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拌种及喷雾防治小麦不同生育期病虫草害试验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148.70 KB
- 文档页数:2
重视小麦拌种,防好播种期病虫害1. 引言在春季小麦播种期间,病虫害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避免和减轻小麦病虫害危害,拌种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拌种的作用和拌种方法,帮助种植户防好小麦播种期病虫害,提高小麦产量。
2. 小麦拌种的作用2.1 预防病虫害小麦拌种可以在播种前将种子和药剂混合均匀,使药剂充分附着于种子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到预防和减轻病虫害的作用。
同时,小麦拌种还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性和抗旱性,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2.2 方便施药小麦拌种能够将化学药剂均匀地附着到种子表面,方便施药,减少施药次数和药剂浪费。
此外,拌种还能减少化学药剂对种子和土壤的污染,降低对环境的损害。
2.3 增加勃发率适当的拌种可以在播种前提高小麦的勃发率,缩短萌芽期,增加出苗率,提高产量。
3. 小麦拌种方法3.1 选择适当的药剂在进行小麦拌种时,必须选择与小麦对应的药剂,以起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典型的药剂包括杀菌剂、杀虫剂、调节生长剂等,具体的药剂建议种植户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病虫害种类进行选择。
3.2 称量药剂将需要拌种的种子量称量出来,并将药剂按照规定的比例加入水中充分稀释。
3.3 拌种将已经称量好的药剂溶液均匀地喷洒到种子上,并搅拌直到每粒种子都均匀地涂上药剂,然后在室温下晾干3-4个小时即可。
3.4 储存拌种完毕后的种子应储存在干燥、阴凉和通风良好的地方,以防止药剂失效。
4. 注意事项4.1 药剂使用安全在进行小麦拌种时,应注意对药剂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性。
使用药剂前必须认真阅读说明书,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严格按照要求操作,以防止药剂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4.2 选择优质种子拌种的种子质量对于拌种后的效果至关重要,种植户应该选择优质种子,以保证良好的拌种效果和小麦的高产高效。
4.3 选用合适的拌种设备在进行小麦拌种时,要选择合适的拌种设备。
种植户可以选择手工搅拌、倒种法、喷雾、滚筒式拌种等合适的拌种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选择。
河南农业年第8期N NNONGY 近些年来,南阳市小麦种传、土传病害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全市小麦生产的重要障碍因素,为验证种子包衣对小麦主要种传、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和增产作用,笔者于2006~2007年进行了试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一)供试药剂(1)6%立克秀FS ,由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提供;(2)2.5%适乐时FS,瑞士先正达有限公司提供;(3)50%硅丰环WS,吉林绿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4)12.5%禾果利SP,上海迪拜农药有限公司提供;(5)15%福?克?酮FS,河南中州种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二)试验方法1、试验地点。
宛城区溧河镇袁老家村、卧龙区潦河乡梁庄村、唐河县古城乡井楼,土质分别为黑粘土、黄壤土、沙壤土。
2、试验田。
试验地选在小麦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等普遍发生较重的田块,供试品种为郑麦9023。
10月下旬播种,亩播量10Kg,中上等肥力,整个生育期及时喷施除草剂和杀虫剂,防治麦田杂草和麦蜘蛛、吸浆虫、麦蚜等害虫,不喷施杀菌剂防治小麦病害。
3、试验处理。
袁老家和梁庄试验点各设4个药剂处理区,1个清水对照。
A:立克秀667m 2用量5ml;B:福克酮667m 2用量200ml ;C :硅丰环667m 2用量2g ;D :禾果利667m 2用量5g ;E:清水对照。
井楼试验点设5个药剂处理,1个清水对照,其中立克秀设3个浓度处理。
A :立克秀667m 2用量5ml;B:立克秀667m 2用量6ml;C:立克秀667m 2用量7ml;D:福克酮667m 2用量200ml ;E:适乐时667m 2用量10ml;F:清水对照。
每个试验小区200㎡,重复3次。
4、病情调查。
病情调查共进行3次,第一次在冬前的12月上中旬,第二次在拔节期的3月中旬,第三次在抽穗扬花期的4月中下旬,每次每小区5点取样,每样点20株,调查病株(茎、穗)数和发病严重度。
在第一次田间调查时,每个小区增加苗情调查项目,苗情分叶状、分蘖数和次生根三项,叶状记载叶色、叶长和叶宽,次生根记载数量和长度(以㎝为单位)。
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病虫害如何防治「范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病虫害如何防治本文简介:1小麦病虫害防治方略小麦病害防治应坚持因时、因地制宜、预防为主、分类指导、分区治理的原则;采取绿色安全防控与化学用药防治相结合,突发应急处置与常态持续治理相结合,集中性群防群治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相结合的防控方略;对小麦生长关键阶段、重点地区的病虫危害,实施科学防控,实现农药减量控害,确保小麦品质和产量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病虫害如何防治本文内容:1小麦病虫害防治方略小麦病害防治应坚持因时、因地制宜、预防为主、分类指导、分区治理的原则;采取绿色安全防控与化学用药防治相结合,突发应急处置与常态持续治理相结合,集中性群防群治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相结合的防控方略;对小麦生长关键阶段、重点地区的病虫危害,实施科学防控,实现农药减量控害,确保小麦品质和产量。
