征发于社宫。
叔孙豹之昵竖牛也,祸成于庚宗。
吉凶成败,各以数至。
咸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亲矣。
昔者,圣人受命河洛曰:以文命者,七九而衰;以武兴者,六八而谋。
及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故自幽厉之间,周道大坏,二霸之后,礼乐陵迟。
文薄之弊,渐于灵景;辩诈之伪,成于七国。
酷烈之极,积于亡秦;文章之贵,弃于汉祖。
虽仲尼至圣,颜冉大贤,揖让于规矩之内,訚訚于洙、泗之上,不能遏其端;孟轲、孙卿体二希圣,从容正道,不能维其末,天下卒至于溺而不可援。
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于鲁卫;以仲尼之辩也,而言不行于定哀;以仲尼之谦也,而见忌于子西;以仲尼之仁也,而取仇于桓魋;以仲尼之智也,而屈厄于陈蔡;以仲尼之行也,而招毁于叔孙。
夫道足以济天下,而不得贵于人;言足以经万世,而不见信于时;行足以应神明,而不能弥纶于俗;应聘七十国,而不一获其主;驱骤于蛮夏之域,屈辱于公卿之门,其不遇也如此。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一、明智的选择1.1 不被诱惑蒙蔽双眼1.2 智慧的判断二、谨言慎行,保护自身2.1 言行一致,不说谎话2.2 避免妄自菲薄,保护自尊心2.3 对待权力保持清醒的头脑2.4 懂得保护隐私三、明智而睿智的处事之道3.1 心态平和,处理人际关系3.2 谨慎处理金钱问题3.3 学会退让和宽容3.4 保持定力,避免冲动四、世事万千,保持学习的心态4.1 善于观察和思考4.2 学习新知识,追求进步4.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五、总结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是一句富有深意的成语。
它告诫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诱惑时,要保持明智和智慧,在保护自身的同时,也要遵循正确的处事之道。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句成语的内涵和应用。
一、明智的选择1.1 不被诱惑蒙蔽双眼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各种物质和精神的诱惑。
为了保护自身,我们需要具备明智的判断力,不被短暂的诱惑蒙蔽双眼。
例如,当面临购物诱惑时,我们应该理性判断自己的需求,避免冲动消费导致负担过重。
只有明智地选择,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平衡。
1.2 智慧的判断明智的选择需要智慧的判断。
我们应该学会分辨事物的真伪,决策的利弊。
在面对选择时,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并且权衡不同的利益。
通过智慧的判断,我们能够做出明确而正确的决策,为自己保驾护航。
二、谨言慎行,保护自身2.1 言行一致,不说谎话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保持言行一致,避免说谎话。
谎言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同时也会伤害自己的声誉与形象。
因此,我们应该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用真实和诚实的言行来建立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2.2 避免妄自菲薄,保护自尊心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但是,我们需要保持明智的心态,避免妄自菲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独特之处,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底线,保护自己的尊严和自尊心。
2.3 对待权力保持清醒的头脑权力可以带来许多便利和优势,但也容易让人迷失自我。
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权力的本质和影响。
二十二韵》);但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一群隐士文人照样念念不忘“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一生没有当过官的孟浩然也曾羞羞答答地向丞相张九龄递上一首《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以表达自己“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艳羡之意;就连迷恋神仙的李白也立志“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李白向人表白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安能餐君紫霞,映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
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酷爱神仙的李白心甘情愿地不去方丈蓬莱过逍遥生活,而要先完成修齐治平的大业。
当然,他最为理想的人生设计是“待我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先立功立名,然后再修仙登天,入世第一,出世被放在第二位。
可以说,“修齐治平”几乎是所有的古代文人为自己设计的人生第一步,但能够把这个第一步走好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人们少年气盛,不知世道的艰难,幻想以布衣直取卿相;待到仕途初步,才发现原来四面皆壁。
他们屡起屡蹶,屡蹶屡起,直到焦头烂额,幸运的人方谋得一官半职;然而宦海沉浮,危机四伏的官宦生涯又使他们战战兢兢,提心吊胆。
与世俯仰、同流合污非良心所安,坚持孔孟之教而又举步维艰。
仕途成功后的幸运文人这才发现,梦寐以求的宦海,原来也是一片苦海。
唐代的韦执谊身为宰相,韩愈在《顺宗实录五》中记载了他的生活状况:“虽尚为相,常不自得;长奄奄无气,闻人行声,辄惶悸失色,以致败死,时才四十馀。
”身为宰相,但一听到人声就惶惶不安。
于是乎,无论是进入这片苦海的,还是没有进入这片苦海的,都有诉说不完的怨言。
他们甚至抱怨是孔老夫子骗了自己。
以崇儒著称的杜甫晚年就发出这种不无愤激的呼声: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苏轼思想中的儒佛道三家思想的体现长春街小学徐惠一苏轼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广泛吸取,兼容并包。
因而他的思想呈现出一种复杂而丰富的面貌,既充满矛盾,但经他消融调和之后,又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这是苏轼思想的独特之处。
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他对三家都有吸收,又都有扬弃,他是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三家思想中,从人生处世态度看,儒家是积极用世的,而释、道则归于虚无,是消极出世的。
这两方面是矛盾对立的,在一般人的思想中很难兼容,但苏轼却能加以消融和调和,找到他们之间的共通点,从而融为一体。
但三家思想在苏轼生活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中,表现并不完全相同。
从总体上看,苏轼在政治上表现出一种积极用世、经世济民的精神,以儒家思想为主;但在生活上,在处世和人生态度上,特别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处于逆境时,就更多地表现出佛、老思想的影响,常常以“静”和“达”来对待并排解人生的种种不幸和苦闷。
从时间发展上看,则贬官黄州以前,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他关心现实政治,推崇和学习贾谊、陆贽那样的政治热情,反对空言,积极从政,重视对现实政治的考察和分析,对现实政治提出许多改革的建议和实际的措施。
而贬官黄州以后,释、道思想的影响则愈来愈明显,愈来愈重要。
不过,虽然苏轼的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和侧重面,但三家思想又都是纵贯他的一生的。
他年轻时就喜欢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可见他对老庄思想是一拍即合,很自然地在内心引起共鸣。
不仅对老庄,就是对道教的道术,他从年轻时起也深有爱好,至晚年也没有改变。
谪居惠州时,在《与刘宜翁使君书》中,求刘尽发道术之秘,并希望对方惠赠给他炼成的外丹。
在信中说,他“龆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
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
”对佛家他也很早就有接触,年轻时即与蜀中的文雅大师惟度、宝月大师惟简交往。
通判杭州时,喜听海月大师惠辨说法,颇有感悟。
中庸第二十七章阅读原文读解及译文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後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谓与?译文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
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
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
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
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
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
《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注释(1)洋洋:盛大,浩翰无边。
(2)优忧:充足有余。
(3)礼仪:古代礼节的主要规则,又称经礼。
(4)威仪:古代典礼中的动作规范及待人接物的礼节,又称曲礼。
(5)其人:指圣人。
(6)苟不至德: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
苟,如果。
(7)凝聚,引申为成功。
(8)问学:询问,学习。
(9)倍:通”背”,背弃,背叛。
(10)容:容身,指保全自己。
(11)“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引自《诗经·人雅.烝民》,哲,智慧,指通达事理。
读解这一章在继续盛赞圣人之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层次的重要问题。
首先是修养德行以适应圣人之道的问题。
因为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所以君于应该“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
”朱熹认为,这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最得圣贤精神,要求学者尽心尽意研习。
当今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中,越来越注重文化软实力的积蕴与传播。
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与弘扬,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从任继愈、季羡林、汤一介等国学大师相继离世引发的晨钟暮鼓般的警世之音,到全民争看百家讲坛、渴求文史智识的热潮,再到分布全球各地、播撒“中华之光”的孔子学院……“国学热”顺势而兴。
经部之学是国学之根。
经学是关于儒家经典形成、流传、诠释的学问,是维护中华民族统一性和稳定性的知识体系、价值原则和意识形态。
摒弃经部之学不讲,则无法深切认识、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也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经学研究孕育着无限广阔的学术生机,仍是常开常新、攸关民族与家国前途命运的文化宝藏。
史部之学是国学之脉。
只有把握住史学的线索,才有可能真实地、具体地进入国学语境,触摸华夏文明的脉搏。
只有尊重史学的精神,才能严肃地、谨慎地面对中华民族的过去,开启国学发展的新历史。
现代的中国史学同国学一道,面临着文明全球化,信息数据化等新局面。
这是史学遭遇空前变化的时代,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难以纪录的时代。