2小麦分区域防控重点2.1西南麦区防控重点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及湖北西部。
以防条锈病、白粉病为主,兼顾防赤霉病、麦蜘蛛及麦蚜。
2.2西北麦区防控重点主要包括宁夏、甘肃、内蒙古西部及青海东部部分地区。
以条锈病、吸浆虫为主,兼顾麦蚜、麦蜘蛛、白粉病。
2.3长江中下游麦区防控重点包括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各省大部,浙江、上海全部以及河南信阳地区。
以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条锈病、麦蚜为重点,兼顾麦蜘蛛。
2.4黄淮麦区防控重点黄淮麦区主要包括山东全部、山西西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淮北地区、河南大部、河北中南部、陕西关中平原地区等。
以防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条锈病、麦蚜、麦蜘蛛、吸浆虫为主,兼顾防叶锈病和粘虫。
2.5华北麦区防控重点华北麦区主要指河北长城以南,山西中部和东南部,天津、北京两市。
其中河北中南部和山西麦区以防治麦蜘蛛、麦蚜、吸浆虫为主,兼顾赤霉病、条锈病;其他麦区以吸浆虫、麦蚜为主,兼顾叶锈病、麦蜘蛛。
3不同生育阶段统筹防治依照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病虫害发生特点,明确主要防治对象,统筹安排,混合用药,达到一喷多效目的。
小麦拌种工作总结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产量丰富。
而小麦拌种工作,作为小麦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对小麦拌种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们发现小麦拌种工作的及时性非常重要。
在播种季节,天气多变,气
温波动大,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拌种,就会影响到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我们在去年的工作中,加强了对天气的监测和预警,确保在最佳的播种时机进行拌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我们也发现了小麦拌种工作中的技术问题。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发现
有些农民在进行小麦拌种时,技术不够熟练,导致了种子的浪费和不均匀的播种。
因此,我们在去年加强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拌种技术水平,减少了种子的浪费,提高了播种的均匀性。
最后,我们也总结了小麦拌种工作中的管理经验。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发现
一些农民在拌种时,没有按照标准的比例进行拌种,导致了种子的浪费和小麦的不良生长。
因此,我们在去年加强了对农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他们按照标准的比例进行拌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对小麦拌种工作的总结和分析,我们不仅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也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小麦拌种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小麦的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麦拌种工作总结
小麦拌种工作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小麦拌种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收获了不少成果。
首先,我们在选择种子上下了一番功夫。
我们精心挑选了抗病虫害、适应性强
的小麦种子,并进行了精细的分类和处理。
这些工作为后续的种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在拌种的过程中严格执行了操作规程。
我们在拌种时,按照比例将
种子与农药、肥料等混合均匀,确保每一颗种子都能得到充分的营养和保护。
同时,我们也注重了拌种的时间和温度控制,保证了种子的生长力和存活率。
另外,我们在拌种后的田间管理上也做了不少工作。
我们及时对田地进行了灌
溉和施肥,保证了小麦的生长需要。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确保了小麦的健康生长。
最后,我们进行了丰收后的总结和反思。
我们对今年的拌种工作进行了全面的
回顾,总结了经验和教训。
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及时进行了调整,为明年的工作做好了准备。
通过一年的小麦拌种工作,我们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相信,在不断的总结和改进中,我们的小麦拌种工作一定会越来越好,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
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21%~4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40%以上。
施药前调查小区病情基数, 7d、14d 调查防效,调查3次。
药效计算方法:
∑(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
病情指数= ×100%
调查总叶数×9
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 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防治效果= ×100% 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 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