帝王将相的历史已成过往,今日之历史书写日趋民主。
史学当乘此机遇,把国学的声音传向更广阔的天地。
子部之学是国学之魂。
子学是中国人对宇宙人生意义的追寻,它代表了中国人对现实世界不同角度的思考。
子学之于国学,是精神世界的创造和探索,是文化传统的返本和开新。
中国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的理论建构,承接了自上古先民以来,数千年的智慧结晶。
子学的发展变化,可以展现出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最高成就。
回溯中华思想传统,从先秦诸子到魏晋玄学,从隋唐佛学到宋明理学,从近代中西思想碰撞到当今之国学复兴,子学一直是中华文明之魂,是国学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形态的基因密码。
集部之学是国学之心。
国学通过文集的形式,贴近生活,书写人生。
在文字的世界里,我们创造真善美,讽喻假丑恶。
文学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因为有文学,国学得以如生命一般呼吸生动,如月亮一般阴晴圆缺,如海洋一般汪洋恣肆。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读后心得
"明哲保身",很多人觉得只是保全自己就可以,当然不是。
“明”,这个字,在甲骨文有两种写法,一种就是"日"和"月",还有一种写法是"月"和"囧",这个“囧”代表窗户,月亮从窗户照进来,便是明字。
"哲",中国古代对思想、言语进行折中以求达到平衡、和谐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所以,整句话是说,君子如果有德性,不管国家有道无道,都能保全自身。
先生说:"《中庸》中说只有天下至圣之人,才能做到聪明睿智,以前觉得这句话是多么玄妙,现在看来,这本是人人都具有的。
耳朵原本就聪,眼睛原本就明,心思原本就睿智,圣人只是具备一种才能而已,,这种才能就是致良知。
普通人做不到聪明睿智,只是因为他们不能致良知,这是多么简单明白的事情啊。
"
"远虑不是漫无边际的去思想,只是要存养这个天理。
天理存在人心中,从古至今,无始无终。
天理就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想要致良知,良知越长越明白,如果不仔细思考,漫不经心的随事应付:",良知就粗疏了。
当君子以自己良知为出发点来做事的时候,他做事都是走在修养自身的道路上的。
那么他的因为就没有什么过错,就像孔子去了太庙,还要每件事都要问一样,君子在生活中不懂得问题,也是会去问别人。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却显得很敦厚、纯朴,看上去很平易近人。
很有智慧,却不显露出来,因为做什么事都不偏不倚,这样的君
子不管外面发生什么事,都不会影响到他们。
所以说,做到君子就可以明哲保身了。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兼论儒释道三家对“身”的态度《中庸》二十七章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明哲保身”现在的意思是: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
这个成语已经成了贬义,不仅曲解了“明”与“哲”,对“身”字的理解也是错误的。
“明”与“哲”本是大智慧,如果仅为自己的切身利益去考虑算计,就成小聪明了。
其实子思在本章引用《诗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一句承接上文,“其此之谓与”之“此”,不仅针对“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一句,而是至少包括“是故居上不骄”以下四句,“明哲保身”从褒义词沦为贬义词,完全是后人断章取义的结果。
通常所理解的明哲保身与儒家的一贯主张是背道而驰的。
如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见义不为,无勇也”。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批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而赞赏伊尹以天下为己任,“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孔子痛恨乡原,“乡原,德之贼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孔子曾对颜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中庸》“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应与这两句话相结合来领会其义理,而不能望文生义。
“用之则行”与“舍之则藏”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状态,而是相互贯通的。
“用”还是“舍”在人,但君子反求诸己,能“行”能“藏”在我,无论是“用”还是“舍”,对我来说都是“一以贯之”。
同样,“穷则独
善其身”与“达则兼善天下”,“穷”“达”虽外在表现有所不同,但内在的境界是一样的。
“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正己”是“独善其身”,“正己而物正者”便是“兼善天下”。
其实,《中庸》曰“言而世为天下则”“言而民莫不信”,又曰“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已经把“国有道其言足以兴”与“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贯通了。
此外,《中庸》还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孟子所谓“独善其身”,不同于杨朱“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一句之前,孟子说:“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独善其身”是“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而“修身见于世”落实在德行上。
在古代不能得君行道,还可以觉民行道,即通过推行教化来唤醒民众内心的觉悟。
可见,“独善其身”不是自私自利,不是只管自己,不顾他人。
“独善其身”是“穷不失义”,“义”字把“独善其身”与杨朱之“为我”区分开了。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此“己”是真我、大我,无内外人我之别,而不是自私自利的小我。
所谓“得己”,即是尽其心。
在《尽心上》篇,孟子说得更清楚:
“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故“穷则独善其身”与“达则兼善天下”是一以贯之。
“广土众民”是说一国之君,孟子用“欲”字与之对应。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是对天子而言,与之相应的是“乐”字。
“欲”、“乐”、“性”三者是有层次递进关系的。
“得己”是尽心知性,即是“君子所性”。
“君子所性”虽与“穷”或“达”无关,但却体现在“身”上,“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文言》所
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
“四体不言而喻”,后人多不解其意,朱子说:“言四体不待吾言,而自能晓吾意也”。
其实“喻”即是“自诚明”之“明”,即是“道”行于天下。
世尊拈花,无上甚深微妙法已经传出去了,故迦叶会心破颜微笑,“四体不言而喻”也是此义。
用口宣说道理,这是“教”而不“化”,“四体不言而喻”则是“君子所过者化,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
子张问善人之道。
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善人天生质美,但还需要通过“践迹”来修行,才能登堂入室。
孟子说“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显然“践形”高于“践迹”。
“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正是“践形”。
“形色,天性也”,这是自然之天性,所谓“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儒家说的“身”或“形”有两种意义。
当“身”与“心”相对举时,这是从“始”位言,“身”是小体,“心”是大体。
孟子曰:“体有贵贱,有小大;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如士“尚志”,即使无恒产也有恒心,小人被躯体欲望驱使,唯利是图。
对于君子来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小人则“不知类也”,所谓“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形色,天性也”,即是从“始”位言“身”。
此外,儒家还从“终”位言“身”,当修心养性而德性扩充于身时,“身”“心”就不再对立了,“身”也不是“心”的作用对象,而是“身”“心”合一。
“践形”类似于西方基督教所谓“道成肉身”,是从“终”位言“身”。
《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不是养其小体,“修身”是明明德于身,“身”是“主”而不为“客”。
黄梨洲曰:“盈天地皆心也”;“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
“修身”之中蕴含着弘道的事业,齐家、治国、平天下包含在其中。
同样,“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身”也应从“终”位的角度去理解。
道家追求长生久视,主张性命双修,所谓“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但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道家重视修命功,修气脉,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与道家的贡献分不开。
但在儒家看来,此心与天
地万物为一体,阳明先生所谓“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从功夫论上说,“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则天下可以平治,“修身”也自不待言,因为“明明德于天下”正是从“修身”扩充出去的。
由此可见,道家虽反复申说“性命合一”,但其修性不修命之说在逻辑起点上即把“性”“命”割裂为二。
告子做“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的功夫,从而养得此心不动。
孟子认为“‘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孟子虽认同告子“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但告子养气是以心观气,比孟子集义以养浩然之气还差得远。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是“诚者,天之道也”,其次是“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的境界显然不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礼记·礼运》曰:“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
这句话其实是以“唯天下至诚”来审视“其次致曲”。
同样,站在孟子养浩然之气的高度看告子之养气,“心”离开自身而去养气,对“心”来说是“失位”。
孟子养浩然之气,如大程子所言:“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
而小程子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仅对贤人以下适用。
佛家显得好像很豁达,看空一切,以至于把身体斥之为臭皮囊,尤其瞧不起道家对于命功的习练,认为道家之养生功夫著相,是恋尸鬼。
佛家如此轻贱身体与生命,究其根本,他们只知从身心对立的角度看待“身”,而不知从身心合一的角度认识“身”存在的意义,可谓知“始”而不知“终”。
孔子曰“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当“身”与“心”相对立时,“心”是大体,“身”是小体,显然应该贵“心”而贱“身”。
除此之外,都应该珍惜身体,善待生命。
孟子曰:“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佛家沉空守寂,不明儒家之“践形”功夫,说明他们见性也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