三、试验结果
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结果二次药后10d 的药效评价:醚菌酯(50%水分散粒剂)对黄瓜白粉病有明显的治疗、铲除作用,能快速抑制病情增长速度。
对照药剂醚菌酯(50%悬浮剂)2次施药后的防效为89.90%,与供试药剂的防效相同,无明显差异。
用DMRT 法对各处理二次药后10d 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进行多重比较,由表2可知,醚菌酯(50%水分散粒剂)总施用量16~20g/667m 2,这两个处理间对白粉病的防效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
与对照药剂醚菌酯(50%悬浮剂)总施用量16g/667m 2处理的防效无明显差异,制剂施用量12g/667m 2与对照药剂16g/667m 2处理的防效有极显著差异。
四、结论
醚菌酯(50%水分散粒剂)在病害发病初期进行防治,每隔7d 连续喷施2次,采用有效成分120~150g/hm 2(制剂用量16~20g/667m 2),能快速地控制病情,建议给予该产品登记和推广应用。
喷药时要注意仔细喷雾黄瓜叶面,使黄瓜叶面着药均匀。
1-((。
小麦生育期间病虫害发生种类及防治措施一、小麦病害种类介绍(一)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分为条锈、叶锈、秆锈3种。
小麦锈病是典型的高空、气传病害。
能以夏孢子随季风往复传播侵染,条件适宜时可造成病害的大面积流行。
多雨、多雾或结露条件下,病害发生重;氮肥过多、大水漫灌、群体密度大、田间通风透光不良等都利于锈病发生。
(二)小麦白粉病该病是目前我国小麦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以叶片受害为主,严重时在茎秆、叶鞘、穗上也有发生。
叶片发病,病斑多出现于叶片正面,严重时病斑汇合成片,使叶片提早干枯,导致穗小秕粒。
温暖高湿、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的条件利于病菌侵染。
(三)小麦纹枯病小麦发病后,叶鞘、茎秆组织坏死,轻病株穗小粒秕,重病株不能抽穗或形成枯株白穗。
主要为害基部叶鞘和茎秆,以拔节后症状最为典型。
冬春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播种早、密度大、氮肥多、湿度高时发病重。
(四)小麦赤霉病该病是世界性病害,在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易频繁发生。
小麦受害后不仅产量下降,而且品质变劣,病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可引起人、畜出现吐呕、腹泻、发热等中毒症状。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五)小麦黑穗病包括小麦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秆黑粉病3种。
小麦黑穗病主要为害小麦的穗部。
病穗初抽出时外围有一层银灰色薄膜包被,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仅残留弯曲穗轴。
(六)小麦全蚀病幼苗发病,根和根茎呈黑色,病苗矮化,底叶发黄。
拔节期,根部变黑加重,茎基部的第一、二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产生黑色菌丝层。
灌浆期重病株早枯,形成“白穗”。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随土壤粪肥传播及种子中混杂的病残体远距离传播。
(七)小麦其他病害如小麦根腐病,小麦叶枯病,小麦胞囊线虫病,小麦黑胚病等。
二、小麦害虫种类介绍(一)蝼蛄常见的有东方蝼蛄、华北蝼蛄两种。
蝼蛄食性很杂,以成虫和若虫为害多种植物种子、幼根、幼苗、茎、块根和块茎,被害处呈乱麻状。
此外,蝼蛄在表土层活动时,造成纵横隧道,拱倒幼苗。
2016年第8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151财经◎试验报告1 试验目的在小麦的播种期、幼苗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等生育期通过使用不同药剂,对小麦的苗期病害及麦田杂草、中期病害、后期蚜虫等小麦常见病虫害进行防治,调查防治效果及对小麦的增产效果。
2 供试药剂播种期:亩用70%吡虫啉22.5克+40%萎锈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25克拌种。
苗期:亩用5.8%麦喜10毫升+20%氯氟吡氧乙酸30毫升+56%二甲四氯30克抽穗扬花期:亩用80%戊唑醇10克+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1.8%阿维菌素30毫升+丙酰芸苔素内酯5毫升。
灌浆成熟期:亩用10%吡虫啉40克+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
3 试验地点根据试验要求,试验地点选在我县小麦种植较好的韩庄镇的魏屯村,试验面积20亩。
4 试验地基本情况各试验地块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为适宜小麦种植的黄棕壤土,PH 值6.9-7.1,前茬作物种植的花生和玉米,秋作物收获的先后,于9月26日用大型拖拉机对地块进行了翻耕,耕前亩施复合肥80斤,尿素20斤,耕后耙平待播。
5 试验设计本试验采取大区试验法,不设重复,试验面积为20亩,试验区内留1亩不施药,作为对照。
6 试验步骤根据试验要求,试验在小麦播种期、幼苗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成熟期按照供试药剂所列顺序及亩用量,严格配制好各试验点对应面积的用药量,第一次按拌种方法进行拌种,其余各次根据施药时间,分别用3WX-280H 自走式旱田作物喷杆喷雾机进行茎叶喷雾施药。
试验每次用药情况见附表。
7 调查方法7.1 在小麦出苗5天后,采取三点取样法,每点查1米长调查基本苗数,出苗30天后调查纹枯病及地下虫等对麦苗的危害情况,计算拌种剂对苗期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在小麦出苗后60-90天内进行化学除草,越冬前或返青拔节前,根据麦苗长势、草龄及天气情况进行化学除草,施药前采取三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平方米,查杂草基数,药后15天左右采用同样方法调查杂草受药害情况,并计算防治效果。